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淋巴上皮瘤样癌中EB病毒基因的表达

合集下载

【衡道丨笔记】肺和胸膜肿瘤病理体系化课程学习笔记(四)

【衡道丨笔记】肺和胸膜肿瘤病理体系化课程学习笔记(四)

【衡道⼁笔记】肺和胸膜肿瘤病理体系化课程学习笔记(四)由复旦⼤学附属肿瘤医院朱雄增教授倾情呈现的《肺和胸膜肿瘤病理体系化课程》现已上线「衡道研习社」⼩程序。

肺恶性上⽪性肿瘤(⼆)鳞状细胞癌和鳞状分化的癌课程中都有哪些知识点讲:肺恶性上⽪性肿瘤(⼆)鳞状细胞癌和鳞状分化的癌今天,跟着复旦⼤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郑强⽼师的学习笔记,⼀起来复习下第四第四讲:吧!复旦⼤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郑强肺和胸膜肿瘤病理体系化课程肺恶性上⽪性肿瘤(⼆)第四讲鳞状细胞癌和鳞状分化的癌2015年WHO 鳞癌分类鳞状细胞癌⾓化性鳞状细胞癌⾮⾓化性鳞状细胞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浸润前病变鳞状细胞原位癌1、鳞状细胞癌常见⾓化和/或细胞间桥,或表达鳞状细胞标记⽽形态学为未分化⾮⼩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发病率现低于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20%,男⼥⽐为 2.1:1;与吸烟关系密切;接触重⾦属、氡和砷与鳞癌发⽣相关;HPV感染也与鳞癌相关;病理表现肿瘤⼤多位于主⽀⽓管或叶⽀⽓管,约1/3位于周边区;⼤体上,肿瘤灰⽩质脆;当纤维组织显著增⽣,质地变坚实;⼤者中央可有坏死和空腔形成;可堵塞⽀⽓管腔;镜下,依据有⽆⾓化、⾓化珠和/或细胞间桥区分为⾓化性和⾮⾓化性⾓化性和⾮⾓化性鳞癌,依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和异型性⼜可区分为⾼、中和低分化;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p40,p63,CK5或CK5/6,不表达TTF1(⾮⾓化性鳞癌偶尔可局灶性弱表达TTF1)。

鳞状细胞癌的遗传学改变存在许多染⾊体区的频发性扩增或丢失肺鳞癌中涉及的基因:SOX2扩增约20%TP63扩增达88%PIK3CA扩增约40%PIK3CA突变 3.6-6.5%PTEN突变 10%AKT1突变达7%2、基底样鳞状细胞癌(Baso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形态学上缺乏鳞状细胞特征⽽免疫组化上表达鳞状细胞标记物;瘤细胞⼩,似基底细胞,排列成分叶状,周边呈栅栏状;> 50%,按WHO定义应归⼊基底样鳞癌;肿瘤内可有⾓化性和⾮⾓化性鳞癌成分,但基底样成分>免疫表型与⼀般的鳞癌相同,不表达TTF1,也不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Syn,CD56);分⼦遗传学上则不同于⼀般的鳞癌;基底样鳞癌的预后⽐其他⾮⼩细胞肺癌差。

EBER显色原位杂交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淋巴上皮癌中的应用体会

EBER显色原位杂交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淋巴上皮癌中的应用体会

EBER显色原位杂交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淋巴上皮癌中的应用体会目的探讨EBER显色原位杂交技术(CISH)在口腔颌面部淋巴上皮癌中特有的操作与改进方法。

方法应用CISH技术,荧光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EBER原位杂交检测试剂盒对40例疑为口腔颌面部淋巴上皮癌的病例进行EBER检测。

结果EBER阳性率为95%;阳性信号主要定位在肿瘤上皮细胞巢的细胞核上,呈棕黄色,周围淋巴细胞及正常组织未见明显着色;信号定位准确,染色结果清晰易辨,无背景干扰。

结论简化操作EBER原位杂交检测试剂盒能够节省时间、增强信号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等。

标签:EBER;显色原位杂交技术;淋巴上皮癌;EB病毒EBER(Epstein-Barr virus-encoded RNA)为EB病毒的表达产物,是EB病毒编码的mRNA,在细胞核中以高拷贝数存在[1]。

人感染EB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2-4],在全身其他肿瘤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硬化症、伯基特淋巴瘤等)中也有一定比例的EB病毒感染[5]。

部分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如淋巴上皮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6-7],EBER的表达情况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手段,为肿瘤诊断提供必要依据。

EBER显色原位杂交技术(chromogenic in situ hybridization,CISH)是检测EBER是否表达的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利用EBER特异性探针与标本中EBER靶序列互补、杂交后,通过DAB 显色技术,确定标本中是否存在EB病毒感染,该方法具有极高特异性和灵敏性,可用于石蜡和冷冻切片的检测。

目前,CISH已应用于鼻咽癌等肿瘤的辅助诊断,近两年来,本科室对疑为淋巴上皮癌的病例进行EB病毒感染的检测,现把操作体会总结如下。

1.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收集收集2012年9月~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疑为淋巴上皮癌的石蜡标本共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3~85岁,中位年龄51.5岁。

基因工程纳米颗粒在EB病毒疫苗研发中的应用概述

基因工程纳米颗粒在EB病毒疫苗研发中的应用概述

基因工程纳米颗粒在EB病毒疫苗研发中的应用概述1 引言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人类至今未攻克的一大科学难题。

该病毒在人群中感染非常广泛,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球约有90% 的成年人存在EB 病毒感染。

大多数初次感染发生在幼儿时期且无临床症状,而青少年时期的感染往往会引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此外,成年人感染EB 病毒可诱发多种疾病甚至癌症,全球每年新增癌症病例中就有约20 万病例与EB 病毒感染直接相关,因此EB 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归为第一类致癌病毒。

与EB 病毒感染高度相关的癌症包括鼻咽癌、胃癌、霍奇金(Hodgkin’s)淋巴瘤、伯基特(Burkitt’s)淋巴瘤等。

其中,鼻咽癌与EB 病毒相关性最高,并且高发于我国广东、香港等南方地区,被列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目前,全球还没有可接种的EB 病毒防治疫苗。

而在我国,针对高发的EB 病毒阳性鼻咽癌,主要手段为放射性疗法同多种化疗药联合治疗,而针对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手段则更为有限。

因此,开发防治EB 病毒感染所诱发相关疾病的变革性疫苗刻不容缓。

随着合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各种工程化合成疫苗载体得以迅速发展,并在EB 病毒预防及相关肿瘤综合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EB 病毒EB 病毒主要通过唾液在鼻咽部及扁桃体传播感染,在鼻咽上皮细胞以及随上皮组织中的血管到达B 淋巴细胞中增殖复制或进入潜伏期。

EB 病毒基因组主要以附加体形式(Episomes)游离于宿主细胞的细胞核并编码约100 个基因[3]。

EB 病毒存在多种变异株,因此引发的相关疾病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差异。

例如,伯基特淋巴瘤高发于中非地区,霍奇金淋巴瘤高发于欧美国家,鼻咽癌高发于我国南方地区。

通过大量比对华南高发区与欧美地区及其他低发区鼻咽癌样本中EB 病毒的全基因组捕获测序,分析鼻咽癌发生与相应EB 病毒基因组的关系,证实广东地区约83% 的鼻咽癌患者感染的EB 病毒高危亚型为BALF2基因非同义变异位点BALF2_CCT,而并非普遍感染中国人群的LMP1-China1 亚株[4],该亚型在欧洲和非洲等地则极为罕见。

EB病毒感染机制及其检测方法

EB病毒感染机制及其检测方法

β
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人疱疹病毒6,7 型
β
淋巴组织
人疱疹病毒8型
γ
02 EB病毒的分子分型及其结构
● 在细胞外成熟的病毒颗粒为 球形,直径为150-180nm
● 有一个蛋白囊膜。 ● 囊膜内是20面体的核衣壳,
由62个管状粒子粒组成。 ●核衣壳内是直径约5 nm的
致密体,主要携带病毒基因 组的线状双链DNA。
e 结果观察
胞膜及胞浆阳性
不同疾病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LPM1
NSCHL-LMP1
NK/T-LMP1
03 检测方法—免疫组化
优点 • 简便易行 • 成本较低 • 细胞定位准确
免疫组化
不足
• 稳定性、特异性低 • 易出现假阴性 • 病理诊断参考价值不高 • 阳性率低
04 检测方法—原位杂交(EBER)



﹢ 健康携带者血中B细胞
04 检测方法—原位杂交(EBER)
EBER是EB病毒编码的小RNA,是EB病毒的表达产物,在EB病毒感染 的细胞核中以高拷贝数存在。根据EBER的特有序列设计的EBER单链 DNA探针能特异地与EBER靶序列互补、杂交,从而检测EB病毒是否 存在。
a 标本来源
石蜡包埋组织
不足 • 对操作者的熟练和规范程度要求高 • 不适合EBV感染的筛查
05 检测方法—电镜检测
a 标本来源
新鲜组织、石蜡包埋组织
c 检测原理
重金属盐对组织结构的染色 程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散射 强度,在电镜下表现为不同的明暗 反差
b 检测目的
镜下直观病毒样颗粒
d 结果观察
• 圆形 • 直径100nm~300nm • 外层有双层结构的包膜

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

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综述·!"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四川成都 )李强综述病毒( )是已知的 个人类疱疹病毒之一。

自 年 首次报道 淋巴瘤及 年 和 在 淋巴瘤标本的体外传代细胞中发现 以来,已有多种疾病被证实与 感染有关,现综述如下。

一、 生物学特点(一) 基因组、感染方式: 是线性双链 病毒,基因组长度 ,编码大约 个基因,其中重要的有编码壳抗原( )、早期抗原( )、核抗原( , )的基因 。

特点为亲淋巴细胞性和亲上皮细胞性,有 种感染方式:复制性感染(细胞溶解性感染)和潜伏感染(持续性感染)。

在复制性感染期间,病毒 转录, 、 充分表达,有成熟病毒颗粒产生并伴有受感染宿主细胞的溶解和死亡,这种感染方式主要见于 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 )。

在潜伏感染期间, 、 表达受到抑制,主要表达 、( ),不产生新的病毒颗粒,这种感染方式主要见于 相关性恶性肿瘤性疾病。

(二) 潜伏感染时表达的基因:研究发现,在潜伏感染的 细胞内, 的表达与病毒的复制和细胞的永生化有关。

是 潜伏感染最重要的基因,可诱导 表达并且反式激活 ,在受感染的 细胞转化 永生化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潜伏感染时还有 编码的( )表达, 和 是迄今所知在潜伏感染的细胞内表达最为丰富的病毒 ,广泛用于 潜伏感染的诊断,但其功能目前还不清楚。

潜伏感染期间 表达以后, 、 、 表达于受到感染的细胞上。

是一种整合膜蛋白并且是潜在的致癌基因,它可剌激细胞间和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包括核因子 ! ( ! ),后者是转录因子,控制与细胞增殖和生长调控有关的基因。

体外培养已证实受 潜伏感染的细胞可有 种不同形式的 潜伏感染基因表达,见表 。

不同的潜伏感染类型与不同的临床恶性肿瘤性疾病有关 。

二、 感染的诊断(一)特异的血清学实验测定 相关抗体: 感染后可通过特异的血清学实验测定 相关抗体以证实 感染(见表 )。

EB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EB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瘤 细 胞 培 养 中 发 现 的一 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 类 B淋 巴细 胞 的
疱 疹病 毒 .基 因组 全 长 14b 目前 可感染 人类 的 8k 。
E V 有两种 亚 型 : B 1和 E V一 。其 区别 在 于编 B E V一 B 2 码 核抗原 的基 因构 成不 同 E V可 引起两 种不 同类 B
型 的感染 。 种是增 殖性 感染 。 一 另一种 是非增 殖性 感 染 。 一定 条件 下或 某些 诱导 因子 的作用 下 。 在 潜伏 的 E V基 因组 可 被激 活 而转 化 为增 殖性 感染 。此 外 。 B 受 E V 感染 和转 化 的 宿主 细 胞在 不 断 的分 裂 和增 B 殖 过程 中如果受 到某 些辅 助 因子 的促发 .个 别细胞
维普资讯

3 54・
江西医药 20 年 第 4 07 2卷 第 4期

综述与讲座 ・
E 病毒与肿瘤 的关 系 B
刘 勇 杨 海玉 路 名芝 ( 江西省人 民医院病理科 , 南昌 ,3 0 6 3 00 ) 关键词 E B病毒 ; 肿瘤 ; 发病机制 ; 治疗 中图分类号 : 3 . 1 R702 . 33
性 单 核细胞 增 多症 的人群 H L发病 风 险是 健康 人群
的 4倍 ;2 E ( ) B病毒 包膜 抗 原抗 体 效价 上 升 ;3 R— () S细胞 中证 实存在 单克 隆性 的 E V附加 体 。由于非 B 霍 奇金淋 巴瘤 的分 类 复杂 . 目前 国内外对 E V 与非 B
皮细 胞 和 C 4 的 T细 胞 产生 的 I 一 仅和 I一 B有 D+ L1 L1 关 . 而有助 于肿瘤生 长 和逃 避 免疫监 视闭 从 。 32E V与 淋 巴瘤 : . B 近年来 。 大量 的研 究 表 明淋 巴瘤 与 E V 的 感 染 有 关 。 霍 奇 金 淋 巴 瘤 ( d kn s B Ho g i ’

EB病毒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EB病毒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4月第38卷第2期 JP r e c i sM e d ,A pr i l 2023,V o l .38,N o .2d o i :10.13362/j .j pm e d .202302018 文章编号:2096-529X (2023)02-0176-04[收稿日期]2023-01-19; [修订日期]2023-03-18[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资助项目(Z R 2017MH 009);青岛大学医学+X 项目(Q D F Y+X 2021017)[通讯作者]李玉军,E m a i l :l i y u ju n .66@163.c o m E B 病毒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侯明妤 何冰 卢晓 杨丹丹 郭芷含 李玉军(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山东青岛 266003)[摘要] 目的 探讨E B 病毒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E B V a L E L I C C )的病理学特征,以加深临床对该肿瘤的认识㊂方法 收集1例E B V a L E L I C C 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对其病理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㊁原位杂交和基因重排检测,分析该病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㊂结果 患者女,56岁,肿瘤位于肝左外叶,边界清楚,约1.8c mˑ1.5c mˑ1.2c m 大小㊂于肝胆外科行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肿瘤细胞呈腺管状,部分不规则㊁融合或呈筛状,细胞呈合体状,核大㊁染色质细,可见小核仁,未见核分裂象;间质大量淋巴细胞㊁浆细胞增生,伴淋巴滤泡形成㊂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表达C K 7㊁C K 19,P 53表达率为10%,表现为野生型,K i -67增殖指数5%,间质淋巴细胞表达C D 3㊁C D 4㊁C D 8㊁C D 20,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细胞表达B C L -6㊁C D 10,不表达B C L -2,浆细胞表达C D 38㊁K a p pa ㊁L a mb d a ,P D -L 1(22C 3)在肿瘤细胞及间质淋巴细胞均有表达,联合阳性分数值约为30㊂E B E R 原位杂交检测示肿瘤细胞弥漫阳性㊂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T 细胞受体基因均呈多克隆重排㊂患者术前及术后均未接受任何治疗,随访8个月健在,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㊂结论 E B V a L E L I C C 是一种罕见的胆管癌亚型,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患者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预后好于普通型胆管细胞癌㊂[关键词] 疱疹病毒4型,人;胆管上皮癌;免疫组织化学;诊断,鉴别;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中图分类号] R 735.8 [文献标志码] AE P S T E I N -B A R R V I R U S -A S S O C I A T E D 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 -L I K E I N T R A H E P A T I C 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 :A C A S E R E P O R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 H O U M i n g y u ,H EB i n g ,L U X i a o ,Y A N G D a n d a n ,G U OZ h i h a n ,L IY u ju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a t h o l o g y ,T h eA f f i l i a t e dH o s p i t a l o fQ i n g d a oU n i v e r s i t y ,Q i n gd a o 26600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O b j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p a t h o l o g i c a lf e a t u r e so fE p s t e i n -B a r r v i r u s (E B V )-a s s o c i a t e d 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 -l i k e i n t r a h e p a t i cc h o l a ng i o c a r c i n o m a (E B V a L E L I C C ),a n dt o i m p r o v eth eu n d e r s t a n di n g of t h i sd i s e a s e i n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 .M e t h o d s C l i n i c a l a n d p a t h o l og i c a l d a t a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f r o mo n e p a t i e n tw i t hE B V a L E L I C C ,a n d i mm u n ohi s t o c h e m i s t r y,i ns i t u h y b r i d i z a t i o n ,a n d g e n e r e a r r a n g e m e n t t e s tw e r e p e r f o r m e d f o r t h e p a r a f f i n -e m b e d d e d t i s s u e s a m p l e o f t h i s p a t i e n t .T h e p a t h o l o gi -c a l f e a t u r e s o f t h i s d i s e a s ew e r e a n a l y z e d ,a n d a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 w a s p e r f o r m e d . R e s u l t s T h e f e m a l e p a t i e n t ,a g e d56y e a r s ,h a d t h e t u m o r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l e f t l a t e r a l l o b e o f t h e l i v e r ,w i t h a c l e a r b o u n d a r y an d a s i z e o f 1.8c mˑ1.5c mˑ1.2c m.T h e p a t i e n t u n d e r w e n t l a p a r o s c o p i c l e f t l a t e r a l s e g m e n t l i v e r r e s e c t i o n i nD e p a r t m e n t o fH e p a t o b i l i a r y S u r g e r y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p a t h o l o g y s h o w e d t h a t t u m o r c e l l s h a d a g l a n d u l a r t u b u l a r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s o m e c e l l s h a d a n i r r e g u l a r ,f u s e d o r s i e v e -l i k e s h a p e ,w i t h l a r g e n u c l e i ,f i n e c h r o m a t i n ,s m a l l n u c l e o l i ,a n d n om i t o t i c f i g u r e s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o f l y m p h o c yt e s a n d p l a s m a c e l l sw a s o b s e r v e dw i t h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o f l y m p h o i d f o l l i c l e s i n t h e s t r o m a .I mm u n o h i s t o c h e m i c a l s t a i n i n g s h o w e d t h a t C K 7,C K 19,a n dP 53h a d a n e x pr e s s i o n r a t e o f 10%i n t u m o r c e l l s ,w i t hw i l d t y p e a n d aK i -67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i n d e x o f 5%;s t r o m a l l y m p h o c y t e s s h o w e d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C D 3,C D 4,C D 8,a n dC D 20,l y m p h o i d f o l l i c u l a r g e r m i n a l c e n t e r c e l l s s h o w e d t h ee x p r e s s i o no fB C L -6a n dC D 10a n dh a dn oe x p r e s s i o no fB C L -2,a n d p l a s m a c e l l s s h o w e d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C D 38,K a p p a ,a n dL a m b d a ;P D -L 1(22C 3)w a s e x p r e s s e d i nb o t h t u m o r c e l l s a n d i n t e r -s t i t i a l l y m p h o c y t e s ,w i t h a c o m b i n e d p o s i t i v e s c o r e o f 30.E B E R i n s i t u h y b r i d i z a t i o n a s s a y s h o w e d d i f f u s e p o s i t i v i t y o f t u m o r c e l l s .P o l y m e r a s e c h a i n r e a c t i o nd e t e c t e dm u l t i p l e c l o n e s o f l y m p h o c y t e i mm u n o g l o b u l i n a n dTc e l l r e c e p t o r g e n e s .T h e p a t i e n t d i d n o t r e -c e i v e a n y t r e a t m e n t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s u r g e r y a n dw a s a l i v ea f t e r 8m o n t h so f f o l l o w -u p ,w i t h o u t t u m o r r e c u r r e n c eo rm e t a s t a s i s .C o n c l u s i o n E B V a L E L I C C i s a r a r e s u b t y p e o f 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w i t hu n i q u e p a t h o l o gi c a l f e a t u r e s .P a t i e n t s c a n b e n e f i t f r o mi m -m u n o t h e r a p y ,a n dE B V a L E L I C Ct e n d s t oh a v e ab e t t e r p r o g n o s i s t h a n c o mm o n c h o l a n gi o c a r c i n o m a .[K E Y W O R D S ] H e r p e s v i r u s4,h u m a n ;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 ;I mm u n o h i s t o c h e m i s t r y ;D i a g n o s i s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B -l y m ph o -c y t e s ;T -l y m p h o c yt e s E B 病毒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E B V a L E L I C C )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 C C ),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其由未分化或者排列成腺样的上皮细胞组成,间质有显著增生的淋巴组织㊂E B V a L E L I C C 通常多见于血清E B 病毒(E B V )阳性的女性,起病隐匿,患者生存率高于普通型I C C [1]㊂本文报道1例E B V a L E L I C C 患者,并㊃671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4月第38卷第2期 JP r e c i sM e d ,A pr i l 2023,V o l .38,N o .2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病理学特征,旨在提高临床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能力㊂1 临床资料患者,女,56岁,2021年8月7日因查体发现肝占位性病变7d 于我院肝胆胰外科就诊㊂入院时无发热㊁畏寒㊁恶心㊁呕吐㊁腹痛㊁腹胀㊁腹泻等症状㊂实验室检查示甲胎蛋白(A F P )㊁癌胚抗原(C E A )㊁癌抗原19-9(C A 19-9)未见异常㊂影像学检查:M R 增强扫描示肝脏大小㊁形态未见异常,肝左外叶上段见结节状长T 1长T 2信号影,约1.8c mˑ1.2c m 大小,增强动脉期呈现轻度强化,静脉期㊁平衡期以及肝胆特异期强化程度减低,肝内胆管未见扩张,胆总管轻度扩张;P E T -C T 检查示肝左外叶上段低密度结节,约1.3c mˑ0.7c m 大小,边界清,放射性摄取增高(图1),标准摄取值(S U V )最大值为4.5,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肝胃间隙㊁腹腔肠系膜区见数个略增大淋巴结,均未见代谢增高㊂患者既往无乙肝㊁丙肝等病史,20年前因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3年前因急性阑尾炎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㊂本次就诊结合检查结果,临床以肝占位性病变行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考虑肿瘤性病变,高度可疑为腺癌㊂图1 P E T -C T 示患者肝左外叶上段低密度结节影送检标本病理学大体检查示送检部分肝组织,约4.0c mˑ3.5c mˑ1.5c m 大小,距肝断端0.3c m ㊁紧邻肝被膜见一灰白肿物,约1.8c mˑ1.5c mˑ1.2c m 大小,切面灰白质韧,边界欠清,未侵及肝被膜,周围肝组织质地细腻㊂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正常肝组织有分界,间质大量淋巴细胞㊁浆细胞增生,淋巴滤泡形成(图2A );肿瘤细胞呈腺管样排列,部分不规则㊁融合或呈筛状,细胞呈合体状,核大㊁染色质细,可见小核仁,未见核分裂象,腺腔内见坏死和中性粒细胞(图2B )㊂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表达C K 7(图2C )㊁C K 19,P 53表达率约为10%,表现为野生型,K i -67增殖指数为5%;间质淋巴细胞表达C D 3(图2D )㊁C D 4㊁C D 8㊁C D 20(图2E ),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细胞表达B C L -6㊁C D 10,而不表达B C L -2,浆细胞表达C D 38㊁K a p pa ㊁L a mb d a ,P D -L 1(22C 3)在肿瘤细胞以及间质淋巴细胞均有表达,联合阳性分数(C P S )值约30(图2F )㊂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 B 病毒编码的小R N A (E B E R )示肿瘤细胞弥漫阳性表达E B E R ,周围正常肝组织汇管区小胆管及间质淋巴细胞阴性(图2G )㊂B ㊁T 淋巴细胞克隆性检查示免疫球蛋白(I g)及T 细胞受体(T C R )基因呈多克隆重排㊂患者术前及术后均未接受放化疗㊁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门诊随访8个月健在,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㊂2 讨 论I C C 起源于胆管树黏膜上皮细胞㊂近些年来,I C C 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㊂I C C 恶性程度高,发病隐匿,早期或无明显症状,进展期可出现肝大㊁肝区疼痛㊁消瘦等症状,较少出现胆道梗阻性黄疸㊂因此,患者就诊时多处于I C C 中晚期阶段,对放疗㊁化疗敏感性较低,预后普遍较差㊂E B V a L E L I C C 是I C C 的少见组织学类型,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多患者通过体检发现,一些患者出现右上腹疼痛或慢性胆囊炎症状,临床诊断困难[2-4]㊂与I C C 相比,大多数E B V a L E L I C C 患者的发病年龄ɤ60岁,且女性发病率更高[5-6]㊂本病例为女性,56岁,无临床症状,查体发现肝占位病变,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不能确诊㊂淋巴上皮瘤样癌(L E L C )是一种罕见的由未分化的上皮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淋巴样浸润,最初报道发生于鼻咽部,后续于唾液腺㊁胸腺㊁肺㊁胃肠道及泌尿系统等部位也有相关病例报道[7]㊂肝脏L E L C 可分为淋巴上皮瘤样肝细胞肝癌(L E L -H C C )及L E L I C C 两种类型[8]㊂H S U 等[9]于1996年首次报道了胆管L E L C ,并且证实癌细胞中存在E B V 基因组㊂由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肝内L E L C 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㊂目前文献报道L E L I C C 肿瘤直径15~120mm [10],大部分为单发病灶,切面呈白褐色㊁质韧,无包膜,与典型的胆管细胞癌类似,少数病例病灶的灰白质软,与部分淋巴瘤标本类似,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为C D 3+T 细胞㊁C D 20+B 细胞以及㊃771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4月第38卷第2期 JP r e c i sM e d ,A pr i l 2023,V o l .38,N o .2A :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正常肝组织有分界,间质大量淋巴细胞㊁浆细胞增生,淋巴滤泡形成,H E 染色,100倍;B :肿瘤细胞呈腺管样排列,部分不规则㊁融合或呈筛状,细胞呈合体状,核大㊁染色质细,可见小核仁,未见核分裂象,腺腔内见坏死和中性粒细胞,H E 染色,200倍;C :肿瘤细胞表达C K 7,免疫组化染色,200倍;D :间质T 淋巴细胞表达C D 3,免疫组化染色,200倍;E :间质B 淋巴细胞表达C D 20,免疫组化染色,200倍;F :肿瘤细胞及淋巴细胞表达P D -L 1,免疫组化染色,200倍;G :肿瘤细胞E B E R 弥漫阳性,原位杂交检测,100倍图2 患者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C D 138+浆细胞[10]㊂本病例病理学大体检查示肿瘤为单发病灶,肿瘤大小1.8c mˑ1.5c mˑ1.2c m ,切面灰白质韧,边界欠清;组织学检查示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正常肝组织有分界,可见增生的胆管样腺体,部分不规则㊁融合或呈筛状;间质大量淋巴细胞㊁浆细胞增生,淋巴滤泡形成㊂肿瘤细胞呈胆管上皮免疫表型,表达C K 7㊁C K 19,间质增生的淋巴细胞包括C D 3+/C D 4+/C D 8+T 细胞和C D 20+B细胞,淋巴细胞I g 及T C R 基因呈多克隆重排,提示间质淋巴组织为反应性而非肿瘤性病变㊂L E L C 与E B V 感染关系密切,E B E R 在唾液腺㊁胸腺㊁肺及胃的L E L C 中呈阳性表达[11],而在口腔㊁膀胱㊁子宫颈的L E L C 中呈阴性表达[12-13]㊂大多数情况下E B V 感染被认为是L E L I C C 的重要发生原因[14-15]㊂HU A N G 等[16]研究发现,E B V 相关I C C 中E B N A 1呈阳性表达,而L M P 1㊁E B N A 2呈阴性表达,表明E B V a L E L I C C 属于潜伏感染Ⅰ型㊂与非E B V 相关I C C 相比,E B V a L E L I C C 具有更加复杂的肿瘤免疫微环境(T M I T ),可能由E B V 触发导致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16]㊂既往研究发现,E B V a L E L I C C 中C D 20+B 细胞和C D 8+T 细胞密度显著增加,从而激活局部免疫反应;此外肿瘤中发现淋巴滤泡生发中心,这表明E B V a L E L I C C 存在有效的体液免疫反应[17]㊂根据P D -L 1及C D 8表达情况,I C C 可以分为4种T M I T 类型,即Ⅰ型(P D -L 1+/C D 8高表达)㊁Ⅱ型(P D -L 1-/C D 8低表达)㊁Ⅲ型(P D -L 1+/C D 8低表达)和Ⅳ型(P D -L 1-/C D 8高表达)㊂其中T M I TⅠ型是生存效益最好的,Ⅲ型是最差的,大约90%的E B V a L E L I C C 属于Ⅰ型,因此E B V a L E L I C C 患者的预后普遍较普通I C C 患者好;该类患者也是免疫治疗的良好候选者,且能够从抗P D -1/L 1治疗中获益[16]㊂本例患者的间质淋巴细胞有C D 3+/C D 4+/C D 8+T 细胞和C D 20+B 细胞,其中C D 8+T 细胞较多;P D -L 1(22C 3)在肿瘤细胞及间质淋巴细胞均有表达,C P S 值约30㊂上述结果提示本病例为T M I TⅠ型E B V a L E L I C C ㊂㊃871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4月第38卷第2期JP r e c i sM e d,A p r i l2023,V o l.38,N o.2有多种肿瘤需要与E B V a L E L I C C鉴别:①淋巴瘤:肿瘤性淋巴细胞免疫组化L C A阳性,并可表达一种B或T细胞的免疫组化标记物㊂②鼻咽癌:鼻咽癌的肿瘤表达E B E R㊁细胞角蛋白和鳞状细胞抗原,如P63㊁P40[18],而不表达C K7和C K19,因此C K7和C K19常用于排除鼻咽癌㊂③I C C:I C C肿瘤细胞常呈腺管状排列且少见淋巴细胞浸润,E B病毒表达常呈阴性㊂④其他的肿瘤:免疫组化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小的肿瘤,包括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以及恶性黑色素瘤等,这些肿瘤在形态学上与E B-V a L E L I C C有相似之处,但缺乏E B E R反应性[19]㊂综上所述,E B V a L E L I C C是一种相对罕见㊁发病率较低的I C C,较传统类型I C C的预后要好㊂要对E B V a L E L I C C做出正确病理诊断,需要熟悉其临床㊁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且排除肝脏转移性L E L C㊂术前对疑似患者进行A F P㊁C E A㊁C A19-9等实验室检查以及M R I㊁P E T-C T等影像学检查;术后则需要对疑似患者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㊁E B E R原位杂交以及P C R测序等检测㊂应当充分认识E B V a L E L I C C的病理学特征㊁T M I T及发病机制,对该病的临床诊断㊁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㊂伦理批准和知情同意:本研究涉及的所有试验均已通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文件号Q Y F YW Z L L27733)㊂受试对象或其亲属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㊂作者声明:李玉军㊁侯明妤参与了研究设计;李玉军㊁侯明妤㊁何冰㊁卢晓㊁杨丹丹㊁郭芷含参与了论文的写作和修改㊂所有作者均阅读并同意发表该论文㊂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㊂[参考文献][1]C H A N A W H,T O N GJ H M,S U N G M Y M,e ta l.E p-s t e i n-B a r rv i r u s-a s s o c i a t e d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c h o l a n g i o-c a r c i n o m a:Ar a r ev a r i a n to f i n t r a h e p a t i c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w i t hf a v o u r a b l eo u t c o m e[J].H i s t o p a t h o l o g y,2014,65(5): 674-683.[2]S H I N O D A M,K A D O T A Y,T S U J I K AWA H,e ta l.L y m-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c a r c i n o m a:A c a s er e p o r ta n da r e v i e wo f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J].W o r l dJS u r g O n c o l,2013,11:97.[3]N E MO L A T OS,F A N N I D,N A C C A R A T OAG,e t a l.L y m-p h o e p i t e l i o m a-l i k e 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 o m a:Ac a s e r e p o r t a n da r e v i e wo f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J].W o r l d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08,14(29):4694-4696.[4]S H I H EJ,C HA UIY,Y E H YC,e t a l.S y n c h r o n o u s h e p a t o-c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 o m aa n d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c a r c i n o m aa r i-s i n g f r o m2d i f f e r e n t s i t e s o f t h e l i v e r:Ac a s e r e p o r t[J].M e d i-c i n e,2018,97(40):e12548.[5]S U N K,X USY,W E I JF,e t a l.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so f11E p s t e i n-B a r r v i r u s-a s s o c i a t e d i n t r a h e p a t i c 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n o m a a t a s i n g l e c e n t e r i nC h i n a[J].M e d i c i n e,2016,95(40): e5069.[6]陶常诚,张凯,荣维淇,等.肝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杂志,2020,42(12):996-1000.[7]J E N G Y M,C H E NCL,H S U H C.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A n e p s t e i n-b a r r v i r u s-a s s o c i a t ed t u m o r[J].A mJ S u r g P a t h o l,2001,25(4):516-520.[8]L A B G A AI,S T U E C K A,WA R DSC.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 c a r c i n o m a i n l i v e r[J].A mJP a t h o l,2017,187(7):1438-1444.[9]H S U H C,C H E NCC,HU A N G G T,e t a l.C l o n a l e p s t e i n-b a r r v i r u s a s s oc i a t ed 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w i t h l y m p h oe p i t h e l i o-m a-l i k e c o m p o n e n t[J].H u m P a t h o l,1996,27(8):848-850.[10]I S H I D A M,MO R IT,S H I OM IH,e t a l.N o n-E p s t e i n-B a r rv i r u s a s s o c i a t e d 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 c a r c i n o m ao f t h e i n f e-r i o r c o mm o nb i l e d u c t[J].W o r l d JG a s t r o i n t e s tO n c o l,2011,3(7):111-115.[11]谢海龙,周敏,周晓军,等.唾腺淋巴上皮样癌与E B V的相关性[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19(5):526-529. [12]Y A N G A W,P O O L IA,L E L ES M,e t a l.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m a-l i k e,a v a r i a n t o f u r o t h e l i a l c a r c i n o m ao f t h eu r i n a r y b l a d-d e r:Ac a s e r e p o r t a n d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f o r o p t i m a l t r e a t m e n tm o d a l i t y f o r d i s e a s e-f r e e s u r v i v a l[J].B M CU r o l,2017,17(1):34.[13]K Y O Z U K A H,WA T A N A B E T,F U R U K AWA S,e ta l.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c a r c i n o m ao ft h e u t e r i n ec e r v i x:Ac a s e r e p o r t[J].E u r JG y n a e c o lO n c o l,2017,38(3):459-461.[14]H E N D E R S O N-J A C K S O N E,N A S I R N A,HA K AM A,e ta l.P r i m a r y m i x e d 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 c a r c i n o m a a n d i n t r a-h e p a t i c 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Ac a s e r e p o r t a n d r e v i e wo f l i t e r a-t u r e[J].I n t JC l i nE x p P a t h o l,2010,3(7):736-741.[15]HU A N G Y,T S U N GJS H,L I N C W,e ta l.I n t r a h e p a t i c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 w i t h 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 c a r c i n o m ac o m p o n e n t[J].A n nC l i nL a bS c i,2004,34(4):476-480.[16]HU A N G Y H,Z HA N GCZY,HU A N G QS,e t a l.C l i n i c o-p a t h o l o g i c f e a t u r e s,t u m o r i mm u n em i c r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g e-n o m i cl a n d s c a p eo fE p s t e i n-B a r rv i r u s-a s s o c i a t e di n t r a h e p a t i c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J].JH e p a t o l,2021,74(4):838-849.[17]S O N G H,S R I V A S T A V A A,L E EJ,e t a l.H o s t i n f l a mm a t o-r y r e s p o n s e p r e d i c t ss u r v i v a l 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e p s t e i n-b a r rv i-r u s-a s s o c i a t e d g a s t r i c c a r c i n o m a[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10, 139(1):84-92.e2.[18]P E T E R S S O NF.N a s o p h a r y n g e a l c a r c i n o m a:Ar e v i e w[J].S e-m i nD i a g nP a t h o l,2015,32(1):54-73.[19]G E A R T YS V,J U R D I A A,P I T T MA N M E,e ta l.A nE B V+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 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 i na y o u n gw o m a nw i t h c h r o n i ch e p a t i t i sB[J].B M JC a s eR e p,2019,12(7):e229520.(本文编辑范睿心厉建强)㊃971㊃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EB病毒相关肿瘤中EB病毒编码微小RNA的研究进展

EB病毒相关肿瘤中EB病毒编码微小RNA的研究进展
3.EBV
细胞淋巴瘤、95%的地方性Burkitt淋巴瘤、90%的移植后淋 巴瘤、50%~80%的霍奇金淋巴瘤、15%的弥漫性大B细胞 淋巴瘤以及15%~30%的散发性Burkitt淋巴瘤均和EBV 感染有关Hj。大部分EBV miRNA最初是从来自Burkitt淋 巴瘤的细胞系中发现的,Pfeffer等、5。首先在BIAl/95细胞系 中发现了5种EBV miRNA:miR—BHRFI—l,.2,一3和miR. BARTl、BART2;随后Grundhoff等。6。又在Jijoye细胞系中发 现了miR—BART3至BART20。但在Burkitt淋巴瘤组织中

二、EBV miRNA的靶基因及作用
EBV
miRNA通过和靶基因的结合而实现对相应靶基因
的调节,在维持病毒潜伏状态、逃避宿主免疫杀伤及促进肿 瘤生长等方面发挥广泛作用。这些作用可通过调节宿主或 病毒自身的基因而实现。
1.EBV
可下调肿瘤抑制基因DICEl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的生长和 转化。2…;miR.BARTl9—3p可下调WIFl,nfiR—BARTl9—3p、7、
(EBV
encoded nuclear
antigen protein
death)mRNA的3‘UTR中有多个BART miRNA的结合位点, 包括第1组的miR—BARTl—5p、4、5和第2组的miR—BART9、 1l一3p、11—5p、12和18—3p。Bim是bcl一2家族的一个成员,在 p53依赖的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这些BART miRNA都有抑制p53依赖的凋亡的作用“。另外,miR— BARTl6也可作用于TOMM22(mitochondrial
interacting mediator of cell

抗癌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抗癌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抗癌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1、下列属于《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年)》的目标的是() *A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正确答案)B加强癌症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癌症防治能力(正确答案)C实施癌症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正确答案)D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E为遏制癌症增长、降低癌症疾病负担奠定基础(正确答案)2、《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年)》提出到2017 年基本建立()的癌症综合防治网络 [单选题] *A以医院为主体和基层医疗机构上下联动B以疾控机构为主体和基层医疗机构上下联动C以医院、疾控机构为主体和基层医疗机构上下联动(正确答案)D以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为主体和疾控机构上下联动E以基层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为主体和医院上下联动3、下列属于《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年)》具体目标的是() *A建立国家和市级癌症防治工作领导协调机制B进一步规范肿瘤登记制度,肿瘤登记覆盖全国 30%以上人口(正确答案)C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 55%,成人吸烟率下降 3%D重点地区、重点癌症早诊率达到 50%(正确答案)E以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乳腺癌、宫颈癌、鼻咽癌为重点,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正确答案)4、山东省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癌症防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 年,全省居民因癌症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下降() [单选题] *A、 10%以上(正确答案)B、20%以上C、15%以上D、10%以下E、20%以下5、山东省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癌症防治工作的意见》力争到 2020 年实现以下指标() *A、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提升区域癌症综合防治服务管理水平,全面建立癌症综合防治网络。

(正确答案)B、进一步规范肿瘤登记制度,以县为单位,肿瘤登记率达到 100%,基本掌握全省癌症发病和死亡情况。

(正确答案)C、强化健康教育,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 60%,成人吸烟率下降3%(正确答案)D、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以县为单位全部开展重点癌症机会性筛查(正确答案)E、重点地区实施癌症早诊早治项目,重点癌症早诊率达到 60%以下6、2016 年 10 月 2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 2030 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 5 年生存率提高() [单选题] *A、15%(正确答案)B、10%C、20%D、25%E、30%7、《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十三五”规划》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建立以()为基础的机会性筛查制度 [单选题] *A、社区B、疾控C、基层医疗机构D、医院(正确答案)8、《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的防癌体检运行机制,重点癌症高发区的()医疗机构全部开展癌症早诊早治工作,早诊率达到 ()以上 [单选题] *A、基层初筛与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体检相结合省级 55%B、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体检相结合县级 60%C、基层初筛与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体检相结合县级 60%(正确答案)D、基层初筛与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体检相结合市级 50%E、基层初筛与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体检相结合省级 50%9、国务院印发了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其中主要任务明确指出() *A、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正确答案)B、加强国家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覆盖全国 15%以上的县(市、区)(正确答案)C、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种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正确答案)D、早诊率达到 55%,提高 5 年生存率(正确答案)E、健全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和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制度。

胃癌组织中EB病毒EBV表达其影响因素

胃癌组织中EB病毒EBV表达其影响因素

胃癌组织中EB病毒EBV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摘要】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eb病毒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检测ebv蛋白水平表达量的变化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胃癌组织中ebv 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ebv表达量升高与吸烟史、酗酒史和精神状态呈正相关,与饮食习惯呈负相关。

结论胃癌组织中eb病毒(ebv)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并且与饮食因素、精神因素、吸烟、酗酒密切相关。

【关键词】胃癌;eb病毒;相关性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寻找有效的早期诊断指标对于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eb病毒(ebv)感染与多种肿瘤密切相关。

在此为了进一步探讨胃癌组织中ebv表达及其影响因素,笔者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行胃大部切除的8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

术后收集胃癌组织样本作为观察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立即投入液氮保存。

1.2 观察指标1.2.1 一般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患者的年龄层次、饮食习惯、吸烟史、酗酒史、焦虑和抑郁的精神状况,并按下列标准进行二分类量化:年龄:<40岁=0、≥40岁=1;饮食习惯:不规律=0、规律=1;吸烟史:无=0、有=1;酗酒史:无=0、有=1;精神状况:hama评分<18、hamd评分<16=0。

1.2.2 免疫组织化学石蜡包埋切片脱蜡至水、抗原修复,加1:50羊来源的ebv抗体孵育1h后,pbs洗2遍、加hrp标记的驴抗羊二抗,孵育1h;pbs洗3遍dab显色10min,蒸馏水洗3min后苏木素衬染10min,吹干,中性树胶封片,镜下观察。

1.2.3 双向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 按配方配置10%的下层胶和5%的下层胶。

垂直电泳结束后取出凝胶进行电转膜,封闭后加入羊来源的ebv第一抗体,4℃孵育过夜。

tbst洗3遍,加hrp标记的驴抗羊二抗孵育1h,而后进行显影。

EB病毒及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EB病毒及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EB病毒及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 型,属γ 疱疹病毒科。

1964 年Epstein 与Barr 首次在Burkitt 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中发现该病毒,并命名为EBV。

全世界约有95% 以上的人口曾感染EBV,绝大多是隐性感染,部分形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咽炎等急性感染。

此外,因在NK/T 细胞淋巴瘤、BL、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等肿瘤及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患者的组织中检测出大量EBV,从而认为EBV 与这些类型的淋巴瘤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其可能通过抑制免疫系统或诱导不受控制的增殖导致肿瘤的发生。

一、E BV 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感染模式EBV 是线性双链DNA 病毒,呈球形,基因组长172 kb,主要编码产物包括EBV 增殖感染相关抗原:衣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VCA)、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膜抗原(membrance antigen,MA),以及EBV 潜伏感染时表达的抗原[ 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包括LMP1,LMP2A 和LMP2B。

EBV 核抗原(epstein-barr virus antibody,EBNA),包括EBNA1、EBNA2、EBNA3A、EBNA3B、EBNA3C 和LP]。

EBV 还表达两种小核酸RNA(EBV encoded RNAs,EBER),包括EBER1 和EBER2,以及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s,miRNAs)。

EB病毒的研究进展

EB病毒的研究进展

BE病毒的研究进展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 4 (HHV-4))。

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

病毒简介EB病毒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认为该病毒是多种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的病因之一,它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的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

在中国南方鼻咽癌患病人群中检测到有EB病毒基因组存在。

本病分布广泛,多呈散发性,亦可引起流行。

病毒携带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

发病以15~30岁的年龄组为多,6岁以下多呈不显性感染。

全年均有发病,似以晚秋初冬为多。

一次得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

形态特征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圆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

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7.5×104 bp分子量108。

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

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

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传播途经1、经口密切传播2、飞沫传播3、输血传播引发病症EB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非肿瘤性疾病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感染EBV后多数表现为IM。

1968年首次发现该病毒是引起IM的病源,后经血清流行病学等研究得到证实。

该病是目前所知道的由EBV直接引起的唯一疾病,有以下理论依据:(1)此种病毒只能在淋巴网状系统的细胞中生长增殖;(2)培养过程中该病毒能刺激淋巴细胞的增生;(3)急性期周围血淋巴细胞可培养出EBV;(4)患者血清中具有高滴定度EBV的特异抗体,并可长期存在;(5)无此特异抗体者对此病易感,而抗体阳性者则不发病。

EB病毒与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EB病毒与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EB病毒与淋巴瘤的研究进展路素丽(1983_),女,河北石家庄,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医学资助课题: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青年基金项目ZK2018-11摘要:肿瘤的产生是一系列分子事件作用的结果,其中研究发现EB病毒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与肿瘤相关的 EBV 基因变异一直备受关注,此文通过试述EB病毒与肿瘤的研究进展,以求寻找EB病毒在淋巴瘤形成过程中的分子机制。

关键词:EB病毒;肿瘤;基因EB 病毒( Epstein-Barr virus,EBV)是由Epstein和Barr于1964年研究发现的病毒,可无症状地感染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人群,被病毒感染后会成为终身携带者。

现有研究证实EB病毒与鼻咽癌、白血病、胃癌、淋巴瘤等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1]。

本文就近年有关EB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对相关肿瘤的致瘤机制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总结。

1 EB病毒的生物学特性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γ亚科, 为双股线性DNA,是唯一能导致人体感染的淋巴滤泡病毒[2]。

EB病毒依靠自身所有的嗜淋巴细胞特点, 能够使其潜伏感染在淋巴细胞中,刺激细胞增生和转化,因此被认为是导致免疫失调的触发点[3]。

在受感染细胞中,EBV以裂解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两种形式存在,但以后者最多见。

EB病毒在处于潜伏性感染受染细胞过程中不增殖,但会表达以下基因产物[4],包括6种核抗原、3种潜伏膜蛋白、2种EBV编码的小多聚腺苷酸。

许多研究[5]表明在宿主细胞肿瘤形成过程中这些潜伏感染的相关病毒蛋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LMP通过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而促进肿瘤增生和转移。

其中LMP1是目前研究最多的EB病毒基因,是一种由BYRF1基因编码的酸性磷酸化蛋白,在参与特定的信号传导过程中通过上调淋巴细胞表面标志诱发细胞增生,同时通过活化CD40等受体而导致细胞抗凋亡[6]。

EB病毒感染与淋巴系统肿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EB病毒感染与淋巴系统肿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EB病毒感染与淋巴系统肿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病理科主讲人:李亚卓EB病毒简介EBV是隶属于γ疱疹病毒的DNA病毒,唯一宿主是人类,主要侵袭人B细胞与口咽部上皮细胞EBV感染多指人群感染EBV后的一种携带状态,可无临床症状EBV形态呈圆形,直径180nm,二十面体;基本结构为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根据产生抗原的不同可将EBV 感染分为3型潜伏Ⅰ型:仅表达EBNA1,见于EBV 阳性的伯基特淋巴瘤(BL)潜伏Ⅱ型:表达EBNA1和LMP1,见于EBV 阳性的HL 、周围型NK /T 细胞淋巴瘤和其他一些B 细胞淋巴瘤潜伏Ⅲ型:表达EBNA1,EBERs ,LMP1等,见于严重免疫抑制患者中与EBV相关的淋巴增殖性疾病EB 病毒感染分型EBV相关疾病潜伏感染类型及基因表达类型核抗原1(EBNA1)核抗原2-6(EBNA2-6)膜蛋白1(LMP-1)膜蛋白2(LMP-2)mRNA(EBER)细胞和疾病潜伏I+---+BL细胞株\伯基特淋巴瘤\胃癌潜伏II+-+++BL细胞\鼻咽癌\霍奇金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潜伏III +++++LCL\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缺陷相关B淋巴瘤\X染色体相关淋巴增生疾病其它+/---++健康携带者血中B细胞注:EBER:EBV编码的小RNA;LCL:类淋巴母细胞株EB病毒的致瘤机制Array EBV的致瘤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有3种可能途径EBV感染宿主细胞后,其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使宿主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肿瘤发生EBV编码的产物促进肿瘤的发生,如EBV编码的LMP1是一种有确切致瘤作用的蛋白EBV感染使淋巴细胞系Fas-Fas L介导的细胞凋亡受抑以及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异常,淋巴细胞凋亡受抑而发生淋巴瘤EBV(抗原)和宿主反应EB病毒相关淋巴瘤分子机制EBVLMP-1浆细胞膜TRAFsTRAFsJAK3细胞浆p38/p42/44MAPKsSEKJNKAP-1IκB NFκBNFκB STAT ATF2转录活化增殖分化凋亡细胞核EB病毒相关淋巴瘤1、成熟B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BL)●淋巴瘤样肉芽肿病(LG)●EBV阳性的DLBCL●浆母细胞淋巴瘤(PBL)2A、儿童EBV感染导致的成熟T/NK细胞淋巴瘤●蚊虫叮咬超敏反应●种痘样水疱病(HV)●种痘样水疱病样T细胞淋巴瘤(HVTCL)●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2B、成熟T/NK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鼻型(NKT)●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肠病性T细胞淋巴瘤●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L)●外周T细胞淋巴瘤(PTL, NOS)3、霍奇金淋巴瘤(HL)●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4、免疫缺陷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淋巴结基本结构正常的淋巴结直径约1mmB区:淋巴滤泡T区:副皮质区+滤泡间区淋巴窦是确定淋巴结最可靠的结构生发中心B 细胞来源的高度侵袭性肿瘤常发生于结外部位,形成一个巨大肿物,少数可表现为白血病 细胞形态单一,中等大小,胞质嗜碱性肿瘤凋亡明显,可见较多吞噬核碎屑的巨噬细胞,呈满天星样 地方性:4-7岁儿童最常见,50%累及颌面骨,几乎所有病例都有EBV 感染;散发性:常见于儿童和年轻人,最常受累部位为回盲部,EBV 感染率约30%;免疫缺陷相关性:常见于HIV 感染患者,淋巴结和骨髓受累多见,EBV 感染率约25%~40%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 BL)形态单一,中等大,核圆形,染色质粗块状,2~4个小核仁,核分裂像>10个/HPF 大量瘤细胞凋亡,被巨嗜细胞吞噬,呈现满天星样伴浆细胞分化:浆细胞样,丰富的嗜碱性胞质,核偏位,可见核周空晕不典型Burkitt:瘤细胞异型性更大,核仁显著,Ki-67指数需达90%~100%,且有MYC异位的证据BL形态学CD10+,Bcl-6+,Bcl-2-Ki-67指数达90%-100%IgH基因重排阳性几乎所有病例均有MYC基因易位,t(8;14) (q24;q32)无Bcl-2,Bcl-6基因易位BL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IgH和MYC染色体易位(+)EBER原位杂交(+)有丰富的核糖体,常有脂膜包涵体,缺乏糖原颗粒,可有核小囊和突起BL超微结构m:线粒体的极性聚集;er:疏松的内质网;np:核突起BL鉴别诊断前驱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核圆形,核仁较小,染色质粉尘状,可见星空现象;TDT(+),CD34(+),EBV(-),Bcl-2(-),Ig-MYC(-)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心母细胞型瘤细胞体积大,2~3个较大核仁,贴膜排列;若瘤细胞表达Bcl-2,Ki67<80%,则支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困难时FISH检测MYC基因易位粒细胞肉瘤多见于儿童,好发于眼眶和皮肤;细胞质丰富,嗜酸性,可见分化程度不同的粒细胞;MPO(+),CD1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弥漫性增生的大B细胞恶性肿瘤,瘤细胞核的大小相当于正常吞噬细胞核或正常淋巴细胞的2倍,有明显核仁泡状核,胞质相对丰富发病年龄比较宽泛,中位年龄60-70岁,也可见于儿童倾向于表现为结外病变,就诊时多较局限进展快速,若不治疗,预后差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非特殊类型(DLBCL,NOS)WHO 2008EBV-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f the elderly老年性EBV 阳性DLBCL,临时病种指非免疫缺陷者,通常在> 50 岁,中位年龄71岁儿童与青少年极其罕见EBV 阳性的DLBCL较EBV 阴性者预后差WHO 2017EBV-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NOSEBV 阳性DLBCL, NOS, 正式病种EBV 阳性DLBCL 年轻患者在增多,宽泛的形态谱和更好的生存期70%发生于结外,常见于皮肤、肺、扁桃体及胃,有或没有淋巴结侵犯30%侵犯淋巴结皮肤受累明显升高DLBCL ,NOS临床特征瘤细胞为转化B细胞、免疫母细胞、H/R-S样瘤巨细胞可出现大片地图样坏死分为2型,多形性亚型,转化系列大B淋巴细胞、反应性小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形态多样;大B细胞亚型,主要由转化大B淋巴细胞组成多形性亚型大B细胞亚型DLBCL,NOS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LMP-1+、MUM-1+、CD10-、Bcl6-、PD-L1+、PD-L2+分子生物学:IgH克隆性重排阳性、EBER+表达CD30、EBNA2预后差EBERCD20DLBCL,NOS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45岁为界>45岁EBV+ DLBCL中位生存期2年老年性预后差,即使应用Rituximab治疗年轻患者预后明显好EBV+ DLBCL (n=96)EBV-neg DLBCL (n=107)DLBCL,NOS预后DLBCL,NOS鉴别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形态学表现相似,在诊断困难的情况下,单克隆检测有助于鉴别,IgH克隆性重排阴性老年人EBV阳性的经典霍奇金淋巴瘤:EBV阳性DLBCL中超过50%的细胞表达CD20;B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CT-2和BOB-1表达残存B细胞和RS样细胞;CD30、LMP1和EBER不能鉴别诊断与EBV相关的淋巴瘤: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史、发病部位和免疫组化,还需与淋巴瘤样肉芽肿、浆母细胞淋巴瘤和移植后淋巴增殖障碍性疾病鉴别浆母细胞淋巴瘤(plasmablastic lymphoma,PBL)具有浆母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由于PBL高度侵袭的本质和浆细胞分化的特点,归为DLBCL的一种罕见亚型目前认为HIV、EBV感染及MYC基因易位可能与PBL发生有关男性多发,发病年龄在40-50岁最多见的原发部位为口腔,且EBV感染率高虽然早期治疗效果明显,但复发率高且预后极差,3/4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只有6-7个月国内9例PBL报道,中位生存时间5个月PBL病理形态大形异型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可见星空现象肿瘤细胞圆形或椭圆形,呈免疫母细胞样或浆细胞样,胞质丰富、核偏位、核仁明显,偶见核周空晕,核分裂像易见背景见浸润的小的成熟的淋巴细胞PBL免疫组化表达肿瘤细胞CD138+、CD38+、VS38c+、EMA+、MUM1+、CD79a+/-、CD45-、CD20-、PAX5-PBL鉴别诊断Burkitt淋巴瘤:B细胞标记CD20+,生发中心B细胞标记CD10+DLBCL:可伴有浆细胞分化,但B细胞标记CD20+ALK阳性的DLBCL:可有具有浆母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但其ALK为阳性浆细胞骨髓瘤/浆细胞瘤:浆细胞标记阳性,但增殖指数较低,且血清中可检测到大量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M蛋白峰)EBV相关T/NK细胞疾病进展儿童EBV阳性的T/NK细胞增殖性疾病•儿童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淋巴瘤•T/NK细胞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性,系统型•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增殖性疾病•严重蚊虫叮咬过敏症WHO 2017WHO 2017WHO 2008Systemic EBV-Positive T 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of childhood 儿童系统性EBV 阳性T 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Systemic EBV-Positive T cell lymphoma of childhood儿童系统性EBV 阳性T 细胞淋巴瘤儿童系统性EBV 阳性T 细胞淋巴瘤,不再称为“淋巴增殖性疾病”,因其具有暴发性临床过程,且常与噬血细胞综合征相关联儿童系统性EBV 阳性T 细胞瘤。

EBER显色原位杂交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淋巴上皮癌中的应用体会

EBER显色原位杂交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淋巴上皮癌中的应用体会

EBER显色原位杂交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淋巴上皮癌中的应用体会作者:顾挺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17期[摘要] 目的探讨EBER显色原位杂交技术(CISH)在口腔颌面部淋巴上皮癌中特有的操作与改进方法。

方法应用CISH技术,荧光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EBER原位杂交检测试剂盒对40例疑为口腔颌面部淋巴上皮癌的病例进行EBER检测。

结果 EBER阳性率为95%;阳性信号主要定位在肿瘤上皮细胞巢的细胞核上,呈棕黄色,周围淋巴细胞及正常组织未见明显着色;信号定位准确,染色结果清晰易辨,无背景干扰。

结论简化操作EBER原位杂交检测试剂盒能够节省时间、增强信号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等。

[关键词] EBER;显色原位杂交技术;淋巴上皮癌;EB病毒[中图分类号] R7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6(b)-0055-03EBER(Epstein-Barr virus-encoded RNA)为EB病毒的表达产物,是EB病毒编码的mRNA,在细胞核中以高拷贝数存在[1]。

人感染EB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2-4],在全身其他肿瘤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硬化症、伯基特淋巴瘤等)中也有一定比例的EB病毒感染[5]。

部分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如淋巴上皮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6-7],EBER的表达情况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手段,为肿瘤诊断提供必要依据。

EBER显色原位杂交技术(chromogenic in situ hybridization,CISH)是检测EBER是否表达的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利用EBER特异性探针与标本中EBER靶序列互补、杂交后,通过DAB显色技术,确定标本中是否存在EB病毒感染,该方法具有极高特异性和灵敏性,可用于石蜡和冷冻切片的检测。

目前,CISH已应用于鼻咽癌等肿瘤的辅助诊断,近两年来,本科室对疑为淋巴上皮癌的病例进行EB病毒感染的检测,现把操作体会总结如下。

原发腮腺淋巴上皮癌1例并文献复习

原发腮腺淋巴上皮癌1例并文献复习

•988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0 年12 月第 33 卷第12 期J Cancer Control Treat,December 2020, Vol. 33,No. 12•临床经验与技术交流•原发腮腺淋巴上皮癌1例并文献复习贤晓敏,张容榕A,杜隆德,冼海芳,蓝晓凤518116广东深圳,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 瘤医院深圳医院肿瘤内科(贤晓敏、张容榕、冼海芳、蓝晓凤),胸外科(杜隆德)[摘要]目的:分析原发腮腺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 arC in〇ma,LEC)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及治疗,为姑息治 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分析1例腮腺LEC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

结果.•本例患者 确诊时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手术病理标本E B病毒编码的RNA检测为阳性,无病生存期26个月,一线方案化疗后 无进展生存期达10个月,总生存期为55个月。

结论:腮腺LEC是一种与EB病毒相关的少见恶性肿瘤,目前治疗模 式是以手术+放疗,尚无标准化的姑息治疗方案,可考虑铂类+紫杉类+氟尿嘧啶+恩度、CHOP方案等。

[关键词]腮腺;淋巴上皮癌;E B病毒;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39.87[文献标志码] A d o i:10. 3969/j. issn. 1674-0904. 2020. 12. 013弓I文格式:Xian XM,Zhang RR,Du LD,ei a/. Primary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J]. JC anCerC〇ntr〇lT rea t,2020,33(12):988 -992.[贤晓敏,张容榕,杜隆德,等.原发腮腺淋巴上皮癌1例并文献复习[J].肿瘤 预防与治疗,2020,33(12) : 988 -992.]Primary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Xian X iaom in, Zhang R ongrong, Du Longde, X ian H aifang, Lan XiaofengDepartment of Oncology, National Cancer Center/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Cancer/ Cancer Hospital & Shenzhen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Shenzhen518116, Guangdong, China {Xian Xiaomin, Zhang Rongrong^ Xian Haifang, Lan Xiaofeng);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National Cancer Center/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Cancer/ Cancer Hospital & Shenzhen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Shenzhen518116, Guangdong, China( Du Longde)Corresponding author:Zhang R ongrong, E-m a il:1139475408@q q.co m[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palliative treatment plans. Methods :We ana­lyzed clinical data of a case of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 and reviewed relevant articles. Results:The patient was with regio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Epstein-Barr virus encoded RNA in surgical pathological specimen was posi­tive;the disease-free survival was 26 months;the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was 10 months after first-line chemotherapy;the overall survival was 55 months. Conclusion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 of parotid gland is a rare malignant tumor related to EBV. Surgery plus radiotherapy is adopted in current treatment, and there is no standardized palliative treatment. The scheme with platinum, taxus, fluorouracil and endostar, or the CHOP scheme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 vincristine, and prednisone) can be considered.[Key words] Parotid gland;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Epstein-Barr virus;Diagnosis;Treatment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LEC)[收稿日期]2020-04-07 [修回日期]2020-06-04 [通讯作者]A张容榕,E-mail ••11394754〇8@ qq. com.由Hamilton等[1]于1962年首次报道,为一种特殊 类型的未分化癌,是一种发生在涎腺的以淋巴组织 增生、浸润并包含低分化或未分化癌组织为特征的 恶性肿瘤。

EB病毒_E B Bing Du

EB病毒_E B Bing Du

EB病毒_E B Bing Du一概述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基因组为DNA。

EB病毒具有在体内外专一性地感染人类及某些灵长类B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人是EB病毒感染的宿主,主要通过唾液传播。

无症状感染多发生在幼儿,3~5岁幼儿90%以上曾感染EB病毒,90%以上的成人都有病毒抗体。

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此外EB病毒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亲密相关性,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

目前所测EB病毒抗体,主要有针对病毒的衣壳抗原(CA)、早期抗原(EA)和核抗原(EBNA)。

二致病机制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埋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

EBV感染可表现为增殖性感染和埋伏性感染。

不同感染状态表达不同的抗原,增殖性感染期表达的抗原有EBV早期抗原、EBV衣壳蛋白和EBV膜抗原,埋伏感染期表达的抗原有EBV核抗原和埋伏膜蛋白。

三 EB病毒与疾病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发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炎、淋巴结炎、脾大、肝功能特别、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大量增多。

急性期后,低热、疲惫可持续6个月之久,正常人预后良好,免疫缺陷患者可消失死亡。

2.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又称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lymphoma)。

多见于5~12岁儿童,发生在中非等温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

好发部位为颜面、腭部。

儿童在发病前已受到EB病毒重度感染,在伯基特淋巴瘤的活检组织中可检出EB病毒的DNA及核抗原。

3.鼻咽癌鼻咽癌是与EBV亲密相关的一种常见上皮细胞恶性肿瘤。

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我国南方(广东、广西、福建等)及东南亚是鼻咽癌高发区。

鼻咽癌的活检组织可检出EB病毒的DNA及核抗原;其血清中亦含有较高滴度的EB病毒特异的VCA-IgA或EAIgA抗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腮腺淋巴上皮瘤样癌中EB 病毒基因的表达刘克拉1,① 宗永生2(中山医科大学 1肿瘤医院病理科 2病理教研室;广州,510060)摘 要 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0例腮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组织中EB 病毒编码的小RN A(EBE R s )、潜伏感染膜蛋白(LM Pl )、溶解感染期立即早期基因编码蛋白ZEB RA 、早期基因编码蛋白E A-D 、晚期基因编码蛋白VC A 和M A 。

结果EB ERs 阳性率为100%(20/20),LM Pl 阳性率为85%(17/20),ZE-BR A 均为阴性,EA-D 阳性率85%(17/20),V CA 阳性率60%(12/20),M A 阳性率为0.5%(1/20)。

阳性信号限于癌细胞。

癌周正常组织和间质细胞均阴性。

说明在我国南方鼻咽癌高发区,腮腺LELC 的发生发展与EB 病毒感染密切相关,本文还对EB 病毒基因的腮腺LE LC 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主题词 腮腺肿瘤/病理学;癌,鳞状细胞/病理学;疱疹病毒4型,人中图号 R 730.2 腮腺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 -like carcinoma,LELC)又称恶性淋巴上皮病变(Maig-na nt lymphoepithelial lesion,M LEL),是1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文献报道多见于鼻咽癌高发区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

近年来发现它与EB 病毒感染有关。

在我国南方,腮腺LELC 的发生发展是否与EB 病毒相关,EB 病毒基因在该组织中的表达和在鼻咽癌中的表达特征及生物学意义有何异同,迄今未见报道。

本研究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0例腮腺LELC 的EB 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s)和潜伏感染膜蛋白(LMP-1)、ZEBRA 、EA-D 、V CA 及M A 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材 料1988年1月至1995年12月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腮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参照W HO 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复查病理切片,形态符合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诊断标准的有20例。

患者均生活于广东地区,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50.25岁,平均病期为13.4个月,所有病例经临床和病理检查排除了鼻咽癌转移至腮腺区淋巴结的可能。

取石蜡包埋组织作4μm 厚连续切片HE 染色、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

 方 法1.2.1 原位杂交检测 荧光素标记EBV -EBERs 寡核苷酸探针(Y017)和原位杂交检测试剂盒(K046)均系Dako 公司产品。

切片贴附于3-氨丙基三乙氧硅烷(APES )处理过的载玻片上脱蜡,杂交前经0.1mg /m L 蛋白酶K(proteina se K)37℃30min 处理后,滴加探针,以盖玻片封固,置37℃温箱内2h 后,用含有Triton ×-100的TBS 洗去盖玻片,再加联有碱性磷酸酶的抗异硫氰酸单抗(Anti -F ITC /AP),放室温1h ,以碱性磷酸酶底物BCIP /NBT 显示探针特异性杂交位点。

经甲基绿复染后用中性树胶封片观察。

阳性信号为细胞核内紫蓝色颗粒。

用已知EBERs 阳性的鼻咽癌组织作阳性对照。

1.2.2 免疫组化检测 采用常规LSAB 法。

LSAB 显示试剂盒(K681)为Dako 公司产品。

单克隆抗体LMP -1(O T 17-2)、EA -D (O T 13-B ,P 138)、VCA (OT 15-E ,P 18)和M A (O T -6,gp 350/220)均由Or ga non Teknika 公司Dr.JM Middeldorp 惠赠,稀释度分别为1∶100、1∶400、1∶200和1∶200。

ZE-BRA (Clone BZ .1)为Dako 公司产品。

组织切片放0.01mol /L 柠檬酸缓冲液中经微波处理10min 修复抗原。

阳性标准:细胞胞浆或胞膜出现棕黄色细颗粒。

以B95-8细胞株涂片作为阳性对照。

2 结 果病变均位于单侧,肿物直径~。

光镜下腮17中山医科大学学报(Acad J SUM S )1997,18增刊∶17~20①第一作者,56年出生,男,硕士,主治医师,病理教研室在职博士生D OI :10.13471/ k i .j.su n.y at -sen.un iv (m e d.sci ).1997.01101.227cm 19腺LELC的病理形态特征:癌细胞较大,异型性明显,多数癌细胞为多角形,胞界不清呈合体状,可见巨核和多核瘤细胞,也可杂有少量梭形和小圆形癌细胞,核大呈空泡状,有1个或多个明显的嗜酸性核仁,病理核分裂相多见。

其中7例癌细胞呈弥散分布(Schminke型),13例癌细胞呈巢状或片状分布(Re-gaud型),其中6例部分癌细胞有鳞状细胞分化特征,2例少部分癌细胞呈腺样排列。

在癌巢间及癌细胞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其中也可见较多的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图1.1)。

原位杂交EBERs阳性率100%(20/20),阳性信号在典型的LELC中表达最强,在伴有鳞状细胞和腺样分化者表达较弱,Schminke型和Regaud型两者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别,癌周正常腺泡及导管上皮细胞和间质淋巴细胞均为EBERs阴性。

EBERs阳性信号位于癌细胞核内,呈核仁区、核周边及核内弥散3种分布形式(图1.2)。

免疫组化检测癌细胞显示LM P-1阳性者17例,占85%(17/20),绝大多数阳性细胞呈胞膜和胞浆阳性,阳性细胞在癌组织中呈灶性分布(图1.3)。

E A-D阳性者17例,占85%(17/ 20),大多数阳性细胞胞浆内的阳性颗粒沿核周分布,少数弥散呈树枝状分布(图 1.4)。

VCA阳性者12例,占60%(12/20),M A阳性者占0.5%(1/20),两者阳性颗粒均位于胞浆,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癌组织中(图1.5,图1.6)。

20例LELC组织中ZEBR A 均为阴性。

各种抗体在癌周正常腺泡腺管上皮及间质细胞均为阴性。

3 讨 论目前已知EBERs是EB病毒潜伏感染细胞中EB病毒基因转录最丰富的RNA,因此采用原位杂交检测EBER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我们所检测的20例腮腺LELC组织中EBERs均为阳性,说明在腮腺LELC细胞中存在EB病毒潜伏性感染。

最近研究表明,EBERs可以与宿主细胞中干扰素诱导的蛋白激酶(inter feroninducible protein kinase PKP)结合并抑制其活性,而后者在正常情况下对细胞的增殖具有限速作用,PKP的失活可使细胞的增殖活性增强[1]。

我们观察腮腺LELC的细胞形态发现,在典型的L L中,B R阳性信号较强且多呈弥漫分布,癌细胞密集,多呈合体状,异型性较大,见较多病理核分裂,核仁明显;而在伴有鳞状或腺样分化的L L中B R阳性信号则较弱,且多分布于核仁区或核周边区,也提示EBERs表达的强弱可能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程度有关。

LMP1是EB病毒潜伏感染时所表达的1种膜蛋白。

体外实验表明,LM P1可抑制上皮细胞的终末分化及改变上皮细胞的表型,还可通过诱导Bcl-2的作用而抑制细胞的调亡[2],但它在体内对上皮细胞的作用还不清楚。

与鼻咽未分化癌中LMP1阳性检出率(22%~65%)相比[3],本组腮腺LELC中LM Pl 的检出率(88%)较高,考虑LM Pl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可能与宿主细胞对其表达的调控不同有关。

有研究表明,腮腺导管上皮细胞是EB病毒持续感染的场所,EB病毒可通过唾液分泌进入口腔及咽部,进而感染这些部位的上皮组织[4],提示腮腺导管上皮细胞对EB病毒可能具有易感性,对EB病毒基因表达的调控也可能存在某些特殊性。

我们在腮腺LELC组织周围的正常导管及腺泡上皮细胞内未检测到EB病毒基因表达阳性信号,推测EB病毒基因产物的大量表达仅发生于细胞恶性转化时或转化后,但不排除导管上皮细胞在其癌变之前就已存在EB病毒的感染及其基因的低拷贝表达。

Raa b-Tra ub 等[5]曾对爱斯基摩人腮腺LELC中EB病毒基因的末端片端片段作RF LP和South ern杂交,结果表明存在单克隆性的EB病毒游离体,说明EB病毒的感染发生于细胞癌变并呈单克隆性增殖生长之前,而EB病毒则随着细胞的单克隆性增殖而不断复制,其基因产物大量表达。

本文结果与此相符,提示在广东地区,EB病毒感染及其基因表达产物对腮腺LELC 发生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关于腮腺LELC中EB病毒溶解性感染复制基因的表达状况,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

我们选择了4种针对EB病毒复制周期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立即早期基因产物(ZEBRA)、早期基因产物(ED-A)和晚期基因产物(VC A、M A)的特异性抗体,对20例腮腺LELC组织中EB病毒复制周期抗原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ZEBRA均为阴性,EA-D阳性者占85% (17/20),V CA和M A的阳性率分别为60%(12/20)和0.5%(1/20),表明在部分腮腺LELC中EB病毒可由潜伏状态进入溶解性感染,至于EB病毒是否能够完成整个复制周期并产生病毒颗粒或仅仅是1种顿挫性复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可以推测,在部分腮腺L L患者血清中V和等抗体滴度增高[6],是由这些复制基因表达产物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所致。

立即早期基因BZLF编码的Z BR蛋白是触发B病毒由复制状态进入复制周期的关键18中山医科大学学报(Acad J SUMS)1997,18增刊E C E E s E C E E s E C CA EA1E A E因素,本文20例腮腺LELC 组织中ZEBRA 均为阴性。

Niedobitek 等曾用免疫组化检测18例鼻咽癌组织中ZEBRA 的表达,结果也均为阴性。

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ZEBR A 在细胞中的半衰期很短,故免疫组化方法难以检出。

国内关于腮腺LELC 的报道较少,目前尚缺乏系统资料对我国各地区腮腺LELC 的发病率进行比较。

我们对20例腮腺LELC 的资料分析至少表明,在广东这一鼻咽癌高发区,腮腺LELC 的发生占有相当的比例。

据报道,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腮腺LELC 发病率较高,而该地区也正是鼻咽癌高发区[7]。

鼻咽癌和腮腺LELC 的发生都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和种族性,两者在病理组织形态学上也极为相似,而EB 病毒与鼻咽癌和腮腺LELC 两者均存在相关性,其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联系,值得探讨。

推测EBV 在这2种肿瘤发生发展中存在某种相同的作用机制,可能由于遗传因素,使鼻咽粘膜上皮细胞和腮腺导管上皮细胞对EB 病毒具有易感性,EB 病毒感染上皮细胞后,在某种相同的致癌微环境影响下,宿主细胞内的EB 病毒基因及其编码产物逐渐参与细胞的恶性转化并使之发展为具有相同病理形态特征的淋巴上皮瘤样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