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合集下载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 位置: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 客观存

在的东西的总和。
❖ –赤道和本初子午线
(БapaHckun )
–自然地理因素(山、海)
—数—理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位置
–具有经济意义的内容
经济地理位置
–国际关系方面内容
政治地理位置
❖ 概念: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 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 的结合必然能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 从不同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大位置:城市对较大范围内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 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城市对它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中位置:介于大小位置之间的一种类型。
太仓
上海
天津
天津市
❖ 根据城市和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区分
中心位置:城市位于区域的中央 与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较近
• 二十世纪后,城市发展进入现代阶段,工业在 城市发展中的支配作用开始有所减弱。

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对城市发展
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动摇。
– 世界上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仍占少数,而 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的欠发达地区全部实现 工业现代化的路还很长
– 即使在实现了工业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工 业仍然是创造城市财富的根本手段,城市成 长的有力方式仍是工厂企业的扩展
v 区域地理条件是结合在一起综合对城 市产生作用的。试分析:
•江苏南部长三角地区与北部徐淮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和分 布格局有明显差异
•四川城市分布有盆地内与盆地外的显著差异,而云南的 城市分布基本均匀,无集中区域
•我国城市化水平是东北地区最高,而西南地区最低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探矿基地 加工基地 工业城市
大城市
城市
港口城市
中心地职能
城镇 集镇
港埠 渡口
交通运输职能 以港口城市为例
(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
(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三角形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1、中心地型城镇形成过程: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村庄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作为手工业、商业集中地出现
心;这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
志。”
——恩格斯
“社会一天天成长,越来越超出氏族制度的范围······但在这时,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 发展起来了。最初在城市和乡村间,然后在各种城市劳动部门间实行的分工所造成的 新集团,创立了新的机关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各种公职都设置起来了。”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两个问题: 城市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 1
城市的产生是防卫安全的需要? 2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打猎
原始畜牧业
城 采集野生果实、植物根 种植植物
原始农业
村落 乡村
市 城市出现在乡村之后,是在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形成的。
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
1、转运功能型城市形成过程: 天赋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
29
高平原
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蒙古高原面上。蒙古高原上
6
高原山间盆地和 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濒临河流。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
谷地
中的城市
41
中山谷地
海拔500~3000m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城市一般位于狭 窄的河谷平原。南平、十堰、攀枝花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1、研究对象:城市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2、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①城市化研究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③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的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

2、城镇: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

3、城镇不同于乡村的几个特点:(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电灯,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寻找城乡差异。

4、城市地域:亦称城市圈,与农村地域相对。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城市是⼈类⽂明的象征,是社会⽣产⼒发展到⼀定阶段产⽣的,其⼀旦形成,就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所在区域的⾃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

这些条件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背景。

(⼀)⾃然地理条件主要是指地质、地貌、地形、⽓候、⽔⽂、⼟壤和植被等综合起来的⾸先作为⼈类⽣存的环境,这些因素通过影响⼈⼝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其中以⽓候、地形和纬度位置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明显。

1.⽓候因素⽓候的主要要素是⽓温和降⽔。

地球上⽓温和降⽔组合好的地区是温带地区。

这些地区不仅适合农作物的⽣长,⽽且更适于⼈们的居住、⽣存。

世界⼈⼝以不同的密度在地球表⾯⼴泛分布,如今没有受⼈类活动影响的⾃然环境⼏乎不复存在,但是世界的城市,尤其是⼤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却明显地集中在⽓温适中,降⽔适度的温带⽓候区,近⼏年有缓慢向亚热带⽓候区移动的趋势。

我国的⼤城市绝⼤部分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亚热带地区。

美国的⼤城市绝⼤多数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并有⼏⼗年来持续从“雪带”向南⽅阳光地带迁移的趋势,其中美国⼈⼝增长最快的前10个50万⼈⼝以上的⼤都市区全部在南部各州。

2.地形因素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也关系密切。

地势的⾼低起伏,坡度的陡峻和缓,直接影响着⼈们的出⾏和⽣产。

所以⼈们的聚集⾸先选择地势起伏不⼤,坡度不陡的地区。

世界⼤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海拔100⽶~200⽶以下的平原区、滨海、滨湖区及沿江河地带。

海拔较⾼的城市多集中于低纬的⾼原地区或⼭间盆地区,由于⽓温直减率的影响,海拔虽⾼,但纬度低,温度仍然适中,适宜⼈们⽣活居住。

3.纬度位置因素地球表⾯纬度不同,获得太阳的热能不同。

纬度⾼⽓温低,纬度低⽓温⾼。

所以世界⼤城市以中、低纬位置居多。

但也有纬度较⾼的城市,其⼀般都受⼤洋暖流的恩惠。

如斯德哥尔摩市,北纬59度20分;圣彼得堡城,北纬59度58分;还有不冻港摩尔曼斯克等均是位于⾼纬度但受惠于北⼤西洋暖流的城市。

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和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城市金字塔:把全国或者区域内的城市按照城市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则会发现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城市等级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金字塔。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得增长极有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一般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规划原理》等)
生产力 发展
城:防御
市:交易
市的 形成
生活需求 多样化
城市产生
商业与手 工业从农 业中分离
巴比伦城平面图
提姆加得城平面图
观点二:“城市是新石器文化和旧石器文 化结合的产物……在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 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的过程中,最主 要的参变因素是王权制度”(芒福德)。
1、概念 区域所在地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实体的空间相互关
系的总和。 2、地理区位
—自然地理区位:与山地、平原、江河、海洋的空
间关系
— 经济地理区位:与交通线、进出口岸和已有大城
市的空间关系 —政治地理区位:影响城市的发展
3、类型 — 大、中、小位置 — 中心、重心位置 —邻接、门户位置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3、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 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
4、三类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相互关系
方法(单要素)? 路径(单路径?) 目标(大城市?)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纬度与城市分布 大城市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 2、气候区与城市分布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少,湿润半湿润地区城市多 3、地形与城市分布 我国三级地形阶梯与城市分布 我国不同地形类型与城市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粮食剩余,农业劳动力剩余 2、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答: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

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①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

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

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

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

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城市地理学03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地理学03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2、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 1981年世界197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个)分 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 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
– 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 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1983)。
13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一、城市地理位置概念 • 巴朗斯基曾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 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 的东西的总和。
– 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 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 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 反之亦反。
– 黄浦江和吴淞江相汇的特点则是上海形成与发展的小位置因 素。
16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 广州的地理位置
– 大位置:中国南部,珠江出海口,邻接香港、澳门, 中国的南大门(面向东南亚出口)、对外通商口岸
– 中位置:岭南地区、珠江流域的下游,位于珠江三角 洲的中上部,邻近香港、澳门,
– 最典型的是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的城市。 ‘
•.
9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 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 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 相对较差。 7.高平原上的城市。 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 蒙古高原面上。
•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宫城与南北、东西两条轴线成为整个城市赖以建构 旳关键和脊骨。
• 围绕着关键,顺延着轴线,派生出方格网,官衙、 庙社、宅第、市坊等依序各安其位,城市旳形态格 局油然而生。
(3)分区与坊里制度
• 根据《周礼.考工记》实施旳井田式方格网系统旳 城市规划分区模式。
• 自战国时产生,汉开始推广,曹魏邺城开始得到 完善。隋唐长安城到达顶峰,将城中除了宫城皇 城之外旳区域,划分为108坊和东西两市,每坊 都有坊名。
–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彻夜酒客行”——汴 河东、西水门和沿河桥头都是热闹旳市易之所 。
(2)从坊内店肆到临街店肆——
– 后周末和北宋初,迫于商业发展需要,允许沿 街住户当街开门和临街开店起楼, “街巷”格 局出现。
3. 北宋开封旳城市革命:街巷制确实立
(1)开封旳发展
– “天下漕运中心”——开封凭借其优越旳经济 地理条件成为北宋旳都城。
第三章 城市旳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旳产物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旳区域基础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旳产生和发展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旳形成和发展 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城市旳产生与发展
1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阶段旳产物
一、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旳发展-----村庄旳 出现
向阳、接近河湖水面

功能分区: 生/死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阶段旳产物
• 三、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旳出现
– 伴随社会生产力旳进一步发展,原为农人和牧人旳副 业——织布业、金属加工业、陶器制造业等手工业, 逐渐完善起来,成为许多人旳独立职业。手工业又与 农业分离开来,形成第二次大分工。
(4)街市效应与城市进步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2、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对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首先,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定居下来进行农业生产的时期。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农民开始集中劳力大规模地进行农业生产,这就导致了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分工。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开始从事非农业生产,如繁衍后代、手工艺品制作、贸易等。

这些非农业生产的人口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城市。

另外,城市还成为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中心。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城市的产生。

其次,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最早的城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的古代蛮族社会,如古巴比伦、古埃及等。

这些城市具有中央集权的社会和农业经济的特点。

到了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城市开始出现城市国家的形态,如雅典、斯巴达等。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城市是由城镇贵族和市民组成的,他们有政治和经济上的自治权力。

到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开始发生巨大的变革。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成为了工业中心和经济中心。

现代城市则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它具有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最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济上,城市为农村提供了市场和贸易,促进了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城市是知识、艺术和文化的中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体验不同的文化。

政治上,城市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城市的产生导致了政治力量的制衡和分散,促进了公共事务的发展和管理。

同时,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还对人类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力的组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城市是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综合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和社会等角度,探讨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历史背景下的城市体系形成1. 农耕文明与城市形成在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前提。

农耕文明的出现,使人们从游牧生活方式过渡到定居生活,大规模农业的兴起导致了人口集中和社会分工的产生,从而催生了城市的诞生。

2. 商业贸易与城市发展商业贸易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古代丝绸之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城市,都是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商业贸易的繁荣而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3. 政治中心与城市建设一些城市往往因为其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而得到发展。

如古代的首都罗马、京都、北京等,都是在政治、军事、行政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进而引领了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经济因素对城市体系的影响1.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工业革命的兴起,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大规模的工厂和工业区的建设,吸引了大量农民和农业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的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空间扩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

2. 经济发展与城市等级划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之间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划分。

一线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等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二线城市如上海、巴黎、香港等也发展迅速,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

3. 人口迁徙与城市扩张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城市体系得以扩张。

一些小城市不断吸引人口向其聚集,逐渐发展成为中等城市,而一些中等城市则成为大城市,城市形态之间开始形成明显的层级结构。

三、社会因素对城市体系的塑造1. 社会流动与城市发展城市作为社会流动的集聚地,吸引了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这种人口的快速流动使得城市发展更加迅速。

同时,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机会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吸引了更多人前往。

2. 文化多样与城市特色城市作为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吸纳了各种不同文化的融合。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绪论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绪论

绪论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一、城市的含义(1)含义: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2)理论学派:①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

②而统计学把城市看作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住的人数作为确立城市的主要方法。

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以城市人口作为确定城市和划分城市的标准。

③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是占据某一特定地区的人口群体;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社区。

④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域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⑤城市政治学认为,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3)特征:①高度的聚集性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根本之点在于它的高度聚集性。

可以说,集聚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其他各种特征都是由集聚衍生出来的。

②社会性首先,城市中聚集的人们不是由血统或宗族关系所组成的,而是构成一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次,城市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社会性。

③经济性城市能够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

首先,聚集为城市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社会性也是产生整体高效益的重要因素;最后,城市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

④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密集的空间地域社会经济系统。

从城市的组合和结构看,城市是个多维、多变量、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的大系统;其结构即包括社会结构和人工结构,又包括资源结构和环境结构,甚至外部结构。

⑤开放性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象征,而且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严密细致,社会联系日益广泛,城市对外界的依赖越来越强。

⑥复杂性城市的复杂性首先源于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这些具有很强异质性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最终导致了城市的复杂性。

城市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城市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2)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3)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4)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0)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16)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18)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9)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0)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21)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21)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22)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22)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定义城镇: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为主);城镇人口集聚规模;城镇特征如:①职能(政治、经济、文化职能)、②物质形态(电灯、广场、街道、电话、影剧院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③文化价值观念等;行政地域划分(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定义城镇人口: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并且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①城市地域是城市或城镇作为大型的居民点和各种经济社会要素的聚集区,从不同角度认识城市地域可以得到不同的城市地域概念。

②城市地域包括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不同国家在空间尺度上标准不一。

实体地域:是城市功能的物质环境、设施等,是人口和各种非农活动高度密集的情况地域,即城市建成区。

功能地域:是城市或城镇组合的功能或部分功能实施所波及的地域范围。

主要有: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等。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地利⽤、社会空间、⼈的⾏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然科学,⽽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特点:(l)多核⼼。

区域内有若⼲个⾼⼈⼝密度的⼤城市核⼼,每个⼤城市核⼼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连串的⼤都市区。

各核⼼城市之间的低⼈⼝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城市性⽤地提供城市⼈⼝的休憩场所和⾷品供应。

(2)交通⾛廊。

这些⼤城市核⼼及⼤都市区沿⾼效率的交通⾛廊⽽发展,开始是铁路,进⽽是⾼速公路,它构成⼤都市带空间结构的⾻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

⼽特曼以2500万⼈⼝作为⼤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业职能、商业⾦融职能、⽂化先导职能于⼀⾝,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的地区,甚⾄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

四、我国现⾏的设市、设镇标准:现⾏的设镇标准:20 000⼈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农业⼈⼝超过2 000⼈的,可以撤乡建镇;总⼈⼝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农业⼈⼝占全乡⼈⼝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城市的形成,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至六千年之间,主要分布在西亚流域南部、古埃及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等地区;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1)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在原始社会末期与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是城市得以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内在动力。

(1)第一次社会分工,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2)第二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发生分离。

(3)第三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末期——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对城市的历史生成具有“促生”作用。

2)城市产生的历史条件,是城市形成的直接动力。

(1)战争性质的变化,构筑高大厚实的城墙取代以防范野兽或小股复仇者为目的的壕沟,“城”的空间形态得以形成。

(2)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对居住区域的改造,使“城内”文明有了“城外”文明更快的进步,标志着城市萌芽的发生。

(3)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产生了部落城堡向“城邦”的过渡。

2.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古代城市阶段——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代背景奴隶社会,特征:城市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成为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弱。

2)中世纪城市阶段——公元476年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代背景封建社会,特征:城市的范围分布更为广泛;城市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也成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3)近代城市阶段——1640年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城市的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急剧增加;城市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中心;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类文化汇集的区域;城市也成为各类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出现
漂泊不定 谋生 方式 采果寻根 打猎
种植
定居的可 能与必要 氏族乡村 游牧部落和农 业部落分离
原始畜牧业 原始农业
训养技术和金属工具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
固定场所 集市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更频繁的交换
剩余产品
经常性交换
人类进步阶梯上的两大创造和工具: 一是文字,另一个就是城市。
——刘易斯.芒福德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第三节: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节: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 的区域基础
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 不同的区域为那里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 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区域基础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
形成发展。世界上不少城市分布现象明显反映出深受自然 条件的影响。
1、维度、气候条件与城市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 主要分布在气温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带。且明显集中于降 水量400mm以上的半湿润、湿润地区。在气候条件恶劣的 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区, 则很少有城市分布。
世界特大城市的平均分布纬度从20年代初至70年代初如 图。 到1981年全世界197个特大城市中有近90%(175个)位 于北半球,其中137 位于25-60°N之间, 南北纬25°之间的 低纬度地区只有50个。城市分布表现为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 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住条件成了科学城区位的首选因素。
3、河流与城市区位
在历史上沿河设
城是普遍规律。今天
河流仍是城市重要的 区位因素。 河流对城市区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影响:直接影响是
-提供城市用水、运
输条件、利于安全防 卫。间接影响-是河 流、河谷区农业发达。
巴黎城市变化与河流的关系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还受 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矿 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 合(如资源密集地区因资源开发而形成城市,如矿业城市、 旅游城等);基础设施的状况是城市存在发展的基础。既有 直接参与生产、服务生产的成分(如电、水、热、煤气)。 又有间接支持生产、保障生产的成分(如交通通讯、污水处 理等)。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如我国东多西少,城市 东密西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如无锡、九江等为历史 上稻米集散地。工矿业城市大同、阳泉、大庆、玉门及锡都 个旧、盐城自贡,锑都冷水江等。向交通便利的位置集中是 城市的分布趋势,尤其是大城市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 沿高速公路可形成城市轴线。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 征:东部经济发达,大城市数量多。
44o30’N
36o20’N
34o50’N
世界主要大城市密集区
城市主要集中在 湿润半湿润地区
我国近60个50万人 口以上的大城市只 有包头、兰州、西 宁、乌鲁木齐等4个 城市是在年降水不 足400mm的西北部干 旱、半干旱地区。
占面积比 占城市比 南方湿润地区 北方湿润地区
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 集镇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 扩张与功能转化 大城市
城市
城市存在的前提
人类定居 社会分工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
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
2、地形与城市区位
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 沿河的平原地带。在热带地区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 般都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1981年世界197个特 大城市的80%以上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 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我国 设市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 大致分别是1%、32%和67%(1983)。
城市选址对地形及环境的要求因时代而异。
古代出于防卫,多选在丘陵或河川围绕的位置。
近代为产业发展便利,多在三角州、扇状地带
等平坦地带发展,多沿海沿江分布,必要时选
择山麓地带。从贸易、水利角度选择谷口镇城
址。矿山城市接近原料产地,后又接近市场,
多向冶炼和运输方便的海岸发展。近来因交通
运输和通讯条件的改善,良好的环境和生活居
平原是城市分布
理想环境的原因 是: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有利于 农耕,农业发达
利于提供各种产
品。人口分布集 中,有利于组织 交通有利于向四 周扩展,节省建 筑投资。
我国城市区域地形类型:
1.滨海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 2.三角洲平原城市。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 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优势。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山前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有 坡度,水源丰富又排灌条件良好,为城市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这类城市处在窄狭平原和低山丘 陵的交接地带。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 7.高平原上的城市。如蒙古高原。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如位于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 市。 9.中山谷地城市。位于H500-3000m的中山地区的狭窄的河谷平原, 如南平、十堰、攀枝花。 10.高山谷地城市。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必定在河 谷之中,如拉萨。
1/5 1/3 2/5
45.4% 45.4% 9.2%
低纬度大城市的区位类型: 一种是坐落在海拔较高的气候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 如南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0º13’S)被称为地球的中心, 海拔2818米。月均气温13º ,气候凉爽。哥伦比亚的波哥大 (4º36’N、H2556米);玻利维亚的拉巴斯(16º30’S、 H3632米);墨西哥城(19º24’N、H2259米)等。 另一种则分布在低纬度地带能接受海洋调节的滨海低 地。如新加坡(1º11’N);印尼的雅加达(6º10’S);智利 的利马(12º03’S)等。少数是两种条件兼而有之, 如委内 瑞拉的加拉加斯(10º30’S、H1000米)的山谷。 高纬度城市的分布条件也很特殊。 主要是大西洋暖流影响到的地区。如奥斯陆 (59º 55N)、斯得哥尔摩(59º 20N)、赫尔辛基 (60º 10N)、圣彼得堡(59º 58N)以及冰岛首都雷克雅未 克(64º 09N)和世界纬度最高的大城市、终年不冻港摩尔 曼斯克(68º 58N)都是受惠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