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阅读理解——记事类文章(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事类文章——阅读有方法
记事类文章,就是通过记叙某些事情,或阐述道理,或赞美人物,从而反映作者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

那么,在阅读此类文章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弄清楚事情的六要素
记事类文章,一般由六个要素构成,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阅读记事类文章时,理清六要素,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所写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从整体上明白作者讲了一件什么事。

2.理清文章的记事顺序
一篇记事文,无论篇幅长短,总有一条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线索是叙事文章的脉络,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

阅读时把握了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叙事的顺序和条理,进而一步一步去领悟作者写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记事类文章一般都有详有略,凡是能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地方,作者都会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详写。

阅读时,我们要抓住重点,认真分析,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看法及观点,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为文章划分层次段落
前面三个步骤完成以后,就要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记事的文章,划分层次结构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有两种分法:一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划分,二是按因果关系来划分。

层次划分清晰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5.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一般都会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进行叙述。

阅读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作者抓住了哪些重点,又是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

把握住了这些,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中心了。

阶梯训练一弄清楚事情的六要素
叙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

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

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就会很快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1.“小溪”的欢歌
清晨,小街上人来人往,像畅流的小溪。

忽然,两辆自行车相撞,两个小伙子争吵起来,互不相让。

像块大石头在小街当中,小溪流动缓了,渐渐停止了。

有的人担心上班迟到,气得厉声高叫;有的人要去车站接人,急得连连踩脚;有的人抱怨小街太窄,不住地摇头叹息;有的人干脆掉转车头,绕道而行。

人越聚越多,小街被堵塞了。

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

他分开众人,来到两个争吵不休的小伙子面前,和颜悦色地说:“大清早,为这点小事争吵,影响这么多人上班,多不好!快走吧!”老人排解开纠缠在一起的小伙子,又站在小街当中高声喊:“请大家自觉遵守秩序!东去的,右边走;前边的,别停住!”
人群开始缓缓移动,渐渐加快,一会儿,小街又畅行无阻,又响起小溪的欢歌。

1.给第三自然段的句子加上标点。

2.文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起因:两个小伙子因为自行车相撞,争吵起来。

经过:交通堵塞,许多人抱怨起来。

一位老人劝开了两个小伙子。

结果:交通变得顺畅了。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厉声高叫:严厉地大声喊叫。

争吵不休:因为某事而不停地争吵。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

形容和善可亲。

4.用“”在文中画出与下列句子相似的句子。

飞机在空中灵活地做着各种动作,像一只自由翱翔的雄鹰。

5.下面哪句话正确反映了文章的写作目的,在括号里打“√。

(1)说明小街太窄,交通容易堵塞。

( )
(2)赞扬老人热心排解纠纷,维持交通秩序。

( √ )
(3)批评两个小伙子不讲文明礼貌,在街上吵架,堵塞交通。

( )
2.我和妈妈去买菜
星期天的早上,我兴冲冲地随妈妈一起到离家不远的菜市场买菜。

这里的蔬菜又多又好。

西红柿个大皮薄,让人看着就想吃。

嫩绿的黄瓜遍身是刺,有的头上还顶着小花呢!紫色的茄子有圆的,有长的。

油菜新鲜极了,有的叶片上还有露珠呢!还有雪白的萝卜、细长的丝瓜、翠绿的柿子椒、胖胖的冬瓜......
我和妈妈边走边买。

我们首先选中的是一位阿姨卖的扁豆。

我走上前去问:“阿姨,您的扁豆多少钱一斤呀?”阿姨笑着说:“小姑娘,一块六一斤,你买多少?”“太贵了,一块五吧!”一旁的妈妈开始讨价还价。

阿姨犹豫了一下,和和气气地说:“行,您买多少?”见阿烧答应了,妈妈就挑了一些,一过称,刚好两斤。

妈妈付了钱,我就高兴地拎起菜往前走。

接着,我又看见了爸爸爱吃的土豆,赶紧跑过去,挑了几个个大的,叫妈妈买了下来。

最后,我们又来到一个小伙子的摊位上,买了一大块冬瓜。

我和妈妈有说有笑,满载而归。

1.本文的记事“六要素”分别是什么?请写一下。

时间:星期天早上地点:菜市场人物:“我”和妈妈
起因:“我”和妈妈要去买菜。

经过:“我”先询问价格,妈妈讨价还价,最后买了扁豆、土豆和冬瓜。

结果:我们满载而归。

2.照样子写词语。

兴冲冲甜蜜蜜喜滋滋
和和气气认认真真整整齐齐
3.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下来。

4.读第三自然段,用“”画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5.把文中描写蔬菜颜色的词语抄写在横线上。

嫩绿紫色雪白翠绿
阶梯训练二理清文章的记事顺序
记事类文章,有的是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呈现事件发展的过程及脉络的:有的是按照起因一经过一结果这一事件发展顺序来呈现的;有的是以某个“道具”或某个人物的情感、心理变化为线索串联所选材料,使其共同为文章主题服务的。

阅读时,一定要理清记事的线索和顺序,这样才能顺利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1.鲁班造伞
很久以前,还没有伞。

著名的工匠鲁班和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许多亭子。

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

雨来了,或是被太阳晒得难受了,行人可以躲一躲、歌一歇,喘口气儿。

可是鲁班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总不能待在亭子里不走啊!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子做得轻轻巧巧的呢?
一天,天气热极了,鲁班看见许多小孩子在荷塘边玩,每个孩子的头上都顶着一张荷叶。

鲁班问他们:“你们为什么顶着荷叶呢?”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鲁班拿过一张荷叶,仔细地瞧了又瞧。

荷叶圆圆的,上面有许多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又凉快。

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

他赶紧跑回家,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子上。

“好啦,好啦!”他高兴地喊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很轻巧。

后来,他又把它改成了可以活动的:用的时候,就把它撑开;用不着时,就把它收拢。

这就是最早的伞。

1.用“△”标出班造伞时的动词。

找、劈、扎、剪、蒙
2.找到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把太阳比作大火轮。

3.找出表示鲁班造出“羊皮伞”时的心情的词语: 高兴。

你还能再写出与它相近的表示心情的词语吗? 欣喜喜悦欢喜开心
4.句子仿写。

例:这东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很轻巧。

我的文具盒既美观,又实用。

5.本文是按事件发展的顺序来记事的。

请填一填,再按照这个顺序讲故事。

很久以前,鲁班为大家建了许多亭子,大家可以在下雨时或被晒的时候躲一躲、歇一歇。

但是,鲁班想继续改进,把亭子做得更轻巧。

一天,他看见孩
子头上顶着荷叶,受到了启发。

回家后,他用竹子劈成细条,扎成羊皮,又把羊皮蒙在架子上。

鲁班造的伞,既能挡雨遮太阳又很轻巧。

2.小蓝裙的故事
多年以前,美国一个小镇的小学来了一位新老师。

开学时,老师就向小朋友们宣布,这个学期谁努力最大、对班级贡献最多,谁就会获得老师亲自做的一件“礼物”。

学期结束时,有位小女孩得奖,老师就做了一件小蓝裙子送给了她。

小女孩很高兴地跑回了家,把小蓝裙拿给妈妈看。

妈妈鼓励她穿起来。

但小女孩穿上之后,却怎么看怎么不对劲。

原来小女孩浑身脏兮兮的,与小蓝裙不协调。

于是妈妈给小女孩梳洗,换上干净的衣服。

“哇!好一个靓丽的小公主!”小女孩像变了个人似的。

小女孩与妈妈都很高兴。

过了一会儿,妈妈又觉得不对劲了,原来家里也脏兮兮的一团糟,平时不注重整理,与穿着小蓝裙的漂亮女儿不协调,就像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于是母女联手收拾家里,一个下午的工夫家里便焕然一新。

傍晚,爸爸回家,一进门就急着往外走,以为进错门了。

第二天爸爸要上班时,出门看到庭院里杂草丛生,与家里的环境很不协调,于是决定请假在家,整理庭院,粉刷与整修房屋。

三天后,一栋漂亮的房屋就出现在街道上。

邻居们看到他们的房子如此整洁干净,不禁觉得自己住的地方有点儿不对劲。

于是一个月后,一条整齐清洁的街道就出现在这个城镇上了。

1.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 个)小镇一( 位 )老师一( 件 )礼物一( 条 )裙子
一( 朵 )鲜花一( 栋 )房屋一( 条 )街道一( 个 )故事
2.把左边的词语与右边的解释连起来。

协调整齐清洁整洁——整齐清洁
整洁出现了崭新的面焕然一新——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焕然一新配合得恰当协调——配合得恰当
3.下面的句子是比喻句的画“√”,不是的画“X”。

(1)小女孩穿上小蓝裙像变了个人似的。

( ×)
(2)穿着小蓝裙的漂亮的小女孩站在脏兮的家里,就像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 √)
4.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事的。

请在文中画出表示这一顺序的词语。

5.理解文章,填空。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个小镇。

文中的老师亲自做了一件小蓝裙送给了一位得奖的小女孩。

这个礼物让周围的人产生了连锁反应,让整个小镇焕然一新。

阶梯训练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记事文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环节,而事情的经过,则是记事文的主体。

阅读时,抓住这一部分,有助于我们理解整篇文章,从而更好地把握住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

另外,在叙述描写时,作者有时会表达自己的感想、认识,也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价。

这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阅读时要加以注意。

1.失去的一天
妈妈清晨去上班,把九岁的佩佳叫醒,对他说:“你已经放假了,你今天的任务是,在农舍旁边栽一棵树,读完《远处的青山》这本书。


佩佳想再睡会儿,在妈妈上班的时候睡觉才香呢!但他醒来时,太阳已经当空,他想马上开始干活,不过又想了想:还来得及呢!
佩佳坐在一棵高大的绿荫如盖的桑树下,心想:我在这里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吧。

然后他跑到果园里吃了一些鲜果,跟蝴蝶嬉戏了约莫半个小时,之后又在桑树下坐了下来。

傍晚,妈妈回来了,她问儿子:“说说看,孩子,你都干了些什么啊?”
可佩佳什么事也没做,他羞愧得不敢望母亲的眼睛。

“可要知道,我的孩子,现在地球上少了一棵树,人们中间少了一个人——知道什么叫“远处的青山”的人。

现在你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丢失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

走吧,我会告诉你,人们在你失去的这一天当中做了些什么事。


妈妈把儿子领到一块刚犁过的田地上,指着田地说:“昨天这里还是一片收割的麦茬地,今天都已全部翻耕了一遍,这是拖拉机手干的活。


妈妈把儿子领到用砖砌成的墙根前,说道:“这里早晨还只有花岗石打下的基脚,可现在已经是一堵用砖砌成的墙了。

瞧,砌工干得多么出色。


妈妈把儿子领到一座白色的大楼前,这里的一切——空气也好,墙壁也好,甚至楼房前面的青草地也好——都散发着芳香。

“这是面包房。

早晨,这些面包还是面粉,可现在令人垂涎欲滴……面包师整天工作,汽车一开来,面包就要到商店里去了。


最后母子俩走进图书馆。

图书管理员正在整理一个大书架,书架上摆着很多书。

“这些书是大家看完的,是不久前刚还来的,而且又借走了同样这么多的书。

”妈妈说。

“可我却游手好……”佩佳想了想,低下了头。

现在他明白了什么叫作“失去的一天”。

1.读拼音,写词语。

lǜ yīn rú gài xiū kuì chuí xián yù dīyóu shǒu hào xián
绿荫如盖羞愧垂涎欲滴游手好闲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出色——( 平凡 ) 失去——( 得到 ) 游手好闲——( 孜孜不倦)
3.妈妈带着佩佳,让他亲自去了解人们在这一天中做了些什么事。

(1)拖拉机手:翻耕土地。

(2)砌工:砌墙。

(3)面包师:做面包、卖面包。

(4)图书管理员:管理图书。

4.选词填空
虚度忙碌
佩佳感到人们( 忙碌 )而充实,而自己在游手好闲中(虚度 )了一天他明白了“失去的一天”的价值。

5.你生活中曾经有过“失去的一天”吗?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示例:我生活中有过“失去的开一天”。

周末,妈妈叫我做完作业后打扫房间,我觉得时间很充足,总对自己说再玩一会儿、再玩一会儿,可到后来,时间过去了,我什么都没有做,水这一天就这样失去了。

2.抉择
这是平常的一天,两列火车正从相反方向向着同一个小火车站驶来。

为了避免两车相撞,一位扳道工赶紧走向自己的岗位去扳道岔,好把其中一列火车引向岔道。

他无意识地回了一下头,突然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路上玩耍!
怎么办?立即飞奔过去,把儿子抢救上站台吗?但是,迎面的两列火车上有近百人啊!
扳道工强忍巨大的痛苦,向儿子大吼一声:“卧倒!”随即他飞奔向岗位,扳动了道岔。

眨眼间,一列火车安全地驶进了岔道。

车上的旅客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经)千钧系于一发;车上的旅客不知道,为了他们的安全一个高尚的心灵(曾经)忍受了撕心裂肺的痛苦。

当火车停下后,那位父亲向着儿子狂奔而去,他不敢想象儿子惨不忍睹的样子。

然而,他的儿子还活着,而且没有受一点儿伤!
原来他的儿子平素就习惯了服从命令。

听到父亲的命令,他丝毫没有慌乱,立即笔直地躺倒在两条铁轨中间。

就这样,列车从他的头顶上呼啸着开过去了。

1.在短文中的括号内填上正确的词语。

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1)“千钧一发”的近义词是刻不容缓,请描述一下当时千钧一发的情景:眼看两列火车就要相撞,一边是火车上几百人的生命,一边是在岔道上玩耍的儿子,扳道工必须做出择。

(2)“撕心裂肺”的意思是像心肺被撕裂开那样痛苦。

在这里“撕心裂肺的痛苦”是指扳道工决定为几百人扳道岔,却要牺牲自己儿子的性命,这是非常痛苦的。

3用“”画出描写扳道工发现儿子在铁路上玩要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4.圈出扳道工牺牲个人保全旅客的四个重点词语。

强忍、大吼、飞奔、扳动
5.第五段反复说明车上的旅客“不知道”,对写扳道工有什么作用?
更突出扳道工心灵的高尚,他那样做并不是为了旅客知道并获得感激
阶梯训练四为文章划分层次段落
学会为记事类文章划分层次结构,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

为记事文章划分层次,一般有两种划分法:一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也就是把事情的经过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果这几个部分;二是按因果关系来划分,也就是把事情的经过按起因、经过、结果来分段。

这两种划分层次结构的方法相类似,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

1.三顾茅庐
①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可是一直都没见着诸葛亮。

②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

张飞说:“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③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松松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达诸葛亮的家后,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亮正在草堂午睡。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台阶下等候。

④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⑤诸葛亮分析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策略。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

⑥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为文章划分段落层次,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C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2.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茅塞顿开: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开通了。

3.读一读,用下面句中带点的词语分别仿写一句话。

(1)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仿写:满天的星斗,好像双双明亮的眼睛,一眨一眨的。

(2)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仿写:母爱的感觉,就像河水那样温柔。

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目的是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2)从刘备“生气地说”“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地站”“快步走”等词语我们能体会到刘备求贤若渴的心理。

(3)选文中第⑤自然段写的是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策略,
2.野鸭
①一天,我在小山上散步,忽然看见在一束枯草旁边躺着一只野鸭。

②起初,我以为这只野鸭是害怕被人发现,故意藏在那儿的,就用手杖轻轻地拨了她一下,想叫她站起来,可是她却一动不动。

我觉得很(奇怪惊奇),便弯下身仔细看,才发现她已经死了。

她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脖于向前伸着,嘴张着,里面塞满了雪。

她的翅膀稍稍张开,一条腿伸向后面。

她的腿跟前有两只蛋。

看见这两只蛋,我就把这只死鸭提起来。

她身子底下(果然居然)有一个巢,里面有十一只蛋,连同外面的两只,一共十三只。

③我把她仔细地看了一遍,在她身上没有发现一处伤痕或遭受暴力的迹象。

从她身上的各种情形来看,她是被冻死的。

虽然我看到的只是些表面现象,但还是毫不迟疑地做出这样的结论: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同那场暴风雪进行了一番珠死的斗争以后死去的。

④我望着这只野鸣,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这是一种多么深沉、多么感人肺腑的爱啊!
⑤太阳已经落下去了,我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小的坟,把野鸭放进去泥土把她埋起来,再用手帕把十三只蛋包好,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

请你划分一下,把段落序号填在括号里,并概括下每层的层意。

第一层(①)“我”在野外发现了一只躺在枯草里的野鸭。

第二层(②③④)野鸭是死的。

经过观察,“我”明白了野鸭是为了保护腹下的蛋被冻死的。

第三层(⑤)“我”埋了野鸭,把鸭蛋带回了家。

2.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要划去的词是:惊奇果然
3.从第②段中找出体现野鸭与暴风雪搏斗的词语,用“”画出来。

4.野鸭是一种动物,本应用“它”来称呼,可是作者却用了“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用“她”的含义:一是作者把野鸭作为一位母亲来写,二是体现了作者对野鸭的崇敬之情。

5.从野鸭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阶梯训练五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
阅读记事类文章,一定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点。

有的文章是为了体现一个人物的品质特点,有的是为了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还有的是为了让读者产生新的思考……无论怎样,把握好这个“点”。

而这个“点”一般会在文章的最后几个自然段中体现出来,所以认真阅读最后几个自然段是非常重要的。

1.飘香的生命
突然,我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

开始,我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

可我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

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我这才忧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我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

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

我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

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

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

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

他一直以为大门是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厦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安。

直到有一天,他被镇在校园内过了一夜,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

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

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

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嗅( xiù ) 沁( qìn )人心脾凋( diāo )零静谧( mì)
2.把下面的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怎能不温润呢?
3.照样子把成语补充完整。

例:口是心非
顾( 此 )失( 彼 ) 扬( 长 )避( 短 ) 若( 即 )若( 离 ) 严( 寒 )酷( 暑)
4.第三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引出下文
5.“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和“我们的心湿漉流的”,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