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题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题库答案
2010年5月
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
1.市场经济——所谓市场经济,是与过去的计划经济相对而言的,即指在以社会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以市场机制激励人们节约经济资源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包括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等等类型。

2.价值形成过程——根据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一方面,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们转移到产品中去,并成为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工人劳动本身创造的新价值,是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加到劳动对象上,并成为产品价值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劳动不仅可以创造使用价值,还可以转移旧价值,这既是对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应用,又是对它的进一步扩展。

在这个价值形成过程中,如果工人在一天里新创造的价值正好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么,它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过程的结果是:预付的资本价值没有增殖,没有生产出剩余价值来,货币也没有转化为资本。

所以,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不符合资本家生产的目的,资本家必须要把它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3.资本技术构成——资本技术构成是指资本在物质形态上由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力数量所构成的比例。

产业资本家在组织生产活动时,把资本投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个方面。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既定的情况下,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之间,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把这种比例所决定的资本构成,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4.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的内在必然联系。

它是对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总结,也是对资本积累过程对无产阶级命运影响的科学概括,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阶级对抗性。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方面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

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关系得到实现,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

这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和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和瓦解的作用。

2.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哪些特点?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基金,而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但考察资本主义再生产,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从对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到:
①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即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在孤
立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买卖是生产的前提条件,因而工人得到的工资表现为资本家从私人基金中预付的价值。

而在连续不断的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在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同时还再生产出自身的劳动力价值。

资本家不过是用工人上一个生产过程已经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价值来进一步雇佣工人。

②资本家手中的全部资本,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不仅资本家手中的原始资本是依靠剥削、掠夺劳动者获得的,而且即使撇开一切积累因素的简单再生产,经过若干年或若干个再生产周期,资本家原预付资本就会被资本家用于生活消费而消失,他现在手中的任何资本都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都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③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的,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

工人的个人消费并不是生产过程以外的事情,它不过重新再生产出可供资本家剥削的劳动力。

综上所述,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

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资料归社会的少数人--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雇佣社会的大多数人--工人进行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自由竞争,盲目生产,资本家为最大程度赚取利润,一方面要生产更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一方面又要以最低的工资给工人,便会使生产与销售出现矛盾,大量产品卖不出去,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产生。

所以说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经济危机。

三、论述题
1.商品价值量的确定,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

衡量劳动量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一部门内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形成的。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但它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 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的,复杂劳动可以换算成倍加的简单劳动,可以比简单劳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这一过程是通过交换、通过商品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自发形成的。

(4) 现实生活中,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使企业的产出与投入比增加,获得比同行业中其他企业更多的价值,这看上去似乎和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相矛盾,实际上这并不矛盾,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中的劳动生产率指的是社会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单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后,单位时间内比同行业其他企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但这些产品仍按照社会价值出售,所以会获得更多的报酬。

2.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经常存在的失业人口,相对于资本需要来说过剩的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劳动的人口。

它不是人口的绝对过剩。

它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大量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原因是: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

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发展。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起着蓄水池的作用。

第二,大量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资本家不仅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到更廉价劳动力,而且可以迫使在业工人接收较低的工资和较差的劳动条件,或者强迫在业工人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

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可能也不会真正愿意消灭失业人口。

第二套
一、名词解释
1.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

2.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

3.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4.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由于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取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⑴社会生产力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越是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管理,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可见,科技包括在生产力之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2.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有那些区别?
①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公式是G-W-G’,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的流通公式是W-G-W。

②作为资本货币的流通目的是为了交换价值,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另一种使用价值。

③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内容是价值增殖;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的流通内容是商品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

④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是无限的;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的流通是有限度的。

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一?
(1) 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首先,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

同时,每一次生产过程又都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为下一次生产提供条件。

其次,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是在人们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

每一次生产过程在生产出一定物质资料的同时,一定的生产关系也会得到维持和发展。

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生产出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即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重新生产出来。

所以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3)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在生产出更多物质资料的同时,还生产出更多的资本或更大的资本家以及更多的雇佣工人。

所以,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物质资料扩大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人口过剩只是相对的。

所谓相对人口过剩,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即这部分劳动者不能给资本家带来平均的剩余价值,而不是说劳动者绝对的过剩了。

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原因。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同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意味着不变资本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则日益相对地下降,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是由可变资本的大小决定的,因此,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日益相对地减少,有时甚至还会绝对地减少。

同时,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地增加。

这主要是因为:①大量的妇女和儿童涌进工厂;②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纷纷加入雇佣劳动者的队伍;③人口的绝对量从而劳动力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

既然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在绝对地增加,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却相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其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之所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①相对过剩人口可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的作用,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间歇式发展的需要。

资本主义生产通常是从危机到繁荣,从繁荣又到危机这样周期性发展的。

在危机期间大批劳动力失业,在繁荣时又需要大量增加劳动力。

若仅依靠自然繁殖无法适应这种需要。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则可随时调节劳动力的供给。

②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统治和剥削。

因为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乘机压低工资使用更廉价的劳动力。

还可以迫使工人遵守资本主义的劳动纪律。

正是因为相对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资产阶级国家所宣传的“充分就业”,只不过是一种永远不可能兑现的空谈而已。

2.试述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指出,任何社会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看,都可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扩大再生产场所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

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则是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以及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扩大原有生产的规模。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般情况是,在生产技术较低的条件下,以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则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

(2)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也有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但总体上是以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提出并反复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

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从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土地、矿产和水等资源的扩大消耗潜力已经基本耗尽,有些资源还出现过度消耗和透支现象。

总之,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潜力已基本耗尽。

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
道路,这就是当前我国应当采取的再生产实现方式。

(3)为了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把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作为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方法。

第二,必须努力消除内涵发展的技术制约,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消除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体制障碍。

要克服按照行政区划组织经济建设的一些弊端,逐步转向按照经济体系的内在层次结构来进行规划、布局和发展;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和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在社会范围内改进经济发展成果的核算方法;改变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等。

第三套
一、名词解释
1.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价值,但价格又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资本价值构成——从价值方面看,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两者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比例。

这种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决定的资本构成状况,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3.固定资本有形磨损——又称物质磨损,是设备或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或因自然力影响而引起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上的损失。

按其损耗的发生分为两类。

Ⅰ类有形磨损是指设备在使用中,因磨擦、腐蚀、振动、疲劳等原因造成的设备的损坏和变形。

Ⅱ类有形磨损是设备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造成设备实体锈蚀、风化、老化等的损耗。

4.商业流通费用——商业资本家经营商业,除了需要垫付一定的资本购买商品外,还需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费用称为商业流通费用。

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两种。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商品二因素?它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关系怎样?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又是抽象劳动。

这种劳动的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使用价值的多样性。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包含在商品之中,决定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的统一。

同样,由它决定的商品二因素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并与商品的二因素联系起来是马克思的贡献,也是我们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资本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资本的构成要从双重的意义上来理解。

从价值方面看,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
的,两者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比例。

这种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决定的资本构成状况,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从物质方面看,资本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

这种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决定的资本构成状况,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表达这种关系,我们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由此可见,资本有机构成既不是单纯地指资本的技术构成,也不是单纯地指资本的价值构成,而是指两者变化中的一种内在关系,即只有那种由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着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才能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

因为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生产中,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并不总是与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相一致的。

大体上存在着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技术构成变化了,但价值构成并不按同比例变化。

第二种情况,资本技术构成变化了,资本价值构成也可以保持不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个劳动力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发生了变化,但由于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变化情况不同,就会出现技术构成的上述两种组合情况。

第三种情况,价值构成变化了,而技术构成却没有变化。

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但生产资料价格因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此,并不是任何情况的价值构成变化都属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只有以技术构成变化为基础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变化,才属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3.固定资本的磨损和折旧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
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有形磨损也称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磨损。

有形磨损与价值规律无关,而与自然规律有关。

无形磨损也称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包括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明高性能新设备而使原固定资本贬值。

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与价值规律有关。

三、论述题
1.试述剩余价值与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关系?
第一,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反映着资本家阶级各个集团及大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反映着资本家阶级各个集团及大土地所有者与工人阶级的关系以及各剥削集团之间的关系。

第二,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又都是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的表面形式。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反映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掩盖了可变资本购买来的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剩余价值这个实质,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但是,利润和剩余价值的量还是相等的。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各个部门的资本家得到的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就不一致了,似乎利润的多少是由投入的资本量决定的,而不是由投入的劳动量决定的,从而造成利润完全是由资本产生的假相。

所以,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