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初升高语文衔接校本教材:专题09-小说阅读(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小说阅读专项练习中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小说阅读专项练习中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随着初中学业的逐步深入,对于语文这一门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小说阅读作为初中语文中的重要内容,成为了中考必修项目之一。
因此,对于小说阅读专项练习的复习也至关重要。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小说阅读专项练习中考真题,并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真题及解析以下是2018年全国中考小说阅读题目及解析:1. 读下面一段广告语:一座城市,一个美好的夏季。
来这里,享受绿草茵茵的公园、清凉透心的河水、坐落其中的美食和购物的天堂!请问,这段广告语主要想向游客们传达哪些信息?()(5分)A.城市干净整洁、像城市公园、河水清凉透心B.夏季适宜游玩、有美食购物的好去处C.环境优美、适合呼吸新鲜空气、江河风光宜人D.公园绿草茵茵、局促欢快、美食与购物组成奇妙画卷答案:B解析:答案B是对原文的简述。
2. 我为大家讲一个布告嘈杂、垃圾满地的城市,名字就叫“乌鸦城”。
它的道路是狭窄的,路上人人都把自己当车子开,挤啊挤,一群一群的开得浑浑噩噩。
它的市中心,虽然建进了摩天大厦,但是过马路一只脚就可能踏进排污的垃圾沟里,地上的垃圾随便丢,臭难忍,恶心发指。
它的市民素质也是有目共睹的,这里的人大多数对于环境卫生以及言语礼仪都不太在意。
请问,单从读懂文章出发,下列关于“乌鸦城”的描述中,哪几项更能体现它的缺点?()(5分)A.道路狭窄堵车、缺乏高楼大厦、地方脏乱差B.管制不到位、市民个子小、随意扔垃圾C.交通混乱、环境污染、文明素质低D.市民老实、好客、人情味浓答案:C解析:根据读懂全文,分析细节描述,答案C是对原文的准确概括。
二、参考答案1. 书名: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情节简介:《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为三大主线,尤其是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深刻描绘了一个封建家族后代互相争斗,自相残杀的故事,涉及到婚姻、权贵、荣华、宗教等多个方面。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小说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小说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含答案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刘玲海①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
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外人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这话在柳先生这里就成了无稽之谈。
②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
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
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
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③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
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
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
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④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
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
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⑤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
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2018版初升高语文衔接校本教材:专题06-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2018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特点此类文本的考查有以下特点:(1)选材多样性。
从材料的呈现形式来看,2017年高考选取多则非连续性文本,兼有图表,文本内容丰富。
(2)题型多样化。
题型设置上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相结合(3)考点变化大。
除注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个性化解读、新增了图表信息解读。
文本特点非连续性文本是指以多则材料组成的新闻阅读文本。
材料呈现既可以是文字阐释,也可以是图表展示。
每则材料一般各侧重一个报道重点,而合起来共同表达一个新闻主题。
题型特点2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
一道为“四选一”式选择题,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的形式;一道为“五选二”式选择题,选出“正确的两项”的形式。
考查特点(1)选择题重在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概括理解内容的能力。
选项或重在对内容的概括理解,或重在对内容的分析推断。
(2)主观题主要考查概括理解内容的能力。
概括的区域涉及多则材料,一般要多角度地概括理解主要内容的要点。
答题原则整体阅读意识分层梳理意识利用原文意识2017年全国卷3套试题,新闻主观题均从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角度命题,难度一般,这主要是基于初次考查降低试题难度而考虑。
其实,对“新闻·报告”这一文本的主观题命制,除“概括分析”外,还可以考得更灵活,更“实用”——从对文本内容观点、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评价或探究”角度考查,更有利于发掘新闻文本的社会功用和彰显考生的个性思维品质。
但不论从哪一角度考查,“源于文本材料”这一答题原则都应始终坚守。
理解、分析、概括三种基础性的阅读能力成为考查重点。
主观题——概括新闻内容,分析报道角度新闻类文本考查的归纳概括,主要是新闻事实有哪些、是什么,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等。
本考点要求从整体上分析报道的角度与侧重点,把握新闻内容。
命题角度一归纳概括新闻内容归纳概括新闻内容,既可以指归纳概括整篇新闻的中心内容,也可以指归纳概括某则材料报道的中心事件或传递的主要信息。
专题09 阅读理解(七选五)(解析版)-2024-2025初升高衔接资料(新高一暑假学习提升)
专题09阅读理解(七选五)1.语境线索1)词汇重现(以不同词类、词性、数、格、时态、语态等形式出现。
或者以同义词、近义词甚至反义词等形式出现)2)指称(用代词替代前文已出现的人物、事件、物品等,如he,she,they,them)3)逻辑关系词★并列与递进关系:and,or,also,neither…nor…,either…or…,likewise,similarly,equally,in the same way,that is to say,as well as,the same…as,besides,additionally,furthermore,moreover,in addition to,what is more★转折让步关系:but,however,yet,on the contrary,by contrast,on the other hand,unfortunately,while,whereas,unlike,rather than, instead of,it is true that,although,though,even though,even if,nevertheless,despite,in spite of★因果关系:because,for,since,as,thus,hence,therefore,so,so…that,consequently,accordingly,due to,thanks to,as a result, because of,in that,for this reason,of course★顺序关系:afterwards,at first,at last,finally,first,firstly,in the first place,to start with,in the meantime,last,later,next, second,secondly,then,third,thirdly,to begin with★解释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2.根据空格所在位置确定不同的解题策略1)如果空格在段首或为段落标题,通常是段落主题句。
初高中衔接语文—小说阅读
巩固练08 小说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孔乙己(节选)鲁迅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
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
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
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
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09 名著阅读(含解析)
专题09 名著阅读1.【2018年中考江苏无锡卷】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汤姆·索亚历险记》“铁钳甲虫戏弄小狗”的故事中,汤姆觉得去教堂做礼拜若能碰到点新鲜事儿还是挺有趣的。
B.《范爱农》一文中的范爱农和鲁迅是同乡,都在日本留过学,但他们在对徐锡麟等人被杀要不要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时持不同意见。
C.《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受阻于火焰山,土地交代了此山的来历,说是当年大圣“蹬倒丹炉,落了几个砖来,内有余火,到此处化为火焰山”。
D.《水浒传》塑造的被逼上梁山的众多好汉中,林冲的经历最为典型,他曾因误入白虎堂而被发配沧州,途中大闹野猪林,最终一步步被逼上梁山。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本题的难度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平时阅读文学作品,对作品的内容和相关信息要注意记忆,一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一方面积累写作的材料。
D.大闹野猪林的是鲁智深,不是林冲。
2.【2018年中考江苏无锡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下宋江看视A.虽然不死,已成废人。
A对宋江说道:“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
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
”宋江见说:“任从你心。
”A 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选文中A是《水浒传》中哪位人物?选文表现了该人物哪些思想性格?【答案】武松不爱钱财、不恋权贵、看破红尘。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名著的考查越来越深入,因此名著的学习要注意积累的3.【2018年中考安徽卷】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1)“用苦痛换来欢乐”是他写给埃尔多迪伯爵夫人信中的话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他是(________)A.罗曼,罗兰 B.贝多芬 C.米开朗琪罗 D.托尔斯泰(2)“却说那【甲】久坐林间,盼望行者不到,将行李搭在马上,一只手执着降妖宝杖,一只手牵着缰绳,出松林向南观看。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小说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97页)
13.(2018·浙江杭州)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
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
桑伯
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
”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
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
”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
桑果这独苗是桑伯
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
么疼爱儿子。
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
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
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
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
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
那天桑果告
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
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
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2018版初升高语文衔接校本教材:专题04-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4.2018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巧用比对法,速解内容理解题内容理解题重在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全国卷命题看,命题者所设置的选项有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直接转换,有的是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度地整合或迁移。
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武断绝对、无中生有”等9种设误手段。
此题型重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只要准确定位信息并仔细比对,就能快速判定对错。
命制错误选项的9大手段1.以偏概全设误方式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判定技巧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
示例: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选项:(2017·全国卷ⅡT1—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比对分析】选项以偏概全。
将原文中的“明初”说成了“明代社会”,扩大了范围,属于以整体代部分。
2.混淆时态设误方式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
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把“必然”说成“或然”。
判定技巧要判断“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表推测和表时间的词语。
示例:原文: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浙江省2018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能力训练:九 小说阅读(A)(含答案)
专题能力训练九小说阅读(A)一、(2017嘉兴一中适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竹刀陆蠡①假如在这平野中有一座遮断视线的孤山,这对于永久囿于地的平面上的人们是多么兴奋啊。
方朝日初上或夕阳西坠,有巨大的山影横过田野,替没有陪衬没有光影的画面上添上一笔淡墨,一笔浓濡;多雾或微雨的天,山顶上浮起一缕白烟,一抹烟霭,间或有一道彩色的长虹,从地平尽处一脚跨到山后,于是这山便成了居民憧憬的景物。
②有从远僻的山乡来的人望见了这名胜的小山,便呵呵大笑道:“这也算是‘山’么?这,我们只叫作‘鸡头山’,因为只有鸡头大小。
”双手叉住腰笑弯到地。
③好奇的听客便会从他夸张的口里听到他所见的是如何绵亘数百里的大山。
摩天的高岭终年住宿着白云,深谷中连飞鸟都会惊坠!嶙峋的怪石像巨灵起卧。
④“我不欢喜这揣测的臆谈,谁能够相信这桃源的故事?”⑤于是他描说那跨悬在山腰间的羊肠路。
那是只有两尺多宽,是细密的整齐的梯级。
一边靠山,一边靠削壁千仞的深壑。
望下去黑魆魆的,迷眩的,这深涧底下隐伏着为蛟,为龙,或其他神怪的水族,不得而知。
总之万一踹了下去,则会跌得像一个烂柿子,有渣无骨头。
但是居住山里的人挑了一二百斤的干柴,往来这山道,耳朵沿搁着一朵兰花,一朵山茶,百人中之一二会放上半截纸烟。
他们挑着走着谈笑着,如履平地,如行坦途,有时还开个玩笑,在别人的腰边拧一把。
⑥他又说到山间头上簪花的少女,她在每天早晨携了竹筐到松林里去扫夜风摇落的松针,装满一筐便背了回来,沿途采些草实,在溪边洗洗手,一天也不曾间断。
她有一天,正背了满筐的松针回来的时候,觉得竹筐异常的沉重,便想暂时憩憩罢,就靠着竹筐坐下,却永久地坐在那儿了。
山间人都说是因为她生得太美丽,被什么山灵或河伯娶去了……⑦那让我选一个实际的故事说给你,只可惜有一个悲惨的收场。
你知道山居的人是如何获得每天的粮食和日用品么?狩猎是不行的,鸟兽乐生,不可杀尽;农稼也不行的,团团簇簇的高山遮住了阳光。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小说阅读》课件含答案 (一)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小说阅读》课件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的小说阅读是考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掌握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考生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复习和掌握小说阅读这一知识点,近日推出了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小说阅读》课件含答案,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这个课件的具体内容。
一、整体介绍:《小说阅读》课件含答案共分为八个部分,包括小说的基础知识梳理、小说的题材分类、小说的结构要素、经典小说阅读、文学常识拓展、名著选读、小说与生活、名著解读,涵盖了中考语文小说阅读这一知识点的方方面面。
二、具体内容:1. 小说的基础知识梳理:本部分主要讲解小说的定义、特点、类型、体裁、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表现手法等基础知识,让考生对小说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2. 小说的题材分类:本部分着眼于小说的题材分类,包括人生哲学类、社会生活类、传统文化类、科幻奇幻类、历史战争类、文学艺术类等多个方面。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擅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说类型进行阅读。
3. 小说的结构要素: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结构要素的具体含义和作用,让考生对小说的构成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4. 经典小说阅读:本部分以《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小说为例,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表现等多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考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小说学习到更多的文学知识和阅读技巧。
5. 文学常识拓展:本部分涉及到文学常识的拓展,包括古诗词、现代诗歌、散文随笔等多个方面,让考生对文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
6. 名著选读:本部分主要介绍一些名著的选读,包括《哈利·波特》、《天龙八部》、《鬼吹灯》等多个小说。
考生可以通过阅读名著加深对小说阅读的理解和掌握。
7. 小说与生活:本部分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将小说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考生对生活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同时也让考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初升高衔接读本语文答案
初升高衔接读本语文答案一、选择题1. 根据题目所给的古文阅读材料,下列选项中与原文意思不符的是:A. 选项AB. 选项BC. 选项CD. 选项D答案:D2. 下列成语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选项AB. 选项BC. 选项CD. 选项D答案:B3. 根据题目所给的现代文阅读材料,下列对文章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选项AB. 选项BC. 选项CD. 选项D答案:C二、填空题1. 请填写下列古诗词中的空缺部分:“床前明月光,____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2. 请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填写合适的词语:“他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__________。
”答案:才华横溢三、简答题1. 请简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答案:林黛玉性格多愁善感,聪明机智,同时也带有一些孤傲和敏感。
2. 请根据题目所给的现代文阅读材料,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案:文章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表达了对青春和梦想的不懈追求。
四、阅读理解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以下问题:(文章内容略)问题一:文章中提到的“他”是谁?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文章中的“他”指的是主人公的父亲,他是一个勤奋工作,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
问题二:文章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展现“他”的性格特点?答案:文章通过描写“他”在艰苦环境下依然坚持工作,以及对家庭的无私奉献等细节来展现其性格特点。
五、作文题1. 题目:《我的梦想》要求: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可以是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
答案:(略,作文部分需要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创作,此处不提供具体答案)以上为初升高衔接读本语文答案示例,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实际的读本内容和题目要求进行调整。
版初升高语文衔接校本教材专题小说阅读含答案
版初升高语文衔接校本教材专题小说阅读含答案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2018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十小说阅读一、概括环境特点,分析环境描写手法概括环境特点是高考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常见题型,主要考查赏析小说景物的能力。
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描写手法的把握。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概括环境特点“5角度”以上提供的思考角度,文本中不一定都体现得比较明显,分析概括时要灵活。
环境描写手法“2角度”概括环境特点“4步骤”第一步:审题干,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
分清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二者内涵不同,概括的方式也有差异。
第二步:定区间,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
自然环境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
第三步:多角度,综合考虑细分析。
根据句段,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感知景物特点;同时,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在感知时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对于社会环境,要能够通过文本内容归纳出地域、时代、种族等特征,分析出人文、社会、潮流等属性,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作出判断。
第四步:用术语,恰当概括理答案。
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或名词概括环境的特点,表述应简洁、精当,字斟句酌。
有时可摘取文中的词语,多数时候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分析环境描写手法“3步骤”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考向。
通过审读题干中的关键词,把握题目考查的是描写手法,还是写景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根据考向,思考答题角度。
这就需要掌握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
(完整word)2018年考高小说真题汇编(校对后,详细解析),推荐文档
一、(2018年全国课标卷1)(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赵一曼女士阿成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
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
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
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
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
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
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
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
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
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
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专题09 小说阅读-初升高语文衔接教材讲义系列(原卷版)
2018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九小说阅读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
这三者共同服务于小说的主题。
在解答小说阅读的形象类、情节类、环境类题目时,往往最终都要归结到小说的主题上,所以,人们习惯上又把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称为“四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4.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它是小说的灵魂。
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
这包含了解读小说主题是什么和怎样去解读小说的主题,也就是高考常常以开放题的形式命制的最后一个题目: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或情感意蕴。
鉴赏形象两突破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小说中的形象主要有人物形象和物象。
分析小说形象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形象特点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属性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同时,也要通过欣赏形象来领悟小说的艺术技巧与魅力。
鉴赏人物形象是指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进行概括与分析,这也是全国卷命题的一个热点,命题侧重于从整体上考查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概括与分析。
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小说阅读与训练》(教师版)附答案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小说阅读与训练【知识储备】1、小说的文体特征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1)小说的人物塑造(2)小说的情节叙述①情节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②叙述艺术倒叙、补叙与插叙;明线与暗线;伏笔与照应;曲折与波澜;欧亨利式结尾。
(3)小说的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3、小说的主题【基本考点】1.对小说内容的概括和对主旨的把握(包括情节结构的提炼总结)。
2.对题目的分析。
3、根据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4.对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评价。
5.对句子的推敲、品味、赏析(包括蕴含的哲理、情感、表达效果、修辞方法……)。
6.对环境、语言、行动、心理、细节、肖像等描写的作用分析。
7.结合内容对各种写作方法(对比、抑扬、悬念、伏笔……)的判断分析。
8.由文本引申的相关名著、名言、诗句的默写、回顾。
9.立足文本阐述自己的感受、观点。
【高层次考点】1.调动积累或生活经验来谈感受.2.根据选文内容生发的拓展延伸性训练(展开想象,续写;变点为面,扩写;模仿前句,仿写;总结全文优点,写荐语;与主人公对话,写倾诉语、赞美语、批判语……).3.链接相关文段或者时事,比较分析之中求新收获。
【技巧领悟】一、整体感知(一)考查角度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文章的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二)考查题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三)答题指导①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注意添加文中感人的细节特征;②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人教版中考 语文配套练习册小说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
人教版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小说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把灯光调亮张抗抗“关店吧!”卢娜下了决心。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
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
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
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
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
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
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
她自嘲地笑了笑。
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
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
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
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了一步。
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
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飞利浦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
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发光。
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
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九小说阅读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
这三者共同服务于小说的主题。
在解答小说阅读的形象类、情节类、环境类题目时,往往最终都要归结到小说的主题上,所以,人们习惯上又把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称为“四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4.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它是小说的灵魂。
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
这包含了解读小说主题是什么和怎样去解读小说的主题,也就是高考常常以开放题的形式命制的最后一个题目: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或情感意蕴。
鉴赏形象两突破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小说中的形象主要有人物形象和物象。
分析小说形象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形象特点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属性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同时,也要通过欣赏形象来领悟小说的艺术技巧与魅力。
鉴赏人物形象是指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进行概括与分析,这也是全国卷命题的一个热点,命题侧重于从整体上考查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概括与分析。
有时也考查对局部语段中人物性格与心理的理解分析。
鉴赏人物形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分清类型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
紧扣语境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人物的这一片段言行举止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分析到位要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
考虑特殊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
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是包含人物复杂内心的“这一点”。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结合小说的主题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来表现主题的,反过来,小说的主题也是人物分析的最重要的依据。
结合小说的具体环境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个“环境”包括时代背景、人物关系、景物环境、社会氛围等等。
结合具体情节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具体描写这些具体描写指的是对于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进行的详细描写。
这些描写是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着手点。
尤其是一些重点细节,对于人物性格的表现非常重要。
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所表现的人物心理;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联系人物的身份属性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结合人物关系、文中的议论和评价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心狠手辣的性格特点。
1. 要分清楚考题的要求是“概括”还是“分析”。
要分清楚考题的要求是“概括”还是“分析”。
概括题只需列举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分析题需要在概括的基础上联系文本主要内容具体解说。
2.分清是性格还是形象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能力)、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
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
概括人物形象(性格)思路(1)题干若问“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一般模式为:①总分: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做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
②分总:先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做定性式的总括。
(2)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常用的一般模式为:某某的性格特点:①……②……(分条作答)。
典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战争[美]迈尔尼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
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
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
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
”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
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
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
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
祝你做个好梦。
”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
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
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
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
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
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
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
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
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
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
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
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
他是她的一切。
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
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
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
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
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
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
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
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
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
可是她不允许。
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
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
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
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
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
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
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
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
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
”她说,“你好像很焦急。
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意思答对即可)【解析】从“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
他是她的一切。
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可以看出她关心母亲、思念儿子;从她婉言谢绝“我”提议“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的要求,“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可以看出她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真诚待人;从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可以看出她乐观向上、热爱生活;从“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可以看出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1.如何判断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人物——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
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
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
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作品中居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
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2.从3个方面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1)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应首先与小说的情节关联,因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完成,都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对情节产生推进作用。
(2)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必须考虑小说的主题,因为小说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表现主题,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最根本用意。
(3)对社会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或作用,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