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山中红叶
①这些年来,我对红叶有了一些感情,原因可能是年过半百,自然会对秋日里饱经风霜的艳红,产生些许感慨,从而留恋其中。
打开电脑就会情不自禁去搜寻红叶的图片,去寻找那一片片红透半山的安然。
②前几日,随同事去了一个山村,那是一个有红叶的山村,撩起我藏匿心中的红叶。
于是,我在下午时分,独自去了附近的山坡。
走在铺满红叶的山路上,远处的山峰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妩媚动人,喜庆的红装令人心旷神怡,激情澎湃。
近处的红叶一团团、一簇簇,像一片火海,燃烧着一望无涯。
这深浅不一的红叶火海,交相映衬,深红的比火红的玫瑰热烈,浅红的比深红的牡丹贵气。
看那山顶的仙雾,还有汹涌的林海,悦耳的鸟语,这一切如梦如幻。
随风摇曳的红叶,如满天的彩霞,层层叠叠,遍地金红。
红叶轻扬,飘飘洒洒,有如蓬莱仙岛,亦如天上瑶池。
连绵起伏的山岭郁郁葱葱,色彩斑斓,一片片,一簇簇,其中那占了半山的艳红,一直红到山的尽头。
此刻想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妙诗句。
③我拾起两片红叶,一片通体光亮,饱满无瑕。
另一片的叶缘有一小块灰斑,除此以外却更加鲜红。
我说不上哪片更好,直觉中,万物都不会是完美的,那片饱满无瑕的叶子,色彩比不上另一片的艳丽。
因此,也觉得是美中不足,就好像人生,人人都希望追求完美,可谁能真正的完美无瑕。
红叶在风中摇曳,一切都顺其自然。
没有刻意地张扬和掩饰,该绿时绿了,该黄时黄了,该红时也尽情地红了。
那一片片红叶融合在群山之中,展现出饱经秋霜后成熟的魅力。
那一抹生命的血红,让我感觉到这一切的不完美也尽在完美之中。
两片红叶捏在手中,突然感觉自己被一片红霞簇拥着,这才觉察到刚刚的眼眸尽望山岭,而自己身处的山林更是红叶满山,正应了苏轼的那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④小时候经常到山里去看那满山红叶,心里喜欢那一片片红彤彤的风景,曾拾得无瑕的叶子夹在书中。
在红叶林中流连,却从未细细地品味她的深沉,也不解她深藏于红色中的内涵,一次次错过对她的理解,从而失去了许多陶冶的机会。
如今想想,如果早对红叶有所感悟,或许她的稳重、她的内敛会让我受用一生。
人总是后天才悟出些道理。
⑤时光如梭,还不等真正悟出这红叶的内涵,夕阳已经托起红霞染红了西边天际,金色的余辉照亮了山中红叶,片片红叶泛起耀眼的金光,在秋风中舞动,掀起阵阵火红的波浪,在夕阳下绚丽夺目。
此刻,我已陶醉在梦幻般的仙境中。
看金光闪烁,听红涛飒飒,夕阳下的红叶更加壮美。
似乎世间万物以各自不同的形态,表现着自己的真实。
当枫叶悟透了春夏秋冬,便在秋天选择了火红。
⑥人的品质,也许会受红叶的影响,潜移默化地融进了红叶精神。
从红叶中能领悟一些内涵。
在这短暂的夕阳下,我看到了她的热情;她的执着;还有她对生命不舍不弃的追求。
从一树到每树,从一处到每处,渐渐汇聚成了火红。
成千上万的红叶随风飘舞,在天地间尽情地展示生命的纯真。
(1)本文以红叶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请仿照示例根据全文内容,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
语。
年过半百,恋红叶——偶至山中,________红叶——对比叶片,________红叶——夕阳西下,赞红叶
(2)请从不同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
①走在铺满红叶的山路上,远处的山峰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妩媚动人,喜庆的红装令人心旷神怡,激情澎湃。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②随风摇曳的红叶,如满天的彩霞,层层叠叠,遍地金红。
红叶轻扬,飘飘洒洒,有如蓬莱仙岛,亦如天上瑶池。
连绵起伏的山岭郁郁葱葱,色彩斑斓,一片片,一簇簇,其中那占了半山的艳红,一直红到山的尽头。
(从用词的角度赏析)
(3)第④段中写作者小时候经常看满山红叶有什么作用?
(4)第③段中两个划线的词语“不完美”与“完美”是否矛盾?为什么?
那一抹生命的血红,让我感觉到这一切的不完美也尽在完美之中。
【答案】(1)赏;悟
(2)①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远处的山峰和红叶分别比喻成少女和红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峰和红叶组成的画面美丽动人,表达了作者对红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②该句运用层层叠叠、飘飘洒洒、郁郁葱葱、一片片、一簇簇等一系列叠词,形象地写出了红叶数量众多、姿态轻盈、色彩浓艳的特点,语言优美,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3)作者将小时候看红叶没有感悟与现在看红叶深有感悟进行对比,突出了眼前的红叶让自己感悟到了红叶沉稳和内敛的内涵,并借此抒发自己对小时候多次错过理解红叶机会的遗憾之情。
(4)不矛盾,因为“不完美”是就两片红叶的外在形象而言,指一片叶子虽饱满无暇但色彩却比不上另一片艳丽,另一片叶子虽然更加鲜红叶缘却有一小块灰斑;而“完美”是就红叶的内涵而言,指红叶在风中摇曳,一切都顺其自然,没有刻意地张扬和掩饰,该绿时绿了,该黄时黄了,该红时也尽情地红了,展现了成熟的魅力,生命无憾。
【解析】【分析】(1)文章第③段“我拾起两片红叶,一片通体光亮,饱满无瑕。
另一片的叶缘有一小块灰斑,除此以外却更加鲜红。
”对比红叶,欣赏各自的美,用一个“赏”;第⑤段“夕阳下的红叶更加壮美。
……当枫叶悟透了春夏秋冬,便在秋天选择了火红。
”可用一个“悟”字。
(2)根据题目要求来赏析。
①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妩媚动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远处的山峰和红叶分别比喻成少女和红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峰和红叶组成的画面美丽动人,表达了作者情感是对红叶的喜爱和赞美。
②句从用词的角度赏析,“层层叠叠”“飘飘洒洒”“郁郁葱葱”“片片”“簇簇”运用叠词,生动、细致地描绘红叶,使红叶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3)第④段先写小时候看红叶,只是在红叶林中流连,却从未细细地品味她的深沉,也不解她深藏于红色中的内涵;再写如今想想,感悟到红叶的稳重、内敛。
前后对比,突出如今对红叶的感悟之深,对当时感悟不深深表遗憾。
(4)“不完美”是针对“那片饱满无瑕的叶子,色彩比不上另一片的艳丽。
”“一片通体光亮,饱满无瑕。
另一片的叶缘有一小块灰斑”来说的,指的是事物的外在不完美;“完美”是针对“没有刻意地张扬和掩饰,该绿时绿了,该黄时黄了,该红时也尽情地红了。
那一片片
红叶融合在群山之中,展现出饱经秋霜后成熟的魅力。
”来说的,指的是事物的内涵,所以说不矛盾。
故答案为:⑴赏;悟
⑵①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远处的山峰和红叶分别比喻成少女和红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峰和红叶组成的画面美丽动人,表达了作者对红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②该句运用层层叠叠、飘飘洒洒、郁郁葱葱、一片片、一簇簇等一系列叠词,形象地写出了红叶数量众多、姿态轻盈、色彩浓艳的特点,语言优美,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⑶作者将小时候看红叶没有感悟与现在看红叶深有感悟进行对比,突出了眼前的红叶让自己感悟到了红叶沉稳和内敛的内涵,并借此抒发自己对小时候多次错过理解红叶机会的遗憾之情。
⑷不矛盾,因为“不完美”是就两片红叶的外在形象而言,指一片叶子虽饱满无暇但色彩却比不上另一片艳丽,另一片叶子虽然更加鲜红叶缘却有一小块灰斑;而“完美”是就红叶的内涵而言,指红叶在风中摇曳,一切都顺其自然,没有刻意地张扬和掩饰,该绿时绿了,该黄时黄了,该红时也尽情地红了,展现了成熟的魅力,生命无憾。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概述,注意结合第③段和第⑤段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所填写动词。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⑶本题考查语段作用,注意和前面语段内容分析对比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理解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尊重每一个生命
爱玛胡
(一)
晚上,埋头趴在电脑前找资料,突然屏幕上弹出一个新闻窗。
瞟眼,不相信,点开来看,是真的:杨绛先生走了,105岁高龄。
不知怎么,我的眼睛湿润了。
虽然很小就看过《堂吉诃徳》,可我对杨绛先生的了解仅限于她是钱钟书的夫人,而钱钟书是我最爱的两位中国作家之一,另一位是老舍。
是在钱钟书去世后,她写的《我们仨》,让我了解她、心疼她、尊重她。
在18年之后,他们仨团圆了。
我感慨中国少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科室小医生知道我好读书,问我借《我们仨》。
我很惊奇,他是从来不读闲书的。
问为什么?他说朋友圈都被刷爆了,全是杨绛先生的各种文字。
他想知道真实的她是什么样子。
(二)
上专家门诊,来了个老太太开防治心脏病的药,讲到注意事项时,我怕老人忌讳“心跳骤停”“死”之类的词,便说得很委婉。
老人倒痛快;“我不怕,我已经到红十字会填写了遗体捐献表,人死了,还能派上点用处,多好。
器官老了不能用,皮肤总可以用吧,或者,做
科学实验用,再不济,给医学院做解剖也行,骨头做成骷髅架子,我看你们骨科都挂着的。
我儿子不同意,我问了,只要我态度坚决,表达意愿,能行。
我相信,我儿子最终会理解我。
我不愿在临死前还要遭各种罪,我是不愿被抢救的。
人总有死,你说是吧医生?”我被老太太乐观豁达的态度感动了,握着她的手说:“我为您保驾护航,先好好活着,享受生活,再平平静静地百年。
”
(三)
下班路上恰逢暴雨,我随着缓慢的车流朝家的方向行进。
交叉路横七竖八的车堵在一起,谁也过不了,我前面两辆大越野车互不相让,挤在一条车道,都想着有机会先过。
我索性拉了手刹,捡起副驾座位上备着的书做好长时间等待的准备。
隐隐约约的警笛声,透过雨声穿进车窗。
凭医生的直觉:是救护车。
这样的雨,这么多车,怎么走?我抬头环顾,在我的前面,隔着那两辆大越野车,忽闪着警灯的…果然是救护车,实在挤不进正向的车道,进了我们这条逆行道。
可是两条道都是车,没有避让车道,怎么让?大约是没有希望过去,救护车灭了警灯。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挂上挡,打了右转灯,放下右侧车窗,缓慢向右侧挤去,冲瞄着我的隔壁车道车上的司机指指前面,又指指他的方向,示意我想给救护车让路,要挤进他的车道。
其实,我心里没底,他会让我吗?我一辆车过去了,有用吗?我后面那么多车,会有人像我一样,让一条生命之路吗?前面还有那两辆大越野车堵着。
隔壁车道的车慢慢往后退,让我过去。
我冲司机挥手,小心翼翼摆过去。
看后视镜,突然心头一热,我后面的车都打着右转向灯,准备挪动到隔壁车道。
大家车挤车,可秩序井然。
前面两辆大越野车休战了,一辆车慢慢后退,另一辆也打起了右转向灯。
说起来漫长,其实过程大约只有1分钟。
我左侧的车道空了,救护车明显迟疑了一下,才重新拉响警报,呼啸过去。
我不知道它能畅通地走多远,希望它有足够的时间到医院。
在剩下的回家的路上,我心情激动,为我、为素不相识却有缘同行的司机们点赞。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1)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2)“片段二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4)你认为怎样尊重每一个生命?
【答案】(1)尊重每一个生命”是文章的感情线素;作用:奠定了文章“尊重生命”的感情基调
(2)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乐观豁达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品格。
(3)内容上:抒发情感,深化主旨。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题。
(4)示例: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不轻言放弃;当自己的生命遭遇困境时,要勇敢面对;当小他人的生命遭遇威胁和困境时,尽可能伸出援助之手;当生命不再完美时,依然肯定、悦纳生命;我们还应当提升生命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让有限的生命拥有无限的内涵!
【解析】【分析】(1)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
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内容,文章题目是尊重每一个生命,(一)著名作家杨绛先生走了,很多人的朋友圈都刷爆了,这是对杨绛先生的尊
重。
(二)写的是一个患心脏病的老太太不忌讳“死”之类的字样,还曾经到红十字会填写了遗体捐献表,我对老太太的乐观豁达感动,我尊重这样的生命。
(三)写的是很多车辆主动为救护车让路的故事,这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因此本文的线索是:尊重每一个生命。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感情。
(2)这段话主要写以为老太太的故事,“我不怕,我已经到红十字会填写了遗体捐献表,人死了,还能派上点用处,多好。
器官老了不能用,皮肤总可以用吧,或者,做科学实验用,再不济,给医学院做解剖也行,骨头做成骷髅架子,我看你们骨科都挂着的。
我儿子不同意,我问了,只要我态度坚决,表达意愿,能行。
我相信,我儿子最终会理解我。
我不愿在临死前还要遭各种罪,我是不愿被抢救的。
人总有死,你说是吧医生?” 都是老太太的语言描写,从她的话里可以看出,老太太不忌讳“心跳骤停”“死”之类的词,非常的乐观豁达,而她到红十字会填写了遗体捐献表则表现了她无私奉献的品格。
(3)结合文章内容和题目分析,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尊重每一个生命”,而结尾句再次强调这个观点,因此照应文题,总结全文。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以“尊重每一个生命”为线索,写了几个尊重生命的事,表达了作者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思想感情,因此这个结尾既抒发了这种感情,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此题属于个性化阅读题,答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看法,要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并谈看法。
如: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不轻言放弃;当自己的生命遭遇困境时,要勇敢面对;当小他人的生命遭遇威胁和困境时,尽可能伸出援助之手;当生命不再完美时,依然肯定、悦纳生命;我们还应当提升生命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让有限的生命拥有无限的内涵!
故答案为:⑴尊重每一个生命”是文章的感情线素;作用:奠定了文章“尊重生命”的感情基调⑵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乐观豁达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品格。
⑶内容上:抒发情感,深化主旨。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题。
⑷示例: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不轻言放弃;当自己的生命遭遇困境时,要勇敢面对;当小他人的生命遭遇威胁和困境时,尽可能伸出援助之手;当生命不再完美时,依然肯定、悦纳生命;我们还应当提升生命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让有限的生命拥有无限的内涵!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线索及其作用的能力。
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
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
⑵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使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
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结尾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⑷此题考查思维的拓展能力。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
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
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
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马致远故居
马致远故居位于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王平古道”的韭园村,村内的西落坡村有一处元代古民居,当地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马致远故居坐西朝东,是一座静谧的大四合院。
故居门前有(甲),门前的影背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的生平介绍。
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中的佳句广为人知,实际上,他故居门前的景物也和《天净沙·秋思》的意境颇为相似。
绕过影壁跨过东房的大门就来到院子里。
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边为三五间。
在我国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的。
很多著名的大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里的勾阑、瓦舍(剧场)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
元代的很多经典剧目,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久演不衰。
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之一。
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载,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学识(yuān bó),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还被尊为“曲状元”,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声誉。
马致远因不满官府的腐败,后便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自由(ān shì)的生活。
马致远隐居的山林在何处,并没有确凿记载,但在韭园村的西落坡村发现有马致远故居。
另外,马致远的一些曲子也可证明他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如《元曲三百首》中的《清江引·野兴》写道:“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
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
”这西村应该就是西落坡村,是相对东落坡村而言的。
马致远故居已被文物部门确定,修复后将会定期对外开放。
(1)根据文中拼音,用规范的正楷字将词语写在横线上。
(2)请根据划线句推断(甲)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山岛竦峙
B.绿水行舟
C.小桥流水
D.晴空一鹤
(3)阅读白朴的小令: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判断下列诗句与其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答案】(1)渊博安适
(2)C
(3)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字词书写。
渊博:精深而广博,形容知识广且深,博学多才。
安适:是指安逸舒服;宁静舒适。
多指人类的一种生活体态,人类在无事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 山岛竦峙——曹操的《观沧海》;B. 绿水行舟——王湾《次北固山下》;C. 小桥流水——马致远《秋思》“小桥流水人家”;D. 晴空一鹤——刘禹锡《秋词》。
故选C。
(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天净沙·秋》是秋季。
A.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色新”看出是春季。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乌啼霜满天”看出是秋季。
C.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雪”看出是冬天。
D.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莲叶”“荷花”看出是夏季。
故选B。
故答案为:⑴渊博;安适;⑵C;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考生要读准字音,注意对同音字、形近字、易错字的识记和积累,注意书写要规范。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考生对人物及其作品的掌握,注意平时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和辨析。
4.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面小题。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