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

合集下载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一、赛龙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寓意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二、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其由来已久,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

民间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三、佩香囊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四、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五、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六、游百病贵州地区端午风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

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七、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等俗言。

八、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端午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九、吃鸡鸭鹅蛋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

十、驱五毒端阳节这天人们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像,以避其毒。

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拓展】端午节其他习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中国人民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并且遵循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习俗。

1.包粽子包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其他食材制成的食物,通常用竹叶裹成三角形。

包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传说中,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将食物投入江中,以防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

而粽子则是用来代替这些食物的。

包粽子的过程十分有趣,首先准备好糯米、馅料和竹叶,将糯米泡水后蒸熟,再将竹叶用开水烫软,接着将一片竹叶摊平,放上适量的糯米和馅料,然后折叠成三角形,并用棉线绑住。

包好的粽子要用绳子捆成串,然后用锅煮熟即可。

包粽子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人们亲手制作美食的方式,体现了家庭之间的温馨和团结。

2.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传统习俗,特别是在南方地区。

龙舟是一种长条形的舟艇,外形呈龙状,由船身、船头、船尾和船身两侧的龙头和龙尾组成。

赛龙舟源于中国古代的屈原故事,当时人们为了悼念屈原,纷纷划船到江中打捞他的尸体,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划龙舟比赛的传统活动。

赛龙舟的比赛通常在江河湖海等水域进行,参赛的队伍要配合船头鼓手的指挥,齐心协力地划动桨。

同时,龙舟比赛也有丰富多样的仪式、音乐和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

这项活动既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是一种团队合作的体验,融合了体育竞技和文化艺术。

3.佩戴艾草和挂菖蒲艾草和菖蒲都是端午节的特殊植物,人们在这一天会佩戴艾草和挂菖蒲,有着驱邪辟邪的寓意。

根据传统,人们会将艾草捆成束,挂在门口或悬挂在室内,以驱除邪气和疾病。

同时,人们还会将菖蒲插在鬼门关或门前,用来驱走邪恶的力量。

艾草和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具有清香和辟邪的效果。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通过佩戴和挂菖蒲的方式来祈求平安祥和,预防疾病和灾祸的发生。

这种习俗既是保护自身和家庭的方式,也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一种传承。

端午节 百度百科

端午节 百度百科

端午节百度百科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百度百科作为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对于端午节的传统、来源、习俗、饮食等方面有着详细的介绍。

一、节日传统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传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人认为是纪念民间英雄五虎上将。

而屈原和五虎上将成为端午节的两个主要源流,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多元文化。

二、节日习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赛龙舟、挂菖蒲、吃粽子、佩香囊等。

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现象之一,这些习俗早已渗透到了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节日饮食端午节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食,不同地方的传统口味也有所不同,如南方的甜粽子和北方的咸粽子。

除粽子外,赛龙舟时还需要吃饺子、面粉圆等成为必不可少的食品。

四、节日意义端午节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意义。

不仅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之丰富多彩,也是寄托了人民对故乡的深深感情和爱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思想智慧。

五、节日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形态的不断演化,端午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演绎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互动性,而各大商家也纷纷借此机会推出各种各样的传统产品,促进了文化与商业的交流。

六、结语综上所述,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国人心中的一样深情史迹。

通过百度百科,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来龙去脉、传统文化、现状发展等多重层面的内容。

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不断推动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之美,也让这一民族传统节日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长盛不衰。

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礼仪

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礼仪

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礼仪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法定节假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除了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外,节日礼仪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礼仪,包括传统祭祀、佩戴五彩丝线、挂艾草、贴对联等。

1. 传统祭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因此祭祀是这个节日的核心活动之一。

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家中或公共场所进行祭祀活动。

祭祀主要包括摆放祭品、焚香、默祷等环节。

在祭祀桌上,人们会摆放丰盛的饭菜、水果等祭品,用来供奉屈原和祖先。

同时,还会摆放一些象征吉祥和平安的小物件,如草绳、白芷等。

2. 佩戴五彩丝线五彩丝线是端午节的一个特色饰品,代表着吉祥和避邪。

这些五彩丝线一般是用丝线编织而成,有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佩戴五彩丝线,一般系在手腕上或挂在身上。

佩戴五彩丝线的含义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健康,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

3. 挂艾草挂艾草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

艾草有驱邪、避瘟疫的作用,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驱邪的符咒。

因此,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将艾草捆成束,挂在屋檐、门口等地方。

挂艾草的传统意义是为了辟邪、驱瘟疫,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艾草的香味也能够驱走蚊虫,起到驱蚊的作用。

4. 贴对联贴对联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对联一般由两句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包含吉祥和祝福的寓意。

人们会将对联贴在门上、墙上或窗户上,以增加节日气氛和喜庆。

对联内容可以是祝福、吉祥的话语,如“万事如意”、“合家幸福”等。

贴对联不仅能装饰家居,还能为节日带来吉利和好运。

总结: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礼仪是这个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部分。

传统祭祀、佩戴五彩丝线、挂艾草、贴对联等活动都是人们在这一天庆祝端午节时的常见举措。

这些节日礼仪承载着祈福和祝福的寓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社区中,人们都会积极参与并传承这些传统的节日礼仪,使得端午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传统习俗1、扒龙舟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

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

2、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

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3、洗草药水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

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

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5、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

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_端午节风俗习惯

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_端午节风俗习惯

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_端午节风俗习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1、吃粽子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

粽子的起源远早于屈原时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才坚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

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盛行,也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2、拴五色丝线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3、佩香囊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含义,而在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香囊来表达各自的爱意。

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已。

香囊内通常会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防病的功效。

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夺目。

4、饮雄黄酒雄黄酒有驱虫解毒的功效,多喝还能养颜美容。

端午节喝雄黄酒,寓意驱除病魔。

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

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5、悬艾叶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叶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以驱赶蚊虫、提神醒脑。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将艾叶插在门楣上。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中国,端午节已有2500年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

端午节期间,人们遵循各种传统习俗,包括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艾草、饾馨香、佩香囊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一起来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习俗吧。

一、吃粽子在中国,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豆沙、蛋黄、瘦肉、花生、枣等馅料包裹在箬叶或者竹叶里的传统美食。

吃粽子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因为传统认为屈原的魂灵被投入江中后,当地的百姓向江中投食糯米饭,以确保屈原不被鱼虾啃食。

在此之后,人们将这种饮食形式转化为粽子的现代形式,以纪念这段历史传说。

二、挂艾草和穿香囊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不仅仅要吃甜的、咸的粽子,还要挂艾草和佩香囊。

艾草是一种象征吉祥的草药,在端午节期间将艾草挂在门前或床头,以驱赶邪恶。

人们还喜欢穿着香囊,香囊通常由香料制成,香气四溢,代表着平安。

挂艾草,佩香囊成为端午节的一大特色。

三、饮雄黄酒雄黄酒又称为雄黄酒囊,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料,被使用在端午节等重要日子。

雄黄酒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传统上认为饮雄黄酒可以预防疾病、驱鬼、驱邪等,其药用的效果让人们认为是治疗疾病的灵丹妙药。

四、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中最令人兴奋的活动之一。

赛龙舟源自中国南部一个古老传统,现在已成为全国范围内的盛大比赛。

龙舟是一种长而窄的木船,前面有一个头雕成为龙的样子,身上斜向翘起,并且服饰华丽。

靠手划动龙船以达到赛比赛目的的习俗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五、饾馨香饾馨香或“豆馅糕”在南方地区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

据说上古时代,饾馨香是一种赛前补充能量的重要食品,而现在,它已经成为端午节的一种文化遗产。

饾馨香由糯米粉和豆沙或蜜枣馅制成,然后放入模具,制成各种花色和形状。

饾馨香非常好吃,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

总之,端午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祭祀龙神和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

在中国,端午节的庆祝形式千姿百态,不同地区和不同族群都有各自的习俗与节庆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其意义。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1.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

相传屈原投江自杀后,当地百姓随即划船搜寻他的尸体,并在行船时放粽子以供屈原。

此后,屈原便成为船民的保护神并传承至今。

因此,赛龙舟成为了纪念屈原和祈求平安顺利的一种方式。

2. 食粽子在端午节的时候,中国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并食用粽子。

粽子由糯米、豆沙、肉类等不同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而成,形状类似于三角形。

其具体食用方式也有很多种,有的人会加花生或枸杞,有的则会配上红枣。

粽子的味道和口感极为独特,令人难以忘怀。

3. 悬艾叶传统上,端午节还有一个特殊而古老的风俗就是悬艾叶。

艾叶有驱虫、祛病和增进健康的功效,因此很多人都会在端午节期间将艾叶挂在门口或室内,以期驱逐邪气和疾病。

4. 打毒酒端午节还有一项古老的习俗,就是打毒酒。

毒酒是一种用米、黄酒和雄黄制成的饮料,颜色呈黄色或绿色,具有一定的毒性。

人们将毒酒洒在门前、床下、房角等处以驱赶恶鬼和疫病。

端午节的意义1. 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和爱国志士,他生于春秋时期的楚国。

他为爱国痛哭流涕,辗转反侧,曾写下了《离骚》、《天问》和《九章》等诸多不朽诗篇。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目的是让人们铭记先祖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 增进团结和和谐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热闹和充满竞争的活动之一,人们在赛龙舟的时候要紧密合作,团结协作一齐划舟,既能表演个人的身手,也能展现团队的实力。

赛龙舟活动让人们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和和谐。

3. 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端午节通过艾叶和毒酒等方式,将人们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艾叶可以驱虫消毒,而毒酒则意味着祛病驱鬼。

这些传统的活动和仪式都是中国人们对自然的一种敬畏和尊重,也是一种长久以来积累的文化价值。

关于中国端午节都会有什么风俗

关于中国端午节都会有什么风俗

关于中国端午节都会有什么风俗端午节又叫浴兰节、女儿节,其历史由来已久,从我国古代就已有过端午的习惯。

让我们先通过这篇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哪些说法来了解一下节日的起源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_中国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欢迎阅读!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1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已流传两千多年。

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

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看到这个习俗,你是不是跟一样,很好奇呢,让我们根据这篇为什么端午节要赛龙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想不想知道这一习俗的由来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端午节戴香包习俗的由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3.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5.栓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端午节清晨。

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是不是也和一样对栓五彩线很好奇啊,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端午节为什么带五彩绳可以加深我们的了解哦。

端午节的具体内容

端午节的具体内容

端午节的具体内容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同时也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传统观念。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具体内容。

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之一。

赛龙舟起源于中国南方的一个古老传说:相传,春秋时期的诗人屈原因政治压力而投江自尽,人们为了悼念他,就在江里划龙舟,希望能把他的尸体抬起来。

后来这个传统演变成了一项竞技运动,各地都会组织龙舟比赛,以此来庆祝节日。

赛龙舟的比赛形式很像划船比赛:比赛时,队员们要一起用力划下龙舟,舵手则要掌控船的方向。

比赛中每队都有自己的装饰,例如龙头和龙尾。

在比赛之前,队员们还会用各种颜料在身上画上图案,这些图案表达了他们的精神和目标。

二、食粽子端午节也是食粽子的时间。

粽子是一种糯米蒸煮而成的食品,里面夹着肉、豆沙、蛋黄等物,外面用竹叶或者菜叶包裹而成。

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相传,屈原是一个受到重用却遭受诽谤的忠臣,最终被贬谪异乡。

他悲愤之余,写下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之一的《离骚》。

当地的百姓们为了缓解屈原的愁绪,便烹制了龙舟粽,把它扔到江里让鱼虾享用,以此向屈原祭奠。

后来这个习俗传到现在,吃粽子成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三、系艾叶端午节还有一个古老的习俗:系艾叶。

艾叶是一种并不起眼的植物,但是其象征的却是对健康的追求和对邪魔力量的驱逐。

传说中,端午节时,瘟疫和恶鬼会乘机作怪,因此人们会在家门口和房间四角系上艾叶,希望能够辟邪防疫。

此外,还有一个古老的祈福习俗,就是将艾叶插在帽子上,寓意能够避瘟消灾,同时又能护体,不受疾病侵袭。

四、佩香囊香囊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

香囊一般是用绸缎或者丝绸制成的袋子,里面装着各种香草和香料。

每年端午节时,人们都会做一些香囊挂在家庭门口、衣服或者挂件上。

香囊不仅有解毒、驱虫、除秽和祛病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美观的特点。

它的花朵、草本香气可以给节日增添一分闲情雅致的氛围。

端午节的古老习俗

端午节的古老习俗

端午节的古老习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始于先秦时期,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

这些习俗既有祭祀先祖、驱瘟避邪的风俗,也有民间娱乐、游戏、饮食等传统活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古老习俗。

1.包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特色食品,制作粽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包粽子的风俗常见于南方,特别是江浙沪一带。

包粽子需要准备糯米、糯米叶、五花肉、咸蛋黄、豆沙等材料,将材料蒸煮后,再用糯米叶包裹成三角形或长方形的形状,然后再放到开水中煮一个小时左右。

包粽子不仅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也是老少皆宜、口感美味的美食。

2.插艾叶端午节也被称为“艾草节”,在传统习俗中,插艾叶是一种避邪驱瘟的仪式。

艾叶是一种中草药,能够驱虫除湿,对于消除湿气、增强体质很有帮助。

端午节这一天,许多人会将艾叶插在门前、窗前或枕头下,来保护自己免受疾病的侵扰。

3.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传统活动之一,历史悠久,一直流传至今。

据说,龙舟竞渡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吴越两国因越王勾践迁都到吴之后与吴王夫差结为兄弟,心意不同,吴王想要讨伐勾践,于是派人往江边放龙舟做样子,引诱勾践乘船上观,然后再趁机抓住勾践,结果却导致勾践胸怀大志,火烧战船,愤然归国,发动了著名的“吴越之战”。

现在,龙舟竞渡已成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每年端午节时,许多城市和乡村都会举办龙舟竞渡比赛,吸引着众多游客和观众。

4.挂菖蒲挂菖蒲是端午节另一个重要的传统风俗,据传能够辟邪驱瘟,为人们带来平安。

菖蒲是一种绿叶植物,有润肝熄风的效果,据说放在床头可除毒气,祛风暴瘟。

端午节当天,许多人会将菖蒲和其他花卉、香料挂在门前,屋内,或置于案头,来驱赶邪气,保护自身平安。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古老习俗极为丰富多彩,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也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

端午节的八大传统风俗

端午节的八大传统风俗

端午节的八大传统风俗端午节的八大传统风俗风俗1:吃粽子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

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

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系粽子则用马莲草,也是北京特产。

风俗2:挂艾草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

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

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风俗3:赛龙舟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

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风俗4:吃五毒饼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

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

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风俗5:斗百草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

王作楫介绍,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

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风俗6:收五毒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

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风俗7:贴葫芦花老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

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端午节的文化风俗

端午节的文化风俗

端午节的文化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文化风俗丰富多样。

1. 赛龙舟: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通常在江河湖海等水域举行。

赛龙舟祈祷丰收和平安,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牺牲。

2. 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用粳米、豆子、枣等馅料包裹在竹叶中,以粽子形状蒸煮而成。

吃粽子象征着驱邪避病、祈求平安健康。

3. 佩香囊:香囊是用香料、布料等材料制成的小袋,通常挂在颈间或挂在门窗上。

佩香囊可以驱邪避邪、祈求平安,同时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4. 贴艾叶:端午节还有一项传统习俗是贴艾叶。

人们将艾叶捆成束或制成卷,贴在门窗上,相信能辟邪驱瘟,保家平安。

5. 赛百步蛇:一些地方会举办赛百步蛇的活动,参赛者将蛇藏在竹管中,比赛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将蛇放出来,寓意驱除瘟疫。

6. 悬挂五色线:五色线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绳子编织而成,人们会将五色线绑在手腕上或挂在门窗上,以驱邪辟邪,祈求吉祥。

以上的文化风俗只是端午节习俗中的一部分,各地的端午节习俗还有一些地方特有的,如垒层屋、制作草人、舞龙舞狮等。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个庆祝丰收、祈求平安和健康的节日,人们通过各种传统活动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端午节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统风俗有哪些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风俗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棕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

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4、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端午节的习俗大全

端午节的习俗大全

端午节的习俗大全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在中国国土上流传着许多不同的习俗。

这篇文档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大全,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节日。

1.吃粽子端午节最著名的习俗莫过于吃粽子了。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的传统食品,通常是用竹子或草叶制成三角形状。

各地的粽子口味不尽相同,有咸的、甜的、辣的等等,但是不管口味怎样,吃粽子都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赛龙舟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龙舟是一种长形的船,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组织赛龙舟比赛。

多数情况下,每艘龙舟上都会有20人以上的队员,大声喊着口号,用力划桨,争取比赛的胜利。

3.挂艾叶、雄黄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把艾叶和雄黄挂在门口或房间里,这是为了驱除疫病和恶鬼。

艾叶和雄黄都具有辟邪保平安的作用,也是中药材之一。

4.喝雄黄酒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喝雄黄酒,这也是为了辟邪驱鬼。

雄黄酒是将雄黄粉和酒混合而成的,具有祛病驱邪的功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雄黄毒性较大,不宜过量饮用。

5.佩香囊佩香囊是一种装有香料的小袋子,人们会在端午节佩戴香囊。

香囊不仅能驱邪护身,还可以散发清香。

不同地区的香囊种类和制作方法也不同,但是香囊在端午节中的地位都十分重要。

6.系五色线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把五色丝绳系在手腕上,这是为了驱邪。

五色丝绳是用五色丝线编织而成的,不仅美观,也具有很好的驱邪辟邪作用。

7.煮艾叶汤浴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还会用滚水和艾叶泡浴。

艾叶汤浴有发汗祛寒的作用,人们相信如果在端午节这一天泡浴,可以驱除病邪,保持健康。

8.插艾叶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会在门前或门把手上插上艾叶,这也是为了驱邪辟病。

艾叶本身具有祛病护身的作用,所以是端午节重要的习俗之一。

9.祭五毒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庙宇或家中祭祀五毒神。

五毒神代表五种毒虫,包括蝎子、蛇、蜈蚣、蟾蜍和壁虎,人们相信通过祭祀五毒神可以避免这些毒虫的伤害。

10.点龙燃点龙燃是一种特殊的燃料,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点燃龙燃。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端午节。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传统,下面将介绍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习俗。

一、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粽子是用糯米加上各种馅料包扎而成的一种传统食品。

具体的包扎和馅料因地域和习俗而有所不同,各地有豆沙、红枣、肉、蛋黄等不同口味的粽子。

吃粽子的习俗起源久远,据说最早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古代诗人屈原。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忙着包粽子,一家人一起团结合作,亲手包制美味的粽子,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二、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又一重要习俗。

传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为了避免鱼虾伤及屈原的身体,纷纷划船寻找他的遗体,并撒下米粽以引鱼虾吃掉米粽而保护屈原。

后来,人们慢慢将划船寻找屈原的活动发展成了赛龙舟的传统习俗,也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赛龙舟时,船上划手协调配合,使船稳而行进迅速,又有人敲击鼓声以配合。

这场激烈有趣的比赛,吸引了无数民众的观看和参与,成为端午节的一大特色。

三、挂艾草和蒿草在端午节,人们还会挂艾草和蒿草。

根据传统,人们将艾草系成一束,挂在门上或者屋檐下,以驱邪避邪。

艾草和蒿草有消阴毒、驱邪辟瘟的作用,在端午节这一天使用,有保平安、祈福的寓意。

四、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节习俗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香囊一般为布制,里面填充着花草、香料等,然后佩戴在身上。

这一习俗源自古代的驱邪避魔的方法,人们相信佩戴香囊可以保平安,避邪祈福。

现代人们也常将香囊作为一种装饰品,佩戴在身上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祭祖在端午节这一天,很多人还会进行祭祖活动。

这是一种传统仪式,人们会将祖先的牌位摆放在庄严的祭坛上,向祖先们献上祭品,祈求祖先保佑整个家族平安、幸福。

祭祖是一种弘扬家族文化、继承中华传统的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对祖先的一种缅怀和敬意。

以上只是一些和端午节相关的习俗,地区和家庭的习俗可能会有所不同。

端午节是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端午节各地的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各地的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各地的风俗有哪些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一天,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习俗,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主要的端午节风俗。

1. 北方吃粽子:在北方地区,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会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用粳米、糯米、红豆、豆沙等包裹在竹叶或者芦苇叶中煮熟的食物,外形像长方体。

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驱邪、避恶、增加福气。

因此,北方人在端午节期间会互相赠送粽子,祝福对方平安幸福。

2. 南方赛龙舟:在南方地区,特别是江南地区,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举行龙舟竞赛。

龙舟是一种长约10余米的木船,前端雕有龙头,尾部装有彩旗。

比赛时,一群人划着龙舟,响亮地鼓声和欢呼声穿梭在水上,非常壮观。

这项民间运动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方式,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3. 悬挂艾草和艾叶:在端午节这一天,很多地方还会悬挂艾草和艾叶,以驱除瘟疫和鬼神。

人们相信艾草可以驱邪、清除病气。

在端午节这一天,很多人还会用艾叶拍打自己的身体,以驱散疾病。

4. 挂菖蒲:挂菖蒲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门前或者房间内挂上菖蒲,以驱邪避灾。

传说菖蒲有辟邪的功效,可以保护家人平安。

5. 穿五彩线:在一些地方,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会穿上五颜六色的绳子,代表幸运和吉祥。

这些绳子通常会系在手腕上,有些人甚至会互相交换绳子作为友谊的象征。

6. 玩艾草香囊:在端午节这一天,很多人会制作艾草香囊并佩戴在身上。

香囊里通常装有艾草和一些香料,散发出清香的味道。

人们相信佩戴艾草香囊可以辟邪、驱鬼、保平安。

7. 登高望远:在端午节这一天,很多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人们会攀登高山,以迎接节日的到来。

登高的同时,人们还会远眺,展望美好的未来。

8. 端午节民俗表演:在一些地方,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民俗表演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

这些表演形式独特,富有地方特色,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这些风俗习俗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

它们不仅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民间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所在。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_端午节经典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_端午节经典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_端午节经典习俗有哪些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吃粽子是端午的传统习俗,除了吃粽子,大家知道还有哪些风俗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_端午节经典习俗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1、咸鸭蛋吃咸鸭蛋为端午节又一食俗。

咸鸭蛋咸而微寒,能滋阴、清肺,可治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利等病症。

咸鸭蛋不仅具有医疗作用,且能有效补充人体在夏天盐分的缺失和营养物质的消耗,因而也是一味夏季食补与佐餐佳品。

2、蒸馍馍和米糕不少地方过端午节时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或做成米糕(又称打糕)。

艾草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驱瘟,无论食还是用,艾草均必不可少。

3、大蒜蛋有些地方端午要吃大蒜蛋,即将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以供食用。

有的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

鸡蛋除有滋补强壮作用之外,还有滋阴润燥、补心宁神、养血安胎、解毒止痒的功效,与大蒜、艾叶合用,民间谓可以避“五毒”,益健康。

4、大蒜炒苋菜大蒜炒苋菜是许多家庭在端午节喜欢食用的一道蔬菜。

大蒜素有“天然抗菌素”之誉,在食物中杀菌解毒作用十分显著。

苋菜性味甘凉,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痢之功,适宜于暑天赤白下痢、里急后重者食用。

大蒜与苋菜同炒,优势互补,是防治痢疾等夏季肠道疾病不可多得的良药佳蔬。

5、“五黄”端午江南一些地方有吃“五黄”的习俗,即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

① 黄瓜:黄瓜性凉味甘,具有生津止渴、除烦解暑、利尿消肿的功效。

尤其作为盛夏主蔬,治疗多种夏日时病,应时顺季,内食外用,老少咸宜。

② 黄鳝:端午的黄鳝体壮肥美,肉质细嫩,正是择食的佳季,故民间素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黄鳝性味甘温,具有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的功效,常用于劳伤气血、风寒湿痹、产后淋沥、下痢脓血等症。

黄鳝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物质,特别适用于进入毒月体虚之人食用,具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习俗有哪些端午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每年五月初五庆祝。

这个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1.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也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龙舟竞渡起源于中国南方,闽粤两地儒家学派将其传播至全国。

在这个节日里,各地龙舟队伍齐聚水面,荡桨飞跃,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起划龙舟,用激情和节奏的力量把竞赛表现得淋漓尽致。

2. 悬香包悬香包是端午节的一种重要习俗,也是一种民俗文化。

人们在端午节的时候会把一些香包挂在门口或是房间里,这些香包其实是由草、香料、五色线和祝福语等组成,人们希望通过这些香包,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平安和吉祥。

3. 端午香囊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端午香囊了。

端午香囊是一种表示某种情感的香囊,其形状通常是长方形或者圆形,材料为香叶、茶叶、桂花、菖蒲等香料和棉花、绸缎等材料组成。

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把这些香囊挂在脖子上,因为根据传说,端午节这一天是阴气最重的一天,人们带上香囊可以驱走鬼怪。

4. 粽子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了。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芦苇叶子和各种馅料制成的美食,其具有形似铅笔形状。

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制作,所以端午节前都会去超市购买粽子,然后跟家人一起分享和品尝这道美食。

5. 灯笼端午节的时候,许多人也会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灯笼是一种代表了吉祥和祝福的器具,人们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用以祈求幸福和平安。

特别是在端午节的时候,在各个地方都会出现各种美丽的彩灯和花灯。

6. 赛马在中国的一些地区,端午节的时候还会举办赛马活动。

赛马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马术运动,人们在端午节的时候会去观看赛马,吸取骑手和马匹彼此之间的精神和力量的启示。

在这期间,还有人会用红布和鞭炮吓唬马匹,以助攻选手们。

以上是端午节的一些传统习俗,虽然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习俗体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更深刻回过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民族情感,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15篇端午节的习俗1彝族:“都阳节”端午节是彝族的都阳节,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日。

传说古时有一年天气炎热,彝族寨子里病疫流行。

人们惊恐万分。

江边的汉族兄弟听说后就把端午节采的菖蒲、艾叶和雄黄送上山,用药给老人洗疮,用雄黄酒给阿依擦身,不几天,人们的病全好了。

后来,彝族人备了厚礼下山感谢汉族兄弟。

汉族人告诉他们说,端午节的草药能治百病,还能邂邪。

从此,彝族也过起了端午节。

因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彝语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将端阳节叫做“都阳节”。

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还要包好粽子,带上酒和培培肉,到风光秀丽的山间草坪,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娱乐活动。

傣族:粽包节粽包节是傣族民间节日,流行于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每年夏历五月初五日举行。

节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村边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

然后,小伙子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双双到附近僻静处谈情说爱,至日落西天时才离去。

苗族:花山节花山节是昭通市苗族传统节日,但因方言(支系)不同,节日活动的时间也不同。

白苗的花山节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

花苗的花山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

节日到来之前,花山主办人就要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高高地竖起一根木杆,称为花杆。

花山场上,举行武术、斗牛、赛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赛活动。

或是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寻爱寄情,互订终身。

端午吃五黄的习俗介绍汉族民间风时风俗。

流行于杭州等地。

农历五月,杭州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端午那天,杭州人必须吃雄黄酒(以雄黄和烧酒调和,削菖蒲根加入,饮少许)、黄鱼、黄瓜、咸甲鸭蛋黄以及用黄豆饭裹的粽子,称为“吃五黄”。

在江南人的传统中,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雄黄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黄酒代替雄黄酒)。

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色食物混在一起吃。

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常州端午节习俗常州端午节的习俗还真不少,这一年一度的佳节,常州人家里可热闹了,不仅家家户户要包粽子、挂菖蒲,孩子们还要穿上五毒衣,寺庙的僧人也会向周边的人家赠送钟馗像。

“酒入雄黄粽子裹,白云古渡赛龙舟”,老常州们的端午节,最有特色的风俗应该当属划龙舟了。

常州古称“六龙城”五月初五白云溪上划龙舟…习俗一:吃端午粽端午吃粽子,有多种意义,大多数人倾向于这是为纪念我国大诗人屈原的。

端午前一两天,古城常州家家户户以箬叶包糯米粽,有火腿、赤豆、蚕豆瓣、纯米粽等各色。

节日晨起,先以粽供祀祖先,然后蘸糖而食。

多数人家还在煮粽子时将咸鸭蛋、鸡蛋一锅共煮,吃时蛋品味更香鲜,有的人家将粽子赠送亲友。

习俗二:龙舟竞渡龙船长丈余,以木制龙头龙尾,涂上油漆彩绘,数十人穿一色衣裤,手持划桨,拨水向前,或数舟并列,比赛到达终点先后。

130多年前的丁丑戊寅(1877—1878年)年间,常州白云渡(今迎春步行街)地段是龙舟竞渡,欢度端午最热闹之地。

东门有大小青龙,南门有金龙、白龙,北门有白龙等等,六龙齐飞,标志着六龙古城尽欢腾。

习俗三:昌艾去邪旧时俗称五月为毒月、恶月、忌月,于是普遍以菖蒲、艾枝挂于门楣。

菖蒲有浓香味,可入药,名为“水剑”,与药用价值很高的艾枝扎成一把插挂门框边上,好似一把利剑,以资辟邪。

午时取“煮粽水”与菖蒲、艾叶煎都成汤,用其根茎蘸着遍洒居室,口念“大虫踏煞,小虫药煞,手里有药,握把撒撒”,在农耕社会,这是清毒杀虫之举,作为民间的防疫活动,现在此举已使人感到可笑了。

习俗四:穿五毒衣逢年过节,儿童少年最快活。

端午这天,早晨起来,就有一个用彩线结成的网络,放个鸭蛋,挂上颈上,四处炫耀,极为高兴。

中午穿上印有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的姜黄色衣裤,额上蘸雄黄酒写的“王”字,以取健如狮虎之兆。

午后则随着奶奶或母亲到田头上采集百草,包括艾草、菖蒲、枸杞、野草莓等等放在煮粽子水锅里煎,给孩子“洗艾浴”,以防“疰夏”,祛除疮疖,安全度夏。

习俗五:挂钟馗像老常州的民间,端午节还有悬挂钟馗像的习俗。

常州老前辈于端午节挂钟馗像,象征驱除鬼祟、保平安。

现在连画钟馗的人也很少了。

端午节的习俗2端午节在老家叫做五月端午,日子也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但老家的人似乎不知道这个节日为何而来,我在上初中以前,是不会把端午节和屈原联系在一起的。

许是因为老家地处平原,没有吃米的习惯,因此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必备吃食,即便是备受宠爱的饺子,也不是主角儿。

小时候,农村条件都不太好的时候,端午节的特殊只是体现在早饭上,即糖包子和咸鸭蛋。

糖包子,用发好的白面包成三角形,里面放上白砂糖或者红砂糖,蒸熟即可。

即便是这样,糖包子在平时也是很少吃到的。

糖包子是甜食,又是三角形,很明显这是粽子的替代品了,至于为什么吃咸鸭蛋,就不得而知了。

我推测,或许是因为家乡的人以面食为主,不爱吃甜食,而腌的很咸的鸭蛋刚好可以中和糖包子的甜。

甜食对于小孩子的诱惑是很大的,尤其是小时候甜食并不多,因此最喜欢吃糖包子的是小孩,砂糖包在面里,等出锅的时候,糖早已融化成糖水了,而嘴馋的孩子往往拿起刚出锅的糖包子就吃,结果可想而知,被糖水烫的直叫。

咸鸭蛋平时吃的也少,因为鸭蛋贵,一般家里养有鸭子的人家才会经常吃到咸鸭蛋,若是会过日子的妇人,还会把积攒下来的咸鸭蛋卖掉。

没有咸鸭蛋的人家也是有的,那就只能煮鸡蛋来代替了。

小时候,早饭吃好就是过端午了,因为午饭又和平时一样了,能吃的起饺子的人家很少。

现在不一样了,早上的糖包子和咸鸭蛋越来越少人吃了,中午吃饺子到慢慢变成了主要的过节吃食,一到做午饭的时间,家家厨房里都传出“笃笃笃”剁饺子馅儿的声音。

端午节的习俗3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