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3.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4.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因而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5.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6.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这是管理理论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主要特点。
7.责任原理—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挖掘人的潜能,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应的责任。
8.效益—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管理应把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9.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10.市场细分—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1.整体产品—指企业的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是核心利益和附加利益的追求和满足,而不是产品本身。
12.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13.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框架,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
14.正式组织—其活动以成本和效率为标准,要求组织成员为了提高活动效率和降低成本而确保形式上的合作,并以正式的物质与精神奖励或惩罚来引导他们的行为。
15.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还存在一种因为工作上的联系而形成的有一定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组织,即非正式组织。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
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管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名词解释1、组织的概念:所谓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调行动的集合体。
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将组织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军事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宗教组织等。
2、管理的概念:所谓管理就是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3、领导的概念:所谓的领导是指管理者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利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活动过程。
4、控制的概念: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系统按预定要求动作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其包括根据计划标准,检查和监督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判断工作结果与计划要求是否发生偏差.5、决策的概念: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解决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从确定行动目标到拟定、论证、选择和实施方案的整个活动过程。
(网上查的)6、企业文化的概念: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及其成员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的总和.7、计划的概念:计划是将决策实施所需要完成的活动任务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解,以便将其具体地落实到组织中的不同部门和个人。
8、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9、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10、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土之特色的价值观念、管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11、法律的方法的概念:通过各种法律法例条件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为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
12、行政方法的概念: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13、经济方法的概念: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
电大《管理学基础》案例分析题、简答题、名词解释汇总整理版
电大《管理学基础》案例分析题、简答题、名词解释汇总整理版形考、网考题库B:(一)把所有“鸡蛋”放在微波炉里问题:1.格兰仕进行战略转移的依据是什么? (6分)2.格兰仕是怎样成为微波炉大王的? (6分)3.“把所有的鸡蛋都装进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个篮子”,包含了怎样的管理思想?(8分)参考答案:1.在当时的中国,微波炉属于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集中优势资源,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2.准确的市场定位,正确的发展战略,以及正确的经营战略等,促使格兰仕成为微波炉大王。
3.密集型发展战略,也就是专业化发展战略,集中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管理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能够自圆其说即可)5-2把所有“鸡蛋”放在微波炉里1.格兰仕公司进行战略转移的依据是什么?2.格兰仕公司怎样成为微波炉大王的?3.“把所有的鸡蛋都装进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个篮子”。
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管理思想?答:1)①新兴行业、曙光产品,在发达国家已经成熟,在我国曙光初现,前景好,潜力大。
②人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对厨房卫生、对生活快捷和方便、的需求。
2)①关闭、卖掉原有的服装生产线,把资源转移到微波炉;②引入一流的设备、技术、把产品质量性能做好、做优、产业做大;③专一化生产这一品种,做大、做强,做精。
④实行成本优先竞争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打败竞争对手。
3)①专业化管理②精细化、集权化③规模化管理案例四把所有“鸡蛋'’放在微波炉里……把所有的“鸡蛋”都装在微波炉里,结果创造了中国微波炉第一品牌!格兰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一、以战略眼光选择微波炉行业……1、格兰仕进行战略转移的依据是什么?(10分)2、格兰仕是怎样成为微波炉大王的?(15分)3、“把所有的鸡蛋都装进下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个篮子”,包含了怎样的管理思想?1、答:(1)60年代微波炉行业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兴起,至9O年代进人普及期(1990年世界微波炉产量为2254万台),产品生产技术成熟;(2)微波炉在中国却是曙光初现的行业,随着大家电的普及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便利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微波炉市场将是一个基数小、增长速度快、潜力巨大的市场;(3)1990年全国微波炉产量为100万台,进口量为几万台,虽有竞争,但程度远未达到激烈。
27094管理科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大全
27094管理科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大全一绪论1管理科学:关于管理科学,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的理解。
从广义上讲,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多学科与多领域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目的是研究人类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性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
从狭义上讲,管理科学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尤其是数学方法,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解决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和运行一个系统(系统最优化)的科学决策方法。
二线性规划1 基:对线性规划模型的约束系数矩阵A 进行分块处理,把每一列当作一个列向量,则有最大的线性无关的列向量所构成的子矩阵,称为实空间的一个基。
特点:①它是线性规划模型约束系数矩阵中的最大线性无关的列向量所构成的子矩阵②基是一个方阵③基决定着基变量和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解。
2 基本解:假设B是线性规划问题的基,对约束系数矩阵A,目标函数系数向量C 决策向量X 进行分块处理,则有A=(B,N) X=(XB,XN)T C=(CB+CN) 其中N表示非基矩阵,XB表示基变量所构成的子向量,XN为非基变量所构成的子向量,CB 为基变量所对应的目标函数系数所构成的子向量,CN为非基变量所对应的目标函数系数所构成的子向量。
由AX=B得AX=(B,N)(XB,XN)T=B XB+N XN=b,令XN=0 得X=(B-1b,0)T,则称X为基B下的基本解。
3 线性规划的标准性:称如下形式的线性规划模型为线性规划的标准形:max z=c1x1+ c2x2+…+ cnxn 线性规划标准形特征①目标函数都是求极大值s.t. a11x1+ a12x2+…+ a1nxn=b1 ②所有约束方程都取等号a21x1+ a22x2+…+ a2nxn=b2 ③决策变量要求为非负…am1x1+ am2x2+…+ amnxn=bmx1 x2 … xn≥04 线性规划的典则形:max z=CBB-1b+(CN-CBB-1N)XN 特征是:目标函数是用非基变量表示的s.t. XB=B-1b-B-1N XN 主要约束方程采用非基变量表示基变量XB XN≥05 M法:通过引进人工变量,构造一个辅助的线性规划问题,找出原问题的第一个初始可行基,在此基础上,利用单纯形方法求出原问题的最优解,M法的辅助问题为:max z=c1x1+ c2x2+…+ cnxn-Mxn+1-Mxn+1-…-Mxn+1s.t. a11x1+ a12x2+…+ a1nxn+xn+1=b1a21x1+ a22x2+…+ a2nxn+ xn+2=b2…am1x1+ am2x2+…+ amnxn+ xn+m=bmx1 x2 … xn≥06单纯形法:从可行域的一个基本可行解出发,判断它是否是最优解,若不是,寻找下个基本可行解,并使目标函数得到改进,如此迭代下去,直到找出最优解或判定问题无解为止。
管理学基础形考四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从教材中找出十个关键词,并加以解释答: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外部环境: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便成为影响管理活动的外部环境。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
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7.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8.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9.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10.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二、撰写一篇小短文(80分)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任何一个组织,凡是有目标、有协调活动,都需要管理。
学完课程后,你有哪些收获?或者体会?请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短文。
答:管理学分文总论、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
而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
管理学的十个名词解释文档
管理学的十个名词解释文档引言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涵盖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领域。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提到一些管理学的名词,但对于这些名词的定义和解释却往往模糊不清。
本文将介绍管理学的十个重要名词,并对其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一、领导力领导力是指一个人在组织或团队中发挥影响力的能力。
好的领导者能够激发他人的潜力,塑造和实现组织的愿景与目标。
领导力包括多个维度,如目标设定、沟通、激励、决策和团队建设等。
一个有强大领导力的人可以带领团队取得卓越的成绩,并塑造出一支高效有活力的团队。
二、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在一个组织中共享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和工作方式。
组织文化对于塑造组织内部的行为和员工的工作态度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组织文化可以有着不同的特点,如创新、结果导向、团队合作、以人为本等。
组织文化在组织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能够凝聚员工的力量,提高组织整体的绩效。
三、决策决策是指在面对不同选择时,通过分析和权衡利弊做出最佳的选择。
在管理中,决策是一个关键的能力和过程。
决策包括问题识别、信息收集、方案评估和选择等环节。
好的决策者能够全面了解问题和情况,并运用适当的决策模型来做出明智的决策,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四、变革管理变革管理是指在组织发生重大变革时,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策略来引导和推动变革的过程。
变革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如变革战略的制定、沟通与合作、资源配置和变革评估等。
在变革过程中,变革管理者需要具备灵活性和战略眼光,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并确保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五、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指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措施,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团队建设包括建立团队的目标、明确角色和职责、培养团队精神、建立相互信任和解决冲突等。
一个高效的团队能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
六、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指通过设定目标、测量绩效、提供反馈和奖励,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绩效目标。
管理学基础复习提纲
《管理学基础》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目标的社会活动。
2、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无条件适用于一切组织的最好的管理方法,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探索与采用不同的、最适宜的管理方案、模式和办法3、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条件下,组织在生产与工作实践过程中所创造或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作风和团体氛围的总和4、计划职能广义的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的全过程;狭义的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作的谋划和安排5、决策决策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设计与选择优化方案,用以实施的管理行为。
6、头脑风暴法又称畅谈会法。
它是一种邀请专家、内行,针对组织内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议题,让大家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地发表个人意见,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创造性,经过互相启发,产生连锁反应,集思广益,而后进行决策的方法。
7、目标目标是体现某种目的要求的具有数量或质量特征的具体化形式。
目标是组织及其成员所有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在组织管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8、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是指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建立组织结构,配备人员,使组织协调运行的一系列活动。
9、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亦称管理跨度,是指一名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下级人员的数量。
管理幅度的大小,实际上反映着上级管理者直接控制和协调的业务活动量的多少10、人力资源管理在狭义上,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对组织人力资源的取得、配置、利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行为。
在广义上,人力资源管理包括狭义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11、人员考核人员考核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衡量与评定人员完成岗位职责任务的能力与效果的管理方法。
12、激励激励的原意是指人在外部条件刺激下出现的心理紧张状态。
单凤儒 管理学基础第三版
第一节 管理系统与管理职能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 动�以有效实现目标的社会活动。 2、管理系统 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和子系统�按照管理的整体功能和 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3、管理职能 是管理者实施管理的功能或程序�即管理者在实施管理中所体现出的具体 作用及实施程序或过程�具体包括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和执行这些职责的程序或 过程。 4、计划职能 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计划职能一般包括� 调查与预测�制定目标�设计与选择活动方式等一系列工作。 5、组织职能 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组织结构并推进组织协调运行的工作过 程。组织职能一般包括�设计与建立组织结构�合理分配职权与职责�选拔与 配臵人员�推进组织的协调与变革等。 6、领导职能 是指管理者指挥、激励下级�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领导职能一般
4
术性多于循规守则的科学性。
2、试述管理系统的构成 管理系统是由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媒介和管理环境构成 的。 管理目标是管理功能的集中体现。管理目标是管理系统建立与运行的出发 点和归宿�管理系统必须围绕目标建立与运行。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为了有效 实现目标。 管理主体即管理者�是管理系统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 管理对象�作为管理行为的受作用一方�对管理成效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 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主要指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机制与方法是管理主体作用于管理对象过程 中的一些运作原理与实施方式、手段。管理机制在管理系统中具有极为关键的 作用�它是决定管理功效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而管理方法则是管理机制的 实现形式�是管理的直接实施手段�具有过河所必需的“桥”与“船”的作用 管理环境是指实施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管理学名词解释(必背!)
名词解释管理: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p11)自然属性: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所改变,是一种客观存在。
(p17)社会属性:实质是“为谁管理”的问题,是为国家当局、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p17)人际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p24)概念技能:是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p25)等级链:从最上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力连成的等级机构。
(p62)正式组织:是指企业组织体系中的环节,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而担当着明确职能的机构。
(p69)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
(p69)程序性决策:即按即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
对于经常发生的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可指定一个例行程序,凡遇到这一类问题,就按照既定程序进行的决策。
(p81)非程序性决策:问题涉及面广、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而复杂,没有程序可以遵循,要进行特殊处理的决策。
(p82)原理: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
(p107)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
(p107)系统: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p111)效益:是与效果和效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p127)效果:是指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p127)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关系。
(p127)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赋予相关情境的内涵而成为管理决策的依据知识。
(p132)信息化:是一种过程,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成对象或领域发生转变的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指对象或领域因信息技术的应用所达成的新状态或状态。
管理学基础(经管专业)(第三版)《管理学基础(经管专业)》(第三版)习题李镜管理学基础习题 (3)[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 管理职能2. 组织考评3. 组织职能4. 授权5. 组织文化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 按职权关系的性质划分,管理者可以分为直线管理人员和参谋人员两类。
2. 按计划内容规定的明确程度,计划可分为指导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
3. 领导权力由五个方面构成:法定权力、奖励权力、强制权力、专长权力和个人影响权力。
4. 主要的激励理论有三大类,分别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5. 组织文化主要由以下三层构成: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物质(行为)文化层。
6. 按控制信息获取的时间划分,可以把控制划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
7. 按沟通的组织结构特征,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三、判断(每题2分,共10分)1. 亨利·法约尔系统地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并最先提出管理的职能、要素和原则。
(√)2. 所谓滚动计划法,是指在制订计划时,采取远细近粗的办法,即近期计划尽可能较粗,远期计划的内容则详尽。
(X)3.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互相制约,之间存在着正比例的数量关系。
(X)4. 领导实质上是一种对他人的影响力,即管理者对下属及组织行为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能改变或推动下属及组织的心理与行为,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5. 柔性管理是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变化具有应对能力的管理,其重点在于强调柔性,其中包括生产的柔性和组织的柔性。
(√)四、简答(每题7分,共35分)1.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
2. 员工选聘的基本程序。
3. 目标管理的特点。
4. 授权的步骤。
5. 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
五、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1. 论述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2. 论述计划的形式。
管理学名词解释
霍桑试验:是指梅奥领导的于 1924 一 1932 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未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基础。
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伦理道德: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功利主义道德观: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权利至上道德观: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公平公正道德观:管理者不能因种族、肤色、性别、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社会契约道德观: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推己及人道德观:认为遵守儒家“仁、义、礼、智、信”的行为规则是善的。
社会责任: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实现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
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道德的要求,完全是企业出于义务的自愿行为。
全球化管理:管理者需要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情况下进行管理工作。
信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就成了信息。
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P98 (05)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是确定的。
不确定型决策: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未知的,对一些随机变量,也不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
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
战略决策:是指事关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和远景的全局性、长远性的大政方针方面的决策。
(是指为了长期的发展,制定出目标和方针,以及为达到发展目标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所做出的决策,它一般涉及组织的全局,以及发展的方向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在比较长的时间内起指导作用。
管理学名词解释(必背!)
名词解释管理: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p11)自然属性: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所改变,是一种客观存在。
(p17)社会属性:实质是“为谁管理”的问题,是为国家当局、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p17)人际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p24)概念技能:是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p25)等级链:从最上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力连成的等级机构。
(p62)正式组织:是指企业组织体系中的环节,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而担当着明确职能的机构。
(p69)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
(p69)程序性决策:即按即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
对于经常发生的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可指定一个例行程序,凡遇到这一类问题,就按照既定程序进行的决策。
(p81)非程序性决策:问题涉及面广、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而复杂,没有程序可以遵循,要进行特殊处理的决策。
(p82)原理: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
(p107)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
(p107)系统: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p111)效益:是与效果和效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p127)效果:是指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p127)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关系。
(p127)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赋予相关情境的内涵而成为管理决策的依据知识。
(p132)信息化:是一种过程,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成对象或领域发生转变的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指对象或领域因信息技术的应用所达成的新状态或状态。
管理学基础习题答案 第九章
第九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知识积累和特殊技能以及相关资源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一种能力。
核心能力积累的关键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
2.进入障碍:是指行业外企业要想进入某一行业的难易程度,行业外企业存在许多进入障碍。
主要表现为四种:一是现有企业控制了产品的基本原料的来源;二是现有企业拥有专利权;三是现有企业规模经济性显著,规模较大;四是政府特许。
3.退出障碍:也称为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意欲退出该产业(市场),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的情况。
4.企业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规划。
具体包括,公司层面战略,业务单位战略以及职能战略等。
二、单选题1.D;2.A;3.B;4.D;三、多选题1.ACE;2.BC;3.AB;4.ABC;四、简答题1.①战略目标分解。
②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以地实施战略。
③建立预算将足够的资源投入到对战略至关重要的价值链活动中。
④对价值活动进行最佳运作,并不断提高其运作水平。
⑤建立信息交流体系,使公司的人员在战略执行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信息支持。
⑥将报酬和与达到业绩目标实施战略相联系。
⑦创立一种支持战略的工作环境和公司文化。
⑧发挥带动战略实施所需的内部作用,不断提高实施战略的水平。
2.经验曲线:是指当某一产品的累积生产量增加时,产品的单位成本趋于下降。
随着经验的增加,能够形成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主要有三个原因,即劳动效率的提高、工艺的改进和产品的改善。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劳务的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趋于下降。
产品的经验曲线与规模经济往往交叉地影响产品成本的下降水平。
二者区别表现在:经验曲线强调的数量(包括时间)累积后管理水平提高(经验增加)带来的成本降低;规模经济强调的是产品数量增加后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减少带来的成本下降。
管理学基础习题答案 第七章
同步测验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控制:是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了确保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正偏差等管理活动的统称。
它是为了保证企业计划与实际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
2.反馈控制:反馈控制又称为事后控制,是指在工作结束后,通过对已取得的工作结果的测定发现偏差和纠正偏差,或者在内外环境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定标准和目标脱离现实时,采取措施调整计划。
3.绩效考核:根据计划的要求来设定衡量工作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工作的结果与预期的标准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组织活动中的偏差,并采取恰当的纠偏措施,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组织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单项选择
1、D
2、C
3、D
三、多项选择
1、ACD
2、ACDE
3、BCD
四、简答
1、按控制信息获取的时间:前馈、现场、反馈
按控制使用的手段:直接、间接
按控制结构的不同:分散、集中、分层
2、预算控制法、非预算控制法
3、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可行性;灵活性;前瞻性
五、案例分析
1、前馈控制
2、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计划与实际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
通过控制来确保实际与计划的动态适应。
当然实际与计划的动态适应即包括企业按照既定的计划标准衡量和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也包括在必要时修改计划标准,以使计划更加适应现实的需要。
所以,通常计划与控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没有计划,控制就没有实施的基础,因为控制必须把业绩和制定好的标准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计划就难以落到实处,因为计划的制定本身不能保证所有的行动都按照计划执行。
3、同一等级的咖啡要求符合同一标准。
《管理学基础》参考答案
第1章管理概述一、名词解释管理: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组织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过程。
管理者:管理者是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领导责任和影响力的人。
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由一系列的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管理形式、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组成,是管理实践活动在理论上的概括和反映。
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概念技能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以及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的风险的能力等。
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或者说是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
人际技能包括沟通、领导和激励三方面的能力。
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系统原理:系统原理是把系统的理论应用于管理问题的研究,把管理系统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人本原理: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的总称。
责任原理:责任原理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为了实现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需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各部门和每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应的责任。
效益原理:效益原理是指有效产出和其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
它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创新原理:创新原理是指组织要根据内外环境发展的态势,在有效继承的前提下对传统的管理进行改革、改造和发展,使管理得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二、填空题1.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2.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3.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4.人员,资金,物资设备,时间,信息,社会信用。
5.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6.科学性,艺术性。
7.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和创新原理。
8.整体性原理,弹性原理,层次性原理,反馈原理。
9.人。
10.责,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外部环境: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便成为影响管理活动的外部环境.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
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6.案例教学:经验学派所谓的经验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它是为实现组织目的或宗旨而提出的。
3.策略:拽确立组织的基本长期目标,合理分配必需的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4.政策:拽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指导及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
5.程序: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问题的方法、步骤。
6.规则:是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下,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
7.规划:是综合性的计划,是这实现既定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执行步骤、使用资源以及其他要素的复合体。
8.预算:作为一种计划,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
9.专项计划:又称专题计划,是指这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而拟订的计划.1.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 2.企业经营思想: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的理念。
3.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
4.目标分解:是把企业的总目标分解成各部门的分目标、个人目标,使企业所有员工都乐于接爱企业的目标,并且在完成这一目标中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1.预测:是对尚未发生、目前还不明确的事物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协助管理者掌握情况,选择对策。
2.宏观经济预测:是对社会总供求、经济增长速度、物价指数,就业善等有关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状况的分析和推断,它主要是为政府制定经济和社会民展规划、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等服务的。
3.微观经济预测:主要是指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所作的各种经济预测。
4.市场预测:是企业制定新产品开发计划、生产计划、生产准备计划、财务收支计划的前提和基础。
5.定性预测:指依靠人的知识的经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作出定性的描述。
6.定量预测:指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
1.决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2.战略决策:指事关企业兴衰成败、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大政方针所作的决策。
3.战术决策:指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作出的带有局部性的具体决策。
4.业务决策:指属于日常活动中有前提高效率和效益合理组织业务活动等方面的决策。
5.程序化决策:指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原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的标准进行的决策。
6.非程序化决策:指具有极大偶然性、随机性,又无先例可循且具有大量确定性的决策活动,其方法和步骤也是难以程序化、标准化,不能重复使用的。
7.确定型决策:是指各种可行方案的条件都是已知的,并能较准确地预测它们各自的后果,易于分析、比较和抉择的决策.8.风险型决策:指各种可行方案的条件大部分是已知的,但每个方案的执行都可能出现几种结果,各种结果的出现有一定的概率,决策的结果只有按概率来确定,存在着风险的决策。
9.不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类似,每个方案的执行都可能出现不同的后果,但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是未知的,完全凭决策者的经验、感觉和估计作出的决策。
10.决策目标:指在一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条件下,在市场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所预测达到的结果。
1.组织:一般含义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在分工合作基础上构成的人的集合;在管理学中,组织被看作是反映一些职位和一些个人之前的关系的网络式结构。
2.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3.正式组织:是指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前职责的组织体系。
4.非正式组织:在共同的工作中自发生的,具有共同情感的团体。
1.矩阵制组织结构:是把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或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一名管理人员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项目小组的工作。
2.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是一种分权式结构,即:事业部制是在总公司领导下按产品、地区或市场划分,统一进行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相对独立经营、单独核算的部门化分权结构。
3.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
4.管理层次:是指一个组织设立的行政等级的数目。
5.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集中。
6.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
7.授权:指上级把自己的职级(主要是指决策权)授给下属,使下属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
1.人员配备:根据组织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2.因事择人:就是员工的选聘应以职位的空缺情况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
3.职务分析:将各项工作的任务、责任、性质及对管理者的要求加以分析研究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4.模拟情景训练: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设计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然后将被测者安排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测试者处理庙宇的各种问题,并根据其处理的方法和效果来评价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
5.管理人员考评:指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对管理者的素质、行为及绩效所作的考核和评价。
1.领导: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宝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
2. 组织权:指领导者在其领导活动中,根据事业或工作的需要,对机构设置、权力分配、岗位分工和人员使用等作出安排的权力。
3. 指挥权:就是有关领导者,向其下属部门或个人下达命令或指示等,为实现决策,规划中规定的目标和任务而进行各项活动的权力4. 人事权:指指领导者在有前工作人员的挑选录用、培养、调配、任免等事宜的决定权。
5. 领导者素质: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诸内在要素的总和。
6. 领导班子:领导者通常是在一个最高领导统率下具有一定结构、一定层次的领导集体。
1.激励: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
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业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
2.动机:人们付出努力或滔天罪行去满足某一需求或达到某一目的的心理活动。
3.效价:指职工对某一目标(奖酬)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即职工在主观上认为这奖酬的价值大小。
4.强化: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
5.积极强化:在积极行为发生后,管理者立即用物质或精神的鼓励来肯定这种行为。
6.消极强化:又称逃避性学习。
一个特定的能够避免产生个人所不希望的刺激的强化。
7.惩罚:在消极行为发生以后,管理者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以减少或消除这种行为。
1.控制:是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了确保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正偏差等管理活动的统称。
2.前馈控制:指通过观察情况、悼念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为避免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事先采取的措施。
3.现场控制:指在某活动或者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给予必要的指导、监督,以保证活动和行为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的管理活动。
4.反馈控制:管理人员分析以前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所在并找出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
5.集中控制:指在组织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对组织内外的各种信息进行统一的加工处理,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6.分层控制:指将管理组织分为不同的层级,各个层级在服从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相对独立地开展控制活动。
7.分散控制:指组织管理系统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独立地实施内部直接控制。
控制系统:指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
1.产品质量控制:企业为生产合格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和减少无效劳动而进行的控制工作。
2.工作质量控制: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对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工作进行的水平控制。
3.全面质量管理指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计手段方法等结合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发、新产品设计、外购原材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