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68发汗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https://img.taocdn.com/s3/m/80c5776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c.png)
一、小腿转筋徐迪华医案: 王某某,男,28岁,1958年1月4日初诊。
自诉:3个月来小腿抽筋经常发作,轻工作轻发,重工作重发,休息后不发。
发作后小腿酸痛数天不退。
近4夜连续小腿抽筋,头昏少力,食欲正常。
2年前有钩虫病史,服2次驱虫药后,5次大便检查,末见虫卵。
检查:血压90/60毫米汞柱。
舌淡苔滑,脉软细。
面色萎黄,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末触及。
红血球325万,血色素60%。
处方:芍药甘草汤60毫升,为2天量。
1月6日复诊:服药一剂,小腿抽筋减轻,2剂即停。
再服原方100毫升,外添服黄芪9克,党参12克,当归9克,服5剂。
3个月后随访,小腿抽筋未发过。
(中医杂志1959)按语: 小腿转筋,即29条所谓“脚挛急”也,乃芍药甘草汤之主证,由肝之阴血亏虚,筋脉挛急所致。
有是证使用是方,有是方即获是效。
诚信仲景之方,乃临床实践之总结,用之不殆,则历验不爽。
二、不安腿王明如医案: 朱某某,女,45岁,1986年11月30日初诊。
近4个月来两侧小腿有莫可名状的酸、麻、胀、似痛非痛之感,有时抽筋,有时有触电样感觉,静坐休息时反而加重,常须拍打,按捏稍能缓解。
本院神经科诊断为不安腿综合征。
经西药治疗无效而来余处求诊。
两腿关节活动正常,按委中、承山穴有明显酸胀感。
头晕乏力,夜寐不安,纳谷不佳,坐立不安。
舌淡红中裂,苔薄白,脉弦。
此乃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治以柔肝养血,缓急舒筋,处方:生白芍60克,甘草5克,5剂。
服药以后诸证明显改善,夜已能安睡,胃纳好转,共服上药30剂痊愈。
(浙江个医杂志)按语: 肝藏血,主筋。
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可致四肢酸楚不适,或痛、或麻,或胀。
作为缓急之剂,芍药用量宜大,一般无不良反应。
三、属脘痛(急性胃痉挛)刘持年医案: 朱某,男,17岁。
胃院阵发性疼痛,近日加重,夜间尤甚,呈抽掣样发作,喜按,饮食无碍,二便正常。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略数。
诊为急性胃痉挛。
处方:白芍l5克,甘草9克,3剂。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c4e97dc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1.png)
伤寒论原文恶寒、发热、口渴、咽痛、咳嗽、鼻塞、流涕、喷嚏《伤寒论》原文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方三十。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伤寒论条文(全)
![伤寒论条文(全)](https://img.taocdn.com/s3/m/7045fc42b307e87101f6966e.png)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条文398条(全)
![伤寒论条文398条(全)](https://img.taocdn.com/s3/m/7a0daf1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2d.png)
伤寒论条⽂398条(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5、伤寒⼆、三⽇,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汗出,⾝重,多眠睡,⿐息必鼾,语⾔难出。
若被下者,⼩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者,微发黄⾊,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熏之,⼀逆尚引⽇,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愈。
发于阴,六⽇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七⽇以上⾃愈者,以⾏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未上。
10、风家,表解⽽不了了者,⼗⼆⽇愈。
11、病⼈⾝⼤热,反欲得⾐者,热在⽪肤,寒在⾻髓也,⾝⼤寒,反欲不近⾐者,寒在⽪肤,热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阴弱。
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
![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https://img.taocdn.com/s3/m/e1d045a7bd64783e08122b05.png)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8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8条](https://img.taocdn.com/s3/m/a381e60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4.png)
【每⽇⼀诵】伤寒论第68条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草附⼦汤主之。
上三味,以⽔五升,煮取⼀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发汗病解,则不恶寒;发汗病不解,表实者,亦不恶寒。
今发汗病且不解,⼜反恶寒者,荣卫俱虚也。
汗出则荣虚,恶寒则卫虚,与芍药⽢草附⼦汤,以补荣卫。
清·吴谦《医宗⾦鉴》发汗病不解之「不」字,当是衍⽂。
盖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今⽇反恶寒者,正所谓病解之义也,病解恶寒,始谓之虚。
伤寒、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表虚也,是表邪犹在不解,仍当汗也。
今发汗汗出,病已解,不当恶寒矣。
反恶寒者,⾮表邪也,乃阳虚不能卫外所致,故以芍药⽢草附⼦汤主之。
盖⽤附⼦以扶阳,芍药以补阴,⽢草佐附芍补阴阳⽽调荣卫也。
⽅有执⽈:未汗⽽恶寒,邪盛⽽表实;已汗⽽恶寒,邪退⽽表虚,汗出之后,⼤邪退散,荣⽓衰微,卫⽓疏慢,⽽但恶寒,故⽈虚。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发汗后反恶寒,⾥虚也,表虽不解,急当救⾥,若反与桂枝攻表,此误也。
故于桂枝汤去桂、姜、枣,加附⼦以温经散寒,助芍药、⽢草以和中⽿。
脚挛急与芍药⽢草汤,本治阴虚,此阴阳俱虚,故加附⼦,皆仲景治⾥不治表之义。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汗泄⾎中温⽓,⽊郁阳陷,故表病不解,⽽反加恶寒。
芍药⽢草附⼦汤,芍药清风⽽敛营⾎,⽢草培⼟⽽荣⽊⽓,附⼦暖⽔以补温⽓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发汗病不解,未可定为何证也。
汗⼤出恶热,则为⽩虎汤证。
外证不解,汗出恶风,则宜发汗,为桂枝汤证。
若反恶寒者,则为营⽓不⾜。
⾎分中热度太低,不能温分⾁⽽濡⽪⽑,故反恶寒。
芍药⽢草汤在误服阳旦汤条下,原为⾎不养筋,两脚挛急,疏导营⾎下⾏之⽅治。
倪海厦《伤寒论》一九〇:甘草附子汤
![倪海厦《伤寒论》一九〇:甘草附子汤](https://img.taocdn.com/s3/m/bb8ee71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75.png)
倪海厦《伤寒论》一九〇:甘草附子汤一九〇: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掣痛,痛得很厉害,抽筋的痛,不得屈伸,弯都会痛,近之则痛剧,碰到都会痛,汗出,病人痛得一直流汗,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肿者,「甘草附于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朮二两,桂枝四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桂枝重用,譬如桂枝四钱,其它全部都用二钱,桂枝去风,白朮去湿,靠附子带到皮肤表面去,光这三味的时候,跑得最快的是桂枝。
因为桂枝去风的力量很强,湿比较慢,所以如果没有加甘草,风去了,湿还留在关节里面,所以桂枝四,炙甘草二,附子二,白朮二,如果是胖子桂枝可以用到六钱。
为什么会有风湿相搏?脾主四肢、主肌肉,脾脏运转不是很好的时候,湿会停下来,如果湿停在上焦,当得到桂枝汤证或麻黄汤证的时候,又刚好下利。
就变成结胸了,因为工作环境的关系,湿停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湿停在肌肉,有的人湿停在关节,虽然看起来表面有红肿,其实里面是寒湿。
膝盖风湿,下针「膝五针」,扎完针后摸摸脉,如果没有表证就是「白朮附子汤」,如果是痛风,风吹得很难过,不可以碰,用衣服盖着比较好,整个红肿的,这是标准的痛风,扎针「开四关」、「合谷」、「太冲」、「大杼」,骨会大杼,「脾俞」脾主四肢主肌肉,「肾俞」把湿从小便利出来,「曲池」、「膝五针」,全身差不多都好了,再开「甘草附子汤」吃。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骨节烦疼,不得屈伸、上冲,汗出,恶寒,小便不利者。
日三服,一天吃三次,初服得微汗则解,刚开始服的时候,会得微汗,一层黏黏的汗,那是湿不是好的津液,恐一升多者,可以分五六次吃,二小时吃一次,或三小时吃一次,看病况而定。
——完——。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第十二章 痉湿暍病脉证】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第十二章 痉湿暍病脉证】](https://img.taocdn.com/s3/m/98f0890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2.png)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第十二章痉湿暍病脉证】第十二章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一、痉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讲解:痉,抽搐痉挛也。
痉病多不恶寒,仅刚痉恶寒,故云“反恶寒”,实为太阳伤寒证。
太阳表证,一为伤寒无汗,一为中风有汗,痉以中风证出现者,名曰“柔痉”。
2.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讲解:“为难治”三字为衍文,当去。
本段主要论述柔痉。
柔痉为病,热盛津液虚,肌肉痉挛,约束脉道而脉沉不出。
太阳病不一定就是痉病,若发汗太多,表未解,热未退而津液已伤,组织枯燥,肌肉痉挛,方为痉病;“风病”即太阳中风,应以桂枝汤解肌,而反下之,病必不愈,徒亡津液,津伤而致痉;若下之后,再以麻黄类复发其汗,津液更伤而致拘急成痉;平素身有恶疮,津液随脓血而亡失,本已不足,虽有身疼痛的表证存在,但仍不能发汗,发汗重亡津液,亦作痉。
总而言之,痉病的发生基础是津液亡失到一定程度。
3.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讲解:本段言刚痉。
身热、恶寒、颈项强急,为葛根汤证,气夹津液而上冲,下部津少而足寒,上冲头脑则头热、面赤、目赤,颈项强急,颈项活动不利,难于转动,则独头动摇。
甚者牙关紧急,口难开,背弓反张。
“若发其汗,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一句,《伤寒论》及《玉函经》中俱未载,为衍文。
4.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讲解:刚痉以葛根汤发其汗,发汗之后,其脉紧弦当变为缓曲前行如蛇形状。
表邪已解,冲气已去,津液当下,下则暴腹胀大,为欲解也。
如果脉直上下行,紧弦如故,而又沉伏不出者,主于由表入里,其痉更重。
伤寒论 纯条文 背诵版
![伤寒论 纯条文 背诵版](https://img.taocdn.com/s3/m/6831f03e84254b35effd342b.png)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之袁州冬雪创作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晦气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成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7、若酒客病不成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成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克不及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成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晦气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和睦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成下,宜麻黄汤.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成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晦气,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成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成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缺乏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成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成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成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缺乏,血少故也.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和睦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晦气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当,必自愈.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表里俱虚故也.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好,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3、发汗后不成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晦气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成与服之.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3、咽喉干燥者,不成发汗.84、淋家不成发汗,发汗必便血.85、疮家虽身疼痛,不成发汗,汗出则痉.86、衄家不成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克不及眴,不得眠.87、亡血家不成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晦气,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克不及食而胁下满痛,脸孔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即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当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晦气,谵语,一身尽重不成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08、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109、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当,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未几;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单调.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当者,其人可治.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115、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116、微数之脉,慎不成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克不及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克不及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成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晦气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晦气,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成余药,宜抵当丸.127、太阳病小便当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130、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成攻也.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成下,下之则死.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充实,客套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晦气,身必发黄.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成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克不及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成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了然,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晦气,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晦气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和睦,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套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好处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62、下后不成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成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吐逆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成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吐逆者,黄连汤主之.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克不及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175、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晦气,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克不及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克不及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克不及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
白芍甘草附子汤的功效是什么
![白芍甘草附子汤的功效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3416336cfc789eb172dc85b.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白芍甘草附子汤的功效是什么
导语:古时候,还没有西医出现,所以凡是生病之后,都是去药店抓几副药回家熬成汤来治疗疾病,中药的传统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对于白芍甘草附子
古时候,还没有西医出现,所以凡是生病之后,都是去药店抓几副药回家熬成汤来治疗疾病,中药的传统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对于白芍甘草附子汤,大家都比较的陌生,芍药是一种有微微的酸味的药材,在古书中记载,白色的芍药有活血滋阴的效果,赤色的芍药有活血凉血的效果。
【组成】芍药甘草(炙)各三两(9克)附子一枚(3克)(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三味,用水五升(今1升),煮取一升五合(今3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主治】体虚外感,发汗后病不解,反增恶寒者。
【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病机】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
【功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临床拓展】多用于治疗阳虚外感汗多恶寒者,或用于治疗风寒湿痹阳气虚之关节疼痛、周身恶寒汗出者,亦可用于汗后亡阳证、腰痛、肠痉挛、腓肠肌痉挛等而见本方证者。
【用药禁忌】忌海藻、菘菜、猪肉、生葱、桃、李、雀肉等。
小小的芍药花,做成汤药之后,居然有这么多的功效。
如果大家有以上所提示的病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中药门诊,买一些芍药。
白芍甘草附子汤功效显著,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福音,祝患者朋友们早日康复。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f9cf0f5caf1ffc4fff47ac2b.png)
胡希恕先生伤寒讲座录文字整理稿---------------------------------------------------------------------------------------------------网上搜索资料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
我们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啊,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象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个致病的因素,一个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
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
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
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
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
血液多了就上它理由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呀给该作僵,这也通。
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
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
那么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啊都知道啊,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
伤寒论条文398条(全)
![伤寒论条文398条(全)](https://img.taocdn.com/s3/m/8555cc6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e.png)
伤寒论条文398条(全)伤寒论条文397条(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8.06.17【胡希恕讲伤寒论】丨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18.06.17【胡希恕讲伤寒论】丨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https://img.taocdn.com/s3/m/859914f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b.png)
18.06.17【胡希恕讲伤寒论】丨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版权说明本文为胡希恕先生生前教学录音文字稿,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我们做了部分修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第六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这段其实不是太阴病,他冲着下利说的。
下利这类的,虽型似太阴病,但他不是的,就是一般的下利,这跟我们之前讲的那个,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用葛根汤主之是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这里搁个太阴病呢。
他这两条你要是对照看就好了,有虚实之分,虚实在表证不在里证,真正太阴病虽有表证也不能够发汗。
咱们之前讲很多了。
下利清谷,这种虚寒,像前面咱们提纲的这个样子,他只能救里不能解表,这个都是冲着下利说的。
这个下利病要是脉浮有太阳病的征候,如果实,你可以用葛根汤,那就是麻黄剂了,发汗。
那么如果是虚是桂枝汤的显现,显现的是桂枝汤证,这个当然是脉浮弱,那个当然是脉浮紧了,从脉上来说。
那么就从症状上来说呢,那个一定是无汗,这个可能是有汗,他用的是桂枝汤嘛,所以在临床上这很有用。
但是这一段他搁到这是另有它意,以后我们再解释。
主要在临床上他是很有用,这个无论是腹泻还是痢疾,讲的都是痢疾,痢疾这个病如果显现表证,就说明这个病还是有表解之迹,那么这时候抓紧时机而用发汗药,十有八九要好的,这咱们要注意。
这点这个痢疾快有了,那么这个呢,他西医不可理解,说是用发汗药还能治痢疾?不是发汗药治痢疾,因为痢疾他这个证候以太阳病反应出来,那我们就要用发汗类药,没有表证那你千万不要发汗,是不行的,这一段他是冲葛根汤证那一条说的,那个说是太阳阳明合病,这个偏虚,他说一个太阴太阳合病的意思,所以搁个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a340b8090912a2161479295e.png)
伤寒论条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治腿脚挛急-静脉曲张-
![芍药甘草附子汤治腿脚挛急-静脉曲张-](https://img.taocdn.com/s3/m/304d36f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79.png)
芍药甘草附子汤治腿脚挛急-静脉曲张-
《伤寒论》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联系第29条: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以方测证,可知芍药甘草附子汤的适应症中当有脚挛急(小腿挛急)和恶寒,与该条病机相符的病例我遇到过一例,而且效果很好。
那是一年前,这个病人是内陆到疆打工的,在石灰窑工作。
他来诊的时候说他的右侧小腿疼痛抽筋一年多了,并有轻度的静脉曲张,经过西医的治疗效果不理想,由于条件有限,便没有再到上级医院继续检查治疗,听说中药经济实惠,便来看中医。
现在他已经不能干活了,不但小腿疼痛抽筋,而且还怕冷,受凉和劳累后症状就会加重。
根据他的脉证,我认为他小腿肌肉挛急就是阴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而怕冷正是阳虚表阳不固、温煦失司的表现,疼痛和静脉曲张是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这应该是一个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我当时开了白芍60g、炙甘草15g、炙附子15g,加了些木瓜、威灵仙、伸筋草、怀牛膝、当归、红花等等,病人服了六天后来诊,说疼痛和抽筋都消失了,走路也比以前好多了。
于是又开了六天的,并告诉他吃完后可以继续把静脉曲张治疗治疗,可是病人一去再没来复诊。
前些日子遇上了这个病人,他说那次吃了药以后到现在都挺好的,也一直在干活,因为住所不定和经济条件所限他也没有再继续治疗静脉曲张,这也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https://img.taocdn.com/s3/m/9a40fd3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9.png)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加大黄二两。
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太阳病已经十来天了,“十余日”,他也就暗示已经传入少阳而为柴胡证了。
“反二三下之”,那么大夫不知道用柴胡汤,而反一再吃泻药,“二三下之”嘛,到四五天的时候了,就是泻下两三天,接着不就是四五天嘛,“柴胡证仍在者”,这个仍在者,可见经过十余日的时候柴胡汤证就发现了,所以他这个文章都这样子。
那么经过十余日,我方才讲,已经传到少阳,怎么知道的呢?这句话就知道了,“柴胡证仍在者”。
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在十余日的时候,已经传入少阳而发生柴胡证了,那么这个大夫不知道用柴胡汤,他反二三下之。
那么下后了,到第四天、第五天了,柴胡证还不差,没因下而罢,还仍然存在,那么这个时候呢先与小柴胡汤,还是柴胡证嘛。
但是由于这个误下,把半表半里的邪呀,大部分都引入到里去了,他病于里了,所以表有邪,你吃泻药,虚其里,中医讲这句话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里虚了,这表邪也趁里虚而入里。
半表半里少阳病,在半表半里,没到胃肠里头呢,吃泻药,也虚其里,半表半里之邪也陷于里,这个就是的。
虽然柴胡证仍在,但是已经病于里了。
先与小柴胡汤,呕还不止,心下急,这个心下就是胃这块,胃这块儿实得厉害,心下坚痛,又硬又疼,甚至于不可触按,那是胃实得厉害。
心下急就是觉得这块痞塞不通,痞塞,急。
急这个字,急是紧啊,里头没有地方,感觉外边急,心下这个部位不是。
所以注家对这个集解是很多了,李东垣说是心下急就是那块儿不宽绰,不宽快,这也通,反正。
这个急呀就是不通,觉着这个地方小,不宽快,就像挺肥个人穿个小衣裳,紧,不宽绰,所以叫做心下急,也就是里实较比轻微的,不到大承气汤那个心下硬还疼,不到那个程度,只是心下急而已。
胡希恕论食水瘀血致病
![胡希恕论食水瘀血致病](https://img.taocdn.com/s3/m/424240c3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8c.png)
胡希恕论食水瘀血致病食、水、瘀血三者,均属人体的自身中毒,为发病的根本原因,亦中医学的伟大发明,因特提出讨论于下食毒:大都不善摄生、饮食无节,因致肠胃功能障碍,或宿食不消,或大便秘结而使废物不得及时排出而促使毒物的吸收,因成自身的一种中毒证,仲景书中谓为宿食者,即食毒的为病,今择要述之。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注解:脉按之紧,而寻其内有如转索起落无常,实即滑急之脉,为有宿食的脉应。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注解:脉紧、头痛,乃风寒表邪常见证,但腹中有宿食不化,亦每见之,不可不知。
“问曰: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注解:见大承气汤条。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为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注解:见大承气汤条。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见大承气汤条。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注解:见瓜蒂散条。
水毒:水毒大多由于肾机能障碍而使液体废物蓄积的结果,他如汗出当风、久伤取冷亦往往使欲自皮肤排出的废物滞留于体内,因成自身中毒证。
仲景书中谓为湿、饮、水气者,即皆水毒之属,今择述如下。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利其小便”。
注解: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颇似伤寒表实证,但伤寒脉浮紧,今脉沉而细,乃湿着痹闭之应。
小便不利,湿着不行,水谷不别,大便反快,此为湿痹之候,故但当利其小便则治。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薰黄也”。
注解:一身尽疼,发热,为湿热俱盛之候,湿家病此,身必发黄。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中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故口燥烦也”。
注解:湿家系在太阴,若转属阳明,湿散而热实者,原可议下,今其人但头汗出,里还不实,背强、欲得被复向火,寒湿仍盛,此即下之,故责其过早。
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
![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af50c1bcd126fff6050b06.png)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假设静者为不传,颇欲吐,假设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假设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假设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假设被火者微发黄色,剧那么如惊痫,时瘈疭;假设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假设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那么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假设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假设吐假设下假设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假设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假设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那么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假设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胡希恕讲伤寒论
![胡希恕讲伤寒论](https://img.taocdn.com/s3/m/5cbce5e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e.png)
胡希恕讲伤寒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这段是个大段。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这是头一段,你看他开始就搁个伤寒,伤寒他应该脉浮紧,无汗,反自汗出,这说明他是亡津液了,小便又数,即自汗出小便又数,他这个书说小便数就是小便吃紧呀,就是频数。
这个可以与上边参着看,小便不利影响自汗出,本来是桂枝汤证,他变成无汗了。
那么这个小便数,它影响自汗出,虽然是伤寒,他小便数,他也汗出,他有这么一个意思在内,这个书上没有明说。
这个小便数说明什么问题呢?大概是胃虚。
咱们后世这个医书里有呀,所谓上虚不能治下,这是用五行的方法解释了,胃属土嘛,土虚不能治水。
其实这个有道理,这个胃气虚衰,人身上哪里都虚衰。
就是虚脱那个样子,脱水那个样子,小便失去收摄,那主要是因为上边胃虚。
他这个伤寒本来是应该无汗,由于津液大量亡失,既自汗出又小便数,所致津液竭于内,后边讲阳明病就知道了。
“自汗出”,汗出多为太过。
伤寒没有汗,发汗,发汗使汗出多,也为太过。
太过者,阳竭于里,阳也指的津液了,那大便要干,咱们说的脾约证就是这类的。
他这种脾约他不要紧,他是虚证,就是虽然十日无大便,无所苦也。
所以这个脾约证你不能吃承气汤了,只能吃些麻仁滋脾什么的。
他这个病呀就类似这个情况,他的津液不守,一方面汗自出,一方面小便频数。
“心烦”呀,有点胃不和的情景了。
“微恶寒”,你看他搁个“微恶寒”,这个“微恶寒”呀,他说明这个,他虽然冠个伤寒,这个表要解,我们刚才讲了,这个恶寒是太阳病的一个主要征候,所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恶寒”要加重这个恶寒。
如果这个表征,这个恶寒很轻很轻的了,这个表要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
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这个它是一种什么(病)?就是简约的说法,这篇文字搁这块就不成立,发汗之后病不解,还反倒恶寒,那么就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是不对的,这怎么能对呢。
他这个书啊,这些地方都不是主要地给你解释太阳病,他略略提一提,可是你自己应该知道,因为头前咱们讲过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不治脚挛急嘛,芍药有育阴作用,由于津液虚而挛急,同时再恶寒,那么就是芍药甘草附子证。
这个附子加到芍药甘草汤里,他说如果发汗丧失体液,而病不好,病要好就不恶寒了,不好反倒恶寒。
这个反恶寒,反倒增加其恶寒,以前太阳病的恶寒没有这么厉害,反倒恶寒加甚,那么说明这个病是由阳入阴了,那么现什么证候呢,就这你不能用这个方剂,他总是现四肢拘急,或者腹挛痛,(而恶寒者)你才用芍药甘草加附子呢,要不然怎么能用这个药啊。
那么仲景他提到这,他没详细解释这个证候,因为芍药甘草汤在旁处讲的很多,所以在这里就不那么详细分析,主要目
的讲的这个太阳病,太阳病应该发汗,在发汗的过程上,由于发汗不得法呀,由于滥用发汗药啊,或者是他有些宿疾,就是正当发汗,也许他有些什么毛病,就讲这个,这个当大夫也应该知道。
所以这个不是主要目的,但是呢我们研究治太阳病,是应该知道的事情,所以他都不够详细。
下面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