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看待中国少数民族历史

合集下载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作者:马霞来源:《中文信息》2018年第11期摘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既是人们认知历史中国、理解当下中国的思想起点,更是奋力开创新时代的精神武器。

关键词:历史观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1-0-01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历史观“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忠实记录下人类走过的足迹,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否定历史,就是否认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过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1】。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否定历史规律,颠覆唯物史观,伎俩在于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通过对个体性的挖掘和叙事,通过对个案的特殊性展示、用个体历史的细节来演绎整体历史,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否定其历史必然性,从而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目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

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

”从这段讲话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共党人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

“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

“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2】,但历史不等于现在,也不等于未来。

我们不能把历史原样照搬到现在,也不能把未来搬到现在。

所以对待历史,割断和复制都是不切实际的,应从眼前和现状中找出历史的源头,从历史中看到眼前和現状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吸取营养。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关注少数民族问题?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关注少数民族问题?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关注少数民族问题?正方辩手:首先,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少数民族问题,因为少数民族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权益应该得到充分的保障。

在中国,少数民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和传统,这些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忽视少数民族问题,将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正如马克思所说,“民族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命运,也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发展。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少数民族问题,而应该更加关注并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关注少数民族问题也是国家的法定责任。

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人权法,国家有责任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

如果国家忽视少数民族问题,将违反国际法和人权法,这将给国家带来国际上的压力和谴责。

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可以通过它对待少数民族的方式来衡量。

”因此,国家有责任更加关注和解决少数民族问题。

最后,忽视少数民族问题将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和谐。

少数民族在经济、教育、就业等方面往往面临着不公平待遇,这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

正如甘地所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通过它对待少数民族的方式来衡量。

”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少数民族问题,以建设一个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少数民族问题,因为这关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是国家的法定责任,也是建设公平和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反方辩手:尊敬的各位评委,我是反方辩手,我认为我们并不需要更加关注少数民族问题。

首先,少数民族问题并不是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是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国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集中精力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少数民族问题上。

其次,过分关注少数民族问题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在中国,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比较敏感的问题,过分关注少数民族问题可能会加剧这种对立,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正如毛泽东曾经说过,“民族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必须慎重处理,不能轻举妄动。

对少数民族的研究报告

对少数民族的研究报告

对少数民族的研究报告
少数民族是国家多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独特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传统习俗等。

对少数民族的研究是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团结。

一方面,少数民族的研究对于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
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

通过研究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传统节日等方面,可以深入了解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

例如,藏族的传统服饰和建筑风格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族特色,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则展示了其民族的豪迈和自由。

另一方面,对少数民族的研究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可以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通过深入研究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可以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以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同时,少数民族的研究也对于形成多元民族的国家形象有积极影响,使我们的国家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是国家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少数民族的研究可以加深对其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认知,为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特有的民族关系模式,指的是中华民族内部拥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同时又有着丰富多元的民族成分和地方文化。

历史演进: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中国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更迭,统一的中央政权尽管面对着各个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挑战,但通过吸纳、融合、接纳多元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统一的格局。

明清时期,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文化传承进一步加强,各地的地方文化得到了更多的保护和发展,这也为后来一体多元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经历了多次挑战和变迁。

19世纪以来,中国面对殖民侵略和内外压力,国家整体遭受到深刻的动荡和分裂。

此时,中国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脆弱,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重新实现了统一,形成了一个大、团结、强大的国家。

在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全国各个民族共同协作,共同努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依据。

中国历史上形成的统治模式和民族政策为一体多元格局提供了制度和政策支持。

中国历代王朝倡导和实行“皇汉并治”,尊重和保护各个少数民族的权益,形成了较为宽容和包容的统治模式。

中国历史上还存在着一系列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和交融的政策,如“亲亲、宾德、官越、迎娶”的管辖制度等,使各少数民族得以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与汉族共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民族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平等。

中央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各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如实行区域自治、文化自治,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权益,鼓励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精神纽带和价值观念,也成为维护一体多元格局的力量。

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的历史沧桑和考验,形成了崇尚和平、和谐相处的传统,强调“天下为公”的观念,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走向一体多元格局奠定了基础。

民族——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问题?

民族——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问题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有很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生活在比较偏僻的地域。

其生活条件,文化发展,经济条件差异很大。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条件不能达到中东部文化底蕴较厚和经济条件较发达地区的水平,导致很多少数民族同胞综合竞争力不够,他们在求职、求学、继续发展发面处于不利地位。

就这样,一些结构性的不均衡对民族平等产生了制约。

关于民族团结的相对性问题。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主要的封建王朝是汉族建立的。

统治国中国的少数民族只有蒙古和满族。

其他民族对汉族的了解比较深,但是汉族和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以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之间的交流还不是很多。

中国各民族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壁垒、隔阂。

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团结也是相对的。

关于民族互助的有限性,互助与竞争的公升性。

一个社会,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都是有限的。

过去我们搞的是计划经济,按计划分配。

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竞争。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需要讲互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是要面对竞争。

所以互助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互助与竞争它是同时存在的。

关于共同繁荣的初步性。

在目前发展中,各民族都在发展提高,但由于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导致短期内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

既然有差距的存在,我们说共同繁荣就是初步的。

今年来,由于上述因素加上“民族理论”的指引和外部反华势力的鼓励,“疆独”,“藏独”的反动运动屡禁不止。

09西藏的3.14事件、新疆的7.5事件以及今年“3•10”前后出现在海外的“藏独”分子冲击中国驻有关国家外交机构的情况,再次证明和暴露了“藏独”势力的分裂本质和暴力倾向。

我们党和国家早已经认识到民族问题的存在性,从建国起就开始处理这个问题,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自己的民族政策。

我们制定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民族工作任务是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差距,创建和谐的社会。

历史七上第三单元(10——17课)练习二

历史七上第三单元(10——17课)练习二

历史七上第三单元(10——17课)练习二一、选择1. 秦朝中央政府设立的监察百官的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尚书2. 秦统一后,先制定的全国规范文字是()A小篆 B大篆 C隶书 D楷书3.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有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②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打击了地主阶级③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后世人民反抗残暴统治④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下列人物先后顺序是①汉高祖②汉武帝③汉景帝④汉文帝()A①③②④ B④③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5.关于“文景之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B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C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D劳动人民摆脱了剥削6. 关于造纸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汉初就已出现用麻做的纸 B中国是最早发明纸的国家C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7.既表现了秦朝强大又属于雕塑艺术杰作的是()A郦山墓 B云冈石窟 C秦始皇陵铜车马 D秦始皇陵兵马俑8. 宦官蔡伦总结经验,改进造纸术,这一改进主要体现在()A使用方便便于保存 B制作简单省人力 C机械生产产量高 D原料易找造价低便于推广9.对秦朝评价正确的是:①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③秦的都城在咸阳④北筑长城作用是抵御匈奴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10 楚汉战争中刘邦打败项羽的原因是()①善于用人②有关中作为后方③约法三章④军力强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1下列最能体现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英雄气概的是()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C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D福兮祸之所伏12秦汉时期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科技成就是()A《九章算术》B地动仪C造纸术D《伤寒杂病论》13.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A王充B司马迁C李白D杜甫()14.东汉名医张仲景对中医最大贡献是()A开创了“四诊法”B创制了“麻沸散”、“五禽戏”C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15.西汉用于播种的劳动工具A水排B耧车C翻车D筒车()16.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时间是()A公元前475年B公元前230度年C公元前221年D220年17.下列哪个时期我国已出现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A秦朝B西汉早期C西汉后期D东汉后期18.秦汉时期科技成就表述不正确的是()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B《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C东汉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最早的地震仪器D《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19.秦始皇“焚书坑儒”目的是()A禁锢思想,摧残文化B制止百家争鸣C打击有欺骗行为的方士儒生D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0.汉武帝后期,青年学子要接受最高的儒学教育必须到()A咸阳B长安C洛阳D陇西21.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是()A张骞出使西域B卫青、霍去病破匈奴C西域都护设立D丝绸之路开通22.水排用于()A灌溉B耕地C织丝D冶铁23.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A汉武帝B张骞C班超D甘英()24.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A蔡伦B华佗C张仲景D张衡()25.下列有关秦朝暴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刑法苛严 B赋税繁多 C中央集权 D徭役繁重26.秦朝一切军政大权总揽于 A皇帝 B太子 C丞相 D御史大夫()27.创制“五禽戏”的医学家 A李时珍 B扁鹊 C张仲景 D华佗()28.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了 A县制 B州郡制 C州县制 D郡县制()2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比较顺利,主要原因() A西域各族政权希望与汉朝友好 B西域各国希望摆脱匈奴奴役 C张骞具有冒险和进取精神 D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30.沟通中西交通的陆路要道——丝绸之路的起、止点分别是()A长安和西亚 B敦煌和西亚 C长安和欧洲 D洛阳和欧洲31.我国与欧洲国家直接往来始于下列哪件事?()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欧洲商人来汉 D166年大秦使者访问东汉32.统治者支持佛教和道教的相同原因是()A都持轮回转世说 B都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C人民信仰 D利用宗教为统治服务33.下列人物《史记》中没有记载的 A黄帝 B秦始皇汉武帝 D汉光武帝()34.汉武帝之前曾收复过河套地区的皇帝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元帝()35.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A河套地区 B河西走廊地区 C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D漠北地区36.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根本目的是()A减轻农民负担 B 恢复发展经济 C增加财政收入 D维护封建统治37.“制作水排,铸为家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出自()A《汉书》 B《后汉书》 C《史记》 D《吕氏春秋》38.下列哪两次战争,决定着秦朝的兴亡()①垓下之战②河套争夺战③巨鹿之战④长平之战A①② B④③ C②③ D①④39.下列各项中与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转弱为强无关的是()A收揽民心 B建立汉朝 C善于用人 D有富饶的根据地40.下列有关秦统一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秦朝的建立者是嬴政 B公元前221年嬴政完成统一 C秦朝定都在咸阳 D秦的统一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41.与秦始皇无关的() A长平之战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开凿灵渠42.导致秦朝“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最主要原因是()A焚书坑儒 B从口众多 C徭役繁重 D法律严酷43.秦朝短命而亡反映出()A统一时机尚不成熟 B中央集权制反动 C阶级矛盾特别尖锐 D“法治”已经过时44.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A加强汉与西域往来 B引进特色农产品C加强对西域管理 D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45.按秦末农民战争进程排列正确的是()①咸阳②大泽乡③陈④巨鹿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④①46不是秦始皇首先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是()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C建立郡县制47下列各朝中没有实行过分封制的是()A西周 B东周 C秦朝 D西汉48建议汉武帝允许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的是()A董仲舒 B主父偃 C赵高 D李斯49. 汉代的纺织设备是( ) A水力织布机 B提花机 C珍妮机50人口超过百万的汉代大城市是 ( )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成都二、填空1.东汉数学专著《》总结了我国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东汉医学著作《》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作者是“医圣”即。

如何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家。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他们总称为中华民族。

据2000年11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总人口为126583万(不包括台港澳同胞),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594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其他55个民族人口为1064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1%。

而我国55个少数民族大多处于边疆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解放前他们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又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汉族,且各民族间或同一民族内部的社会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那么如何在各民族中树立他们是一个整体,也即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呢?我们认为应在各民族中树立这样一些观点:一、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

自秦汉时期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后的两千多年里,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和交流从未间断过,在政治上的相互接近和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密切和深化,在共同的生活、劳动和发展中,各民族形成为今天56个民族和睦共处、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了有共同利益和祖国的中华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汉族是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经济文化一直比较先进的民族,所以在缔造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建立的中央王朝最多,历史地起着主导作用。

但我们不能据此说汉族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是汉民族的文明,而无视少数民族的存在和他们做出的贡献,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和认识。

要知道我国历代统治者都把征讨不服从管辖的民族,看成是巩固政权、整肃环宇的一部分,从没把这些民族或民族政权看成是外国,而把他们排斥在中国之外。

一些有作为的汉族皇帝,都很注意团结少数民族。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朱元璋说:“朕至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

”也要知道汉族所建立的中央王朝大都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承认和支持。

回纥、突厥等民族首领在依附唐朝后,共同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承认唐政权的管辖;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后,下诏书建立孔庙,崇奉孔子一如汉唐,并且实行和中原汉族政权一样的社会制度;明代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在与明王朝“封贡互市”后,将自己管辖的区域称为“大明金国”,这些都说明少数民族是承认汉族中央政权的。

中国古代民族史观的特点探讨

中国古代民族史观的特点探讨

中国古代民族史观的特点探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后进一步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这一基本事实,决定了民族观念在中国古代历史与史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进程中,民族史观与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密切相联,与此同时,它的发展还受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制约,在理论认识与史学活动中体现出独有的特征。

第一,中国古代民族史观有着延续不断的丰富的历史记载。

史学是对客观存在的现实反映。

对于民族问题,古代史家很早就有涉及,而相应的民族史观也就发生、发展起来。

在《尚书·牧誓》、《诗经》的《大雅·尚武》、《小雅·六月》,以及《春秋》、《左传》、《国语》等历史文献中,都有许多对于多民族活动的史事的记载,从而成为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民族史观的表现形式。

(参见瞿林东:《少数民族史学的发展与多民族统一国家观念的形成》,《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自此之后,在中国古代丰富的史学著述中,包括正史、典制史、地志、史论、杂史等各类著作,民族历史与民族关系都是重要的记述内容,而与此相关的民族观念,也不断丰富起来。

在这些史著当中,历代延续不断的正史修撰活动,尤其是正史当中自《史记》以来延续下来的民族列传,相对完整地记述了中国各民族之间既融合又斗争,在曲折中不断走向一统的历史进程,及与之相关的理论、制度的发展进程,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民族史观最重要的文献资料。

他如典制体史书中的《通典》,地志中的《华阳国志》、《元和郡县图志》,史学理论著作中的《史通》,以及散布于历代思想家、史学家各类著作中的大量相关认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上,提供了更为丰富生动的思想素材,使我们有可能更为全面地了解与把握不同时期民族史观的面貌与特点。

民族史学的发展是民族史观发展的必要前提。

从总体上来看,不论是战争冲突还是友好交流,在民族融合更为深入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就越加受到关注,民族史撰述就越加丰富,民族史观的内涵就越加深刻。

_多民族文学史观_简论

_多民族文学史观_简论

“多民族文学史观”简论苗族 徐新建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重写中国文学史”实践的扩展,有关中国文学的“史学史”研究逐渐引起学界关注。

因此,如何客观地理解各少数民族文学在整体“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关联,也成为不可忽略的议题。

这两个方面都涉及到对不同“史观”的反思与研讨。

在夷夏互补的背景下论述“多民族文学史观”,强调“中国”概念同时具有的结构性与过程性,把文学同史学结合考察,提出“多历史”与“多文学”的观点。

关键词:中国 文学 多民族 史观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院 自2004年冬季以来,笔者接连在成都、南宁和西宁参加了三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有成效的研讨。

出于对少数民族文学重新定位和对中国文学整体把握的思考,来自各地不同机构的学者们逐步提出了需要从多民族关联的角度关注文学史观的问题,其理由是,不如此便不能完整地描述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基本面貌及其文学构成。

这样便引出了一系列相关讨论。

在笔者看来,其中包含的问题已显示在此命题的主要词语之中,即“中国”、“文学”、“多民族”和“史观”。

不过,几个词语看似简单,深究起来却实属不易,前后左右,涉及繁多,需要逐一辨析。

本文在夷夏互补的背景下论述“多民族文学史观”,强调“中国”概念同时具有的结构性与过程性,把文学同史学结合考察,提出“多历史”与“多文学”的观点。

“国别文学史”的由来和影响为特定地方与人群的文学写史,若借用人类学的方式来看,相当于对其实际的文学事像作“田野考察”,然后完成历时性的“民族志”书写。

这样的过程,表面看只包括三个步骤,即观察、描述和解释;实际上不仅涉及了书写与对象的关系,而且体现了写者自身的处境及其对“田野”的意图、掌控乃至发挥和删减。

如果说前一个部分主要与书写行为的外在环节相关的话,后者则关联到这种书写之所以产生的内在动机及其赖以支撑的文学观和史学观。

近代以来,汉语学术界以《中国文学史》为名的著述层出不穷。

著者们把“中国”作田野,并多以“国家”为主轴、“朝代”为分野,掀起了为本土文学作“民族志书写”的一次次热潮。

论少数名族的发展对我国的意义

论少数名族的发展对我国的意义

论少数名族的发展对我国的意义[内容摘要]:五千年漫漫征程,一路风雨一路行。

这一路,我们有过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豪放与骄傲,也有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血泪和屈辱。

可是,不管在何时,中国都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我国的各民族共同见证了祖国曾经的繁荣和富强,共同遭遇了列强的蹂躏与践踏,更曾共同为祖国的崛起而拼搏……由此可见,中国的各民族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他们彼此信赖,彼此依靠,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关键词]:中国各民族伟大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六十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成一个主题: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祖国的繁荣昌盛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代擅”的江边,到《史记》“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们都不难发现我国各民族相互融合,相互扶持的历史,可见,从古至今中国所代表的含义就是多民族国家,中国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那么,这一切从何而来,我们为什么会认为是多个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一、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纵观中国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个呈渐进形成和连续发展的格局,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下面,就让我们踏着斑驳的青苔来共同回顾那段名族融合的历史!㈠先秦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孕育时期从大量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就生活着代表不同文化类型的人群。

这些分散聚居在各地区的人群,分别创造出他们独具特色的文化,同时又不断相互交流与融合,形成不同程度的密切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民族融合而产生的国家。

①夏商周王朝的建立与消亡在这三个朝代的建立过程中,联合了许多部落和部落联盟,“禹和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1就是说的这件事情,这样就促进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交流,使黄河中下地区逐渐形成了若干个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族。

对少数民族的感悟

对少数民族的感悟

对少数民族的感悟应结合自身经历和观察进行表达,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撰写。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少数民族是我们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对少数民族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独特魅力和巨大贡献。

首先,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深厚。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些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都是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这些文化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文化视角。

同时,少数民族的服饰、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独具特色,为我们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其次,少数民族的勤劳智慧令人敬佩。

少数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勤劳和智慧。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不仅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还创造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产品,如手工艺品、美食等。

这些产品不仅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也为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此外,少数民族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少数民族中,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

最后,少数民族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他们也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保护和传承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

总之,少数民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展现出了勤劳智慧、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应该为他们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目标,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历史小论文200字

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历史小论文200字

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历史小论文200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

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主要有: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国家坚持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如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在经费上给予特殊照顾,积极开展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等。

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

”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

八、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中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众性的信仰某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

辩论辩题的少数民族问题

辩论辩题的少数民族问题

辩论辩题的少数民族问题正方辩手观点:少数民族问题是一个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得到充分重视和解决。

首先,少数民族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如果少数民族在国家中得不到平等对待,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就会受到侵害,这对国家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少数民族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引发民族矛盾和冲突,给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带来威胁。

历史上的种种案例都表明,少数民族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成为国家的软肋,被外部势力利用,对国家的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国家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最后,解决少数民族问题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存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和谐发展。

正如毛泽东曾经说过,“民族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参与到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进程中来。

反方辩手观点:少数民族问题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

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才是当务之急,而解决少数民族问题并不是唯一的途径。

首先,国家需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才是国家的根本任务。

如果国家把过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解决少数民族问题上,反而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少数民族问题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其中涉及的因素复杂多样,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历史上的种种案例都表明,少数民族问题往往需要长期的努力和耐心才能得到解决。

因此,国家应该更加注重实际效果,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政治口号和形式。

最后,解决少数民族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单纯依靠国家的政策和措施。

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存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和谐发展。

正如习近平曾经说过,“民族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参与到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进程中来。

如何看待中东的少数民族问题

如何看待中东的少数民族问题

如何看待中东的少数民族问题中东,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复杂的民族构成。

在众多民族中,少数民族的存在和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中东地区的少数民族众多,如库尔德人、德鲁兹人、亚美尼亚人等。

他们在宗教、语言、文化和习俗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然而,这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往往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

首先,政治权利的不平等是中东少数民族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一些国家,少数民族在政治决策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代表性和参与度。

这导致他们的利益和诉求难以得到充分的关注和保障。

政治权利的缺失使得少数民族在国家的发展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限制了他们对自身命运的掌控。

其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给中东的少数民族带来了困扰。

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就业机会有限。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削弱了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由于经济上的劣势,少数民族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也往往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

再者,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差异也容易引发冲突。

在一些中东国家,主体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占据主导地位,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可能受到压制或忽视。

这种文化和宗教上的不包容容易导致民族之间的隔阂和矛盾,甚至升级为暴力冲突。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中东的一些国家在解决少数民族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些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政策,努力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和融合。

例如,在教育方面提供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以保护和传承他们的文化。

在就业和经济发展上,也出台了一些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努力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对于中东的少数民族问题,国际社会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通过外交渠道呼吁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推动相关国家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少数民族的处境。

同时,国际社会还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要解决中东的少数民族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各国政府应承担起主要责任,制定和实施公正、包容的民族政策。

社会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问题在中国,少数民族是构成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文化、历史和生存环境。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原因,少数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常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少数民族问题。

一、少数民族问题的定义少数民族问题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有不同的定义。

根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法》的定义,我国少数民族指较小人口但人种、语言、风俗、宗教和文化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别,具有独立民族特征的社会群体。

而社会学视角下,少数民族问题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少数民族问题的原因少数民族问题可以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进行原因的分析。

其一,历史原因是形成少数民族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统治时期的侵略性政策,导致了民族资源、空间和文化的破坏,加深了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之间的隔阂。

其二,文化原因是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要成因。

由于时代因素的影响、交往因素的局限和思想观念的差异造成了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复制过程中的失衡和冲突。

其三,经济原因是导致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因。

经济差异造成的地域分化、社会分层和社会扭曲,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以及其地区的落后。

三、少数民族问题的表现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问题表现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环境中。

一是在社会领域,少数民族相较主体民族普遍面临较高的综合素质、生活水平和职业发展难度问题。

其二,在教育领域,少数民族普遍存在文化价值迥异的问题。

其三,在政治领域,少数民族缺乏代表权和畸形的营商环境,深层次的政治和经济动荡成为了少数民族面临的严重挑战。

四、如何看待少数民族问题少数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问题,涉及到地域、文化、历史、民族之间的关系等多个因素。

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问题与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维度相关,落实多级别、多维度的策略和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来说,少数民族问题是多年来中国面临的难点问题之一。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不同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历史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一体多元的格局。

这种格局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一体性,又充分尊重了各个民族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1. 古代中华民族的形成古代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

在远古时期,华夏族、夷族、蛮族、戎族、狄族等部落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相继形成。

逐渐形成了华夏文明,这是中华民族的基石。

2. 封建统一下的多民族共存在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通过宗法制度和贵族制度,统一了全国各地的各个部族和民族。

同时封建王朝又实行了民族融合政策,使得各民族得以共存。

3. 帝国主义时期的多民族并存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各民族共同抵抗外敌。

在这一漫长的抗争过程中,各民族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共同体意识。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团结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文件,保障了各个少数民族的权益和自主权。

中央政府还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使得各少数民族得以自主管理自己的地方事务。

5. 当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形成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中国各民族间的沟通和交流日益频繁,各少数民族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中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格局日益明晰。

二、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依据1. 历史积淀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格局在历史上已经形成并得到了不断强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不断融合交流,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2. 地理环境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3. 民族政策中国政府一直秉持着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支持和保护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

4. 共同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的各个成员共同奋斗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团结稳定。

社会我国的少数民族

社会我国的少数民族

社会我国的少数民族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是构成社会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和政策保障三个方面来探讨社会我国的少数民族。

一、历史背景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主要民族。

在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有的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有的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然而,在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和平共处还是战乱年代,少数民族始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文化传承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宗教、传统节日、手工艺品等文化特色,对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繁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民族舞蹈、音乐曲艺等都源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少数民族自身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民族和谐、增进世界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三、政策保障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和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教育优惠政策、文化传承保护等。

近年来,随着扶贫开发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文化传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社会我国的少数民族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渊源使得少数民族与汉族有着深厚的联系,文化传承让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政策保障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我们应当珍惜和尊重少数民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民族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民族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民族问题[摘要]:民族问题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理解、分析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历史。

[关键词]:历史教学民族问题矛盾观点民族问题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析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非常重要。

一、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们祖国这一大家庭的成员,而且有些民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汉族形成的同时就出现了。

各民族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过程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我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民族是犬戎族,在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任务,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向前发展。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逐步强盛起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到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朝,不但入主了中原,而且统一了全国。

我国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我国今天的版图,基本上是清朝前期确定的。

从经济上看,少数民族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东夷族开发了沿海地区;苗、瑶族开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藏族开发了青藏高原;彝族和西南各族开发了西南地区;东胡族开发了东北地区;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回纥及西北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

正是边疆各族人民对边疆经济的开发,并与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交往,才使多民族国家形成了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

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方面,各民族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如清朝时期,东北各族人民反抗沙俄入侵我国东北的斗争。

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状民族问题在许多国家都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

自从发生了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之后,无论是政府部门、知识阶层、大学生还是中国的普通民众,对于中国的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在以民族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各个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上都有各自的学科特点,我自己的学科背景是社会学,所以想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一下中国的民族问题,可能会提出一些和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学者不完全相同的看法。

一、“民族”一词的源流今天我们就从“民族”这个核心概念、这两个字讲起。

这两个汉字,我们平时接触得很多,比如民族理论、少数民族、民族政策等。

但是仔细考察,我们会发现,实际上这个概念会同时应用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层面是“中华民族”,和它相对应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

比如说前几年南海撞机事件后我们对美国的反感,网民对法国总统萨科奇的批评,一些民众自发抵制家乐福超市的行为,以及钓鱼岛撞船事件引发的抵制日货等。

这些活动应当说反应出来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民族主义情绪。

另外一个层面就是“五十六个民族”,如汉民族、藏民族、维吾尔民族、蒙古民族等等,和这个层面的“民族”群体相对应的有大汉族民族主义、××民族的地方民族主义。

如果汉族中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就称为“大汉族主义”;如果某个地区的少数民族提出有关本民族的各种诉求,也被一些人称为“地方民族主义”。

在过去几十年的政治运动中,分析一下在当时曾经被戴上“地方民族主义”帽子的情况,如一些代表人物或具体事件,情况是十分复杂的。

有的确实带有政治分裂的倾向,大多数只是反映出有较鲜明“民族”意识的言论而已。

总的来说,现在我们在中国把“民族”这个词同时用在两个很不相同的层面,实际上是很不科学、很不准确的,在国内宣传和国外交流中都会引起很多理解上的混乱。

比如说我们批判某地区的“地方民族主义”,把它翻译成英文regional nationalism,在西方读者听起来似乎像这个地方在发动政治独立运动,其实它很可能仅仅是地方群体在资源开发、经济利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某种权益诉求,这些诉求在本质上跟其他国家追求政治的分裂和地方独立的运动是完全不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之 中逐 渐衍 生 的
中国是一个 多民族国家 . 也是一个 特殊 的多民族国家 在 中国 但 l 亿 人 口里面汉族人 口就超过百分之九 十。这还是在 当前生活环境 3 比较优越 . 少数 民族 人 口增长 速度远超汉族 的基 础之上 的情况 . 在古 时候这种民族失衡的现象只会 更加 明显 于是 我们便不难理解传统史 学一些难免 的偏颇 . 民族优 势如此 明显 的情 况下 . 在 自然那 些弱势 的 群体便 容易受 到大众的忽视 汉 族的优 势不 仅仅存在 于人 E的对 比 .更主要来 自于文化 的强 l 大。 早在 上古时期 . 富饶的黄河流域 就有 大量部 落居 民定居繁衍 . 约 大 五千年前 , 这些部 落逐 渐趋于统 一 , 形成华夏族 。 成为汉族 的前身 . 他 们 拥有一个共同的首领叫黄帝。河流是文明的营养源 . 在黄河 的滋养 下. 华夏族 发展出优于周 边民族 的先进 文明 . 逐渐崛起 . 并 更将 自己的 版图扩张至长江 流域形成 中国最早的原 型 在这种先 进文明的优势 下, 周边的少数民族便被视为野蛮的夷 狄加以区分。 东边 的叫做夷 . 西 边的称作戎 , 北方的唤作 狄 , 南方的呼作蛮。在这样的形势下 . 少数 民 族 只有 两种选择 . 野蛮地侵略战争或者和睦地 相处并 慢慢融入华夏 之 中。通常的做法是先选择前者 , 然后最 终在残 酷角逐之 中败倒下去再 被迫选择后者。华夏族正是有意或无 意地使 用这种军事上征服 . 化 文 上同化的手段 . 才让 自己慢慢融合无数 少数民族而强大起来 的 在汉 朝时期 . 中原华夏 的强大更是 达到 了史无前 例的极点 . 出于这种强烈 的民族 和国家 自豪感 .这个 民族便逐 渐把 自己的族名与 国号相并联 . 称 自己为“ 。 汉” 可以肯定 . 在那个 时代 里面 . 中国人应该从某种意义上 等同于汉族人。也许有不少学者反对 . 为匈 奴南越等少数 民族也应 认 属于中国人 , 毕竟 司马迁在《 史记》 中明确提出“ 匈奴 , 其先夏后 氏之 苗 裔, 日淳维 。唐 虞 以上 有山戎 、 猃允 、 薰粥 , 于北边 , 居 随草畜 牧而转 移。 且不讨 论司马迁在做此判断之前有 未做过 充足的史料证 明 . 就 ” 但 当时汉 匈尖锐的矛盾而言 . 汉朝人肯定 也不敢认 同这 种开明的论 断
2 1 年第 3 期 01 6
◇高教论述◇
论 如何 看待中 国少数 民族历史
杜 玢 翰 顾 刚 f 南 交 通 大 学 四 川 峨 眉 山 西
【 摘

64 0 】 1 2 2
要】 众所周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东方大国, 拥有五 十六个民族 。在 中国 90 6 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少数民族 自治区几乎 占到二分之
里程碑式胜利 以先进文明 自居的汉族 人首次被落后 的部落边 民彻底 击败 . 胡民首次入主中原 并且 割据一方 。 但是这种野蛮的胜利并 没有 获得 中原汉 民的充分认 同 . 毕竟这些 胜利者没有 自己先进的文明为后盾 . 至连文 字都不 得不接受汉人 的 甚 习惯 . 章完全照用 旧制 这些 游牧入侵者在进入 中原不久便迅速汉 典 化. 几乎完 全失去 了 自己独有 的生活特点 . 并最终被汉族 所同化 . 日 今 中国早 已没有 匈奴 、 柔然 的身影 , 、 宇文 独孤也不再是 鲜卑 的贵姓。这 场漫长的胡汉争雄 的战争最终 以夷狄前期军事 的胜利 . 族后期文化 汉 的胜 利画上句 号 . 随之 而来 的是 隋唐 的繁荣盛世 。 唐朝是 中国最 为骄傲 的一个 时代 . 不仅仅体现有 其文化的空前繁 荣 . 于其在 当时深远 的国际影 响力 。中国的文化 可以划分为先秦 更在 的启 蒙期 和秦 汉魏晋 的完善期 . 而唐朝便是 中华 文明的大量输 出期 在这个极度 开放 的时代里 .不仅汉族 的文化 出现 了空前的昌盛局面 . 周边 的少数 民族更是 在学 习中原文 明过程 中获得 飞速的发展 . 一个典 型的现象便是 少数 民族从唐朝 中期 开始纷纷建 国 自立 这里 的“ 与 国” 之前 少数民族所建立 的政权有着本质上 的区别 . 无论 是两汉时期 的匈 奴汗国还是隋唐时期 的突厥 汗国都 只是部落性质 的国家 . 尽管其在军 事上一段时期 里 占据着绝对 的优势 。 但其文 明、 度 、 制 经济均远落后于 中原王朝 而五胡十六国虽然入 主中原并建 国割 据 . 但其主体 已经完 全汉化 , 统治者中也大量 掺杂汉 人 , 当做一种 另类 的“ 只能 汉族” 王朝 。 所以之前 中原 王朝 与草原强权 的争霸 以及后 来的胡汉争雄 局面可 以 当做国家与部落之间的争 斗 . 而非国家 之间的征战 。 但是到 了唐朝 中期 。 这种局 面发生 了巨大改变 . 吐蕃 、 回鹘 、 南诏 等国巍然屹立 于大 唐舆图周 围 . 它们可 以与 中原 王朝分庭抗 礼 . 不仅 仅在军事上独立 于唐朝 . 更在 文化上 区别 于中原 . 它们学 习吸纳 中原 文化 , 却并非照搬套用 . 而是取 长补短 . 留 自己的传统特征 , 保 这与之 前的入侵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 关键 词】 少数民族 ; 历史 ; 同感 认
1中国 历 史 抑 或 汉 族 的 历 史 .
既然要审视 自己的历史 . 首先我们便 应该解决第一个 问题——何 为中国历史 我们总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和谐 包容的大家庭 . 中国的历 史 是由许许多多民族共同书写而成的。 但我们 必须 承认一个严肃 的问 题, 古往今来 , 中国这 片土地 上生 活过 的民族数不 胜数 。 在 建立过大大 小 小政权 的也不 在少数 . 但作 为中国传统 正史二 十四史里面完全属 于 少 数民族 政权 的史书仅 有三部—— 《 辽史 》《 、金史 》 《 、 元史》 连西夏都 , 未列其 中 虽然有 不少原 因是不少 民族 没有 自己的文字或系统 的记史 传 统 . 至少可以看做 中国人对 少数 民族 的一种身份认定 。 但这 所谓 正史 . 统历史 是也。 正 正统历来是 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观 . 这 融 合了中国古 老的天命 思想 。 自 王伐纣 自 武 称替 天行道开始 . 历代王 朝 的兴替 都要将 自己的崛起 与天意相结合 . 以将 自己与传统 的谋逆相 区别 . 虽然很 多时候 两者 在本质 上却是无 多差别 。以天命为基础还逐 渐 发展 出五行 的王朝 属性 . 比如秦 朝 自称 自己属 水德 . 周朝属火德 . 水 克火, 以解 释 自己废 周 自立并非 篡夺先 王权柄 。 而是 天命改辙 在大一 统 的时代 里面 , 统便是 默认 的统治王朝 , 正 但在 长期分裂时期 . 正统便 成 为无始 无终 的争论 了。中国的正史 . 是在 这样一个复杂 的正统争 便
对于这样一个文化 多元地域广阔的 国度里 , 民族的和睦相 处便 显得 尤为重要 。而在 3下中国高速发展 的时代里 , - ' 由于受到西方一些反面思 潮的冲击 , 国民的世界观 和 自我认同感也受到 巨大的历 史, 用发展的眼光来认真审视 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