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眼里的中国

合集下载

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例子

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例子

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例子
1.污染和环保:西方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染国,忽略了中
国政府实施的环保政策和取得的成效。

2.人权问题:西方普遍认为中国没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忽略了中国
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取得的进步。

3.社会信用体系:西方普遍认为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控制和监
视机制,忽略了该体系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性方面的作用。

4.中国制造和知识产权:西方普遍认为中国制造是低质量和低成本的,忽略了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成就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提升。

5.外交政策:西方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扩张性国家,忽略了中国一直
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和对多边主义的支持。

6.中文和文化:西方普遍认为汉字是一种难以理解和学习的语言,忽
略了中文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学习价值。

7.食品安全:西方普遍认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很严重,忽略了中国
政府近年来实施的严格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取得的成效。

一个俄罗斯人眼里的中国

一个俄罗斯人眼里的中国

一个俄罗斯人眼里的中国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个俄罗斯人眼里的中国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经过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与原来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对于中国社会的变迁,身临其境的我们可能感觉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在外人看来,作为局外人应该最有发言权。

一个俄国人在中国学习生活了三年,感触颇多,这也是他早先在网上总结出他在中国学习生活的感受,可能因为时间变迁有的已不是那回事儿了,不过作为我们的一个邻居,他的分析和认识有些很到位,有些就不敢苟同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句话后也读有我们的注解,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他的亲身感受吧!01. 中国的东、南、西、北差别很大,仅饮食和生活习惯就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我住在中国的东南部,离上海有四个小时的车程,所以,我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当地人的生活写照。

------这倒是实情,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菜系都有八大系嘛。

02. 这里有许多小吃店和理发店,所以,我最先以为他们每家人成天就是为理发和吃饭忙活。

这当然是说笑话!-------没法,中国人多,民以食为天!不过那些灯光灰暗发红的理发店除外哈。

03. 这些小吃店饭菜便宜,味道也不错。

-------为了生存,国人吃苦耐劳,即方便了别人,也养活了自己。

04. 商店和面包店里卖的面包,口味简直就是垃圾!只是甜,或有些许甜味。

俄罗斯人在这里会感觉不方便,虽然在外资的超市中能买到长条形的法式面包,但它毫无味道,过一天变得很硬。

-------俄国人的面包确实味道不错,但是有的人也不喜欢他们那个口味儿。

国内从卖的也不多,哈尔滨的列巴也正宗不到哪儿去。

05. 中式菜肴花样繁多,味道出人意料的好,中国人以此为他们的骄傲。

-------国人在外求生的看家本领。

06. 中国人什么都会做,我认为他们不需要上任何烹饪学校或培训班,一切都在家中搞定。

-------从小耳闻目染,饭菜做不好会挨板子的。

07. 只要是能动的,中国人都能变着花样做出来,他们甚至吃蚂蚁和蛇,恐怖,但味道据说美不胜收。

外网对中国的评价

外网对中国的评价

外网对中国的评价网友jack penny回答道:“中国很大,我想详细说明一下,如果你去中国的最西部,它会看起来有点像中东国家。

如果你去一些北方城市,你会觉得你可能在俄罗斯,但如果你去上海,你会觉得自己在欧洲。

你可以去一个曾经是德国殖民地的城市,这里有一家由德国人创办的啤酒厂,生产亚洲最好的大量出口啤酒。

如果你去广州,你可以享受无穷无尽的市场,有沙漠,有山脉,有平原,有广阔的城市,有村庄,有农场,有工厂,有人们会向你打招呼并友好相处。

总而言之,如果我将其与媒体进行比较。

就像您在问题中所写的那样,我会说,是的,中国像世界工厂原产料出口大国,有些地方污染严重。

他们可能很粗鲁,但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不同,也可能非常传统,但这只是中国的5%或更多。

这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地方,拥有许多民族、语言和文化。

有些人对这个答案的回应是,哦,上海不像欧洲或类似的东西。

实际上,您需要从字面上理解这个答案。

我只是从我的角度对中国进行了总体概述。

这些城市的文化根源在今天肯定反映在建筑和文化中,请不要从字面上理解。

当然,上海不是真正的巴黎,哈尔滨不是真正的圣彼得堡,青岛也不是真正的斯图加特。

”网友Allen Ou回答道:“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国,现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现在更加现代化和发展,尤其是。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居住。

我想以上海为例,上海是中国的东部城市,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时尚之都。

上海现代、干净、美丽、时尚、热情。

上海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地铁系统,2014年统计全长567公里,北京位居第二,同时两者现在仍在建设新的地铁线路。

去上海的任何地方都很方便,交通系统发达,而且票价也很便宜。

上海有很多好吃的,无论来自哪个国家,都可以在上海吃到加米美食。

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餐厅,甚至米其林餐厅,传统的中式靠垫或意大利菜或日本菜将满足你的胃。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在这里你可以实现你的职业梦想,而且薪水还不错。

年鉴的一种形象:一个“局外人”提供的视角

年鉴的一种形象:一个“局外人”提供的视角
彼得 ・ 伯克著, 刘永华译 , 北京大学  ̄ 3 0 6 g版 : 0 牟9 2
彼得 - 伯克是 当今著 名 的文 化史家 。 任剑 关注 史学理 论以及史 学动 态的学者。这本《 国 现 法 桥大学 文化 史荣休 教授及 伊曼 纽学 院研 究员 。 史学革命: 年鉴学派, 2— 99 是他三十年来 1 9 18) 9 17年他 凭《 98 欧洲近代早 期的大众文化》 书树 关注年鉴动 向的结 晶之作 。 一
程, 从布洛赫和费弗尔 的初 创 , 经 历 “ 罗代 尔 的时代 ” 到 “ 布 . 多中心 ” 或
D r n等著名 的社会文化史 家。一 ao ) t
个有意 思的现象 是 . 廉 ・ 威 麦克尼 尔
是“ 没有 中心” 的第三代 人 , 同时也照顾 到 了像 ( la H. He ) Wii lm Mc i 在其 18 年 出版 的《 话 U 96 神 罗杰 ・ 蒂 埃 ( grChte) 雅克 ・ 维 尔 般 的历 史》My ht n Oh sy C i c, 夏 Ro e a i 和 tr 雷 ( t i rad tr s s h ao h s y eE a , c o (aq e Ree) Jc us v1这些年 鉴第 四代 人。另 一方 面 18 ) 陈述 了早在 13 年布洛赫 对 析每一 代的主 要人 物 , 的影响 。看 来美国史学家早 己做 好 了接受年 鉴
交往 比以往任 何时期都要深入与广泛。然而 , 这 此之间建立 更为有效 的关联 .事 实上本 身亦是
关键在研究者如何去潜心发掘 。而无论 种交流非但无 助于双方 的相互 了解 , 相反 。 期 存在的 . 早 建立起来 的理想 中国形象 在这一 时期产生 了大 是哪一个 部分 .都 不可 能缺少 了比较文 学史 的 仍 裂变 、 大分化 、 消解 , 大 负面 中国形 象 占据 了压 视野。而此 中最为关键 的, 在普遍意义上的人 或谓 “ 间情怀 ” 人 。史家定位 , 是要确 就 倒优势 .理想中 国时代 中 国之于 德国乃至 欧洲 类 关怀 . 的那种 精神意义 也消失殆尽” 4 8 ) (4 页 ,也 显然 立史 家的人类关怀 ,没有通 达的人类 观照和世 而只 是死守于 自家 的“ 国族本位 ” 也不 . 太过 笼统 .将 中德 文化/ 学术认知 的复杂性 、 多 界意识 , 元性都完全压抑 了。 可能成就真正的“ 大气 学问” 。能若是 。 或许我们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错误 是 , 总是 用一 个 集体 性 名 词 来 代替 自己。 ( 源 : 南方 周 末h p/ w w iz c /0 et5 52 来 t : / w .f 0 c t / O 7) t n m. m n n
2'/ 0 1 1 8 00 1- 1 4 i
“ 清 ” 。凡 此 种 种 现 象 , 不 但 使 这 些 政 府 网 站 形 同虚 设 ,而 澄 且 损 害政 府 形 象 。 .
贫 富差距 ,将是最 重要 的经济任务之一。
— —
国家和 父母对 中国 年轻 人取得成 功的要 求 ,
中 国人 确 实 更 愿 意 和 熟 人 打 交 道 。在 中 国通 过
远 超 美 国年 轻 人 的 。
— —
社 会 转 型 期 和 矛 盾 凸 显 期 ,各 级 政 府 都 应 广 开 门路 问 政 于 民 、 问 计 于 民 、 问 需 于 民 , 充 分 维 护 人 民 的 知 情 权 、参 与 权 、
表 达 权 、 监 督 权 。这 不 仅 是 维 护 社 会 稳 定 的 需 要 ,更 是 社 会 主
— —
公务人员服务 态度 、城市建 设、环境整治等 方面 。对 网民提出
的这 些 问 题 ,政 府 网 站 及 时 回复 并 限 时 通 报 处 理 结 果 ,本 来 是 政 府 分 内 之 事 。成 都 市 新 都 区政 府 网 站 的 做 法 之 所 以 引起 强 烈 反 响 ,恐 怕 与 近 年 来 一 些 地 方 政 府 网 站 有 名 无 实 的 背 景 有 密 切
出 现 重 大 争 议 时 , 中 国 各 个 年 龄 的 人 士 都 指
出 ,我们 应该 认识 到他们在 很短 时间 内取 得 了很 大成

在老外眼中的中国的状况老外眼中的中国的现状

在老外眼中的中国的状况老外眼中的中国的现状

在老外眼中的中国的状况老外眼中的中国的现状外国人是怎么看待中国的呢,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老外眼中的中国相关资讯,欢迎参考!海外人眼中的中国文章一一. 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

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毫无疑问,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

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二. 中国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法制社会,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守法行为格格不入。

中国人老想走捷径。

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即成就来自于与努力工作和牺牲三.中国人倾向于索取而不给予。

他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生活的真蒂不在于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四.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中国人普遍不懂得如何为了个人和社会的福址去进行富有成效的生活。

潜意识里,中国人视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知。

这样一来,一个人就会对“保有面子” 这样微不足道欲望感到满足。

“面子”是中国人心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中国人接受真理并尝试富有意义的生活这个应受谴责的习性使得中国人生来就具有无情和自私的特点,它已成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没有勇气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

首先,他们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思想被贪婪所占据。

再有,就算他们有能力筛选出正确的事情,他们也缺乏勇气把真理化为实践五.中国人习惯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他们总是梦想奇迹或者好运,因为他们不愿意付出努力,他们总想不劳而获。

很少有中国人明白一个事实,就是威望和成就是通过一步步努力的工作和牺牲实现的,不付出就没有所得。

简单来说,如果是为了谋生,那一个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为了生活,一个人必须要去奉献六.由于在贫穷的环境下生长并且缺少应有的教育,大多数中国人不懂得优雅的举止和基本的礼貌。

知经误者在诸子——局外人的星空

知经误者在诸子——局外人的星空

让我对钱宏兄肃然起敬 。在一个 极端世俗化 的社会
中, 执着于一种毫无 回报 的思想探 索 , 如果不是 出于 强烈 的知识兴趣 ,就一定 是出于对天下 国家难 以割 舍 的大责任和大情怀 。
脚下的事情 ” 即是 以狭隘的 “ 经济人 ” 视角 去计算 眼
前 的利 益得失 ,这 正是中国社会三十年 以来被推 到 极致 的一种文化 ; 而关注天 空, 则是 以一种最大 的想
象 力和 同情 心 ,去探寻历 史与未 来 的无 限可能性 。
嗣 书与思 鞲醛 秘 瓣
在这个意义上 , 任继愈老 先生为这本 《 中国: 共生崛 起》 一书 原书名 《 战略 思维》, 做 的题签 “ 大 所 追寻 可能的世界 ”, 正是对 “ 关注 天空 ” 这一隐 喻作 出的 最好诠释 。 不用 问, 在熙熙攘攘的只关注脚下 的人群 中, 宏兄是特立独行 的仰望星空之人 。 钱 这大概是局 外人的另一层含义 。不过, 钱宏兄 的孤独 , 可能并不 三十年 , 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十年 , 同样是 社会矛 也 盾及仇恨积累的三十年 , 看不到这一 点, 中国就可能 重蹈 治乱循环 的历史覆辙。 我相信 , 钱宏兄的社会共 生主义 不失为重建中国社会 的一个新起 点。在这一 点上, 与钱宏兄心有戚戚 焉。 我 在解释 “ 大文 化战略 ” 的时候 , 钱宏兄提 出了一 系列雄心勃勃 的 “ 重建 ” 看得 出, 宏兄 已然察觉 : , 钱 中国的 问题 已经不独 独是制度 和技 术层面 的 问题 ,
明主 义 ” “ 化上 的社 会 共 生主 义 ” 以及 方法 论 上 、文
哲学 ” “ 与 重建 中华价值 范式 ” 的思考 , 成为钱宏 就
兄 自然而然的精神诉求 。 《 国:共 生 崛起 》 一 书最 后落 脚 到 文化 创 中

《这里是中国》外国人眼中的什么作文

《这里是中国》外国人眼中的什么作文

《这里是中国》外国人眼中的什么作文1. 引言1.1 概述中国这个古老而庞大的国家,作为一个东方文明的代表,一直以来引起了外国人的浓厚兴趣。

与西方国家的差异和特点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还反映了他们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社会面貌的理解和观察。

本篇长文将从外国人眼中探索这个神秘而多元化的国度。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现代中国社会与生活面貌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文章内容并概括外国人对中国感兴趣的原因。

在每个部分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深入讨论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和看法。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揭示外国人对中国多个方面的观察和思考,增进读者对于外界看待中国之理解,并促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对自身国家与文化之认知。

通过研究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并且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发展和对外交流提供思考借鉴。

【注:此部分已完成,可作为文章的开始】2.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2.1 文化观念中国是一个古老而丰富多样的文化大国,对于外国人来说,中国文化观念往往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些外国人可能会对中国人强调孝道、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的价值观感到惊讶。

在中国,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通常秉持着敬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价值观。

此外,中国人还非常重视社会和谐,并尊重权威与传统。

2.2 政治体制外国人常常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与他们所熟悉的民主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同。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并采取了一党执政模式。

对于一些来自民主国家的外国人来说,这种政治体制可能会引起好奇和理解上的难题。

然而,他们也能看到在过去数十年里,中国政府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并成功地带领着近14亿人口走向繁荣。

2.3 经济发展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吸引了大量外国目光。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一个经济奇迹的缔造者。

他们看到中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高速发展,并在技术、制造业、建筑和金融等各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高贵的东方女王

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高贵的东方女王

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高贵的东方女王高贵的东方女王要摘下她那昂贵的丝织手套,这是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伊、沙两国和解的时候,阿拉伯世界对中国评论是:“高贵的东方女王要摘下她那昂贵的丝织手套,加入这场争霸游戏了。

”,这是他们的原话。

阿拉伯人的眼里的中国是个高贵冷艳的大女主,连唾手可得的利益都懒得弯下身子去捡。

由于历史原因,在中东那块的印象里,中国一直是女性形象,而且是那种非常强大,但是又不想跟世界交流的高贵女王形象。

在他们的认知里,压根不知道我们有百年国耻,只是觉得我们衰落了一段时间。

总之,当代阿拉伯时间对华印象是:富饶、强大、不喜出门的高冷女王。

他们那边主要是觉得我们软弱傲慢,“她过于早熟,身边的都是文明程度不如自己的野蛮人,高傲地认为自己就是太阳,所有的利益都得自己向太阳奔来,而不是太阳向他们奔去”,以及“因为她没有什么冲突的经验,即使有强大的力量和恰好的时机也不愿意武力入场,只想靠经济活动获益”……总之挺离谱的。

沙特著名作家纳比鲁阿穆尔发文称:从亚历山大到拿破仑,都是欢蹦乱跳地跑出去搞征服,只有这位东方的大小姐,戴着黑色丝绸手套坐在丝幕后面,怎么邀请也不肯来,真是稀罕。

沙特媒体则说得更加直接:中国已经认识到,她将成为这个大屋子的女主人,但她目前似乎并不愿意摘下她的丝绸手套。

某些角度下的确没错,古时候看来其他地方都是化外蛮夷。

最搞笑的事情,东汉的时候,交趾郡闹旱灾饥荒,中国朝廷要从荆州(湖北)调运粮食救灾。

然后交趾郡的某位太守用鞭子教猴子修田埂水渠,种稻子,保证以后可以旱涝保收。

结果猴子们还在自己的历史教科书上,把这件事情说成是中国人欺负它们。

千万不要认为他们这是在夸中国!阿拉伯世界近代受西方欺负的太厉害了,他们自己的实力又过于弱小,所以一直想引入域外大国来平衡美西方的压迫,但中国一直扭扭捏捏不肯亲自下场的态度反而引起了他们的埋怨。

美国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美国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美国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作者:刘琛来源:《对外传播》2012年第06期本文从美国中期选举期间关注的中国话题入手,以胡锦涛主席在解释中国的国际立场时所强调的“和平、发展、合作”等三个主题为框架,对美国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分析。

一、中国国家形象中的“和平”主题就“和平”主题而言,近年来美国一直倾向于将中美关系解释为是能够主导21世纪的两大轴心国。

为此,哈佛大学历史学家Niall Ferguson提出了“中美国(Chimerica)”的概念提醒美国要关注并应对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扩大影响,例如:与非洲密切联系,将俄罗斯吸收进上海合作组织等。

由此可见,在“战争与和平”的话题上,中国已经是美国一个最主要的对手。

在此次中期大选中,美国想尽快摆脱和解决因伊拉克、阿富汗等战争造成的诸多棘手问题,而且CNN的调查也显示“只有4%的选民把反恐视为头等要务”。

以此为背景,中国被设置成为了影响“世界和平”的焦点。

通过分析美国媒体的报道,可以发现两个值得关注的舆论导向:首先,美国对中国是否会和平崛起持怀疑的态度,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与美国不同,甚至是对抗性的,因此中国的崛起更可能地只会导致中美两国的军力竞赛,并最终引发战争。

与美国相比,中国信奉的是超越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威权”(not just a case of Authoritarian theory ),因此,与中国的竞争是“民主”与“威权”的博弈。

受到这种立场的影响,有些媒体甚至将中国形容为“下一个希特勒愤怒了” (Next Hitler Is Angry)。

其次,从地缘战略的角度解读中国在亚洲的地区形象,指出亚洲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威胁(one challenge)是中国在海陆的崛起( the rise of China on land and sea) 。

一方面,美国媒体指出现在已经不能再依据冷战时期的思维认识亚洲了,当下的“中东”、“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已经是一个单一的(single)、有机的(organic)统一体(continuum);另一方面,发展中的亚洲大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信仰不仅不同于中国,而且致力于维护自身的独特性,这一点在印度体现得格外明显。

中国腐败与西方腐败的本质区别

中国腐败与西方腐败的本质区别

中国腐败与西方腐败的本质区别腐败无疑是中国社会说得最多的话题之一。

而大陆媒体在谈及这个话题时,常常列举西方民主国家也存在腐败的事例,以毫无尴尬的神态说,西方国家也有腐败问题,没资格谈论中国腐败。

——事实果真如此,天下乌鸦一般黑、谁也没有资格讥笑中国存在的腐败问题吗?实情绝非如此。

虽然可以说世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官员绝对清廉,在任何土地上,随时都可以举出腐败的实例。

但是不同国度的腐败却有本质的不同。

这便如同人们饮用的水,没有绝对纯净的一样。

所有的饮用水中,都含有一些细菌和杂质。

但细菌和杂质的含量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人体健康就没有坏处,甚至还有好处;然而超出了这个范围的水,就不利健康了。

严重的污染水对人体而言,直接就是毒害。

在一个国家中的腐败也是同样的情况。

存在一些微小的官员腐败现象,与存在普遍的、公开的、巨大的腐败,有质的不同。

而这本质的不同,正是由制度所决定的。

就以大陆官员腐败的严重程度与民主政治社会比较,便可以清楚看到天壤之别。

比如2009年7月,德国卫生部长乌拉?施密特在西班牙渡假时,工作配置的座车黑色奔驰被偷盗了。

这不仅遭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强烈批评公车私用,而且将影响她所在的社民党推选总理的申办,全党不得不集中全力解除这位女部长造成的危机。

成熟民主社会揭露的腐败案件,不是类似这样占公家便宜、便是数额并不巨大的官员贪腐受贿案件。

许多年来被揭露出来成熟民主国家的官员腐败,极少听说数万美元的,更不要说天文数字级别的贪腐案件。

但是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

根本听不到如此微小的官员贪腐行为,贪腐案件少则几十上百万,多则数百万、数千万、数亿,连一个小小的普通警察,贪污受贿也能数千万上亿的。

并非中国没有小额的官员贪污,而是隐情微小,忽略不计了,中国能够上得了台面的贪腐案件必然数额惊人。

2005年曾有位名叫斯罗格的加拿大女移民部长,因涉嫌贪吃印籍难民一块比萨,被反对党一阵猛批为受贿,主动辞职。

2009年美国时任纽约州长的斯皮策“自费”召妓,愤怒的美国舆论很快把斯皮策扫地出门,失去道德公信力的斯皮策此生很难在政坛上东山再起,更莫说“异地为官”了。

揭秘中国“性工作者”的“红色世界”

揭秘中国“性工作者”的“红色世界”

揭秘中国“性工作者”的“红色世界”作者: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27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潘绥铭是国内“红灯区”研究的权威学者。

从1998年到2010年,潘绥铭及其团队定性研究过中国23个“红灯区”,访谈过1132位“小姐”。

近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揭开了中国“性工作者”的“红色世界”。

让新手主動接客,妈咪有绝招很多人觉得“小姐”是被迫卖淫,其实不然。

对于那些新来的“小姐”,老板的思想工作是很好做的,而且做得特别好。

据在所调查的红灯区的一个老板说,他们会让新来的第一天就坐在门口看,他们会跟这些“小姐”说:“你们看这进进出出的这些男人、这些嫖客,哪个不是人模狗样,回到家哪个不是好丈夫,见了孩子哪个不是好父亲?你们将来的前途是什么,就嫁这样的男人?人家还不要你呢!你最高理想也不过就是嫁个城里人,好丈夫、好父亲是吧?回过头他来干这个了。

他老婆不知道,别人不知道,谁都装不知道,你们可是天天看见的……”经老板这么一说,一些女孩子的信仰一下就全部打垮了,因为做这行的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也没什么生活阅历。

越是底层的女孩子,就越没有本钱,没有关系,也没有机会,就越会相信这套话。

一旦信仰被打垮了,不用你教也不用你催,这些“小姐”便什么都能做的出来,道德已经不重要了。

老板还有另外一招。

你想跑?好啊,你身上有多少钱?三十块,你能跑多远?告诉你汽车价格,到不了家。

你吃什么?你不还得回来找我吗?你回家,我给你们村长打电话,你一家都活不下去!你想告,好啊,出门左转弯派出所,先把你当卖淫的给办了!先把这些道儿都堵住了之后,你不干你还等什么?所以她们现在不用强迫,不像我们想的那样。

四川的这帮妈咪老板,上成都九眼桥劳务市场招人去。

招女服务员时,只说他们是卡拉OK,放歌碟,端盘子,就这么点儿事。

小女孩也不懂,就跟着来了。

一路上跟这些女孩子一聊,就知道她们干没干过,要做过那当然好说,要是没做过,这些老板会在路上请女孩子吃饭。

还会说她们穿得太土了,她们要去上班的地方都是高档地方,然后就给这些女孩子买衣服。

《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书评

《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书评

十九世纪西方中国形象的精彩导读——评《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英]罗伯茨著,蒋重跃、刘林海译:《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时事出版社,1999年。

自两汉以来,中国就与西方世界有了初步的交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联络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国的关系,东汉甘英最远抵达波斯湾,虽然从地理上相对来说也是中国的西方,但还不是我们今天通常意义上的西方。

直到公元166年,大秦(古罗马帝国)安敦王朝派遣使者来到东汉首都洛阳,中国与西方才算有了直接的接触。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与西方世界也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尤其是唐宋、元明清时期。

但这些时期内,由于古代世界生产力与交通的制约而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加上中国古代后期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西交往的广度与深度均大大受限,双方对于各自的印象基本上处于一种想象,尤其是西方对于中国的印象,更是由于时代转型的需要而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因此,在前近代,中西双方,尤其是西方对于中国的印象处于一种虚幻的状况,直到19世纪通过武力打开中国国门。

19世纪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这一时期西方世界已经确立了对东方世界的优势地位,技术的发达和实力的强大使得西方得以直接有力深入东方世界,作近距离以至零距离的观察,从而改变了之前对于中国的美好想象,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虽不无感性也更为理性的更为真切的印象。

这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定型的关键时期,这当然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经由许多直接旅居中国的西方人士的点滴观察而汇集而成的。

英国当代汉学家约·罗伯茨编著的系列关于西方的中国形象的著作之一——《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①就是这样一本汇聚众多曾经旅居中国的西方人士在中国的亲身体验的民族志、风俗记、采风记。

该书分类摘取了大量当时旅居中国的西方人的著述,并作了客观全面的导读,运用的资料可谓丰富详实,真切地反映了19世纪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导读提供了解读这些资料的正确方向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建构起这一时期西方人的中国形象。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作文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作文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作文四篇一、老外眼中的中国陈丹青说:假如我们能有勇气承认,则人文素质的低下、人文教育的切迫,是百年革命的深刻报应。

——题记中国,位于东亚,是一个具有渊渊五千年历史长河的国家。

在这片广阔无垠的黑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一代充满智慧的人,他们礼让、仁义、勤奋、孝顺,智慧与果敢并存。

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华夏中国人。

百年革命就像一片一望无际的深褐色海洋,它狠心将中国千年传承的美德抹去,古代与现代这两个模糊的概念就只能隔着海洋彼此相望,现代在向前狂奔,古代在缓慢地追赶,却无论如何都追不上。

我们却美其名曰,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而中国人已经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现代化人民。

古代已经衰老了,如同开败的残花,它光辉的年代已经还给了历史,这个年代叫做岁月。

现代却在茁壮成长,如同春季的笋芽,而成长的背后,却有意无意得丢下了什么。

我曾无意间看到一个短片,讲的是一位中国大学生到美国留学拍下的外国人对于中国人的看法。

那样自以为是的我信心满满得以为全世界都认为中国是一个绝对优异的国家。

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女生说:中国人素质很低,我完全无法接受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

我对这个国家的骄傲瞬间被这番犀利的讽刺击垮,我完全无法接受中国人竟然被斥责素质低下。

我有一个姐姐在美国留学,她有一次打电话给我用不可思议的语气对我说:有一家酒店的花瓶上竟然用中文写着‘不要在花瓶中丢弃垃圾’!这是所谓的现代化的中国人给我们亲爱的祖国母亲冠上的耻辱,难道一定要等到被全世界痛批之后我们,炎黄子孙,才会觉醒吗? 放眼望去,那么多国家正在伏案疾书,努力钻研那些被大部分中国人丢弃的东西:人们对于孔子思想从当时的敬仰推崇,到现在的不屑一顾;对于端午重阳这些传统节日从当时的热闹欢腾,到如今的冷冷清清;对于汉字从当时的欣赏珍爱,到当今的草草了事……而外国却设有孔子学院,无数外国人在探寻孔子思想的深沉;韩国正在申请中国的各种文化遗产:端午节、本草纲目、汉字……甚至连孔子、李时珍、西施、中医、活字印刷术等等毋庸置疑源自中国的人与物韩国仍旧在向我们争夺。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以何伟《寻路中国》为例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以何伟《寻路中国》为例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以何伟《寻路中国》为例摘要: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何伟的《寻路中国》一书,以笔者在中国所行走的道路作为串联,讲述了笔者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既有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道路,又有笔者眼中中国的发展之路,真实和抽象相互融合,构成了这部独树一帜的《寻路中国》。

关键词:寻路中国道路发展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远有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近有萨义德的“东方学”研究。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眼界迅速扩大,不仅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也好奇外国人市如何看待自己。

何伟的《寻路中国》一书就为国人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提供了一个窗口。

何伟,英文名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美国人,牛津大学文学硕士。

曾任《纽约客》驻京记者,并为《国家地理》、《华尔街日报》、《纽约日报》等长期撰稿。

这些丰富的写作经历,为《寻路中国》一书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但最为关键的是他拥有着一颗渴望了解中国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1994年,我第一次来到亚洲,到了中国,立刻发现这个国家的不同,你可以触摸到它的活力。

尽管那是我只是个根本不会说汉语的老外,但我能感觉到,这里人人都很务实聪明,尽管他们看到外国人时会有古怪反应。

总体上说,中国是一个越来越向外界开放的国度。

我意识到这些值得探寻,于是把首次中国执行延长到了6周,就是在那次旅行之后,我开始找机会重返中国,并在这里生活。

由上可知,促使何伟想重返中国,留在中国的原因是:中国是一个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国度。

“能触摸到它的活力”、中国人“都很务实聪明”,“越来越向外界开放”,“值得探寻”。

可见《寻路中国》一书之所以诞生的最关键原因在于正在于此。

而何伟选择以“路”作为其观察中国的突破口,原因在于:一是正如何伟本人所说“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

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

”二是“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同上。

中国对西方的误解以及西方对中国的误解

中国对西方的误解以及西方对中国的误解

几百年前,当中国漂亮的丝绸和精美的瓷器运到西方(xīfāng)时,西方人看傻了。

他们天真地猜想:“遥远的中国(zhōnɡɡuó)肯定是一个富庶美丽如天堂的国家,是一块到处流着奶和蜜的迦南地,家家都用着精美绝伦的瓷器,人人都穿着漂亮华贵的丝绸。

”这个想象里的中国太让他们羡慕了。

尤其是一些传教士添油加醋的渲染,《马克波罗游记》里有意无意地鼓吹,就使中国在西方人眼里变得更加神秘多彩了。

连法国著名(zhùmíng)的思想家伏尔泰也大加感叹:“我们不能生为中国(zhōnɡɡuó)人,真是大大的不幸!”最后,西方正萌芽的资产阶级竟然把中国神话为自由民主富强幸福的样板,以此来攻击他们所受的封建统治。

这些不能不让人感到可笑。

咱们中国人最了解自己的底细。

那个时候,正是元、明时期,中国的封建统治并不比西方逊色,中国广大人民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哪来的什么民主自由富强幸福?要说这瓷器和丝绸,不过是富贵人才能享用,广大劳动人民恐怕连谋面的机会都没有,哪来的什么家家(jiā jiā)都用精美的瓷器,人人都穿漂亮的丝绸?而西方人竟只凭中国出口到他们那里的一丁点瓷器和丝绸,就妄加猜测所有的中国人都富裕的流油,岂不可笑得很?当时,如果你是一位中国农民,你听了西方对中国这样的赞美,你肯定会哈哈大笑的。

再到后来,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大量踏上中国的土地,亲眼目睹了中国的软弱、贫穷、愚昧之后,中国那个漂亮的外包装才被撕破,中国的地位在西方人的心里一落千丈,西方从对中国的极度崇拜瞬间变为极度的蔑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去是西方因误解而极度崇拜中国,现在则是中国人开始回报了。

当西方表现着豪华生活的电影、电视剧在中国播放的时候,当西方高档美观的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当现代“传教士”也是有选择性地,添油加醋地神吹西方的时候,咱们的不少中国人也傻眼了,他们也猜想:“哇,原来西方这么美好、富庶、民主!人人都开着漂亮的轿车,住着豪华的别墅,生不能为西方人,真是太遗憾了!”这就是当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误解了。

历史见证“局外人”眼里的共产党

历史见证“局外人”眼里的共产党

龙源期刊网
历史见证:“局外人”眼里的共产党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党员文摘》2011年第07期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风雨历程。

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上,回望这90年,值得总结、回忆、探讨和深思的事情,可谓数不胜数。

但一直以来的一个问题总会被各方人士探寻研究,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可以从那般弱小到如此强大,可以迅速从边缘走向中心舞台,再到夺取政权建立国家?要完整回答这个问题,该是一部鸿篇巨著。

比起演绎答案,我们更感兴趣的或许是那些历史过程中当事人的感同身受。

以一个当事人的眼光看,很多历史事件或人物或组织,都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真实地被还原。

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选取特别的一段历史,并选取这段历史中的一些特别的人:朋友、对手、盟友,甚至某种意义上的敌人——他们都是“局外人”——回望这些“局外人”与中国共产党打交道的历史片段。

西方人看中国人的精神

西方人看中国人的精神

西方人看中国人的精神2005年01月11日04:21序篇:延续几个世纪的目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人类大概都有窥视他人内心隐秘的癖好,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与西方人相互凝视,都希望能深入到对方的内心深处去看个究竟,真可谓是相看两不厌。

ad_dst=0;;ad_dst=ad_dst+1;西方人看中国人的精神,这真是一个既新鲜又古老的话题,古老得我们不得不再次走进故纸堆。

在它的角落里撒落着千百年来形形色色的西洋人留下的目光碎片,将这些目光碎片连续起来,便足可以延续好几个世纪。

从这延续几个世纪的目光里,他们究竟看到了些什么?从他们的目光里我们又能看到些什么呢?一、温和的异教徒我们常说两人相见第一印象最重要,那么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第一印象如何呢?在柏朗嘉宾眼里,中国人都是些友好的异教徒。

在马可·波罗眼里,中国人善良恬静。

在门多萨神父眼里,中国人温文而有礼。

看来,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第一印象并不赖。

虽然西方早在公元前就有了关于会养蚕织丝的东方民族的的种种传说,但他们真正与中国人接触还是在十三世纪左右。

历史记载中那时至少有100位欧洲人到过中国,其中绝大多数是教士,还有商人。

他们的游记、书信、记述中的蒙古大汗统治下的契丹人的形象,是欧洲中国人形象的起点。

中国人首先是以异教徒的形象出现在西方人的眼里的。

那时的西方人都是些虔诚的基督徒,在他们眼里,中国人虽然享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但却无一例外地都是异教徒,这让他们难以理解也难以接受。

1245年,方济会修士柏朗嘉宾受教皇指派出使鞑靼,回国后,他写出《蒙古行记》。

在著述中,他提到一个叫“契丹”的国家,“那里居住着一个人数众多的民族。

”他发现“他们都是异教徒。

他们也声称拥有自己的圣人”,他们“信仰永恒的生命,但却从不举行任何洗礼”。

而那却偏偏又是一个物质文明非常发达的地方,世上竟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没有接受基督的洗礼,但却在享受着西方人也不曾享受的美味与华服。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阅读收获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阅读收获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阅读收获《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阅读收获【篇1】早在学生时代就听说《红星照耀中国》是本好书。

怀着对斯诺的崇敬之情,我拜读了此书。

该书从“局外人”的角度去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这段历史。

该书是一部从新闻视角记述中国革命的历史书籍。

通过了解认识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如果没有共产党人那坚如磐石的信仰,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被时下的中国当局刻意曲解、严密封锁的革命根据地。

在根据地,他将他的所见所闻真实记录,以一个记者的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形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平实,没有过多的修饰性词汇。

他不仅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主席、周恩来、贺龙等,而且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

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当局的暴行才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才有了更形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描写的都是在这片贫瘠生发生的故事。

艰苦的生活环境,艰难的生存条件,然而人们却是满怀激情,斗志昂扬!是什么让共产党人如此乐观?是什么在坚强地支撑着他们?答案就是信仰!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国民党举起屠刀屠杀共产党的时候,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前仆后继!当共产党人辗转于被围剿被消灭的各个战场时,是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坚持下去!当红军在雪山上、草地上弹尽粮绝时,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战胜一切困难!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共产党人点燃的星星之火才可以燎原;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才能最后取得成功;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最终站上了世界的舞台。

辛亥革命时期EA罗斯的中国印象

辛亥革命时期EA罗斯的中国印象

辛亥革命时期EA罗斯的中国印象摘要:辛亥革命时期大量西人来华,以他者的眼光看到了一个别样丰富和复杂的中国。

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作为来华人士的一员,对中国有着独特的观察。

如在他看来,当时的中国人口密集,人们生活状况总体堪忧;教育方面,虽然废除了科举制,改行新式教育,但其普及程度不高,且存在一些问题;民族性格方面,中国人谨慎保守,家庭观念重,乡土情结浓。

罗斯的中国印象,丰富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细节,避免了脸谱化和概念化的误判,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

关键词:辛亥革命时期E.A.罗斯中国印象辛亥革命时期大量的来华人士在中国游历或居住,与当时中国人有着直接的接触,留下了丰富的著述,其中不乏对中国的真知灼见。

百年沧桑巨变,但是不可置否的是现代人仍留有历史的印记,有习焉不察的缺陷和不足,也有优秀的性格品质和民族特点。

E.A.罗斯是众多来华人士中的一员,作为美国博闻强识的社会学家,一个中国社会的局外人,他所留下的随笔是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真实场景和亿万民众生存状态的佳作,让后人可以从一个特别的视角窥察当时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

一、辛亥革命时期E.A.罗斯来华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被席卷世界的近代化浪潮抛在后面,世界的潮流是双向流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外来人在此过程中还表现的更为“主动”。

正如钱锺书先生所言:“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

”当中国人漂洋过海,以惊奇的双眼来观察世界的时候,西方人也同样远渡重洋,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中国。

在这个风云万变的时期,随着坚船利炮进入中国的大批人士,有政客、外交家、传教士、旅行家等,他们背景不同,动机各异,用异域人的眼光打量着中国的国土和生活在这里的芸芸众生,通过自己的多方观察和体验,写下许多关于中国社会的著述,留下了他们对中国各个侧面的观察、审视和评论。

E.A.罗斯(1866-1951),美国的社会学家,威斯康辛大学教授,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社会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善于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