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大型围隔放养鲢鱼_鳙鱼控藻的研究
鲢鳙鱼湖泊网围生态低碳高效养殖试验
于涌湖湖 区的武进 区嘉泽镇捕捞村 3户网围养殖 户进 行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养殖试验情况总
结 如下 。
主养鲢 、 鳙鱼网围设施建造关键是因风浪引起
的 下 纲石 笼抬 空 或 老 鼠 咬破 网 片等 引 起 的养 殖 鱼 类逃 逸 。必须 采用 双层 网 围 , 外层 网 目 3 . 5 c m, 内层
鱼 2 8 1 . 8 k g , 规格为 1 . 7 k g / 尾, 成 活率 为 9 5 . 5 %; 平
药。日常管理主要是巡塘和防逃。要定期检查 网围 养殖设施 ,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在汛期期间 , 要 密 切注意水位上涨情况 , 每天都要检查网围测试逃 鱼 的笼梢 。发 现逃 鱼 现 象 , 及 时检 查 网片和 下 纲石 笼并采取补救措施 。台风季节 , 要加 固网围养殖设
网目 3 c m 。 在两层网围之间的四角设置专门用来测
试逃 鱼 的笼 梢 。 1 . 4 鱼种 放养 2 0 1 1 年 1 月, 分 别将 3户 网 围养殖 户 的试 验养 殖网围( 1 、 2 、 3 池) 内 的鲢 、 鳙 鱼种 一 次放 足 , 同 时 放养 少 量银鲫 鱼 种 ( 放 养情 况见 表 1 ) 。 鱼种 放 养前 , 用3 % 5 %食盐 水浸 浴 5 ~ 1 0 m i n 。
为现在的藻型湖泊 , 水生植被大量消失 。为探索一
种 改 善 涌 湖 生 态 环 境 和 控 制 藻类 过 度 繁 殖 的 生态
装配好的网片依序放人湖中, 下纲采用地锚插入泥
中, 下 纲石 笼应 踩入 底泥 。
1 - 3 防逃设 施
渔业模式来替代传统网围养殖技术 , 做到生态环境
治理 与 养殖 经 济效 益 双赢 。笔者 于 2 0 1 1 年 选 择 位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生物修复技术研究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氮、磷等营养元素过高是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主要原因。
本文综述了水体富营养化来源,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进行了分析,总结主要的生物防治技术,最后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预防和治理进行了浅议。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危害预防治理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半封闭性水体及某些滞留河流(水流速度小于1m/min)水体由于氮(N)和磷(P)等营养素的富集,导致某些特征藻类(如蓝绿藻)和其它水生植物异常繁殖、异养微生物代谢频繁、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含量降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水味发腥变臭,最终破坏湖泊生态系统。
在现代的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人类日趋频繁的对环境资源进行开发及利用,各行业发展迅速,大量的含氮磷的物质进入水体,并随着水体的流动,在湖泊中富集,导致富营养化大面积的出现。
一、水体富营养化来源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来源渠道很多。
水土流失携带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进入地表水;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氮肥和磷肥,肥料在降雨和灌溉时容易发生流失进入水体;养殖地区,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动物排泄物随水体进入江河湖泊;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中也富含营养物质,特别是清洁剂中含有大量的磷;城镇生活垃圾,由于降雨,大量营养物质流入水体;磷矿区中雨水夹杂着泥沙、尾矿等污染物随着雨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大气沉降也是氮的重要来源,化石燃料在燃烧时,氮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进入空气中,随着降雨,降雪降落在土壤上,污染地表水.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水体在发生富营养化的过程中,生物链的生态平衡将打破,水生生物数量和种类均降低,严重影响大型群落的生存状况。
同时,异常增殖的藻类分泌大量生物毒素,不仅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而且对人体健康也构成威胁,如缺氧条件下NO3-被还原为NO2-,具有致癌性(Yoshida,1997);一些赤潮生物(微原甲藻、裸甲藻等)能产生对人体毒性很大的麻痹性贝毒(PSP),当人误饮误食后,会引起病变甚至死亡。
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
大中型水库鲢鳙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水库有大、中、小之分,渔业条件各不相同。
因此,鱼类的养殖方式,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也各不相同。
大、中型水库具有是面大、水深、库容大的特点,生态条件复杂且难控制。
目前的养殖方式主要是利用库内的天然饵料进行较为合理的粗养。
放养密度主要是根据水域的供饵能力决定的,不同水域的供饵能力不同,鱼产力(水域生产某种鱼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也不同。
从理论上讲,一个水域某种鱼的合理放养密度,应当是放养后存活鱼群恰好能达到这种鱼产力的密度,或者说是某种鱼对饵料的利用强度同饵料资源增殖能力相适应的密度,低于或高于此密度均属不合理,但在生产中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通常是通过渔获物分析,根据某种鱼放养后的生长情况,逐年对密度加以调整,使之逐步趋于合理。
在鱼种规格13.2厘米,放养鱼种回捕率约40%,商品鱼的起捕率达到70%左右,成鱼起捕标准1千克/尾的情况下,不同营养类型的大、中型水库每年鱼种的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鱼产力(千克/亩):富营养型水库:30~40,中营养型水库:20~30,贫营养型水库:15~20;放养密度(尾/亩):富营养型水库:110~140,中营养型水库:80~110,贫营养型水库:50~80;鲢鱼的搭配比例(%):富营养型水库:35~40,中营养型水库:30~35,贫营养型水库:25~30;鳙鱼搭配比例(%):富营养型水库:50~55,中营养型水库:55~60,贫营养型水库:60~65;草、鲤、鳊、鲴等搭配比例(%):富营养型水库:5~15,中营养型水库:5~15,贫营养型水库:5~15。
在水库渔业生产中,如放库鱼种的规格不到13.2厘米或回捕率达不到40%,或2~3龄的鲢、鳙个体生长已超过1千克,则鱼类的放养量应适当增加,反之,则应适当减少。
同理,若当年起捕率达不到70%,则下一年度的鱼种放养量亦应适当减少,反之,则应适当增加。
养殖鱼类搭配比例的调整亦需因库制宜。
有的水库,水土保持较差,库水经常混浊,则鲢、鳙的搭养比例可适当减少,草鱼、鲤、鲫的搭养比例可适当增加。
大水面库区养殖鲢鳙鱼高产高效技术
设施农业2024-01116大水面库区养殖鲢鳙鱼高产高效技术摘要:鲢鳙鱼属淡水养殖鱼类,在淡水库区养殖极为常见,其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
淡水库区鲢鳙鱼养殖养殖技术直接影响着鲢鳙鱼的产量与效益。
该文介绍了大水面淡水库区鲢鳙鱼高产高效养殖技术,旨在为当地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水面;淡水库区;鲢鳙鱼;高产高效;养殖技术要点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资料显示,近年来鲢鳙鱼已成为全国淡水鱼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其养殖产量仅次于草鱼。
不仅如此,近年来鲢鳙鱼市场价格一路走高,为鲢鳙鱼养殖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为满足市场及消费者对鲢鳙鱼的高产量和高品质要求,提高鲢鳙鱼养殖经济效益,推广应用鲢鳙鱼高产高效养殖技术势在必行。
1 库区选址大水面淡水库区养殖鲢鳙鱼对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做好库区选址工作非常重要。
选址时,应当优先选择安静、开阔的淡水库区,要远离污染源,如化工厂、煤矿厂等,确保环境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避免对鲢鳙鱼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要确保所选择的库区交通便利,电力资源充足,满足增氧机等各类设备使用需求。
养殖鲢鳙鱼的淡水库区,要求水质无污染,水深应超过4 m,水质要干净肥沃,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要有丰富的浮游生物。
要留意水位落差,防止旱季水位下降对鲢鳙鱼养殖造成不利影响[1]。
2 鱼种放养2.1 鱼种选择鱼种放养前,应当从正规鱼种场购买规格整齐、体质健壮、体色鲜亮、体表无伤、活动有力的鱼种,并且要严格做好检疫工作,确保无病无虫,保证鱼种放养成活率。
要结合淡水库区面积、规模等因素合理请确定鱼种放养规格,小淡水库区内以放养小规模鱼种为宜,大水面淡水库区建议投放的鱼种规格在10 cm 以上,同时避免被其他凶猛鱼类威胁。
2.2 放养准备鱼种投放前,应当做好放养准备工作,将库区达到上市销售规格的鲢鳙鱼及凶猛鱼类清除,然后清理干净库区杂物,然后对谭文忠(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渔业工作站,云南 丘北663200)水体消毒,常用消毒剂为生石灰,按照90 kg/667 m 2的用量使用,让库区水质保持“肥、活、嫩、爽”的标准[2]。
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的作用
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的作用
张绪 1213223
所谓非经典的生物操纵既指鲢、鳙等内陆水域主要的滤食性经济鱼类,通过对浮游生物的摄食行为抑制蓝藻水华的发生,这种干预现象在水域生态学领域称为非经典生物操纵。
对于这种非经典操作理论对水域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鲢、鳙大量滤食浮游生物,在控制蓝藻水华的同时还可将水中有机物转化为鱼产品移出,能够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另一种观点认为,放养鲢、鳙实际加快了水体营养盐的周转速率,在抑制蓝藻水华的同时加快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
非经典生物操纵就是利用有特殊摄食特性、消化机制且群落结构稳定的滤食性鱼类来直接控制水华,其核心目标定位是控制蓝藻水华。
由此可见,非经典生物操纵所利用的生物正是经典生物操纵所要去除的生物,其治理的目标正是经典生物操纵所无能为力的。
鲢、鳙控制蓝藻水华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点,改变藻类群落结构以及导致小型藻类占优势:他在原位围隔实验中发现,没有放养鲢、鳙的围隔内,出现蓝藻水华;而在放养鲢、鳙的围隔内,藻类的生物量处于低水平,并且蓝藻未能成为优势种群。
而在另一项实验中,在发生蓝藻水华的围隔中加入了鲢、鳙后,蓝藻水华在短期内消失。
而鲢、鳙鱼可用于控制蓝藻水华,其中一个方面是由于它们具有特殊的滤食器官,它们的滤食器官由腮耙、腮耙网、腭皱和腮耙管组成,滤食过程中小于腮孔的藻类将随水流漏掉,大于腮孔的藻类将被截住,送到消化道。
所以鲢、鳙可以摄食丝状或形成群体的蓝藻,从而起到控制蓝藻水华的作用。
另一个原因是鲢、鳙对蓝藻毒素有较强的耐性。
水体治理中鲢鳙生物操纵作用的实验研究
第28卷第6期南 京 理 工 大 学 学 报Vol.28No.62004年12月Journal of N anji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Dec.2004文章编号:1005-9830(2004)06-0668-05水体治理中鲢鳙生物操纵作用的实验研究Ξ崔福义1ΞΞ,林 涛2,马 放1,张立秋1(1.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2.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针对水体中水蚤类浮游动物的孳生,该文提出利用鲢、鳙鱼对其进行生物控制。
在30g/m 3水体的放养生物量下,对微型生态系统中鲢、鳙鱼的生物操纵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鲢、鳙鱼的放养,尤其是混养可有效抑制水体中水蚤类浮游动物的孳生,而且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去除、有机物指标下降、溶解氧水平有所提高。
在混养系统中,浮游藻类尤其是蓝、绿藻的生物量也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从而有效控制和缓解了水体富营养化的进程。
关键词:鲢鱼;鳙鱼;水蚤;浮游动物;生物操纵中图分类号:T U 991.2文献标识码:A 学科代码:610.30富营养化水体中大量孳生的水蚤类浮游动物因在常规的水处理工艺中难以有效去除,成为继藻类之后又一困扰水厂正常生产运行的水处理问题。
大量的文献调研表明,目前国内外尚缺乏从水处理的角度对水蚤类浮游动物进行控制的研究[1]。
在借鉴国内外一些学者利用“生物操纵”技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3],本文提出了一种与经典的生物操纵技术不同的生物操纵方案:以水体食物链(网)中的顶级消费者鲢、鳙鱼为操纵对象,在一定的放养量条件下,对其抑制水体中水蚤类浮游动物的孳生和恢复水体水质的生物操纵作用进行了研究。
1 实验装置及方法实验采用了4个容积为1.2m 3的玻璃水箱(尺寸为2m ×0.6m ×1m ),每天提供10h 9000lux 左右的光照强度。
大伙房水库鲢、鳙的合理放养比例 王铎
大伙房水库鲢、鳙的合理放养比例学校:大连海洋大学院系:水产与生命学院班级:水产养殖10级三班姓名:王铎学号: 10011103072012 年 9 月 27 日摘要:研究鱼类的年龄与生长可以了解环境变化对鱼类的影响和鱼类采取的适应性的对策,有助于预测性成熟年龄,繁殖力,存活率等其他生活史特征的的变化规律,有助于优化鱼类种群结构,合理利用鱼类资源,提高水体的经济效益,为渔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物种保护提供合理依据。
大伙房水库位于辽宁省抚顺市,于1954年4月11日开工建设,1958年9月5日竣工。
水库面积8万亩,平均水深12.00米,最大水深36.00米,水库狭长, 坝长1695米,最大坝高49米。
辽宁省最大水库。
以防洪、灌溉和城市工业用水为主,兼顾发电和养殖。
位于抚顺市东郊浑河中游,因库区原有大伙房村得名。
大伙房水库共有鱼类40种,其中青、草、鲢、鳙、团头鲂系人工投放的,鳡鱼、戴氏红鲌、尖头红鲌系人工带入的,其他种类系水库及河道自然繁殖,主要经济鱼类有5种,即白鲢、花鲢、鲤鱼、鲫鱼、草鱼。
本次通过对大伙房水库的水化学,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组成,利用酸碱滴定法测定碱度,硝酸银滴定法测定氯度,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总硬度,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硫酸根,碘量法测定溶解氧,重铬酸钾法测定化学需氧量(COD),次溴酸盐氧化法测氨态氮,锌-镉还原法测定硝酸氮,钼蓝法测定活性磷,邻菲啰啉吸光光度法测定总铁,在显微镜下观察大伙房水库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组成,在显微镜下观察鲢,鳙的鳞片,确定年龄组成,生物学和渔业资源进行调查,生长速度与以往、临近水库比较,与浮游生物量、水化学的关系,建议合理的放养比例、放养规格、捕捞规格、产量等,来分析大伙房水库的鲢,鳙的合理利用及其放养比例。
关键字:大伙房水库、鲢鱼、鳙鱼、一、材料与方法-水化学测定样品采集:大伙房水库采样站点采样方法:采样器需事先用洗涤剂、自来水、10%硝酸或盐酸和蒸馏水洗涤干净、沥干,采样前用被采集的水样洗涤2~3次。
鲢_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第3卷第3期2010年5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Hydroecology Vol.3,No.3May ,2010收稿日期:2009-12-21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2140),大连市科学计划项目(2007E21SF164)。
通讯作者:蒲红宇,1969年生,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鱼类养殖和养殖水域生态学研究。
E -mail :puhongyu@作者简介:刘敏,1983年生,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域生态学研究。
E -mail :liumin19830414@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刘敏,徐敏娴,许迪亮,蒲红宇(大连水产学院辽宁省水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摘要:鲢、鳙作为内陆水域主要的滤食性经济鱼类,通过对浮游生物的摄食行为抑制蓝藻水华的发生,这种干预现象在水域生态学领域称为非经典生物操纵。
综述了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目前关于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存在2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鲢、鳙大量滤食浮游生物,在控制蓝藻水华的同时还可将水中有机物转化为鱼产品移出,能够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另一种观点认为,放养鲢、鳙实际加快了水体营养盐的周转速率,在抑制蓝藻水华的同时加快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
针对这2种不同观点开展的实验与调查表明,鲢、鳙放养对于抑制藻类水华的爆发作用明确,但同时导致浮游动植物小型化,浮游生物的数量会由于水体营养盐周转速率的加快而出现大幅波动。
综合各方观点作者认为,鲢、鳙对于水体蓝藻水华形成的预防和抑制作用证据较为明确,但对于一定时期内水体营养盐变化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与水文条件、鲢鳙存量、集水区状况等有密切的关联。
关键词: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富营养化;浮游生物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075(2010)03-0099-051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的形成Shapiro 等(1975)在水域生态学研究领域最先提出了经典生物操纵理论,认为通过人工清除水体中滤食鱼类或增加肉食鱼类的数量,可以导致浮游动物数量的增加和组成种类体型的大型化,从而提高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效率,降低浮游植物的数量。
陈行水库生态治藻的研究及常态化管理
陈行水库生态治藻的研究及常态化管理【摘要】为了保证优质供水,针对微囊藻水华问题,陈行水库进行了生态治藻的专项研究工作。
2006年,陈行水库以科学理论为基础,保障生产为前提,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了生态治藻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以经过7年的研究表明,即使长江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但是通过生态养鱼和水位调控等方法仍然可以解决陈行水库的微囊藻水华问题,并基本达到了常态化管理的要求。
【关键词】生态治藻;生态力量;水位调控;水位差;岸坡清藻;常态化1.水华原因分析1.1背景:陈行水库自建厂起至1996年就间歇性的出现过微囊藻水华现象,在2003~2005年,随着水库运行工况的变化,又逐渐加剧。
1.2外因:由于长江口咸潮倒灌影响,陈行水库冬春季为应对咸潮入侵,会向宝钢水库借用淡水,大量微囊藻种源随之引入。
另外长江水体富营养状态加剧,陈行水库从长江直接引水无法避免微囊藻进入。
生长季节一旦水库内出现微囊藻滞留,藻即会疯长并暴发水华。
1.3内因:陈行水库是高浊度、高流量水体,生态特征更偏向河流类型。
从理论上说其环境特征不应该适合微囊藻生长,更不应该出现暴发蓝藻水华。
而04、05年连续两年陈行水库蓝藻水华暴发,说明高流量的陈行水库必然存在微囊藻滞留生长区域,具备符合水华暴发的条件。
微囊藻与一般水体浮游植物有着明显生理生态上的差别,它具有气囊结构,能够在不同水层中漂移,随风向堆积。
而高浊度、高流量水体交换促进了微囊藻颗粒在水库上层水体滞留生长(死角区域),奠定了陈行水库蓝藻暴发的基础。
1.4微囊藻水华机理:微囊藻水华暴发的物质基础是水体富营化,而是否暴发取决于藻密度及藻体在环境水域的滞留状态,风流场也直接影响微囊藻水华的发展。
水温对微囊藻生理生态影响较大,水温达到25℃以上时微囊藻增殖量到达高峰。
一般每年4月份微囊藻复苏增长,5月份藻类进入快速增长阶段,7-8月是微囊藻水华暴发高峰期,11月份进入越冬状态。
11月份开始,水体中藻密度急剧下降,这个阶段大颗粒基本上解离成小颗粒,会出现多种形态特征越冬。
花鲢白鲢究竟能否控藻:质疑的人们看过来
花鲢白鲢究竟能否控藻:质疑的人们看过来鲢和鳙是我国最常见、也是世界上养殖产量最大的两种淡水经济鱼类[1]。
鲢、鳙、青鱼和草鱼被并称为“四大家鱼”,在我国的淡水渔业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鲢和鳙,不但曾是我国池塘的主养鱼类,也被广泛用于全国各地湖泊、水库的增殖放流,成为这些湖库中最主要的鱼类放养品种,其产量在我国湖库的平均渔产量中占到40%左右,甚至在一些湖泊、水库中,其产量更是占到70%以上。
因此鲢鳙毫无疑问是我国湖库中最具影响的优势类群,也是我国湖库食物网结构区别于国外湖库的最显著特征。
然而,人们对鲢鳙的兴趣并不只局限于其渔业利用价值。
由于鲢鳙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因而利用鲢鳙来控制富营养化湖泊中的蓝藻水华的想法及研究也早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兴趣[2-4]。
这一技术现在都以“非经典生物操纵”而广为人们所熟知[5],然而人们对鲢鳙能否控藻的认识始终存有争议,至今未能达成共识。
实际上,关于鲢鳙食性及其生态学效应的国内外研究,不可谓不少,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结果之间常相互矛盾,不但使开展这些研究的学者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不能达成统一,也会使看过这些研究的人对此感到疑惑和莫衷一是。
即使在国内此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机构内部,不同科学家之间的意见也常现分歧 [6- 7]。
正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虽然在开展鲢鳙控藻试验时由于实验设计和条件的不同会出现控藻成功或不成功的不同结果,然而对于“鲢鳙能否控藻”的认识,笔者认为不应存在“能与不能”的两种结论。
而对该问题的认识之所以会出现分歧,一方面固然与该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有关,但另一方面还由于科学研究,大多如“瞎子摸象”,囿于研究者的知识基础及其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精力、研究经费和实验条件等,使得每个实验都似“一个瞎子的摸象”,不同实验的结果不同是可以想见或可以被认可的。
但落实到对“鲢鳙能否控藻”的回答时,就不应是“见仁见智”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不因研究结果的不同而改变。
围隔在水生态修复中对鱼类的拦截和聚集作用
沉水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方面起关键作用[1,2]。
随着生态治理的深入,构建以种植沉水植物为主的清水态健康生态系统已成为水体生态治理的重要方法,在浅水湖泊治理中发挥了核心作用[3-5]。
生态围隔可以隔绝修复区和未修复区,营造封闭环境、分割治理,成为水生态治理的重要辅助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已被广泛运用于生态治理[5-8]。
鱼类作为水生态修复的重要影响因子[9],会啃食沉水植物、扰动底泥增加悬浮物,降低透明度、增加营养释放等[10-15],对生态修复产生严重威胁。
因此,控制鱼类是水生态修复设计中的重要环节[16],围隔虽已被广泛运用在生态治理中,但鲜有围隔在拦截鱼类方面的研究,以往有关原位科学的研究也只有在部分围隔中设置防护措施,防止影响试验结果[12],而在水生态治理工程实践中该情况更未引起足够重视,也缺乏科学的认知。
为明确地了解该问题,本研究先后用围隔在武汉市墨水湖设计了200m 2的沉水植物种植试验、10万m 2的生态修复试验以及600m 2的拦鱼试验,探讨围隔在控制鱼类中的作用,以期为水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以浮筒、PVC 围隔裙体、沙袋、钢管等构建围隔,围隔高度可随水位改变,与周围水域隔绝开来,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
围隔拦鱼试验中拦鱼围隔为专利产品(一种软性围隔拦鱼系统,ZL202120765706.2),将围隔和渔网结合起来,渔网高出水面100cm ,网孔为1cm 。
用探鱼器探测鱼类。
1.2试验设计墨水湖公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琴断口街道,水域约10万m 2,平均水深1.5m ,用围隔分成3个区,分别命名为一区、二区和三区(图1)。
一区为生态恢复示范区,内含a 、b 、c 、d 4个试验组;二区为围隔拦鱼试验区,内含A 、B 、C 3个试验组,利用拦鱼围隔和普通围隔进行600m 2的围隔拦鱼试验,具体试验设计见表1。
墨水湖主湖区三区二区一区30°32′10″114°13′4″114°13′10″30°32′50″100mB C Ac bd a 图1研究区域收稿日期:2022-11-14作者简介:段昌兵(1987-),男,山东平邑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体生态修复相关设计研发工作,(电话)135****8586(电子信箱)*****************。
以62Dm大型溞、鲢鳙、鲴鱼为核心控藻的水生态系统[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以62Dm大型溞、鲢鳙、鲴鱼为核心控藻的水生态系统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张毅敏,张哲,高月香,朱月明,于江华,杨飞,赖秋英,钱玲
申请号:CN202011111064.0
申请日:20201016
公开号:CN112167151A
公开日:
2021010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以62Dm大型溞、鲢鳙、鲴鱼为核心控藻的水生态系统,在具有微囊藻的封闭水生态系统中,同时放养62Dm大型溞、鲢鳙和鲴鱼,62Dm大型溞作为微囊藻初级消费者,滤食微囊藻,增加生物营养级以及延长食物链;鲢鳙滤食微囊藻以及62Dm大型溞,鲢鳙消化能力未能对微囊藻造成生理上的致命损伤,鲴鱼取食微囊藻以及鲢鳙排泄物,将鲢鳙粪便中的微囊藻进一步消化,使其彻底失去活性。
本发明通过设置封闭水生态系统,克服上述野外环境无法进行准确地控藻研究以及物质迁移转化研究,还能更加准确地控制水环境,使其达到实验所需条件。
通过向封闭水缸中通过添加鲢鳙鱼、鲴鱼解决鲢鳙鱼摄食微囊藻会再次生长的问题性。
申请人: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地址:210042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蒋王庙街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明浩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2021湖库区富营养化防治中的生物控藻技术范文1
2021湖库区富营养化防治中的生物控藻技术范文 摘要: 近20年来,中国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而水体富营养化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生物法具有对环境危害小等特点,更适用于水源地水体保护。
着重对生物法中的生态浮床、生物操纵、微生物溶藻等技术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给水源地湖库区的藻类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生态滤床;生物操纵; 微生物溶藻; 控藻技术; 中国是一个多水库湖泊国家,水库湖泊在供水、防洪、航运、旅游景观及维系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近20年来,中国的水库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2018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18年,对124个湖泊共33000 km2水面进行了水质评价,Ⅰ~Ⅲ类、Ⅳ~Ⅴ类、劣Ⅴ类湖泊分别占评价湖泊总数的25.0%、58.9%和16.1%,主要污染项目是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121个湖泊营养状况评价结果显示,中营养湖泊占26.5%,富营养湖泊占73.5%。
对1 129座水库进行了水质评价,Ⅰ~Ⅲ类、Ⅳ~Ⅴ类、劣Ⅴ类水库分别占评价水库总数的87.3%、10.1%和2.6%,主要污染项目是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等。
1 097座水库营养状况评价结果显示,中营养水库占69.6%,富营养水库占30.4%。
湖泊水库水多为水源水,且流动性小、储存时间长,一旦富营养化将会很难治理。
本文对湖库区水源地的富营养化生物防治方法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湖库区的藻类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1、富营养化的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导致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远远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在水体中富集,水体中的藻类因为有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得以急剧增长,细菌也大量繁殖。
急剧增长的藻类在水面越积越厚,一部分被压在水面以下,由于缺乏阳光的照射而死亡。
死亡的藻类为水中菌类提供营养,为菌类的繁殖创造条件,菌类的生长不断消耗氧气,随着水中氧气减少,水质不断恶化,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太湖控藻围隔内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
太湖控藻围隔内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沈振华;杨建忠;徐雪英;朱明胜;张宏伟【摘要】为探明放养鲢、鳙鱼对太湖水质和浮游动物的影响,于2013年6月10日至10月10日在太湖西北部风浪较小的马山镇与竺山之间的湖湾设置大型围隔,放养鲢、鳙鱼进行生物控藻试验,放养比例为3∶1,密度为50 g/m3,并参照相关评价标准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生物控藻区围隔内共有浮游动物4门52种,其中,轮虫类21种、原生动物12种、枝角类11种和桡足类8种,优势种共有12种,轮虫类和枝角类为全年的主要优势种;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388.97 ind/L,平均生物量为3.98 mg/L;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37和0.38,生物控藻区水体处于中污染水平;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1.84~61.96,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水质为轻度污染;两种水体污染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不一致,但均表明太湖水体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10【总页数】5页(P144-148)【关键词】太湖;生物控藻;水质;浮游动物【作者】沈振华;杨建忠;徐雪英;朱明胜;张宏伟【作者单位】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苏州215100;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4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其中水体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如今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水环境最为明显的问题[1]。
因此,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研究水体污染的热点,Shapiro J等[2]最早提出了生物操纵概念,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调整鱼类种群结构,保护和发展大型牧食性浮游动物,从而控制藻类的过度繁殖,发挥浮游动物的生态控藻功能;谢平[2]提出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其做法是利用滤食性鱼类(通常为鲢、鳙)摄食水体中的藻类,该理论的核心目标是控制蓝藻水华。
大型水库局部藻华控制技术探讨
第40卷第7期2009年4月人 民 长 江Yangtze R iverVol .40,No .7Ap r .,2009收稿日期:2008-09-28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Y W F0715/ZY07);长江科学院科学研究基金(YJJ0643/ZY08)作者简介:黄 茁,男,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博士。
文章编号:1001-4179(2009)07-0027-03大型水库局部藻华控制技术探讨黄 茁 曹小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0)摘要: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力条件的变化等原因造成库湾及支流水华,将严重影响了库区水环境质量,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对目前国内外各种典型的可用于大型水库藻华预防和控制技术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各种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和治理效果,并针对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适用条件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水华;水质;水环境治理;大型水库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1 概述我国是世界上水库数量最多的国家,截至2006年底,已建成85874座,总库容近6000亿m 3。
由于水库运行改变了库区河流的水文情势,使水库的水环境因子及相互影响关系发生了变化,其中,水华就是突出的现象之一。
近年来,已有部分水库发生水华的相关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需要指出的是,水库发生水华的根源是水体富营养化,而水电是清洁能源,水库运行并不产生污染物,相比其他能源,利用水电更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同时大型水库还兼有防洪、供水、航运、灌溉等其它功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由于库周的生产、生活污染物以及面源污染物,水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较高,为局部水华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在合适的水温、阳光和水文条件下,优势藻快速繁殖产生水华,严重影响了库区水环境。
在入库污染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根据水华成因,采用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治理和抑制库区水华是非常必要的。
放养鲢鳙鱼治理湖泊水库藻患
放养鲢鳙鱼治理湖泊水库藻患
姜礼燔;樊俊峰;宗网华
【期刊名称】《当代水产》
【年(卷),期】2003(028)012
【摘要】@@ 近年来,我国有不少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面发生兰藻泛滥成灾,尤其在每年盛夏暴发加剧.1998~2002年国外曾有许多湖泊专家来华考察湖、库藻患时,他们几乎一致认为,要治理只有建截污工程.但此工程不仅规模大,工期长,占地多及耗资巨大,而且对旅游人群,航运及湖库周围农田施肥等面源污染仍难解决.据我们长期研究和参阅国外治理兰藻成功经验表明,放养鲢鳙鱼可以清除湖、库藻害.【总页数】1页(P41)
【作者】姜礼燔;樊俊峰;宗网华
【作者单位】西安富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富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富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
【相关文献】
1.湖泊水库鲢鳙鱼不投饵网箱养殖技术 [J], 陈海花
2.湖泊水库鲢鳙鱼网箱生态饲养方法(上) [J], 柳富荣
3.湖泊水库鲢鳙鱼网箱生态饲养方法(下) [J], 柳富荣
4.湖泊水库放养鲢、鳙鱼搭配比例的讨论 [J], 杜佳垠
5.网箱养鲢鳙鱼的放养时间及放养水域的选择 [J], 张宗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投饵网箱鲢鱼、鳙鱼对藻类的遏制效果
非投饵网箱鲢鱼、鳙鱼对藻类的遏制效果
周根娣;周忠贤;方志发;田光明;王桂芳
【期刊名称】《上海农业学报》
【年(卷),期】2005(21)2
【摘要】利用鲢鱼(Hypophth almichthys molitrixi)、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滤食藻类生物的特殊功能,在相同水体条件的围隔网箱内投放不同数量的鲢鱼、鳙鱼,观测其对水中藻类生物滤食的强度与作用.结果表明:未养鱼的对照网箱内,藻类数量逐渐增加,到第16天时数量比箱外增加45.29%;网箱内放养鲢鱼、鳙鱼能够有效地抑制藻类的增加,第4天时放养鲢鱼、鳙鱼各处理的藻类数量比对照减少73%~83%,第7天时减少比例达到82%~88%.网箱养殖鲢鱼、鳙鱼与否的水色和藻类优势种群都有明显的改变.
【总页数】3页(P92-94)
【作者】周根娣;周忠贤;方志发;田光明;王桂芳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生命学院,杭州,310036;杭州师范学院生命学院,杭
州,310036;浙江省淳安县环境监测站,杭州,311700;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杭州,310029;浙江工业大学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杭州,3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2.3+2
【相关文献】
1.棉花滩水库黄罗库区不投饵网箱养殖鳙鱼死亡的原因分析 [J], 李光照
2.港口湾水库不投饵“放牧式”网箱生态养殖鲢鳙鱼技术研究 [J], 杨玮;
3.福建省龙岩市无投饵网箱养殖鲢鳙鱼前景好 [J], 陈建国
4.网箱中投饵和不投饵的鳙鱼在两种放养密度时的生长 [J], 桂文锋;吴维新
5.福建龙岩市无投饵网箱养殖鲢鳙鱼前景好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藻类的生物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第5期 9 月
安全与环境工程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VSoelp..20 2N0o1.53
藻类的生物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王红强1,2,李宝宏1,张东令1,孙 斌1,李剑沣1
(1.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南 平顶山,467036; 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
Abstract:The algae blooms ruin the balance and stability of the aquatic ecosystem seriously,and bring a lot of undesired influence to people’s daily life and work.Meanwhile,the generated algal toxins also threa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uman beings.Controlling algae growth through biological methods is one of bio-eco- logical remediation techniques,which employs the joint actions of algae-lysing bacteria,allelopathic com- pounds,zooplankton,silver carp and bighead on algae to inhibit their growth.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dvances of the biological control techniques and prospect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n future. Key words:algae;biological technique for controlling algae growth;ecological inhibition of algae;algae-ly- sing bacteria;allelopathy;zooplankt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环境科学 2009,29(11):1190~1195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水库大型围隔放养鲢鱼、鳙鱼控藻的研究王嵩,王启山*,张丽彬,王金鑫(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1)摘要:为减轻水源地水华的发生,在天津于桥水库建立了10个300m2大型围隔,分别放养密度为0,10,30,60g/m3的鲢鱼、鳙鱼进行控藻试验.结果表明,无鱼围隔内的蓝藻比例上升并形成微囊藻水华,各有鱼围隔内蓝藻比例始终保持在低位水平.与此同时,鲢鱼、鳙鱼的滤食导致小型藻类的大量增长进而造成藻类总生物量及叶绿素a不同程度地升高.由此可知,鲢鱼、鳙鱼适用于控制蓝藻水华而非藻类总量.关键词:生物操纵;鲢鱼;鳙鱼;藻类控制中图分类号:X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09)11-1190-06Large enclosures experimental study on algal control by silver carp and bighead. WANG Song, WANG Qi-shan*, ZHANG Li-bin, WANG Jin-xi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9,29(11):1190~1195Abstract:Ten large enclosures (300 m2 each) stocked with gradiant biomass (0, 10, 30, 60g/m3) of silver and bighead carps were set up on the bank of Yuqiao reservoir(China)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algal control using the fish. In comparison with the increasing of blue-green algae’s proportion and the forming of microcystis bloom within the enclosures without fish, the proportion of blue-green algae maintained very low level during the experiment. However, the fish’s grazing led nanoplankton increasing greatly and then made the total algae biomass and chl-a rising in different extent. So silver and bighead carps were just suitable for controlling cyanobacteria bloom not total algae biomas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sh for algal control in water supply reservoir should be cautious.Key words:biomanipulation;silver carp;bighead;algal control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所引发的藻类水华是困扰当今世界的难题.生物操纵概念的提出[1],改变了单纯关注营养盐的控藻思路,促使人们开始考虑通过食物网作用,利用鱼类捕食来控制水体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群落,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由于其滤食性特点被认为是潜在的控藻生物,很早就受到关注和研究[2].然而,关于鲢鳙鱼控制藻类的作用一直存有争议.一些学者研究[3-7]认为,鲢鳙鱼能有效滤食蓝藻(如微囊藻),从而消除或减轻水华的发生.但也有研究[8-9]显示,引入鲢鱼、鳙鱼可能导致藻类小型化,而藻类密度和生物量不降甚至升高,透明度下降,还有可能产生“鱼致富营养化”效应[10].近年来,国内有关鲢鳙鱼控藻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增多,但由于鱼类放养密度、水体营养状态、初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地理气候等试验条件的差异,往往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作为天津市重要水源地的于桥水库,近几年每到夏季总有不同程度的微囊藻水华形成,对水厂给水处理造成了很大压力.为此,本课题组于2006~2007年在于桥水库现场开展了生物操纵法控制藻类的研究,在水库周边建立了大型围隔进行单纯放养鲢鱼,鳙鱼,鲢鱼、鳙鱼+三角帆蚌以及改变营养条件等控藻试验,探讨应用鲢鱼、鳙鱼、三角帆蚌等生物控制水库藻类的可行性.本文为单纯放养鲢鳙鱼控藻的阶段性试验结果的报道.1材料与方法1.1材料试验用鱼苗购自于桥水库附近渔场,均为同批次的1龄鱼,鲢鱼平均尾重(252±6.2)g,平均体收稿日期:2009-03-11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05YFSYSF00600)* 责任作者, 教授, wangqsh@11期王嵩等:水库大型围隔放养鲢鱼、鳙鱼控藻的研究 1191长(23.4±0.4)cm;鳙鱼平均尾重(239.9±3.0)g,平均体长(23.8±0.6)cm.在天津市于桥水库北岸选取一废弃鱼池,经改造后作为试验场地(40°03.05′,117°27.92′).该池南北长100m,东西宽30m,深3m,泥底,边坡45°.采用木桩和PVC防水布将整池由南向北分隔为10个30m×10m的围隔,PVC防水布底端埋入泥底30cm压实,使各围隔间基本无水交换.池内沿中心线建有一条长100m、宽1m、高2.5m的廊道作为工作平台.廊道上铺设有布水管道和阀门,用于向各围隔注水.试验前通过水泵向围隔中注入水库水,2007年6月4日水深达到1.6m后停止注水.1.2试验设置按照鱼的投放密度设置了高鲢鱼(HS, 60g/m3)、中鲢鱼(MS,30g/m3)、低鲢鱼(LS, 10g/m3)、低鳙鱼(LB,10g/m3)和对照(NF,无鱼)共5个处理组,每处理组设2个重复,共10个围隔. 2007年6月11日按预设密度向各处理组围隔中投放鲢鱼、鳙鱼苗后试验开始(记为第0d),至2007年7月19日第1阶段试验结束.试验期间未向围隔中注水,无投放肥料和饵料.1.3测定方法鱼苗投放前对各围隔进行了1次取样,鱼苗投放后每7d左右取样1次.测定指标主要有水温、pH值、透明度、总磷、总氮、叶绿素a、浮游植物密度、浮游动物密度.其中水温和pH值测定使用SevenGo SG2型pH计(瑞士Mettler Toledo),透明度测定采用塞氏盘法.总磷、总氮和叶绿素a的测定参照《水和废水监测方法》[11]进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计数与生物量计算参照《湖泊生态系统观测方法》[12]和《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13]进行,浮游植物种类鉴别参照《中国淡水藻类》[14],浮游动物种类鉴别参照《淡水浮游生物图谱》[15]和《淡水微型生物图谱》[16].浮游动物仅计数枝角类、桡足类、无节幼体和轮虫,未含原生动物.1.4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 A)法分析试验鱼的放养对各围隔水体pH值、总磷、总氮、叶绿素a、透明度、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影响.应用LSR多重比较法(Duncan)比较各处理均值之间差异是否显著[17].鉴于各处理组重复数较低,故选择显著性水平α=0.10以减少犯第II类错误(即接受错误零假设)的可能[17].所有统计计算通过SPSS 13.0软件完成.2结果与分析2.1放鱼前后水体理化指标的变化试验期间水温在25.0~29.5℃之间波动,统计检验显示各处理间水温均值并无显著差异.放鱼后各处理组pH值以HS、MS、LS、LB、NF依次递增,HS、LS、NF相互之间pH值差异显著(表1).放鱼后各处理组间总磷、总氮和透明度均无显著性差异,总磷较放鱼前(均值0.025mg/L)明显上升,总氮和透明度则较放鱼前(0.84mg/L和1.08m)明显下降.表1放鱼后各处理组水质及生物指标均值Table 1 Mean data for water quality and plankton biomass after fish introduction处理组监测指标NF HS MS LS LB pH值8.97(c) 8.20(a) 8.36(ab) 8.52(b) 8.78(bc) 总磷 (mg/L) 0.047(a) 0.037(a) 0.040(a) 0.039(a) 0.044(a)总氮 (mg/L) 0.53(a) 0.50(a) 0.45(a) 0.62(a) 0.56(a)透明度 (m) 0.60(a) 0.69(a) 0.62(a) 0.68(a) 0.60(a)叶绿素a (μg/L) 3.91(a)7.12(ab)10.47(b)10.70(b)8.52(ab)浮游植物生物量(mg/L) 5.13(a) 10.47(ab) 15.53(b) 14.35(b) 11.37(b) 浮游动物生物量(mg/L) 0.94(b) 0.62(ab) 0.59(ab) 0.38(a) 0.78(ab) 注:数值后具有相同字母者表示均值间差异不显著(LSR多重比较法,α=0.10)1192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29卷2.2 放鱼前后浮游植物的变化放鱼后,有鱼处理组叶绿素 a 浓度均较放鱼前(均值4.90μg/L)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NF 处理组则略有下降;LS 处理组叶绿素 a 平均浓度最高,NF 组浓度最低,随鲢鱼密度升高,叶绿素a 浓度有下降趋势.LSR 多重比较结果显示,NF 处理组与MS 、LS 处理组之间叶绿素a 浓度具有显著差异,HS 、LB 处理组与其他处理组之间差异则不显著(表1).由图1可见,实验初期各处理组之间藻类生物量差别不大.随着实验进行,HS 处理组藻类生物量不断升高直至试验结束;其他处理组藻类生物量则在前期缓缓下降,实验第21d 后,LS 处理组藻类生物量迅速升高并最终超过 MS 处理组成为最高,HS 、LB 处理组则缓慢回升到实验初期水平,而NF 处理组则维持在低于 5mg/L 水平.放鱼前后各处理组藻类生物量平均值变化情况与叶绿素a 情况相似(表1).7 14 2128 35 4210 20 30 4050 时间(d)生物量(m g /L )图1 浮游植物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 Fig.1 Mean value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黑色箭头所指为放鱼前各处理均值,P 值为放鱼后各处理均值方差分析所得概率值各处理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放鱼后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表2).放鱼前,绿藻门为各处理组中的绝对优势门类,优势种主要是空星藻(Coelastrum sp .)和盘星藻(Pediastrum sp .).放鱼后,绿藻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硅藻比例明显上升,硅藻和绿藻共同成为优势门类.裸藻和隐藻比例则较放鱼前有所升高,而蓝藻比例仅在对照处理组中有所上升,甲藻比例在有鱼处理组中明显下降.放鱼后,各有鱼处理组的优势种变为硅藻门的最小曲壳藻(Achnanthes minutissima )和绿藻门的角星鼓藻(Staurastrum sp .);NF 处理组中绿藻优势种仍为放鱼前的空星藻和盘星藻,但比例有所下降,而蓝藻门的微囊藻(Microcystis sp .)和拟鱼腥藻(Anabaenopsis sp .)比例不断上升,至试验结束时,NF 处理组水面有明显的一层微囊藻颗粒,形成轻度蓝藻水华.表2 浮游植物质量百分比组成(%) Table 2 Composition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放鱼后浮游 植物 放鱼前HS MS LS LB NF 蓝藻 2.12.03.8 6.8 6.1 12.8 绿藻 66.2 34.1 38.8 37.4 39.8 39.9 硅藻 7.3 31.8 37.5 33.1 27.0 16.3 裸藻 2.8 12.6 11.5 12.8 19.3 12.0 隐藻 0.35.3 2.9 3.4 3.56.3 甲藻11.01.60.81.62.311.22.3 浮游动物图2为实验期间各处理组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变动情况.放鱼后,各处理组中浮游动物生物量均较放鱼前(均值4.47mg/L)显著降低,以LS 处理组生物量最低,NF 处理组最高;多重比较显示仅LS 处理与NF 处理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表1).71421 28 35420生物量(m g /L )时间(d)图2 浮游动物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Fig.2 Mean value of zooplankton biomass注同图1由表3可见,放鱼后HS 、MS 、LB 处理组中轮虫的比例较放鱼前进一步上升,而枝角类所占比例较放鱼前有明显下降;LS 处理组中轮虫、枝11期王嵩等:水库大型围隔放养鲢鱼、鳙鱼控藻的研究 1193角类比例与放鱼前变动不大;而NF组中枝角类、桡足类和无节幼体比例则明显上升,轮虫比例则下降了38.6%.放鱼后第7d,各处理组枝角类密度较放鱼前明显下降,但组间差别不大.随着试验进行,NF 组在第28d出现一密度峰值,随后又迅速下降;而各有鱼处理组则一直稳定在低位水平.放鱼前各围隔枝角类平均密度为30ind/L,以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透明溞(Daphnia hyalina)和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为主(密度分别为 13,9,6ind/L).放鱼后,透明溞在各处理组中均未检出;长额象鼻溞平均密度均低于3ind/L;HS、MS组短尾秀体溞平均密度(分别为3,1 ind/L)低于放鱼前,LS、LB组则保持在6ind/L, NF组则显著上升,达到29ind/L.对放鱼后枝角类平均密度进行多重比较后显示,对照组与各有鱼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而各有鱼处理组之间则无显著差异.表3浮游动物质量百分比组成(%)Table 3 Composition of zooplankton biomass(%)放鱼后浮游动物放鱼前HS MS LS LB NF 枝角类 14.86.43.316.07.634.3桡足类 4.03.21.78.07.620.3无节幼体 0.8 1.30.31.61.0 3.6轮虫 80.489.194.774.483.841.8各处理组桡足类、无节幼体的变化情况相似:NF组桡足类、无节幼体密度呈波动变小趋势,且始终高于各有鱼处理组;而各有鱼处理组桡足类、无节幼体密度在放鱼后均明显下降,在第21d 达到最低值后一直稳定在低位水平上.放鱼前,各围隔桡足类平均密度为59ind/L,以剑水蚤(Cyclopoidea)为优势种类,平均密度为57ind/L,而哲水蚤(Calanoid)密度仅为2ind/L.放鱼后,各处理组剑水蚤密度均明显下降,以MS组(2ind/L)最低,NF组(28ind/L)最高;哲水蚤密度在NF组明显上升,达到18ind/L,而各有鱼处理组均低于 2 ind/L的水平.对放鱼后各处理组桡足类、无节幼体平均密度进行多重比较后显示,对照组与各有鱼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而各有鱼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放鱼前,各围隔轮虫平均密度为5379ind/L,以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为优势种类.放鱼后,各处理组轮虫密度均明显下降,以NF组(966 ind/L)最低,LB 组(2505 ind/L)最高.多肢轮虫与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成为有鱼处理组内轮虫优势种类.对放鱼后各处理组轮虫平均密度进行多重比较后显示,LB组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组,而HS、MS、LS、NF组之间无显著差异.3讨论3.1鲢鱼、鳙鱼对浮游动物的影响本试验中,在放鱼后无论是有鱼围隔还是无鱼围隔的浮游动物生物量都较放鱼前有明显下降,但各自的原因应是不同的.无鱼围隔浮游动物生物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食物限制问题[8]:一方面由于浮游动物的牧食藻类生物量不断下降从而造成食物短缺,另一方面由于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摄食使得绿藻等可食种类逐渐减少,蓝藻和裸藻等不可食种类比例不断升高,进一步加剧了食物短缺.而有鱼围隔中浮游动物生物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则是鲢鱼、鳙鱼的摄食压力,这与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6,9]相一致.与NF组相比,鲢鱼、鳙鱼的引入显著改变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表3),轮虫成为浮游动物中绝对优势种类,而枝角类、桡足类所占比例很低.鲢鱼、鳙鱼的滤食使得体型大、逃避能力差的枝角类最易被捕食,其次是体型较小、运动较慢的无节幼体[18],而桡足类尽管逃避能力较强,但由于无节幼体不断减少造成桡足类种群补充困难,最终也降到很低的水平[9,19].而轮虫则由于体形小、繁殖速度快以及食物竞争者(如枝角类)减少等原因仍能保持一定的密度水平[20].Domaizon 等[9]提出了200kg/hm2(8g/m3)的鲢鱼密度阈值,认为鲢鱼密度低于这一阈值时对大型浮游动物的负效应最小.在本试验中3种鲢鱼密度均超过了8g/m3,造成围隔中浮游动物动物生物量处于很低水平,但相互之间并无明显差1194 中国环境科学 29卷异(表1),说明即使较低的鲢鱼密度都会对水体中浮游动物产生强烈抑制作用.本试验中鲢鱼和鳙鱼对浮游动物影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轮虫和桡足类.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鳙鱼的鳃耙间距为鲢鱼的2倍左右,其所滤取的食物规格也比鲢鱼大[21],因此对体型较小的轮虫滤食率不高;鳙鱼游速较鲢鱼慢,相对容易躲避.3.2鲢鱼、鳙鱼对藻类的影响蓝藻是淡水水体常见的水华种类,微囊藻最为普遍,也是于桥水库夏季水华的代表种类.本试验中,在各围隔理化指标无明显差异条件下,无鱼围隔内蓝藻比例由试验初期的2.1%不断上升,到试验后期达到12.8%,并出现了轻度微囊藻水华.而有鱼围隔内的蓝藻比例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表 2),并随着投放鱼类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镜检也未检出微囊藻,显示出鲢鱼、鳙鱼对蓝藻尤其是微囊藻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这一点从其他研究人员的报道中也得到了印证[5-6,8].谢平等认为,由于不同水体在光照、水温、营养水平以及蓝藻种类组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每个水体都需寻找一个合适的能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的鲢鱼、鳙鱼生物量的临界阈值[22].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对于桥水库而言,实际应用只要10g/m3的鲢鱼、鳙鱼密度即可遏制蓝藻水华的发生,这远低于刘建康等提出的东湖控制蓝藻水华的46~50g/m3鲢鱼、鳙鱼密度阈值[7].本试验结果也显示投放鲢鱼、鳙鱼后藻类总生物量以及叶绿素a水平并未下降,反而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主要是由于各有鱼围隔内小型藻类尤其是最小曲壳藻的大量增长所致.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鲢鱼、鳙鱼的鳃耙结构限制了它们不可能滤食所有尺寸的藻类,只有那些大于鳃耙间隙的藻类才能被有效滤食[21].因此,鲢鱼、鳙鱼的滤食往往使大型藻类数量下降,而小型藻类因不能被鲢鱼、鳙鱼有效滤食得以存活并占据大型藻类留下的生态空位,加上鲢鱼、鳙鱼的滤食造成枝角类等能抑制小型藻类生长的浮游动物数量剧减,最终导致小型藻类的大量增长,藻类总生物量及叶绿素a升高[18,23].从以上结果分析可见,鲢鱼、鳙鱼虽然可以控制蓝藻水华,但同时也可能造成藻类总量的增加.因此,对于桥水库这样的水源水库,在选择鲢鱼、鳙鱼进行控藻时应慎重,因为藻类总量增加会加重下游水厂的处理负担,增加的成本可能会远大于控制蓝藻水华获得的收益.而如何克服鲢鱼、鳙鱼控藻中小型藻类大量增长的不利影响应是今后需要加以研究解决的一项课题.可以从2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选择与鲢鱼、鳙鱼食谱具有互补性的大型生物进行联合控藻,比如贝类,有研究显示一些贝类对20μm以下的小型藻类具有良好的滤食效率;二是削弱鲢鱼、鳙鱼对大型浮游动物的滤食,利用大型浮游动物尤其是枝角类对小型藻类的高摄食率来遏制小型藻类的增长以达到控制藻类总量目的,为此需要给浮游动物提供庇护场所或者限制鲢鱼、鳙鱼的活动范围,如Laws 等[23]在夏威夷养殖池塘中用围网将鲢鱼限制在池塘的半边,有效地控制了小型藻类的增长.4结论4.1投放10g/m3的鲢鱼、鳙鱼可降低于桥水库水中蓝藻比例,有效遏制蓝藻水华的发生.4.2鲢鱼、鳙鱼对大型藻类和大型浮游动物的滤食刺激了小型藻类的增长,可能造成藻类总量和叶绿素a的升高.4.3单纯放养鲢鱼、鳙鱼适合于主要目标为控制蓝藻水华而非藻类总量.参考文献:[1] Gophen M. Biomanipulation: restrospective and futuredevelopment [J]. Hydrobiologia, 1990,200/201(1):1-11.[2] Vörös L, Oldal I, Présing M, et al. Size-selective filtration andtaxon-specific digestion of plankton algae by silver carp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 [J]. Hydrobioligia, 1997, 342/343:223-228.[3] Leventer H, Teltsch B. The contribution of silver carp(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to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Netofareservoirs [J]. Hydrobiologia, 1990,191(1):47-55.[4] Miura T. The effects of planktivorous fishes on the planktoncommunity in a eutrophic lake [J]. Hydrobiologia, 1990,11期王嵩等:水库大型围隔放养鲢鱼、鳙鱼控藻的研究 1195200/201(1):567-579[5] FLRM. Starling control of eutrophication by silver carp(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in the tropical Paranoá Reservoir (Brasília,Brazil): a mesocosm experiment [J]. Hydrobiologia, 1993,257(3):143-152.[6] Datta S, Jana B. Control of bloom in a tropical lake: grazingefficiency of some herbivorous fishes [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1998,53(1):12-24.[7] 刘建康,谢平.揭开武汉东湖蓝藻水华消失之谜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9,8(3):312-319.[8] Radke R, Kahl U. Effects of a filter-feeding fish [silver carp,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 on phyto-and zooplankton ina mesotrophic reservoir: results from an enclosure experiment [J].Freshwater Biology, 2002,47(12):2337-2344.[9] Domaizon I, Devaux J.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impacts ofsilver carp on plankton communities of eutrophic Villerest reservoir (France) [J]. Aquatic Ecology, 1999,33:193-204.[10] Spataru P, Gophen M. Feeding behaviour of silver carp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 and its impact on the food web in Lake Kinneret, Israel [J]. Hydrobiologia, 1985,120(1):53-61. [1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M]. 4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12] 陈伟民,黄祥飞,周万平,等.湖泊生态系统观测方法 [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13] 金相灿,屠清英.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 [M]. 2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0.[14] 胡鸿钧,魏印心.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5] 韩茂森. 淡水浮游生物图谱 [M].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0.[16] 周凤霞,陈剑虹.淡水微型生物图谱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17] 李春喜,王志和,王文林.生物统计学 [M]. 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8] Lazzaro X. A review of planktivorous fishes: their evolution,feeding behaviours, selectivities, and impacts [J]. Hydrobiologia, 1987,146:97-167.[19] 李琪,李德尚,熊邦喜,等.放养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对水库围隔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J]. 生态学报, 1993,13(1): 30-37.[20] Allan J D. Life history patterns in zooplankton [J]. The AmericanNaturalist, 1976,110(971):165-180.[21] 刘焕亮.鲢鱼、鳙鱼的滤食器官 [J].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981,6(1):13-33.[22] 谢平.鲢鱼、鳙鱼与藻类水华控制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3] Laws E A, Weisburd RSJ. Use of silver carp to control algalbiomass in aquaculture ponds [J]. The Progressive Fish Culturist, 1990,52(1):1-8.致谢:于桥水库管理处提供场地支持,在此表示感谢.作者简介:王嵩(1972-),男,重庆市人,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研究.发表论文3篇.关于《中国环境科学》网上投稿的通知《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为提高稿件处理的网络化水平和采编工作的效率,及时让作者了解稿件的处理情况,自2008年3月1日起已开通网上投稿查稿系统,请登陆网址: 点击“作者在线投稿”进行注册后再按要求投稿,点击“作者在线查稿”进行查询.本刊不再接受纸件投稿和电子版稿件的E-mail投稿.特此通知.《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