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梦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现状
社会公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全国上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时代背景下,本文认为作为祖国建设发展未来中坚力量的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但是,当下的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建设现状却不怎么乐观,失范现象屡有发生。
文章拟就这些失范现象作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析其失范的原因。
何谓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与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其水平的高低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展现一个社会、民族的文明的“窗口”。
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的主要力量以及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其公德水平的建设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显然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那么,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表现又是如何?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就当前看来,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总体还是比较乐观的,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积极、进取、务实。
同时,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造成部分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在社会公德方面失范现象也不少。
(一)缺乏公共意识和责任感
在整个社会看来,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又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之长,其综合素质自然比较高。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么?尽管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在现实中的道德践行中,却往往与他们的身份学历背道而驰。
为人处事首先想到的是个人的得失,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愿望去行事,不计后果,很少去考虑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利益。
具体表现: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社会公共意识淡薄,。
面对校园的各种浪费国家资源、破坏校园环境的种种不良行为,大多数学生在目击的第一时间或许还心里责备当事人,认为其行为欠妥。
但是,又有几个学生当面提出,主动想办法去解决呢?空无一人的教室依然灯光璀璨,公共水龙头的水依然哗哗而流。
如果换成是自己花钱或者家庭的资源,那绝对是另一番景象。
可见,大部分学生注重的只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如果事不关己,能不问则不问,殊不知以上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
在对待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上,则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淡漠。
注重个人仪表,却忽视宿舍卫生。
对个人信誉、诚信问题不以为然。
如有的学生有钱的情况下也想方设法逃脱借款贷款的偿还,一点也不懂得感恩,更谈何社会
责任感。
(二)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对大学生而言,这也是他们步入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公德。
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各种利益交织,使得社会组织形式更加复杂,社会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就业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这些新的
变化无不对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带来深刻影响。
尤其是受市场经济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金钱物质面前丧失原则,背弃诚信,追求利益,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
如学习中相互抄袭,考试舞弊,甚至冒着巨大风险做“枪手”;待人上,衡量利益,言而无信,待人不诚;工作生活上,功利主义思想严重,为入党、评优等不惜作假,甚者有构陷同学之举。
(三)法制观念模糊
法治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距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也越来越近。
但我国现在处在社会发展转型的深化时期期,高校与社会日益结合,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已经腐蚀了不少大学生,使得他们法制观念弱化,自我约束力下降,视校规校纪为无物。
如长期旷课、彻夜不归、打架斗殴、盗窃财物。
更有甚者触犯刑法,构成严重犯罪的行为,如复旦大学的室友投毒案、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等,无不让举国震惊,令人无法想象高学历的优秀学子怎会做出如此残忍之事。
此外,一些大学生在文明礼貌方面的表现也着实让人不敢恭维。
文明礼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懂事起父辈就在教育我们,进入学校老师们又言传身教。
即便如此,一些自诩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在很多时候仍缺乏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如在校园中传统文明行为丧失,时时上演践踏草坪、乱扔垃圾这样的不雅举动;与人交往中,忽视基本的礼仪规范,仪表不整、语言唐突、举止轻浮;公众场合,更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存在。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
如上文所述,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整体乐观,但还是有诸多失范的表现。
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各方面继续深化改革的深水期,这无疑引起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模式诸多方面的剧烈变化,也导致了利益多样化的形成。
追求利益原则虽说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奇迹,但也带来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负面的影响。
社会公德本身
就是需要个人自觉的道德性行为,没有外力的约束和强迫,一切只能依靠行为者的自愿。
所以很容易受到市场经济多元价值、社会媒体舆论、就业形势严峻不景气、社会贫富差距、公德建设滞后等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
(二)学校公德教育薄弱
虽然素质教育我们已经推行了多年,但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全面发展。
这与我们长期实行应试教育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即便是在今天,也有很多人支持这种教育模式。
受其影响,高校的德育工作似乎也得不到各方面的重视,学生也不重视,在他们看来,专业课才是最重要的。
由此可见,高校德育工作本身就存在很多缺陷,如工作方式依然固守陈规,不敢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落后;线性思维导致的视野狭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等。
这些都会致使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薄弱。
(三)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社会公德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母作为孩子人生最早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深深影响到自己的孩子。
当前社会又处在独生子女众多的情况下,有远见有素质的父母当然会以身作则,重视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孩子道德、公德的培养,于潜移默化中熏陶孩子的基本素养和公德心。
而有些父母,溺爱子女,虽说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往往只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
进行社会公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意识,导致孩子人格的缺陷。
可见,一个好的家教对学生社会公德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的。
除了以上因素,从大学生个人来说,其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如自律性差、认知能力薄弱、过分追求个性等都会影响到其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当下我国大学生社会公德在多个方面表现令人担忧,造成这种局面也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促成的。
要想短时间内改变我国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显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继续付出更多的努力。
但是,我们坚信,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继续推进,中国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