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实验诊断学 名词解释 (包括英文)

实验诊断学 名词解释 (包括英文)

1.核右移:外周血象中分叶核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3%时,称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外周血象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粒细胞的现象 ,称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

3.中毒性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深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中毒颗粒。

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

4.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常见于感染和恶性肿瘤。

5.棒状小体(Auer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µm,一条或数条不定,称棒状小体(Auer小体)。

常见于急粒和急单白血病细胞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不出现。

6.网织红细胞(reticuloyte):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胞浆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后形成蓝色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7.镜下血尿:尿沉渣镜检红细胞平均﹥3个/HP,而外观无血色者,称镜下血尿。

8.镜下脓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平均﹥5个/HP,称镜下脓尿 .9.蛋白尿(proteinuria):当某些因素引起尿蛋白含量﹥120mg/24h,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称蛋白尿。

10.糖尿(diabetic urine):当某些因素引起尿糖含量升高,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称糖尿。

11.白细胞管型(leukocyte casts):在管型的蛋白质基质中嵌入白细胞且所含白细胞的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时,称白细胞管型.12.粒红比值:指粒系统各阶段百分率总和与有核红细胞各阶段百分率总和之比。

正常约3-4:1。

13.骨髓增生程度:指骨髓中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

14.裂孔现象:急性白血病时,可见大量原始细胞和少量成熟细胞而缺乏中间过渡阶段细胞的现象,称裂孔现象。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血液一般检测
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贫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

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溶血性贫血(HA):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时引起的一组贫血。

缺铁性贫血(IDA):因体内储存铁缺乏而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所致的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由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

其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也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与分化成熟障碍,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则受到抑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造血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

主要表现为外周血血细胞减少,而骨髓细胞增生增多,成熟和幼稚细胞均形态异常。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部分一、名词解释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3.参考值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标准差即为--。

4.危急值: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5.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6.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时。

7.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

8.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9.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故称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10.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

临床:异淋↑常见于传单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11.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12.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

13.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4.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16.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

17.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18.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19.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肝细胞减少或/和功能异常。

实验诊断名词解释完整完美版

实验诊断名词解释完整完美版

1.红细胞比容(hemotocrit, Hct;packed cell volume, PCV):又称红细胞压积,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减,但受血浆容量改变和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

2.嗜多色性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RBC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RBC,体积较正常RBC较大,称噬多色RBC或多染色性RBC。

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RBC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贫多见。

3.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中性粒细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紫红或深紫黑色,谓之中毒颗粒。

N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

4.核左移(nuclear shift to left):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中早|幼粒细胞)的百分率(超过5%)增高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

5.核右移(nueclear shift to right):周围血中若N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

主要见于巨幼贫、造血功能衰退。

6.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周围血中WBC大多数明显升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粒红比(myeloid erythroid ratio, M∶E):粒细胞数与幼稚RBC总和比,正常值2—4:1.7.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 MA):由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其血液学的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系也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特征。

8.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骼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功能异常,导致RBC、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特征。

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字母数字··C-肽: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

··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分子标记物,在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而在原发性纤溶时不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M蛋白:MM时,骨髓中有单一的浆细胞株异常增殖,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清和(或)尿中出现大量结构单一的免疫球蛋白,在血清蛋白电泳中现基底较窄而均匀的单峰,称为M 蛋白。

··TORCH:是指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

T即刚地弓形虫或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O即其它病原微生物(others),R即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C即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H即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 virus)。

这组病原体常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围生期感染,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先天畸形和智力障碍等各种异常结果,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TORCH感染的抗体检查在许多地区已作为孕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B··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L为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突变所致的恶性克隆疾病··棒状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状物质,一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

··本-周氏蛋白尿: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粒红比值:骨髓中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参考值为2~4:1。

2.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3.Ph 染色体:Ph 染色体典型的核型为t(q:22)(q34:q11),是慢粒的遗传标志。

4.急性白血病MICM 分型:指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Iosmunology,I)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分型。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1.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2.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3.MCV:平均红细胞容积,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

4.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

5.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单位g/L。

6.巨幼细胞性贫血: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致使细胞核DNA合成障碍引起的一组贫血性疾病。

7.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胎盘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促性腺发育的蛋白类激素,存在于孕妇的血液、尿液、初乳、羊水和胎儿体内。

8.白带:女性生殖系统中由阴道和子宫内膜、卵巢等分泌的液体的总称。

9.无精子症:将精液离心沉淀后涂片,在镜下仍无精子的发现,称为无精子症,是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

10.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粒细胞)增高超过5%,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或出血、也可见于白血病、类白血病等。

11.血管性血友病:由于构成F VIII复合物中的vWF基因的合成与表达缺陷,导致vWF的质或量的异常而引发的一种出血性疾病。

12.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质聚体。

包括透明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脂肪管型、宽幅管型、蜡样管型等。

13.肉眼血尿: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一般每升尿液中血液>1ml,肉眼观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

14.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分别检测空腹血糖及口服75g葡萄糖后0.5h、1h、2h、3h的血糖和尿糖。

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用以了解机体对葡萄糖代谢的调节功能,是糖尿病和低血糖症的诊断性试验。

15.黄疸:血浆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的皮肤、粘膜、巩膜内脏器官和体液黄染的现象,当血清胆红素>34.4umol/L时肉眼可见,为显性黄疸。

实验诊断学(第4版)

实验诊断学(第4版)

实验诊断学(第4版)引言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与实验室医学结合的重要学科,通过分析患者体内的实验室数据,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本文将介绍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领域,并以第4版为基础,详细讨论其中的内容。

一、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和意义实验诊断学是指利用实验室方法和技术进行诊断和鉴定疾病的科学。

它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生理、生化和免疫指标等实验室数据,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诊断学的意义在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早期诊断率,指导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预测疾病进展和预后,评估治疗效果,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趋势,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

二、实验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实验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先进性、准确性、快速性和经济性。

为了提高实验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严格控制实验室质量,保证实验方法的标准化和全面性。

实验诊断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分析、免疫学检测、细胞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放射免疫测定等。

这些方法各自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监测。

三、实验诊断学的应用领域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监测、疾病的预后评估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在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组织和体液中的生化指标、免疫标志物和遗传物质等,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监测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药物浓度、药物代谢产物、免疫抗体或细胞标记物等,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监测治疗效果。

在疾病的预后评估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疾病相关的标志物和遗传标记,预测疾病的进展和转归,指导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疾病相关的感染指标和免疫标志物,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趋势,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防控措施。

四、实验诊断学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实验诊断学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重庆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201个

重庆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201个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2013.12目录:1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2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3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A)4危急值(critical value):5医学决定水平(medical decision level)6红细胞计数 (red blood cell count, RBC)7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8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 count, Ret):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10白细胞绝对值(absolute value of WBC)11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 DC)12靶形红细胞(target cell):13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14嗜多色性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15高色素性红细胞(hyperchromic erythrocyte):16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 stippling):17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 body)18卡-波环(cabot ring )19有核红细胞 nucleated erythrocyte):20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21空泡(vacuole degeneration22杜勒小体(dohle bodies):23核变性(degeneratio of nuceus):24棒状小体(auer bodies):25异形淋巴细胞(atypical lymphocyte)26核左移(nuclear shift to left):27核右移(nueclear shift to right)28分裂池(mitotic pool)29贮备池(storage pool)30边缘池(vessel wall)31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32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ete ESR)33骨髓穿刺(bone marrow puncture)34骨髓增生程度(proliferative degree)35粒红比(myeloid erythrocyte ratio,M:E) 36、细胞化学染色(cyto-chemical stain)37过氧化物酶染色(peroxidase stain,POX)3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 stain,NAP)39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 MF)40骨骼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41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42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43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44束臂实验(capillary fragility test,CFT)45血块收缩试验(clot retraction test,CRT)46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 large cell ratio, P-LCR)4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实验诊断学是一门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来确定疾病和医学问题的学科。

它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工具来识别疾病的原因、诊断疾病以及评估和监测治疗效果。

实验诊断学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

通过实验诊断学,医生可以研究和了解人体内发生的生化反应、免疫系统的反应和分子水平的变化,从而准确地确定疾病的诊断、预测其进程和评估治疗效果。

实验诊断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实验室检验:这是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收集和分析患者的血液、尿液、体液和细胞样本,来检测和测量生化指标、细胞学特征、微生物感染和遗传变异等。

其中包括常规生化学检测、血细胞分析、细胞和组织学检查、免疫学检测、微生物学检测等。

2. 分子实验诊断:这是一种新兴的实验诊断方法,通过从患者的样本中提取和分析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来鉴定和检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病原体感染和肿瘤标志物等。

分子实验诊断广泛应用于遗传病学、病原微生物感染和肿瘤学等领域。

3. 生物标志物检测:生物标志物是指在特定疾病状态下,生物体内的分子或细胞特征的指示物。

通过检测和分析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存在、进展和治疗反应。

生物标志物检测包括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心肌酶和蛋白质、尿液中的代谢产物等。

4. 分子影像学:分子影像学是一种通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核素、荧光染料等来标记和检测特定分子在人体内的分布和动态变化的方法。

它可以用于检测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常见的分子影像学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

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为医生提供快速、准确和可靠的诊断结果,从而指导治疗决策和监测疾病的进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实验诊断学有望在疾病预防、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就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就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与形状等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就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与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就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1.粒红比值:骨髓中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参考值为2~4:1。

12.巨幼细胞贫血:就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13.Ph 染色体:Ph 染色体典型的核型为t(q:22)(q34:q11),就是慢粒的遗传标志。

14.急性白血病MICM 分型:指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Morphology), 免疫(Iosmunology,I)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分型。

检验诊断名词解释

检验诊断名词解释
镜下血尿(microscopic pyuria)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进行镜检时每高倍视野平均3个以上的红细胞则称为镜下血尿。
鲜血便(bloody stool):见于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及痔疮等。痔疮时常在排便以后有鲜血滴落。其他疾患时则有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
脓尿(pyuria):又称菌尿。当尿内含有大量脓细胞、炎性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新鲜尿液是白色浑浊,称为脓尿或呈云雾状则称菌尿。
蛋白尿(proteinuria):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成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的蛋白露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在终尿中,这种尿成为蛋白尿。蛋白尿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实验超过150mg/24h。
多(polyuria):24h尿量超过2500ml。
少尿(oliguria):成人尿量低于400mL/24h或17mL/h。
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靶形细胞(target cell):某些细胞的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分又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状似射击之靶标,这类细胞被称为靶形细胞。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海洋性贫血。
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又称幼稚细胞,正常成年人的有核红细胞均在于骨髓中,外周血图片中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若成年人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指单位容积周围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成年男人:4.0-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实验诊断名词解释1

实验诊断名词解释1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MCV系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MCH系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HC系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系体内免疫发生异常,产生自身抗体或(和)补体,结合在红细胞膜上,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血性贫血
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网织红细胞反应:缺铁性贫血和巨细细胞性贫血病人治疗前,RETI仅轻度增高,治疗后逐渐下降,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则逐渐增高的现象,可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指标。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嗜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色,是一种刚脱核而未完全成熟的细胞。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basophilic stippling):Wright染色血素片中,胞浆内可见于散在的大小和数量可一深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增多表示骨髓中红细胞系生长旺盛并伴有紊乱现象,见于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骨髓纤维化等。
棘细胞(acanthocyte,burr cell)及刺细胞(spur cell):棘细胞外周呈钝锯齿状突起,刺细胞外周呈不规则、不匀称的棘刺状突起。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β脂蛋白血症),也可见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等。
裂细胞(schistocyte):又称红细胞形态不整、红细胞异形症,指红细胞发生各种明显的形态学异常改变而言。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高血压等。也可见于严重烧伤病人。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1. 贫血: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通常称为贫血。

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小于120g/L,在年女性小于110g/L,即存在贫血。

2. 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胞质内有散在的大小和数量不一深蓝色颗粒,称为。

这种细胞称为点彩红细胞。

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3. 网织红细胞:指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因其胞质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嗜碱性物质凝聚成颗粒状,颗粒又可构成网织状,故称此红细胞为网织红细胞。

网状结构越多,表示该细胞越幼稚。

4. 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行的速率,简称血沉。

沉降的速率主要与红细胞本身和血浆成分有关,血浆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增多可使血沉加快;白蛋白、粮蛋白等可使血沉减慢;胆固醇使血沉加快;卵磷脂可使血沉减慢。

严重贫血时血沉加快,红细胞增多血沉减慢;红细胞形状对血沉也有一定的影响,红细胞直径越大,厚度越薄,血沉越快,而球形红细胞不易形成缗线状,血沉减慢。

5. 类白细胞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产生的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红细胞,类似白血病的血象。

这是一种暂时性和可逆性的反应,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逐渐消失。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原因很多,以感染最多见,其次是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外伤、休克、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电离辐射等,一般预后良好(恶性肿瘤所致的除外)。

6. 核左移:指外周血中杆状细胞增多大于5%(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细胞等)。

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

7. 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为主,若5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肿瘤代谢的一些药物应用后。

在炎症的恢复期,一过性出现核右移属于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常提示预后不良。

(完整word版)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床旁检测(POCT):在患者床旁进行的以护理为重点的快速检测技术2.个体化诊断:针对个体特点的准确诊断,找到具体病因,并提供个体遗传基因、疾病基因和药敏敏感性等特点的信息。

目标:用药个体化和个体化医疗,例如肿瘤的靶向治疗3.循证医学: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4.循证实验医学(EBLM):根据临床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位病人的情况特点,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结果,使病人的利益最大化。

5.诊断性试验的指标:(1)灵敏度(sen):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病例中,检测阳性例数所占的比例,即真阳性率(2)特异性(spe):真阴性率。

在金标准诊断的“无病”病例中,诊断试验中阴性所占的比例。

(3)阳性预测值(PPV):阳性试验的事后概率。

诊断试验中阳性例数出现阳性反应的概率.(4)阴性预测值(NPV):和阳性事后率相反.(5)准确性(ACC):全部事件中真阳性和真阴性所占的比例(6)患病率(Prev):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的比例。

6.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 curve):决定最佳临界点,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诊断试验的价值。

7.实验诊断学:实验诊断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试验技术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第二章血液的一般检验1.红细胞比容(HCT、PCV):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

等于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每个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的血红蛋白浓度(g).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获得。

13.实验诊断名词解释

13.实验诊断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名词解释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u count, RBC)红蛋白测定(hemoglobin, Hb):指单位容积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常用于贫血诊断并判断程度。

红细胞比容(hemotocrit, Hct/packed cell volume, PCV):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常用于贫血诊断并判断程度,也可用作红细胞平指数计算指标,有助于贫血形态学分类。

贫血(anemia):单位容积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下限,是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疾病。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Count (Ret):晚幼红到成熟红之间未完全成熟红细胞,胞体稍大,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胞质兰色网状结构,共4型,网状结构越多,细胞越幼稚。

Wright染色嗜多色性红细胞。

用于贫血诊断及预后观察。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 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用所测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主要用于贫血形态学分类。

靶型红细胞(target cell):中央浅染区扩大,中心部位又有色素沉着,常见于地贫、异常血红蛋白病,缺铁、溶贫也可见。

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直径< 6um,圆球形,着色深,中央浅染区消失,>20%有诊断价值。

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贫嗜多色性红细胞(polychromatic):红细胞呈淡灰兰色或紫色,体积较正常稍大,属于未完全熟细胞。

活体染色即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增生性贫血。

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 stippling):wright染色涂片中红细胞质内见大小数量不一的深兰色颗粒。

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正常约0.01%,增多多见于重金属中毒,如铅中毒。

Howell-Jolly(染色质小体):为紫红色圆形小体,位于成熟或晚幼红细胞胞质中。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之名词解释(英文完整版本)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之名词解释(英文完整版本)
酮尿(ketonuria)
尿比密(urine specific density)
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
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 assay,FBG)
凝血酶时间测定(thrombin time,TT)
D-二聚体(D-dimer,DD)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FDPs)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核右移
(nueclear shift to right)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越过3%者,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
分裂池(mitotic pool)
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能力
贮备池(storage pool)
包括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成熟粒细胞贮存于骨髓,在贮备池中停留3~5d,数量为外周血5~20倍,贮备池中细胞,在机体受到感染和其他应激反应时,可释放入循环血液,通常只有杆状核或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能从贮备池进入血液,当病情严重时,少量晚幼粒细胞也能进入外周血
循环池
本周蛋白(Bence-Jones protein)
组织性蛋白尿(histic proteinuria)
假性蛋白尿(false proteinuria, pseudoproteinuria)
糖尿(false proteinuria;pseudoproteinuria)
肾性糖尿(renal glucosuria, renal glycosuria)

实验诊断学 名解

实验诊断学 名解

1.实验诊断学:运用物理、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室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和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液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病理变化或病因等客观资料的一门科学,这对协助临床诊断,观察病情,判断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2.抗凝: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3. Anemia(贫血):在单位容积中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或)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极限的疾病。

4.嗜碱性点彩:是一种较幼稚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时,某胞质中残存变性的嗜碱性RNA。

在端氏染色时出现大小形态不一的蓝色颗粒,正常不超过0.03%。

病理情况下见于铅中毒,也可见于巨幼贫。

5.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为0.5~1μm,1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多见于溶血贫、巨幼贫、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

6. 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常与染色质小体同时存在。

病理情况下见于恶贫、溶贫、铅中毒、白血病、巨贫。

7. 有核红细胞:成人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多见于溶血贫、红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

8. HCT/PCV: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例,温氏法正常值:男性:0.40~0.50L/L,女性:0.37~0.48L/L9. MCV: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大小,以飞升(fl)为单位,80~100fl。

10.MCH: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pg)为单位,26~34pg。

11.MCHC:每升红细胞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的克数,以g/L表示,320~360g/L。

12. RDW:是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通过变异系数量表示红细胞体积的离散程度,正常成人≦15%。

13. 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RNA经煌焦油兰、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染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母数字··C-肽: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

··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分子标记物,在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而在原发性纤溶时不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M蛋白:MM时,骨髓中有单一的浆细胞株异常增殖,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清和(或)尿中出现大量结构单一的免疫球蛋白,在血清蛋白电泳中现基底较窄而均匀的单峰,称为M 蛋白。

··TORCH:是指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

T即刚地弓形虫或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O即其它病原微生物(others),R即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C即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H即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 virus)。

这组病原体常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围生期感染,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先天畸形和智力障碍等各种异常结果,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TORCH感染的抗体检查在许多地区已作为孕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B··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L为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突变所致的恶性克隆疾病··棒状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状物质,一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

··本-周氏蛋白尿: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此种蛋白质在pH4.9±0.1 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到90℃~100℃时又可再溶解,而温度下降至56℃左右时,蛋白又凝固,故又称凝溶蛋白。

··补体:是人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的蛋白质,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抗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也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C··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参考值: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是指毛细血管刺伤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

D··代谢性酸中毒:指原发地[HCO3-]浓度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过程。

PH降低,[HCO3-]降低,PCO2 降低。

··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

··胆红素尿:尿中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外观深黄色。

··胆酶分离:肝功能受损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

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

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多见于重症肝炎。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在回肠末端95%胆汁酸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脏,以重新形成结合胆汁酸,分泌入胆汁,称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蛋白尿:当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称为蛋白尿。

F、··非红系细胞(NEC):去除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外的有核细胞。

··非结合胆红素:游离的胆红素在血流中与ALB结合形成的复合体,称为非结合胆红素。

··肥达氏反应:WR是利用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液为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的一种凝集试验。

G··感染免疫检测:病原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等)及其代谢产物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免疫产物,后者进入血液或其他体液当中,这些产物可利用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ELISA、免疫荧光和放射免疫法等免疫学手段进行检测,从而辅助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机体的免疫状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是一组获得性的、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病态造血)、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这种异常的干细胞克隆以高凋亡及失调低效的方式分化成熟,导致终末血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及形态异常,这一克隆最终可丧失分化成熟能力而演变成急性白血病。

··管型:它是尿液中的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H··核右移:如外周血中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细胞超过3%时,称核右移。

··核左移: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

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环状铁粒幼细胞:含粗大深染的铁粒在10个以上,并环绕细胞核排列超过核周径2/3以上者。

J··肌钙蛋白:是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骨骼肌的结构蛋白,存在于肌原纤维细丝中,即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C和肌钙蛋白I,均由不同基因所编码。

··浆膜腔积液:人体的胸腔、腹腔、心包腔统称为浆膜腔,在生理状态下,腔内有少量的液体,主要起润滑作用,在病理状态下,腔内有多量液体贮留,称为浆膜腔积液。

··结合胆汁酸:胆汁酸在肝细胞内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生成如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等,称结合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形式,在肠道细菌作用下,水解脱去甘氨酸或牛磺酸而成游离的胆汁酸。

··镜下血尿:每个高倍镜视野下均见3个以上红细胞时,可确定为镜下血尿。

··聚合酶链反应:在一试管内利用DNA 聚合酶催化的反应反复进行同一段DNA 片断的合成,使特定的DNA 片断在短时间内(2-3 小时)扩增数十万至百万倍,扩增的片断可以直接通过电泳观察,也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PCR 反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所需模板量少。

目前主要用于病原体DNA 的检查、肿瘤残留细胞的检出、罪犯或个体遗传物质的鉴定以及遗传病的基因诊断。

··巨细胞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核酸呈双链DNA,由于它能使感染的细胞变大,故称巨细胞病毒··巨幼细胞贫血:由于VB12及叶酸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贫血K··抗核抗体(ANA):泛指抗各种核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和可提取的核抗原(ENA)等]的抗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身抗体。

··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葡萄糖(FBG)增高而又未达到诊断DM标准时,称空腹血糖受损L··类风湿因子(RF):RF是由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疾病患者的血清或关节液内。

··粒细胞减少症:当中性粒细胞低于1.5x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当中性粒细胞低于0.5x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两对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临界值:临床上还可遇到检验结果略比参考值增高或降低称为临界值··漏出液:为非炎症性积液。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2)毛细血管内液体静脉压升高。

(3)淋巴管阻塞。

M··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由浆细胞产生,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某些细胞的膜上。

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

··内源性凝血途径:当血管壁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血液中FⅫ被内皮下胶原激活为FⅫa ;少量FⅫa与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结合,使激肽释放酶原(PK)转变为激肽释放酶(K),K与HMWK可迅速反馈激活大量FⅫ,FⅫa则激活FⅪ,FⅪa与Ca2+激活FⅨ,FⅨa与Ca2+、FⅧa、PF3 共同形成复合物,使FX激活为FXa。

··耐糖现象:正常人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在短时间内暂时升高的血糖,因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可降至空腹水平,此现象称耐糖现象。

··耐糖异常:当糖代谢紊乱时,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血糖急剧升高,经久不能降至空腹水平;或血糖升高虽不明显,但在短时间内不能降至空腹水平,该现象称耐糖异常或糖耐量降低。

··脑脊液:存在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

··黏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试验) :浆膜上皮细胞受炎症刺激分泌黏蛋白量增加,黏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其等电点为pH3~5,因此可在稀醋酸溶液中析出,产生白色沉淀。

漏出液黏蛋白含量很少,多为阴性反应,渗出液中因含有大量黏蛋白,多呈阳性反应。

··尿沉渣检查:用显微镜对尿沉淀物进行检查,识别尿中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寄生虫等,对泌尿系疾病的诊断、定位、鉴别诊断、预后具重要意义。

··凝血酶时间(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时间··凝血时间(coagulation time,CT):离体静脉血发生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反映内源凝血途径功能。

··浓缩稀释实验:在日常或特定的饮食条件下,观察病人的尿量和尿比重的变化,用以判断肾浓缩与稀释功能的方法,称为浓缩稀释试验。

P··贫血:是指在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或) 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参考值低限。

Q··缺铁性贫血:体内贮存铁缺乏而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而引起的贫血R··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而骨髓的代偿造血功能不足以补偿其损耗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肉眼血尿:每升尿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为肉眼血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