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再别康桥教案

合集下载

上海高一语文《再别康桥》_说课稿+教案

上海高一语文《再别康桥》_说课稿+教案

《再别康桥》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是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一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象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1.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4.10再别康桥教案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4.10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理念】1、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2、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3、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教材研究】1、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⑴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工具性)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

(研究性)⑶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人文性)4、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⑴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⑵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

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3篇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3篇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再别康桥》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通过学习该诗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准确表达《再别康桥》中的情感。

2. 分析《再别康桥》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 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

2. 平板电脑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引入话题:和学生一起讨论留学的经历和感受。

2. 提问:你觉得离开一个地方时,你会有怎样的情感?你会怎样表达这种情感?3. 展示标题:《再别康桥》。

4. 提问:你们对《再别康桥》这个标题有什么了解和猜测?Step 2:情感表达1. 内容理解:播放琼瑶导演的《再别康桥》电视剧的片段(或者是其他相关的视频资源)。

2. 提问:你觉得视频中的主人公有怎样的情感?他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你能否找到诗中和视频中相似或者不同的地方?Step 3:诗歌分析1. 师生共读:分段朗读诗歌,并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提出疑问。

2. 解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隐喻、比喻和象征,并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3. 分析诗歌手法: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倒装等。

Step 4:情感交流1. 学生小组讨论:讨论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

2. 分享讨论结果: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Step 5:情感延伸1. 学生自由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离别的文章或者诗歌。

2. 学生作品展示: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进行评价和交流。

Step 6: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并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Step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再次阅读《再别康桥》,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评价指标:1. 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情感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准确与否。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并欣赏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1.1.2 分析并解读《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2 诗歌结构分析:韵律、节奏和押韵。

1.2.3 诗歌内容解读: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地位。

2.1.2 诗歌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1.3 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1.4 总结: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价。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和诗歌结构。

2.2.2 互动法:引导学生朗读、提问和讨论。

2.2.3 鉴赏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3.1.1 教材:《再别康桥》原文。

3.1.2 参考资料:关于徐志摩的生平介绍和相关论文。

3.1.3 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解读和评论。

3.2 教学材料3.2.1 打印《再别康桥》原文。

3.2.2 制作PPT:诗歌背景、结构分析和解读。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学生朗读、提问和讨论的表现。

4.1.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诗歌解读和评论进行评价。

4.1.3 单元测试:测试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4.2 教学反馈4.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意见。

4.2.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5.1.1 第一课时:介绍徐志摩及诗歌背景,朗读诗歌。

5.1.2 第二课时: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5.1.3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解读诗歌意象和主题。

5.1.4 第四课时:总结评价,布置相关作业。

5.2 时间安排5.2.1 第一课时:25分钟介绍和朗读,35分钟学生提问和讨论。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再别康桥教案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示范教案1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常爱森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诗人的诗歌主张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欣赏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义、反讽手法及其绘画美。

3、把握《赞美》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阅读注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2、指名朗读3、欣赏配乐诗朗诵4、体会、找差距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

高一语文4.10再别康桥教案(3)(沪教版第一册)

高一语文4.10再别康桥教案(3)(沪教版第一册)

第十课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通过文本细读、深入解读作品,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

3、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学习新诗鉴赏的方法。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通过教师的分析指导,学会从诗歌的形式方面鉴赏诗歌。

说明:本诗是中国现代诗坛的经典作品,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

作为“新月派”新格律诗实验的优秀结晶,分析本诗在形式上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是体味本诗美感的重要环节。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朗读,充分发掘学生的分析、朗读能力,就能够体验本诗的形式美感。

而作为徐志摩的抒情名作,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即体味该诗在内容上的情感美。

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挖掘出该诗情感美的内在成因,才算得上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体味《再别康桥》的情感美2、难点: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说明:对诗歌的鉴赏,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形式美,虽然《再别康桥》属于新诗格律诗中的佼佼者,韵律和谐优美,节奏富于变化,结构灵活多姿,意象清新恬美,语言凝练生动,全诗读来朗朗上口,优美舒畅。

但是如若剖筋拆骨,一一细究,则韵味全失。

不如舍末逐本,直击性灵,体味本诗所蕴涵的情感美,并探索其内在成因。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该诗之所以被列为现代诗坛之冠,不仅在于其形式,关键在于其内容,即作者对康桥的真挚的情感。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诗歌教学看似简单,实则很难。

诗歌文本短小,内涵却很丰富。

要想充分挖掘诗歌的内涵,除了“知人论世”之外,还可以借助其他文本的帮助。

正如该诗,单凭诗中的“寻梦”二字,亦可作为徐志摩眷恋康桥的原因。

但是终嫌模糊,只有借助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和胡适《追悼志摩》两文,才能把“寻梦”的内涵分析清楚。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先讲《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再讲此诗。

其文篇幅虽长,若抓住“康桥的天然景色”和“康桥的学生生活”两大部分分析,一节课亦可解决。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

(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领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学生的梦想和希望。

(3)培养学生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未来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3. 诗歌的鉴赏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深度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3. 诗歌创作和鉴赏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再别康桥》诗歌文本、相关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再别康桥》诗歌,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PPT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康桥在诗人心中的意义。

(2)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再别康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4. 诗歌鉴赏(1)学生欣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欣赏和感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创意写作(1)教师给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

(2)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3)掌握生僻字词的正确书写和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奋发向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书写和含义。

2.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创意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康桥的历史背景。

(2)介绍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再别康桥》,理解诗歌的大意。

(2)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分析:(1)分析诗歌的美,欣赏诗人的创作才华。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5. 创意写作:(1)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再别康桥》。

2. 写一篇关于康桥的作文,可以参考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推荐一首现代诗歌,下节课进行分享和欣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创意写作的能3. 背诵评估:检查学生对《再别康桥》的背诵情况,要求准确无误。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再别康桥教案4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再别康桥教案4

《再别康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铁佛中学黄琨灵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简历及其创作风格;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章法、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欣赏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

就是现在,也有许多朋友喜欢徐志摩的诗,可见他的诗影响之大、之深、之远。

二、作者简介: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

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

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

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留学学习银行业(他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银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运动爆发,激起心中的爱国热情。

1920年去英国剑桥留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闲自由的日子。

据他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卧仰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

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他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

他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2)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了解其艺术特点;(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阅读和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对美好时光的珍惜;(2)体味诗人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信念;(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把握;(2)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3)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1. 情景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分析诗歌特点;4.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背景;(2)播放轻轻的《再别康桥》音乐,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要求学生查找诗歌中的生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3. 分析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对美好时光的珍惜;(2)引导学生体味诗人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信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1. 背诵《再别康桥》;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3. 选择一首现代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相关视频、音乐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通过诗歌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的爱国情怀和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3.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2.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再别康桥》全文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再别康桥》,了解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朗读《再别康桥》全文。

2.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诗歌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徐志摩的爱国情怀和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情感共鸣。

4. 诗歌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创作技巧,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推荐其他徐志摩的诗作或其他相关文学作品。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再别康桥》为例,分析诗歌创作技巧。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比较徐志摩的其他诗作,深入理解其创作风格。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 诗歌解析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程度。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再别康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欣赏诗歌的艺术美。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抒情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2.阅读理解让学生齐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赏析诗歌学生选取自己喜欢或认为有特点的诗句,进行欣赏和分析。

教师选取重点诗句,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引导学生品味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选择在康桥告别?”,“诗歌中的‘再别’有何深意?”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文章。

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徐志摩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否能够欣赏诗歌的美。

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视频导入、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3.教学改进: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再别康桥》诗歌原文。

2.徐志摩生平介绍及创作背景资料。

3.《再别康桥》朗诵视频。

4.诗歌鉴赏相关资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再别康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年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免费电子版指导的教案3篇(沪教版高一语文必目)

年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免费电子版指导的教案3篇(沪教版高一语文必目)

年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免费电子版指导的教案3篇(沪教版高一语文必目)下面是收集的年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免费电子版指导的教案3篇(沪教版高一语文必目),供大家赏析。

年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免费电子版指导的教案1《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再别康桥学案1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再别康桥学案1

《再别康桥》导学学案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常爱森一.课前一首诗课外古诗背诵【原文】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赏析】本诗借杏花言志。

前两句写花开,一水相护,得天独厚,花事繁盛。

后两句写花落。

如果说前两句写花之形,则后两句写花之神,宁肯飘零天涯,也不甘受屈辱遭践踏。

该诗是作者一生的写照。

前两句象征作者早年知遇于神宗,仕途春风得意。

后两句则表现了作者自请解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二、检查预习1、生字识记畔(pàn):1.(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

如:湖畔。

本文取此义。

2.田地的边界。

荇(xì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葫果椭圆形。

笙(shēng):管乐器,常见的有大小数种,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

篙(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2、词语识记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

斑斓:(书)灿烂多彩。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3、预习效果反馈1.作者为什么要写《再别康桥》?2.康桥是一座桥吗?3.诗的首尾有何特点?三、课堂跟讲1、背记知识随堂笔记那河畔的,是夕阳中的;波光里的,在我的心头。

软泥上的,油油的在水底,在康河的里,我甘心做一条!那榆阴下的,不是,是天上的,揉碎在间,着彩虹似的梦。

2、整体把握(一)(二)段落层次1.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

2.第2~6节:对美丽的康河的以及自己内心的。

3.第7节:开头,展露其别时的情绪。

(三)写作特点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中心表达:诗歌用柔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结构完整:整首诗诗行长短错落、舒缓有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4.10再别康桥学案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4.10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一、背景知识1.新月派简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

(2)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了解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珍惜眼前人。

(3)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

3.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

2. 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的基本意思。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欣赏法:品味诗歌语言美、情感美、形式美。

4. 实践法:让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讨,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康桥”有什么印象?引发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

(3)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欣赏与品味(1)引导学生从语言、情感、形式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5. 小结与拓展(2)布置作业:背诵诗歌,写一篇赏析文章。

6. 课堂反思(1)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高一上册《再别康桥》教案

高一上册《再别康桥》教案

高一上册《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再别康桥》的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的把握。

2.难点: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的挖掘。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康桥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康桥的美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康桥美吗?美在何处?2.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分析诗歌的结构,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层次感。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4.情感把握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如离别、思念、不舍等,让学生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5.美学价值挖掘分析诗歌的审美价值,如诗歌的意境、情感、修辞等。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美学价值的认识,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情趣。

6.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不同意见。

7.作业布置作业要求:结合诗歌内容,从意境、情感、修辞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8.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四、教学延伸1.让学生收集其他关于康桥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2.邀请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3.学生反馈: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本节课通过《再别康桥》的鉴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高一《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高一《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高一《再别康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情感。

2.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形式美和音乐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理解及情感体会。

2.难点:诗歌的意境美、形式美和音乐美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理解“再别”的含义。

2.诗歌朗读(1)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音、语调、节奏和情感。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诗歌理解(1)学生分段落概括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金柳、夕阳、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等。

(3)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等。

4.诗歌欣赏(1)分析诗歌的形式美,如押韵、排比、对称等。

(2)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如“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等。

(3)讨论诗歌中的音乐美,如节奏、韵律等。

5.情感体会(1)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留恋、对爱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2)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7.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诗歌欣赏文章。

四、课后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美学价值。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有所提升。

3.在课后作业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欣赏文章,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在分析诗歌意境时,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感受诗歌的魅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诗歌朗诵、角色扮演、创意写作等,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结构框架及诗歌背景,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其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诗歌朗诵:学生自选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进行朗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感受诗歌的魅力。
3.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创意写作和诗歌朗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优势,改正不足,不断提升自己。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诗歌背景、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点。
2.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感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珍惜当下,珍惜友情。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感悟诗歌美好情感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此外,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示范教案1
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常爱森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诗人的诗歌主张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欣赏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义、反讽手法及其绘画美。

3、把握《赞美》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

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

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

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

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

其诗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板书设计
云彩运思而成
金柳比喻
风艳影依恋之情寓意深刻
光青荇拟人
如潭水欢乐形象
画长篙
星辉离愁
(客观物象)+ (主观情意)= 意象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

——《对联集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