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佛法找到我们自己
佛学中的人生感悟
佛学中的人生感悟
佛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中不仅包含着对宇宙和人类的深刻思考,也提供了完整的人生指导和哲学体系。
通过学习佛学,我们可以获得珍贵的人生感悟,帮助我们更加明晰人生的道路和意义。
首先,佛学教导我们要以慈悲为本。
佛教中的慈悲不仅指对他人的关爱,也是对自己的关怀和宽容。
学会慈悲,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平和地处理人际关系,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情商和生命质量。
其次,佛学注重修行和思维的训练。
通过研习佛学,我们可以体会到“修心比修身更难”的真谛。
只有不断地进行正念修行和锤炼自己的心态,才能达到心无杂念、气定神闲的境界。
这份内心的平和和清明,对于我们在追求目标和面对挑战时都有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佛学也教导我们要尊重因果和平衡。
佛法中有着“因果报应”的概念,即我们的所有行为都会带来各种结果。
因此,佛学鼓励我们要面对自己的过错,并从而学会平衡和谅解。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摆脱烦恼和苦难,追寻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总之,佛学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全面的生活哲学。
通过研习佛学,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情商和生命质量,获得更加清晰的人生目标和道路。
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机会,不断学习和实践佛学的精髓,以成就我们更加充实、平和、幸福的人生。
个人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佛教以来,我仿佛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宿。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佛教的智慧,体会到了佛教带给我的安宁与喜悦。
以下是我个人学佛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信仰的力量佛教让我明白了信仰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而信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坚定,勇往直前。
学佛让我明白了,信仰是一种精神支柱,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二、慈悲为怀佛教教人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宽容和原谅,不再对他人持有偏见。
在与人相处时,我努力做到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这种慈悲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三、放下执着佛教教人放下执着,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和名利。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的痛苦往往源于对名利的执着。
放下执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我开始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在放下执着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四、修行与感悟学佛需要修行,修行需要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践行佛教的教义,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勤奋修行:佛教教人勤奋修行,通过不断努力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自律,努力克服自己的懒惰和懈怠,使自己不断进步。
2. 珍惜当下:佛教教人珍惜当下,不要过于追求未来的虚幻。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3. 修心养性:佛教教人修心养性,培养自己的慈悲、宽容、谦卑等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努力培养自己的慈悲之心,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4. 看破红尘:佛教教人看破红尘,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
在修行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如梦,一切皆为虚幻。
看破红尘,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五、学佛对生活的启示学佛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佛学论坛发言稿
佛学论坛发言稿尊敬的佛友们,大家好!作为一个佛学爱好者,我深感荣幸能在这个佛学论坛上与各位分享我的一些见解和心得。
佛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对于我们人类的修行和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探索佛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首先,我想谈谈佛学的定义和意义。
佛学是指对佛陀的教理和教义进行研究和理解的学问。
佛学不仅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修行的方式。
通过学习佛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陀的智慧和教诲,引导我们脱离苦难,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佛学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指导。
佛学教导我们要超越欲望和执着,放下贪婪和瞋恨,培养慈悲喜舍的心态。
在人生的起伏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挫折,痛苦和烦恼。
而学习佛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面对这些无常和苦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关于修行方法,佛学中有很多种不同的修行方法,如念佛、观禅、持咒等等。
每种修行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功效,但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应以慈悲为本,以树立善念为重要目标。
佛陀教导我们要抛弃嗔恨和贪欲,培养慈悲和智慧,以此为根基,进行修行的过程。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
这些困难可能来自于外界的环境和他人的言行,也可能来自于自己的烦恼和执着。
对于这些困难和障碍,我们应当以平等心态去对待,不被其所动摇,保持修行的专注和坚持。
记得佛家有一句经文:“若欲遇见真正的困难,只要看一看自己的心里。
”佛学教导我们如何面对困境和烦恼,摆脱执着和贪欲的困惑,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除了修行的觉悟,佛学还教导我们如何用慈悲和智慧去对待他人。
佛陀教导我们要以慈悲为怀,以智慧为导向,对待他人的言行要多一份理解和体谅。
在佛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中道”。
所谓“中道”,就是在劝和导化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正念。
我们不应过于执着于功德和个人修行,也不应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和瞋恨。
要学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佛学中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和成果。
12个佛家智慧心语,开启智慧人生
12个佛家智慧心语,开启智慧人生引言概述:佛家智慧心语是佛教思想中的精华,通过这些心语,我们可以开启智慧人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本文将介绍12个佛家智慧心语,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启迪与指引。
一、心无挂碍,智慧自现1.1 了解自己的内心:佛家智慧心语告诉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的欲望和执着。
只有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才能解除挂碍,开启智慧人生。
1.2 去除杂念:佛家智慧心语提醒我们,要学会去除杂念,专注于当下。
只有当我们放下杂念,专注于眼前的事物,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1.3 培养正念:佛家智慧心语告诉我们,要培养正念,保持对自己和他人的善意和关爱。
只有通过正念的培养,我们才能拥有智慧的眼光,看清事物的本质。
二、修心养性,智慧永驻2.1 培养善心:佛家智慧心语提醒我们,要培养善心,行善积德。
只有通过善行,我们才能拥有智慧的心灵,获得真正的幸福。
2.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智慧心语告诉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修身养性,以身作则,影响身边的人。
只有通过修身,我们才能影响家庭、社会和整个世界。
2.3 学会宽容:佛家智慧心语提醒我们,要学会宽容,接纳他人的不同和错误。
只有通过宽容,我们才能拥有智慧的心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慈悲为怀,智慧无限3.1 培养慈悲心:佛家智慧心语告诉我们,要培养慈悲心,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只有通过慈悲心,我们才能拥有智慧的心灵,传递爱与善意。
3.2 接纳生命的变化:佛家智慧心语提醒我们,要接纳生命的变化,不要抗拒和逃避。
只有通过接纳,我们才能拥有智慧的心灵,面对生活的挑战。
3.3 善待自己和他人:佛家智慧心语告诉我们,要善待自己和他人,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权利。
只有通过善待,我们才能拥有智慧的心灵,建立和谐的社会。
四、修行有道,智慧无边4.1 学习佛法:佛家智慧心语提醒我们,要学习佛法,了解佛教的智慧和教导。
只有通过学习佛法,我们才能拥有智慧的心灵,指导自己的生活。
佛学感悟人生哲理句子
佛学感悟人生哲理句子佛学感悟人生哲理句子是指通过对佛教经典的解读,思考与反思,从中汲取因果、苦乐、无常等哲理,来辅助我们正确看待人生和正确处理人生遭遇,充实心灵的话语。
一般来说,佛学感悟人生哲理句子大多具有启发性和励志性,能够在我们人生中起到指导作用。
首先,佛学感悟人生哲理句子告诉我们,要放下所有束缚,接受自我,尊重他人,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勤奋努力,以智慧去开拓人生。
“要知道,人生从不给予任何承诺,只有拼搏才会得到收获。
”“境界要宽,心胸要宽,才可以解脱尘世之缚,获得自由。
”“勤奋求学,方可明白事理,出离生死,超越无常。
”这样的佛学感悟人生哲理句子,既激发了我们对成功的渴望,又提醒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勤奋努力,以实现未来的愿望。
其次,佛学感悟人生哲理句子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包容别人,学会静观,学会珍惜,学会慈悲,学会慎重行事,以慈悲心去看待他人。
“佛法无边,慈悲无边,宽容大度,慈悲喜舍既是大乘之道”;“平等对待,修心养性,随缘淡定,和气相处,保持清静,心宽体胖”;“不要太苛求,不要太计较,放下执著,改变心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无常无情,苦难无常,学会慈悲,放下屠刀,无所求,无所畏”。
这样的佛学感悟人生哲理句子,让我们能够在生活中学会放下,学会慈悲,学会以宽容的心去看待他人,从而改变自己,获得内心的宁静。
最后,佛学感悟人生哲理句子告诉我们,要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要学会把握眼前,把握当下,以此来改变不如意的过去,释放自己,走出枷锁,走上自由之路。
“活在当下,一切皆有因果;去除障碍,放下屠刀,获得自由;只有放下,才能自在;把握现在,才能改变未来。
”“学会珍惜,把握现在,释放自我,把握自己,走出苦海,走上自由之路。
”“把握眼前,把握当下,超越过去,超越自我,走出无常,走出苦海。
”这样的佛学感悟人生哲理句子,让我们能够在生活中学会把握当下,学会珍惜,学会放下,从而改变自己,走出枷锁,走上自由之路。
佛学心得
选择佛学,当初就是抱着凑学分的心态,但听了第一堂课之后,感觉很意外,跟我想象中的有很大的出入,老师把枯燥的佛学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给我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其中穿插讲解了很多的人生哲理,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佛法讲人有二命:性命和法命,人们若想摆脱痛苦的法命轮回,就必须积阴德,即“吃亏”,这对我们的为人处事有很大的启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与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与纠纷,有时对方可能会损害我们的利益,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抱着睚眦必报,以牙还牙的心态,试想一下,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怎样,这时我们如果能用一颗平静的心,持一种吃亏是福的心态去面对,去处理,我相信对双方都是一个圆满的结果。
佛法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蕴含的就是一个运动的哲理,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我们对于一切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都应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大学三年,经历过一些刻骨铭心的事,其中包括自己的第一次感情经历。
当初相识的时候,感觉是那样的美好,曾经有过许多浪漫的约定,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双方还是没有摆脱分手这个痛苦的结局,虽然我试着去挽救,去弥补两者之间已愈来愈宽的鸿沟,但在无情的现实面前,青春的感情还是不堪一击。
分手后,有过一段时间的痛苦与消沉。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底的那份感情已逐渐淡忘了,慢慢地走出了失恋的阴影。
现在回过来一想,生活中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是快乐还是悲伤,是幸福还是痛苦,一切都会过去的。
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活在当下,抛开昨日的一切,过好今天的生活。
佛学的最后一堂课上,自己明白了什么才是一个人身上最重要的——一颗觉悟的心。
联想起当今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发现他们都是由于自己的心被蒙蔽所造成的。
为权,为钱所蒙蔽,无法无天,目空一切,干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来。
试想一个人如果能够时刻保持自己的心觉悟,那这必将是其人生道路上一笔最重要的财富。
佛法修行交流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佛法修行,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在此,我非常荣幸能代表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想说,佛法修行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积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以虔诚的心态,去领悟佛法的真谛,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佛法修行的重要性1. 消除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生活、家庭等。
这些压力往往会导致我们的内心充满烦恼,甚至影响到身体健康。
而佛法修行可以帮助我们消除这些烦恼,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2. 提升智慧,洞察人生真谛佛法修行是一种智慧的修行,通过学习佛法,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智慧,洞察人生的真谛。
这样,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我们就能以更加从容的心态去面对,从而减少烦恼,获得幸福。
3. 利他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佛法修行强调利他精神,即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如何进行佛法修行1. 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修行观念佛法修行首先需要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修行观念。
我们要相信佛法的伟大,坚信通过修行,我们能够改变命运,获得幸福。
同时,要明确修行目的,以清净心去学习佛法,做到“心中有佛,行为如佛”。
2. 修心养性,培养慈悲心修心养性是佛法修行的基础。
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慈悲心,关爱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宽容、理解、关爱,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3. 学习佛法,积累智慧学习佛法是佛法修行的关键。
我们要通过阅读经典、聆听法师讲解等方式,深入学习佛法知识,积累智慧。
同时,要将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
4. 实践修行,将佛法应用于实际佛法修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
我们要将佛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修习禅定、持咒、放生等,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修佛修心的句子
修佛修心的句子修佛修心,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修行方式,是一种追求内心平静与清净的修炼之道。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压力和焦虑也随之而来。
而修佛修心,恰恰是一种对抗压力和焦虑的良好方式。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些关于修佛修心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感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1. 修行佛法,修心修行,心无杂念,自在自由。
2. 修佛修心,须要虔诚心,一颗平常心,方能悟出佛法真谛。
3. 修佛修心,要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体悟大乘佛法的真谛。
4. 修佛修心,要以清净心对待世间万物,超脱红尘,得到心灵的净化。
5. 修佛修心,要以智慧心对待人生种种,明白生死轮回,得到心智的升华。
6. 修佛修心,要以正念心对待修行之路,坚定信仰,不忘初心。
7. 修佛修心,要以谦虚心对待他人,学会宽容,修得真正的大智慧。
8. 修佛修心,要以奉献心对待社会,行善积德,成就大圆满。
9. 修佛修心,要以感恩心对待生活,知足常乐,感悟生命的真谛。
10. 修佛修心,要以快乐心对待人生,笑对人生,享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这些句子,无论是对佛法的理解,还是对修心的体悟,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启发意义。
修佛修心,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实践的修行方式。
通过修佛修心,我们可以找到心灵的净土,体验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愿我们都能在修佛修心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持之以恒,修得真正的心灵自由和解脱。
愿我们都能以一颗善良、宽容、感恩的心,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成就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愿我们都能在修佛修心的句子中,找到前行的力量和智慧,让心灵在修行的道路上得到升华和净化。
愿我们都能以修佛修心的方式,过上简单而充实的生活,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超脱。
愿我们都能以修佛修心的句子为指引,走上一条充满智慧与慈悲的修行之路,让心灵在修行中得到真正的升华和净化。
愿我们都能在修佛修心的句子中,找到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领悟,让心灵在修行的道路上得到真正的升华和净化。
愿我们都能以修佛修心的句子为指引,走上一条充满智慧与慈悲的修行之路,让心灵在修行中得到真正的升华和净化。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篇一: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佛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的思想体系,对世界和人类的认识有着独特的见解。
虽然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时间比较晚,但它的影响却深远地存在于我们的文化和社会中。
在我的眼中,佛教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启示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和“八正道”,其中“四谛”指的是苦、集、灭、道四个层次,而“八正道”则是指正确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帮助我们消除痛苦和达到涅槃(解脱)。
在这个层次上,苦是指人类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集是指这些痛苦是由因产生的,灭是指这些痛苦可以被消除,道是指通过正确的思想和行动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佛教还强调了“无常”这个概念,即一切物体和事件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这种认识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短暂的,并帮助我们接受和处理生活中的挑战。
佛教还强调了慈悲和无我的观念,认为所有生命都有价值和意义,而我们自己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这种认识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可以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帮助我们减轻对他人的负面影响。
佛教的思想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关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教导我们如何消除痛苦和达到涅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生命中的美好和珍贵之处。
除了思想之外,佛教还提供了实践的方法。
佛教强调修行和实践,即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修正,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完善。
佛教中的一些修行方法,如禅修和冥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提高我们的意识和感知能力。
佛教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启示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通过阅读佛教的文献,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它的影响和价值,并希望能够将这些见解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篇二: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示例如下:佛法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和文化之一,它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方法,让人们能够从内心深处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从而创造一个更加幸福、和谐和有意义的世界。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人类的本质和生命的真相,对于我的人生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学对人生的感悟
佛学感悟人生哲理句子:佛曰,人生如梦,需以清醒的心态去面对,以慈悲的胸怀去感受。
佛法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只有通过修行和领悟,我们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同时,佛法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把握好每一个可以享受生活的机会。
佛法认为,人生中的所有经历都是宝贵的,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行和领悟,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谛。
佛法教导我们,人生如梦,一切皆因果。
在这个无常的世界里,我们要学会放下执念,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
世间万物皆为因果,佛家教诲我们种善因、得善果,从而感悟到人生的无常与痛苦。
人生如逆旅,佛法指引我们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保持平静与慈悲,成为更好的自己。
佛经人生感悟:无我才是真境界佛经中有一句话:“无我才是真境界,不执着于相才是最好的修行。
”这句话启示我们,不要过于执着于自己的身体和意识,要学会放下。
当我们真正放下自我,才能进入更高的境界,体验到无我的真谛。
佛经人生感悟:生命如行云流水佛经中有一句话:“生命如行云流水,只有当下的存在才是真实的。
”这句话启示我们,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当下,把握好每一个当下的机会。
不要被过去或未来的忧虑所困扰,要勇敢地面对当下的挑战和机遇。
人生路漫漫,佛法指引我们看淡得失,拥抱苦难,寻找到内心的宁静。
佛家强调心性本善,只有修行内心,才能使内心的善良得以体现。
学会放下,懂得舍弃,让我们在佛法的熏陶下感悟人生的真谛。
佛教所说的人生是苦,是让我们认清所面对的现实,并非要我们认命,更不是想方设法地逃避。
而是让我们以理性的智慧,寻求痛苦的真正起因,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它们,获得究竟的涅槃之乐。
佛家强调慈悲与智慧,以淡泊名利、善待众生为修行之本。
佛经人生感悟:慈悲为本佛经中有一句话:“慈悲为本,善待自己和他人。
”这句话启示我们,善待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秉持着慈悲的心态,关爱自己和他人。
只有通过关爱和慈悲,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美好的人生。
透过佛法看世界的内容
透过佛法看世界的内容佛法是一种古老而智慧的学说,它提供了独特的透视方式来看待世界。
通过佛法的眼睛,我们可以深入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首先,佛法教导我们放下欲望和执著。
世界充满了无尽的欲望,人们常常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但这种追求往往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佛法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外界的物质享受。
通过舍弃对物质欲望的执著,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其次,佛法教导我们观照瞬息万变的世界。
佛法认为一切都是无常和无我的,万物都在不断变化。
我们常常因为对事物的执着而产生痛苦,而佛法告诉我们要接受事物的变化,并学会适应它们。
透过佛法的智慧,我们可以明白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所有的痛苦和困扰都会随时间过去。
此外,佛法教导我们慈悲和善良。
佛法强调我们与他人的连接和关爱。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常常被自私和利己主义所困扰。
佛法告诉我们要超越个人利益,关怀他人的痛苦和需要。
通过培养慈悲心和善良,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和谐和平的世界。
最后,佛法教导我们修行和内观。
佛法强调个人内心的修炼和觉察。
通过冥想和内观,我们能够观照自己的思维和情绪,并找到超越它们的方式。
佛法认为内在的智慧和觉醒是每个人都可以实现的。
通过修行,我们可以超越尘世的纷乱,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平静。
综上所述,佛法给予我们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
它教导我们放下欲望和执著,观照事物的无常性,培养慈悲和善良,以及通过修行找到内心的平静。
透过佛法的智慧,我们可以发现世界的本质和真相,并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心中有佛的句子
心中有佛的句子
1. 心中有佛,便会拥有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佛法以慈悲为本,我们学
习佛法,学习慈悲的道德品质,人生便成了一种美好。
2. 静心净念,心中有佛。
佛教强调内观,是解决烦恼之本。
在内心平
静的状态下,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内在,感受到来自佛的力量。
3. 人人都可以心中有佛。
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出家人,但是我们可
以用现代化方式了解佛法,更好的理解佛法。
4. 心中有佛,就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了佛教的慈悲、智慧和
清净的道德品质。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放下杂念,回归内心。
5. 在寻觅自己的人生道路中,如果可以将佛法融合其中,那么我们就
能够变得更加坚强、自信,永不放弃。
正如佛陀曾经说过:“心静则知,心不静则不知。
”
6. 心中有佛,不仅是修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只要用心、用爱去对
待身边的人和事,便能够感受到佛的宁静和力量。
7. 佛法所倡导的“中道”和“和平”思想,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
只有当我们从内心去感知、珍惜生命,才能真正的引领自己走向成功。
8. 心中有佛,将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慈爱和智慧。
只有展现出对他人
的关爱和尊重,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也才能得到心灵上的升华。
心灵的涤荡佛教如何帮助我们成长语录
心灵的涤荡佛教如何帮助我们成长语录心灵的涤荡:佛教如何帮助我们成长佛教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哲学与宗教体系,以心灵的涤荡和成长为核心思想。
通过佛教的教诲与实践,我们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快乐,以及对生活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以下是一些佛教语录,展示了佛教思想的智慧和启示,及其如何帮助我们成长。
1. 修行心灵佛陀说:“灵修的目的是改善我们的心态,克服贪婪、瞋恚和无明。
”这句话强调了佛教修行的根本目的,即通过控制欲望、尽量减少痛苦和无明来达到内心的涤荡和成长。
佛陀告诉我们,通过深思熟虑、反省和内观,我们可以超越俗世的纷扰,发现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2. 缘起性空佛陀说:“一切有因果,一切皆空灭。
”这句话揭示了佛教中缘起性空的教义,即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是由因果关系所决定的,而且所有事物都是空的。
这种空并不是虚无,而是指事物的本质为空,没有固定的、永恒的实体。
理解缘起性空的教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一切都是相对和无常的,从而减少对外界的执着和纠结,使我们的心境变得开阔和平静。
3. 忍辱与宽容佛陀说:“愿意为别人承担痛苦,而不是将痛苦转嫁给别人。
”这句话强调了佛教中对忍辱和宽容的重视。
佛陀教导我们,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不公,我们都应该保持冷静和宽容,与他人理解共处。
通过忍辱和宽容,我们可以释放自己的怨恨和愤怒,培养内心的平和与善意,与他人和谐相处。
4. 慈悲与利他佛陀说:“对一切有情众生怀有慈悲心,是真正的佛教修行者。
”这句话强调了佛教中慈悲与利他的重要性。
佛陀教导我们,我们应该对他人怀有慈悲之心,关怀他人的苦难与困境,并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
通过慈悲与利他的实践,我们可以培养大爱和无私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与幸福。
5. 心的净化与觉醒佛陀说:“净化心灵,觉醒智慧是佛法真正的目的。
”这句话表达了佛教中心灵净化和觉醒的追求。
佛陀告诉我们,通过修行和内观,我们可以净化内心的执着和贪欲,以及负面情绪,达到内心的纯净与平静。
描写佛法的唯美句子(精选合集两篇)
描写佛法的唯美句子(精选合集第一篇)佛法,正如那华丽的阳光穿过云层洒在大地上一样,带给我们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下面是我精选的30句描写佛法的唯美句子,希望能带给你们一些启迪和灵感。
1. 佛法如清风拂面,让心灵得到解脱。
2. 佛法如涓涓细流,安静地滋养每一个灵魂。
3. 佛法如烛光,照亮黑暗中的迷途者。
4. 佛法如花朵绽放,让世界充满了美好和善意。
5. 佛法如春雨滋润,带走尘世的浮躁与困惑。
6. 佛法如音符跳跃,唤起心灵深处的和谐与宁静。
7. 佛法如夜空中的明星,指引我们走向光明。
8. 佛法如大地的温暖,安抚疲惫的心灵。
9. 佛法如鸟儿翱翔,给我们带来自由和希望。
10. 佛法如海洋的浩瀚,包容众多的生灵和智慧。
11. 佛法如古老的书籍,保存着智者的智慧与启示。
12. 佛法如绵延的山脉,给人以坚持和勇气。
13. 佛法如晨曦的第一缕阳光,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14. 佛法如甘甜的清泉,解渴我们心灵的渴望。
15. 佛法如晨雾散去,照亮前方的道路和选择。
16. 佛法如彩虹的美丽,展示着生命的多彩和奇迹。
17. 佛法如古镜的晶莹,映照出我们内心的真实和美好。
18. 佛法如绿洲的繁花,舒缓我们在尘世的疲惫与焦虑。
19. 佛法如鹭鸟的翅膀,带着我们飞向宁静的天空。
20. 佛法如雪花的纯洁,净化我们心中的杂念和纷扰。
21. 佛法如琴弦的和谐,奏响美妙的音乐和生命的旋律。
22. 佛法如夜空的星群,引导我们找到内心的方向和目标。
23. 佛法如沙漠的绿洲,给我们在困境中找到生机和希望。
24. 佛法如蜜蜂的忙碌,散播着智慧与仁爱的芬芳。
25. 佛法如宝石的光芒,闪耀出智者的智慧和奇观。
26. 佛法如迷宫的指引,帮助我们找到真相和解脱。
27. 佛法如流水的柔顺,将我们与宇宙和谐连接在一起。
28. 佛法如蓝天白云,洗涤我们心境的浊气和杂念。
29. 佛法如山泉的清凉,净化我们内心的污垢和压力。
30. 佛法如和风的轻抚,带来平静与宁愿的心灵享受。
佛教的人生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佛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宗教体系,也是一种生活哲学。
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智慧,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以下是关于佛教的人生智慧的详细介绍。
1. 了解人生的本质佛教教导我们认识到人生的本质是无常和苦。
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变化,并且不要过于依附于物质和感官享受。
苦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能逃避苦难,但可以通过修行和正念来减轻痛苦。
2. 培养慈悲心和善良佛教强调慈悲和善良的重要性。
通过培养慈悲心,我们能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减轻他人的痛苦。
善良是一种美德,它能够让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正念和冥想正念和冥想是佛教修行的核心。
正念是指保持对当前经验的觉知和专注,不被过去和未来的思绪所干扰。
通过正念,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困难和挑战,增强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冥想是一种训练内心的方法,通过冥想,我们能够培养专注力和平静心态,减轻压力和焦虑。
4. 无我和缘起佛教教导我们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无我和缘起的。
无我是指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实体,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缘起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由无数的因缘条件所组成的,没有孤立的存在。
通过理解无我和缘起,我们能够减少自我的执着,减轻欲望和贪婪,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5. 善业和业力佛教教导我们通过行善积德来改善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善业是指通过正直、慈悲、善良的行为来积累善德。
业力是指我们行为的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通过行善积德,我们能够获得积极的业力,带来幸福和福报。
6. 轮回和解脱佛教教导我们认识到轮回和解脱的存在。
轮回是指生死轮回的循环,我们的灵魂会在不同的生命中转世。
解脱是指摆脱轮回的束缚,达到涅槃的境界。
通过修行和悟道,我们能够解脱轮回的苦难,获得永恒的解脱和平静。
7. 师徒关系和学习佛教强调师徒关系和学习的重要性。
师徒关系是指寻找一位有智慧和修行经验的导师,通过他们的指导和教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法和修行的方法。
我心向佛下半句子
我心向佛下半句子在我心向佛的信仰中,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佛教教义教导我们要放下执念,超脱世俗,追求心灵的净化与解脱。
我心向佛,是因为在佛法中我找到了对生活的理解与对人生的感悟。
佛教教义告诉我们,人生中的苦难与痛苦源自于欲望。
放下欲望,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我心向佛,是因为在佛法中我学会了放下执念,学会了接受生活中的一切。
不再执着于名利、情感,不再计较得失,我学会了看淡世间的纷扰,学会了在内心中寻找一方净土。
在我心向佛的信仰中,我学会了慈悲与善良。
佛教教义教导我们要对他人怀有慈悲之心,要以善良之心待人。
我心向佛,是因为在佛法中我学会了关爱他人,学会了尊重生命。
我学会了以一颗慈悲之心对待身边的人,学会了用善良的行为去影响周围的人。
在我心向佛的信仰中,我找到了对生活的一种豁达与包容。
佛教教义教导我们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要包容世间的一切。
我心向佛,是因为在佛法中我学会了平等对待一切生命,学会了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
我学会了用一颗包容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学会了用一颗豁达的心去接受生活中的一切。
在我心向佛的信仰中,我找到了对人生的一种智慧与领悟。
佛教教义教导我们要用智慧去看待人生,要用领悟去体验人生。
我心向佛,是因为在佛法中我学会了用智慧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学会了用领悟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我学会了用一颗智慧的心去面对人生的抉择,用一颗领悟的心去体验人生的风景。
在我心向佛的信仰中,我找到了对自己的一种超脱与解脱。
佛教教义教导我们要超脱世俗,要解脱生死轮回。
我心向佛,是因为在佛法中我学会了超脱世俗的束缚,学会了解脱内心的纠结。
我学会了用一颗超脱的心去看待世间的荣辱得失,用一颗解脱的心去体验生死轮回。
我心向佛,是因为在佛法中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学会了放下执念,学会了慈悲与善良,学会了豁达与包容,学会了智慧与领悟,学会了超脱与解脱。
在我心向佛的信仰中,我找到了对生活的一种领悟与感悟,找到了对人生的一种理解与体验。
一心向佛的感悟
一心向佛的感悟
我深信一心向佛的力量。
当我们面对艰难险阻、困顿疲惫时,信仰能够让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找到内心的力量。
佛法让我们知道,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我们所遇到的人和事都有其特定的缘分。
当我们受到伤害或遭遇困难时,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而是应该反思自己,找到问题所在,从中学习。
这样才能真正成长并改善自己的命运。
在佛法的启示下,我们也要学会感恩。
感恩我们的父母、亲人、朋友,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因为每一个人和事都是对我们的考验和磨炼,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同时,佛法也教导我们,要慈悲为怀。
慈悲不仅是对别人的关心,也是对自己的关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难处,我们需要对自己宽容和体谅,同时也要对别人有同样的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一心向佛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挑战和困难。
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保持信念和善念,就一定能够化解困境,走向成功。
- 1 -。
佛教中自我鉴定
佛教中自我鉴定
自我鉴定是佛教中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通过反思和观察自身的思想、言语和行为,以达到提升自我修行和修正错误的目的。
在进行自我鉴定时,我们应该避免给自己贴上任何的标签,因为标签往往是对自己的评判和限制。
在自我鉴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超越标签的界限,深入观察自己内心深处的本质。
我们不能以“我是一个成功者”、“我是一
个失败者”或者“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是一个自私的人”这
样的表面标签来定义自己。
因为这些标签只是我们对自己一时的评估,而非真正的本质。
佛教教导我们要超越表面的标签,认识到无我(Anatta)的真相。
无我意味着我们没有固定、持久的自我实体,我们的身心和外界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和转动中。
因此,我们不能将自己局限在任何标签之中,而应该保持开放和灵活的心态来观察自己。
在自我鉴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正念(Mindfulness)的方法来观察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正念是一种无判断、接纳一切的觉知状态,通过觉知我们可以洞察自己的心理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
通过观察和觉察,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执着、贪欲、嗔恨等负面心理,并努力修正这些不善的倾向。
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喜悦、慈悲、忍辱等正面品质,以增进自我修行和造福他人。
总之,佛教中的自我鉴定是一种超越标签的修行方法,它帮助
我们认识到无我的真相,超越一切界限,实现内心的觉醒和解脱。
在进行自我鉴定时,我们要用心观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正念的态度接纳一切,修正错误,长久地培养善心和智慧,以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超越。
佛的唯美句子
佛的唯美句子
1. 人生如梦,佛法如影,当我们悟到生死皆空,才能看透痛苦与快乐的幻像。
2. 佛教告诉我们,觉悟并不是要获得什么,而是要放下所有的贪爱、瞋恨和愚昧。
3. 佛法是一把解锁心灵的钥匙,蕴含无穷智慧的钥匙才能打开心灵的大门。
4. 如来庄严,万象皆空,一路走来,方知生命的真谛。
心静如水,万物皆明,方能领悟佛教的真谛。
5. 慈悲是佛教的核心,只有慈悲之心才能真正帮助他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喜悦。
6. 佛教认为,人类之所以受苦,是因为我们一直在追求贪欲和欲望,并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内心真正的需要。
7. 佛法的影响深远,它让我们更加关注内心的需求,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8. 在佛法的指引下,我们不再被外界环境所拖累,而是放下身心,专注内心,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
9. 佛法是关于人生的指导,它告诉我们要以慈悲之心待人,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10. 佛法教导我们通过善行、冥想、慈悲和勤奋来达到心灵的升华,让我们的灵魂更加光明、智慧和平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佛法找到我们自己.txt我的优点是:我很帅;但是我的缺点是:我帅的不明显。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令堂可是令尊表姐?我是胖人,不是粗人。
通过佛法找到我们自己耶喜喇嘛当我们研究佛法时,我们是在研究我们自己,研究我们自己心的本质。
佛法不把它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超灵'之上,而是将其重点放在更实际的事情上。
比如,如何生活,如何将我们的心融合在一起,以及如何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宁静而健康。
换句话讲,佛法总是著重于经验性的知识、智慧,而并非某些教条的观点。
实际上,我们甚至不把佛教看成一种一般字面意义上的'宗教'。
从喇嘛们的观点来看,佛教的教义更多是涉及哲学、科学或者心理学的知识。
人类的大脑本能的寻求欢乐。
这在东方与西方没有什么区别,每一个人都在做著同样一件事情。
但是,假如你对欢乐的追求正在使你情绪化地抓住感官世界不放,那就非常危险了。
你自己没有控制。
不过你不要以为控制是东方的东西,或者佛教中的东西。
我们都需要控制,尤其是我们中陷于物欲生活的圈套的人们,我们在心理上、在情感上太迷恋于对各种物质的执著了。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不清净的思想;这样的人在精神上得了病。
事实上,你们已经知道,单靠外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断不可能满足你的各种执著的欲望或者解决你其他的情感问题。
而世尊的教诲向人们展示的是人类潜能的本质特点,人类思想的能力。
当你研究佛法时,你会知道,你是谁和如何进一步发展自己;佛法不把重点放在某种'超自然'的信仰体系,而是教你去揭示对你自己和对周围其他现象的深层次的理解。
然而,不论你是一个宗教徒还是唯物主义者,不论你是信徒还是无神论者,了解自己的思想是如何工作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不这么做的话,你就会东奔西跑,认为你是健康的,而事实上,各种苦恼情绪的根源、导致所有心理疾病的真正原因,正在与你一同成长。
因为那样,你的心所追逐的,是某种外在的微不足道的、变幻无常的事物,某种并不重要的,而且是错误的东西,而用不了几秒钟,你就会不安到极点了。
就我看来,这表示你在精神上得了病,为什么呢?因为你执著于感官的世界,因依恋而变成了瞎子,受到招致一切麻烦的根本原因的摆布,而不知道你自心的本质。
如果你想驳斥我,说你不相信我所说的,那没有关系。
这不是一个信不信的问题。
不管你怎么一再说'我没有鼻子',你的鼻子还是在那儿,就在你的两只眼中间。
不管你相不相信,你的鼻子总是在那个位置。
我遇到过一些人,他们骄傲地宣布:'我不是一个信徒。
'对于他们公开宣称自己不信任何事情,他们显得是如此地骄傲。
你可以查一下,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今天的这个世界上,有著太多的矛盾。
科学的唯物主义者夸口道,'我不信',宗教信徒说,'我信。
'但是,不论你怎么认为,你还是需要了解自己的心的特有的本质。
你如果不这么做,那无论如何高谈执著的过患,事实上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执著,和如何去管束它。
说起来轻巧,但真正难做得的,是如实了知执著的真正本质。
譬如说,当人们最初造飞机和汽车时,他们的愿望是能够更快地做事情,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却是人们变得比以往更加难以安静下来。
查看一下你的每天的生活吧。
由于执著,你从情感上卷入到对你自心创造的给你一种真实感觉的世界中,不给你自己留一点点的空间或时间来了解自心的本质。
对我来说,这就是对于艰难生活的定义。
你找不到满足或快乐。
因为事实是,快乐与享受实际上来自'心',而不是来自物质的现象。
不过,还是有一些明智的,无神论的人们确实从某种程度上理解到,物质并不能保证有价值的、欢乐的人生,他们正在努力寻找,看是否有其他某种可以提供真正令人满足的东西。
当世尊谈到'苦'时,他并非简单指那种表面的问题,比如肉体的疾病和伤害,而是指'心'自身那种难以满足的本质恰恰就是'苦'。
某一种事物,不管你得到多少,这也决不会令你得到满足。
这种无休无止的欲望,就是苦。
它的特征,就是情感的失败。
在佛教的心理学中,描述了六种基本的情感,这六种情感挫败人的自心,搅扰它的宁静,使它变得烦乱不安,它们分别是:无明、痴、嗔、慢、疑、邪见。
这些都是心的态度,而不是外部的现象。
佛法中强调,要克服这些幻觉,即克服你的苦的根源,信仰和忠诚帮不了多大忙--你得理解它们的本质。
如果你不用内省的识慧审查你的自心,你永远也不会知道里面究竟有什么。
你若不去查看,不管你你如何高谈你的心和你的情感,你永远也不会真正理解你的基本情感是'自我中心',而这正是让你不得安宁的东西。
那么,要克服你的自我,你并不需要放弃你的一切所有。
保持住它们;因为它们不是使你的生活艰难的原因。
你之所以不得安宁,是由于执著心紧紧抓住你的所有;自我和执著染污了你的心,让它变得不清晰,愚昧,和焦虑,从而障碍了智慧之光的增长。
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禅思。
禅思决非只是仅只培养集中于一点的能力,坐在某个角落里无所事事。
禅思实际上是一种心的警觉的状态,即掉举的反面。
禅思是智慧。
你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觉醒,完全觉知你在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么去做。
我们在做几乎所有的事情时都是不知不觉的,我们无意识地谈话,虽然我们声称自己是清醒的,但是我们还是完全不能觉查那肆虐于我们心中、影响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的那些苦恼。
你自己可以检查一下,做做试验。
我这儿并非是在下定论或者压制你。
佛法就是这样起作用的--它给你提供一些意见,而你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查看这些意见是否属实。
这是非常切实的东西,我谈的不是某种在虚空中的事物,这实际上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假如你不了解执著的特征和所执之物,你怎么能够发起对你的朋友、你的父母和你的祖国的慈悲心呢?用佛法观点来看,那是不可能的。
当你伤害你的父母或者你的朋友时,那是你的不能知觉的心在作怪。
当一个人发泄自己的愤怒时,对于他自己心中所发生的事情却是一片茫然。
不能觉知自心,就使我们伤害别人,不尊重其他的有情众生;对我们自身的行为和心理上的态度不觉知,会使我们丧失人性。
事情就是这样,就是这么简单,不是吗?近来,人们通过学习和训练,以图成为心理学家。
世尊的意见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了知自己的心,你应当成为自己的心理学家。
这肯定是可能的,每一个人都有能力理解他或她的心。
当你理解自心时,控制它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不要以为控制仅仅是像是在登喜马拉雅山,或者以为控制对于没有多少财物的人来说,会显得更容易。
这可不一定是事实。
下一次当你情绪动荡时,你可以自己查查看。
不要忙著做某件事以图转移自己的视线,放松,然后试著觉察你在做什么。
问问你自己,我为什么在做这个?我是怎么做的?原因是什么?你会发觉,这是一次精彩的体验。
你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专注的智慧,觉知,或者知觉。
因此,你可以发现,通过理解,你可以轻松地解决你的问题。
要觉受到对别人的慈悲心,你就得了解物件的本质。
如果你不了解,那么,即使你说,'我爱他','我爱她',那也只不过是你的'我慢心'带著你做另一次'自我'的旅行罢了。
尽力去做到了知'如何'和'为什么'。
成为你自己的心理学家,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后,你就可以用自心的理解的智慧来应付自己;你将能够从容地与朋友在一起,令你的朋友高兴,享受你的所有,而不是变得坐卧不宁、脾气暴躁,以致于浪费你的生命。
要成为你自己的心理学家,你不需要学习某些伟大的哲学。
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每天检查自己的'心'。
你们每天都在检查物质的东西--每天早上你都查看厨房里的食物,但你们却从不去查看你们的'心'。
查'心'远比其他事情都重要。
然而,绝大多数人都相信事情的反面。
他们似乎认为可以简单地'买到'对治他们所面临的任何问题的解决办法。
物化的态度以为,金钱可以买到使你幸福的任何东西--你可以买到一颗宁静的'心',(显然,这并不是事实)。
虽然你可能嘴上不这么说出来,心里却是这么认为的。
这完全是误解。
即使自认为是宗教信徒的人,也需要理解他们的自'心'。
光靠忠诚永远也不可使问题终止;而理解识慧却总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世尊自己也曾说过,对佛陀的信仰是危险的;人们不能只是'信'某个东西,人们应当用他们自心的心去发现他们自己的真实自性。
基于理解上的'信'很好,一旦你意识到某件事物,或者从理性上对某件事物很清楚,'信'是自动跟随而来的。
但是,假如你的虔诚是基于误解,那这种虔诚会轻而易举的被别人的话所破坏。
不幸的是,许多具有宗教倾向的人们,尽管他们自认为是宗教徒,但他们是脆弱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了解他们'心'的自性。
而如果你真实地了知你的心为何物以及它是如何运作的,你就会理解这是一种障碍你健康的精神能量。
当你理解你的自心对世界的观点,或者说看法,你就会意识到你不仅是不断地在攀缘感官的世界,而且会意识到你所攀缘的东西都只是幻化不实的,你太关注于在一个'并不存在的未来'将会发生什么,却对当下完全麻木不仁,你不过是在为一个'心的构想'而活著。
一个对当下都麻木不仁的心,却还不断地攀缘未来,这心便是不健康的,你们大家同意这一点吗?每一天都保持觉醒,这一点很重要。
觉醒的意识与智慧的本质特征是平静与欢乐。
你勿需攀缘某种'未来才成熟的'欢乐。
只要你能尽自己的力去实践'正见'、'正行',结果是立竿见影的,与行为相伴发生的。
你用不著去想,'如果我一辈子做好事,也许我会在下一世得到好报。
'你不必去为将来好报是否兑现而耿耿于怀。
只要你当下尽你的理解力去行动,你的心当下即可得持久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