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2: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只有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必然和自由
01
必然:指人受盲目必然性 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 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 配的社会状态
0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 程,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 的过程
叁
感性认识
肆
理性认识
伍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 一
陆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 件
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概念:由人类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局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
系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价值直接 同主体联系,始终
以主体为中心
多维性:每个主体的 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 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 的不同需求会产生不
同的价值
客观性:一定条件 下客体对于主体的 意义不依赖于主体 的主观意识和存在
社会历史性:主体 和客体的不断变化 决定了价值的社会
历史特点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1
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 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是唯一能
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
2
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的特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能够作 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
感谢聆听
02
自由:指人自己成为自然 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 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 历史的社会状态
04
必然——认识——改 造——必然——认识— —改造——……——自由
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 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02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014 2015
上升性:每一次循环,对客观现 实的认识就进一步的深化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是否承认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是否承认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02
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
01
真理的含义及 其特性
02
真理的检验标 准
03
真理与价值的 统一
真理与价值
0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相对性
概念: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 完善的。 两层含义
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部分正确认识,是相对 的 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是相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 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 的统一,从主体对真理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和过程来说,人类获得真 理的过程就是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过程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 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反对主观主义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 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性的指导
错题集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客观事 物是不是认识的对象、社会实践是不是认识的基础(部分唯心主义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各种形式的唯心主 义认识论否认感性的、物质的实践活动,认为认识就必然离开外部 世界的客观事物,认为认识对象或者是主观的感觉和精神,或者是 客观精神)
科学实践
实践的一些概念理解
01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02
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的现实基础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概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 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决定性作用的四个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的 认识世界是有效的改造世界的前提
2014 2015
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 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改造世界的分类
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念、信仰、价值观念、理想追 求,以及相关的思想情操、道德风尚和劳动态度、知识水平等等,其实质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的正确反映
02 客观性
03 绝对性
04 相对性
05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的辩证统一
06
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含义及其特性
客观性
真理的本质属性: 客观性
真理客观性的含 义:真理是对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真 理中包含着不依 赖于人和人的意
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形式具有 主观性:真理是 通过认识的主观 形式表达出来的, 真理的主观形式 是一切认识所固
有的
认识成为真理的 条件:不在于认 识是否采取某种 主观形式,而在 于该认识能否反 映对象的本质和
规律
坚持客观真理论, 反对主观真理论
坚持一元真理论, 反对多元真理论
绝对性
概念: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两层含义
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不依赖于人和人意志的客观内容,都和谬误有原则 的界限 人类能正确的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
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任何时候的实 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 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价值的概念:人 与满足某种需要 的客体之间的意
义关系
价值的基本特性
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价值评价及其特 点
价值观:人们对 于价值本质的认 识以及对人和事 物的评价标准、 评价原则和评价 方法的观点的体
05
02
实践的基本形 式
04
实践的功能: 维持人类的生 存和促进人类 社会的发展
06
实践的一些概 念理解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基本特性
C
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 行
B
自觉能动性: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
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 概念: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抽象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
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能动的反映论和机械的反映论主要区别在于:是 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否承认认 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辨证过程(都承认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标准)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劳动发展史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 反映,是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构建,是主体对 客体信息的选择、加工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包含:真理原则体现 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 动中的多样性
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 到检验和发展
从认识到实践的条件 理论要结合具体的实践,化为指导
实践的具体概念 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论要被群众掌握
认识事物的 两个阶段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上 升性
反复性:实践没有止境,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是人经验的组织形 亦一是非”的命题, 映就是真理”错在:
式”这是:主观唯 其含义是:否定真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
心主义的真理论
理具有客观标准
和一般性认识
没有抽象的真理, 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是说:同 一对象的真理性认
识只有一个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 斯德说:“在观察 事物之际,机遇偏 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人 们认识事物要有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01
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相结合
02
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
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 结合
认识世界:主体能动的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 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关 系
2014 2015 2016 2017
改造世界: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改变事 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演讲人
2020-09-14
目录
01. 实践与认识 02. 真理与价值 0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04. 错题集
01
实践与认识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与 基本结构
认识的本质与 过程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定义: 人类能动地改 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01
实践的基本特 性
03
实践的基本结 构
实践与认识
01
认识的本质:主体 在实践基础上对客
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事物的两个阶 段
02
03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论和唯心主义认识
论的区别
认识事物的两个阶段
概念: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 到实践的过程
壹
从实践到认识的目的:认识世 界
从实践到认识
贰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感性认 识能动的飞跃到理性的认识
“实事求是”就是从事物的客观的规律探 寻被人们所认识的真理
04
错题集
错题集
01
02
03
04
05
06
下列命题属于揭示 事物本质的有:新 生事物是不可战胜 的(我自己把这个 本质理解为真理, 就是正确反映客观 事物的规律,不包 含依赖人的意识的
内容)
“真理是思想形式, “此亦一是非,彼 “对客观事物的反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从实践获取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包含:人的意志、情感、幻想、想象、直觉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有 驱动作用,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实践的目标
改造世界的分类
必然和自由
2018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认识世界:主体能动的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 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改造世界: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改变 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相结合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 一关系
真理与谬误
谬误的概念: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统 一
区别 两者泾渭分明,相
互独立 联系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 存、互为前提 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真理与价值
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
贰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检验标准
叁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 确定性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价值评价的概念: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所做的评判或判断
价值评价的差异:因为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的主观反映,所以评价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
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
评价是以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的结果与评价的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0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断变化着的需要
A
客观现实性:构成实践的各要素,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
存在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从事着实践 1 活动的人
实践中介:将实践主体 和客体联系起来的各种
3
工具、手段、以及使用 它们的方法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
2
指向的对象
实践的基本形式
01
02
03
物质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实践 活动)
人与社会关系实 践
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必然和自由
01
必然:指人受盲目必然性 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 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 配的社会状态
0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 程,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 的过程
叁
感性认识
肆
理性认识
伍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 一
陆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 件
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概念:由人类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局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
系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价值直接 同主体联系,始终
以主体为中心
多维性:每个主体的 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 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 的不同需求会产生不
同的价值
客观性:一定条件 下客体对于主体的 意义不依赖于主体 的主观意识和存在
社会历史性:主体 和客体的不断变化 决定了价值的社会
历史特点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1
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 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是唯一能
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
2
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的特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能够作 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
感谢聆听
02
自由:指人自己成为自然 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 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 历史的社会状态
04
必然——认识——改 造——必然——认识— —改造——……——自由
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 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02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014 2015
上升性:每一次循环,对客观现 实的认识就进一步的深化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是否承认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是否承认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02
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
01
真理的含义及 其特性
02
真理的检验标 准
03
真理与价值的 统一
真理与价值
0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相对性
概念: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 完善的。 两层含义
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部分正确认识,是相对 的 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是相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 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 的统一,从主体对真理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和过程来说,人类获得真 理的过程就是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过程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 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反对主观主义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 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性的指导
错题集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客观事 物是不是认识的对象、社会实践是不是认识的基础(部分唯心主义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各种形式的唯心主 义认识论否认感性的、物质的实践活动,认为认识就必然离开外部 世界的客观事物,认为认识对象或者是主观的感觉和精神,或者是 客观精神)
科学实践
实践的一些概念理解
01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02
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的现实基础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概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 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决定性作用的四个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的 认识世界是有效的改造世界的前提
2014 2015
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 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改造世界的分类
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念、信仰、价值观念、理想追 求,以及相关的思想情操、道德风尚和劳动态度、知识水平等等,其实质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的正确反映
02 客观性
03 绝对性
04 相对性
05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的辩证统一
06
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含义及其特性
客观性
真理的本质属性: 客观性
真理客观性的含 义:真理是对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真 理中包含着不依 赖于人和人的意
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形式具有 主观性:真理是 通过认识的主观 形式表达出来的, 真理的主观形式 是一切认识所固
有的
认识成为真理的 条件:不在于认 识是否采取某种 主观形式,而在 于该认识能否反 映对象的本质和
规律
坚持客观真理论, 反对主观真理论
坚持一元真理论, 反对多元真理论
绝对性
概念: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两层含义
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不依赖于人和人意志的客观内容,都和谬误有原则 的界限 人类能正确的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
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任何时候的实 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 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价值的概念:人 与满足某种需要 的客体之间的意
义关系
价值的基本特性
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价值评价及其特 点
价值观:人们对 于价值本质的认 识以及对人和事 物的评价标准、 评价原则和评价 方法的观点的体
05
02
实践的基本形 式
04
实践的功能: 维持人类的生 存和促进人类 社会的发展
06
实践的一些概 念理解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基本特性
C
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 行
B
自觉能动性: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
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 概念: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抽象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
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能动的反映论和机械的反映论主要区别在于:是 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否承认认 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辨证过程(都承认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标准)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劳动发展史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 反映,是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构建,是主体对 客体信息的选择、加工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包含:真理原则体现 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 动中的多样性
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 到检验和发展
从认识到实践的条件 理论要结合具体的实践,化为指导
实践的具体概念 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论要被群众掌握
认识事物的 两个阶段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上 升性
反复性:实践没有止境,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是人经验的组织形 亦一是非”的命题, 映就是真理”错在:
式”这是:主观唯 其含义是:否定真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
心主义的真理论
理具有客观标准
和一般性认识
没有抽象的真理, 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是说:同 一对象的真理性认
识只有一个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 斯德说:“在观察 事物之际,机遇偏 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人 们认识事物要有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01
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相结合
02
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
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 结合
认识世界:主体能动的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 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关 系
2014 2015 2016 2017
改造世界: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改变事 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演讲人
2020-09-14
目录
01. 实践与认识 02. 真理与价值 0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04. 错题集
01
实践与认识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与 基本结构
认识的本质与 过程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定义: 人类能动地改 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01
实践的基本特 性
03
实践的基本结 构
实践与认识
01
认识的本质:主体 在实践基础上对客
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事物的两个阶 段
02
03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论和唯心主义认识
论的区别
认识事物的两个阶段
概念: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 到实践的过程
壹
从实践到认识的目的:认识世 界
从实践到认识
贰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感性认 识能动的飞跃到理性的认识
“实事求是”就是从事物的客观的规律探 寻被人们所认识的真理
04
错题集
错题集
01
02
03
04
05
06
下列命题属于揭示 事物本质的有:新 生事物是不可战胜 的(我自己把这个 本质理解为真理, 就是正确反映客观 事物的规律,不包 含依赖人的意识的
内容)
“真理是思想形式, “此亦一是非,彼 “对客观事物的反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从实践获取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包含:人的意志、情感、幻想、想象、直觉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有 驱动作用,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实践的目标
改造世界的分类
必然和自由
2018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认识世界:主体能动的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 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改造世界: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改变 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相结合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 一关系
真理与谬误
谬误的概念: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统 一
区别 两者泾渭分明,相
互独立 联系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 存、互为前提 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真理与价值
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
贰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检验标准
叁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 确定性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价值评价的概念: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所做的评判或判断
价值评价的差异:因为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的主观反映,所以评价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
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
评价是以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的结果与评价的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0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断变化着的需要
A
客观现实性:构成实践的各要素,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
存在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从事着实践 1 活动的人
实践中介:将实践主体 和客体联系起来的各种
3
工具、手段、以及使用 它们的方法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
2
指向的对象
实践的基本形式
01
02
03
物质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实践 活动)
人与社会关系实 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