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突发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突发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

院系:

专业:

学生姓名:肖志鹏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Ⅰ)

引论 (Ⅱ)

一。舆论引导的分析 (5)

1.突发事件报道与舆论引导的概念 (5)

二..舆论引导在突发事件中表现为什么特征? (5)

2.1.当前舆论引导的消极问题 (5)

2.2突发新闻采播中把关不严及信息不过滤的消极影响 (6)

三.突发事件下媒体舆论导向的不良表现 (7)

3.1.媒体失语,谣言疯传,虚假言论泛滥 (7)

3.2.新闻失真,媒体随波逐流,不尽责 (8)

3.3.煽情炒作,舆论暴力,扭曲放大危机 (8)

3.4.媒体公信力下降,舆论引导受阻 (9)

四:媒体舆论引导的解决策略 (10)

4.1.舆论引导的有效协调方法 (11)

4.2加强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 (11)

4.3.公开透明的媒体形象 (12)

4.3.注重意见领袖对舆论的引导作用 (12)

五.参考文献 (13)

摘要

当前我国媒体应对危机事件与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出现了异常状况,尤其是在处理这类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突发事件前期,一些媒体反应迟钝、煽情炒作、诱导公众,混淆是非,解释和疏导不够,甚至澄清力度也大打折扣,导致舆论暴力泛滥,人心恐慌和社会混乱,舆论引导也陷于被动局面。究其原因是媒体缺乏科学精神和理性分析,解决方法和传播过程落后保守。应对舆论,媒体要处理好“双边关系”,即媒体与政府的密切合作关系,媒体与大众的传、受及反馈的交流信任关系。同时,媒体要利用本身已有形象和手段在新闻原生态中引导舆论,达到舆论和谐的最佳状态。

关键词:舆论引导、突发事件、媒体、政府、策略、信息公开、传播把关、采编控制、意见领袖。

引论

一、在当今透明度高,公开的信息环境下,舆论作为一种对社会的事态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行为影响最直接也最有冲击力的“软件力量”,它具有一种强有力的引导效果,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政府和社会群体易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意见的不一致。在这种请况下,如果舆论引导发生丝毫偏差,都可能对社会群体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人心恐慌和社会混乱,也不利于政府稳定社会与发挥其强势引导的功能。所以,舆论引导在某种程度上担当着调节和平衡的重要角色,必须重视和充分利用其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以促进社会稳定。而在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中,媒体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媒体不仅是受众和党政机关之间沟通的桥梁,更是舆论走向积极良好的关键。

一.舆论引导的分析

1:突发事件报道与舆论引导的概念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能影响到社会局部甚至整体的大事件”,突发事件是在某种必然因素的支配下出人意料的发生,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及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的事件。如地质灾害、瘟疫流行、恐怖袭击、社会暴动等等。而突发事件的报道则是在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媒体利用自身的媒介资源就突发事件的各种情况向社会和公众进行通报和分析。本文特指大众传播媒介对突发事件的报道。

舆论是指“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媒体新闻是舆论的重要载体,“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舆论的引导力对事件本身也有强大的推动力和作用力。本文所说的舆论导向,就是指新闻媒体通过新闻手段来引导社会舆论。

二舆论引导在突发事件中表现为什么特征?存在那些消极引导问题?

2.1:突发事件从形成到发展可以说是无法预计的,所以也导致舆论引导具备剧烈性,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个由平缓到激化,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从突发事件发生后,舆论引导也必须跟上节奏,以强势的舆论引导社会群体,传播积极,正面的信息来稳定民众的情绪。比如“汶川地震”和“非典”等灾害性事件都突出舆论引导的剧烈性。其次,舆论引导表现为阶段性(美国学者史蒂芬—芬克学说),他表示突发事件属于危机传播,它的舆论自然会遵循危机传播的规律,并伴有阶段性。比如当

今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社会群众对食物的恐慌和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危机。第三,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畸变性。突发事件容易引发恐慌心理和流言产生,流言使公众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感到心理混乱,引起不良后果。比如“日本核辐射”事件,引起日本甚至全世界的危机感,日本人民及周边国家的民众普遍感到恐慌,这就需要做好积极的舆论引导,否则,极易导致社会混乱。

舆论引导发挥不好,就会产生消极作用,令社会群体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过激反应。如,哈尔滨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由于政府治理措施不当引起民众不满,而产生抗议等过激行为。这类事件的发生还关键在于舆论引导不到位,媒体及政府没有做好积极的舆论引导来抚慰,说服民众。这是舆论引导产生负面消极作用的表现。所以,要克服突发事件中的危机,必须避免舆论引导产生的消极作用。

2.2.突发新闻采播中把关不严及信息不过滤的消极影响

在对突发事件的新闻采写时,新闻记者所了解和掌握的客观信息还不是成品,为了舆论导向效果,信息不能直接被传播出去,还需要对新闻信息进行把关过滤,在经过采—写—编—审—播一系列过程后,方可传播出去,这样有助于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对社会和公众心态稳定都产生重要作用。

在“非典”、“禽流感”的特殊时期,公众产生极大的恐慌,对社会稳定有很大的消极影响,这正是把关不严,缺少过滤而导致大量的死亡、传染等恐慌信息被大量重复的报道。近年,突发事件最典型的莫过于“日本核辐射”事件,在对地震导致的核辐射事件报道时,日本的新闻媒体过于讲求客观事实的报道,对采集而来的信息全面报道,却没有考虑这些信息对公众情绪的消极影响,致使民众产生恐慌和抱怨。更形成民众

游行,呼吁政府下台的局面,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动荡。所以,对突发事件的新闻信息进行把关过滤,并非违背事实,对事实加以掩盖,而是出于舆论引导的考虑,这不是失实,而是“大题小做”,缩小突发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突发事件下媒体舆论导向的不良表现

3.1.媒体失语,谣言疯传,虚假言论泛滥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有些媒体不仅反应迟钝,甚至对事实信息进行“隐瞒封锁”,使大众不能及时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而采取了错误的行动。为了掩盖真相来控制事件,有些媒体甚至漏掉关键信息进行传播,对新闻事件作出扭曲不合理的解释,使一些别有用心的机构或人对事实任意歪曲,给谣言传播者制造了机会,虚假言论一旦泛滥,社会不安与恐慌情绪加剧,政府和媒体丧失引导舆论的主动权导致危机进一步发展。如在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的“打砸抢烧”暴乱事件,其导火索是一个月前(6月26日)发生在广东韶关一家玩具厂部分新疆籍员工与该厂其他员工的斗殴事件,境外“三股势力”大肆炒作,散布谣言,煽动各族群众上街游行示威,以致7月5日发生严重暴力事件。如果媒体与政府合作对事件作早一步解释与澄清,报道斗殴事件的真相,对民众的行为进行引导,缓和民众的情绪,那么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难以制造谣言和混乱,暴力事件也不会导致如此大的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