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文化转型
王朔作品
![王朔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0980292ccfc789eb172dc882.png)
王朔作品一.王朔现象产生的原因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王朔创作了“顽主”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与当时社会上的正统作品之间有着明显的反差,一出现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反响;二是社会上存在着对这类作品明显对立的两种现象,一方面是作品在社会上拥有大量的读者群,另一方面是这些作品又引起许多正统文学评论家的否定;三是这一时期王朔不仅在文学创作领域成就辉煌,而且在影视圈的创作也有着较高的收视率,而这些又与大众媒介的作用分不开。
其实所谓“王朔现象”就是在八九十年代文学中由王朔的创作引发的矛盾现象。
总之,王朔现象是八九十年代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现象看到中国在文化转型期的社会现状、并对未来进行深刻的思考。
二.王朔小说表现出十分突出的“大众文化”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消费与娱乐。
在我们以前的观念中,文学不但源于生活,而且必须要高于生活;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对芸芸众生进行人生和社会的启蒙,而大众文化的特点就是“媚俗”。
对此,王朔的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为了赢得市场,完全迎合读者的口味。
王朔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在纯文学于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时候,一枝独秀,就在于他能够“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一种适应“商品社会”需要的策略。
第二,批量与复制。
在我们以前的文学观念中,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文学的可贵就在于创新。
许多文学家都一直认为,重复自己就等于自取灭亡。
而大众文化则正好相反,不讲独创性,只讲时效性。
创新就等于独特,独特就会失去大众。
而讲求效率,则可以加快消费的过程和频率。
为了追求最大的市场效应,就必须迁就大众的阅读水平和欣赏习惯,只能讲故事,用同样的方法讲不同的故事。
大家读了就忘,忘了就再讲。
因此,王朔的小说一走上这条道路,就不可避免地要不断地重复自己。
第三,利用大众媒体。
在我们以前的文学观念中,文学诞生过程的重心是在作品完成之前,主要是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作品完成之后,就完全任人评说了;因此,文学是一种精神贵族,是与清心养性联系在一起的,与抛头露面、招摇撞骗、哗众取宠等做法水火不容。
以王朔为例浅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以王朔为例浅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https://img.taocdn.com/s3/m/25d0acc752d380eb63946d95.png)
以王朔为例浅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摘要:当今社会,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屡见不鲜,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是通过文学作品改编而来。
文学和影视早在八十年代就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发展至今,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影视作品的重要取材方式之一。
王朔作为著名的文学作家之一,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大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部分改编之后的电影甚至超越了文学作品,满足了很多人的审美需求。
但是,毕竟文学与电影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在艺术表达形式上会存在着差异,本文将以王朔部分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为实例,通过思想主题、艺术风格、故事叙述、人物关系这几方面对原著以及改编电影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对比,剖析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的成功与失败,对王朔文学作品电影改编做一简单评介并探讨今后文学与电影应该如何更好的结合,为大众提供更好的影视作品。
关键词:王朔;文学;电影;改编到目前为止,虽然有许多学者对王朔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但是对于改编后的“王朔电影”与文学作品在艺术上的差异尚未有更深层次的探讨。
像李兴叶的《病态社会病态精神的真实写照——王朔电影的价值与失误》是从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在人物形象、社会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评价的;黎鲲的《王朔电影的社会意义探析》是从“王朔电影”对于传统文化的反叛、对小人物的怜悯等方面入手来分析其社会意义;而魏宇航的《王朔小说电影改编后的主题定位》也只是围绕改编电影对于文学作品主题的深化、弱化、转移、还原等方面进行探究。
此外,“王朔电影”在获得大众认可的同时也遭到了大众的强烈抨击,《文汇电影时报》有文章评价说“‘王朔电影’是堕落的代名词,是消极的情绪的传播者,是腐蚀观众心灵的文化垃圾”。
也有文章评价说“‘王朔电影’是对几十年前欧美关于‘垮掉的一代的翻版’”。
更有影视评论家看过电影《一半火焰,一半海水》后评论“王朔电影”为教唆人们犯罪的犯罪片。
①但是,在我看来,“王朔电影”却是不可多得的充斥着社会气息、反映现实的片子。
以王朔小说为例浅谈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影视改编热现象
![以王朔小说为例浅谈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影视改编热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6b2ec4d604a1b0717fd5ddee.png)
以王朔小说为例浅谈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影视改编热现象作者:李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5期摘要:本文借助于媒介文化理论、接受美学等理论来探寻王朔文學作品影视改编热现象出现的方方面面,揭示王朔文学作品与影视的互促互进,且提出对王朔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期望,为今后文学生产创作和文化消费应如何更好地结合,提供了可借鉴思路。
关键词:王朔小说;影视;改编;媒介传播与接受作者简介:李雯(1983-),女,安徽霍邱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1一、王朔小说被影视改编的方方面面王朔是上世纪较为另类的一位作家,自1978年开始创作以来,先后发表了《浮出海面》、《顽主》、《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等中、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王朔幼时居住在军区大院,童年的生活经历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成为他今后创作素材来源之一。
他儿时特殊的成长背景以及历史时代对王朔今后的创作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王朔因其独特的叙述语言和反讽、戏说的写作方法而一度成为了文学界的另类。
王朔的小说之所以能够被大量的改编及受大众的喜欢,这跟他文中对白既通俗易懂又充满活力是分不开的。
在王朔的小说中有较深的反文化,反传统意识,且成为当时很多年轻人追捧的精神偶像。
而他真正在文坛和影视引起轰动的是在1988年,他的四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这一年,这股王朔热被称为“王朔现象”,也被中国影视界称为“王朔电影年”。
四部电影分别是:黄建新执导的由《浮出海面》改编的《轮回》、叶大鹰执导的由《橡皮人》改编的《大喘气》、米家山执导的由《顽主》改编的《顽主》和夏钢执导的由《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改编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乘流而上,到了90年代,由姜文执导的由《动物凶猛》改编的并拍成电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影片连带姜文一炮成名。
当然,经王朔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接下来本文以王朔小说改编成电影为例,就电影改编如何在大众文化语境下既要符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又要实现电影在艺术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分析。
“王朔现象”研究
![“王朔现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129be1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6e.png)
摘要“王朔现象”不是单纯的文学现象,而是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思想观念变革时期,包含“王朔热”在内的,因王朔作品特性所勾连起评论者对于文学文化等问题广泛讨论的一种文化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象征着权威话语的消解,文学不可避免地由庙堂走向民间,个性化书写的文学时代逐渐到来。
同时,它为我们把握八九十年代的诸多文学问题如“人文精神”大讨论、知识分子心态转变、大众文化兴起、市民小说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借助“王朔现象”,我们意在从文化的角度更为全面准确地对作家王朔进行重读,对王朔作品的文学价值予以重新评判。
本文对“王朔现象”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部分是在对“王朔现象”这一概念予以清晰界定的基础上理清现象的形成原因,具体从多样文化形态的形成和文学话语由集体向个人的演变两条线索来分析。
第二部分是在明晰现象形成的复杂原因之后将研究的落脚点置于对王朔作品文学特质的发掘上,并将其归纳为具有反叛性个体性应为市民阶层代表的“顽主”群像,以调侃式民间话语传达反讽意味的个性化语言和批判怀疑的思想品格三点。
第三部分是在前述基础上分析概括“王朔现象”的文学史意义,对90年代文学革命和同时期其他文学现象予以观照,进一步阐明重读“王朔现象”的意义所在。
王朔作为一个饱受争议的作家,其对当代文学风格的突破所作出的贡献往往被“商业写作”“大众文化”代言人等评价遮蔽,如今喧嚣已过,尘埃落定,对其应以理性思考做出公正的评判。
通过对“王朔现象”的再研究,期望把握文学发展中知识分子的心态转变、个体性书写的兴起、文学走向市场的趋势等问题,进一步明确这一现象对当代文学由集体向个人的转变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王朔现象”,王朔,转型,反叛,文学史意义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Wangshuo” is not a purely literary phenomenon, but a period of soci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 of ideas and ideas, including “Wangshuo Hot”, which is widely discussed by the commentators on issues such as literature and culture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ng Shuo's works cultural phenomenon.The emergence of this phenomenon symbolizes the dissolution of authoritative discourse. Literature inevitably moves from the temple to the folk, and the literary era of individualized writing gradually comes. At the same time,it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us to grasp many literary issues in th e 1980s and 1990s, such as the “humanistic spirit”discuss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llectuals' mentality, the rise of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 novels. With the help of “the phenomenon of Wangshuo”, we intend to re-read the writer Wang Shuo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from a cultural point of view, and re-evaluate the literary value of Wang Shuo's works.The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Wangshuo” mainly starts from three levels: the first part is to clarify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Wangshuo”, specifically from the formation of diverse cultural forms and the evolution of literary discourse from collective to individual are analyzed. The second part is to put the foothold of the study into the excavation of Wangshuo's literary traits after clarifying the complex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pheno menon, and to classify it as a “stubborn”group image with rebellious individuality and representative of the citizen class. The unique language style of the irony and the critical suspicion of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 are conveyed in a ridiculous folk discourse. The third part i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phenomenon of Wangshuo”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d to observe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in the 1990s and other literary phenomena in the same period, and further clarify the significance of rereading the “the phenomenon of Wangshuo”.As a controversial writer, Wangshuo’s contribution to the breakthrough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style is often obscured by the “business writing” and “mass culture” spokespersons. Now it’s over, the dust settles, and it should be rational. Make a fair judgment.Through the re-study of the “the phenomenon of Wangshuo”, it is expected to grasp the mentality transformation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the rise of individual writing, the trend of literature to market, and further clarify the phenomenon that this phenomenon changes from collective to individual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Key words:“the phenomenon of Wangshuo”,Wangshuo,transformation,rebellious,significance of literary history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1)绪论 (2)第一章文化转型:“王朔现象”的由来与反思 (9)第一节多样文化形态的形成 (9)第二节文学话语由集体向个人的演变 (12)第三节避免误读:理性客观的立场 (15)第二章王朔创作:现象之中的文学 (17)第一节城市与个体生命的结合:“顽主”群像 (17)第二节权威话语的消解:个性化语言生成 (21)第三节怀疑批判品格的重新确立:“反崇高”的思想价值 (23)第三章喧嚣之后:“王朔现象”作为文学史存在的意义 (26)第一节“王朔现象”对90年代文学革命的影响 (26)第二节“王朔现象”与同时期文学现象的关联 (29)第三节“王朔现象”在文学史教材的缺失 (31)结语 (34)参考文献 (36)后记 (40)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1)绪论王朔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位重要而独特的作家。
王朔电影对中国传统价值的消解
![王朔电影对中国传统价值的消解](https://img.taocdn.com/s3/m/507cff8183d049649b665874.png)
王朔电影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消解摘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文学从人本主义走向存在主义到消费主义,这契合了当时大的时代背景。
消费主义文化的蓬勃兴起和媒介权力的空前膨胀,传统意义上的当代文学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而影视文化的强势崛起是造成文学影响力削弱的重要因素。
王朔电影是在媒介趋向多元化的时代被社会广泛的接受。
它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消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王朔电影、传统文化、消解王朔是八九十年代具有争议的作家之一。
一位深谙于当代文学状况的批评家曾认为:“90年代的文学最不能忽视的便是王朔现象,或许90年代的许多文学现象、文化现象都能从王朔身上找到某种联系。
”可以说王朔现象是时代的产物。
文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文学的环境是和时代的大环境密切联系的。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导致中国社会的转型,改变了从1942年以来文学艺术的价值观念,也改变了1949年以来的生产观念。
(1949年以前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此时,我们不难发现文学在摆脱极端政治理性的束缚而回归自身、在从统一的意识形态中心叙事走向多元艺术探索的同时,也在消解着宏大的启蒙主义历史叙事。
从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到余华的《现实一种》。
先锋文学在备受争议中艰难前行。
90年代的文学与80年代的文学最深刻的变化是叙事层面的解构,意义的解构及叙事学的解构。
90年代的小说家虚构小说时放弃了政治结构模式,把历史放在微观层面,在族群、人群中来写人物原始性生命活动。
90年代的历史小说都是通过芸芸众生的描写来解构历史,而这种解构包括三个层面:首先,解构历史的整体观,强调历史偶然性、碎片化,表现历史荒诞性、随意性。
第二,解构神圣,这又包括两个层面,价值观层面与美学观层面。
价值观层面体现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美学观解构体现在世俗化叙事中,这其中典型的是王朔的痞子文学——谁也瞧不起,但自己什么也不是的痞子态度,介于俄国多余人和零余人之间,解构神圣,解构崇高;废都文学,有中国当代文化标本意义。
王朔小说_大众文学的标本
![王朔小说_大众文学的标本](https://img.taocdn.com/s3/m/577aa11a650e52ea5518983b.png)
王朔自白说:“虽然我经商没成功,但经商
动,经商热潮席卷中国大地,市场经济体制孕育 的经历给我留下了一个经验使我养成了一种商
和培植了计划经济外的“个体户”,这一新群体
人的眼光。我知道什么好卖……”②他懂得中国
的形成,给时代和社会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与 老百姓的“痒痒肉在哪儿”,“哪儿痒他挠哪儿”,
此同时,也许是受到“个体经济”的启发,也许是
九十年代初,当他发现老百姓不满于当时人情
他的思想情感相当平民化,既不杨子荣也
关系的冷漠,渴望一种稳定、安祥、平易、温馨得
不座山雕。他与他的读者完全拉平,他不但不在
人伦关系,厌恶那些理想化、英雄主义的作品
读者面前升华,毋宁说,他见了读者有意识的弯
时,于是,便策划和编写了反映世俗性的基本伦
下腰或屈腿下蹲,一副与‘下层’的人贴得很近
王朔单枪匹马地开拓了九十年代文学的新方 社会的转型,他有意识的把文化当作实业来办,
向,标示出了中国文化重新构造的路标。他在无 写电视剧本,或将小说文本进行了再生产,改编
意间担当了中国大众文学在生成期的代表人 成电视剧本,充分的利用了电视这一现代社会
物。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来着重分析王朔的作 的传播利器,赢得更多的读者和观众。他的这一
众极端的情绪在消费的快感中得到了化解。
言的鲜活性和生活气息,从而减少一些纯粹书
文学创作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作家被称作 面语的陈腐呆滞,更能唤起读者的生活感受。在
“人类灵魂工程师”,然而在王朔笔下把文学、作 八十年代改革开发的背景下,“侃”成了民众的
家与“玩”联系在一起,对其进行调侃和反讽,颠 一种参与方式,成为一种主要的精神生活方式,
如鱼得水,善于应变,务实求实。随着市民文化
20130605《顽主》解析
![20130605《顽主》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49cc3daaea998fcc220eb1.png)
2018/10/8
Free template from
7
顽主:反叛的假流氓
• “范导者”的失效 • 一九八七年的某个时刻,王朔的《顽主》写作有了一 个意料之外的结局:“我本来想写一个骗子故事,他们 真正的弄了个公司行骗,甚至最后我还想落到教育意 义上,就是结尾时他们痛心呀后悔呀内疚呀什么的。 但写到后来,我写不下去了,就是说完了,就此收笔。 你再往下编实在编不动了,你前面写了真的东西,再想 放进虚假的东西就放不进去了,只要对自己诚实点儿 的人,都放不进去。最后就停在这儿,完了。” ——王朔、老霞《美人赠我蒙汗药》
2018/10/8 Free template from
3
王朔与“顽主”
• 对于顽主形象,已有种种解说。如陈思和的 “英雄末路”说、刘心武的“第三世界”说、 王一川的“红小兵”说、贺仲明的“文化边
缘人”说等。还有人则把他们界定为“红色
没落纨绔”,因为他们诞生的土壤是“红色 革命文化”。王朔说:“我的心态、做派、
思维方式包括语言习惯毋宁说更受一种新文
化的影响。
2018/10/8
Free template from
4
王朔与“顽主”
• 如果说在胡同四合院生活的是旧派市民,与 之联系的是茶馆、剧院、天桥,是古玩、字 画、养花、遛鸟,那么,大院生活的则是新
北京人,是党政军机关的干部及其子女,与
•
“朋友无非两种:可以性交的和不可以性交的。”
• • • • •
2018/10/8
“你说我们内心痛苦?” “当然这太明显不过了,你不说我也能感觉到。” “要是我们内心并不痛苦呢?” “这不可能——这不合逻辑,你们应该痛苦,干嘛不痛苦?痛苦才有救。” “那我告诉你,我们不痛苦。”
开辟新的文化景观——王朔小说的文化意义
![开辟新的文化景观——王朔小说的文化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f188a28af45b307e871977f.png)
作 者 简 介 : 艳 秋 (9 1一 ) 女 , 苏 徐 州 人 , 国社 会科 学 院 文学 所 文 艺 学 20 孙 18 , 江 中 0 7级博 士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比较 美学 。
一
1 — 7
不会被某 个人或 少数人 垄断 , 而可以 由不 同阶层 、
知识 分子 的文学 在新 时 期 首次 交锋 , 现 出一 种 呈
关键词 : 朔 ; 王 多元 化 ; 写 实 ; 场化 新 市 中 图分 类 号 : 0 .2 I 74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王 朔是新 时 期 独树 一 帜 的作 家 , 的作 品 与 他 其 说是 以艺术 特 色 吸 引人 们 去 探 讨 , 不 如说 是 倒
着 , 头大 汗对 在 他 身边 关滋 滋 迈 着步 满 的马青 说 , 丁 小 鲁把 全 世 界 最 重 的 大 “
朔及 时推 出 了他 的作 品 , 文 坛 的 三 足 鼎立 局 面 为 的形 成奠 定基础 , 随后 在世 俗社 会 的大潮 中 , 又赢
们 的行 列那样 奔 向林 蓓 。赵尧 舜 阴着脸 带一 个 中年妇女 不 时看 着脚 下和 身后 左
右 的人 进入 舞 场 。
得 了广大 的大众 读 者 。王 朔 的文化策 略 也是异 乎 寻常的, 商人 的眼光 、 媒体 的造 势使他 在新 时期 的
长我 们 单位 的人都 叫我仙 鹤 。 ” “ 胡大 , 真 的 不 行 了。 伴 又换 我 ”舞 了一 个胖 姑 娘 的 杨 重 竭 尽 全 力 地 旋 转
收 稿 日期 :o 8 l 一 l 20一 2 6
似乎可以将 这样一段话看作一个 隐喻。“ 舞池” 是一 个象 征 , 以于观 和 马青 为代 表 的 “ 主 ” 以 顽 和 宝康 、 赵尧舜为代表的知识分子, 以及其他各色人 等在 舞池 中 随着 嘈杂 的音 乐翩 翩 起 舞 , 种 景 象 这 昭示 出 中国文 化未 来 的基 本格 局 , 即表 现 的空 间
从小说到电影——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改编艺术
![从小说到电影——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改编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afd189d0740be1e640e9a9e.png)
一、王式凶猛———小说是王朔的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以“文革”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群少年人在部队大院中的成长过程。
小说妙趣横生,情节古怪而又真实贴切。
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青春乌托邦,那里有趣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总是阳光灿烂。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物表现出的青春期的各种幻想躁动,仿佛带着夏日的热烈跃然纸上。
“我”生活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军官干部家庭,一个尚未成年的懵懂少年崇尚英雄并且梦想成为英雄,满脑子幻想,外表羸弱文静,内心渴望放荡不羁,逃学、打群架、喝酒是惯有的事,看似叛逆,实则纯真。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米兰是美丽并且神秘的,看守所里的出现使米兰不再是照片上纯粹意义的美的形象,后来得知她与当时著名的“顽主”认识时,米兰变得深不可测,变得复杂,而她依然是美丽的,出现的时候都仿佛被笼罩上了光环,突出米兰如女神般的独特魅力。
高晋是“我们”一群哥们中年龄大、个儿高、最漂亮,各方面都很出众的“老大”。
他的一举一动足以证明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虽然在小说出现的次数不是很多,但每一次出场总是一鸣惊人,阳光总是照在他明朗的脸上,他是豪迈、率真、稳重的。
可以说,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仿佛一类凶猛的缩影,表现出典型的青春期的成长过程。
王朔的叙述语言充满了嘲讽却又意味深长,“我热切地盼望卷入一场世界大战,我毫不怀疑人民解放军的铁拳会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得粉碎,而我将会出落为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
我仅对世界人民的解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看似嬉戏和轻佻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所谓未来和理想的戏谑与嘲讽。
在小说的后半段笔锋直转,通过中年“我”的自我颠覆,否定了自己的故事,现实中的“我”并不凶猛狂野,只是在记忆中那么渴望撒点野。
事实是“我”与米兰从未相识过,将虚伪与谎言混为一谈。
原来发现“我想说真话的愿望有多强烈,我所受到文字干扰便有多大”。
王朔说这篇小说是自己喜欢的,确实是在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中同时又无技术上的表达障碍写的关乎我个人的真实情感的小说。
论王朔小说的大众文化立场
![论王朔小说的大众文化立场](https://img.taocdn.com/s3/m/68b5920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1.png)
论王朔小说的大众文化立场王朔小说的大众文化立场文/ 雨夜箫香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与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形成强烈的时代反差,王朔小说和王朔电影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王朔小说及其语言风格极为流行,形成了难以拒绝的“王朔现象”。
王朔是八九十年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围绕着他一直存在争论,甚至是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将其奉为文坛精英,也有人将王朔小说斥为“痞子文学”。
但无可否认的是,文坛的很多“第一次”使他成了无法拒绝、难以回避的存在。
王朔现象和一个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我们进入八九十年代文坛无法绕开的文化现象。
王朔的处女作是1978年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等待》,此后又写过几篇部队题材的作品,但反响不大。
王朔的成名作是发表于1983年末的中篇小说《空中小姐》。
王朔的创作到目前为止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言情、调侃和写实。
从《空中小姐》开始到八十年代中期,是王朔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代表作包括《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这个时期的小说无不流露其温情的一面,但还未形成鲜明的风格。
由中篇小说《橡皮人》作为过渡,王朔创作进入第二个阶段,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有《顽主》、《一点正经没有》、《你不是一个俗人》、《千万别把我当人》等。
小说中“调侃”式的对话明显增多,很快就吸引了大众读者,1988年被文学理论界称为“王朔年”,王朔小说及其语言风格的流行,则被称为“王朔现象”,这个阶段是王朔文学生涯的黄金时代。
后来,王朔的小说由于“调侃”失去限度开始遭到读者的厌弃。
1991年,王朔写了100多万字的小说、电影和电视剧本,第二年陷入写作危机和精神危机。
之后减少调侃,开始进行一些深沉的思索,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代表作为《我是你爸爸》。
沉默多年以后,王朔又不甘寂寞,推出了长篇小说《看上去很美》和一系列大话式的杂文随笔访谈集,再次在文坛上引起重大反响。
2007年,他又出新书《我的千岁寒》和《致女儿书》,又一次轰动文坛。
影视鉴赏考题
![影视鉴赏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03636f3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0.png)
影视鉴赏试题1.(单选题,1 分)《有话好好说》改编自()A.《有话好好说》B.《晚报新闻》C.《有话慢慢说》D.《好好说话》我的答案:B 得1分2.(单选题,1 分)卢米埃尔时期的电影被称为A.电影B.摄影C.照相D.活动照相术我的答案:D 得1分3.(单选题,1 分)下列作品中,改编自散文的中国电影是A.《早春二月》B.《城南旧事》C.《英雄》D.《十面埋伏》我的答案:B 得1分4.(单选题,1 分)社会是否先进、是否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A.经济发达B.独立发言、独立讲自己的诉求C.文化的高度发展D.政治体制的成熟我的答案:B 得1分5.(单选题,1 分)最早的音乐电影是A.《猜火车》B.《红菱艳》C.《迷墙》D.《厨师,大盗和他的情人》我的答案:C 得1分6.(单选题,1 分)鲍特和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的功劳在于A.呈现表现主义美学B.自觉使用蒙太奇C.呈现荒诞主义D.呈现戏剧主义我的答案:B 得1分7.(单选题,1 分)关于电影《摇尾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主要内容是总统利用影响力量影响公众B.这部影片反映了影像与现实之间的关系C.没有运用制造假象的方式D.该片是一部美国电影我的答案:C 得1分8.(单选题,1 分)根据席勒的“游戏冲动说”,能够缓和感性和理性冲动间矛盾的是A.阅读和体验B.社会交流C.艺术思维D.艺术创造我的答案:D 得1分9.(单选题,1 分)王朔、冯小刚、尤小刚等导演所创作的电影、电视剧都是文化转型年代()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
A.精英阶层B.工人阶层C.市民阶层D.农民阶层我的答案:C 得1分10.(单选题,1 分)电影可以说是发生在其他艺术交叉点上这一句出自A.费雷里赫B.卡梅隆C.卢卡斯D.尼葛洛庞帝我的答案:A 得1分11.(单选题,1 分)下列电影种类中,窗户功能更为强烈的是A.喜剧风格B.纪实风格C.幻想风格D.恐怖惊悚风格我的答案:B 得1分12.(单选题,1 分)所谓奇观化法则是指A.注重现实B.非常尊重观众C.善于引起强烈兴趣D.一切从观众角度出发我的答案:B 得1分13.(单选题,1 分)冯小刚塑造的新型平民形象谷子地一角出自下列哪部影片?A.《建国大业》B.《集结号》C.《孔子》D.《有话好好说》我的答案:B 得1分14.(单选题,1 分)电影《顽主》当中成立的3T公司代表的是一种()A.主流意识B.契约意识C.精英意识D.个人意识我的答案:B 得1分15.(单选题,1 分)最经典的造型艺术是A.时间性的艺术B.形象艺术C.空间性的艺术D.思维艺术我的答案:C 得1分16.(单选题,1 分)摄影机如自来水笔是( )的理论A.阿斯特吕克B.麦克卢汉C.希克柯克D.德吕克我的答案:A 得1分17.(单选题,1 分)真正好的电影,之所以能引起一个民族共鸣的电影,具备下列哪种特点()A.史诗性B.特殊性C.平衡性D.人文性我的答案:A 得1分18.(单选题,1 分)电影艺术也被比喻为A.影子B.铁盒子里的戏剧C.诗歌D.进行曲我的答案:B 得1分19.(单选题,1 分)类型的主要要素包括A.惯例和模式B.文化与观念C.生产与制作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 得1分20.(单选题,1 分)《党同伐异》整个电影剧作的结构特点是A.整段叙述B.分段叙述C.转折叙述D.直接叙述我的答案:B 得1分21.(单选题,1 分)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最直观的含义是A.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B.我们的观念、知识、经验大多来自影视C.电影是现实的窗户、梦……D.电影深入我们的生活我的答案:A 得1分22.(单选题,1 分)电影《红高粱》中爷爷长大成人的仪式是通过()完成的?A.色彩语言B.性爱C.献祭D.酿酒我的答案:B 得1分23.(单选题,1 分)电影《红高粱》之中将()和上世纪80年代的仪式感相适应。
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
![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8765a8fd4d8d15abe234e86.png)
由《阳光灿烂的日子》谈王朔一次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有名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由姜文导演,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
电影里的情节发生在文革时期,是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精神状态的描绘与再现:影片一开头,成千上万的人走上大街,热热闹闹的欢送解放军队伍。
然而一声玻璃的破碎声打破了画面的宁静,一群孩子鱼贯而出,拼命将书包扔上天空,神情庄严。
没有大人管着,这群孩子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
抽烟,打架,戏弄老师,拍姑娘……青春期的少年就这么放纵起来。
故事的男主角马小军便是这群青少年的典型代表。
马小军由于长期无人看管,成了大家眼中的小混混,无意中学会了撬锁这一技能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撬锁成了他生活中的乐子。
偶然间,他在墙上看到了穿泳装的米兰的照片,被深深吸引,马小军朦胧的爱情由此开始。
在经过犹豫、幻想、相识之后,马小军跟米兰成了“好姐弟”。
米兰把马小军当成弟弟,跟刘忆苦好,这让马小军很嫉妒,想方设法向米兰展示自己:炫耀自己多么厉害,模仿电影里的情节,因为一句话就冲上危险的烟囱,还好奇迹般安全着地。
年轻人的虚荣、幼稚、冲动表现的很真实。
印象最深刻的是情节是马小军跟一群人去打架,最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用板砖拍了一个不相关的孩子,虽得到同伴的夸赞却内心恐惧;在生日会上,因为米兰,跟刘忆苦打了起来,最后不欢而散;马小军在雨中冲着米兰喊“米兰,我喜欢你”,米兰抱住了他,这个情节一个也只会出现在马小军的幻想里了。
后来,马小军去到米兰家,企图强暴米兰,被米兰制止,当米兰主动的时候马小军反而被吓跑了,他幻想中的爱情与性就此结束。
影片是以《阳光灿烂的日子》命名,透出了影片的编导者对“文革”的态度。
王朔曾说过这样在一句话;“文化大革命再不好,但它打乱了生活秩序,给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
“文革”是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一种大现象,不读书、痞里痞气的日子,也塑造了他们的个性,许多人“个性”就是在这种浮沉中形成的,这种经历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独特而难忘的。
三代“顽主形象”在当代电影中的变迁
![三代“顽主形象”在当代电影中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aace36d350e2524de5187edf.png)
他 的人物 没 有经 历 过 先验 观念 的 洗礼 。 们 他
没 有什 么远 大 的抱 负信 念 , 对生 活他 们 自 面 得其 乐 。 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 不满 , 有愤 恨 , 他 也 但是 经 常
【 关键词】 王朔 顽主形象 冯小刚 当 代电 影
以“ 自嘲 ” 的方 式认 了。 米家 山 的《 主 》 而 顽 里 流宕 了一种 与王 朔式 的喜剧风 格大 相径庭 的 悲剧 情愫 , 王朔 的那种 认 同式的 嘲弄 , 那种 先 天 性 的无本 质 的存 在 , 化 为选择 自我本 质 转
在18年的“ 98 都市 电影 浪潮 ” , 四部 王朔 中 有 后 出现 在 根据 王 朔原 著 改编 的 电影 中的 “ 顽
一
种 快速 、 击 力强 的节奏 进行 。 ; 中 一气 呵成让 没有 运用任 何夸 大的手 法就 解除 了生活本 质
主群 像 ”在气质 和精 神领域 里基 本上 与王 朔 人 几乎 目不暇接 。 。
的观 念。 王朔 那里 , 人 已经 明显 摆脱社 会 在 个 当然 , 这种 对抗没 有 原 著 中的 “ 主群 像 ” 顽 保持 着 一 致 , 是名 副其 姜文 对 青 春 的 回顾 绝 不 像 第 五代 导 演 的统 一规范 并与 之对抗 。 实的 第一 代 “ 主形 象 ” 顽 。紧接 着 , 冯小 刚拍 有 那 么 多的沉 痛 和反 省 , 的喟 叹 是对 青春 采取 面 对面 的冲 突方 式 , 然只 是一 种观 念 他 依 摄 了一些 在形 态和风 格 上与王 朔小说 接近 的
的第一代“ 顽主形象” 紧接着, 。 冯小刚拍摄 了一些在形态和风格上与王朔小说接近的“ 类 王 朔 电影” 其 中 的“ 子群 像 ” 换 药 不换 汤 的 第二 代 “ , 痞 是 顽主 形 象” 在徐 静 蕾拍摄 的《 我 和爸爸 》 一片 中, 日游 戏人 生的 “ 昔 顽主 ” 了单 , 就是 所谓 的第 三代 “ 落 这 老顽 主形 象” 。
从痞子文学到痞子电影
![从痞子文学到痞子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548d6e0aa76e58fafab0038f.png)
从痞 子化现 象的文学源头谈起 , 探析近 十年来中国痞子化 电影 的特 征 , 并对 电影痞子化 的社 会文化 内涵
加 以思考。
【 关键词 】 痞子文学 痞子电影 国产 电影 痞子 化
按均价仅售人民币三万元整 , 值得 一生典藏 ! 请看这边 , 全
市 的楼价 都在 涨 , 有没有? 有没有?绝对 有升值 的空 间呐
我 告诉 你 ! ” 与之类似 的表述都 是对现实 生活中一些事物 的调侃和戏 谑, 通 过反讽来 表达 不满和抱怨的情绪。 从 影片整 体架 构来看 , 这一类 的痞子 电影 往往带 有
来一种狂欢 式的 、 宣泄式 的快感 , 以此 来逗笑观 众。 而从精 神层 次看 , 这类 电影 与痞子文学有很大 差异 。 痞子文学通 过痞 子化 的语言 , 比如 “ 我 是流氓 我怕谁 ” 表
达 对精 英 文化 的不满 , 而 这类 电影是 为草 根 提供 一个 舞
口的闹剧 , 我们 的政治 活动 一次 又一次地 与多么神 圣的东
一
、
痞子 电影 的文学源头
只要 探 讨 中国影视 领 域 的痞 子化 倾 向 , 就 不 可 不从
更容 易与 “ 痞 子” 产 生共鸣 , 用这 种痞子 化的调 侃方 式来 表达和 排解历史与现实所带来 的断裂 感和荒诞 感。
中 国新 时期文学 领 域 的流变 中寻 根溯 源 。 精 英 化 阶段 的 新 时期 文学或 在 内容上 具有 强烈 的政 治意 识 , 或 通 过叙
_南方论坛 _S o u t h C h i n a F o r u m I 2 0 1 5 N O . 0 3
王朔电影:中国城市电影的重要样本
![王朔电影:中国城市电影的重要样本](https://img.taocdn.com/s3/m/304d296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cb.png)
王朔电影:中国城市电影的重要样本【摘要】王朔电影是中国城市电影的重要样本,其作品凸显了独特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通过对中国城市生活的深入描写,王朔电影展现出对现实的独特观察和思考。
其代表作品如《北京法源寺》等影响深远,被视为中国城市电影的经典之作。
王朔电影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审美方面,更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中体现出来。
他的作品对中国城市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城市电影领域带来了新的创作理念和视角。
王朔电影的地位和价值在中国电影界中不可小觑,其未来发展也备受期待。
王朔电影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风格,为中国城市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
【关键词】王朔电影、中国城市电影、创作背景、代表作品、风格特点、城市生活描写、影响力、重要性、地位、价值、未来发展。
1. 引言1.1 王朔电影:中国城市电影的重要样本王朔电影是中国城市电影的重要样本之一。
作为中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朔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中国城市生活的深刻描写而闻名。
他的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并对中国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朔电影的创作背景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电影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新生代导演开始尝试突破传统的表现方式,呈现更加真实和生活化的城市画面。
王朔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崭露头角,他的代表作品《早熟》、《寂寞绅士》等都是对中国城市生活的独特表达。
王朔的电影风格以文艺现实主义为主,注重对细节的观察和生活的真实再现。
他的镜头语言简洁明了,节奏紧凑,给人以快速流畅的视觉体验。
王朔在作品中对中国城市文化的挖掘和探索也颇具深意,让观众更加深入了解和感受到城市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王朔电影对中国城市生活的描写凸显了对时代变迁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他所展现的城市景象既真实又富有张力,让观众在电影中感受到城市人的困惑、挣扎和奋斗。
王朔的作品不仅仅是电影,更是对中国城市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深刻剖析和反思。
王朔电影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观众的回响和口碑上,更体现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推动上。
20130605《顽主》解析
![20130605《顽主》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49cc3daaea998fcc220eb1.png)
8
顽主:反叛的假流氓
•
• • • •
“你们平时业余时间都干些什么呀?”
“我们也不干什么,看看武打录像片、玩玩牌什么的,要不就睡觉。” “找些书看看,应该看看书,书是消除烦恼解除寂寞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我们不烦恼,从来不看书也就没烦恼。” “不爱看书就多交交朋友,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有时候一个知识广博 的朋友照样可以使人获益匪浅。”
11
诗意与世俗的分离
• 平淡语言的背后是对人生无常的看透,王朔的作品表面 看很油滑、很粗糙,但内在却仍有很深的情感内省意味。 他的人物没有追求,没有希望,甚至连幻想都完全失却,
但他们对“爱”的情感是复杂的,他们在内心地层渴求
着它,更多的却是惧怕,因为爱是唯一容易使他们重新 引发希望与追求的东西,这样也就使他们从麻木的心态 中抬起头来,陷入到一种清醒的痛苦中去,因此他们总 是极力地、下意识地避开这种东西。
如照顾大小便失禁瘫痪老太太被诬陷敲诈却毫无怨言,公司倒
闭后需要“服务”的人却在门外排起了长龙……在这里,我们 注意到一个惊人的颠倒,是具体的“服务”而不是空洞的“说
教”才是切实解决现代人日常生活焦虑的途径。
2018/10/8 Free template from
19
《顽主》音乐
• 《我曾梦想着现代化的都市生活》 • 演唱:王迪 • 我曾梦想着现代化的都市生活 • 可现在的感觉我不知怎么说
• 这里的高楼一天比一天增多
• 可这里的日子并不好过 • 拉个朋友随便在酒馆里坐坐
• 录音机里唱着都是市面上流行的歌
• 你是这想着你却那样地说 • 人人都戴着一层玩具面膜
之相联系的是单位、公司、舞厅、饭店、咖 啡厅等。王朔从小生活在部队大院,所以王 朔小说的“顽主群像”与“活的语言”都与 这种大院形成的文化密切相关。
论王朔的文学风格.doc
![论王朔的文学风格.doc](https://img.taocdn.com/s3/m/5ca472f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18.png)
论王朔的文学风格摘要王朔作为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的代表,在我国的当代文坛中是富有传奇色彩和颇具争议的人物。
所以,汉学家本杰明认为,王朔是“自毛泽东时代以来最重要的出版现象,它象征着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来临”。
当我们把王朔现象、王朔的作品放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中考虑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的发现,王朔文学风格的转变。
本文对王朔的问你学风格进行了探讨,首先对王朔的文学丛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将王朔在寻找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寻找合适的叙事方式和风格等论述了其文学风格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分析,我们就会自然地发现,王朔在自己的思想、语言上、叙事风格上都出现了变化,成就他独特的文学风格。
关键字:王朔,文学,特征,风格转变Abstract ……Keyword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一、引言 (1)二、王朔文学的特征 (1)(一)文化立场的市民化 (1)(二)文学创作的商业化 (1)(三)叙事表达的通俗化 (2)(四)文学创作的反叛性 (2)(五)语言方式的调侃性 (3)三、王朔文学风格的转变 (4)(一)寻找自己的思想和语言 (4)(二)寻找合适的叙事方式和风格 (5)四、总结 (6)参考文献 (7)一、引言每一个作家都有独特的文学风格。
王朔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文痞”的风格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格,带来了“王朔年”的轰动效应。
1999年到2007年期间,王朔曾经两次停笔进行创作沉淀。
沉淀的作品《看上去很美》《我的千岁寒》和《致女儿书》寂寥地发表了。
这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文坛波澜,但是三部作品已经足够看出王朔的文学风格发生了改变。
事实上,王朔不想重复塑造“顽主”的道路,他在寻找新的创作思想、新的语言、新的叙事方式,希望新的文学风格同样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同。
欣苒文化/二、王朔文学的特征文化立场的市民化李十年前说过:“王朔奠定了当代市民小说,不管将来的市民小说会不会写得远远超过王朔。
”王朔作为时代的亲历者,运用自己的感悟和话语方式来创作小说,对传统的小说和文学形式发起了挑战。
转型:王朔小说的文化语境研究
![转型:王朔小说的文化语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d856d02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5d.png)
Transition: The Study of Cultural Context of Wang
Shuo's Novels
作者: 孙艳秋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系,北京100102
出版物刊名: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94-97页
主题词: 王朔小说 转型 多元文化 市民
摘要:王朔小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放在社会关系变革、新阶层涌现以及思想文化变迁
的“转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才能清晰地展示作品的时代风貌和特殊意义。
意识形
态的松动、文化选择的多样为另类的王朔小说打造了生存的空间;而世俗力量的显现和膨胀则
使迎合大众的王朔小说声名大震。
王朔与中西文化碰撞
![王朔与中西文化碰撞](https://img.taocdn.com/s3/m/308b524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0.png)
王朔与中西文化碰撞作为一位中国当代作家,王朔因其作品对于中西文化碰撞的探索而被广泛关注。
他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异同和碰撞,显示出了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王朔的作品中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特点,强调了多元文化的共存和意义。
在他的小说中,中西文化相互渗透、良性互动。
比如《黄金时代》中就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元素,既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息,又有凯鲁亚克及波希米亚文化的影响,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在小说中,王朔通过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和对于传统文化的质疑,倡导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包容。
同时,王朔的作品也对于传统文化的评价和解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他的小说中,作为一位批判现代主义的作家,王朔对于传统文化的缺陷和局限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黄金时代》中,王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解构,挖掘出了其中隐藏的性别歧视和权威主义等问题。
这一系列的剖析和评价,体现出了王朔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但是,他并不仅仅是抨击传统文化,而是试图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为新的文化发展提供思想基础。
王朔的作品中还展现出了对于现代文化的深刻反思和有益探索。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重要的一环,王朔在作品中也对此进行了关注和思考。
比如,《许三多》中,以洛阳民间舞蹈“陇上婆娑”为背景,并运用地方方言和民俗风情,刻画了主人公许三多的形象。
这种对于地方性民族文化的关注和传承,与他批判传统文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多元文化的态度。
总的来说,王朔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对于中西文化碰撞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他不仅试图在作品中进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包容,同时也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了有益探索和评价,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王朔的思想和作品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对于我们认识当代文化和历史文化有益启迪和学习意义。
从“痞子之真”到“大众之浅”——论当代北京文化中的王朔、冯小刚潮流
![从“痞子之真”到“大众之浅”——论当代北京文化中的王朔、冯小刚潮流](https://img.taocdn.com/s3/m/85ff7e1f172ded630a1cb628.png)
从“痞子之真”到“大众之浅”——论当代北京文化中的王朔、冯小刚潮流当代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各种渠道的频繁交流使文化的地域色彩已经有所减弱。
但是,这种“减弱”远远不足以使文化的地域性消失并使整体的中华文化匀质化或单一化。
这一是由于历史文化的长期地域性积淀至今仍然广泛、深厚地存在,二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仍然在强烈地作用于当地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感知,并必然表现在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和语言行为之中。
比如,当代北京文化就明显不同于当代上海文化,这二者又不同于当代新疆文化、当代陕西文化、当代西藏文化、当代川渝文化、当代港台文化等,而这种“不同”无疑是时间维度的积累和空间维度上的差异共同造成的结果。
在此,我们想要讨论一下当代北京文化的这一“不同”所在及其得失所在。
由于这一题目涵盖内容极为丰富和广泛,在此,我们选取王朔和冯小刚这两个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作为楔入这一问题的视角。
之所以选择王、冯作为当代北京文化的某种代表,一是因为他们二人巨大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他们就逐渐成为北京大众文化的主力“打手”,并通过小说和影视建立了自己在北京和全国的赫赫声名,这种声名是其他也被视作当代京派文化代表的人物没有办法相比的。
二是因为王、冯的文艺作品是较为典型的京派文化。
无论从语言到内容、从人物到情节都极为符合北京当代的社会生活,并因此鲜明地反映了北京的风土人情、世态万象。
所以,用他们二位来代表当代北京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大众文化层面无疑会得到绝大多数文艺受众的赞同。
进一步我们要讨论的是,被人们视为京派大众文化代表的王、冯给当代北京文化提供了什么独特的东西、做出了哪些他人所无的“贡献”呢?也可以说,由于他们的活动使当代北京文化表现出与其他地方文化哪些不同呢?一“痞子之真”“痞子” 一词是原北影厂厂长宋崇早年给王朔的“定位”。
从那以后,在相当多的观众和读者眼中,王朔作品甚至他本人就被紧密地和"痞子”联系在一起,以致他自己后来都使用这一概念来自认,认为“我作品中真正有价值的就是那中间的痞子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对知识分子的反讽、揶揄以及喜剧化就肇事于王朔, 在反拨并颠覆 了精英知识
者的话语霸权之后, 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又形成了另外一个权力中心, 这 是文化市场化 /商 业化 /全球化的 必然趋势, 似乎也是 80 年代的中国知识者曾经集体移情的彼岸世界。 文化霸权的重新构成也许不是王朔的本意, 但王朔及其电影显然推动了这 一霸权的生成, 并通过一系 列影视作品维护了这一霸权。 90年代前期的电视剧 !渴 望 ∀、 !编 辑部的故事 ∀、 !海马歌舞厅 ∀ 等将王朔 塑造成了一个后 80 年代的娱乐英雄。风光的王朔内心据说有 无限的黑暗和光亮
。 王朔电 影
的出现, 是文化商 品化的
最初表征, 其玩世现实主义的文化姿态在 80 年代具有 强烈的 先锋性, 形 成了当代 中国文 化从精英 化向世 的先锋意义在瞬 间成就的 同时也 在瞬间失 落, 然后便 迅速与 是 一个过 渡年代的 过渡体, 大众文化媾和, 甚至主导了 90 年代的大陆商业影视文化的风格。 王 朔电影 空间过渡到世俗化的大众话语空间。
第 17卷 第 5期 2010 年 10月
浙
江
传
媒
学
院
学
报
Journa 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M edia and Co mm unications
V o l 17 No 5 O ctober 2010
王朔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文化转型
韩
摘 要:
琛
王朔电 影年 。 王 朔电影 年 的出
它甚至只属于 1988 这样一个年头, 标 志着中国 大陆影 视文化的 再次分 裂与转型, 从形而上 学的精 英话语
告别精英腔的顽主就是先锋
王朔电影 的先锋意义是王朔 赋予 的, 他导 致了电 影话语 的一 次出走, 不过不 是电影 本体 的革命, 而是电影文化内涵的革命, 告别精英、乱言论世的顽 主就是 1988 年的 文化先锋。 80 年代 的第五代 电影还 是一种宏大叙事, 英雄主义的理想主义依然是第五代电影的主要内涵, 个体生命的 意义依然指 向一个现代 性的未来世界, 生活在文化精英和政治精英的阐释中丧失了现实质地, 打破精英对 于现实的垄 断性解释成 为历史需要。在 1988年的特定历史语境中, 王朔电影 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颠覆性, 它是 反体制、反精 英、反智识的话语形态, 对此在的关注成就了其现实主义品质, 对精英文化的厌弃 反映于其玩 世主义的精 神, 对于抽象理念的反拨造就了其现实性内涵, 并最终完成了它与精英 /启蒙文化之间的紧张与 分裂。 王 朔电影 显示了一种平民的政治, 以及在调侃、反讽和自嘲中获得的历史性超越。 启蒙文化思潮在 80 年代中期之后已经构 成了一种 文化压 抑, 各种文 本充斥着 知识精 英和政治 精英编 织的主体想象, 这些人物主体反映了精英阶层的意识形态, 而平民的渴望及其想象 并没有在文 本中得到呈 现。精英阶层以强势的话语力量侵占了几乎所有文化空间并篡夺了对现实的解 释权, 第五代电 影同样在这 个精英话语的范畴之内, 王朔的出现令这个状况得到改变, 他的小说和由小说改编 的电影反映 了庶民大众
王朔电影
与大众代前期, 王朔几乎主导了 90 年代前期中国大陆的影 视风格。 1988年的
尚是先锋, 转眼间便成为大 众文化 的支 流, 迅速往 媚俗 的道 路上 去了。 王朔 在 1988 年的 走红 并非 偶然, 此一时期的社会文化空间正处于剧烈的动荡分化之中, 大众文化已具雏形, 强烈要 求摆脱精英 文化的伦理 压迫和美学束缚, 以从整体文化格局中突围, 确立自己的文化霸权地位。与此 同时, 文化本体 也在发生着 从语言向图像的转向, 电视的普及让中国进入视媒时代, 视媒需要摆脱纸媒的 控制, 获得独立 的主导性文 化空间, 王朔与电影的结合不过是视觉时代到来之前的一次 必要的 跨媒体合 作。邵牧君 当时就 认为: 的商业压力面前某种无所适从的混乱心态。
[ 4]
止第五代。第三代和第四代的作品, 也都在摸索和寻找着自己在商业和市场上的位置。
对娱 乐和利润的
追求让导演们寻求更为媚俗的题材。王朔小说虽然具有一定的颠覆性, 但是也具有 一个非常通 俗的故事内 核, 叙事不但政治正确, 而且具有明显 的小资情 调, 这对于 80年 代的中 国观众来 说无疑 具有巨大 的精神 杀伤力。浪子与佳人的俗套是 王朔电影 王朔 电影 共同 的特征, 1988 年的中国 电影选 择王朔 就其本 质来 说就是 早期的大众文化对于原材料的选择, 也就是文化消费市场对于大众文化内容的初步选择。 的双面性因此就体现了出来, 一方面它具有 反本质主 义的先 锋性, 另一 方面又具 有情感 补偿的世俗性; 一方面以反精英策略作为自己的先锋式的文化选择, 另一方面 又与市场沆瀣 一气, 成为中 国大众文化的最初范本。一方面暗示了启蒙思潮的终结、精英话语的堕落, 市 民话语的兴起, 以及文化民 主时代的到来; 另一方面, 大众文化 的兴起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 而是一个政治性的 事件, 因为这 种消费主义的文化对公众日常生活的渗透实际上完成了一个统治意识形态的 再造过程; 在这 个过程中, 大 众文化与官方意识形态相互渗透并占据了中国当代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而被排斥 和喜剧化的 则是知识分 子批判性的意识形态。
言语具有强烈的颠覆性, 其泥沙俱下、滔滔不绝的解 构性特征 覆盖了 其他话语 形式, 获得 了在电
影中的话语主导权, 同时又令被颠覆的主导性话语无可奈何, 因为本身的游戏 性、自嘲性令它 似乎体现不 出什么意识形态危害性。这种话语还影响到了电影本体语言的改变, 电影中动感十 足的快切镜 头似乎就是 这种话语的直接镜头化。 !顽主 ∀ 还采用了 M TV 的手法, 电影 伊始便 采用了 M TV 的剪 辑手法, 颁 奖典礼 的演出段落则在场面调度上实现了王朔语言的空间化, 这个镜头段落是王朔话语电影化的经典。 王朔电影 显示出一种 政治波普 的艺术特征。一方面, 电影将 各种意识 形态话 语进行了 肆无忌 惮的拼贴, 文革时代的革命话语、改革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启蒙精英 的话语、普通大 众的话语、流 氓话语被有机的拼凑在一起, 使各自的意义在彼此映衬中放大、膨胀又消解; 另一 方面则是影 像的拼贴与 人物形象的碰撞, 前者显示在一些场面调度 与镜头的 剪切上, 甚 至包括 画外音与 镜头内 容的声画 错位上, 后者则安排各种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物之间的空间碰撞, 革命老干部、德育教 授、顽主、作家等 在同一个空 间背景里相互侵扰而产生意外的戏 剧性效 果, 目的在 于显示市 场话语 /革 命话语 /精英 话语 /平民话 语在这 个时代并存的现实。 王朔电影 王朔电影 当然还包含其他一些特征, 譬如 在 !轮回 ∀ 等三 部影片中精 英文化和顽 主思维的冲突等, 都深刻地体现了一个文化转折时代的内在矛盾性与过渡性。 隐含着一种文化多元化、政治多元化的要求, 它 用一种 大众化的 话语狂 欢完成了 其先锋 的文化实践。不过, 向精英文 化开火 的代价 是自 身的媚 俗化, 王 朔电影 是反抗 性与 妥协性 并存 的文 化形 态, 是 80 年代精英主导的文化实践破产 的征兆, 以及 两个时 代的文化 之间衔 接的拐点。 王朔及其 电影还 预示着一个多元的后现代文化时代的到来, 电影 !顽主 ∀ 中的许多荒诞文化场景则在 90年代 的成为事实。 王朔电影 是中国世俗现代性过程中的乌托邦阶段 # # # 80年代终 结的文化象 征, 并成功地将 当代中国文 化涉渡到下一个时代。
80年代的新启蒙思潮形成了一个精英化的公共文化空间, 而市民阶层亦试图从一体化的政治空间里分 离出来, 获得自己的表述方式。 80年代后期, 启蒙现代性的乐观许诺在经济危机面前丧失阐释力, 现代化 的历史之舟将人们涉渡到的并非天堂, 而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去处。崔健的 !一无所有 ∀ 便诞生在此刻, 正 反映了人们焦灼、困惑的心态; 娱乐电影的讨论, 主张 !河殇 ∀ 则展示 了一个 新的 乌托邦 图景 # # # 蔚 蓝色的 资本主 义商 业文明。
第 5期
韩
琛: 王朔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文化转型
67
阶层的生活和想象。 王朔电影 中的主人公全部是游离于体制之外的社 会边缘人, 而 电影内 容也尽是 平民生 活本身, 这 !顽主 ∀ 串 珠似的叙事 种状况在电影 !顽主 ∀ 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平民生活就是一件又一件琐事 的串联,
结构恰恰就是其生活本身的特征。边缘人物和平民生活成为电影表达的中心, 表明了平等、世 俗的话语关 系成为社会的内在需要, 市民阶层试 图通过 自我的文 化表达 获得话语 权力。经过 80年 代的改 革开放, 中 国社会正在形成新的权力阶层, 虽然此时的私营业主并没有获得文化及政治上 的话语权, 但知 识精英以及 政治精英在某种意义上是 80 年代的权势阶级, 知 识者获 得了空前 的话语 权力并与 政治精 英一道解 释这个 国家, 并安排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平民话语的浮出海面显示了社会民主、政治 平衡的历史趋 向, 这个国家 的多数大众必然要参与到话语权力的分配中来, 王朔的小说和电影就显示了这个端倪。 顽主 大条件, 也是 顽主 话语构成了 王朔电影 王朔电影 的语言特征, 这种话语的大量运用是王朔与电影获得彼此认同的最 获得自身特征的关键以及电影成功的关键。混合的、反讽的、消 解的、日常的
[1]
启蒙时代走向尽头的时候, 于无限 的虚空中 生出许 多莫名 的希 冀。从 1987# 1988年, 电影界 展开 了关于 恢复电影 艺术的本 原, 即尊重 它作为 大众娱 乐的 基础的 特性。 王朔电 影年
[2]
1988 年, 四部
王朔小说被改编为电影, 这 一年因此也被 称为 俗化过度的标志性文本。然而, 王朔电影
[ 3]
文
学界没有以巨大的热情来欢呼王朔小说是可以理解的, 而电影界一哄而上争相改变 则反映了电 影界在巨大 商业压力是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当代中国的兴起 的大众文化
68
浙 江传 媒 学院 学 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