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质的转化与元素的循环小结

合集下载

初三自然科学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知识精讲 华东师大版

初三自然科学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知识精讲 华东师大版

初三自然科学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知识精讲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教学目标:1. 从整体上理解物质之间转化的主要规律;2. 理解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和氮循环的主要过程,能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上述变化的影响;3. 能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金属的氧化及金属氧化物的还原;4.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5. 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6. 认识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及其意义;7. 了解肥料的主要组成,合理使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 重点、难点重点:1. 单质、氧化物和酸(碱)之间的转化规律;2. 根据化学方程式,化学式进行计算。

难点:1.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2.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综合题的计算。

知识总结:(一)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1. 氧化反应:获得氧的过程。

如: 32234Fe O Fe O +点燃 222Cu O CuO +∆ 452225P O P O +点燃以上例子中,Fe 、Cu 、P 分别得到氧,被氧化。

2.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过程。

如: CuO H Cu H O ++22∆ CuO CO Cu CO ++∆2 222CuO C Cu CO ++↑∆ Fe O CO Fe CO 232323++高温以上例子中,CuO ,Fe 2O 3分别失去氧,被还原。

同时,H 2、CO 、C 分别得到氧,被氧化。

3. 还原性物质,如:H 2,CO ,C 那样,能夺取别的物质中的氧,使别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二)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1. 化学反应: H CuO Cu H O 22++∆2. 实验装置:3. 实验操作:(1)先通H 2及加热(为什么?)(2)黑色固体全部变为红色后,停止加热,再继续通一会儿H 2,直至冷却。

(为什么?)(3)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导气管伸入试管底部。

4. 实验现象: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三)单质、氧化物、酸(碱)之间的转化1. 非金属+O 2→非金属氧化物例:C +O 2=CO 22. 非金属氧化物+H 2O →酸例:CO 2+H 2O =H 2CO 3注:SiO 2+H 2O ≠H 2SiO 33. 金属+O 2→金属氧化物 例:点燃4222Na O Na O +4. 金属氧化物+H 2O →碱。

物质循环知识点总结

物质循环知识点总结

物质循环知识点总结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物质不断地在各个系统之间转换和流动的过程。

它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本文将简要总结物质循环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

它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补给等过程。

太阳能使地球上的水蒸发成为水蒸气,形成云,最终以降水的形式回到地表。

降水后有一部分会形成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另一部分会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又可以通过地下水补给的方式重返地表。

水循环不仅对维持地球上的水资源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也能够调节地表温度,影响气候。

二、碳循环碳循环是指地球上碳元素在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间的转化和流动过程。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将碳元素转化为有机物。

有机物通过食物链传递至其他生物体中,最终形成死亡的生物体和排泄物。

这些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将碳元素释放回大气中,同时部分碳元素也会进入土壤。

碳循环对于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并且对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能量转化也起着关键作用。

三、氮循环氮循环是指地球上氮元素在大气、土壤和生物体之间的转化和流动过程。

大气中的氮气经过闪电和细菌作用转化为硝酸盐,然后被植物吸收,或者通过生物固氮转化为氨。

植物通过吸收硝酸盐和氨将氮元素转化为有机物,进而通过食物链传递至其他生物体中。

当生物体死亡或排泄时,氮元素会转化为无机形式,最终通过腐解和硝化等过程释放回大气中。

氮循环对于维持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和调节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非常重要。

四、磷循环磷循环是指地球上磷元素在土壤、水体和生物体之间的转化和流动过程。

磷主要存在于矿石和岩石中,通过磷的风化和侵蚀,磷进入土壤。

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磷元素将其转化为有机物。

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至其他生物体中。

当生物体死亡或排泄时,磷元素会重新进入土壤,并通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形成新的磷矿物。

磷循环对于维持土壤肥力和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最新华师大版科学九下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单元教案

最新华师大版科学九下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单元教案

最新华师大版科学九下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单元教案版科学学科第
练习:1. 化肥碳酸氢铵的化学式为NH4HCO3,求:
(1)碳酸氢铵中N元素、H元素和C元素,O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

(2)碳酸氢铵中的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大?
(3)50kg的碳酸氢铵中,含氮元素多少kg?
答案:(1)N:H:C:O=14×1:1×5:12×1:16×3
=14:5:12:48
...
请简要叙述步骤5的操作。

受热分解产生
C ,② ,O 2可以用① 木炭粉 ② f g b a c d e 湿润的 紫色石
有二氧化碳、氢气等(
量新制的
(1)A中的试管(填“能”或“不能”)把水加人浓硫酸中。

【解题思路】蜡烛熄灭是因为破坏了燃烧的条件。

A是消耗了氧气,即可燃物没有。

九年级下科学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复习

九年级下科学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复习

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一)金属的氧化和金属氧化物的还原1、铜与氧化铜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验(1)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①用坩埚钳夹着铜片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

现象:发现紫红色铜片变成了黑色。

铜的表面生成了氧化铜。

②把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后的铜片,马上插入酒精(乙醇)中。

现象:铜片表面又由黑色变成了紫红色。

(2)实验结论:在这个过程中,铜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和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形成黑色的氧化铜,铜片表面生成的黑色氧化铜马上和酒精(乙醇)反应又转化成了铜。

(3)注意事项:铜一定要在酒精灯的外外焰上加热,不要使铜碰到酒精灯的灯芯。

因为在铜的表面生成的氧化铜与酒精灯的内焰或灯芯接触,实质上是和还没有燃烧的酒精(乙醇)蒸气接触,会使已经生成的氧化铜又被酒精还原成铜。

(4)实验小结:①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和铜结合生成氧化铜。

金属获得氧的过程被称为金属的氧化(oxidation)。

②酒精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从氧化铜中夺取氧,使氧化铜转化为铜。

金属氧化物失去氧的过程被称为金属氧化物的还原(deoxidation)。

2、使铁的表面形成氧化层保护膜实验铁片放在浓硝酸、浓硫酸中,没有气体放出,这是因为铁在浓硝酸、浓硫酸中生成了铁的氧化物,正是这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了铁,使铁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但将铁片放在稀硫酸中,则有气体放出,即生成了氢气。

绝大部分金属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化合生成金属的氧化物,但一些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铂等,很难和氧化合生成氧化物。

金属还能和某些能提供氧的物质如:硝酸、浓硫酸等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3、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1)实验步骤:在干燥的硬质试管里铺一薄层黑色氧化铜粉末,固定在铁架台上,通入氢气,待空气排尽后,加热氧化铜。

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再继续通入一会儿氢气,直到试管冷却。

(2)实验装置:(3)实验现象: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紫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4)注意事项:①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②氢气的导入管要伸到试管的底部;③反应开始前要先通入氢气,以排尽试管中的空气;当反应完成时,要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再停止通入氢气,以防止生成的灼热的铜又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铜。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章节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章节总结

学习笔记与氢氧化钠现象:产生白色沉淀,快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

FeCl2+2NaOH==F e(O H)2↓+2NaCl4F e(O H)2+O2+2H2O==4F e(O H)3现象:产生红褐色沉淀FeCl3+3NaOH==F e(O H)3↓+ 3NaCl与KSCN溶液无现象产生血红色Fe3++3SCN-==Fe(SCN)3氧化(还原性)主要表现:还原性,举例:2FeCl2+Cl2 ==2FeCl3表现:氧化性,举例:2FeCl3+Fe==3FeCl2相互转化FeCl2FeCl3:2FeCl2+Cl2 ==2FeCl3FeCl3 FeCl2:2FeCl3+Fe==3FeCl2名称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化学式F e(O H)2F e(O H)3颜色、状态白色固体红褐色固体水溶性难溶于水难溶于水与酸反应F e(O H)2+2HCl==FeCl2+2H2OF e(O H)2+2H+==Fe2++2H2OF e(O H)3+3HCl==FeCl3+3H2OF e(O H)3+3H+==Fe3++3H2O氢氧化亚铁露置空气中4F e(O H)2+O2+2H2O ==4F e(O H)33、铁三角二、本章典型题剖析1、滴加依次不同,试验现象不同(1)稀Na2CO3溶液与稀盐酸间的反应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起先时无气体产生,达到肯定量后才有气泡冒出,由少到多的过程中依次发生下列反应:是NaOH。

若将1克该样品放入含有HCl 3.65克的盐酸中使其完全反应后,残酸再用50克2%的NaOH溶液恰好中和反应,蒸干溶液,所得固体的质量是多少克?解:所得固体是NaCl ,是5.85克[小结]本题数据众多,反应物不纯,过程困难。

若按常规方法,一步步分析计算,不但费时还易出错,若仔细分析就会发觉,最终所得固体物质NaCl中全部的Cl全来自于HCl中的Cl1、有5.1gMg–Al合金,投入500mL 2mol/L HCl中,金属完全溶解后,又加4mol/LNaOH 溶液VmL,得最多沉淀8.6g,则V等于A. 425mLB. 560mLC. 250mLD. 500mL2、铝三角转化及铝的图像问题(1) 向Al3+的溶液中加入强碱(OH―)现象:先出现白色溶液后消逝方程式:Al3++3OH―==A l(O H)3↓A l(O H)3+OH― ==AlO2―+H2O图像:(2) 向强碱溶液中加入Al3+现象:先没有沉淀后出现并不消逝方程式:Al3++4OH―==AlO2―+2H2O3AlO2―+Al3++6H2O==4A l(O H)3↓图像:(3) 向AlO2―溶液中加入H+现象:先生成白色沉淀,然后白色沉淀渐渐溶解。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转化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转化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转化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组成的,其中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转化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过程。

本文将就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进行探讨。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是使物质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光发热的物理因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太阳光照射在植物叶片上,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

能量的传递通过食物链实现。

食物链是一个由一级生产者(植物)到二级、三级和更高级消费者(动物)组成的层次结构。

能量从一个级别转移到下一个级别,同时会有部分能量损失。

根据能量流失的法则,能量转移时约90%会损失,只有约10%的能量被转移到下一级。

此外,能量也可以通过食物网进行传递。

食物网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

通过食物网,能量可以从不同的路径进行转移和传递,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转化物质转化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的循环和转化过程。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类。

1. 无机物的转化无机物的转化主要包括水循环和氮循环。

水循环是指水分从地面蒸发形成水蒸气,上升到大气中凝结成云,再经过降水回到地面的过程。

水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中水分平衡的重要机制。

氮循环是指氮在生态系统中不同形态之间循环的过程。

氮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之一。

氮循环包括固氮、氨化、硝化、硝酸还原等一系列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氮能够从大气中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态,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动物体内,最后又通过分解作用返还到土壤中。

2. 有机物的转化有机物的转化主要包括碳循环和氧循环。

碳循环是指碳在生态系统中不同形态之间转化的过程。

碳是生命的基础,构成有机物的主要元素。

碳循环包括光合作用、呼吸过程、腐殖化等一系列过程。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最终通过分解作用返还到土壤中。

初中科学课程目录和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课程目录和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第一章星空巡礼(观天认星、银河系、太阳、行星和卫星、太阳系小天体)第二章昼夜与四季(昼夜的成因、四季与节气、月球和月相)第三章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时区和日界线、地图)第四章变化的地形(火上和地震、海陆的变迁、地形的缓慢变化)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艳丽多姿的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第六章生物的主要类群(动物的主要类群、植物的主要类群、细菌和真菌、生物的分类)第七章生物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同种生物的差异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第八章地球上的生物圈(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初一下册第一章水(地球上的水、水的密度与三态变化、水是常用的溶剂、水的组成、检验水的存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章空气(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成分、氧气、二氧化碳、保护大气圈)第三章阳光(太阳辐射能、阳光的传播、阳光的组成)第四章土壤(土壤的组成和利用、土壤与植物、土壤污染的防治)第五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体、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物质由微粒构成、元素、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初二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和力(参照物、运动、力的单位、弹簧秤、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匀速直线运动)第二章运动过程的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运动的方向)第三章压力压强第四章浮力第五章化学反应第六章植物的新陈代谢第七章人体的新陈代谢初二上册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原子的结构、元素、元素符号表示的量)第二章空气与生命(氧气和氧化、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生物怎么呼吸、光合作用、自然界中碳和氧的循环)第三章植物与土壤(植物与土壤、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第四章电和磁(电生磁、电磁铁的应用、电动机)初三上册第一章酸碱盐(重要的酸、碱和常见的盐、配制溶液)第二章常见的有机物(身边的有机物、高分子化合物、矿物燃料)第三章功和简单机械(斜面、滑轮、杠杆、机械能)第四章电能(电能的获得和转化、电能的量度)第五章内能(物体的内能、比热容、热机)第六章核能(放射性及其应用、核能的释放)第七章能源与社会(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源的种类、核能和太阳能的开发)初三下册第一章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第二章地球的演化和生物圈的形成(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生态平衡)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物质的转化、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氮的循环)第四章天气和气候(气温、湿度和降水、气压和风、云和卫星云图、东西气候的差异)第五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遗传、变异)第六章健康与保健第七章科学与社会发展。

华师大版科学九下第3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复习课件

华师大版科学九下第3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复习课件

二、化学肥料
C、H、O、N、P、K
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营养元素?其中土
壤中较少,而植物摄取量又较多的是哪些元素?
N、P、K
氮肥
磷肥
肥料
化学肥料
钾肥 复合肥料 微量元素肥料
农家肥料:如厩肥、人粪尿、绿肥等。
常见化肥的种类与作用
种类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 肥
物质 尿素、氨水、 铵盐、硝酸盐
磷矿粉、钙镁 磷肥、过磷酸 钙 硫酸钾、氯化 钾
因为铁和硫酸铜反应会生成硫酸亚铁。 因为铁和浓硫酸反应会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铁(Fe)生锈变成氧化铁(Fe2O3)
铁表面锈铁为什么不能保护铁呢?
一、金属
氧化(得氧) 金属 还原(失氧)氧化物
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设计
第2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消 耗 氧 生物呼吸 气 的 物质的燃烧 途 微生物的 径 氧化分解
动植物的呼
吸作用、有机 物的燃烧以及 微生物的分解。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CO2
光合作用 有机物
植物 呼吸 作用 动物吸取 体内 氧化
动植物残体
微生物的分解
煤、石油、 天然气
燃烧
三、碳循环的破坏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
实验 感受什么是温室效应
实验现象:_温__度__左__低__右_高
2、碳与氧化铜反应
1、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 壁出现:_红__色__物__质_
2、澄清石灰水变:_变__浑__浊___, 说明_产__生__的__气__体__是__二__氧__化__碳__。
3、木炭跟氧化铜反应,生成 了___铜__和__二__氧__化__碳_。 4、化学方程式:

高一上册化学第三章人教版知识总结

高一上册化学第三章人教版知识总结

第一节原子结构1.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质子和中子则构成原子核。

1.2 原子模型根据不同的原子结构,化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原子模型,如汤姆孙模型、卢瑟福模型和玻尔模型等。

1.3 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序数指的是原子中质子的数量,质量数指的是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第二节电子结构2.1 电子云和能级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云,而能级则代表了电子在原子中的能量状态。

2.2 原子的能级排布根据能级的不同,原子的电子排布也会不同。

一般情况下,第一能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能级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能级最多容纳18个电子。

2.3 原子的壳层关系原子中的电子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形成壳层结构。

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L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M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第三节元素周期律3.1 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具有周期性规律。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也会有一定的规律性。

3.2 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不同的性质和结构被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等。

3.3 元素周期律的意义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应用对于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规律。

第四节原子的化学键和分子4.1 原子之间的化学结合原子之间会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或晶体结构。

4.2 化合价和离子键化合价是原子形成化合物时与其他原子结合的能力,而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键。

4.3 共价键和共价分子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形成的分子称为共价分子。

第五节反应速率和平衡5.1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物质的量与时间的比值,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5.2 平衡条件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化学反应会达到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一定的比例。

化学高中每章总结知识点

化学高中每章总结知识点

化学高中每章总结知识点第一章:物质的结构1.1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电子数,使原子处于稳定状态。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对于电子较大,约为电子的1836倍。

质子的电荷为正,电子的电荷为负,中子是中性的。

1.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门捷列夫于1869年提出的,它按原子序数增长排列元素,同时显示了元素的周期性特征。

周期表由横向的周期和纵向的族组成。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是基于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1.3 原子结构与性质原子的电子结构是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关键因素。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符合一定的规则,例如能级、轨道、电子排布原理等。

第二章:化学键2.1 化学键的基本概念化学键是在原子之间形成的连接力。

它使原子组成分子或晶体。

化学键的形成通常是为了使体系稳定,减少能量。

2.2 离子键和共价键离子键是由阴阳离子间的电静力相互吸引形成的,通常在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形成。

共价键是由原子间的电子对共享而形成,通常在非金属间形成。

2.3 金属键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云相互重叠并形成的电子迁移型键。

金属键的特点包括导电性、热导性、延展性和延展性。

2.4 键的性质化学键的性质包括键长、键能、键角和键的方向性。

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具有不同的性质。

第三章:化学反应3.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物质的转化过程。

化学反应时,原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化合物。

3.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和速率。

3.3 化学反应热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可以是放热反应也可以是吸热反应。

热释放和吸收的能量可以利用热化学研究。

3.4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两个方向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恒定。

反应物摩尔浓度和温度变化会影响平衡。

3.5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量或生成物生成量的变化率。

新版鲁科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转化知识点梳理

新版鲁科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转化知识点梳理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转化第一节铁的多样性知识点1亚铁盐和铁盐1.铁元素的存在形式a.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b.铁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大多数是化合态(+2,+3价),如黄铁矿((FeS2),磁铁矿,赤铁矿等。

c.补铁保健品含有亚铁盐,粉刷外墙的涂料是三氧化二铁,激光打印机中的墨粉中含有四氧化三铁。

2.亚铁盐a.常见的亚铁盐,硫酸亚铁,氯化亚铁,Fe2+为浅绿色溶液。

从化合价的角度,Fe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①氯化亚铁与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现象:溶液有紫色变褪去离子方程式:②氯化亚铁与氯水的反应现象:浅绿色溶液变黄离子方程式:③氯化亚铁与锌片的反应现象:溶液有浅绿色变无色,锌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产生离子方程式:从盐的角度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物离子方程式:b.Fe2+的检验①取少量待检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则可证明溶液中含有Fe2+;②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后,未见有明显变化,若再滴入氯水出现血红色,则可证明溶液中含有Fe2+。

3.铁盐a.常见的铁盐,硫酸铁,氯化铁,Fe3+为黄色溶液。

从化合价的角度,Fe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①氯化铁与淀粉碘化钾溶液的反应现象:溶液有无色变成蓝色离子方程式:②氯化铁与铜的反应现象:溶液有黄色变浅绿色离子方程式:③氯化亚铁与铁片的反应现象:溶液有黄色变浅绿色离子方程式:从盐的角度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物离子方程式:b.硫酸亚铁盐溶液的保存加入铁粉防止Fe2+被空气中氧气氧化。

c. Fe3+的检验①取少量待检溶液于试管中,若加入无色的KSCN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血红色,则证明溶液中有Fe3+。

②取少量待检溶液于试管中,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出现红褐色沉淀,则可证明。

知识点2铁、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1.铁单质a.物理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能被磁铁吸引,铁粉是黑色粉末。

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

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

时,H 2、CO 、C 分别得到氧,被氧化。

3. 还原性物质,如:H 2,CO ,C 那样,能夺取别的物质中的氧,使别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二)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 1. 化学反应:H CuO Cu H O 22++∆2. 实验装置:3. 实验操作:(1)先通H 2及加热(为什么?)(2)黑色固体全部变为红色后,停止加热,再继续通一会儿H 2,直至冷却。

(为什么?)(3)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导气管伸入试管底部。

4. 实验现象: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金属氧化物的还原过程。

板书设计物质的转化氧化反应:获得氧的过程。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过程。

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教学 反思华师大版科学学科第九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内容物质的转化(四)总课时:第 4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化合物之间的物质转化规律。

2.学会利用物质规律图,查找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

3.学会利用转化规律,寻找各类物质的制取。

教学重点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转化规律,解决各类问题教学准备硫粉、铁粉、磁铁、石棉网、三脚架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教案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金属单质机器化合物之间的转化1. 金属+O2 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金属在空气或氧气中都能氧化成金属氧化物,少数如金、银很难与空气反应。

2Mg + O2 = 2MgO2Cu + O2 = 2CuO2.金属氧化物+还原剂——金属+另一种化合物C + 2CuO = 2Cu+CO23CO + Fe2O3 = 2Fe +3CO23.某些金属氧化物+水——可溶性碱CaO + H2O = Ca(OH)2Na2O + H2O = 2NaOH注:不溶性碱所对应的金属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得到对应的碱。

如:Mg(OH)2 、Al(OH)3 Fe(OH)3等4. 不溶性碱——金属氧化物+水Cu(OH)2 = CuO + H2O2Fe(OH)3 = Fe2O3 + 3H2O注:可溶性碱加热不发生分解反应。

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4.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下学期]PPT课件(初中科学)

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4.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下学期]PPT课件(初中科学)
A、 氮肥 B、 磷肥 C、 钾肥 D、微量元素肥料
2、下列肥料不能跟草木灰混合使用的是( )
A、尿素 B、硫酸铵 C、硝酸钾 D、磷酸钙
3、下列肥料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碳酸氢铵 B、 磷酸二氢钙 C、硝酸钾 D、磷酸氢二铵
4、含氮量最高的氮肥是( ),含氮量最高的铵盐是 ()
5、铵盐不能跟( )、( )等碱性物质混合施用,否则 会降低肥效。
3、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大气中的氮
NOX


氨或铵盐
分 解
硝酸盐
二、化学肥料
C、H、O、N、P、K
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营养元素?其中土
壤中较少,而植物摄取量又较多的是哪些元素?
N、P、K
氮肥
磷肥
肥料
化学肥料
钾肥 复合肥料 微量元素肥料
农家肥料:如厩肥、人粪尿、绿肥等。
常见化肥的种类与作用
种类 氮肥
植株特别矮小,叶 片呈暗绿色,并出 现紫色
能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 利进行
茎干软弱,容易倒 伏,叶片的边缘和 尖端呈褐色,并焦 枯。
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能同时均 匀地供给多种养分,有效成分高。
铵态氮肥NH174H.7C%O3
(NH4)2SO4 21.2%
NH4Cl NH4NO3 26.2% 35%
A.氯化钾 B. 硫酸钾 C. 过磷酸钙 D. 尿素
9. 国外施行用汽水(碳酸饮料)浇灌农田,它的动机
是( C )
①对植物呼吸作用有利;②改进碱性土壤,调节PH值; ③有利于土壤的Ca2+、Mg2+被植物吸取;④加速光合 作用进行
A.只有②正确 B.只有③正确
C.② ④正确 D.全部正确

华师大版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每课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每课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每课教学反思1物质的转化我们接着问:还想研究什么?学生一般想不到化学性质,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就给他一个人为的操作,给他展示一个奇妙的现象,例如让镁与温水反应,再问:水变了吗?让他去解释。

只有在解释的活动中,他才会有一种动机,想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这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

是因为这个物质有这样的化学性质,所以它才能表现出这样的'事实。

那么这个化学性质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再给他化学变化。

这种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它说明了这个物质的什么特点?这种物质的性质在生活中有怎样的应用?这些都是研究物质的性质,为了研究具体物质的性质而进行的变化,到最后我们才概括出来,反思一下我们刚才经历的变化到底有什么不同?化学上认为一类是物理变化,一类是化学变化。

这样我们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认识维度建立一级框架,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化学变化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性质的,因为我们要研究物质的性质,所以我们要让它发生变化,让他有初步的联系,这是核心认识发展的任务,就是关于物质组成与分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建立一级认识框架。

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他们关心物质更多的性质,继续进行镁与盐酸的反应,镁条的燃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研究方法: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实验的现象,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再让学生思考镁条的燃烧及联系前面的“暖宝宝”,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通过检验生成物进而证明化学反应的实质:生成新物质,这样巩固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应当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科知识)这一节的教学相对简单,但为何教材依然重视模型的建构(学科方法),依然需要实验探究(思维方法),课后习题为何还要设置这道题(同碳元素一样,氮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

生物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知识点总结

生物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知识点总结

生物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知识点总结生物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过程。

生物能量转换指的是光能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

物质循环则是指生物体内和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不同生物之间流动和转化的过程。

下面将对生物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生物能量转换1.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内,包括光能捕捉、光化学反应和暗反应三个阶段。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维持生命的关键过程,也是氧气和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

2. 胞呼吸胞呼吸是细胞内产生能量的过程,通过将有机物质(如葡萄糖)与氧气反应释放能量,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胞呼吸可以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形式,其中有氧呼吸是主要的能量转换途径。

3. 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互联系的现象。

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组成的网络结构,能够更全面地描述不同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

4. 生物生产力生物生产力是指生态系统在单位时间内从光合作用中获得的化学能量总量。

它可以分为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得的化学能量,次级生产力是指其他生物通过摄食获得的能量。

二、物质循环1. 氧气循环氧气循环是指地球大气中氧气的来源和去向。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动物通过呼吸消耗氧气。

此外,化石燃料的燃烧也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了大气中的氧气含量。

2. 氮循环氮循环是指地球上氮元素在生物体内和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大气中的氮气可以通过固氮作用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氨和硝酸盐等化合物,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消费者。

蛋白质被分解后,氮元素又返回土壤或水体中。

3. 碳循环碳循环是指地球上碳元素在生物体内和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形成有机物质。

随后,碳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并最终返回大气中或沉积于地表和海底。

化学元素的生物循环和转化

化学元素的生物循环和转化

化学元素的生物循环和转化化学元素是组成生命体的最小单位,包括碳、氢、氧、氮、磷等元素。

它们在自然界中通过生物循环和转化不断地流动和交换,形成生态系统的基础。

本文将从生物体内、生态系统、全球循环等多个方面来探究化学元素的生物循环和转化。

一、生物体内的化学元素循环和转化生物体内的化学元素循环和转化是生命体存在的基础。

每种生物体都有不同的元素需求,及其不同的途径将化学元素转化为生命体所需的形式。

例如,碳是构成有机物质的基本元素,生物体内碳的循环和转化主要通过光能转化和呼吸作用来进行。

光合作用中植物能够利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将它们转化为高能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在呼吸作用中,生物体利用有机物与氧气进行反应,将有机物分解为较小的分子,同时释放出能量。

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元素,生物体内氮的转化主要通过氮循环来实现。

氮循环包括固氮、氨化、硝化和脱氮等过程。

固氮是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适用的化合物,植物可以利用这些化合物制造生物体。

氨化是将有机氮转化为氨,硝化是将氨变为硝酸盐,脱氮是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返回大气中。

二、生态系统中的化学元素循环和转化生态系统中的化学元素循环和转化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生命的正常开展的关键。

在生态系统中,化学元素可以从生物体中的死亡和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然后被其他生物体吸收和循环利用。

这个过程被称为营养循环。

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和转化主要包括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在光合作用中,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水和太阳能,然后将它们转化为有机物质和释放氧气。

动物在呼吸作用中,将有机物与氧气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

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并将它们还原为二氧化碳和无机物,这些化学元素能够被植物重新利用。

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循环过程。

氮循环包括大气固氮、土壤氮转化、养分循环、氮素积累等过程。

农业生产中的过度施肥会导致氮素的外流,污染水系和土壤,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三、全球循环全球循环是指元素在全球环境中的运动和分配。

华东师大2011课标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 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 第一节 物质的转化》_1

华东师大2011课标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 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 第一节 物质的转化》_1

物质的转化1学情分析学生对化学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酸、碱、盐等知识对物质推断题的解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故在教学设计中应考虑进行适当的复习,在此将酸、碱、盐等知识的复习作为本节课的引入(复习引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网络,以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

2教学目标1.回顾再现物质的性质,应用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

2.通过练习来培养思维能力,增强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3.通过专题复习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发展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

3新设计推断题其类型主要有叙述式推断题、密码式推断题、表格式推断题、连线式推断题、框图式推断题等。

如采用此类划分来组织教学,势必会使学生陷入题海之中而不能自拔。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授学生以“渔”,在例题中穿插各种推断题的类型和环保类型的推断题,使学生学有所获。

4重点难点复习重点: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物质推断”解题能力。

复习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物质推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入:物质的推断题的重要性和学生面临的畏难情绪。

鼓励:通过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辅以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基础知识:1.小梅同学学习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性质后,发现许多不同类别的物质反应时能生成盐,于是她构建了下图所示的知识网络图。

请把图中①②处补充完整,要求不能与图中已有信息重复。

①金属+盐;②酸+盐。

掌握常见物质的检验也是物质推断所必需的: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O2: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SO42-:加BaCl2溶液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溶解CO32-:加稀HCl,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做好审题,找到突破口突破口就是“特殊”的知识点1、特殊颜色:(1)固体颜色:CuO C Fe3O4 -----------------黑色Cu 红磷-----------------红色S -----------------淡黄色CuSO4.5H2O -----------------蓝色(2)溶液颜色:CuSO4溶液-----------------蓝色FeCl3溶液-----------------黄色(3)沉淀颜色:不溶于水与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AgCl BaSO4蓝色沉淀----------------- Cu(OH)2红褐色沉淀----------- Fe(OH)32、特殊现象:硫在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将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能产生气泡能使黑色氧化铜还原变成红色的物质有:H2,CO,C这些特殊的现象可作为突破口练习:在一条鱼虾绝迹的小河边,有四座工厂:甲.乙.丙.丁,他们排放的废液里,每厂只有碳酸钠.氯化铁.氢氧化钙.盐酸的一种,某中学环保小组对实现调查的情况如图,甲处的河水是乳白色的,乙处的河水是红褐色的,丙处的河水变清了,丁处的河水是清的,但有气泡产生.请推测这四座工厂废液里的污染物.甲:Ca(OH)2 乙:FeCl3 丙:HCl 丁:Na2CO3特殊条件:例:某无色液体A在通电条件下,产生B和H两种单质气体,其它关系如图所示:写出D +H的化学方程式:写出G的化学式:特殊物质------化学之最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相对分子量最小的氧化物-----------------H2O最常用的溶剂相对分子量最小的物质----------------- H2密度最小的气体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金刚石例:已知A、B、C、D四种物质之间存在以下转化关系(其中:A、C为单质,D是相对分子量最小的氧化物,)A:Fe B:H2 C:H2O小结:化学推断题考查的是学生多元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向多样,有顺推、逆推、假想验证等。

第3部分 第13讲 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2021届浙教版中考科学一轮复习讲解部分

第3部分 第13讲 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2021届浙教版中考科学一轮复习讲解部分

第13讲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课标要求考试细则【课程内容】1.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众多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了解自然界中氧、碳、氮的循环。

3.举例说出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

4.举例说出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

【活动建议】铜与氧化铜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验。

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1)知道自然界中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2)知道自然界中氧循环的主要途径。

2.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1)知道一般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举例说明。

(2)能根据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关系设计物质制备的方案。

3.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1)知道一般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举例说明。

(2)能根据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关系设计物质制备的方案。

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氧循环(1)碳循环含义及主要途径①碳循环的含义: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燃烧、生物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从而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始终保持稳定的状态。

② 碳循环的主要途径(2)氧循环含义及主要途径① 氧循环的含义:氧循环是指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② 氧循环的主要途径(3)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联系在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4)疑难点:氧是一种化学元素,而氧气是一种物质,氧气只是氧元素的物质形式之一,氧的循环里面还有二氧化碳、葡萄糖,这些物质里面都有氧元素,而不是氧气,所以不能把氧循环称为氧气循环。

二、 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乱砍滥伐而造成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温室气体(CO 2、H 2O 、CH 4等)的大量排放。

2022年中考科学微专题复习 专题36 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教师版含解析)

2022年中考科学微专题复习 专题36 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36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思维导图】【知识点回顾】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氧循环考点1知道自然界中碳循环的主要途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固定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供给动、植物利用,同时又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燃料燃烧等方式释放二氧化碳返回大气,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循环。

考点2知道自然界中氧循环的主要途径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________和物质的________等而减少,但又随着植物的________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循环。

产生氧气的主要途径:________。

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①燃料燃烧;①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①其他氧化反应(如:生锈、食物腐败)。

二、物质间的相互转化考点3说明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关系;说明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关系1.金属→________→碱,如:Ca→CaO→Ca(OH)2。

2.非金属→________→酸,如:C→CO2→H2CO3。

3.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注意:(1)极少数非金属氧化物不与碱起反应,如CO等。

(2)根据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可查找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3)根据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可查找各类物质的可能制法。

考点1光合作用有机物考点2呼吸燃烧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考点3 1.金属氧化物 2.非金属氧化物【例题精析】例1.(2021•杭州)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如图是一种实现二氧化碳转化为重要原料二甲醚(化学式为C2H6O)的途径:(1)转化①是二氧化碳与一种常见单质反应生成甲醇和水,这种单质的化学式为H2。

(2)转化②是甲醇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二甲醚和水,反应中生成二甲醚和水的分子数之比为1:1。

【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转化①是二氧化碳与一种常见单质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则该单质是含有氢元素的单质,故是氢气,故填:H2;(2)转化②是甲醇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二甲醚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4O=C2H6O+H2O故二甲醚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填:1:1.例2.(2020•宁波)铁的化合物有广泛用途,如碳酸亚铁(FeCO3)可作补血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质的转化与元素的循环小结(九下)
铜与氧化铜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验
(1)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①用坩埚钳夹着铜片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

现象:发现紫红色铜片变成了黑色。

铜的表面生成了氧化铜。

②把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后的铜片,马上插入酒精(乙醇)中。

现象:铜片表面又由黑色变成了紫红色。

(2)实验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铜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和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形成黑色的氧化铜,铜片表面生成的黑色氧化铜马上和酒精(乙醇)反应又转化成了铜。

(3)注意事项:
铜一定要在酒精灯的外外焰上加热,不要使铜碰到酒精灯的灯芯。

因为在铜的表面生成的氧化铜与酒精灯的内焰或灯芯接触,实质上是和还没有燃烧的酒精(乙醇)蒸气接触,会使已经生成的氧化铜又被酒精还原成铜。

(4)实验小结:
①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和铜结合生成氧化铜。

金属获得氧的过程被称为金属的氧化(oxidation)。

②酒精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从氧化铜中夺取氧,使氧化铜转化为铜。

金属氧化物失去氧的过程被称为金属氧化物的还原(deoxidation)。

使铁的表面形成氧化层保护膜实验
铁片放在浓硝酸、浓硫酸中,没有气体放出,这是因为铁在浓硝酸、浓硫酸中生成了铁的氧化物,正是这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了铁,使铁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但将铁片放在稀硫酸中,则有气体放出,即生成了氢气。

绝大部分金属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化合生成金属的氧化物,但一些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铂等,很难和氧化合生成氧化物。

金属还能和某些能提供氧的物质如:硝酸、浓硫酸等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1)实验步骤:
在干燥的硬质试管里铺一薄层黑色氧化铜粉末,固定在铁架台上,通入氢气,待空气排尽后,加热氧化铜。

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再继续通入一会儿氢气,直到试管冷却。

(2)实验装置:
(3)实验现象:
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紫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4)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②氢气的导入管要伸到试管的底部;
③反应开始前要先通入氢气,以排尽试管中的空气;当反应完成时,要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再停止通入氢气,以防止生成的灼热的铜又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铜。

(5)实验结论:
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能从氧化铜中夺取氧,使氧化铜转化为铜。

注:一氧化碳、碳、镁、铝等同样能在加热的条件下从氧化铜等氧化物中夺取氧,使氧化铜等氧化物转化为金属单质。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氧化铜和氢气
氧化铜和一氧化碳
氧化铜和碳
氧化铜和镁
氧化铁和一氧化碳
酸雨形成的模拟实验步骤
在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粉,加热,直到燃烧,然后把燃着硫的燃烧匙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等燃烧停止后,小心地闻一下气体的气味,,然后立即向瓶内倒入少量水,振荡,加入几滴石蕊试液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2、实验现象:
(1)有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生成;
(2)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3、实验原理: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4、实验结论:
根据硫、二氧化硫和亚硫酸之间的转化,我们可以看到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和对应的酸之间一般有如下的转化规律: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并不能直接与水反应,如:二氧化硅(沙子的主要成分)就不能与水直接反应生成硅酸。

金属、金属氧化物和对应的碱之间的转化规律
但只有少部分金属氧化物能直接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如: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而大部分金属氧化物并不能直接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这些氧化物可以先与酸反应生成盐溶液,盐溶液再与可溶性的碱溶液反应生成对应碱的沉淀。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2O=2NaOH
CaO+H2O=Ca(OH)2
CuO+H2SO4=CuSO4+H2O
CuSO4+2NaOH=Na2SO4+Cu(OH)2↓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有关含杂质问题的计算方法
有关不纯物质的质量的计算方法:先把不纯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然后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总质量×纯度
=不纯物质的总质量×(1-杂质的质量分数)
不纯物质的总质量=纯物质的质量÷纯度。

例题:含碳酸钙90%的石灰石(杂质不和酸反应)10克跟足量的盐酸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多少克?
解:
设可生产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10×90% 克x
答:可产生二氧化碳3.96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