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详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地的誓言
教案(详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地的誓言执教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执教者:[李老师]教材版本: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主题:第一单元课文名称:《土地的誓言》一、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它选自作家端木蕻良的作品。
文章通过作者对东北黑土地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热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该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承载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此外,《土地的誓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早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较为简单的文学作品,但对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适当补充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此外,考虑到当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与自然界的接触相对较少,可能对于“土地”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在讲解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农作物生长过程,增强直观感受,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土地重要性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o能够流利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o学习并模仿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o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与其他描写家乡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o感受作者对故乡土地深厚的感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o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土地的誓言》教案 部编版语文精品教案
7土地的誓言1.揣摩精彩语句及段落,理解作者对故土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多角度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课文言语形式的特色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参天碧绿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剽悍的马群……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明确:东北!正是东北,可是当时间的指针指向1931年9月18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践踏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1941年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
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①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读,画出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②通过喜欢的句子感受文中的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①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②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3.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表达了作者热爱故土,思念故土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失去故土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土而战斗而牺牲的坚决信念。
4.本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那么线索清晰,结构简单。
请你简要说说文章结构简单在哪。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土的呼唤,“我〞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土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土母亲战斗!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并峙,又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课文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它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的。
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个特殊要求,我定下了__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作者及__的创作背景。
2、积累有关思乡爱国的名言警句。
3、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4、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学习运用呼告、排比等修辞方法。
6、感受游子浓郁而炽痛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的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__的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教学的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炽痛的感情。
教学设想:__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以读来体会,以读来加强情感熏陶,因此我在教学上偏重于读,还有课前的准备工作上。
课时安排诶一课时,但充分利用了早自修的时间。
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鸣斑斓怪诞亘古默挈田垄蚱蜢污秽谰语辗辘镐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炽痛:热烈而深切。
(2)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3)斑斓:灿烂多彩。
(4)怪诞:奇怪;古怪。
(5)亘古:整个古代。
(6)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7)污秽:不干净。
不干净的东西。
(8)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3.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1.作者作品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土地的誓言》语文教案
《土地的誓言》语文教案《土地的誓言》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字认词,积累好词好句,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2、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3、学习用排比的句式进行写作。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师生主体与主体间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突破方法: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疑,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方法:读——悟——赏——拓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积累字词。
2、查找有关“九·一八”事变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热爱你足下的这片土地吗?那么就请你用最深情的语言来形容它吧!(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对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有自己的感受,用恰当的词语准确表达自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用所给句式说话。
)同学们的语言是那样的优美和深情!是啊,当我们面对着如此美丽而广博的土地时,怎能不生发感慨。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深情地讴歌过我们足下这片多情的土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端木蕻良的笔共同去领略我们足下这片黑土地的魅力!(设计意图:激情激趣,让学生带着热情走进文章。
)(串联词:首先我们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习目的性更强,学生可以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
)(串联词:文章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依托,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所给出的微型词典走进文章,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文章。
)三、读一读知内容自由快速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文章。
)(学生活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
)共读文章,先指名朗读、再教师范读、最后全体齐读。
(设计意图: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把读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边读文章边思考下列问题。
第9课 土地的誓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最佳
解决方案
自主学习
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端木蕻良()炽痛()胸膛()
泛滥()白桦林()嗥鸣()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山jiàn( )斑lán( )丰ráo( )
污huì( )lán( )语gǎo( )头
3.解释词语
(1)蹂躏
(2)炽痛
(3)谰语
1.三名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3.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
请学生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
观看有关的图片
学生带着疑问主动走进文本
各个学习小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
1.教师明确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兴趣自主阅读。用时不少于20分钟。(安排学生自由朗读,是为了让他们有充分的自主空间去领悟,学会主动学习。)
2.在读的过程中要求
(1)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总结反思
1.小结::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让学生就本节课的内容,感悟体验等进行归纳,总结,反思,评价。
生一:文章在修辞上运用了“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正是运用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共鸣,这一点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
2.做完后小组内交流答案,互相纠错。
3.另外三名学生到黑板批改。
4.班级内集体讲评。
5.学生把纠错后的字音写2遍。
(或者学生出题,学生换做,包括字音、字形、错别字纠正、词语解释等。)
预测:学生可能出现如下错误:
第一题炽的读音容易写错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范文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范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引导学生运用“悲情导读、动情诵读、真情品读、激情创读”等读书方法。
通过导读,将学生带进“抗战”岁月;通过诵读,感知作者深沉感情;通过品读,推敲重点段落、词句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创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豪情。
学生与老师对话。
一是借助再现“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影片感染学生;二是开始时,老师悲情演唱《松花江上》,吸引学生;三是老师与学生平等沟通,采用师生共同参与方式组织教学。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采用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说一说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魅力。
三.学法因为《土地的誓言》语言精美、可读性很强,所以让学生运用诵读法、品读法、创读法读懂文章;因为《土地的誓言》描写形象生动,所以让学生运用文图转换法理解文章;因为《土地的誓言》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所以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解决疑问题。
除此之外,还让学生运用提问答问法、联系背景揣摩法等学法。
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将巧妙设计“总结学法”小插曲,并告诉学生将这些学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当中去。
四.多媒体应用这节课将运用四个教学视频,一是课前播放“再现‘九一八’事变后,日冠在中国犯罪事实”视频,将学生带入“抗战”时期氛围,帮助学生理解阅读课文。
二是动情诵读阶段视频,这是由泛舟朗诵,配上充满悲壮气氛的音乐,穿插体现东北特色景物的视频,帮助学生体会文情。
三是激情创读阶段视频,这段视频是剪辑、组合电影《大刀进行曲》中的30多个镜头,重新配上歌曲《大刀进行曲》制作而成,能激发学生斗志。
四是课堂结束时视频,是MTV作品《和谐中国》,激发学生勇挑新时代重任的豪情。
四.说程序整个课堂贯串一条主旋律,即以“誓言”为切入口,“读”为外在活动形式,以“思乡爱国”情感为内在线索组织教学。
(一)悲情导读课前播放影片,上课铃响,教师演唱《松花江上》,接着老师提问导入:通过大屏幕,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一影片再现的是什么时候的真实场景?然后出示学习目标,引出听读方法:默默跟读,文图转换。
初中语文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课件+教案+练习)
明确:两“个无时无刻”说明 “我”与故乡的联系非常的密切。
研读课文 (3)“泛滥”一词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用“泛滥”着一词十分贴切地表 现了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 地向四下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 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澎 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 难以驾驭的力量。
研读课文 从表层来看,这几句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 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 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更深一层的意思应 该是说作者的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 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 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 般充满激情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 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 心,一个是作家 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 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 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 为之牺牲。
“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学生的镐头上 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 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 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 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 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 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 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 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 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 多么丰饶……”在文中有何作用?
碾
niǎn
泛滥 白桦林
o 丰饶 rá
huà
污秽 huì
整体感知
1、朗读,标出你有疑问的 字词和语句,以及你喜欢 和深受感动的语句。
2、观看一组表现东北风情 的图片,体会文章的思想 感情。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6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6篇)《土地的誓言》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理解“土地的誓言”。
(2)理解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国耻,珍惜现在,振兴中华。
二、教学难点揣摩字词,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由“土地”二字导入。
(1)普通人对土地的感情。
(2)小学时学过的肖邦对土地的感情。
(3)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
这些都可以看到人们对土地都是魂牵梦绕,充满深情。
而一个被外敌入侵被迫失去土地,离开故土的人对土地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2、整体感知板书:土地的誓言。
(1)问: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的誓言?(2☆☆)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片。
并简介作者。
(3)他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勾画生字词和相关内容。
(4)解决生字词。
读出“土地的誓言”。
3、精读课文(1)学生朗读“土地的誓言”后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学生朗读第一段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出来。
问:作者在这一段的描写中充满了什么感情?问:可是,这样美丽、富饶的土地此时却在日本强盗的魔爪下呻吟,掺遭蹂躏。
教师放影片。
问:读了文章,看了影片,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你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吗?哪些词语表现出了这样的感情?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品味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再读“土地的誓言”,揣摩、品味、朗读。
(3)由“坟前”引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加深理解作者“誓死夺回土地”的感情。
4、朗读艾青的诗小结。
(可以投影)四、拓展延伸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学生自由交流。
土地的誓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学习文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3、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二、学生谈听后感受教师:“是的,歌声使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
8 土地的誓言(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
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以及对敌人无比的憎恨, 发誓要回到故乡,为故乡战斗,哪怕牺牲生命的爱国之情。
细读: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为什么列举了一大串景物和物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选择有特色、有意味的形象组成一幅又一幅画面,像 电影镜大一样闪现,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视觉 、听觉、嗅觉等角度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借景抒情,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赞美和思念 之情,加强了读者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 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 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 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 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 移情于物的手法,写出我对故乡强烈的思念。“缠绕”一词 写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深入骨髓,无论白天黑夜,无论睡着醒来, 他都在思念着故乡,回去的愿望便更加强烈了。
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向四下泛滥奔流,表达 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接下来作者想起儿时的往事,想起了东北土地上的哪些景物?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 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松香气味的煤 块、赤色的足金、幽远的车铃……
通过作者的描绘你看见了一方怎样的东北土地?
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宁静清新、富有生机、欢乐和谐。
【名校复习专用】河南省荥阳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7《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人教版
7.《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1课时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课标提出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意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2. 教材分析对于生活优越的当代初中学生来说,对“战争”、“国土陷落”、“亡国之恨”等没有深切体会,有的学生甚至“九一八”事变都所知甚少。
因此,对于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的故土情和爱国情怀是难以体会的,因此,对课文背景的充分呈现显得很有必要。
另外,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且有情感引领,才能进一步唤起学生们的爱家乡爱国的热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同时,语文课应注重文本解读,通对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进行赏析使得课堂语文味十足。
3. 学情分析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薄弱,本单元着重强调了“祖国”的主题,语文是极好的爱国教育载体。
所以,在课堂上渗透爱国思想,激发爱国热情是十分必要的。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还没有更多更清晰的认识,所以到导入很重要。
学习目标1、通过多种方式诵读,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能够说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跳读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找出关键词或修辞等方法并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通过组内合作探究并展示课文主题。
评价任务1、对了解课文背景、理解故土情、爱国情。
可通过学生查阅资料,歌曲导入加强理解,激发爱国情。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找出自己认为的关键词来品析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全班交流展示。
3、对文章主题的把握,通过深入品读文章,理解重点句子,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总结概括,探究完成。
欢迎下载名校资料!欢迎下载名校资料!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土地的誓言景:故土呼唤 乡愁难忘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评价标准教师活动目标达成情况反思与评价1、通过多种方式诵读,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能够说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活动1: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十年之后,背井离乡,四处流亡的东同胞们仍然无法回到他们的故乡的情感。
初中七年级第二册语文《土地的誓言》课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第二册语文《土地的誓言》课文及教案教案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将已有的教学研究理论成果综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连。
下面小编将为大家带来初中七年级第二册关于语文《土地的誓言》的课文和教案,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
03010文本对于广大的关东元夜,我心中有一份燃烧的爱。
我一直听到她在叫我的名字,也一直听到她在回我电话。
有时候我把手放在胸口,我知道我的心还在跳动,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因为我经常觉得它洋溢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地上,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或者当我回忆起童年的记忆,我会想起那高耸的绿色白桦林,那里美丽的白桦树在袁野上呻吟;我看见狂奔的马,半夜嚎叫的蒙古狗,我听见嘎吱嘎吱的鞭子滚下山涧;我想起高粱像红布、金豆、黑土地、红宝石的脸、黑玉的眼、华丽的山雕、奔驰的鹿、带松香味的煤和红金;我想起了远方的车铃,晴天里在直路上奔跑的马,半夜里狐仙的谶语,元夜里奇形怪状的风.这时,我听到家乡在呼唤我,有一个声音从家乡呼唤我。
她低声叫着我的名字,声音很急,我不得不回去。
我总是被这声音缠住。
无论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香,或者在睡梦中突然醒来,我突然觉得是时候回去了。
我必须回去。
我从未想过离开她。
这种声音不可阻挡,无法选择。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灵做了永久的交流。
当我想起我的家乡时,我可以看到地球的深层,滚动着一种红色的熟浆,这种声音来自哪里。
在那个古老的地层里,有一股燃烧的洪流,就像我的心在喷涌着鲜血。
我知道这个。
我经常把手放在地上,我会觉得她在跳,就像我的心一样。
他们从未停止,他们的血液不停地流动,他们在温暖的默契中互相呼唤,总有一天他们会相遇在一起。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肌肤都有土粒;我的手掌一靠近地面,我的心就变得平静了。
这是我土地上的部落。
我不能离开她。
在家乡的土地上,我印下了无数的脚印。
我把笑声埋在田埂里,抓稻子上的蚂蚱,把手印留在沉重的鹤嘴锄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科书分析:1.《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写。
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已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整整十年,这篇散文一气呵成,字里行间充溢着众多鲜明的意象,激扬着饱满、热烈、深沉的爱国之情。
2.新课标要求现代文阅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内容,体味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情感”。
所以将“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作为本文的教学目标。
3.七年级学段,学生基本能读懂抒情散文。
并能结合课文,了解对偶、对比、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认,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所以在教学时,将“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作为教学的重点。
4.文章精彩之处在于,其中热烈的语言、美好的想象与回忆,表达出作者内心不可遏制的、如浪潮一样澎湃的激情。
所以全文要贯穿朗读指导,读出作者的深情,引起学生共鸣,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愫。
学情分析: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是一篇难度比较大的文章,加之属于自读课文,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必须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国运多难,家园沦陷,痛彻心扉的思念和耻辱,对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们来说,显得遥远而陌生,可是学生们那份潜藏在心底的爱国情怀是深沉而炽热的,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来一次情感饱满的诵读,读出作者的深情,通过文章再现历史,引起学生共鸣,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难点: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作者情感;品析课文中富有情感的语言。
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范文
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范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土地的誓言》中的重点诗句。
能够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能够概括并阐述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誓言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珍惜和平,懂得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土地的誓言》中的重点诗句和修辞手法。
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誓言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概括并阐述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誓言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文《土地的誓言》文本。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
2. 提问:你们对土地有什么印象?土地对你们意味着什么?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情感。
2. 学生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诗句,并做好笔记。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重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2.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学生思考并回答:作者在文中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深入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三、写作练习(20分钟)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对土地的誓言”为主题,写一段话或一首诗。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新人教版
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2、整体感知: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1、合作探究: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讨论明确:a运用了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b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c人称的恰当运用.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③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运用排比,则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但没有排比,情感没有前者来得炽烈,但也表达了对老乡的怀念之情,在怀念中又暗含着忧伤与愤怒,最后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2、品读赏析: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例:①“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突出“泛滥”)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突出“埋葬”)③为什么说“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为什么说“我是土地的族系”?3、学法指导:a明确该词的本意;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四、回味赛读,互动释疑1、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五、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图片:现在美丽的松花江畔;美丽的濮阳)六:作业布置:写作练习:请你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一下美丽的城市濮阳.。
新疆精河县大河沿子镇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土地的誓言
(3)文章结构:理解课文的结构,掌握文章的起承转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举例: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了解作者如何通过不同段落表达对土地的热爱。
2.教学难点
(1)情感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体会。
2.词语解释: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如“苍茫”、“沃土”、“息息相关”等。
3.句子分析:理解并分析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如“土地是母亲,她孕育了我们,我们应该热爱她,保护她。”
4.内容概括: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对土地的誓言所蕴含的深意。
5.主题探讨:讨论作者对家乡、对土地的热爱,以及这种情感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土地誓言的基本概念。土地誓言是作者对家乡土地的深情表达,它体现了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和深厚的情感纽带。这种表达对于我们理解家乡情怀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表达。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我们会发现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对土地的热爱和保护的决心。
举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感情,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2)主题探讨: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可能存在困难,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炼出文章的核心观点。
举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从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等角度展开讨论,深入挖掘文章的主题。
(3)文化传承:学生可能对文章中提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理解不深,需要教师进行拓展讲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7 土地的誓言教案与教学反思
7土地的誓言课题土地的誓言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3.熟悉歌曲《松花江上》。
过程与方法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
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
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有改动。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为东北人中的一员,作者的胸膛燃烧着的挚痛的思念越来越热烈,于是他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誓死让祖国得到解放的感情。
读准字音挚.痛(zhì)泛滥..(fàn làn)呻吟.(yín)嗥.鸣(háo)谰.语(lán)怪诞.(dàn)亘.古(ɡèn)蚱蜢.(měnɡ)镐.头(ɡǎo)碾.(niǎn)辘.辘(lù)污秽.(huì)辨清字形亘(ɡèn)亘古诞(dàn)诞生恒(hénɡ)永恒涎(xián)垂涎理解词语挚痛:诚恳而深切。
部编版语文七下《土地的誓言》+《想北平》《我的故乡》组文阅读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围绕家乡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但从成果展示来看,部分学生的写作表达仍需提高。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写作指导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和改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思考和交流。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我将在下一节课中尝试给予他们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如仿写一段关于自己家乡的描述,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土地的誓言》+《想北平》《我的故乡》组文阅读。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对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深刻的记忆和情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对家乡的深情表达。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家乡相关的主题,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描写自己心中的家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
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
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
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
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9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dàn )亘古(gân )默契( qì)污秽(huì)....
炽痛(chì)嗥鸣(háo)谰语( lán )
...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
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
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
闪现。
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3、作文《我爱家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