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3届5月份高考模拟试题古诗鉴赏汇编
重庆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古诗词鉴赏专题根据(重庆市渝中区、九龙坡区等主城区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二次)、巴蜀中学适应性月考卷(七)、巴蜀中学适应性月考卷六、重庆一中5月月考试题、重庆一中期中考试、重庆市名校联盟“二诊”模拟(A)、重庆市名校联盟“二诊”模拟(B)、江津中学、綦江中学等六校4月联考、巴蜀中学暨西南名校2020年“3+3+3”一诊)语文试卷汇编而成重庆市渝中区、九龙坡区等主城区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二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织妇叹[宋]戴复古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
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
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
有布得着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一二句以“夏”与"春”字对举,以“重”与“复”字相照应,突出了织妇之勤。
B.三四句道出了织妇的处境。
绢丝未成,就想着用它们去缴纳赋税和赎回典当之物。
C.五六句与宋代张俞《蚕妇》中的诗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七言律诗以织妇口吻,围绕织妇的勤与贫着墨,通篇饱含强烈慨叹,感人肺腑。
15.本诗题为“织妇叹”。
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叹"的含意。
(6 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情感的把握。
要在仔细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叹”的含义。
【解答】(1)D.“通篇饱含强烈慨叹”有误,应是层层递进,逐步表达出织妇的感叹之情。
(2)诗人首先感叹了织妇命运的悲苦。
从春到夏,妇女都在为养蚕而忙碌着,而到头来自己没有穿上用蚕丝做的衣裳,仍旧穿着粗布的衣服。
2025届重庆市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重庆市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苏轼,被余秋雨称为的天才,集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于一身的天才。
自古以来,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似乎是的一对死敌,然而这两者在苏轼身上却得到了最完美的统一,今日西湖的苏堤仍旧着一千多年前这个天才的赫赫政绩。
然而卓越的政治才能并不代表会玩弄肮脏的政治手腕,苏轼的一生命途多舛,与他正直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改革也好,保守也罢,无论当时哪派势力得宠,苏轼都只有一个宗旨:站在良心那边说话!A.千年一遇誓不两立显示B.千载难逢势不两立显示C.千年一遇势不两立昭示D.千载难逢誓不两立昭示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拍经典,成为当下不少创作者的选择,其中,不乏超越前作的精品,但随着翻拍频率、数量的不断提升,问题愈发,不少翻拍剧泯然众人,遭遇口碑危机。
颠覆的改编、雷人的剧情,让不少观众对翻拍剧产生抵触情绪。
翻拍剧遭质疑,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
比如,有的翻拍剧只顾热度和流量,导致作品;有的为搏眼球,一味搜奇猎艳,牵强附会;有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加入不合逻辑和常识的内容;有的海外取材,却机械地复制粘贴,导致严重的“水土不服”……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
今天,各种拍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而我们的胸怀、创意也要跟进。
(),才能发现的素材,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突显甚至粗枝大叶源源不断B.凸显或者粗制滥造滔滔不绝C.凸显甚至粗制滥造源源不断D.突显或者粗枝大叶滔滔不绝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5月名校古代诗歌鉴赏模考试题练习(共六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模考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2023浙江省义乌市高三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5-16题。
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宋】陈亮话杀浑①闲说。
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②。
尊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
新著了、几茎华发。
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
写旧恨,向谁瑟。
男儿何用伤离别。
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
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
卧百尺、高楼斗绝③。
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
壮士泪,肺肝裂。
【注】①杀浑:杀同“煞”,止住;浑,简直。
②伊:即伊尹,商时名臣。
葛:即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③斗绝:即陡绝。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词人满心而发,自己虽有救国良策,亦无从施展,说得再多都只是闲说一场罢了。
B.“千里情亲长晤对”两句谓友人虽远隔千里,也会有如常会面般的亲切,只要两人见解一致,就能体察对方的“本心”。
C.“天下适安耕且老”两句,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适,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流露出归田园居的退隐之意。
D.全词慷慨沉痛,寓悲于壮,气势雄健,文辞典丽宏富,又杂之以俚语方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16.作为辛派词风的一员干将,陈亮所作之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本词亦然,请分析。
(6分)二、2023福建省厦门市高三四质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甲)初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乙)初月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乙两诗都写了“白露”与“花”,甲诗用来衬托月光的莹润,乙诗则用来表现月光的微弱。
B.甲诗颔联用“爪”与“眉”描绘初月的不同形态,乙诗颔联则写月亮由升到隐的短暂过程。
重庆2023-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阅读与鉴赏(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重庆2023-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阅读与鉴赏(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重庆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阅读与鉴赏(古代诗歌阅读)一、古代诗歌阅读(2023·重庆·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贤师琴苏轼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①亮以清。
平生未识宫与角,但闻牛鸣盎中雉登木②。
门前剥啄谁叩门,山僧未闲君勿嗔。
归家且觅千斛水,净洗从前筝笛耳。
注:①声音高亢,节奏明快的样子。
②出自《管子》“听宫如牛鸣窖中;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写大弦的声音使人联想到春天的温暖,想象奇特,贯通了不同的感觉。
B.作者不懂得音律,却能从琴声中听出牛和雉鸡等动物的嘈杂声,颇有情趣。
C.五、六句突转,写忽然响起了不速之客的敲门声,但来访者并未受到接待。
D.本诗句式参差,韵脚多变,读来呈现阻滞之感,符合听琴者的总体感受。
2.有人认为诗歌七、八两句是对敲门者所说,也有人认为是听者自我的感受。
你如何理解?请分析。
(2023·重庆·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玩月韩偓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
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点明了地点和描写对象,“玩”字活泼灵动,增添了人与月的亲近之感。
B.首联中的“万顷”在表现洞庭湖湖面广阔的同时,也写出了月光普照的情景。
C.第五句写乌鹊因天气寒冷而受惊离巢,与“明月别枝惊鹊”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人由眼前月写到瑶台月,使现实与想象交相辉映,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
4.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题材相同,但写景的侧重与用意却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重庆九龙坡·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庆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题目概括性强,将诗人的行程、月夜拜访“斛斯山人”、留宿、置酒等备述于中。
B. “美酒聊共挥”一句中“挥”字生动传神,写出诗人与友人举杯畅饮潇洒自如的情态。
C. 全诗按时间顺序来写,从“暮”到“河星稀”,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
D. 全诗写景色彩鲜明,叙事细腻生动,写人神采飞扬,融情于景、于事,又直抒胸臆。
(2)古人评价李白这首诗说“此篇逼真渊明遗韵”。
这首诗与陶渊明的诗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②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开门、欢言、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③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④从体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
【解析】【分析】(1)C项中“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
”错误,尾联写酒后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故选C。
(2)陶渊明往往以自然景物入诗,所写题材和内容多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用清新质朴的语言来表现浓厚的生活气息。
分析本诗与陶诗的相似之处可以从诗词意象、情感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
故答案为:⑴C;⑵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②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开门、欢言、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③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④从体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
2023重庆语文高考试题
重庆市2023届高考适应性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诗意被认为是一首诗最重要的元素,诗人写诗,都是要追求一个诗意。
作家废名在强调旧体诗与新诗的区别时说:旧体诗因为形式是新的,怎么写都可以,都是诗。
而新诗,因为形式是散文的,所以必须有一个诗意,再将文字组织串联起来。
那么,什么是诗意?按《现代汉语词典》的阐述,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其实,诗的表达,就是一种修辞技巧。
《现代汉语大词典》又补充解释:诗意,就是诗的内容和意境。
诗,说到底,就是以修辞手段建构的诗意。
中国古典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诗意呈现方式,那就是对“情境”的强调。
以情造境是古代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所谓“寓情于景”,微博橙子辅导评价王维的诗歌短短几句,看似内容单调,实则是以情造出了一个“境”,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还有“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都独自构成了一个个清静自足但内里蕴含生意的世界,是一个个完整又鲜活的“境”。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更是非常普遍的诗歌技巧。
境,可以理解为古代常说的“景”,也可理解为现代诗学中的“现场感”,即具体场景。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沉湎于安闲适意之境,心中惬意溢于言表,而其“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目睹万物之欣欣向荣,内心亦欣喜复欣然;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情耶景耶,难以细分,情景皆哀,浓郁而深沉。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5)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5)古代诗歌鉴赏——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2023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志。
B.词人若屐挂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4.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3年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重庆市高考语文五年试题汇编——古诗词赏析
重庆市高考语文五年试题汇编——古诗词赏析一.诗歌阅读(共5小题)1.(2022•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2021•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3.(2020•新课标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考语文五模试卷含解析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考语文五模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根据大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写作业时间达3个小时,是全球均数的2倍,但睡眠普遍不足7个小时,低于全球均数。
B.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自身优势,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C.对于游客反映的故意弄枯小麦,相关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有村民未按规划,在预留的游客通道播撒了小麦,因此用农药弄枯了部分小麦。
D.《凤凰卫视这些年》记载了一个优秀企业崛起的过程,是一部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伴随读者精神成长、时代变迁和人性光辉的回忆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立志工业救国嘉尔顿是一所很好的学校,但学校没有设立工科,而梁思礼又有着“工业救国”的理想,于是梁思礼开始寻找选择工科大学,找补助金,递交申请书。
1943年美国政府开始实施“租借法案”,其中有一项是资助在美国留学的盟国学生,每月可以得到75美元的津贴。
梁思礼在申请获得津贴后,就转入著名的工科大学——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后来又学自动控制,从此进入自然科学领域。
这时候,奖学金没有了,学费和食宿费都得从75美元中开销,生活仍非常拮据。
梁思礼只得住在穷学生住的“学生合作社”,自己买菜做饭,打扫清洗。
虽然生活条件差,但梁思礼学习非常刻苦,一心学成,报效祖国。
他到普渡大学后要补修若干门工科的基础课程,学习非常紧张,连暑假也不能休息。
从1943—1945年的两年里,他学了三年的课程,加上两个暑假。
到了1945年,梁思礼就获得了学士学位。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重庆高二语文考试(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四单元和下册第一、二、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代化属性和文化性质,既是相对世界文明、外国文明而言的,也是相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而言的。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处理好一些关系。
物质文明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对不断发展生产力、积累物质财富提出了新要求。
精神文明是国家强盛、社会进步的精神支撑,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基础,对不断发展先进文化、丰富精神财富提出了新要求。
要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二者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必须并驾齐驱,比翼双飞,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是硬道理,要一以贯之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打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要求物质文明的丰富,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核心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应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文化是软实力,要一以贯之地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基础。
精神文明建设,确立的是理想信念,弘扬的是思想道德,形成的是文明风尚,促进的是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为此,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筑起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高地,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完全独立自主,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凝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伟力。
我们必须扎根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现代文明因素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与发展动力,让中华文明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2023届高三五月联合测评语文试卷
2023届高三五月联合测评语文试卷2023届高三五月联合测评语文试卷一. 阅读理解部分今年五月的语文联合测评试卷,阅读理解部分包括了两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是《荷叶上的露珠》,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荷塘边玩耍时,发现一只青蛙在荷叶上,被一颗露珠照射出了五彩斑斓的光芒,引起了她的好奇心。
文章引导学生思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带着一些生态保护的信息。
第二篇文章是《一次神秘的夜探》,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个寂静的夜晚,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讲述了一次搜寻神秘事件的经历。
文章引导学生思考怀疑和验证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推理解谜的元素。
二. 时事论述部分本次测评试卷的时事论述部分,让学生叙述了自己对当前社会热点的看法和思考。
题目为《如何利用互联网提高学习效率?》,希望学生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掌握信息查找和处理的能力。
三. 题目作文部分作文部分题目为《我的家乡》,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题材,回忆和感悟家乡的历史变迁以及文化底蕴等方面,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和文学素养。
四. 诗歌鉴赏部分诗歌鉴赏部分包括了两首诗歌。
第一首诗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此诗是描写作者登高远望、寄情山水的咏史之作,让人感受到古诗的优美和恢弘。
第二首诗是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是苏轼在禅房中所作,词意深刻,婉转动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五. 名句填空部分名句填空部分是本次测评试卷的一大特色,让学生在填空的同时,对名句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填空题目为《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前进的道路上,付出、坚持和努力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
总体而言,本次语文联合测评试卷力求扎实、实用、富有教育价值。
通过多种题型和多元化思考,让学生得到综合性的素质提升。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高2025届高一下阶段性检测(二)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3年5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存,以备评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
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
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
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
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
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
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
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
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
2023年5月重庆市高三语文考前三模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5月重庆市高三语文考前三模试题卷2023.05(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地标性建筑中的突出代表,长城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成为世界语境的中国符号。
长城曾是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规模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历朝历代均修筑了长城,修建目的由诸侯国间的互相防御,转变为保护农耕地区,调整农耕政权与游牧势力之间的社会经济秩序。
长城内外是故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
经国家文物局认定,截至2012年6月,中国历代长城遗迹总长共有21196.18千米。
中国长城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1987年被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历史上修筑过的长城,都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多的艰辛,持续地建筑和使用长城?修建长城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关。
东边和南边的大海,西面和西南的喜马拉雅等高山,构成了当时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
北方虽有荒漠,却有广袤的草原相连接。
中国古代文明形成过程中,定居农业形成初期的冲突,主要是不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防御的长城,属于这种性质战争的继续和发展。
战国时期,有了秦、赵、燕三个诸侯国修建的长城,开始了农耕对游牧的防御。
秦汉时期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万里长城,作用主要是在农耕文明向北扩展之后,协调农耕和游牧两种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矛盾和冲突。
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农业始终是立国之本,保护农耕就是保护国家命脉。
从战国以来,长城一直肩负着这项使命。
长城由绵延伸展的一道或多道城墙,一重或多重城堡以及沿长城密布的烽燧、道路、各种附属设施,巧妙借助天然险阻而构成。
长城防御体系以城墙为主线,以关隘为支撑点,点线结合、纵深相贯,每道长城都长达千里甚至更长。
说到长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戍守坚固的城墙,是永不散去的烽火硝烟。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全国招生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六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
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
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
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他们两者和合为一,离开了人,又从何处来证明有天。
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
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
“天命”“人生”和合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
我以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显然是把“天命”与“人生”分作两个层次、两个场面来讲,“天命”与“人生”分别各有所归。
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
决不如古代中国人之“天人合一论”,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
所以西方文化显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作他们讨论人生的前提。
而中国文化,既认为“天命”与“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
在中国思想,“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
除却“人生”,你又何处来讲“天命”。
这种观念,除中国古人外,亦为全世界其他人类所少有。
读《庄子·齐物论》,便知天之所生谓之物。
人生亦为万物之一。
人生之所以异于万物者,即在其能独近于天命,能与天命最相合一,所以说“天人合一”。
此义宏深,又岂是人生于天命相离远者所能知。
2023届高三语文复习古诗鉴赏题专项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3届高三语文复习古诗鉴赏题专项训练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①,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②烟雨。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蘋洲:长满水草的沙洲。
③镜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代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以示矜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酒徒”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与心存恢复的有志之士的际遇形成鲜明对比。
B.上阕“独去作江边渔父”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个怡情山水、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C.轻舟低篷在蘋洲烟雨中非常渺小,词人却用“占断”一词,尽显独享风光的惬意。
D.全词用笔蕴蓄,颇见炼字之功,“元自”“何必”两词在表现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陆游在作品中自称“闲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称自己是“闲人”,请分析两者有何异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②。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②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
”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蜀僧弹琴,首联说明琴师来自四川峨眉山,简短的十个字,把弹琴者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之情。
B.三、四两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琴者与听琴者的友情。
“挥手”是抚琴的动作,描写出了蜀僧抚琴姿态的潇洒。
C.颈联中“客心洗流水”一句借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李白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率真直白,毫不艰涩。
D.尾联两句写音乐结束后,作者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重庆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咏怀【魏晋】阮籍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壮士”二句出语壮阔,“何”字带着饱满情感,赞扬壮士威震八荒的昂扬高志。
B.“驱车”句照应“威八荒”,“受命”句启领下文之出征效命,使全诗章法严谨。
C.“良弓”二句写壮士武器装备之精良,衬托壮士的英武风采和慷慨赴国难的豪情。
D.此诗与《诗经·无衣》一脉相承,都表现战况的激烈和壮士轻生死重名节的气概。
16.论者认为阮籍这首诗直承雄健深沉、悲凉慷慨的建安风骨。
这种风骨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15.D。
此诗没有表现战况激烈;《无衣》表现同仇敌忾,无“重名节的气概”。
16.①形象上,塑造的是临难不顾、以死报国的壮士形象,豪迈刚健之气中也有不顾生死的悲凉意味;②主题上,颂扬留名青史的进取精神和忠义气节,体现出慷慨昂扬的格调;③风格上,措辞大气,用语俊朗,气魄阔大,如“威八荒”“魂飞扬”“百世荣”“故有常”等,措辞有浓烈的阳刚之气。
(每点2分,共6分)2023届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宿浙江孙逖扁舟夜入江潭泊,露白风高气萧索。
富春渚上潮未还,天姥岑边月初落。
烟水茫茫多苦辛,更闻江上越人吟[注]。
洛阳城阙何时见,西北浮云朝暝深。
[注]越人吟:战国时越人庄舄仕楚,不忘故国,病中吟越歌以寄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时间和季节,既照应题目“夜宿”,也渲染出清幽的氛围。
B.颌联“潮未还”与“月初落”,对仗工整,暗示了光阴易逝人生苦短。
C.颈联写诗人听闻“江上越人吟”,顿时生发“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D.尾联以“何时”发问,诗人虽感遥遥无期,但仍对回到朝廷充满信心。
16.《礼记·乐记》有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请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5.C16.①一叶扁舟,露白风高,触发漂泊天涯的诗人内心萧瑟之意;②江潮未还,山月初落,触发夜不能寐的诗人流落江湖之苦:③烟水茫茫,越人吟唱,诗人感同身受,引发了诗人的乡国之思。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也渲染出清幽的氛围”错误,“露白风高气萧索”表达出了萧瑟的氛围。
B.“暗示了光阴易逝人生苦短”错误,暗示诗人旅途中夜不能寐的苦闷之情。
D.“充满信心”错误,“何时”说明作者感到回朝遥遥无期,希望渺茫。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意思是人思想感情的产生和变化,是由于外界事物引发的。
联系诗歌手法,即借景抒情,然后分析借景抒情的手法即可。
首联“扁舟夜入江潭泊,露白风高气萧索”,作者从眼前景物写起,起笔开门见山,将时间地点寓于景物的描写之中,通过对“扁舟”“露白风高”等意象的描写,渲染了萧索悲戚的氛围,触发漂泊天涯的诗人内心萧瑟之意。
“富春渚上潮未还,天姥岑边月初落”,用对偶展现“气萧索”之景,“潮未还”“月初落”描写江上潮水汹涌、夜晚月落之景,触发诗人颠沛流离夜不能寐的苦闷之情。
“烟水茫茫多苦辛,更闻江上越人吟”,烟水迷蒙,再加上听到越人的歌声,更是引发作者对自己宦游经历的慨叹,增添心中思乡思国之情。
整体上,前三联通过对白露、风、天气、月、潮水、江面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萧索悲戚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漂泊在外无法回到朝廷的无可奈何和悲愁之情。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全国招生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剪梅·怀旧[宋]汪元量十年愁眼泪巴巴。
今日思家,明日思家。
一团燕月明窗纱。
楼上胡笳,塞上胡笳。
玉人劝我酌流霞。
急捻琵琶,缓捻琵琶。
一从别后各天涯。
欲寄梅花,莫寄梅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年”突出时间悠长,与一双愁眼迭印到一块,起首有先声夺人之势。
B.“今日”“明日”堆叠,将归家的遥遥无期和对未来的绝望表达得极深刻。
C.月是“燕”月,笳是“胡”笳,强化国破家亡、离乡别土的痛苦与愁怨。
D.全词上实下虚,下片回忆当年离家时玉人杯酒相劝、弹捻琵琶的断肠意。
16.“莫寄梅花”的原因,词人没有交待,但根据语境可以大致推测。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15.B。
词作未曾表达“对未来的绝望”,只是表达思乡的折磨很痛苦难捱。
16.①别离十年,故国家乡可能物是人非,已不知梅寄何处;②因为身处胡地,水远山遥,纵知寄处,也不知如何寄去;③因为即使寄到,也只能增添她的愁闷和担忧,毫无益处。
(一点2分,共6分)2023年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信息卷(三)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慈姥竹李白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用“竹”“石”“江”“岛”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竹林与江岛相互映衬的美景。
B.第四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声,突出慈姥竹给人带来的早春的寒意。
C.五至八句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慈姥竹,语言生动明快,富有表现力。
D.诗歌第七句和《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两句所用表现手法相同。
16.竹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将竹子作为品格高尚的化身,且常常以竹自喻。
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慈姥竹虽然生长在石缝这种恶劣的环境中,但仍然长势茂盛,与江岛相映,还坚决不学蒲柳,秋风一来就凋零,可见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和顽强不屈的生命力;②用慈姥竹制作的笛子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是对其高风亮节的赞美。
③诗人托物言志,表现自己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铮铮傲骨,和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声”错,虚声是听觉,寒意应是触觉,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来描写竹声。
故选B。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特征的能力。
《慈姥竹》首联描绘出一幅慈姥竹从石缝中钻出、茂盛竹枝叶缭绕轻烟辉映江岛的景致,传达出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尾联借蒲柳与慈姥竹对比手法,描绘出一幅蒲柳易凋谢、慈姥竹坚贞高洁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慈姥竹的坚韧顽强。
可见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和顽强不屈的生命力;颈联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
明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般动听,更胜笙箫奏出的“凤曲”。
实则写诗人的感觉,突出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格,妙趣横生。
所以本诗托物言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明写赞颂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写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抒发了诗人自身向往高尚人格的感情。
2023届重庆市新高考冲刺压轴联考卷(二)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曲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首句以“桂魄”代指月亮,“初”字点明时间,写夜幕初临,秋露微生之景。
B.王诗第二句紧承上句,写主人公虽感罗衣单薄,却并未更衣,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C.张诗开头两句连用“丁丁”“漫漫”两个叠词,写出了秋夜的漫长、寂静、清冷。
D.张诗第三句写暗虫彻夜鸣响搅得思妇通宵难眠,表现了思妇内心的厌弃与烦躁。
16.这两首诗都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手法的异同。
【答案】15.D16.(1)同: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王诗前两句写景,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
张诗前两句因情取景,通过思妇失眠时的所见所闻,写秋夜之长,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成夫的时间之长。
(2)不同:王诗后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写女主人公因心怯空房而迷恋弹筝,委婉地表达了女子思念丈夫的哀怨。
张诗的后两句,运用衬托、直抒胸臆,通过虫鸣衬托思妇的寂寞,进引发向老天爷求告,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现了思妇内心的厌弃与烦躁”错误,诗中表现的是思妇对征夫的思念之情。
故选D。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王诗此诗前两句“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是写景,写秋夜微凉,景物凄清,暗含孤独寂寞之情;末两句“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
少妇独守空闺,沉浸于相思,不忍更衣;借弹筝自遣寂寞,又不忍回屋。
诗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动来展示其独守空房的哀怨,曲尽其妙;代写思妇心境,抒发内心空虚的痛苦,更显深刻细腻生动。
张诗的前两句中,用“丁丁”和“漫漫”这两个形容词,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从而说明了丁丁的漏水声仿佛敲打在心上,缓缓移动的轻云、时隐时现的月亮使人感觉夜漫长的意思。
但无论是形容漏水声音,或是形容轻云形状变幻,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这就是描写秋夜的时间之长。
因此,这里用借景抒情手法写出了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
由此可见,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王诗前两句写景,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
张诗前两句因情取景,通过思妇失眠时的所见所闻,写秋夜之长,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成夫的时间之长。
王诗是直抒胸臆(或运用心理描写),直言“心怯空房不忍归”,写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远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愿独守空房,只有借弹筝来排遣凄凉寂寞的情怀。
房空,心更空虚,其情悲切。
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
张诗中,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极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这里环境的“冷”,更是衬托了思妇内心的冷。
“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因此使用的是直抒胸臆。
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
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