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https://img.taocdn.com/s3/m/48c13d8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19.png)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1.重视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发展。
o教师应该更加重视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关注最终的学习成绩。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探究式学习。
o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究式学习则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运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o教师应该更加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双重培养。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体现。
通过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4.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o教师应该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差异化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
5.倡导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协作解决问题。
o教师应该倡导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协作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和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
学生观:1.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
o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应该被尊重和保护其尊严和隐私。
学生应该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主人。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o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学生应该学会自我管理,成为自己的导师。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潜力与可塑性。
o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应该被赋予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来发挥他们的潜力和可塑性。
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4.学生是责权主体,具有责任与权利。
o学生是责权主体,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和权利。
学生不应该逃避责任和义务,应该学会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
教师观: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https://img.taocdn.com/s3/m/c6a0f1e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ee.png)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它关乎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未来。
在教育的领域中,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是三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教育的形态和质量。
教学观是对教学活动的基本看法和认识。
传统的教学观往往将教学视为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教学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
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例如,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在现代教学观中,教学的目标也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成为了教学的重要任务。
同时,教学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预设流程,而是充满动态和生成性的。
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变化。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基本看法。
正确的学生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力。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
因此,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速度和成长轨迹,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
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他们都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
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进步。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的内容
![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212f44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1d.png)
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的内容
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自觉掌握知识,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懂得发现和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我;
关注身心健康,珍惜时间,发挥正确有价值的自我价值观;要全面发展,
追求完美,不断创新,勇于主动面对困难、挑战和新机遇,勇于超越自我。
教师观:教师要肩负起教育使命,以诚实、热情、尊师、厚德的教育
理念为抓手,肩负起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公民素养的重任;坚持求真务实,带领学生学有所成,实现共同发展;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注重教育指导和辅导,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以新的视野开拓学
习和成长的领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素质,不断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育观:把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核心,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灵活多样的课程;通过开放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多种活动实践和综合素质测验,落实“以学生为本”
的教育理念;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自我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
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感恩之心、责任之心。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https://img.taocdn.com/s3/m/9a96d83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16.png)
教学观、学生观、老师观一、教学观对于教学观,《纲要》中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开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才能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理论中学习,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展。
——摘自《纲要》类似的字眼,我们并不生疏,但其表述的方式如对关于学生学习的一些问题的深究,以及由此所反映出来的新的教学观,是需要我们细读的,它是至今为止对“教学过程的最为符合素质教育方向和要求的科学定位与理论描绘。
我们讨论课堂教学效率,目的就是为了进步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终究怎样衡量呢?肖川博士认为教学的效果包括以下几方面:◆ 经历的激活、丰富与提升◆ 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精进◆ 知识的建构与应用◆ 情感的丰富、细腻与纯化◆ 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改变与完善◆ 技能的形成、稳固与纯熟为了更好地进步教学效果,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下面是学生学得最好的时机,让我们理解一下:◆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时◆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正确状态时◆ 当教学内容可以用多种形式呈现时◆ 当学生受到理智的挑战时◆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究与创新时◆ 当学生被鼓励和被信任做重要的事情时◆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时◆ 当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时◆ 当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二、学生观学生是有着完好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开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开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如今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对待。
——叶澜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开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局部,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开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纯熟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e9e689d448d7c1c709a14531.png)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厚植爱国情怀、涵育高尚师德,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专题网络培训后,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的“三观”心得:一、教育观:爱党爱国,热爱教育事业,要把教育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振兴、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联系起来,才能对教育事业有深刻的认识,并将这认识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才能产生对教育事业的真爱,树立“服务学生、奉献社会”的精神。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用心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
同时学习法律法规,关心时事政治,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要系统的学习《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我。
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二、学生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把学生教育培养好,振兴中华才有期望。
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不辱骂、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热爱学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对学生一视同仁,决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
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
个性对待那些学习的特困生。
对于学生要有耐心,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观: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我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
因此,教师必须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同时,我们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
用心进取,开辟新教法,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严肃与活泼并行。
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https://img.taocdn.com/s3/m/4d4960663186bceb18e8bb38.png)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浅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
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学习的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二、学生观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发展和能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天性,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生水平不齐,有差异是自然合理的;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看,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生命与生命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教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评判学生,教育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使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发展,同时基础教育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
三、教学观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建立师生合作的、民主的教学环境。
知识和智慧是伴行的,在教知识的同时应给人以智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论,同时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智慧的结晶。
任何把智慧排除在外的知识都是盲目的、片面的,是不可能把人教聪明的。
能力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应当是“手脑”并用。
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我们应当让学生抢占能力的制高点,在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学习知识,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强占知识的制高点。
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教师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
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口诀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4fa87e0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c.png)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口诀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一)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三)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秒记口诀:两全一个性两重点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育人为本”的儿童观)(一)学生/儿童是发展的人(二)学生/儿童是独特的人(三)学生/儿童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秒记口诀:两独一发三、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秒记口诀:“提素”“个性”“实”“创”“两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秒记口诀: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三)新课改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学科”转向“**人”秒记口诀:四个转向四、素质教育的评价观(一)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三)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秒记口诀:许三多形终展第1页共3页Slogan五、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秒记口诀:学促开设课,教学实研者(二)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秒记口诀:师生尊赏、教学引帮、自我反想、同事合掌六、教师职业素养(一)完整的知识结构(二)灵活的教学能力(三)教育机智(四)情感智力和品质秒记口诀:知能机品七、教师职业道德(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
![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https://img.taocdn.com/s3/m/261de8d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7.png)
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不仅是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理念,也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进步的核心要素。
他们互为关联,相辅相成,对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步:学生观学生是学校的核心,他们是学校的生命和未来。
学生观是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
学生观要建立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主力,使他们成为自我发展和探索知识的主动力。
第二步:教师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主体,承担了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使命。
教师观即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师生互动、探究学习和人文关怀,力求做到师生共同成长。
好的教师应该具备科学严谨的理论素养、生动活泼的教学技艺、真挚关怀的教育情怀和顽强创新的教师精神。
第三步:教学观教学观是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服务的重要准则,是从以往“传道授业解惑”向“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转换的必要过程。
教学观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注重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育真正与时俱进。
第四步:评价观评价观是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反馈给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的观点和态度。
评价观应建立在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评价应为学生提供指导性和促进性的评价,并积极开展多元化评价和综合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总之,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是现代教育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只要我们坚持这些原则,从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才能培养胸怀博大、创新有为的未来人才。
教师观和学生观的内容
![教师观和学生观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ee1304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5.png)
教师观和学生观的内容
教师观和学生观是指教师和学生对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内容、方式、目标等方面的不同看法和理解。
教师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关注课堂效果:教师通常会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掌握和学习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师关注教学过程:教师注重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学生参与。
3. 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关注学习兴趣和成长:学生通常更关注学习的乐趣和主动性,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发展,希望通过学习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
2. 学生关注学习方式和资源:学生注重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选择权,倾向于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3. 学生关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希望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问题解决中。
教师观和学生观的差异有助于理解和引导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期望和需求,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
六大观,教师观学生观
![六大观,教师观学生观](https://img.taocdn.com/s3/m/a3db322f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19.png)
六大观,教师观学生观一、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就是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新课改的教学观口诀:学习过人(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为“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轻结论重过程”转为“轻结论的同时更轻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二、学生观口诀:二独一发(1)学生就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就是具备单一制意义的人三、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型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看,新课程建议教师必须就是学生自学和发展的推动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看,新课程建议教师必须就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二)教师犯罪行为转型口诀:你我他它(1)在看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特别强调认同与赞许(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看待自我上,新课程特别强调思考(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教师职业道德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建议(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怀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建议教师资格证书考点的设置虽然没有规律性,但这些考试知识的形式和角度仍然可以通过对考试前几年考点的分析总结出来。
总结了能力水平的规律和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以及解决考点问题的方法。
对考点的分析不应是被动的,而应建立在知识点的原则及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解决考点的方法也应该是引导自己运用这些原则形成自我思想。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https://img.taocdn.com/s3/m/95f568b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61.png)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这三者就像三根支柱,支撑着我们整个教育的屋檐。
每一根都不可或缺,缺了一根,整个结构就会摇摇欲坠。
咱们来聊聊这些观念,看看它们是如何在实际中交织在一起的。
一、教学观1.1 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
其实,真正的教学远不止于此。
教学是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是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更是“引导”。
就像园丁培育小苗,给他们阳光和水分,让他们在知识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课堂上,老师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可能会让学生瞬间领悟到什么。
真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绝佳体现。
1.2 教学是互动的艺术还有啊,教学绝对是个互动的过程。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能是单向的。
想象一下,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像木头一样坐在那里,这样的课堂肯定无趣得要命。
老师要善于倾听,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通过互动,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学生也能在参与中找到乐趣。
正如老话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实际参与的体验才是最珍贵的。
二、学生观2.1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我看来,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发出不同的光芒。
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
有些学生可能对数学情有独钟,有些则在文艺方面游刃有余。
老师需要用心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让每位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
2.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常常忘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只是引导者和陪伴者。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很多时候,给学生空间去探索,效果往往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其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什么都重要。
那种“哇,我想试试”的感觉,才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2.3 学生的情感需求别忘了,学生也有情感需求。
教育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
老师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可以给学生提供安全感。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够真正敞开心扉,愿意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https://img.taocdn.com/s3/m/4586a06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35.png)
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而教学观和学生观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对于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学观和学生观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形成和培养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一、教学观教学观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持有的一种理念和观点。
正确的教学观可以指引教师的行为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呢?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能。
只有真正关心学生,才能提供有效的教育。
其次,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
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学生。
再次,教师应该注重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
教师要多参与实践活动,多与同行交流,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
通过实践,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学生观学生观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认知和认定。
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呢?首先,学生应该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每个学生都应该为自己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
其次,学生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习是一项需要持续努力和耐心的过程,学生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
只有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再次,学生应该善于合作。
学习是一个群体活动,学生应该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果和团队意识。
最后,学生要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https://img.taocdn.com/s3/m/7a95589bed630b1c58eeb530.png)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就是要让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性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育要从机械的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要从传授知识向发展能力转移,让学生从学知识到学会学习,立足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实践证明,主动性学习方式更容易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的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从而摒弃课堂消极情绪,为构建和谐课堂氛围添砖加瓦。
我校近年来创建的"2+1"课堂模式就是以此为目标,即30分钟授课,15分种学生活动,从表面上是时间的安排,其实不然,"2+1"课堂模式实际是通过学生的活动时间的适当延长,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大大提高,以我所带的生物课为例,长期以来,人们把生物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简单的认知活动,只"传道授业""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的缺陷,它把知识从整个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脱离现实,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长期进入枯燥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它既忽视了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的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那么,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更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吗?对两种教学方式分析如下:一、教学形式分析:学生被动学习式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方面的知识传授为主线,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知识。
课堂形式整体感觉单调,枯燥。
学生主动学习式教学在老师的组织与协调下,课堂教学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主线。
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通过实践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83d255ae650e52ea54189846.png)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作为一位教师,在这里,结合自己学习和工作实际,谈一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一些理解。
一、教育观
学生在校与老师共处的时间相对于与父母共处还是较
多的,因而教师不仅仅充当知识的传播者,还是人格的塑造者。
所以当一个教师,就应该具有专业的知识,对教师职业的了解,对教师职业的负责,其次是热爱学生,对学生负责,为学生着想,以生为本,最后塑造自己的心理。
才可以找到教学的乐趣,塑造自己,从而塑造学生。
二、学生观
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发展和能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天性,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生水平不齐,有差异是自然合理的。
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评判学生,教育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使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发展。
三、教学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实施简单的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
不但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表现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0adc560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3.png)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通过这一次专题网络培训和研修,让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下面,我就这一次网络培训研修,总结一下感想:一.我的教育观大文学家XXX说过: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的确精准的定义了教师的角色。
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做人必须符合社会道德,遵纪守法,懂得做人道理;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各行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为学生解答疑惑。
我认为,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该“传道”,传递“正能量”,师德为先,学生为本。
因为,我们如果以教给学生知识为主,而忽略了教育学生的道德修养,那我们的功夫就白费了,甚至学生越有知识,越聪明,当他(她)进入社会后,对国家、对人民的危害就更大。
例如,从“XXX骄傲”变成“XXX之耻”的高杏欣,当我国发射第一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她即刻破解了导航密码,然后再告诉美国,她背叛祖国,成为国人之伤,受全国人民唾骂;国家和党一年几十万经费来培养她,但她不热爱祖国,不热爱党,不热爱祖国人民,培养这些国家败类又何用?教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更为重要。
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需遵纪守法、吻合社会道德规范,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祖国人民;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然后才能对学生言传身教,让学生今后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二.学生观作为教师,我们通常喜爱在德、智、体、美、劳方面优秀的学生;对那些不爱研究,老是违反纪律的学生,很多老师就不那末喜爱了。
老师喜爱优秀的学生固然没错,但不喜爱,甚至讨厌那些双差生,就不对了。
没犯错误的学生是没有的。
如果学生犯了错误,通过我们的批评教育,他(她)把错误改正了,那么,他(她)就是个好学生了。
对于老是犯错误的学生,我们应当把他(她)看做自己的子女一样,给他(她)温暖,给他(她)关爱;绝不能过分的批评他(她),甚至体罚他(她),伤他(她)的人格、自尊心;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来感化他(她),让他(她)认真研究,遵守纪律,我相信,这个办法是一定能成功的。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https://img.taocdn.com/s3/m/88d2362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0a.png)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它关乎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更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未来。
在教育的领域中,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是三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基石。
教学观,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态度。
传统的教学观往往将教学视为知识的单向传递,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知识不再是简单地从教师传递到学生,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探究来共同构建。
在现代教学观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不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公式和定理,而是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挑战的乐趣。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和认识。
正确的学生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有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想法。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学生则在艺术方面有天赋;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但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有的学生虽然在学习上暂时落后,但可能在体育或其他领域有着出色的表现。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困难,不断进步。
同时,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犯错误,会遇到挫折。
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给予学生改正错误和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要相信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成长和进步,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时表现而对他们失去信心。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新)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新)](https://img.taocdn.com/s3/m/2dc433fc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8.png)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新)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教学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研究共同体”。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把握正确结论。
可是如果不颠末质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了解与巩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所以,教学不但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传统的黉舍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豪情,重教书轻育人。
新课程夸大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糊口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糊口和品德养成。
放弃很简单,但你坚持到底的样子一定很酷!1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https://img.taocdn.com/s3/m/2ea81f4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af.png)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是一项塑造灵魂、启迪智慧的伟大工程。
在这一工程中,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如同三根支柱,共同支撑起教育的大厦,决定着教育的方向和质量。
教学观,是对教学活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传统的教学观往往将教学视为知识的单向传递,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拥有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共同成长的旅程。
在现代教学观中,知识不再是简单的堆砌和灌输,而是需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和理解来获得。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讲台上的圣人”,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学方法也更加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提高了综合素养。
学生观,是对学生本质属性和地位的认识。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兴趣和潜力。
过去,我们可能过于强调学生的共性,而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差异。
但如今,“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深入人心。
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犯错、遇到困难,但这正是他们成长的机会。
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鼓励。
同时,学生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他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着自己思想和见解的个体。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
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
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笨”或“不努力”,而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
教师观,是对教师角色和职责的理解。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的职责主要是传授知识,但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教师首先是学习者。
知识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南漕小学(李保中提供资源共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正确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1、传授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全面育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会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会学知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3、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应是教学的研究者,实现教师的自身发展。
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三个关系的基本内涵。
一、传授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全面育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科教学必须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结构和特点,要遵从学科发展的规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鲜明的意识到我们进行学科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全面育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而关注的实质则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1 尊重学生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换。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权威阐述,但是教师不能将自己总是处在一个权威阐述的地位,如果总是将自己处于权威阐述的地位,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久而久之教师自己会成为孤家寡人。
因为现在教师的权威地位已经被时代的进步所动摇。
一方面现在学生已经能够从课堂之外,不依赖教师获取知识。
而且获取知识的手段多种、途径多条、内容丰富、范围广泛、速度快捷,这就使得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会大大超过教师,某些技能,某些领域教师不及学生。
而仅就本学科知识方面而言,毋庸置疑任课教师的认识水平高于学生,但是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猜想常常会超出老师的意料;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常常会超出教师的预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常常会优于教师的经验等等,这些方面我想教师都有感触,因此现在的教师不应该总将自己处在权威阐述的地位,我们要树立向学生学习的意识、要有欣赏学生的思想境界,要真诚的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
另一方面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将自己处在一个权威阐述的地位,客观上已经有意无意地将学生视为仅是学习知识的角色,一旦将学生视为只是一个储藏知识的容器了,则这个容器也只是一个仄口的容器,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既不便储存、也不便提取。
这不是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给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又要有教师进行权威阐述的内容和方式;既要让学生享有表达观点的权力,学生表达时教师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又要有教师的激励评价和进行思想方法的点播。
这样使得教学过程师生处在角色互相转化之中,在角色转化的过程中师生处在一种融合的状态。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将自己处在一个权威阐述的地位,教师阐述的越多,学生只会越来越被动的听,越来越没有主动性,学生就越来越不爱听、越来越不爱学,认知的方式仍是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权威的阐述者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教师既是课堂的统治者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既是学生的教育者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欣赏者。
教师有了转换角色的意识,一旦能够把握角色转换的时机,课堂上就会出现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和教师都处于愉悦状态.这种状态容易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
师生与其它媒体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欣赏。
这样的状态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指导学生从各种信息中提取有用成份,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激发学生进一步探险索未知领域.提倡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问题等等.这样的课堂状态可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2、尊重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
因此每个学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
学生的这种差异是极其客观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教师有了对差异的正确认识,就能注意克服教学中整齐划一的弊病,就能对不同的同学做出不同的激励性评价。
在最近下校听课过程中,看到教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能够给予同样的关注,能够进行不同方式的激励性评价,一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性,如布置作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等等。
有差异才有和谐,这样差异就不成为令人教师头痛的问题,而是当作一种财富和底蕴,所谓的差生我们能够容纳接受他们,他们同样受到教师的尊重,这样才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学校生活期间所有收获,所有进步,所有提高。
这是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的本质内涵。
一位教育家说: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3、尊重学生就必须承认学生是独立于教师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
尊重学生教师就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赖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因此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想什么,学生就去想什么,想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会认真的去做什么,想让学生学好什么,学生就能学好什么。
教师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要把学生看作是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的人来看待。
因此教学过程就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使自己的教学方案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应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
教学中教师要学会适应学生说起来容易,但是真能做到,对教师来说是带有一定挑战性的。
我曾经接过一个学习基础较差的班,客观地说我已有别的教师没有的先决条件,特级教师的称号,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
接这个班后的一段时间内我找不到上课的感觉。
一度是任你激情满怀、慷慨陈词;任你小心翼翼、和颜悦色一些学生就是不理采你,教学效果不如人意,我曾在心里说过,这次让我经历失败。
后来真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帮助了我,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特点、都有不同的智力潜能、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都需要别人的理解,都有获得成功的良好愿望,都有个人的内心需求。
此后我认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慢慢的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了,和同学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课堂教学的感觉找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
最后参加高考时这个班的学生考出了很好的成绩。
这个经历再一次教育了我,何为优质教育,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就是优质教育。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认知知体系,而认知识体系是每个人经过独立思考后建构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不可能代替学生观察、不可能代替学生思考、不可能代替学生用任何一个规律去解决任何一个问题。
学习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就可能蜕变职为“条件反射式”的训练。
靠重复强化训练、靠外在的压力来维持学习活动,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难以保证,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所具有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得学生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不能体会到因主动性发挥而得到的精神满足,这是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学生是独立于教师个人意识这外的人,如果一个学生能够能动的规划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认为就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
4、尊重学生就心须承认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尊重学生教师就要相信学生潜藏着巨大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健康成长,都具有培养前途,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都在追求进步和完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在我所教的2004届高三毕业班中有的学生升高中时不够本校高中录取分数线,经过三年的高中教育,她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有的考取全国重点大学。
相信学生潜藏着巨大发展潜能,一方面使我们在教学中会对学生可能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而持有信心,这种信心在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它可以帮助教师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可以促使教师更加重视教学的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变化,并对学生的变化做出激励性评价。
另一方面,我们就会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提供各种舞台,从“潜在”变为“现实”。
相信学生潜藏着巨大发展潜能,教师就不能再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观念。
别把学生看死,千万别把学生定型,教学中想办法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是我们教师唯一的选择。
5 尊重学生就必须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安全感。
尊重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每一位学生具有安全感,这个安全感是心理上的。
实践证明,一些学生特别是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安全感,他们害怕来自教师和同学的歧视和讥讽,因此采用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方式,这种保护方式往往是沉没和自我封闭。
他们不会主动回答问题、不会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学习上的问题,不敢当众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敢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久而久之,学习越来越处于被动局面。
教师要努力创造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具有安全感的条件和氛围。
让每一个学生在集体里不会受到任何的歧视,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哪怕看法是幼稚甚至是错误的。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老师说这个问题我不会、这个问题我说没听懂。
都敢于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都敢于参与讨论。
这样的学习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是影响学生学业的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安全感他才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才可能获得自信心,学生有了自信心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讲过一句话,他说中小学生个个是嫩芽。
嫩芽就要进行保护,嫩芽就来不得半点伤害,一旦伤害可能会造成终身残疾。
我了解这样一个事情,一个各方面都挺好的学生,在上高二的时候,数学课上教师回答一个问题,不知何故这个老师特别不满意,随口说出,“谁才能把你教会...”就是这一次,这个学生由此而办了一件蠢事,拒绝数学。
结果造成终身的一件憾事。
二、教会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会学知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1、只有会学知识才能具有终身学习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惊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肯定不够享用终身.如何使学生能够适应知识更新速度之快的未来社会呢?最好的方法,也是根本性的方法,就是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一定数量的必要知识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这些知识,更重要是培养学生会学知识的能力.只有会学知识才能具有终身学习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会知识与会学知识虽仅是一字之差,但其中的含义却很深刻,科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所剩下的东西”其中必然有学生的学习能力.据我了解,很多教师非常好心,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在课堂上把要向学生介绍的概念和规律,列举的典型例题,运用概念、规律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的问题等等讲全、讲细、讲深、讲透,讲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