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二中06.16高二地理《世界地理概况(2)》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世界区域地理教案5篇

高二世界区域地理教案5篇

高二世界区域地理教案5篇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

愿你们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世界区域地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世界区域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 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2. 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

(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板书: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讲授新课]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

湘教版地理高二教学计划

湘教版地理高二教学计划

湘教版地理高二教学计划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地理高二的主要知识点和地理概念
2. 了解地理高二的主要内容和地理分布
3. 培养地理思维,提高地理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第1章世界地理概况
(1)了解世界地理概况和地理分布
(2)掌握世界自然环境主要特征
(3)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2. 第2章亚洲地理
(1)了解亚洲自然环境概况
(2)掌握亚洲重要国家分布、人口、经济
(3)了解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
三、教学安排
1. 第1章世界地理概况 10课时
2. 第2章亚洲地理 15课时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授地理概念、地理分布等知识点
2. 案例法:通过典型案例帮助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讨论法:组织讨论,训练地理思维能力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效果
五、考核评价
1. 过程性评价: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表现
2. 总结性评价:章节练习、阶段性测试
3. 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下一学期还需加强地理思维训练,增加讨论式教学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教材名称: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材版本:湘教版适用年级:高二总课时:50课时教案编写时间:2xxxxxx年x月x日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课题:自然地理环境概述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内涵;2.了解地球的成因和内部结构;3.掌握地球的外部形态和水文地理特征;4.了解地球的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引入地理概念,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地理是研究地球的科学。

Step 2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内涵2.内涵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水文地理特征、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等。

Step 3 地球的成因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成:宇宙大爆炸理论、恒星形成、太阳系形成、地球形成。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波分析法、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的特点和组成。

Step 4 地球的外部形态和水文地理特征1.地球表面的形态:陆地和海洋的分布、陆地的特征。

2.地球的水文地理特征:水的循环、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Step 5 地球的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1.气候区划:气候形成的因素、气候要素和气候要素的分布特点。

2.生物群落分布: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Step 6 检测与评价1.课堂小测:选择题、判断题2.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概述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1.预习下节课内容:地理图谱和地图制图;2.完成课后习题:课后习题中的选择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地球的成因和内部结构、地球的外部形态和水文地理特征、地球的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等。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小测检测,能够不断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并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做好预习和复习。

高考地理复习精品教案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概况

高考地理复习精品教案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概况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世界地理概况一、教材分析由于初中和高中的地理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高考中也将考查有关世界地理的相关内容。

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各大洲主要地形特点,及海陆变迁状况.(2)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3)识记主要自然资源类型、分布、开发和利用情况.(4)了解世界居民的变化及分布,知道世界地理分区。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识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世界地理概况,理解各个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地球。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

四、学情分析本节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学生常见错误主要是各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不明确,导致空间定位不正确。

气候类型的判断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的知识,常见错误主要是判断方法不正确。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3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问题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世界海陆分布中七大洲和四大洋,在北半球有谁?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集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集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集地球与地理科学认识地球地球的运动和地理格局地球的内部和外部运动地球的形态和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地理环境与人口与城市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实践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和地理格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内部和外部运动对地球形态和地理环境的塑造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人口与城市发展的规律和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地理实践和研究该教案集将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案例,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地球的特征和形态,理解地球运动与地理格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实践和研究。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与掌握,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研究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简要描述: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空间、地球、地理环境等,以及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第二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与动力简要描述: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地球的内部动力,如地震、火山活动等。

第三章: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与构造活动简要描述:介绍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包括岩石圈、板块、地壳运动等,以及构造活动对地貌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岩石圈的演化简要描述:探讨岩石圈的演化过程,包括地壳变动和岩石循环等。

第五章:水资源与利用简要描述:介绍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利用,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循环等。

第六章:农业资源与利用简要描述:探讨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包括农业资源的分类、分布、发展和利用方式。

第七章:工矿资源与利用简要描述:介绍工矿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利用,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

第八章:经济地理与交通简要描述:讲解经济地理和交通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交通网络等。

高二地理《世界地理概况》教案 (2)

高二地理《世界地理概况》教案 (2)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三)海洋1、四大洋的分布(1)太平洋:面积最大,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表层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岛屿面积约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太平洋西部海底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

面积:17868万平方千米(2)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轮廓略像“S”形。

面积:9166万平方千米(3)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

面积:7617万平方千米(4)北冰洋: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深度最浅的一个。

海岸线曲折,岛屿很多,洋面上终年覆盖着冰,所以叫做“冰洋”。

面积:1479万平方千米2、海底地形(1)大陆架: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深度一般不超过200m。

(2)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巨大的陡坡。

(3)洋底地形:大陆坡外,有洋盆、海沟和海岭等地形。

3、海陆分布的成因: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2007年重庆文综,1)某两洲面积之和与某大洋面积十分接近,他们是( B )A. 亚洲、北美洲和大西洋B. 亚洲、非洲和印度洋C. 欧洲、北美洲和大西洋D. 欧洲、非洲和印度洋(太平洋:17868万平方千米、大西洋:9166万平方千米、印度洋:7617万平方千米、北冰洋:1479万平方千米)(2007年盐城5月)读地球表面海陆面积随纬度分布图,完成下面三题。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 C )A. 纬度越高,海洋面积所占比例越大B. 纬度越低,陆地面积所占比例越大C. 纬度越低,海洋面积所占比例越大D. 纬度越高,海陆比例趋于平衡2、由图可知,陆地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B )A. 热带草原气候B. 温带大陆性气候C. 热带沙漠气候D.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3、与60°N附近相比,60°S附近不具有的地理特征是( C )A. 等温线更加平直B. 年降水量更加丰富C. 气压更高D. 风速更大二、世界的居民和政区(一)居民1、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2、分布——四大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北美四大稀疏区3、人口问题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增长要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环境相协调A、增长过快——生态方面:森林减少,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社会方面:粮食不足,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困难B、停止或负增长:劳力短缺、兵源不足、老龄化问题。

湘教高二地理教案(精选7篇)

湘教高二地理教案(精选7篇)

湘教高二地理教案(精选7篇)湘教高二地理教案(精选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能使全体教师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湘教高二地理教案(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本学期初一地理要发挥教育功能,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以认真完成学校工作任务为己任。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年级大部分学生思想觉悟高,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

但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地理。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

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

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

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四、教学措施:1、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

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

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高二地理《世界地理概况》教案

高二地理《世界地理概况》教案
⑶山脉少,分布在西北和东南角高原边缘
北美洲:
⑴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⑵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⑶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美洲:
⑴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⑵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南极洲:
⑴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⑵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二)陆地
1、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
2、七大洲:名称及其分布,大陆上的洲际分界,地形特征
3、各大洲的主要地理特征
(1)地形
陆地地形
1、地形概念: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
2、五种基本地形:
(1)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M以上,起伏较大,坡度较陡。
注意:地面高低一般用海拔表示,地面起伏一般用相对高度表示,山地组成山脉,山脉组成山系。
3、世界主要国家的,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链接高考:(以去年、今年的湖南考试用卷综合题为例)
08届:第36题:非洲;第40题:中亚。09届:第36题:非洲;
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
1、区域位置:在哪里
2、区域事物:有什么
3、区域特征及成因:怎么样、为什么
4、区域人地关系:怎么了、怎么办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综合分析和比较分析
第一讲世界地理概况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
1、地球表面陆地占29%,海洋占71%
2、陆地主要在北半球,任一半球都是以海洋为主(见地图册118页)
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指出主要的高原、平原和河流

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

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

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篇1】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个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学生阅读]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参与]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展示]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活动参与]针对课本活动2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移,哪些为国内人口迁移?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承转]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引入下一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学生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回答问题: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二地理教案《学业水平考试要点复习必修Ⅱ第一章》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二地理教案《学业水平考试要点复习必修Ⅱ第一章》

一、人口自然增长及影响因素。

1.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数=出生率-死亡率
2. 影响自然增长率的高低的因素
(1)生物学规律——育龄妇女的比重
(2)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
(3)上层建筑——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
(4)其他——战争、自然灾害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三、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
(1)__人口自然增长__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__人口机械增长__则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

(2)人口迁移
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
①按地理范围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②按迁移方向划分——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化)、城市→农村(逆城市化也叫郊区化)、城市→城市
③按就业人口迁移方向划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④按迁移原因划分——组织性迁移(受政治、军事等影响而进行迁移)、自发性迁移(人口自发的寻求更佳生活环境)
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五、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高二地理上学期 世界地理概况填图学案湘教版

高二地理上学期 世界地理概况填图学案湘教版

高二地理上学期世界地理概况填图学案湘教版一、世界政区图识记几个重要国家的位置二、世界重要地形图写出以下几个地形区的名称山地:A______B ______C ______D ______E ______F ______G ______高原:a ______b ______c ______d ______e ______f ______ 盆地:☆____________g ______ 平原:① ____ ② ___ ③ ④三、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写出以下几个图例代表的气候类型名称四、世界洋流分布图:写出以下几个字母代表的洋流名称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 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 _____H________________ I_______________ J_______________ K__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___ M______________N_______________ K______________P________________Q_______________ R______________五、板块构造图:写出以下几个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1)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E________ ___F___________(2)板块与板块的_________,产生生长边界,形成_________和_________,板块与板块的_________,产生消亡边界,形成_________和_________。

(3)我国台湾岛及日本群岛属于_________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西亚的___________半岛、南亚的___________半岛及___________大陆。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二地理《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教案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二地理《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教案

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概括说出影响我国最深刻的四种气象灾害类型的主要特征。

2.会独立分析并明确阐述我国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寒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

3.知道并能说出寒潮及台风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及其主要危害,能在图中指出寒潮入侵和台风登陆我国的主要路径。

4.提高对各种气象灾害成因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提高对地理资料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四种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培养地理空间思维。

3.通过综合分析我国干旱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寒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间的关系,运用联系的、综合的分析方法,有效进行知识迁移,建立起联系的、整体的地理知识结构。

4.通过比较分析四种气象灾害在发生时间、影响地区、形成原因、基本危害等方面的异同,认清本质,寻找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气象灾害对我国的深刻影响,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气象灾害的国家,增强忧患意识,激发对基本国情深入了解的愿望,增强使命感。

2.全面分析各种灾害的产生原因,探索灾害规律,培养求真务实的研究精神,正视灾害的发生,端正按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强化防灾减灾意识。

3.掌握我国气象灾害的地域差异,进一步明确因地制宜防灾减灾的思路。

4.充分认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从而强化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提纲(一)我国的干旱灾害1.我国干旱灾害的主要特征: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2.我国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降水方面因素、水资源方面因素、社会经济方面因素(二)我国的洪涝灾害1.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类型:暴雨洪涝2.我国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3.我国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4.我国洪涝灾害的时间分配特点5.我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三)影响我国的寒潮1.寒潮的含义2.寒潮的形成3.寒潮人侵我国的主要路径4.寒潮的危害(四)影响我国的台风1.台风形成的时空规律2.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3.台风对我国的影响四、教学建议因为本节课将对四种主要的气象灾害分别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为了使教学活动生动不单调,对学生学习能力多角度训练,本节教学时建议对不同灾害的学习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三讲 地球的运动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方向、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及地理意义。

2.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了解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及其表现。

3.结合图示有关资料,尤其是日照图,考查地球自转与经度变化、时间计算、昼夜长短、风向判断、洋流方向、河岸侵蚀或泥沙沉积等的联系。

4.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特征,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5.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时空分布规律,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6.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与四季、五带形成的关系,了解四季、五带的划分。

7.结合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图示或日照图示考查季节判断、地球上日照状况(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

某一区域或季节气候特点、洋流流向、河流水文特点(水量大小,河口盐度大小等)、自然景观(植被枯萎或葱绿)、农事活动、盛行风向、旅游资源。

本讲重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太阳光照图、区时的计算等基础知识,特别是光照图的判断、黄赤交角的知识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本讲难点:1.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应用 考点点拨:第一课时 地球的自转一、地球自转1.运动轴心及轨道: (1)轨道为赤道 (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 º 34′夹角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如:图4-13.周期:(1)恒星日,自转360º,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 (2)太阳日,自转360º 59′,24小时,是日常所用周期恒星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恒星都可以。

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太阳图4-2地,E1到E2是地球一天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之比几乎为零,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言实为一颗恒星。

湖南省蓝山二中 05.09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要点复习必修Ⅱ第二章》教案

湖南省蓝山二中 05.09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要点复习必修Ⅱ第二章》教案

一、城市区位分析(P26~28)城市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的开发、交通条件、政治、军事、宗教城市区位分析:自然区位——在临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方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的地方在荒漠地区的绿洲的地方在河流干流与支流汇合处的地方在大河入海处的地方在优良的海港、河港附近的地方社会经济区位——在邻近矿产资源地的地方在邻近港口或者边境的地方在邻近多条铁路(铁路交汇处)的地方二、城市土地利用(P29~30)类型:城市土地利用通常可划分为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三、城市功能分区(P30~33)城市的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城市的功能用地类型取决于付出租金的多少。

商业付租意愿随距离变化最大,住宅次之。

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四、中心地理论(P34~35)(1)一个地区的城镇,规模大小与数量成反比。

(2)在理想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3)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反之。

(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

五、城市化(P36~47)(一)城市化及其意义1、概念: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3、意义:(1)文化、思想、观念;(2)工业(工业化与城市化);(3)产业结构;(4)城乡差距;(5)科技、信息。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推力因素: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②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农村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

拉力因素:①城市就业机会多;②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城市交通便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三)海洋
1、四大洋的分布
(1)太平洋:面积最大,约占世界海洋总
面积的一半以上。

表层水温最高,水体最深;
岛屿最多,岛屿面积约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
一半以上。

太平洋西部海底的马里亚纳海沟
深达11034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

面积:
17868万平方千米
(2)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轮廓略像“S”
形。

面积:9166万平方千米
(3)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

面积:7617
万平方千米
(4)北冰洋: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深度最浅的一个。

海岸线曲折,岛屿很多,洋面上终年
覆盖着冰,所以叫做“冰洋”。

面积:1479万平方千米
2、海底地形
(1)大陆架:靠近大陆的浅海地
区,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深度
一般不超过200m。

(2)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巨大的
陡坡。

(3)洋底地形:大陆坡外,有洋
盆、海沟和海岭等地形。

3、海陆分布的成因:大陆漂
移说、板块构造学说
(2007年重庆文综,1)某两洲面积之和与某大洋面积十分接近,他们是( B )
A. 亚洲、北美洲和大西洋
B. 亚洲、非洲和印度洋
C. 欧洲、北美洲和大西洋
D. 欧洲、非洲和印度洋
(太平洋:17868万平方千米、大西洋:9166万平方千米、印度洋:7617万平方千米、北冰洋:1479万平方千米)
(2007年盐城5月)读地球表面海陆面积随纬度分布图,完成下面三题。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 C )
A. 纬度越高,海洋面积所占比例越大
B. 纬度越低,陆地面积所占比例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