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因材施教的思考
面对实际 因材施教
面对实际因材施教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个性,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只有面对实际、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面对实际,意味着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需要通过学校的资源来弥补。
对于这两类学生,我们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
对于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可以通过开放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对其进行教育,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
而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可以通过额外的辅导、奖励激励等方式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帮助其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
有的学生喜欢文学,有的学生喜欢科学,有的学生活泼开朗,有的学生内向安静。
针对这些不同的兴趣和性格,我们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
对于喜欢文学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促进其语文的学习;对于喜欢科学的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提高其科学素养。
对于活泼开朗的学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内向安静的学生,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帮助其克服害羞,提高自信。
因材施教的重点在于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教育方式。
在个性化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个性化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育的过程,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各种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
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也纷纷推出了各种个性化教育的项目和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教育界深入人心,这也将促进教育的更加科学和健康的发展。
教育孩子心得体会教育要因材施教
教育孩子心得体会教育要因材施教教育孩子心得体会-教育要因材施教教育是每个家庭的重要任务,每个家长都希望能够培养出健康、快乐、有责任感和自信心的孩子。
然而,孩子们的性格、兴趣和学习能力各有不同,我们必须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来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方法。
首先,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首要步骤。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天赋才能。
有些孩子性格开朗,喜欢社交和表演,而有些孩子则比较内向,喜欢独自思考和创作。
有些孩子对音乐感兴趣,有天赋和潜力成为音乐家,而有些孩子则对数学感兴趣,有数学天赋。
因此,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兴趣爱好,以便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
基于对孩子的了解,家长应该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
这包括学习材料、学科培训和参与感兴趣的活动等。
对于性格开朗的孩子,家长可以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表演和演讲课程,以帮助他们发展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对于内向的孩子,可以提供一些安静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
对于对音乐有天赋的孩子,可以学习音乐理论和乐器演奏等方面的课程,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音乐才能。
对于对数学有天赋的孩子,可以提供一些课外数学竞赛和数学游戏,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思维能力。
因此,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孩子的品德教育应该贯穿在日常教育中,家长要设立明确的规矩和准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创造力是培养孩子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而批判性思维能力则可以帮助孩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最后,家长在实施因材施教时,还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关爱。
教育是一项长期过程,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讨论学习的困难和挑战,并提供帮助和建议。
音乐教师因材施教的心得体会
音乐教师因材施教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不同学生的音乐能力、兴趣和
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首先,因材施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和乐器,如果我能根据学生的偏好来设计教学内容,那么学生就能更加投入地学习和练习,从
而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因材施教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每个学生的音乐能力是不同的,
一些学生可能天生具备较高的音乐天赋,而另一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掌
握音乐技能。
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会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在自
己的能力范围内取得进步。
此外,因材施教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如果所有学生都接受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那么一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无聊或者难以理解,而另一些学生可能觉得进度太快跟不上。
因此,我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
能够充分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最后,因材施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因材施教,学生能够更
容易地掌握音乐技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从而增强自信心。
这对他们在音乐
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乐观心态都是非常有益的。
总结来说,因材施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
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将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每
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音乐教育。
因材施教教育角度作文
因材施教教育角度作文
因材施教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因材施教的意义和方法。
首先,因材施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科学,有的喜欢艺术,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其次,因材施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优势,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
再次,因材施教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材施教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
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
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因材施教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它能够更好地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提
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因
材施教的意义和方法,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让每个
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因材施教,让教育更加有温度,让学生更加有希望。
教学反思因材施教的有效策略
教学反思因材施教的有效策略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需求。
因此,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有效策略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首先,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认知方式。
有些学生喜欢图像表达,有些学生更善于通过听觉方式学习。
因此,教师需要花时间观察和了解学生,以便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其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的关键之一。
通过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视觉学习者,教师可以利用图表、图片和幻灯片等视觉工具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知识。
对于听觉学习者,教师可以讲述故事、演示实验或者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任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准备不同的学习资源和任务。
例如,对于擅长阅读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有挑战性的课外阅读材料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对于喜欢合作学习的学生,可以组织小组项目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此外,及时反馈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策略之一。
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所教知识。
这可以通过提问、小测验和作业批改等形式来实现。
及时反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强化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也是因材施教的有效策略。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参与学习活动并提出问题。
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总之,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任务。
此外,及时反馈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也是关键。
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教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因材施教范文
因材施教范文
因材施教是一种教学理念,它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教育界得到广泛认可,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理念。
首先,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因此,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因材施教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时,因材施教也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呢?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示范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因材施教的实施效果,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因材施教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它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因材施教的理念将会在教育界得到更好的贯彻和推广,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教学
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教学在教育的广袤领域中,“因材施教”和“因材教学”是两个至关重要的理念。
它们不仅关乎着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更影响着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和成效。
因材施教,意味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独特特点,包括他们的性格、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有的学生性格活泼,善于在互动和讨论中学习;有的学生则较为内向,更倾向于独自思考和钻研。
有的学生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而有的学生则在文学艺术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才华。
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
这不仅仅是知道他们的名字和成绩,而是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梦想和困惑。
通过日常的交流、观察以及与家长的沟通,教师能够逐渐勾勒出每个学生的完整画像。
比如,某个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沉默寡言,但在课后的绘画活动中却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时,教师就应该意识到,对于这个学生,或许提供更多的艺术表达机会,能够激发他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为他们设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这些目标既不能过高,让学生感到遥不可及而失去信心;也不能过低,使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而缺乏动力。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参与一些学科竞赛或者研究性项目;对于学习稍显吃力的学生,则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自信,跟上班级的整体进度。
此外,教学方法也需要因学生而异。
对于听觉型学习者,教师可以多采用讲解、讨论的方式;对于视觉型学习者,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教学资源可能更有效;而对于动觉型学习者,让他们通过实践操作、实验来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好。
比如,在教授历史事件时,可以组织一场角色扮演活动,让喜欢表现的学生担任重要角色,亲身体验历史的进程;对于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则可以布置一些研究性的作业,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
正视差异,因材施教
正视差异,因材施教在教育领域,每个学生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和潜能,因此如何有效地教育每个学生,使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是教育工作者们始终面临的挑战。
而“正视差异,因材施教”作为教育理念,强调了个体化教育的重要性,倡导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来设计教学方案,以期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本文将探讨“正视差异,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正视差异意味着我们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以及不同的兴趣和潜能。
有些学生可能在数学方面表现出色,但在语文方面却困难重重;有些学生可能善于逻辑思维,但在艺术方面却有着特别的天赋。
正视差异就是要接受这些差异,不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一样的,而是要了解和尊重他们的不同,给予他们因材施教的机会。
因材施教强调的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因材施教,即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示范教学和激励性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拓展性教学,帮助他们挖掘潜能。
在实践中,正视差异,因材施教的理念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得以实现。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不同的学生可能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色,所以在评价学生时,应该注重综合评价,包括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以更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校管理者也应重视正视差异,因材施教的理念。
在学校管理中,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并且鼓励教师从多个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校可以设立特殊教育班,专门针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或者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材施教教研活动反思(3篇)
第1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逐渐从传统的“一刀切”向“因材施教”转变。
近期,我们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以“因材施教”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旨在探索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以下是我在参与这次教研活动后的反思。
一、活动背景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了专门的教研团队,对“因材施教”的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讨。
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对“因材施教”的内涵、实施策略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了解。
二、活动过程1. 理论学习:我们首先对“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学习,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为后续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不同学生的案例,我们发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供了参考。
3. 分组讨论:我们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讨论如何实施因材施教。
每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策略,并在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
4. 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了实践操作阶段。
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尝试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5. 反思总结:在实践操作一段时间后,我们进行了反思总结,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并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改进措施。
三、活动反思1. 认识深化: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对“因材施教”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学习需求、兴趣和能力各不相同,教师需要根据这些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2. 策略创新:在活动中,我们探索了多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如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小组合作等。
这些策略的应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指导,提高了学习效果。
3. 问题意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如何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如何平衡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等。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因材施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因材施教”的思考与启示--结合高等教育
“因材施教”的思考与启示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
关于孔子,后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对孔子有各式各样的封号,但是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影响最深远的,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清朝康熙皇帝所题孔庙大成殿匾额“万世师表”,从称号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都将孔子看做为老师,教育家。
不可否认,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在使用,而且在不断地发展。
一、“因材施教”的思考“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教育原则,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论语.先进篇》中,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给以不同的解答,这个案例就是孔子对因材施教最好的解释。
二、“因材施教”的启示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教育和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及当时要解决的问题做出恰当回答,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
避免盲目性;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
既要了解掌握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又要了解掌握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既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类型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个别特点。
在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以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情况,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点是任课教师只了解掌握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学习基础、学习倾向、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而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思想品德、身心特点知之不多,从而影响着因材施教的贯彻落实。
“因材施教”教育原则之思考
“因材施教”教育原则之思考内容摘要:因材施教是每一个教育者,特别是教师,都应该遵循的教育基本原则,但“因材”不当就会造成“施教”有误,导致教育歧视现象。
因材与施教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其间不可缺少的是人本主义理解与尊重的关怀,这是因材与施教之间的桥梁。
对“材”的尊重与理解,是因材而施教的关窍所在。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育歧视人本主义一.因材施教的简述因材施教是朱熹在总结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相关思想中提出的。
[1]字面看,就是因“材”而施“教”。
通常来讲,即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进度等,以适应学生在准备水平、智力倾向、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最佳的发展水平。
[2]因材而施教,施教者首先要了解“材”,即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与适合的教育。
孔子是“因材施教”思想的首创者,他的“因材施教”体现在对不同“材”的问同而答异上,即不同学生相同问题,孔子会根据学生的特点而给予不同的回答。
孟子继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生来虽具有同样的善性,但由于环境和个人修养的不同,从而造成了才能上的个别差异。
因此,他先把教育对象给以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3]如果说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依据的是个体特点,那么孟子的“因材施教”便是对群体类型的把握。
可见,欲“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学生的群体性特征,也要关注个性化特点,即共性的材和个性的材。
材的共性多是一种规律性。
生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生理发展的规律性,如顺序性、阶段性等一定程度上也会反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如埃里克森根据年龄将人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也是根据年龄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若干阶段。
这些理论所依据的正是人发展的规律性,即人的心理发展有一定顺序。
材的个性表现为一种差异性。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以及差异性。
孔子因材施教
孔子因材施教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也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
这一原则指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和兴趣,个性化地进行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孔子对于因材施教的思考孔子对于因材施教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行为和言论中。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具有不同的才能和潜力。
因此,教育应该针对每个人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培养。
孔子的实践孔子在实践中也积极地践行着因材施教的原则。
他曾经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教育刻苦学习的重视,而不仅仅看重背景或家庭条件。
此外,孔子也因材施教地确立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对于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如礼仪、乐曲等方面,他要求学习者一窍不通、一无所知;而对于那些有才华和能力的学生,他则要求他们积极参与辩论、提问和创新。
因材施教的优势因材施教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强调个体发展,并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每个人的差异化需求被充分满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因材施教,教师能够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并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孔子因材施教的启示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具有不同的能力和潜力。
因此,教育也应该注重个性化的培养,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根据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和指导。
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并且对于社会的贡献也会更加显著。
因材施教的理念也提醒着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教育。
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资源,以便他们能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结论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是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面对实际 因材施教
面对实际因材施教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领域,它关乎着每个人的成长、发展和未来。
在教育过程中,如何面对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教育的灵魂所在,也是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所在。
本文将从实际出发,探讨面对实际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实际做法。
面对实际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因材施教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更愿意学习,更能够主动参与学习。
因材施教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习的质量得到保障。
因材施教体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平等而有质量的教育,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面对实际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班级中的学生人数众多,教师要面对不同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成为了一项难题。
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教师往往难以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会影响到因材施教的实施,有些教师往往过于一刀切,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学生和家长的期望也会成为教师因材施教的挑战,有时候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和实际情况并不一致,教师往往难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面对实际因材施教。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情况,为因材施教提供参考。
学校和教师要不断改善教学资源,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因材施教。
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合作共同促进因材施教的实施,共同关心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面对实际 因材施教
面对实际因材施教面对实际因材施教,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
它强调教育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这个理念的核心是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使教学更加有效,学习更加深入。
在教育教学中,面对实际因材施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教学法,通过不同的教学实践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面对实际因材施教要求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教育者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比如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沟通和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通过这些了解,教育者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面对实际因材施教要求教育者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课外辅导中,教育者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辅导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和深入。
面对实际因材施教要求教育者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的学习潜能是不同的,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潜能和特点,科学地制定学习计划和教学目标。
通过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面对实际因材施教要求教育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和更新。
教育者需要紧跟教育教学的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其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对因材施教的理解与思考
对因材施教的理解与思考因材施教是以学生获得成功为前提的,是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为目的的。
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能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收益的学习环境,在以往的课堂里,教师犹如一名演讲者,从上课讲到下课,留下的只有一黑板需要学生速记的笔记,课后还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练习或作业题。
而因材施教则不然,它恰恰运用到了美国教育研究者伽德纳的“多元组合与交替策略”。
即指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设计和安排能够适应满足学生各种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在优先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优势智能和学习风格偏好相一致的学习内容与方法的前提下,也尽可能去接触了解和参与其他的学习活动。
其本质在于强调学习题材、任务及活动方式的多样化。
这一理论的提出对教师进行因材施教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以《咏怀古迹》的授课方式为例:自主得预习内容,自发的任务背景介绍,有感情的当堂朗诵以及小组式的讨论研究,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得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和思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都有机会运用自己较优势的思维方式完成自己较擅长的学习任务,也都有机会按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这对提升学习效能,展现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都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机能方面的不足与欠缺进行弥补。
其实,高中学段仍处在一个基础教育的阶段,所以学生不能只学习自己较擅长或感兴趣的科目,对那些不太感兴趣的,总是认为自己在某些学科的学习感到吃力的同学也要认真努力的学好。
因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所设置的大部分科目并非依据学生的喜好所设置的,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也为了给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继续深造打基础而设置的。
在因材施教过程的同时,既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要兼顾学生的均衡发展。
我以新疆伊犁地区新源八中高一年级学习诗词为例,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对因材施教的理解与运用。
八中地处偏远小镇,校内学生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来自不同乡镇的少数民族学生,且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有着自己的文化、语言、生活习惯。
“因材施教”的思考与启示
“因材施教”的思考与启示“因材施教” 是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教育原则,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中学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因材施教” 思想的阐释“因材施教”是孔子最重要的教学思想之一。
而因材施教的概念和对其理论的解释是后儒们完成的。
第一个讲“因材施教”的是北宋人程颐。
他在《二程集》中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南宋人朱熹作《四书集注》进一步阐明孔子因材施教的意义。
《论语·先进》提到孔子教学有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对此,朱熹注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
”《孟子·尽心上》说:“有成德者,有达财者。
”对此,朱熹注曰:“财,与材同。
此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
成德,如孔子之于冉、闵;达材,如孔子之于由、赐。
”《孟子·尽心上》还说:“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朱熹对此注曰:“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启示1.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现状当前语文教学的活动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方面,学生是被动活动,自主性和创造精神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在接受式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接受间接经验的内在观念活动。
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单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他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从而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学困生却消化不了,天才的学生更不能脱颖而出。
学生犹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因材施教的心得体会
因材施教的心得体会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下面我将就我的心得体会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因材施教有利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从而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我就会采用更多的思维导图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引导他们思考,从而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
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对美术或音乐方面更感兴趣,我会增加这些元素在教学中,使他们能够激发出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其次,因材施教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都不相同,只有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通过因材施教,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有了很大提高。
他们在学习中更积极主动,自觉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充分证明了因材施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再次,因材施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因材施教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鼓励他们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够主动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最后,因材施教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创造力,这是我们应该尊重和培养的。
通过因材施教,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引导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鼓励学生们发表个人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基于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关系的思考
基于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关系的思考一、因材施教1、因材施教的定义——因材施教是一种教育理念,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特征,合理分配学习中的时间、精力和负担,科学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的发展。
2、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涵盖的方面很多,从客观上讲有四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3、因材施教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因材施教的意义很大。
它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为学生安排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有条件者超前、无能者及时以及赶上他人。
二、全面发展1、全面发展的概念——全面发展是一种深化教育内涵,主张教育应该综合发展学生身心,以及社会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具有积极进取及创新精神的人才理念。
2、全面发展的内容——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发展、智力素质发展、社会素质发展、实践能力发展。
只有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全部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具备都能素质的人才。
3、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全面发展是当今教育界的一种新趋势,它着重强调每个学生本身的潜力,各方面失和发展;全面发展对提高学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上课的态度,改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三、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关系1、优势互补关系——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掌握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把素质教育、智育和实践能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发展得到充分体现。
2、根本原则——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是一个整体,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原则,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也重视学生的社会素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3、实践关系——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一定需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学校要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实施社会实践项目,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等形式,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科学、规范、系统的方式探索实施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使得教育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和体现。
(完整)谈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谈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对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颇有感触. 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意思: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也是一样的。
换言之,就是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
实行因材施教,•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如何因材施教呢?前苏联苏霍姆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可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发挥孩子的个性优势,进行个性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但传统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单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他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从而导致差生吃不饱,而优等生却消化不了,天才的学生不能脱颖而出。
学生犹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这种教学容易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导致学生因为别扭、困难而厌学,变“我要学"为“要我学",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丧失原有的灵性.前苏联赞科夫说:“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
"孩子就像那稚嫩的幼苗,需要父母和老师的精心地栽培。
幼苗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是不同的,就象柳树需要生长在水旁,松树却可以生长在岩石中一样。
每个孩子因为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水平也参差不齐。
那么,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就成为必要。
因材施教,让孩子的灵性永存吧!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不无的放矢。
如何因材施教
如何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性格、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
因此,老师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模式的教学,帮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弱点,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针对因材施教,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老师需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
在了解了学生的表现后,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交流互动、作业成绩等方式来进一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以此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并据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2、给学生个性化建议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和学习方法,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例如,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强但不太注重细节的学生,老师可以在讲解的时候强调一些重点,同时鼓励他们多做题,锻炼细节思维能力。
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优点和缺点等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或者平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和交流来进行。
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为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3、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不同程度分成不同的层次,然后在不同的层次中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避免了一些学生因为学习难度过大而放弃学习,也避免了一些学生因为学习过于简单而浪费时间的情况。
4、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老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辅导,比如在某些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需要进行重点强化训练,而对于另一些学生,则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5、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实际情况等因素来设计课程内容。
比如可以选择更具挑战性的内容,也可以选择更加生动、趣味的教学形式,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6、多元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因材施教”的思考
摘要:孔子是春秋时期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言行及很多理论成为后世教师教书育人的典范。
其中,“因材施教”是孔子在教育学生时遵循的重要的教育原则,也是孔子教学的一大特色。
虽然,因材施教是宋代学者对孔子教学法的总结,但孔子却是按照这个原则来教书授徒。
“因材施教”不仅仅是孔子跟弟子讲学时常用的方法,在古代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即使是到了现代也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本文试对因材施教做简单的分析,并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见解,提出自己对这一教学原则的思考。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思考与评价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原则。
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并对有些学生做了评语。
《论语》中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1]在这里写出了孔子的不同弟子的各自特色,有德行好的,有会说话的,有能办理政事的,也有熟悉古代文献的。
即使是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也有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
如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2] 因材施教是宋人对孔子教学的总结。
“因材施教”之“材”,大抵
包括资质、个性、人品、政治倾向,“因材施教”即“因人而教”。
[3]意即根据不同的人的特点、兴趣与特长进行不同的教学。
那么,因材施教在今天是否还是具有可行性,这就需要视当下的情况而定。
由于时代的差异,其做法和要求不能仅仅因循旧制。
一、对因材施教含义的探析
因材施教即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进而学有所专,学有所成。
从孔子对自己的弟子各因其材进行教导,直到现在,因材施教都是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基本的教学原则。
其含义主要指两个方面,就个人而言,是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教学,而且对个人的不同年龄应该有差别地施教。
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键期,在其学习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期,就不能迫使其学习其他的技能。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也在跟着成长,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其进行教学时要有所损益。
从另一个方面讲,就是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
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贴标签,或是只赞扬某些学生而贬抑另一些学生。
人有个体差异,教育不能只用一种模式去培养所有的人,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跟流水线上的产品无异了。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真实存在的,不会因为教育的改变而有所改变。
由于教育过程中的对象是人,而人具有不同的思维的社会属性,各自的先天禀赋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
动中,清楚了解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并能在教育过程中善于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不同质的人得到最大的发展。
二、因材施教在现实中出现的困境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必然也有其难以实现的一面。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因材施教看法也是如此。
因材施教,从理论上讲,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特长,使每个人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在古代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由于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平民阶层能够接受教育的不多,其所能接受知识的也是相当匮乏。
中上层阶级的子弟一般都是请教师进行个别施教,这样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辅导教学,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特长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且修业年限不定,便于教师长时间地对同一学生进行跟踪教导。
在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下,古代的“个别教学”渐渐被班级授课制所取代。
班级授课制提高了教学效率,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扩大了教育对象,使一般平民子弟能接受普通的教育。
现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继承了我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把“因材施教”作为教学活动的原则之一,并将其理解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4]而在当下大班教学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有其难以实现的一面。
学生从入学开始,学制有一定的年限,教室中学生众多,学生更新的迅速,教学内容的选择并不能根据学生或者学校的需要而定。
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都不能由教师自由选择,自然
无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也是教师无法进行因材施教的一个原因。
应试教育的存在、班级人数的庞大、课业负担的沉重、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教师教学素养的有待提高等等,都成为阻碍“因材施教”得以真正开展的现实原因。
[5]“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通过对学生准确、全面的了解,各依其长、兼据其短,取得应有的进步。
这种思想正是我们今天追求教育过程公平的应然之意,是我们推进教育公平进程、践行教育本质内涵、彰显人性之光的关键所在。
[6]而具体落实到实践中,仍有其难以实现的困难。
教育的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之大,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教育公平。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各类人才竞相出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随着增大。
而人才的增多也导致了人才的过剩。
教师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来进行教学,难免会对不同的学生有所偏差,这也导致了因材施教的关注点集中在少数优秀的学生身上。
即使是缩小到一个班级,也是难以实现教育公平。
对于这些现实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及解决方案。
因材施教在某种程度上能使学生的特长与天赋发挥到最大,但其带来教育公平的问题却是不容小觑的。
因为学生资质不同而进行有分别的教育,必然会使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产生不公平与自卑感。
学生的才能不同。
如果“因材施教”,政府、学校和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投入也不同。
在公立学校,要是投入的差别很明显,就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原则,超越了公民权利平等的界线。
[7]诚然,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例如,义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而出现的择校问题,不仅给处于弱势地位的学校教育带来了冲击,也给社会安全带来很大的
隐患。
最为直接的受害者当属那些因为享受不到应该享有教育资源而选择辍学的学生。
如今激烈的竞争及升学压力,不仅仅给学校带来生存的压力也给学生带来求学的压力。
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与升学率,不顾学生的情绪而增加课业负担,强占学生的课余时间,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更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厌倦感与排斥感,学习成为一种艰巨负担和沉重的压力。
三,对因材施教的思考
因材施教作为古老的教学原则,即使是到了现代,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孔子能仔细观察学生,对自己的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并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分别的教育,积极促进学生的成长,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但在教育的途中也会有些偏差,如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过分强调道德追求,却忽视了实用技能的培养。
对此,应该取其合理的成分而祛除其糟粕。
依据学生的天赋和资质而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帮助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才是“因材施教”的内涵之所在。
[8]教育,并不仅仅指教师单方面的教导,而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传道授业解惑,更为重要的是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
一味按照课本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而缺乏实践性,座谈理论,势必使学生有种厌恶感。
这就需要用所学去结合现实,重视
行动的力量。
课程和知识的新颖性是一方面,经常性地实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能使其与社会生活接轨,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10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121.
[3]陈桂生.孔子“因材施教”别解[J].教育研究,2009.
[4]申素平.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5]张暘.因材施教:困境及超越[J].教育科学研究,2009.
[6]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
[7]袁征.“因材施教”的真实困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5.
[8]张暘.因材施教:困境及超越[J].教育科学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