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绅士阶层论文:近代中国绅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影响
[分析,绅士,历史,其他论文文档]分析绅士的历史角色
分析绅士的历史角色分析绅士的历史角色明清时期,绅士在国家、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担负着多种社会职能,而且构成“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以至有人称古代中国为“士绅之国”。
正因如此,绅士研究成了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富有特色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中外学者都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并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然而,古今中外,对绅士概念的理解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至现代学者在研究这一群体时都不得不作一番说明,界定出自己的研究范围,从而形成众说纷纭、各执一端的局面。
对“乡绅”、“绅士”等概念理解的不同,既有这些概念本身发展、变化的客观原因,也有研究者视角方面的主观原因。
在此,本文也有必要先对绅士及其特权、社会作用等进行一番阐述。
第一节绅士的内涵“缙绅”、“乡绅”、“绅士”与“绅衿”等名词,在明清时的各种史籍中出现的频率与日俱增,由于“绅”是个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对其含义,古今有着不同的解释。
从历史文献看,据清代嘉道年间的梁章钜考索:缙绅,又作荐绅,本义是“缙笏而垂绅带也”。
无论是“缙笏”还是“绅带”,均指古代官员的特殊装束。
“缙绅”一词,用作官员的代称。
到明清时期,又用来通称“乡宦之家居者”[4]。
明末清初的颜茂猷说:“乡绅,国之望也,家居而为善,可以感郡县,可以风州里,可以培后进,其为功化,比士人百倍[5]。
”在这里乡绅是指退居乡里的官员。
康熙年间的黄六鸿说:“本地乡绅,有任京外者,有告假在籍者,有闲废家居者。
”[6]清末刊行的《官绅约》之小序称:“乡绅,非将来即应出仕,则已出仕而致政归里者也。
”[7]可见,明清文献中的“缙绅”或“乡绅”,主要指居乡或在任的本籍官员,即使后来扩大到进士、举人,也因为他们是具备入仕条件的准官员。
至于“绅士”,明清时人对“绅士”的理解实际上是乡绅与士人的总称,其组词形式及内涵与“绅衿”完全相同,所谓“绅为一邑之望,士为四民之首”。
在明清文献中,二者还经常交替使用,如“为官不接见绅衿,甚属偏见。
中国绅士的特点——读《中国绅士》有感
中国绅士的特点——读《中国绅士》有感
如果要说起中国绅士的特点,那一定要从《中国绅士》这本书说起。
《中国绅士》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中国绅士特有的品质:文雅礼仪。
这本书中,中国绅士被描绘得具有谦虚、温和、有礼义的品质,他与外界保持距离,不喜新奇,思虑全面,细心为人,重视常识,朴实洁净,有节制,诚实守诺,以及道德品行的完美无瑕。
书中的中国绅士崇尚文雅的礼义,有一种精致而充满文化气息的礼仪,把礼仪融合到华夏文化中来了。
另外,《中国绅士》还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绅士要求自己做到克制,态度庄重、责任心强,以诚实、守正、朴素为日常修养,即使在面对他人的挑衅,他也要求自己不要言语动手,要以理智、文明、克己等来解决问题。
总之,《中国绅士》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绅士特有的文雅、克制、责任心强等特点,充分展现出中华文明的精髓,无论男女老少都能从中学习到一些道德准则和人生哲学,成为一个更高尚的人。
中国的绅士政治与现代农村管理
中国的绅士政治与现代农村管理提要: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经验、做法层出不穷。
农业学大寨、学习大邱庄、华西经验、刘庄做法、南街典型。
但是这些基本上都属于农村事业上的经验。
具体到农村如何管理,一直都是在探索中前进。
只有找到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方法,才能真正落实中央、省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适应农村工作的新形势,顺应农民群众的新期盼。
关键词:绅士政治农村管理几千年的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农村、农业构成社会和经济的主体。
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和农业受到很大冲击。
但是,农村、农业依然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仍然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大问题。
05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其中前十六字都属于物质层面的东西,说的是和经济息息相关的不同侧面,只要经济搞上去了,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而管理民主,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中国绅士政治的形成及发展中国古代农村其实都是靠“自治”的。
那时官员可没有像现在这么多,行政职权只到县一级。
村里搞得好不好,完全靠“村民自治”。
千百年来,中国农村管理靠的是儒家思想和泛神崇拜作为精神支柱,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作为组织结构,小农经济、小手工业作为经济基础的。
每当社会出现辉煌时期,都有一批当地的精英在管理。
这些精英包括经商有道的富商、退休返乡的官员以及乡间文人、宗族里的长辈。
这些人或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或是有文化和见识,或是辈分高有威望,他们热爱家乡,对家乡的公共事业热心资助和认真规划。
地方自治主要体现为绅士政治。
当时能成为绅士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读书人。
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管理学的内容。
古人尚贤,认为读书人就知书达理。
那时候的读书人不简单,既要为人师表,还要知晓礼俗,有些还会治病,深通岐黄之术,还能挥笔成文,写状子、写对联,一手好书法,古代农村治理的重任就由这些绅士们承担着。
近代中国绅士阶层论文:近代中国绅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影响
近代中国绅士阶层论文:近代中国绅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影响一、什么是绅士王先明先生在《近代绅士》是这样定义绅士的:凡获得封建社会法律所认可的身分、功名、顶戴,“无论出仕未仕”,一概属于绅士阶层。
他指出:,绅士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
他们具有双重的属性,即具有政府赋予的功名身分,又是基层社会文化权威。
绅士们控制着基层的行政权、司法权,皇权收取赋税等行为也要依靠绅士。
在清代,官员回避制和频繁的流动更加消弱了代表皇权的官僚对于基层的控制,清代地方官做官的第一法则就是要和当地绅士搞好关系,这样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因此绅士阶层既代表了专制皇权的延伸以及对基层的统治,也是地方自主管理和向上表达的途径。
二、清末绅士的演变近代之前,中国的绅士从来没有拥有过代表其阶级利益的社团组织。
只有个体的参与才被允许,对群体利益的保障依赖于置于帝国官僚内部的人际关系。
但自近代开始,随着社会的一系列变迁,绅士阶层逐渐的强大了起来,开始具备了掌握国家命运的力量。
首先,给绅士阶层带来强大的契机的是中国遭受的一系列的外敌侵略和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内部农民起义。
这些事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些打击使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日益削弱。
另一方面,战争带来的清政府统治衰微使团练为绅士阶层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提供了一种独立于行政体制外的新形式,使绅士基层拥有了暴力的力量,并控制了基层统治权。
同时,绅士的组织活动能力和范围也日益扩大。
在社会,这是绅士阶层对华夷冲突的反应。
商会、农会、教育会这三个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涵盖近代社会新领域的社团也很难摆脱绅士们的掌控。
绅士通过办教育、进入媒体等多种途径还掌握了社会宣传工具。
在政权中,维新变法的主要力量之一就是绅士阶层。
而后来的咨议局更是使“绅权”已不再是乡野田埂间的地方社区的代表,而形成了根基于乡土社会,汇集于全省代表,直达于中央的正式权力体系。
在文化上,绅士阶层是最早开始主动接触西方的,部分开明绅士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近代绅士及其分化研究综述
近代绅士及其分化研究综述面对近代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的日益腐败,以及废科举等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发展演变,近代绅士阶层发生了结构性社会流动,并最终出现了分化,直接导致清王朝专制统治的基础瓦解及清帝国的灭亡,同时也对农村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标签:中国近代;近代绅士;分化;综述绅士是伴随科举制度的实行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
绅士集团既是科举制度的产物,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
近代社会在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介乎于官民之间、位居四民之首,也是封建国家政权基础的绅士阶层最先发生分化,这种分化给近代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国内外关于中国近代绅士研究的整体情况有关近代绅士研究的论著比较丰富。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这部著作首开中国近代绅士研究的先河。
随后张仲礼先生在1962年又出版了《中国绅士的收入》(西雅图,1962年版),对近代绅士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补充。
国外对于近代中国绅士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还有:萧公权《中国乡村:19世纪帝国的控制》(西雅图,1960年版);罗伯特·马斯,《官员:中国精英的流动,1600——1900》(纽约,1961年版);何炳棣,《中华帝国的晋升之阶:1368——1911年》(纽约,1962年版);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斯图福,1962年版);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孔斐力,《在晚清中国的叛乱及其敌人:军事化和社会结构,1769——1864》(坎布里奇,麻省,1980年版);兰钦《中国的精英活动与政治变迁——浙江省,1965——1911》(斯坦福,加州,1986年版);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等。
国内具有代表性著作有: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这部著作是早在20世纪40年代的研究成果,它是国内研究近代绅士的滥觞。
寻找当代中国绅士
寻找当代中国绅士半个多世纪以前,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国绅士这个概念,不过,费老的《中国绅士》主要研究的是传统中国的一个阶级,即绅士阶级,有时也叫士大夫、“学者—官员”,那么,作为绅士阶级,他们的构成成分有哪些,绅士们是怎样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他们的历史地位是什么,以及在历史发展特别是近代社会中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理论、历史和现实结合而成的《中国绅士》告诉了我们答案。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有幸手持费老《中国绅士》的译本,在我们庆幸之余,不得不思考着另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历史的车轮辗到21世纪,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当代中国绅士在哪?他们的命运究竟又变成怎样了呢?现今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阶级结构混乱而复杂,严格的界定绅士阶级是件很困难事情。
我们得从历史中寻求参照物,传统的中国绅士最简单的说就是他们介于统治者和民众中间,一方面要维护统治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要代表人民说话,调和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中国绅士们起初是富有极大的幻想的,他们是伦理路线的保护者,并试图使伦理路线与政治路线相结合,尽管在很多情况下政治路线占绝对优势,而且做的是经常镇压伦理路线。
在强有力的统治之下,传统的绅士阶级表现出自己的软弱、妥协和消极的一面,姑且另当别论。
这里我们按传统的标准,思考什么人可称作为当代中国绅士,大学生吗?不一定,有文化没知识没素质的人甚多;权利显赫令人生畏的官员吗?不一定,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数不胜数;成功的企业家吗?不一定,殊不知中国企业家普遍缺乏的是慈善心;明星偶像吗?显然更靠不上,那么,绅士们在哪呢?只有这种人,他们属于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绅士必定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一定是绅士)。
知识分子是现代社会的智者,他们既是社会的冷静旁观者也是社会的热情参与者和规划者,他们是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的代表。
西方学者更是看好知识分子,并且认为知识分子是未来社会的主流及社会的主导者,由人文知识分子和技术知识分子组成的一个新阶级,他们凭借文化资本优势,与控制着社会大部分资源的社会经济领袖和政党领袖竞争并最终获胜。
论晚清中国的绅士_绅权和国家权力
论晚清中国的绅士、绅权和国家权力杨国强(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上海,200241)摘要:清初抑绅权。
此后的二百余年里,在籍绅士居于国家权力的规范之下,大半都不再有搅动地方的力量。
迨太平天国起东南,地方官以守土为责分,从而不得不以募勇筹饷为要务。
但募勇筹饷都要由绅士来承担,因此,这个过程实际上又成了国家权力重新扶植绅权的过程。
随后五十年,被扶植起来的绅权一面同官府合作,一面又在伸张和扩张之中同官府颉颃。
而当灌入的西潮催化社会嬗蜕之日,这种古老的东西又获得了原本所没有的新义。
关键词:晚清;绅权;国家权力明代绅权盛于地方,江南尤甚。
至清初则一窒再窒而备受重创,缙绅之祸也先起于江南。
顺治十七年(1660)/吴令任惟初到任,比征钱粮甚急0,责打追欠至鲜血淋漓,又复典守自盗。
/当是时也,虽三尺童子皆怀不平0。
次年顺治帝死,/哀诏至吴0,诸生百余人哭于文庙,/于是相从而至者至于千余人,号呼而来,皆欲逐任知县者也0。
这种由秀才领头抗苛政的做法,显然是前朝绅权留下的一种惯性。
然而此日已非前朝,因此迎头而来的是大吏捕治,/掳掠诸生万状0;且/承郑延平兵入沿江列郡之后0任情荼毒,/傅会逆案0,一口气杀掉了苏州士子18人。
当祸之初起,地方奏告朝廷,尤以/县令虽微,亦系命官0和/身列青衿0竟/辄敢纠聚群凶0为哭庙一案里的要害¹,其命意之所托皆在于摧残绅权而立官府之威。
所以后来人看这段历史,曾归结为:/明代江南乡官势力最为横桀,而士子结纳干预,肆行无惮亦最甚。
顺、康间哭庙案发,大受惩创,其锋渐敛0º。
这些话立论不喜绅权,但所说绅权经/哭庙案0辣手重挫之后归于衰落,则言之因果厘然。
明清易代之后,朝廷和地方都立意摧残绅权,因此一路拳打脚踢,继/哭庙案0而起的,还有/奏销案0。
5三岡识略6说:/江南赋役,百倍他省,而苏、杭尤重0。
且/役外之征0与/杂派0又累累相积,致/旧赋未清,新饷已近,积逋常数十万0。
中国近代绅士阶层变迁概述
中国近代绅士阶层变迁概述—从阶层分化到淡出历史舞台“中国的绅士阶层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具有人们所公认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特权以及其他权利,并有着特殊的生活方式。
其所以特殊在于:他们是受政府教育的一批专门佐理政治的人才,可视为统治阶层或准统治阶层;他们在社会上代表知识与道统,为四民之首,起社会表率的作用。
”〔1〕一、西学东渐—绅士阶层开始分化传统社会中,“绅为一邑之望,士为四民之首。
”〔2〕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绅士阶层受此冲击,开始分化。
三元里乡绅率领民众抗击英军入侵和李善兰等具有传统科举功名者率先学习西方自然科学预示着这种变化的开始。
由个案到整个阶层的演化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迁趋势。
甲午一战,中国战败。
部分绅士备受刺激,“遂谋振兴实业,策励自强”〔3〕这一时期,”绅士投资于近代企业者已达一百四十多家。
”〔4〕近代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工业化。
历次中外战争,使西方工业文明不断冲击着中国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
绅士阶层作为农耕文明道统的守护者,不可避免的要对外来文明的冲击做出某种形式的反应。
兴办近代工业,一方面显示出绅士阶层思想上的无奈与震动。
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深受传统“经世之学”观念熏陶的特殊群体,能较快的转变观念,顺应工业化的浪潮。
虽然利益的驱动也左右着绅办企业的数量、规模,但是毕竟他们迈出了积极的第一步。
作为知识阶层的代表,绅士在投资实业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新式教育。
“近数年来振兴商务、工务、农务之谕旨传播海内,而振兴商务、工务、农务之功效罕有所闻,此虽官司劝导之无方,抑亦民智未开,而力且有所不足也。
”〔5〕因此,他们在开启民智的感召下,兴办农务、蚕桑、商业、医务等学堂,也举办阅报所、书报室等文化教育设施。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速度的加快,绅士阶层的分化力度也不断加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绅士积极组织学会社团,兴办近代报刊、编印西方书籍”〔6〕。
绅士阶层的没落与分化——结合清末民初上海拆城案形成的几点认识
“ 李书平 , 上海人 。优贡 出身 , 曾任广东遂 溪知县 , 后在 江南制 造总局任职 , 是洋务 运动的重要 参与人之 一 , 此后兼 中国通商 银行 总董 , 招商局 、 苏铁 路局 董事。 1 1年任 沪军 都督府 民 江 91 政 总长兼江南制造 局总理 、 江苏都督 府 民政长 。” 是绅商 阶 他 层 的代表 , 是为 了经 济的发展而 支持拆墙 的 。同时 , 这一事件 也传 递了这样 的一个 信息 ,即绅士阶层力量开始发生了变化 , 有些传统绅士已经转变为 了绅商阶层 。 通过对此 事件 的进一步分析 ,引发 了我们对于绅士阶层转 变与分化问题 的深层次思考 。绅士阶层 的分化方向除了绅商 阶 层还有其他的选择 ,传统绅士阶层的这种没落和分化也是有着 定 的原 因的。清末 的最后 十年 , 还产生 了许 多通过科举获得 了功名的绅士 , 通过对他们 当中的几位代表的分析 , 再结合历史 背景和所学的一些浅显 的知识 ,笔者对这一时期绅士阶层 的分
一
化 和 原 因 作 出 如下 分 析 。
一
、
转 变方 面
Hale Waihona Puke 从转变方向来说 , 大致有 以下三种 : 1 . 转向绅商 阶层 。这种转变是最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的 , 也 是人数最多的。 特别是经历了洋务运动和 甲午 战争失败之后 , 由 于对 日本经济有 了重新 的认 识 ,绅士 和官员们 向商人的转变很 明显 , 纷纷希望通过发展实业救 国。“ O 2 世纪初 , 一部分商人 、 地 主 、官僚 向资产阶级转化 。一部分绅商成为君主立宪思想 的社 会基础 。 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 19 年的新科状元 张謇创办大 ” 85 生纱 厂 。他 的行 动 大 大加 强 了 民族 资产 阶级 的力 量 , 进 了 民族 促 资本 主义 的发展 。 2转向兴办教育 。 . 正规 的绅士本来就是科举 出身 , 在局势动 荡、 民族危亡的情况下 , 他们 获取功名 、 报效祖 国的梦想不再具 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 加之甲午战争的失败 , 中国人认识到教育 使 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 兴学成 为当务之急。因此 , 一部分绅士转而 发展教育事业。“ 江苏绅士王同愈举办 四所半 日学 堂, 安庆绅士 方象设立三所女医学堂 ,湘绅胡元设立高等学校等等。科举停 止以来 , 各省地方绅士热心教育 , 开会研究者 , 不乏其人 。” 这些 学堂为 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著 名地理学家李四光。他 曾被选送到 日本 留学并参加了清政府组 织的“ 游学毕业生考试” 由于成绩优异被赐以“ , 工科进士”是 中 , 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他学成后归 国,在北京大学从事 教育工作 , 为祖 国培养人才。 3转向军事人才 。清末 政局不稳 , , 官职朝不保夕 。清政府新 政中提 出要练新军 ,辛亥革命前革命者也要召集 自己的军事力 量,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 一些 乡绅选择加入军 队 , 希望通过这种 新 的方式为巩固国家政权 、 挽救 国家贡献力量。
中国绅士研究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绅士们并不仅仅满足于他们作为官吏的角色。他们不仅 弘扬儒学、宣传儒家的价值观念,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事务。无论是公益活动、 排解纠纷,还是兴修公共工程、组织团练及征税,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活跃分 子。这样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他们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也说明了他们在社会 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了解历史、理解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绅士 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窗口,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 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本书不仅值得历史学家去研究,更值得每一个对中国 文化感兴趣的人去阅读。
目录分析
《中国绅士研究》是一本专门探讨中国绅士阶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角色的著 作。通过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该书的整体框架和主 要观点,进一步揭示中国绅士在古代和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内容摘要
作者分析了中国绅士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他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还对中国 绅士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进行了评价和阐述,并提出了对中国绅士未来的展望。 《中国绅士研究》是一部全面阐述中国绅士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的学术著作。通过阅读这本 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绅士的演变历程、文化传统和社会角色,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 的作用和影响。书中对中国绅士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价值的探讨,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和 理解中国绅士在当前社会的地位和价值。
在中央政权运行良好的时期,绅士们起到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联络人的角色。 他们不仅帮助政府宣传政策、组织活动,更是为百姓提供了一个与政府沟通的 渠道。而当中央与地方之间出现矛盾或对立时,绅士们更是扮演了社会润滑剂 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对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国绅士在那个时代的重要性。他们不仅是政 治体系中的一部分,更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动者。他们的存在,使得那个 时代的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士绅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士绅
中国近代史中的“士绅”,是指在封建社会晚期至近代以来,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社会地位及经济实力的乡村或城镇地主阶层。
士绅群体主要由科举出身的官员、退职回乡的官僚、地方上有声望和文化的读书人以及富裕的地主等构成。
他们不仅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与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在地方社区中承担着管理和协调的重要角色,对地方教育、公益事业、风俗教化等方面有重大影响。
在近代社会变革过程中,士绅阶层是传统与现代、国家与乡村之间的重要桥梁,既参与了晚清的改良运动,也介入了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扮演了复杂而关键的角色。
同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封建制度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和重要推动者。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的演变与冲突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的演变与冲突近代中国的社会阶级形态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近代化的推进,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剧烈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落后的东方封建制度被挑战,新兴的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阶级不断崛起,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封建社会在清朝时期,中国社会的整体性质是封建社会,由封建地主和士农工商四大阶层组成。
地主阶层拥有土地和财富,无产者则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和财产,经常受到地主的剥削和欺压。
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中,士人地位显赫,极少参与劳动,其职业包括官员、学者、文职等,尤以官位最尊贵,官员们拥有较多的权利和资源,常常成为社会运动的制约力量。
二、西方列强的侵略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迅速发展,它们通过各种手段,侵略东方各国,包括中国。
1840年以后,不断加强的西方对华战争,使中国陷入一个危机时期,西方列强侵犯了中国主权,剥夺了中国的领土、财产和权利,同时也破坏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中国社会开始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传统封建贵族开始走向没落。
三、资本主义的崛起新兴资产阶级包括地主、商人、工人等,是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新阶层。
19世纪末,随着新兴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资本主义在中国逐渐兴起。
从那时起,一些华商开始发展特定产业,比如茶叶、丝绸,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中间商,其中不少人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启发,具有先进的市场经济观念。
同时,一些地主和富农也开始发展工贸业务,通过经营创造利益。
四、工人阶级的兴起20世纪初,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得到加速,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工人阶级迅速兴起。
胡适、康有为等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积极探讨西方工业文明,开始鼓动工人阶级进步。
1920年代,工人阶级的组织和觉醒开始展现出来,发生了大量的罢工和抗议活动。
在农村,农民的觉醒和组织也开始发展。
同时,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也开始流行,并组织起来。
中国社会开始推动向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方向进发。
绅士阶层在近代基层社会的作用探析
则 ,地方官往往被绅士们合伙告掉 , 或者经 由同乡京官用 弹 劾 的方式把他 罢免 或调 职。清政府在推行地方 自治 时 ,允许 和要求绅 士以组织 化 、制度 化的形式参 与地方 政治 ,主导地 方教育 、实业 、财务 和其他公共 事务 ,使 得绅 士不仅可以涉 足于地方社会 的经 济和文化领域 ,而且可以进一步涉足其政 治领域 ,这就 在法 律上明确了绅士的地位和作用 ,由州县官 和基 层社会 的中介 和桥梁变为与州县官平起平坐 ,并 已完全 被绅 士控 制。清末 时期 ,统治者权利无法集权到 中央 ,士绅 在每个乡里履行许多重要的社会职责 ,他们为诸如运河 、堤
堰 、水坝 、道路 、桥梁 、渡船之类的灌溉和交通设施进行筹 款和主持修建 。他们支持儒家的机构和伦理—创办和维持学 校、 圣 祠和当地 孔庙 ,出版 图书,特别是地方史籍或地方志 , 并给平 民大众分发道德说教册子和劝世歌谣 。士绅还创 办慈 善事业 ,并运用所 托管 的经 费救济 乡间疾苦 。 三、绅 士登上近代社 团的舞 台
中国绅士阶层是 中国传 统社会结 构中一个 独特 的社会群 体或层面 ,作为 四民之首 ,一般都有功名 职衔 ,既包括 学而
优则仕 的读书人 ,也包括退休归里 的官员 。他们是 乡村 社会 的知识垄断者 、乡村秩序 和伦理 的主导者 。中国绅 士阶层最 初是 由科举制 度孕育而生 并倚借 “ 功名”之身 ,享有经济 、 政治 以及文化等各个方 面的特权 。它既和官府 相辅相成 ,又 和地方 民众利益 紧密联 结 ,成 为沟通国家政权和基层社会的 中介 和桥梁 ,维系着社会秩 序的稳定 运行 ,构成 “ 全部封建 统治 的基础 ” 。然而在一个 延续几千 年的传统文化 的空前 “ 失 范 ”的时代 ,绅士阶层 不可能依 靠传统的功名职衔维持着 自 身的 “ 魅力 ”也不 可能仅仅依靠文化权威来保持基层领袖 的 地位 ,绅 士阶层不 断转 型。
论近代绅士的结构分层和社会属性
论近代绅士的结构分层和社会属性
许顺富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辑刊》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在近代杜会中,绅士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比之于其他社会群体,其内部的结构分层更为复杂.绅士是由一个多层面粘结而成的聚合体,连接这个聚合体的链条是科举造就的功名和身分,而捐纳、保举和军功所获得的身分和职衔使绅士群体显露出多极化和复杂化的群体趋势.近代绅士既与封建官僚、知识阶层和封建地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又有着其内在的区别.绅士是介于官、民之间的特权阶层,是"跨在民众肩上的骑士".
【总页数】5页(P106-110)
【作者】许顺富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湖南,长沙,4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绅士阶层在近代基层社会的作用探析 [J], 娄钰晗;
2.论近代湖南军功绅士的社会影响--以长沙、湘乡的绅士为例 [J], 许顺富
3.论近代绅士的结构分层和社会属性 [J], 许顺富
4.论近代湖南绅士的群体结构及其社会影响 [J], 许顺富
5.近代陕北绅士与乡村社会述论 [J], 秦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绅士流动与社会变迁
(四) 绅士的社会流动与转型代绅士的社会变迁是中国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变迁的必然产物。
所以绅士的社会流动与转型———尤其是绅商的研究———成为近几年来绅士研究的焦点。
王先明就对其作了动态的考察和分析,认为近代中国绅士经历了一个由封闭型到开放型的社会流动过程,即由以科举为主的“传统化模式”过渡到多元流动的“近代化模式”,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绅士的开放型流动由自由流动发展到结构性流动,从而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变动。
他还以中日甲午战争为分界点,提出绅士在近代转型中存在着由商(学) 而绅的顺向渗透和由绅而商(学)的逆向渗透的模式以及两个基本途径———投资近代企业和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即向绅商和学绅的转化。
[14 ] [4 ] [15 ]马敏的《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绅商,有时是指亦绅亦商、兼具绅商双重特征的社会群体,“在我看来,所谓绅商,狭隘地讲,就是职商广义地讲,无非是由官僚、士绅、商人相互趋进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社会群体或阶层。
”[17 ] [18 ]邱捷则专门对清末广东的绅商进行了分析,认为绅、商的对流、融合已非常普遍,确实形成了一个人数颇多且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的“亦绅亦商”的群体,但绅与商远未合流,二者的界限和竞争也是很明显的。
[19 ]王先明认为“绅商”既是绅与商的合称,又是亦绅亦商一类人物的单称,“这是一个社会躁动期难以确定性的动态性”。
[4 ] ( P241 - 243)可见,“绅商”一词既可分指绅士与商人,也可特指绅士与商人融合形成的新阶层。
其次,关于绅商的性质,马敏将绅商视为资产阶ji zao qi de xingtai ,即尚不成熟和完备的资产阶级,并认为它“是新旧时代之间,等级社会与职业社会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社会阶层,成为传统社会力量向近代社会力量过渡的‘承载物’和‘中转站’,也充当着促进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的历史中介和载体”。
分析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对中国出路的探索及其历史启示
分析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对中国出路的探索及其历史启示分析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对中国出路的探索及其历史启示近代的中国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屈辱史,自鸦片战争失败以来,中国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使得中国人民不仅继续受到封建地主压迫外还受到了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残暴的民族压迫。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数的中国的各阶级的爱国志士都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探索,想要找到一条能够挽救这一东方巨龙的道路。
这些仁人志士来自各个阶级,他们有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地主阶级洋务派、农民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在此,我对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进行简单介绍!一:农民阶级: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主要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
在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政府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弥补财政亏空,加大了各项税收。
并且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这些都使得农民的生活愈加艰难。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农民群众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1842~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数百次以上。
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性,但是,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使他们最终失败!二: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烟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中国近代绅士述论
作者: 王先明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112-115页
主题词: 科举;述论;中国近代;近代绅士;近代社会;生员;《申报》;平民;缙绅;社会流动
摘要: <正> 明清之际,绅士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
近代以降,随着封建中央专制统治力量的哀落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动,绅士在近代历史演进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仅就近代绅士的一些基本问题略作讨论,以求教于方家。
1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尊卑显分。
绅士即是封建社会中一个特定的等级阶层的称谓。
绅,本是明示等级身份的一种服饰,指的是古代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带,“古之仕者,垂绅插芴”。
之后,绅的含义引申为“束绅之士”,并进而转变为特指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人——士大大阶层。
评《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doc
读《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有感【摘要】本书共有四章,第一章考察了19世纪中国绅士的构成和特征:①成为绅士的途径:“正途”即经过科举考试而获得学品、学衔和“异途”即通过捐纳而获得功名成为绅士。
②构成:下层绅士:各类生员和异途的监生、例贡生;下层绅士:官吏、进士、举人、贡生。
③绅士的特权:与地方官平起平坐、唯有他们可参加某些礼仪、在节庆和典礼中承担了特别的作用、犯罪不会上刑、法律保护其免受平民百姓的冒犯、绅士犯法,知县处置必须采取特定的程序、可免去所有的人头税、可得到政府给的月例银、应考可得到资助、遇荒灾可得到特殊待遇等。
④绅士的职责:他们视自己家乡的福利增进和利益保护为己任,如筹款兴修水利工程和修造贡院、调解纠纷、组织团练等等。
第二章分析了19世纪中国绅士的人数:①19世纪上层绅士总数达到100余万。
②绅士成员遍布与全国,并以其特权和势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③起先清皇朝利用捐纳制度创造了一个绅士集团来牵制“正途”绅士。
⑤太平军以后,政府为了寻找新的财政收入以供军费,各县只要报效军饷,即可允许增加“正途”绅士的名额。
太平天国的兴起也导致了捐纳制度的变化。
⑥“正途”和“异途”绅士人数猛增又加重了原先已有沉重负担的平民百姓的负担。
⑦在19世纪前半叶,只有11%的绅士是上层绅士,但是是绅士阶层的核心。
第三章描述了19世纪中国绅士的科举生涯:①读书应试是绅士的主要活动。
②清代考试内容一直是三场。
试题主要选自儒学经典中的议题。
考试的第一场是考四书文。
第二场考经文。
第三场考策问。
③科举制度确实使某种“机会均等”成为可能,但是实际上它对于那些有财有势者却大为有利。
④科举制度中的舞弊层出不穷。
第四章是对于19世纪中国绅士的传纪的数量分析【感受】这本书让我比较系统、深刻地了解到19世纪中国绅士的相关信息以及清代的科举制度。
我对里面的两个关键词比较感兴趣,分别是“捐纳”、“绅士对特权地位的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绅士阶层论文:近代中国绅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影响
一、什么是绅士
王先明先生在《近代绅士》是这样定义绅士的:凡获得封建社会法律所认可的身分、功名、顶戴,“无论出仕未仕”,一概属于绅士阶层。
他指出:,绅士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
他们具有双重的属性,即具有政府赋予的功名身分,又是基层社会文化权威。
绅士们控制着基层的行政权、司法权,皇权收取赋税等行为也要依靠绅士。
在清代,官员回避制和频繁的流动更加消弱了代表皇权的官僚对于基层的控制,清代地方官做官的第一法则就是要和当地绅士搞好关系,这样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因此绅士阶层既代表了专制皇权的延伸以及对基层的统治,也是地方自主管理和向上表达的途径。
二、清末绅士的演变
近代之前,中国的绅士从来没有拥有过代表其阶级利益的社团组织。
只有个体的参与才被允许,对群体利益的保障依赖于置于帝国官僚内部的人际关系。
但自近代开始,随着社会的一系列变迁,绅士阶层逐渐的强大了起来,开始具备了掌握国家命运的力量。
首先,给绅士阶层带来强大的契机的是中国遭受的一系列的外敌侵略和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内部农民起义。
这些事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些打击使中央政
权的统治力量日益削弱。
另一方面,战争带来的清政府统治衰微使团练为绅士阶层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提供了一种独立
于行政体制外的新形式,使绅士基层拥有了暴力的力量,并控制了基层统治权。
同时,绅士的组织活动能力和范围也日益扩大。
在社会,这是绅士阶层对华夷冲突的反应。
商会、农会、教育会这三个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涵盖近代社会新领域的社团也很难摆脱绅士们的掌控。
绅士通过办教育、进入媒体等多种途径还掌握了社会宣传工具。
在政权中,维新变法的主要力量之一就是绅士阶层。
而后来的咨议局更是使“绅权”已不再是乡野田埂间的地方社区的代表,而形成了根基于乡土社会,汇集于全省代表,直达于中央的正式权力体系。
在文化上,绅士阶层是最早开始主动接触西方的,部分开明绅士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绅士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
三、绅士与清王朝的灭亡
随着皇权的日衰,绅士阶层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原来只属于皇权的统治权。
除上文叙述的之外,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值得注意,就是义和团战争中的“东南自保”,宣战、媾和、定约等外交权力都是国家主权的体现,一直以来只能由中央政府行使,东南数省的行动实际上是分割了国家主权,最上层的绅士已经开始不认同中央的权威了。
而事后
清政府对这一行为却没有任何惩处,这说明绅士阶层的力量已经强大到国家政权不得不承认主权被分割的事实,清王朝的主权已经分散到被绅士掌控的各省。
在后来的辛亥革命中,大多数省份都轻易的取得了独立,其独立的条件在这时就已体现。
绅士阶层反抗或者甚至可以说是战胜皇权的客观条件都已成熟。
而绅士阶层同统治者日益加深的矛盾为绅士阶层的反抗创造了主观意愿。
近代中国,在野,绅士阶层一直是抗击外敌的领导力量,无论是在最初的“三元里抗英斗争”、各地反击洋教,还是义和团运动。
但是,斗争的结果却都是清政府屈从帝国主义,大肆镇压人民的反帝斗争,绅士受到的压迫也越来越重。
在朝,以绅士为主要力量的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的立宪运动也失败了,以及清政府不断的丧权辱国,使绅士阶层彻底丧失了对清王朝的幻想。
而科举制的废除和路权运动则是绅士反抗爆发的导火索,在革命党不断暴动的推动下,最终产生了灭亡清王朝的辛亥革命。
四、绅士阶层的消亡和传统农村社会解体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加强了绅士阶层的力量,但也在同时改变着绅士阶层的结构。
绅士阶层是古代中国封闭式的小农经济和宗法专制地主社会的产物。
而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绅士阶层的基础也动摇了。
绅士身分是由功名所决定等级,而西学的传入、科举制
的废除,功名身分已经消失,绅士的基本内涵也就消失了。
商业繁荣使中国社会原有的“士农工商”结构被打破,大批绅士开始经营实业,大批商人基于商业上的成功成为了绅士,出现了新的绅商阶层,他们中的一部分就是最初的民族资产阶级。
在文化上,虽然整个绅士阶层并未真正接受西方,但是绅士阶层也产生了完全接受西方思想的“叛徒”,他们猛力抨击绅士阶层立身的根本——礼教,要求彻底的西化。
他们是最初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组成成员。
而那些虽然仍属于绅士阶层的进步绅士也倾向与同革命派合作。
与此同时,其他的社会势力也迅速崛起,逐渐取代了绅士阶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传统绅士阶层急剧衰退,社会精英集团已让位于新兴工商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和新式军人阶层。
绅士阶层的消亡随之带来的是传统农村社会的解体。
绅士阶层的分化造成了农村精英人才的流失,大批的优秀人才流入城市,接受西式的教育,从事城市工作,却很少有精英能再次回到农村,传统农村社会的治理核心逐渐消失,新兴的地主代替了旧的文人地主。
进而在行政上,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农村社会原有的在专制和集权名义所容忍着的高度地方自治也被保甲制度、警管制度冲破了,中央权力直达每一个人。
还留在农村的绅士阶层丧失了自治的权力,虽然他可以通过成为保长继续支配地方自治事务,但他就不能在拒绝上级的命令。
所以绅士不愿意加入地方行政系统,而“豪
强、恶霸、痞子开始占据基层权力的中心”。
同时,政治结构中原有的自上而下的轨道就被赌塞了,而一个健全的,能持久的政治必须是上通下达,来还自如的双轨形式。
下情不能上达,这将基层社会譬如了政治死角。
上级对于基层社会的压榨越来越重,地主还能将压榨转移给农民,而农民则值得承受他之上所有阶层的剥削,税赋的压力使所有农民都面临着破产、饿死的危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只有反抗一条路,而中国共产党在这时进入农村,最终领导农民摧毁了近代中国的旧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先明.《近代绅士》.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陈志让.《军绅政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西达.斯科切波著(美),何俊志译.《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
[4]张肖梅.《四川农村经济》
[5]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