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简答题(七)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简答题(七)及答案
古代汉语简答题(七)
1.举例说明什么叫双声通假?什么叫叠韵通假?双声通假和叠韵通假有什么条件?
2.举例说明通假字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简述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
3.什么叫律诗?什么叫绝句?什么叫排律?
4.什么叫“粘”?什么叫“对”?
5.什么叫“三平调”?
6.什么叫犯孤平?
7.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如果第六字由“仄”变“平”那么就是拗句,问如何救法?
8.在七言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三字由“平”变“仄”为拗句,问如何救法?
9.在七言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如果第六字由“平”变“仄”为拗句,问如何救法?
10.简述近体诗的主要特点。
11.解释下列名词。
孤平拗救、破读、三十六字母、出韵、双调、借对、近体诗、一字豆
重唇音、绝句、排律、词调、词牌、词谱
1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和破读字。
假借字请说明此字的本义,破读字请说明其本音,并说明与本音、破读音相应的意义以及这两个意义之间的关系。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卫风·氓》)
(3)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诗经·豳风·七月》)
(4)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诗经·豳风·七月》)
(5)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诗经·豳风·七月》)
(6)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诗经·小雅·采薇》)
(7)择有三事,亶侯多藏。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8)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曹植《赠白马王彪》)
1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并分别注明其上古的声母和韵部。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秦风·蒹葭》)
(2)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3)诞实匍匐,克岐克嶷。
(《诗经·大雅·生民》)
(4)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诗经·豳风·七月》)
(5)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屈原《离骚》)
(6)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屈原《哀郢》)
(7)回穴冲陵,萧条众芳。
(宋玉《风赋》)
(8)故其风中人,状直憯凄惏栗,清凉增欷。
(宋玉《风赋》)
(9)观其两傍,则滂渤怫郁,暗漠感突。
(枚乘《七发》)
(10)瀄汩潺湲,披扬流洒。
(枚乘《七发》)
14.下面两首诗哪一首是古体诗,哪一首是律诗?为什么?分析律诗的用韵、对仗、平仄(包括有无拗救和失粘失对之处)。
前出塞
杜甫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人定
白居易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
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15.解释下列术语:
传注笺疏正义章句衍文句读曰、为、谓之
谓貌、之貌犹之言、之为言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16.什么是形训?举例说明之。
什么是声训?声训有哪三种方式?什么是义训?义训有哪几种方式?
17.何为对文?对文在词义上有什么特点?
18.声训有何作用?
19.“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年》)句中“及”是“和”的意思。
这种解释的根据是什么?
20.下列文章在《古文辞类纂》中归入哪一类?按我们的分类,应当属于哪一类?
贾谊《吊屈原赋》枚乘《七发》晁错《论贵粟疏》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欧阳修《泷冈阡表》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曾巩《墨池记》
21.《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阮元《十三经注疏》云:“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外传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因雍也篇衣轻裘误加轻字甚误钱大昕金石文跋尾云石经轻字宋人误加考北齐书唐邕传显祖尝解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敝盖用子路故事是古本无轻字一证也释文于赤之适齐节音衣为于既反而此衣字无音是陆本无轻字二证也邢疏云愿以己之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无轻字三证也皇疏云车马衣裘共乘服而无所憾恨也是皇本亦无轻字四证也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轻字则后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旧矣。
”
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哪一个字是衍文?阮元有什么根据?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有什么改变?这个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标点法,意义有什么不同?你赞成哪一种标点法?
22.“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为什么这样说?
23.什么是分野?
24.什么叫七政?它又称什么?
25.什么是黄道?
26.阳历的特点是什么?阴历的特点是什么?阴阳历的特点是什么?
27.按时间顺序以“平明”为首排列下列时间词:
平明、昃、隅中、人定、日中昧爽
28.根据下列名字说明该氏的来源:
乐正克、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庄辛(楚庄王之后)
宋王臣、屈完、南宫敬叔
29.根据下列名字说明贵族妇女的命名方式:
孟姜、齐姜、武姜
30.划线连接名和字。
名字
颜回——————子渊(示例)
宰予子迟
樊须皙
曾点子路
仲由子我
古代汉语简答题(七)答案
1.通假字和本字是双声关系,且韵又比较接近,叫双声通假。
如“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晁错《论贵粟疏》)“亡”通“无”,为双声且韵母相近。
通假字和本字是叠韵关系,且声母相近,叫叠韵通假。
如“欲信大义于天下。
”(《三国志·诸葛亮传》)“信”通“伸”,二字叠韵,且声母相近。
双声通假和叠韵通假不能扩大到一切的双声叠韵范围,即只有准叠韵的双声字或准双声的叠韵字才能构成通假。
2.(1)通假字是共时的用字异化现象;古今字是历时的用字异化现象。
(2)通假字和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在形体上也绝少相似之处;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之间不仅意义上有渊源关系,而且形体上今字多数由古字孳乳分化而来。
(1)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借音表意现象;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借音表意现象。
(2)通假产生在用字过程中,是一种不必要的文字异化现象;而假借产生在造字过程中,是一种必要的文字记词手段。
(3)通假要有严格的语境制约,一旦脱离具体语境,便失去了借用的条件;而假借字不存在语境制约条件。
3.八句四韵(首句入韵不计)的近体诗叫律诗,它分五律和七律两种。
四句二韵(首句入韵不计)的近体诗叫律绝,它分五绝和七绝两种。
十句五韵(首句入韵不计)以上的近体诗为排律,它分五排和七排两类。
(定义和分类各占1分)
4.“粘”是律诗平仄格式的重要特点,是指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与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即把上下联粘联在一起。
(分号前后的内容各占1分)“对”是律诗平仄格式的重要特点,就是每联中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反,即对立。
(分号前后的内容各占1分)
5.三平调就是格律诗的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这是律诗的大忌。
(两个要点各占1分)6.指“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除了韵脚上的平声字以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这是格律诗必须避免的。
(两个要点各占1分)
7.将本句中的第五字由平变为仄。
8.将本句中的第五字由仄变为平。
9.这种句式只做出句,救的方法是把对句的第五字由仄变平。
10.(1)每首诗的句数固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只有排律可以十句以上(必须是双数句);(2)每句的字数固定,或五言,或七言,并且只有五言、七言两种;(3)近体诗只押平声韵,且必须一韵到底,不押邻韵、不换韵、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平仄要求严格,讲究粘对和拗救;对仗要求严格,如律诗中间两联一般用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以外的各联都必须讲究对仗。
11.孤平拗救: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
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
这就是“孤平拗救”。
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
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
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
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
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
“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时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
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出韵:近体诗用韵,要求必须用“平水韵”中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双调:词的一种,指包含两段的词。
这两段叫前后阙或上下阙、上下片等。
借对:近体诗特有的一种对仗,指利用一字多义或两字同音的特点来构成对仗。
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
近体诗:诗体名,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长律。
是唐初形成的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主要特点的诗,也叫“格律诗”。
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
律诗和绝句的句数是固定的,每两句构成一联,律诗四联八句,绝句二联四句。
长律超过四联,数量不限。
一字豆:词当中特有的用在句首起领起作用的单字,叫做“一字豆”,又作“一字逗”。
一字豆在语气上有短暂停顿,通常是动词或虚词,大多是去声字,不出现在一首词首句和末句。
常见于《沁园春》、《望海潮》、《六州歌头》、《扬州慢》、《寿楼春》、《忆旧游》等双调词中。
重唇音: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双唇音”,发音时气流在双唇间受阻而成音。
三十六字母中的重唇音是“帮滂並明”。
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四句,是律诗的一半,故称“绝句”。
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分别简称“五绝”、“七绝”。
排律:又叫长律,近体诗的一种。
句式、用韵、平仄等方面与律诗相同,但句数超过八句,为偶数句。
对仗要求严格,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中间各联一律用对仗。
以五言为常见,七言较少见。
多人联句的诗常用排律。
12.(1)逑,通“仇”,匹,相匹、相对的意思,这里指配偶。
(2)泮,通“畔”,边界的意思。
(3)塞,本音sāi,用作动词,堵塞、塞住的意思,此句即用“塞”的本义。
破读作sài,名词,意思是边界上的险要地方。
因边界上的险要处有人把守(即堵塞住),故“塞”由本音本义引申出破读音的边塞义。
(4)壶,通“瓠”。
毛传:“壶,瓠也。
”瓠是一种瓜类蔬菜,茎蔓生,花白色,果实长圆形,表皮淡绿色,果肉白色,可供食用,今称瓠子。
一说为葫芦。
(5)食,破读为sì,动词,义为“给……东西吃”。
其本音读作shí,动词兼名词,意思是吃,也指吃的东西。
动词“食”用为使动,便由本音的意义引申出破读音
的“给……吃”义。
(6)常,通“棠”,棠梨树。
(7)藏,破读为zàng,用作名词,义为储存的珍贵的东西。
其本音读作cáng,动词,义为把东西储存起来。
由本音动词义“储存”引申出破读音“储存的东西”义。
(8)分,破读为fèn,用作名词,义为情分。
其本音读fēn,动词,义为分开,分配。
破读音的“情分”义是由本音的意义引申而来的。
13.(1)蒹葭,双声联绵词,见母。
苍苍,双声叠韵联绵词,清母阳部。
(2)黾勉,双声联绵词,明母。
(3)匍匐,双声联绵词,定母。
(4)觱发,双声联绵词,帮母。
栗烈,双声联绵词,来母。
(5)郁邑,双声联绵词,影母。
侘傺,双声联绵词,透母。
(6)荒忽,双声联绵词,晓母。
(7)萧条,叠韵联绵词,幽部。
(8)憯凄,双声联绵词,清母。
惏栗,双声联绵词,来母。
(9)怫郁,叠韵联绵词,物部。
(10)潺湲,叠韵联绵词,元部。
流洒,双声联绵词,来母。
14.前出塞
杜甫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这是一首古体诗。
因为从平仄上看,第一联失对,第一、二联失粘,第三句出现三仄尾,第四句出现三平调;从对仗上看,中间两联都未形成对仗。
这都是格律诗所不允
许的,因而是一首古体诗。
《人定》
白居易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
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这是一首格律诗,因为其用韵、对仗和平仄都符合格律诗的基本要求。
其用韵、对仗、平仄(包括有无拗救和失粘失对之处)如下:
用韵:首句入韵,用庚韵。
第一、二、四、六、八句用韵,韵脚分别是“明、清、声、成、惊”,这些字都是“平水韵”中的庚韵字。
对仗:首联、颔联和颈联都对仗,只有尾联不对仗。
即首联“人定月胧明”对“香消枕簟清”,颔联“翠屏遮烛影”对“红袖下帘声”,颈联“坐久吟方罢”对“眠初梦未成”。
平仄: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
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此诗符合格律诗的“对”和“粘”的规则,无失粘失对之处,其不合平仄的“人”、“翠”、“红”等字,都处在可平可仄的位置上。
有一处拗救,即“谁家教鹦鹉”一句,其中第三字本该用平声字,这里用了仄声字“教(jiào)”拗,然后将本该用仄声的第四字用了平声字“鹦”救。
15.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经文的文义,一般是先释字句,后明旨。
如汉代毛亨的《毛诗训诂传》。
注是注释的通称,取义于灌注。
文义不明,需要训解才能通晓象小河阻塞,必灌注而使畅通。
如郑玄注。
笺是表识的意思,读书时把心得随时记于一侧,这是注释的一种。
如对毛传补充发挥与校订的郑玄笺。
疏是通的意思,它相对于注而言,是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即解释正文,也解释古注。
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就是得到它正确的意思。
唐初学者对魏晋以下的义疏进行整理分析,订正其中的误解,所以这时的“疏”也叫“正义”,所谓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
定
名曰正。
章句意思是离章析句,委曲支派,是把文字划分段落,再讲解它的意思。
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义。
一般是先解词义,再说句义,有的还在每章下加个章旨。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
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
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曰、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
使用这几个注释术语时,被注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
意思相当于现代的“叫做”。
谓: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用来说明前面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意思相当于现代的“是指、是说、指的是、说的是”等。
貌、之貌:注解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相当于现代的“……样子”。
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以引申义解释本义。
注释词和被释词的意义往往不尽相同,只是近似。
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
之言、之为言:注解术语,这两个术语主要是声训术语,一定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声训”。
读为、读曰:注解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的术语,这两术语一定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注释时,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读如:注解术语,这两术语主要用来给被释词作注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16.形训是从分析字形结构入手解释词义的方法。
如《说文解字就是一部形训古书。
声训是用音同、音近字解释词义的方法。
声训有同字为训、同音为训、音近相训三种方式。
义训是直陈词义的训释方法。
义训方式有三种:(1)用同一词训释;(2)界说;(3)据文证义。
17.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词,对文在词义上往往是同义的或反义的。
18.第一,可探求语义;第二,可明通假。
19.“及”用于两个名词之间,起连接作用,且两个名词无先后顺序。
20.贾谊《吊屈原赋》、枚乘《七发》归韵文的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应用文的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应用文的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记散文,欧阳修《泷冈阡表》归应用文的墓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应用文的书信类,
曾巩《墨池记》归杂记文。
21.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的衍文是“轻”字。
阮元的根据有四:一是古本无“轻”字,二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引文无“轻”字,三是邢昺《论语注疏》无“轻”字,四是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无“轻”字。
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是: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标点法,除了上面的标点法以外,还可以如下标点: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两种标点法,句子意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强调的重点在于“共”字,后者强调的重点则在于“敝”字。
两种标点法相比较,前者较好。
22.用以比喻亲朋久别不能重逢。
23.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的分野。
这种观念叫分野。
24.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
又称七曜。
25.从地球上看太阳一周年中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叫黄道。
26.阳历是太阳历的简称,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共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份28天,每四年在二月末加一天(29天)为366天,为闰年。
阴历是太阴历的简称,以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大月30天,小月29天,共354天。
为了平衡与阳历年的长度,隔几年要增加一个月,是闰年,每30年中有11年是闰年。
每月的天数与阴历相同,每三年增加一个闰月,使全年的平均长度与阳历相符。
27.平明→隅中→日中→昃→人定→昧爽
28.以官名为氏;以祖先的字为氏;以祖先的谥号为氏;以受封的国名为氏;以受封的邑名为氏;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29.在姓上冠以排行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的谥号。
30.宰予—子我
樊须—子迟
曾点—皙
仲由—子路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