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黄州

合集下载

定风波苏轼

定风波苏轼

定风波苏轼定风波苏轼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定风波苏轼,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定风波苏轼篇1定风波诗人:苏轼朝代:北宋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古诗赏析【注释】①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②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③吟啸:吟诗、长啸。

④芒鞋:草鞋。

⑤烟雨:烟波风雨。

⑥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⑦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

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

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

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

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

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赏析】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

这就是“了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

2019最新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5 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考试专用)

2019最新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5 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考试专用)

5 苏轼词两首(课时1)1.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_________,号_________,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_________、_________。

诗词开________一派,为______________之一。

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________”。

传世书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文体知识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3.创作背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4.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故垒()酹()狼狈()何妨()吟啸()樯橹()萧瑟()一蓑烟雨()5.指出下列词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意思.(1)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2)羽扇①纶巾②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3)灰①飞烟②灭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4)同行皆狼狈()______________(5)竹杖①芒鞋轻胜马②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1.子瞻东坡居士文学家书画家豪放唐宋八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宋四家《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4.lěi lèi bèi fang yín qiáng/lǔ sè suō5.(1)名词作状语,向东。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公瑾。词人选两件事来塑造周瑜。第一 件是“小乔初嫁了”:一借周瑜娶小乔 说明他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很年轻,而又 大有作为(娶亲时正是他取得皖城战役 的胜利之时)。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 称出周瑜潇洒的风姿(才子配佳人,美 人配英雄)三是小乔的姐姐大乔是孙策 之妻,周瑜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是他 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作者生平
书画方面:擅长行书、楷书, 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他追求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 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 涯。政治上失意,但就个人创 作而言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 才”。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 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史。
猜一猜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


释 题
本文选自《东城乐府笺》。念奴 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 目,也是词的内容。
题目道出了诗歌属于咏史怀古诗, 这首词可谓千古绝唱,是苏轼豪放 词的代表作,也是北宋词坛上最引 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人生犹如大梦一场,还是 洒一杯酒祭献给江中伴我的明 月吧 。 赏析
“人生如梦”表达了词人对坎坷 的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一句借 酒抒情。千古人物都被淘尽在大江之 畔,而江月千古不变,也表达了词人 旷达洒脱的情怀,人生短暂,江月永 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情感?
•研读上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集合10篇)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集合10篇)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集合10篇)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1原文:水调歌头·送王子初之太原元代:王恽将军报书切,高卧起螭蟠。

悲欢离合常事,知己古为难。

忆昔草庐人去,郁郁风云英气,千载到君还。

歌吹展江底,长铗不须弹。

路漫漫,天渺渺,与翩翩。

西风鸿鹄,一举横绝碧云端。

自笑鹡鸰孤影,落日野烟原上,沙晚不胜寒。

后夜一相意,明月满江干。

译文:将军报书切,高卧起螭蟠。

悲欢离合常事,知己古为难。

忆昔草庐人去,郁郁风云英气,千载到君还。

歌吹展江底,长铗不须弹。

路漫漫,天渺渺,与翩翩。

西风鸿鹄,一举横绝碧云端。

自笑鹡鸰孤影,落日野烟原上,沙晚不胜寒。

后夜一相意,明月满江干。

注释:将军报书切,高卧起螭(chī)蟠(pán)。

悲欢离合常事,知己古为难。

忆昔草庐人去,郁郁风云英气,千载到君还。

歌吹展江底,长铗(jiá)不须弹。

螭蟠:亦作“螭盘”。

如螭龙盘据。

长铗:指长剑。

铗,剑柄。

路漫漫,天渺渺,与翩(piān)翩。

西风鸿鹄,一举横绝碧云端。

自笑鹡(jí)鸰(líng)孤影,落日野烟原上,沙晚不胜寒。

后夜一相意,明月满江干。

鹡鸰:《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后以“鶺鴒”比喻兄弟。

赏析:纵观全词,气势雄浑,悲壮慷慨,大处着笔,有高屋建瓴之势,小处作结,读者可以从作者的亲身经历去体味人生的百态。

吴梅在《词学通论》中称王恽词“精密宏博,自出机杼”,于词可见一斑。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2原文:水调歌头·游泳近现代: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译文: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此词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

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

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

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

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作品原文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作品注释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长恨”句:引用庄子典。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

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縠(hú)纹:比喻水波微细。

縠,绉纱类丝织品。

作品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古代诗歌赏析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①苏轼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②。

【注】①潘郭二生:苏轼在黄州的朋友潘大临和郭遘。

女王城:黄州州治东十五里的永安城,俗称女王城。

和(hè):依照别人诗作的韵脚作诗。

②赋《招魂》:指宋玉因屈原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楚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

(这一说法出自王逸《楚辞章句》)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渴望春意的诗人主动“出郊寻春”,是旧地寻春,“走马”而去。

B.颔联不写寻春所获,却宕开一笔,看似游离,实为全诗的关键之所在。

C.颈联既具体指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可概括为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乐趣。

D.尾联诗人告慰故人自己在黄州很好,并表达自己渴望朝廷召还的急切心情。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赤壁赋》中,苏轼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复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

(2)《小石潭记》中,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

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

(3)《氓》中的女子为了摆脱内心的痛苦,对“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氓”说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心与男子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14.D【解析】尾联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并告慰朋友,不必为他担心挂念,并没有表达自己渴望朝廷召还的急切心情。

15.(1)寻春之乐。

念奴娇赤壁怀古任瑞俭定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任瑞俭定稿
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中不合理的做法,多 次被贬。元丰二年(1079年),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 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 副使,这是个闲职。 哲宗立:废新法,信旧党,苏轼被召回, 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 新法,因而再次遭贬,先后在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 官。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 谪惠州,儋(dān)州(今海南岛) 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召回,途中病死于 常州,终年65岁。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思周瑜
叹自己
年龄 职位 事业 形象 生活
周瑜 34岁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英俊儒雅 幸福美满
自比
苏轼 47岁 团练副使(虚职) 壮志未酬 早生华发 屡遭不幸
春风得意 命途多舛 抒发对英雄的仰慕之情 , 同时引 发自己功业未成的感伤。
倾情诵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江 华 国 谈 月 发 神 笑 。 。 游 间 人 , , 生 多 樯 如 情 橹 梦 应 灰 , 笑 飞 一 我 烟 尊 , 灭 还 早 。 酹 生 故 了 , 雄 姿 英 发 。 羽 扇 纶 巾 ,
遥山 想如 公画 谨, 当一 年时 ,多 小少 乔豪 初杰 嫁。
惊 涛 拍 岸 , 卷 起 千 堆 雪 。 江
三 国 周 郎 赤 壁 。 乱 石 穿 空 ,
流 人 物 。 故 垒 西 边 , 人 道 是 ,
大 江 东 去 , 浪 淘 苏 尽 轼 , 千 古 风
念 奴 娇 赤 壁 怀 古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气势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作课教师:任瑞俭
学习目标:
1、学习词中写景、咏史、 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 2、感受作者渴望为国效力 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 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 绪。

《念奴娇》诗词鉴赏

《念奴娇》诗词鉴赏

《念奴娇》诗词鉴赏《念奴娇》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余客武陵。

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

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

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

秋水且涸。

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

清风徐来,绿云自动。

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

朅来吴兴。

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

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菇蒲雨。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人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愁人一作:愁入)译文翻译小舟荡漾在红火、繁茂的荷花丛里,记得来时曾经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

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罕见游人踪迹,无数映水的荷花衬着荷叶在微风中摇曳,就像系着佩带和裙裳的美女。

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

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我赞美荷花的诗句。

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盖亭亭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季,舞衣般的荷瓣容易凋落,西风吹得南浦一片狼藉,使我愁恨悲凄。

那高高的柳树垂下绿荫,肥大的老鱼将浪花吹起,仿佛拘留我在荷花间留居。

多少圆圆的荷叶啊,曾知我多少回在沙岸边的归路上徘徊,不舍离去。

注释解释武陵:今湖南常德县。

薄:临近。

朅(qiè):来,来到。

吴兴:今浙江湖州。

相羊:亦作“ 相佯”。

亦作“ 相徉”。

徘徊;盘桓。

光景:风光;景象。

三十六陂:地名。

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诗文中常用来指湖泊多。

水佩风裳: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

菇蒲:水草。

菇即茭白。

青盖:特指荷叶。

争忍:犹怎忍。

凌波:行于水波之上。

常指乘船。

南浦:南面的水边。

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田田:莲叶盛密的样子。

沙际:沙洲或沙滩边。

诗文赏析这是一篇托物比兴的咏物词,借写荷花寄托身世。

宋代词人周邦彦是钱塘人,写下“叶上初阳乾宿雨。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在题材上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苏东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在杭州,在一首给孔文仲的诗里,他流露出对声势煊赫的官场的蔑视:“我本麋鹿性,谅非优辕姿。

”不仅如此,他还替监狱里的犯人呻吟,替无衣无食的老人幽咽。

他写农村田园情趣时,他起的题目却是《吴中田妇叹》:“汗流肩赤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肤浅不及明年饥”;他在歌咏“春入深山处处花”时也写农民的食粮,农民吃的竹笋没有咸味,只因“尔来三月食无盐”,直指朝廷的专卖垄断;他写被征调的人民挖通运河以通盐船,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他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致君尧舜”,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轻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梦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赵启英(2021年3月17日星期三)【原文】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1)定风波:词牌名。

定风波,词牌名,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等。

此体始自五代欧阳炯,为通用之正体。

此调以七言句式为主,每句用韵,于平声韵中包孕三换仄韵,插入三个两字句,调势于流畅时忽然顿挫转折,因而韵律复杂,个性突出。

从始词来看,此调宜于表现社会重大题材,亦宜言志与酬赠。

(2)三月七日: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3)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4)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5)已而:过了一会儿。

(6)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7)吟啸:放声吟咏啸歌。

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8)芒鞋:草鞋。

(9)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烟雨:一语双关,兼喻政治气候。

(9)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11)料峭:微寒的样子。

(12)斜照:西斜的阳光。

(13)向来:方才。

(14)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15)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风雨,也不喜晴。

【译文】1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yè,同抴)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古诗游沙湖翻译赏析

古诗游沙湖翻译赏析

古诗游沙湖翻译赏析文言文《游沙湖》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游沙湖》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

本文前一部分以文写人,后一部分以词记游,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

【原文】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注释】相(xiàn)田:看田地的好坏。

相:察看庞安常:当时有名的医生,不止医道高,而且不少医学著作,《宋史·方技传》里有他的传颖悟:聪颖,有悟性书:写了:了解戏:开玩笑辄:就异人:奇异的人甘:甜萧萧:风雨声子规:杜鹃鸟郭:城王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兰芽:刚长出的兰花幼芽休将白发唱黄鸡: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蕲(qi)水:县名,即今湖北省浠水县。

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是:这因:因为【翻译】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

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

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慧过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做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

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

我作了一首诗:“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念奴娇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

念奴娇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

念奴娇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翻译: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

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

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的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的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

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的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当时作者仍在被贬滴之中。

万里无云的天空,作者登高望月。

面对广阔的天空和皎洁的月亮,引起了无限的'幻想,联想到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己的不平坎坷,向往那虚无缥缈清静自由的生活。

这正是作者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宽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大胆创造,富有浪漫主义想象,能唤起读者的联想,获得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

念奴娇·中秋对月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古诗简介《念奴娇·中秋对月》是明代词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后追忆去年今日。

1《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苏轼【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苏轼的诗歌风格和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词中周瑜形象特点,通过探究作品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形象的矛盾。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作的意境,感受作者渴望成就功业的情感,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苏轼的诗歌风格和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1、把握词中周瑜形象特点,通过探究作品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形象的矛盾。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作的意境,感受作者渴望成就功业的情感,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题金山画像宋·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二、知人论世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

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

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2019-2020年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K扛段1. 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 ),字_________,号_________,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_________、。

诗词开__________ 一派,为 ________________ 之一。

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 ________ ”传世书迹有_____ 等。

2. 文体知识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 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3•创作背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一一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4•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故垒()酹()狼狈()何妨()吟啸()樯橹()萧瑟()一蓑烟雨()5. 指出下列词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意思(1)大江东去() ________________(2)羽扇①纶巾②©(___ )笑(_____________ )(3)灰®飞烟②灭◎() ________________ 笑( ) __________________(4)同行皆狼狈( _________________ )(5)竹杖①芒鞋轻胜马「◎() ____________ 笑( ) _______________1.子瞻东坡居士文学家书画家豪放唐宋八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宋四家《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4. l e i l e i b e i fang y i n qi a ng/l u s e su o5. (1)名词作状语,向东。

初中经典宋词精选五首

初中经典宋词精选五首

【导语】在中国古代⽂学的阆苑⾥,宋词是⼀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下⾯是⽆忧考分享的初中经典宋词精选五⾸。

欢迎阅读参考!【篇⼀】初中经典宋词精选 如梦令·常记溪亭⽇暮 李清照〔宋代〕 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然和谐,把读者⾃然⽽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字却露了作者⼼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层,兴尽⽅才回⾈,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不想回⾈。

⽽“误⼊”⼀句,⾏⽂流畅⾃然,毫⽆斧凿痕迹,同前⾯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了主⼈公的忘情⼼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叶扁⾈摇荡。

⾈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这样的美景,⼀下⼦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惊起⼀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鸟都吓飞了。

⾄此,词戛然⽽⽌,⾔尽⽽意未尽,耐⼈寻味。

这⾸⼩令⽤词简练,只选取了⼏个⽚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情融合在⼀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情,让⼈不由想随她⼀道荷丛荡⾈,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是得”,这⾸诗不事雕琢,富有⼀种⾃然之美。

【篇⼆】初中经典宋词精选 采桑⼦·轻⾈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宋代〕 轻⾈短棹西湖好,绿⽔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风⽔⾯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赏析 这⾸词是《采桑⼦》组词中的⼀⾸。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组词的重要内容。

苏轼的少年游诗句赏析

苏轼的少年游诗句赏析

苏轼的少年游诗句赏析苏轼的少年游诗句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

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的少年游诗句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苏轼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

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品翻译: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与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

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写作背景: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

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作品赏析: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描绘王定国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双璧人。

该句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作者: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以词为书信,是宋词传播的一道风景线。

此词即是苏轼兄弟的唱和之作,观其词察其人,无论文势文辞,我们都可发现一个视成规为草芥的缚不住的苏东坡。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

具体写作年代,大概是元丰三年(1080)。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

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人生几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

“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

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

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

《秋浦途中》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秋浦途中》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秋浦途中》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秋浦途中》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在各领域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秋浦途中》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浦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4分)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分)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由哪些景物构成?请简要叙述。

(4分)4.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分)5.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6、结合景、情、物(雁)试析本诗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参考答案:1、“萧萧”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象声词、叠音词),“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2分)凄风苦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2分)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问大雁是虚,牵挂故乡是实(2分)。

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2分)3.本诗描绘了一幅山程水驿、风雨交加的羁旅独行图。

景物有:萧瑟的秋雨,淅沥的溪风,幽僻的山路,摇曳的蒲苇。

4.①借“鸿雁”传递了自己对家人、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②故设疑问,表达了诗人羁旅独行的寂寞与惆怅。

③表达了诗人宦途的坎坷艰辛与无奈。

(每句1分,答对2句即可得满分)5.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

描绘了一幅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作用: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烘托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

(一点1分,两点3分)6.本诗运用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二两句的凄迷之景,为下文抒发羁旅愁思、思乡之情作铺垫;寄情于归雁,反衬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

东坡突围 余秋雨 全文

东坡突围 余秋雨 全文

东坡突围余秋雨全文东坡突围余秋雨全文东坡突围余秋雨全文余秋雨专业从事散文、艺术理论的写作,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入载了英国剑桥《国际著名学者录》等。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一)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

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

它竟响了,急忙冲过去,是台北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

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

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

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

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和前、后?”我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

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

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的苏东坡情感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鱼县打的。

但是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的意见,认为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

对于这个论争我一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

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是黄州赤壁。

赭石色的陡峭岩坡推着浩荡的东河。

坡上有险路可以攀爬俯瞰,河上有小船可以划水仰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有革新多壮志,一腔热情洒教坛
——省高中作文研讨会学习感受
渴望黄州,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有我向往的赤壁遗址,更因为那里真实地存在着传说中的黄冈中学。

2009年12月28日上午7:50,我和全省的语文科教师代表踏上了这片辉煌的土地。

但见朴素的校园里阳光遍地,巨型的四合院式的主体建筑环抱着和谐与安宁,每一个教室里都在进行着高水平的思维交流,校园里浓郁的学习氛围让我忘记了寒冷。

8:00,大家陆续走进报告厅,宽大的报告厅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专家、学者、教师、学子济济一堂,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大家都在为即将到来的精神盛宴欢欣鼓舞。

万籁俱寂,只剩下真实的课堂的声音。

整个上午,我们聆听了四位教师的精彩授课,他们是:大悟二中的尹满章老师,授“记叙文的修改和升级”;夷陵中学李红梅老师,授“设喻用象、情理交融”;黄冈中学的刘曙光老师,授“缘文析理,学习写得深刻”,以及沙市中学张安群老师,授“让思想在锤炼中升华”。

从8:10到12:20,我全神贯注、笔记匆匆,完全陶醉在四位老师和四个班级所营造的艺术课堂里。

我甚至来不及去思考,来不及去惭愧,整个上午,我的大脑里只有一个惊叹:原来还有这样的作文课堂!
午饭匆匆,食物的能量已不能填补我精神的渴求。

在下午进行的“互动交流”和“主题发言”中,我开始逐渐反思,我感到了越来越多的惭愧和不安。

我深深地感到:我们是在一个环境中沉沦了,在自身的局限中沉寂了。

我们没有资格去和他们交流,他们所给予我们的是一个方向,一个标尺,一座能发出巨大轰鸣、能给人心以巨大震撼的警钟。

当天夜里,几乎无眠。

我独自徘徊在冷风料峭的黄冈新城街头,看不到灯红酒绿,听不到市井杂语,我大脑里满是各种各样的关于作文的精妙言论和四节课堂上精彩合作的师生的言谈举止。

直到浑身发热,街市冷寂。

第二天,高考作文评审组组长、华师大刘九州教授首先给我们作了一个《高中生写作及其评价》的学术报告。

刘教授用他那和蔼的声调,深情而又深刻地从高考阅卷的角度阐发了高中生作文的弊病。

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性化作文,要求我们紧抓“生活”,与其他省市和国家进行“软实力的抗争”,并且高屋建瓴地指出作文教学应该是一种“智慧教育”,要求我们引导学生用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眼光去观察人生的真谛,等等。

刘教授的报告如同醍醐灌顶,能在瞬间唤醒任何一个有志于高中作文革新的一线教师的心灵。

他的报告深入浅出,并不是单纯的、高高在上的方法论,而是非常可贵地把方法论与从实战里拼杀出来的鲜活的经验和教训相结合,其语重心长、苦口婆心的姿态令人动容!
满拥一腔激情学习,惊闻妙语从天而降。

收获累累不堪重负,静心反思以飨同仁。

一切的学习都要为现实服务。

如何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个不成熟的归纳,还望同事和领导批评指正:
一、高度重视作文。

“作文是语文高考的半壁江山!”这个口号经常被老师喊得山响,但这个声音里面更多的是一种功利的追求,甚至还有一些无奈的成分。

重视作文不能靠口号来支撑,必须深入挖掘作文对人生不仅仅是高考的重要意义,剖析“作文=做人”的深刻含义,这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理论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指导。

重视作文还需要造成一定的声势,让师生都感到虽难为,但又有所为,进而会有作为。

不仅要提供论据确凿的理论,还要向大家提供便于操作的方法。

二、成立专门的作文攻关小组。

语文主要包括两大块:阅读和作文。

当前的课改,大家主要在阅读上下劲,作文很容易成为被遗忘的孩子。

作文究竟要怎样教?不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打乱仗”和“乱打仗”的现象就不可能得到根除。

更主要的是阅读板块将会和作文板块剥离,阅读的目的性和成效性也将得到削弱。

攻关小组需要得到校方的支持,贯穿三个年级,规避各自战斗的风险;还要形成系统,有阶段性的目的,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攻关小组制定工作计划,成奖失罚。

攻关小组依据本校学生特点在基本不违背课标的前提下,制定和教材有一定区别的一至三年级的作文计划;组织老师就某一作文专题进行讨论;就作文课堂教学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就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编印成集给予诊断;积极和外校交流,汲取其先进的作文教学经验等。

三、充分、切实地发挥文学社的桥梁作用。

建议学习二中,将文学社设置成学校的一个特殊部门,由带薪老师负责工作,让文学社的运转真正在三个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发挥中坚作用,并积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文学讲座、文学辩论、采风创作、课题研究、百家争鸣等活动。

最好能将作文攻关小组和文学社特别部门合二为一,用核心的力量来引领我校的作文教学,进而辅助阅读教学。

学习完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来到赤壁遗址。

在宁静的空旷里,我站在苏轼高大的雕像面前,想:你的《前赤壁赋》为何会有“文境邈不可攀”的高度?如若不是刘九州教授所说的“以情驭文”,那又该作何解释呢!
杨富国
2010年1月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