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 乡土中国》无为政治

合集下载

一学期读透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十)无为政治

一学期读透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十)无为政治

一学期读透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十)无为政治《乡土中国》根据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讲的“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整理而成,于1948年首次出版。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今天,小文和你一起阅读第十章《无为政治》,了解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

【前章回顾】【阅读任务指导】1.理解“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等关键概念的内涵。

2.对中国社会“无为而治”的特点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篇目精读】(1)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两种看法: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

两者各有偏重,所看到的不免也各有不同的地方。

【一般而言,权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权力是指某种影响力和支配力,它分为社会权力和国家权力两大类。

狭义的权力指国家权力,即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阶级利益和建立一定的统治秩序而具有的一种组织性支配力】段意:指出对“权力”的讨论,有两种观点。

(2)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

【观点句】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施号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

权力,依这种观点说,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

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的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面已认了输,屈服了。

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

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

【可以理解为带有武力的冲突过程中,双方暂时性的妥协】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

【在妥协下的权力,必然规定了双方的上下之别,也就是胜利者与失败者之间的不同,从而维护了稳定】从这种观点上看去,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凡是握有这种权力的,都是统治者的工具。

跟下去还可以说,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只存在于阶级斗争的过程中。

如果有一天“阶级斗争”的问题解决了,社会上不分阶级了,政府、甚至国家组织,都会像秋风里的梧桐叶一般自己凋谢落地。

无为政治论证思路

无为政治论证思路

无为政治论证思路一、《乡土中国》无为政治的剖析无为政治是相对于运用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实施统治的有为政治而言的概念,通过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相互渗透又有所收缩的过程实现。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影响乡土社会无为政治的三种权力类型,分别是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和长老权力。

横暴权力横暴权力产生于社会冲突,指皇权或统治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而强行推行的权力,是压制冲突的权力。

不同利益群体为获得资源产生冲突,冲突激化产生斗争形成上下之别,在上握有资源的人利用权力支配在下的人。

即使被支配方并不甘心接受胜利者规定的条件,行为上也已经接受。

横暴权力建立在剥削关系上,带有压迫性质,是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横暴权力的横行与民众的非反抗性和封建官僚思想在执政者心中居上位有关。

但横暴权力会受到农业经济条件的约束。

乡土社会以农业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资料缺乏,人们只能维持自身生存,没有富余的物质资料去养活能控制他们的权力中心。

而横暴权力的缺乏为乡村人口增加提供机会,富余的物质资料又因人口增加而减少,由此形成限制横暴权力的循环。

由于能支配强大的横暴权力的经济基础比较虚弱,统治者难以通过横暴权力获取经济利益。

于是在乡土社会中,横暴权力受到限制。

同意权力同意权力产生于社会合作,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社会民众契约基础上,是由民众授权并代表民意而行使的权力,是社会契约同意授予的权力。

没有人可以依自己兴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要遵守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

社会分工是经济的基础,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合作才能生活下去,由此产生权利和义务。

除非处于小国寡民的状态或者不获取经济利益和享受,不然无法摆脱同意权力。

分工体系越发达,分工越复杂,同意权力越进一步延伸并扩大。

而乡土社会是小农经济,是松散的家庭集合,分工范围有限,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人们之间几乎没有社会分工现象,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薄弱,不利于同意权力的产生。

长老权力长老权力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中,是教化者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经营群体生活的权力,是教化性的权力。

1、《乡土中国》导读资料(一)

1、《乡土中国》导读资料(一)

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资料(一)【作家简介】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

1933年成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及人类学系研究生。

1936年获公费留学资格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学院学习人类学。

1938年获哲学博士(社会人类学)学位。

同年,费孝通从英国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积极投身抗日民主运动。

他与其他学者发表声明,撰写文章,抨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一二·一”惨案后,他与云南大学的教授一同发表声明,声援和支持昆明学生的“反内战,争民主”运动。

1944年7月,费孝通结束了为期一年的访学生活,回到云南昆明。

9月13日,西南联大正式聘请其为社会学系讲师,而该系的主任正是他在清华的恩师潘光旦。

1945年,费孝通晋升为教授,并在潘光旦的介绍下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6年1月,费孝通与其他教育工作者联名致函正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呼吁停止内战,成立联合政府,保障民主权利。

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后,由于生命受到威胁,他被迫离开云南。

新中国建立后,费孝通以强烈的爱国热诚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了全部精力和智慧。

他历任清华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务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等职,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国家的民族事业和教育事业。

【内容梗概】《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是由费孝通所讲的“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整理而成。

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乡土中国》第6课时:“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

《乡土中国》第6课时:“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

第6课时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乡土中国》第十、十一章阅读教学目标1.理解“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关键概念的内涵。

2.对中国社会“无为而治”“长老统治”的特点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整体要求读进去(读懂):①梳理各章内容(主旨、层意、概念)①理清各章关联读出来(审视):不同观点, 对话碰撞, 形成独立判断一快速通读文章, 梳理各章内容要点第十篇《无为政治》, 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 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长老统治》, 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 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 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 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

2.填出导图中的空缺部分第10章答案①冲突②合作③横暴④同意第11章答案①学习文化②长幼尊卑3.两篇文章内容归纳二理解概念1. 横暴权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 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 权力是维持这种主从关系所必需的手段, 具有压迫性质。

2. 同意权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 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 其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 是同意, 权利与义务要相称。

3. 教化权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中, 同爸爸式的权力(或称长老权力), 是为了被教化者, 而不是为了统治关系。

《费孝通 乡土中国》无为政治

《费孝通 乡土中国》无为政治

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两种看法: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两者各有偏重,所看到的不免也各有不同的地方。

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

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施号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

权力,依这种观点说,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

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的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面已认了输,屈服了。

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

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

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

从这种观点上看去,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如果握有这种权力的,是统治者的工具。

跟下去还可以说,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只存在于阶级斗争的过程中。

如果有一天“阶级斗争”的问题解决了,社会上不分阶级了,政府、甚至国家组织,都会象秋风里的梧桐叶一般自己凋谢落地。

——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的,却看到权力的另一性质。

社会分工的结果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

分工对于每个人都有利的,因为这是经济的基础,人可以较少劳力得到较多收获;劳力是成本,是痛苦的,人靠了分工,减轻了生活担子,增加了享受。

享受固然是人所乐从的,但贪了这种便宜,每个人都不能自足了,不能独善其身,不能不管“闲事”,因为如果别人不好好的安于其位的做他所分的工作,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

这时,为了自己,不能不干涉人家了。

同样的,自己如果不尽其分,也会影响人家,受着人家的干涉。

这样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从干涉别人一方面说是权利,从自己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

各人有维持各人的工作、维持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

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

可是这有什么保障呢?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办呢?这里发生共同授予的权力了。

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

乡土中国无为政治解析

乡土中国无为政治解析

乡土中国无为政治是由学者费孝通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和治理方式。

以下是对乡土中国无为政治的解析:
1.乡土中国:指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和文化传统。

乡土中国强调的是基于地域、家族
和社区的关系网络,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和依存关系。

2.无为政治:指在乡土中国中的一种特殊的治理方式。

无为政治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而
是强调政府和领导者应该采取一种谦逊、宽容、包容的态度,尽可能减少对民众生活和决策的干预,让民众自主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3.自组织和自治:乡土中国中的无为政治鼓励社区内部的自组织和自治。

通过自组织和自
治,社区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分配资源和维持秩序,减少对外界权威的依赖。

4.基于信任和共识:乡土中国的无为政治建立在人们之间的信任和共识基础上。

社区成员
通过相互信任和共识,形成一种默契和共同价值观,从而能够自发地合作、协商和解决问题。

5.扁平化的权力结构:乡土中国的无为政治强调权力的扁平化结构。

在乡村社区中,权力
不应该集中在个人或少数人手中,而是通过共同决策和民主程序来实现,以确保每个成员都有平等的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机会。

6.适应性和包容性:无为政治强调适应性和包容性的原则。

根据乡村社区的特点和需求,
制定灵活的政策和规则,允许不同的意见和做法共存,以便更好地满足社区的多样性需求。

乡土中国无为政治的提出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乡土中国无为政治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革,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新课导入:因“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所以乡村治理有其独特和复杂性。

独特性在于依据稳定的文化传统来构建人与人的秩序,复杂性在于乡村有时会出现依据传统而解决不了的事情。

阅读“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两章,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状况,更能理解当时社会结构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

教学目标:1.根据原文,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感受学术著作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思考现实社会问题,运用费老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思考现实社会问题,学以致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一:细读文章,梳理文本主要内容通读《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两章,梳理两章的主要内容。

无为政治:权力,我们可以分成两种看法:一种偏重在社会冲突的方面,认为权力就是一部分人统治和压迫另一部分人,统治者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行动。

社会有上下层级之别,政府和国家都是基于阶级斗争建立起来的,这种权力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另外一种是偏重于社会合作方面,他们认为社会建立的基础是“分工”,大众靠着分工减轻了各自生活的负担。

你不能依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事,而要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而这个“同意”就是社会契约,也是大家共同授予的权力基础,这种权利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并不冲突,因为在人类社会里这两种权力都存在,它们只是在概念上的区别,而不是在事实上的区分。

比如在政治精英当中,适用的是同意权利,而统治阶层之于农工阶层,适用的却是横暴权力。

我们再来理解一下“权力“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认为权力本身是具有引诱力的,这种看法忽略了权力的工具性,假设我们手上的权力并不能得到利益,或者说得到利益可以不必通过权力,那么权力的引诱力自然就不会太强烈。

十二、第十章《无为而治》(解析版)-【教考融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分章练习

十二、第十章《无为而治》(解析版)-【教考融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分章练习

十一、《乡土中国》第十章《无为而治》教考融合练习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

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________。

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

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

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

不但个人不常________,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

“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

历世不移的结果,( )。

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

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

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________的意思,做人就得________。

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不是在熟人中长大,而是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B.人不是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而是在熟人中生长大C.人不但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而且是在熟人中生长大D.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熟视无睹背井离乡荒诞不经循规蹈矩B.置若罔闻安土重迁荒诞不经亦步亦趋C.置若罔闻背井离乡放浪形骸亦步亦趋D.熟视无睹安土重迁放浪形骸循规蹈矩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

B.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C.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D.人之所以要有记忆的原因,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作者:李默海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01期摘; 要: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一部乡村社会学著作,该书不但说明了传统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质以及具有差序格局特征的社会结构形式,而且叙述了建立在这一社会结构基础上的治理方式,如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等。

当社会性质由乡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社会结构形式以及治理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这一过程表现为内生性、渐进性、长期性的特征,基于此,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对于现在的乡村社会治理就具有现实意义。

借鉴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对于完善我国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以及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费孝通;乡土社会;社会治理;内生性演化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孝通在社区研究基础上写了14篇有关“乡村社会学”的论文,这些论文以《乡土中国》之名结集出版。

《乡土中国》的出版,是费孝通从实地的社区研究走向社会结构分析研究的转折点。

《乡土中国》首次出版是在1947年,至今已有70余年,在这些年里,中国的乡村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正在整体从传统向现代迈进。

尽管这样,仔细阅读《乡土中国》,仍然会发现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对当今乡村社会治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费孝通在该书重刊序言中所说:“至于本书所提出的论点,……还是认为值得有人深入研究的,而且未始没有现实的意义。

”[1]论述《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有必要先说明一下费孝通在这本书中所写的主要内容及该书的写作逻辑。

关于《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鄭杭生教授概括为,该书“是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2]。

《乡土中国》 第10篇 《无为政治》

《乡土中国》 第10篇 《无为政治》
• 研读专题参考: • 1 、浅谈“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 2、读《无为政治》有感 • 3、浅谈“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在乡土社会的作用 • 有关同学写800字以上的成小论文,抄在笔记本上
• 3、本文讲乡土社会中的皇权“在人民实际生 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 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
• ①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满足自身的 需求后,几乎没有剩余。
• ②皇权在乡土社会中无法靠其统治谋取更多的 经济利益。
第10篇 研读专题参考、文章推荐
• 文章推荐: • 1、浅说汉代的“有为”“无为”政策与“独尊儒术”P98
无为政治
• 略读要点:
学习内容
(勾画圈点)要义概览/思维导图
精读指导: 批注点评(利用读本)
相关概念理解
• 横暴权力: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权力表 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 权力是维持这种主从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具 有压迫性质。
• 同意权力: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社会分 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 活,其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权 利与义务要相称。
思考与探讨
• 4、第6段中“横暴权 力”和“同意权力” 两者和“经济利益” 的关系是什么?
• 横暴权力是为了获取经 济利益,同意权力并不 是。
• 5、第10段,什么样的历 史经验形成了这种“无为” 的生存价值?
• 天下大乱,人民死亡遍地, 人口减少,于是形成一个没 有比休息更能引诱人的局面, 皇权力求无为,所谓养民。
• 1、请简要概述,从社会冲 突方面着眼,权力是如何 发生的。
• ①从社会冲突方面着眼,权 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 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 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 力去支配在下的,发号施令, 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 者的行动。

读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2

读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2

读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一)第一章是“乡土本色”。

作者开篇就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中国社会虽然有很多阶层,但是他们都是从乡村社会分离出去的,在行为方式社会习惯方面还带有很多乡土社会同样的痕迹(虽然他们自己是很不愿意承认的,因为“土气”毫无疑问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

),所以要研究“中国性”,就不得不从根基出发,研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乡土社会。

另一层意思是说现在这个乡土性只局限于基层,就是说虽然地主、知识分子、工人、资本家等社会阶层都是从乡土社会分化出去的,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已经与乡土社会有了很大不同,所以那些城里人对乡下人冠以“乡巴佬”的称呼,因为他们对于乡土社会已经完全没有了认同感。

至于这些阶层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怎样具有着乡土社会的文化的根,后面会有详细的分析。

在第一章里,作者从“土气”切入,分析中国人的农业本性。

“远在西伯里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种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因为农业的固定性,才有了“土气”,所以说这个词很贴切的描述了中国的农业本性。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们的生活范围有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由于生活的固定,结成了稳定封闭的邻里关系,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又一重要特征。

许多中国社会的特征都是由此而来。

比如说,中国为什么早在战国就有墨家提出法制社会的观念,但是两千年了中国为什么还是人制社会?就是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局限性和邻里的熟悉性。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还用的着多说么?”这种生活背景下显然没有法律和合同之类东西存在的必要,因为那都是对付陌生人的,只有整天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现代人才需要。

对中国人来说,分得太清楚未免伤了感情。

中国文化的模糊性大概也从这里来。

第二和第三章讲当时一些人提倡的“文字下乡”。

很多人认为乡下人“愚”,但是费老认为不应该这么说,乡下人不是智力上笨,只是知识上不足,更确切的说是知识结构不一样,他们的知识足以应付他们的生活,而对于城市的文明生活当然不甚了了了。

费孝通《乡土中国》--无为政治美句摘抄及读后感

费孝通《乡土中国》--无为政治美句摘抄及读后感

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两种看法: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

权力,依这种观点说,是冲突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的临时平衡。

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面已认了输,屈服了。

但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

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

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须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

分工对于每个人是有利的,因为这是经济的基础,人可以较少劳动得到较多收获;劳动是成本,是痛的,人靠了分工,减轻了生活的担子,增加了享受。

享受固然是人所乐从的,但贪了这种便宜,每个人都不能自足了,不能独善其身,不能不管“闲事”,因为如果别人不好好的安于其位地做他所分的工作,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

在事实层面,统治者,所谓政府,总是同时代表着这两种权力,不过是配合成份上有所不同。

人们喜欢的是从权力得到的利益。

如果握在手上的权利并不能够得到利益,或者利益可以不必握有权力也能得到的话,权力引诱也就不会太强烈。

一个只生产他生存所必须的消费品的人并没有资格做奴隶。

《无为政治》谈及无为政治,我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老子的“无为而治”,汉代的“文景之治”。

尤其是文景之治,这是无为的一种实践,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那么,我们不禁会想,既然汉代时期文景的无为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何我们还要中央集权,现在还要花大力气改革促进发展呢?当然,无为和改革都是当权者的决定,那么,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权力。

对于权力的理解有两种。

第一种是残酷的,对内镇压,对外扩张,另一种是温和的,依着权力对大家的约束,我们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交流生活。

第一种理解着眼于冲突,是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暂时妥协。

上层社会击败了下层社会,但是下层的人民并不认输,时刻等待着反击的时刻,上层社会的号令无法自由实行,于是产生了权力,强行的迫使下层民众听令,一旦遇到反抗必还以残酷血腥的镇压。

这样的权利支持了上层胜利的果实,是压迫性质的。

高中统编版《乡土中国》知识点精讲及习题专练----《无为政治》

高中统编版《乡土中国》知识点精讲及习题专练----《无为政治》

高中统编版《乡土中国》知识点精讲及习题专练----《无为政治》思维导图全篇概况《无为政治》对权力的传统看法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在社会冲突之上的“横暴权力”,这种权力以阶级斗争为特点;一种是建立在社会合作之上的“同意权力”,这种权力以监督权利、义务与维持契约为特点。

现实中的权力通常是以上两种权力的混合。

而作者认为这两种权力在实际行使至基层的过程中,由于乡土社会自身农业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小农经济的经济特点,会遇到诸多阻力,从而在历史的选择中形成了“无为政治”的模式。

在本章开头,费孝通先生从社会冲突和社会合作两个方面,分别揭示了两种不同的权力类型即“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产生的背景,从而阐释了人类社会中这两种权力的交融性。

文章的核心部分重点揭示权力之所以诱人,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关系经济利益。

作者由甲团体和乙团体的假设说起,再列举自己去广西瑶山做调查时的见闻,以及“坑卒几万人”的历史记录,详细地分析和阐释了农业社会中横暴权力的限制在于农业生产量除去消费量后的剩余不多,从而指出农业性的乡土社会虽是皇权的发祥地,但其支持强大的横暴权力的基础不足,所以农业帝国是虚弱的。

这就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有为” (横暴权力)和“无为”的循环。

最终,费孝通先生得出结论:横暴权力由干经济条件的拘束,在乡土社会中的影响并不明显,在乡土人民的实际生活中“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知识点详解1、请简要概述,从社会冲突方面着眼,权力是如何发生的?答:见本章第2自然段1至2句。

2、“横暴权力”的实质是什么?答:阶级压迫的工县,国家或政府统治人民的工具。

3、“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两者和“经济利益”的关系是什么?答:前者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后者并不是。

4、如何理解“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这两种性质的权力是概念上的区别,不常是事实上的区分?答:本章第4自然段第一行“因为”后面的内容,一直到第6行“不很单纯的”这句完。

5、什么样的历史经验形成了这种“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答:第9自然段中第9行,“天下大乱了,人民死之遍地……”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才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6、“横暴权力”难以直接影响乡土生活,“同意权力”为何也很难在乡土社会生活发生作用?答:本章第11自然段。

《乡土中国》第十章《无为政治》

《乡土中国》第十章《无为政治》
【章节题目】《乡土中国》第十章《无为政治》
【论证思路】①开篇提出两派权力论,一种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社会冲突,一种偏重社会合作。
②社会冲突下的权力称为横暴权力,特点是上支配下、阶级斗争和临时平衡。
③社会合作下的权力称为同意权力,特点是人与人相依赖、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④接着说明某个具体的社区的权力结构是复杂的,并列举美国的例子进行论证。
⑤进而纠正“权力的饥饿”这一观点,理由即是权力具有工具性,即以此为工具获得利益,并列举英国议员和内阁、许由、务光的例子进行论证。因此,两种权力类型,前者要靠荣誉和高薪来延揽,后者则以经济利益为主。
⑥之后通过举例论证,以广西瑶山汉人和瑶人为例,论证经济利益在权力统治中的必要性。
⑦进而说明乡土社会下横暴权力受到限制,农业乡土社会是皇权的发祥地,并提出了“雄图大略下大造工程→农业经济承受不住其费用→揭竿而起,天下大乱→休养生息,养民政策→皇权积累力量→雄图大略下大造工程”的循环,从而引出无为政治思想的产生。
⑧最后总结观点,点明乡土社会权力结构的松弛和微弱的特点。
【语段摘抄】①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
②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
③人们喜欢的是从权力中得到的利益。如果握在手上的权力并不能得到利益,或是利益可以不必握有权力也能得到的话,权力引诱也就不会太强烈。
④一个只有生产他生存必必需的消费品的人并没有资格做奴隶的。
【感受与评价】①补充阅读《庄子·外物》——“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
②费孝通所说的无为政治和老子的无为而治的侧重点不同,老子是对君王的劝谏,而费孝通所说的,则是乡土社会皇权的必然性与权力结构的松弛性。

乡土中国无为政治读后感300字

乡土中国无为政治读后感300字

乡土中国无为政治读后感300字乡土中国无为政治读后感300字精选篇1《乡土中国》有许多的延伸意义,让人看完有一种对乡土社会发展未来探窥的望.有一位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者曾这样写道:《乡土中国》是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勾画出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原则.“费先生多年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的乡村,他认为在乡村里能够看到中国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一切问题都牵连到这些在乡村里住的人民,所以对于他们生活的认识应当是讨论中国改造和重建的重要前提.费先生力图使自我的研究紧密的结合中国实际,研究如何从乡土社会转到工业社会”.而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在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礼治秩序的全面打破,血缘和地缘的分离,剧烈的社会变迁,使得人们不再圈定在必须的范围内,而是更加迅速地流动,这就导致了更多的乡土本色被花花世界所淹没.最明显的是社会关系网络的变性.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以自我为中心所推出去的圈子,关系的亲疏是以距离的远近来衡量的,而在近代以来,中国人的人情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但社会关系还是含糊得很,倒也不像西洋的“团体格局”.可是能够打个比喻,中国人的人情视野开始有点像远视者眼中的景观,近的反而看不到了.乡土社会是私人关系累积的群体,费先生书中也有提到,在传统结构中,每一个家以自我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过去喜事要请街坊喝酒,有丧事邻里也要出手帮帮,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街坊邻里就构成一个比较固定的群体.而我们的现状是,隔门的邻居不太往来了,甚至是不相认识了,一个小区里的人们只是为了各自的需求住到了同一块地域里,没有了以前同一块地域内的相互依靠关系.当然,中国的本质还是乡土的,即使她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中国人骨子里的私德是不会一下子消失的,却反而有一种加重的趋势,社会上盛行的“各走各路”的风气使得这个社会更加地冷漠.中国的五千年文化是孕育于农业礼貌中的,中国人身上的“泥土味”是不会失去它的香气的,所以老有一些“城市人”在那里鄙视“乡下人”,那就有点可笑了.乡土中国无为政治读后感300字精选篇2读了费先生的《乡土中国》,我深有感触。

乡土中国中无为政治的读后感

乡土中国中无为政治的读后感

乡土中国中无为政治的读后感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介绍背景与目的 (2)2. 对“乡土中国”及“无为政治”的理解 (2)二、乡土中国中的无为政治 (4)1. 乡土社会的特点 (5)地域性 (7)传统性 (8)集体性 (9)2. 无为政治在乡土中国的体现 (11)儒家思想的影响 (12)家族伦理的作用 (13)社区和谐的价值取向 (14)三、无为政治的实践与影响 (15)1. 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16)2. 实践案例分析 (17)3.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9)四、无为政治的现代意义与反思 (20)1. 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21)2. 对现代治理的启示 (23)3. 避免过度干预与保持自治的平衡 (24)五、结论 (25)1. 对乡土中国无为政治的总结 (2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8)一、内容概要《乡土中国中无为政治的读后感》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乡土中国》一书的阅读,探讨了中国古代乡土社会中的无为政治理念。

文章首先概述了无为政治的基本概念,指出其源于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不过度干预的原则。

文章分析了无为政治在古代乡土社会的具体实践,如农业生产、社会组织和家庭伦理等方面的表现。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无为政治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认为它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但也可能导致发展的滞后。

文章呼吁在现代社会中借鉴无为政治的理念,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1. 介绍背景与目的在阅读《乡土中国》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深刻洞察与细致描绘。

无为政治作为乡土社会政治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和深入的探讨。

我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分享阅读这本书后的心得体会,更是为了探讨无为政治在乡土社会中的实际影响,以及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的重要启示。

2. 对“乡土中国”及“无为政治”的理解在阅读《乡土中国》这部著作后,我对于“乡土中国”以及“无为政治”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乡土中国》导学梳理与练习

《乡土中国》导学梳理与练习

《乡土中国》导学梳理与练习一、走近费孝通:费孝通(1910-2005)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80 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

1981 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的赫胥黎(Huxley)奖章。

1988 年在美国纽约获不列颠百科全书奖。

1993 年在日本福冈获该年度亚洲文化大奖。

主要作品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民族与社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査》《行行重行行》等,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二、了解《乡土中国》写作背景及意义:《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

此书的写作,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

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乡土中国》由作者根据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结集而成。

在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乡土社会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需要指出的是,书中讲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本书是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必读经典。

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人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三、内容简介:《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的,并不冲突的,因为在人类社会里这两种权力都存在,而且在事实层里,统治者、所谓政府,总同时代表着这两种权力,不过是配合的成分上有不同。原因是社会分化不容易,至少以已往的历史说,只有合作而没有冲突。这两种过程常是互相交割,错综混合,冲突里有合作,合作里有冲突,不很单纯的。所以上面两种性质的权力是概念上的区别,不常是事实上的区分。我们如果要明白一个社区的权力结构不能不从这两种权力怎样配合上去分析。有的社区偏重在这方面,有的社区偏重在那方面;而且更可以在一社区中,某些人间发生那一种权力关系,某些人间发生另一种权力关系。譬如说美国,表面上是偏重同意权力的,但是种族之间,事实上,却依旧是横暴权力在发生作用。
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两种看法: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两者各有偏重,所看到的不免也各有不同的地方。
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施号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权力,依这种观点说,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的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面已认了输,屈服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从这种观点上看去,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如果握有这种权力的,是统治者的工具。跟下去还可以说,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只存在于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如果有一天“阶级斗争”的问题解决了,社会上不分阶级了,政府、甚至国家组织,都会象秋风里的梧桐叶一般自己凋谢落地。——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的,却看到权力的另一性质。社会分工的结果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分工对于每个人都有利的,因为这是经济的基础,人可以较少劳力得到较多收获;劳力是成本,是痛苦的,人靠了分工,减轻了生活担子,增加了享受。享受固然是人所乐从的,但贪了这种便宜,每个人都不能自足了,不能独善其身,不能不管“闲事”,因为如果别人不好好的安于其位的做他所分的工作,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这时,为了自己,不能不干涉人家了。同样的,自己如果不尽其分,也会影响人家,受着人家的干涉。这样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从干涉别人一方面说是权利,从自己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各人有维持各人的工作、维持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可是这有什么保障呢?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办呢?这里发生共同授予的权力了。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愈复杂,这权力也愈扩大。如果不愿意受这种权力的限制,只有回到“不求人”的境界里去做鲁滨生,那时才真的顶天立地。不然,也得“小国寡民”以减少权力。再说得清楚些,得抛弃经济利益,不讲享受,象人猿泰山一般回到原始生活水准上去。不然的话,这种权力也总解脱不了。——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
甲团体想用权力来统治乙团体以谋得经济利益,必须有一前提:就是乙团体的存在可以供给这项利益;说得更明白一些,乙团体的生产量必须能超过他的消费量,然后有一些剩余去引诱甲团体来征服他。这是极重要的。一个只有生产他生存必需的消费品的人并没有资格做奴隶的。我说这话意思是想指出农业社会中横暴权力的限制。在广西瑶山里调查时,我常见到汉人侵占瑶人的土地,而并不征服瑶人来做奴隶。原因当然很多,但主要的一个,依我看来,是土地太贫乏,而种水田的瑶人,并不肯降低生活程度,做汉人的佃户。如果瑶人打不过汉人,他们就放弃土地搬到别处去。在农业民族的争斗中,最主要的方式是把土著赶走而占据他们的土地自己来耕种。尤其在人口已经很多,劳力可以自足,土地利用已到了边际的时候是如此。我们读历史,常常可以找到“坑卒几万人”之类的记录,至于见人便杀的流寇,一直到不久之前还是可能遭遇的经验。这种情形大概不是工业性的侵略权力所能了解的。
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
横暴权力有着这个经济的拘束,于是在天高皇帝远的距离下,把乡土社会中人民切身的公事让给了同意权力去活动了。可是同意权力却有着一套经济条件的限制。依我在上面所说的,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分工体系发达,这种权力才能跟着扩大。乡土社会是个小农经济。在经济上每个农家,除了盐铁之外,必要时很可关门自给。于是我们很可以想象同意权力的范围也可以小到“关门”的程度。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
有人觉得权力本身是具有引诱力的,人有“权力的饥饿”。这种看法忽略了权力的工具性。人也许因为某种心理变态可能发生单纯的支配欲或所谓Sadism(残酷的嗜好),但这究竟不是正常。人们喜欢的是从权力得到的利益。如果握在手上的权力并不能得到利益,或是利益可以不必握有权力也能得到的话,权力引诱也就不会太强烈。譬如英国有一次民意测验,愿意自己孩子将来做议员或阁员的人的比例很低。在英国做议员或做阁员的人薪水虽低,还是有着社会荣誉的报酬,大多数的人对此尚且并无急于攀登之意,如果连荣誉都不给的话,使用权力的人真成为公仆时,恐怕世界上许由务光之类的人物也将不足为奇了。

中国的历史很可助证这个看法:一个雄辩图大略的皇权,为了开疆辟土,筑城修河,这些原不能说是什么虐政,正可视作一笔投资。和罗斯福造田纳西工程性质可以有相类之处。但是缺乏储蓄的农业经济却受不住这种工程的费用,没有足够的剩余,于是怨声载道,与汝偕亡地和皇权为难了。这种有为的皇权不能不同时加强他对内的压力,费用更大,陈涉吴广之流,揭竿而起,必合,又形成一个没有比休息更能引诱人的局面,皇权力求无为,所谓养民。养到一个时候,皇权逐渐累积了一些力量,这力量又刺激皇帝的雄图大略,这种循环也因而复始。
我并不是说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基础上并不能建立横暴权力。相反的,我们常见这种社会是皇权的发祥地,那是因为乡土社会并不是一个富于抵抗能力的组织。农业民族受游牧民族的侵略是历史上不断的记录。这是不错的,东方的农业平原正是帝国的领域,但是农业的帝国主义是虚弱的,因为皇权并不能滋长壮健,能支配强大的横暴权力的基础不足,农业的剩余跟着人口增加而日减,和平又给人口增加的机会。
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至于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不能是没有目的的,而所具的目的也很难想象不是经济的。我们很可以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经济利益可得,横暴权力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之也不易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