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挺进全局活

合集下载

第19课解放战争的胜利素材

第19课解放战争的胜利素材

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被歼。
三大战役的意义
农民踊跃参军
农民担架队准备上前线
农民小车队为前线送粮食
淮海战役中陈毅说: “我们的胜利是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三、渡江战役
1、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跨台
湖口
500多公里
江阴
时间:1949年4月21开始 4月23日,南京解放,南京国民政府 22 年 统治结束 5月27日,中国最大城市 上海 解放。
第19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7年7月29日,刘伯承、邓小平率 部渡过黄河,收到一份毛泽东亲自起草 的AAA级(最急的)绝密电报,得知“陕 北情况甚为困难”。刘、邓立即复电中 央,表示用10天做千里跃进的准备,把 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刘邓大军跃进 大别山,对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 极其重大的影响。
二、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1948年9月,东北解放军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发起了辽沈战 役。东北解放军先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关内的退路。图 为东北解放军对锦州发起总攻。
东北敌军卫立煌集团共55万人,分别被我分割包 围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联的地区。其中, 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共30万人,防守沈阳地区, 作为防御中枢集团,以确保沈阳并伺机增援长春、锦 州;万人,防守长春的有10万人,锦州、锦西地区有 15万人,以确保与关内的陆海联系。敌军企图集中兵 力,重点守备,以牵制东北我军于关外,如形势不利 即撤至关内。当时,国民党军既想撤出东北,又不甘 心丢失东北,正处于举棋不定。
一、挺进大别山
1、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突破黄河防线,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根据地.揭开了人 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图为部队夜渡黄河。

挺进中原

挺进中原

《挺进中原》观后感1947年,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在鲁西南歼敌九个半旅,继续向大别山挺进。

敌军长白建业三次电呈蒋介石欲与我军决战,他分兵两路在汝河两岸北追南截。

为了争取时间,我军决定炸掉过河时极为累赘的大炮。

太行旅炮团团长周大明不明战略意图拒绝炸炮,被旅长方军撤职。

一夜血战,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与当地游击队会师,建立了人民政权,军中一个叫来弟的姑娘当上了方家坪的区长。

方军找到了分别15年的母亲,得知妻子已死于白匪手中,女儿红伢也被反动派抓去卖了。

白建业下令封山,企图在冬季把我军困死在大别山上。

在刘邓首长的带动下,我军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在大别山扎下根来。

周大明在方军的批语指导下,逐步理解了毛主席的战略思想。

1948年春,大反攻的时刻到来了。

在来弟动身侦察敌情前,方妈妈意外地发现她就是红伢,可未及相认,来弟就出发了。

我军节节胜利,白建业临阵退缩。

他假意命亲信郑奇元抵挡我军,自己却率部逃跑。

来弟识破白建业的诡计,立即赶回部队报信,途中身负重伤。

弥留之际,她向周大明报告了敌情,并拿出15年前妈妈临就义前留给她的一只耳环。

周大明猛地想起长征时自己救过的一个叫红伢的小女孩,此时才明白来弟就是方军的女儿。

他刚想把这些告诉来弟,来弟已含笑瞑目。

周大明率部直插白建业撤退时必经的黑狮口,他们炸断悬崖,以一个团的兵力截住了敌人两个机械师。

这时,方军率大部队及时赶到,全歼了敌军。

白建业狼狈地化装后钻进棺材逃走了。

方军抑制住无数战友和亲人的牺牲给他带来的巨大悲痛,豪迈地说:“我军挺进大别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我们胜利了!”三路大军依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多打胜仗和争取群众的指示,在内线各战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协同下,经5个月英勇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19.5万余人,解放县城100座,创建了江淮河汉之间新的中原解放区,调动与吸引了国民党军90多个旅,完成了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任务。

失败的战略进攻序幕----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失败的战略进攻序幕----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失败的战略进攻序幕----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最初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动,以毛泽东的设想,在蒋介石敞开的胸膛上插上一把尖刀,让蒋介石伸出的两个拳头缩回来,以减轻陕甘宁根据地的压力和山东根据地的败局。

大别山地区地处中原,南向直指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西向威慑武汉。

这个解放战争史上闻名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刘邓军队源于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二九师出身红四方面军,兴起于山西南部,在山西曾经和阎锡山一九四七年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刘邓大军于六月三十日突破黄河天险,在一百五十公里的宽大正面渡过黄河,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这个名为千里跃进大别的部队交手,上党战役,刘邓军队一战成名,山西地区也是八路军的兴起之地,贺龙在晋西北,刘邓在晋东南,聂荣臻在五台山,一九四七年八月刘邓军队在鲁西南一带集结休整,蒋介石调集十几万人人马围困刘邓。

一九四七年蒋介石的重点进攻使共产党面临巨大困难,陕北仅有二万人的部队,但是又不能调其他军队进入陕甘宁,因为陕甘宁地区本就是个贫瘠的地方,连年战乱,人口稀少,根本供养不了大部队,所以只能从外线来减轻陕北的压力,刘邓军队被蒋介石围在鲁西南动弹不得,毛泽东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刘邓跳出包围圈,不要后方,直插大别山地区,在蒋介石的心脏地区活动,颇有围魏救赵意图。

刘邓并不是很乐于接受任务,因为这是一个豪赌之举,弄不好刘邓就会全军覆灭。

邓小平对刘邓大军的前途作了三个估计: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

但面临被围局面,蒋介石准备放黄河水淹没刘邓军队,这是一个不得已得决定,刘邓军队只能背水一战。

毛泽东总有一些惊人军事动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减轻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压力,曾派王震的三五九旅南下,直达中原根据地,但最后王震还是被赶出了中原根据地,返回陕甘宁,并没有达到目的,蒋介石一贯视中原地区为自己的卧榻之侧,岂能容共产党在此扎根,这次刘邓大军剑指中原,在蒋介石看来是一次溃逃,他要利用这个时机,千里追杀刘邓军队于中原广大平原地区。

刘邓大军上大别山,面对的敌军部队和将领,都堪称国民党军中最强

刘邓大军上大别山,面对的敌军部队和将领,都堪称国民党军中最强

刘邓大军上大别山,面对的敌军部队和将领,都堪称国民党军中最强——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面对的敌人为什么那么难缠1947年9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第1、2、3、6纵队(以下简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从8年抗战的老根据地向国民党统治区的外线作战,为陈毅、粟裕大军和陈赓纵队在豫东、豫西展开提供了机会。

但刘邓大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南下的12万精兵强将,最后转出大别山时仅剩5万余人,加上留下的地方部队和工作队,总共也不到7万人。

什么原因导致刘邓大军减员如此严重呢?大别山的敌人,无论兵源素质还是统帅能力都是国民党军中最强的为了追剿刘邓大军,蒋介石一方面派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九江指挥所,统一指挥大别山战事;另一方面调动23个旅渡过淮河,从北、东、西等几个方向穷追猛打。

其中,不仅有“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的胡琏第18军等中央军精锐,还包括第7军、第48军等新桂系劲旅,这些广西兵从小生活在山区,非常善于山地作战,从北伐时期就以战力强悍著称,获得“钢军”美誉,甩开蒋介石中央军好几条街。

在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中,“小诸葛”白崇禧的指挥能力是首屈一指的,北伐时期,他是前线参谋长,代行参谋长职权,指挥新桂系第7军等部队连克汨罗江防线和贺胜桥等要点,仅14天就从长沙打到武昌城下。

抗战时期,白崇禧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几乎参与了对日寇历次会战的筹划和部署,尤其是1940年的桂南战役,白崇禧亲自指挥部队在昆仑关两度挫败日军,取得了抗战以来攻坚作战的首次胜利。

经历过8年抗战后,新桂系已经把广西的民团制度移植到了大别山全面抗战爆发时,新桂系头一年就武装了上百个步兵团投入抗日战场,并将苦心经营的十几家兵工厂和数十架飞机全部上缴中央。

对此,蒋介石不得不有所表示,恰好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按惯例必须兼任驻地省份的行政长官,于是安徽省主席一职就交到了新桂系手上,一直到抗战胜利依然如此,由于长期驻军于此,不仅新桂系与当地土豪劣绅紧密勾结,其基层官兵也纷纷在此安家,不少老兵还娶了当地妇女为妻。

解读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解读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解读挺进大别山的 历史意义
1947年(民国36年)8月,在第三次国 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 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 攻的战略性行动——挺进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经过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 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 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 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 合击,企图围而歼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 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 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 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 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 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在内线 和外线的攻势作战,组成人民解放战争全 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态势,是人民解放 军转入攻略进攻的开始。国民党军队不得 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人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军队由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国内革命战争 中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这标志着中国人 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 点。
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 的一生,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 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更应以革命先辈 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忠实地履 行党员义务,真正体现共产党员在新时代 应有的先进性。让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 出不平凡的贡献,为共产主义事业添砖加 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挺进大别山经过
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 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 机关安全渡河。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 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 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 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 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 但是 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 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及精神价值

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及精神价值

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及精神价值作者:胡友锋王茂水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9年第4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别山处在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长江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依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47 年6 月,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主力第一、二、三、六4 个纵队12 万人千里跃进,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

梳理这一决策的缘由及其过程,不仅有利于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世界军事史上伟大壮举的战略意义,也有利于增进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发挥这一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背景从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机选择来看,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方式挺进大别山,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为了减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军事压力。

蒋介石在全面进攻失败后,改变策略,对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

在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开始时,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我军正面的战略压力很大,并且让战争长期持续留在解放区对我军更为不利。

一方面使得解放区的生产和人民生活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部队的供给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相比之下,国民党军却可以有一个不受破坏的后方来维持战争;另一方面,限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我军的战术不便展开。

我军擅长采取运动战战术,寻机集中数倍于敌的优势兵力,集中歼敌。

但是此时蒋介石极力避免孤军出动,往往采取兵团作战,滚筒式推进,这就使得我军很难找到突破口,要想快速取胜变得艰难。

可以看出,“单靠内线作战,纵然取得军事上若干胜利,但短时间内无法彻底减轻压力,根本扭转战局,必须另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口”[1]。

在当时,纵观全国战场,从兵力部署看,蒋介石的主力机动部队主要部署在山东和陕北,而在中原地区以防御为主,形成了两头重中间轻状如哑铃的战略局面。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千里挺进大别山2017年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70周年。

1947年6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吸引和调动国民党南线全部兵力于周围,建立了拥有2000万人口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从根本上撼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实现了党中央经略中原的战略目标,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大别山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都先后在此建立过根据地,由于我党在此建立根据地后接着又进行转移,所以每次撤走后国民党都会卷土重来,对根据地人民实行残酷的反攻倒算,实行骇人听闻的白色恐怖,农村革命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老百姓都被国民党杀怕了。

刘邓部队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一见就跑,而且是整村整村往山里跑。

部队行军打仗,别说老百姓支前抬担架,就连找个向导都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革命势力再起,国民党在此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基础,实行保甲联防“五家连坐”,并建有危害极大的各级民团组织,统治基础十分深厚。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发动群众工作极难进行。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部队供给困难,减员?乐兀?装备奇缺,邓小平根据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提出了两条打算:一是多打胜仗,“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灭10个旅以上的敌人,就无法使得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这一条通过10万将士的浴血奋战很快做到了;二是严守群众纪律,“这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我军)的先决条件。

”“一切为了在大别山站住脚!”为了落实这一条,刘邓首长亲自给跃进大别山的部队“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

邓小平还亲自部署成立执法小组,严厉惩处违反纪律者。

以下就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四则严肃军纪的真实故事,对今天的人民公仆如何做到刚正廉洁,始终敬畏百姓,夯实执政党的根基依然有很强的示范借鉴功效。

勇往直前 挺进大别山

勇往直前 挺进大别山

勇往直前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真勇敢,千里跃进大别山。

大别山好比一把利剑,插在蒋介石心尖上。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

国民党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将军:“我打过不少仗,研究了一辈子军事,我认为,在军事史上,最辉煌的军事行动就是挺进中原(挺进大别山)。

”一、挺进大别山——历史的抉择(一)打出外线的必然选择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展开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蒋介石的反革命战略就是要扭在我们解放区里打,消耗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我们趋于枯竭,走向失败。

进攻一开始,毛泽东就想将战争引向蒋管区,在外线和敌人打,然而,内战初期国共的综合实力决定了我军在外线还无法和蒋军抗衡,结合实际情况,我军实施了在根据地内线作战或依托根据地作战的内线战略,大量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虽然这一阶段我军取得了歼敌112万之巨的辉煌胜利,但是全民以赴,全力以赴的内线作战已经使得解放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当时,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济源已经出现了老百姓逃亡现象,这已经是根据地经济崩溃的一个信号,刘帅在谈到严重性时指出“有演化成中央苏区结局”的可能;华东方面,我军丢掉了苏中、苏北、鲁南,在鲁中和敌军相抗,身后只剩几十个县还可回旋,余地甚小,粟裕在谈到当时山东的局面时曾说“山东的水都快喝干了”;而陕北地区,本来就是贫瘠地带,陕北人民供应中央机关和陕北少量部队已很困难。

在胡宗南军队的大举进攻中,陕北几乎所有的县城都遭到蹂躏。

由于战争的破坏,1947年,陕北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军队和老百姓一同处于忍饥挨饿的状态。

毛泽东电告刘邓:“现在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到陕北将不能支持。

”此时反攻到外线,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已经成了必然选择。

(二)师出大别山打出外线是中央得既定战略方针,究竟出师何处,其实一开始中央也没有谱。

初中语文文摘(社会)揭秘一份扭转解放战争命运的“AAA电报”

初中语文文摘(社会)揭秘一份扭转解放战争命运的“AAA电报”

揭秘一份扭转解放战争命运的“AAA电报”人们常说,决定解放战争胜负的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殊不知,真正决定解放战争命运的关键之仗还是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为什么这么说呢?最近,军事专家解密的一份延安“AAA电报”,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1947年7月29日,在鲁西南重镇菏泽城北一栋简陋民房内,我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正在散步。

他们刚刚指挥完著名的鲁西南战役,难得这么轻松一下。

“报告首长,紧急电报!”参谋人员将一份刚刚收到的电报交给刘伯承。

刘伯承先粗略看了一眼,脸色立刻凝重起来。

邓小平从刘伯承的神色中已看出这份电报绝对不寻常。

他连忙接过了电报。

果然,这份电报是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上面标着的AAA字样十分醒目。

邓小平明白,3个A字是当时中央约定的表示最紧急、最秘密的电报等级,此电为何一连写3个A呢?揭开战略攻序幕后的战略调整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正在刘邓大军鏖战鲁西南捷报连连的时候,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刘邓大车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武汉,才能完全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

7月23日,毛泽东致电刘伯承、邓小平:“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这个时候,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极度疲劳,而且伤亡较重,亟需休整补充。

7月28日,刘邓给中共中央军委回了电,如实地陈述了部队目前存在的困难,希望能在内线继续作战一个时期,等时机更为有利时再向大别山挺进。

他们原以为中央会批准他们的计划,没想到次日也就是7月29日,毛泽东就亲自起草了这份标有3个A字的加急绝密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

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

3个A字深深地印在了刘伯承、邓小平的脑海中,他们也深深地感到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他们寄予的重托。

刘伯承、邓小平看完电报,立即烧掉。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

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

”这是刘伯承元帅写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一首著名诗篇。

元帅在诗中提到的“羊山”,指的是著名的羊山战役。

此役是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场恶战,虽然此战“是我们打得最苦的一仗!阵亡的战士最多!”(刘邓大军二纵司令员陈再道语)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完胜,全歼国民党军整编六十六师2.3万人,俘虏了该师中将师长宋瑞珂。

此战结束后,刘邓大军挥戈南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正式开始。

刘邓大军围羊山1947年6 月30日晚,在黄河北岸,随着一声号令,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和部署,出敌不意,势如破竹,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自以为可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进入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

蒋介石大呼“不好”,觉察出解放军有藉由鲁西南“南犯”、在他的统治核心地区“钉钉子”的战略意图,急忙调王敬久率第二兵团的整编三十二师、整编六十六师、整编七十师(均为军的编制)等重兵云集鲁西南,欲消灭刘邓大军或迫使他们退回黄河以北。

刘伯承和邓小平心中明白,如果不在此地将这些围堵之敌消灭,挺进大别山将成为一句空话,于是发起鲁西南战役。

自7月2日起,刘邓大军先后进行了郓城之战、菏泽之战、定陶之战、巨野独山集、六营集之战等战斗,并取得节节胜利。

至7 月中旬,王敬久的整编三十二师和整编七十师已被全歼,唯有最精锐的整编六十六师还未“伤筋动骨”。

整编六十六师师长宋瑞珂,是地道的山东青岛市人。

少时因家境困难,没读几年书就缀学进工厂当了名学徒工,后经人举荐考入黄埔军校3期,毕业后留校任内务长官。

北伐开始后,他几次打报告请求参加北伐军,学校不允。

他说动了校医,开了张“患肺病”的证明递了上去。

学校教育长也知道这是一纸假证明,但终被他感动,批准了他的请求。

八年级历史上册 5.23 走向战略进攻图文素材(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5.23 走向战略进攻图文素材(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部队夜渡黄河
1947年6月30日-7月28日,刘邓野战军挺进中原,举行鲁西南战役,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30日晚,刘邓野战军主力13万人,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转入外线作战,随即发起鲁西南战役。

当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后,蒋介石急忙调兵遣将,企图逼近刘邓野战军主力于郓城、荷泽地区背水作战,力图挽回败局。

由于当时还没有完全粉碎敌军重点进攻,我军在数量和装备上远远逊于敌军,就实行战略转变,这是充分估计了影响战争各方面条件后采取的大胆决策。

刘伯承、邓小平采取“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创造了以15个旅的兵力歼国民党军4个师部9个半旅约6万人的战例,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线的战略部署,有力地配合了西北和山东野战军粉碎国党军重点进攻的作战。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历史性转折事件震惊中外。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惊呼:中国发生了“六卅”事件。

美国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以目击者的身份写道:“我阅历过多次战争,但却从未见过比共产党这次和以后抢渡黄河更为高明出色的军事行动。

说它高明出色,倒不在这次行动本身,尽管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的,而主要在于这一军事行动的构想——它的胆识、气魄,特别是它的创造性的想象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这一事上“堪称大师:他们善于抛弃不重要的方面,而紧紧抓住主要环节。


集结在黄河滩上的刘、邓大军。

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无论是从南进目的地和战略进攻的时机选择,还是进攻方式的大胆构思和战略部署的统筹协调来看都堪称“神来之笔”。

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牵制了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事力量,而且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部署;不仅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而且成为整个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标签: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大别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决策是“神来之笔”还是“一着臭棋”,这既是近年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能否正确评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伟大意义的关键所在。

其实,学界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意义早已形成共识,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①然而,近年,有学者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效果及其意义产生了质疑。

②本文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一战略决策提出的相关背景及其主要时代特征进行归纳梳理,并在驳斥相关错误言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伟大的战略意义,以此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0周年。

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伟大的战略决策1.进攻时机上把握准确且出其不意从南征时机的把握来看,无论是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决策刚出台的时候,还是时隔70年后的今天,都有人對其心存质疑,并认为这个决策做得有点早。

其实,除了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面临的严重危机需要当机立断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从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看,当时已经基本具备战略反攻的条件。

据统计,自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个半旅七八十万人,加上“伪军、保安队等杂部”34万人,合计112万人。

③敌军总兵力由解放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373万人,其正规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200万人下降到150万人。

④而且“蒋介石在第一线集中了二百二十多个旅,后方兵力非常空虚”⑤,并“在整个敌人营垒中引起了极端深刻的失败情绪”⑥。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分析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分析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分析英语1301 张梦瑶29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攻击,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在刘邓挺进大别山之前,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已接近平衡,而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这样就极大地加重了解放区的战争负担。

蒋介石的战略企图是,集中主力于陕北、山东两翼,实施进攻,而将南线我军压缩在“乙”字形的弧内,聚而歼之。

联系两翼的战线中央,则凭借黄河天险只部署少量兵力防御,就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中央部分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

而刘邓大军所在的晋冀鲁豫战场是连系东西两战场的中间地带,正像这个哑铃的“把”。

这也是国民党军兵力较为空虚的一段。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及时抓住战机,发展有利形势,果断地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把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

毛泽东早已考虑成熟:战略进攻大别山区。

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3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那里崇山峻岭,绵延不绝,是革命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解放军容易立足生根。

占据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沙,瞰制中原。

毛泽东提出,进军大别山应采取跃进的方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夺取城市。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于8月7日黄昏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勇往直前 千里挺进大别山

勇往直前 千里挺进大别山

临危受命,准备不足
由于当时陕北敌情严 重,党中央处境困难, 中央急盼刘邓尽早向 大别山出动以调动敌 人。在此情况下,刘 邓率全军取消休整, 进而在未做好充分准 备的情况下,踏上了 千里征途
孤军深入,后勤断绝
一是伤员、病员无处安置,并没有医药治疗;二是武器、 兵员得不到补充;三是粮食补给困难;四是敌情严重, 部队连续行军作战。
天罗地网,重兵围困
33个旅
6个旅
气血不足,环境不利
通过黄泛区时,由于炮 车无法通过,刘邓只好 下令将重炮、大炮就地 埋掉或炸掉,这无异于 将野战军解除了一半武 装。
气血不足,环境不利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 交界地带,山脉重叠、 绵亘,使部队通视与运 动困难。因此,该地区 仅适于游击战争,而不 适合大兵团运动作战。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 ,由于山路崎岖,部队 运动遇到很大困难。
无声处,听惊雷, 写青史啊铸丰碑。 龙归沧海,英魂壮, 血沃中原劲草肥。 抒肝胆,聚风雷, 问人生啊能几回.大别秦岭云涛吼, 至今澎湃赞军威。 浩气昭千古,丹心拥朝辉。 浩气昭千古,丹心拥朝辉。
谢谢!
政治过硬,纪律严明
邓小平政委强调部队必须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指出三 大纪律八项注意绝不是什么简单的规定,而是党的路线和政策 的体求是,机动灵活
大别山地区战略机动范围不大,容不下更多的部队,十几万人马的粮 食供应亦很困难,因此决定分兵作战。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次分兵虽 与中央军委全力坚持大别山的方针有所不符,但对于在更大范围内发 展中原形势,避免无谓牺牲是完全必要的。
武汉
南京
师出大别山
大别山,雄峙于国民 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 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 豫、皖三省交界处, 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 而又最薄弱的地区。 同时,在敌强我弱的 情况下,大别山可以 作为我军的依托,我 军占据大别山,就可 以东慑南京,西逼武 汉,南扼长江,瞰制 中原。

挺进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

课外阅读:
❖ 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后,美国驻华大使 司徒雷登惊呼:“这简直是惊人的事件, 不亚于当年法国马其诺防线被攻破!”
❖ 对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周恩来 则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黄河是蒋介石的外 壕,陇海路是他的“铁丝网”,长江是他 的“内壕”,而我们已经过了“铁丝网”, 打到他的“内壕”了。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430 万人
130 万人
1946年6月
373 万人 195 万人
1947年6月
千里挺进大别山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邓 大军挺进大别山


陈赓

陈毅
粟裕


陈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陈粟
兵团
大军

进 中 原
刘别邓 大军山
人民需要和平,他选择了战 争,人民需要建设,他选择了战 争,人民需要发展,他选择了战 争,人民终将抛弃他和他的政权。 蒋家王朝覆灭的时间为时不远。

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

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

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二、国民党军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为调动和吸引敌军重兵集团,毛泽东决定千里跃进、三军经略中原,但适得其反,南线我军遭受重挫1、毛泽东为解陕北、山东危局,决定刘邓大军不要后方千里跃进大别山转入战略进攻毛泽东对战略进攻这个问题,经历过长时期的思考。

全面战争爆发后,他曾三次比较明确地表述了准备在适当时机将解放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以实行战略进攻的基本设想。

第一次:如前所述是在1946年11月21日的中共中央会议上,他指出: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消灭敌军70~80个旅,就可以使国共双方的力量达到平衡。

那时我们就可以打出去,首先是安徽、河南、湖北、甘肃,然后再向长江以南。

毛泽东的这个分析,不但提出了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而且提出了进攻的主要方向,就是鄂、豫、皖和甘肃。

第二次是1947年7月10日毛泽东给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副政治委员罗荣桓、高岗的一份很长的指定“科长译”、“阅后付火”的绝密电报。

这份电报,对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蓝图作了更全面的描绘。

电报首先分析了过去一年作战的主要结果及当前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状况,指出:第一年我共歼敌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歼伪军、保安部队等杂部34万人,共歼敌112万人。

接着,电报提出了全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基本方向和部署,指出:“我第二年作战应争取歼敌一百个正规旅及大量杂部,使敌由数量上的优势变为劣势,我则变为优势。

”为此决定:“山东、太行两区力求占领长江以北。

西北方面力求占领陕、甘、宁大部。

北线我军力求占领中长、北宁、平承、平石、平绥、同蒲各路之大部及路上除平、津、沈以外各城,孤立平、津、沈,如能占领沈阳则更好,其中极重要的是占领平绥路,打通东北与华北联系。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133~134页)。

第三次:1947年9月1日。

那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刚两个月,毛泽东向各区发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的指示,全面地阐述了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的构思,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15336709_刘邓大军初到大别山的三次战斗

15336709_刘邓大军初到大别山的三次战斗

1947年8月31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在河南光山县召开干部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报告
刘伯承登上大别山三角峰
激战,刘邓大军歼灭驻钟铺之敌二十九团2000余人,生俘281名,缴获了其全部武器装备和物资。

商城西部运动战
9月24日,国民党军整编第五十八师主力由商城退往潢川,野战军总部拟歼灭该敌于运动途中。

刘邓首长先以一纵第二十旅快速插到商城、潢川之间潘店阻敌,与敌展开激战。

各参战部队在向各指定战斗位置运动时,野战军总部发现敌整编第八十五师从光山、潢川东援商城甚快。

刘邓首长和野战军总部遂改变原作战计划,令一纵二十旅撤出战斗,集中一、二纵主力和六纵十六旅,在商城西部打击敌八十五师。

25日,敌我同时进入商城西部及光山以南斛山寨地区。

刘邓野战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邓挺进全局活
摘自(红色管理)曹一
1947年7月29日、鲁西南战场上,刚刚指挥完羊山集战役的刘伯承、邓小平,在前线指挥所里收到一份特殊的电报。

这份电报是由毛泽东起草的,上面标有三个“ A”字,代表最紧急,而且极为秘密。

密报的内容是要刘邓大军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插进大别山,以牵制胡宗南一部的力量。

接到电报后,刘邓大军立即出发,冲破重重封锁与阻击,终于在1947年8月27日挺进大别山。

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的说:“我们总算熬出来了,二十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邓小平则说:“这个跃进的意义可不要小看了,中国从北到南没有多少个一千里,从长江再跃进一千里就到了广东、福建的边界,剩下不到一千里了,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就要垮台了。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同时,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

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全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发生根本的转变。

后来,有人对刘邓南下大别山的战略作用产生过疑问,他们没有从全
局的角度去看待刘邓挺进大别山的意义,而仅仅是从南下大别山部队的局部形式来理解问题。

其实,这个战略行动的意义在于刘邓、陈谢、陈粟三个方面相互配合形成新的战略态势,夺取战争的战略主动权。

刘邓南下大别山,调动敌军尾随后进军豫西威逼潼关,就调动了进攻陕北的胡宗南集团,随后,西北野战军转入了反攻,同时陈粟也有了进军豫皖苏的条件。

陈粟、陈谢的行动,反过来又调动了围攻刘邓之敌。

三军的战略配合,在战役方面就为他们创造了战机。

这样,战争的主动权就稳稳掌握在解放军手里在,所以,刘邓南下是战略反攻的序幕。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就如同一把尖刀横立于南北敌军的中间,牵制了国民党军的力量,对林彪能够专心进行东北攻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可以说,只要刘邓大军待在大别山,哪怕每天什么都不干,国民党军也已经被牵制得不敢稍有异动。

如果没有刘邓大军的牵制作用,东北攻势就无法展开。

它们之间是一种战略协同的作用,如果单独把某个战略提出来,没有其他战略的合作,都无法获得成功。

可见,战略集团群能够产生强大的系统作用,实质上是一种战略协同的力量。

所谓战略协同,简明一点说,即功能多元化的企业组织,通过对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可以使公司的整体效益产生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效益总和的效应,经常被表述为2+2=5.
纵览共产党的历史也不难发现,其每一个战略的实现,其实就是众多战略协同产生力量的结果。

打败仗我们不怕,不打败仗我们就不知道仗应该怎么个打法
不负责任,怕负责、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十个就有十个要失败。

待人以诚而去其诈,待人以宽而去其隘
一个人尽管有才有学,如果不善于识别风向,那还是很迟钝的。

从最坏的可能性着想,总不吃亏。

没有眼晴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