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主动脉夹层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诊治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诊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dc0892a2f60ddccda38a09e.png)
血压,约有7%-9 %的AD 0 0 患者并存高血压 ; 其次为结缔组织 遗传缺陷性疾病:  ̄Mafn 综合征、 he s a ls r a E lr-D no综合征、 先
天 性 主 动 脉 缩 窄 、 叶 式 主动 脉 瓣 畸 形 及 二尖 瓣 脱 垂 等 , 者 常 二 患
颈部 、 咽部 、 背部 、 腹部、 下肢等。 7 %的患者具有疼痛 部位转 约 0
潘华福
主动脉夹层(otc iscin, ) a ri se t AD 是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 d o 主动脉 内膜撕裂 V进入 主动脉壁 内, 主动脉壁 中层形成 夹层血 I 使
根据病程分类, 起病2 周以内为急性期 , 过2 超 周为慢性期。 还
有学者将急性期进一步分为急性早期( 4 时) <2 小 和急性晚期(4 , 2 4
时) 。
一
肿, 并沿主动脉纵轴扩展 的一种不很常见 的但具 有潜在灾难性心
血管系统疾病 是由于主动脉壁 中层结构异常和/ 。 或非生理性的 血压作用于主动脉壁, 在此基础上 , 主动脉内膜撕裂, 血液从 主动 脉内膜撕裂 口进入 主动脉壁内, 或由于动脉壁滋养血管破裂导致 壁内血肿, 并沿主动脉纵轴逐渐扩展而形成。 国外报道 , 据 ’ AD 的发病 率约 为每年 每百万 人 中5 O , ~3 例 发病 率有 逐年增 长 的
弓或 以 远 ;Ⅱ 夹 层 仅 累 及升 主 动 脉 ; 型 Ⅲ型 夹 层 起 自降主 动 脉 , 并
热等_ I 】 o
4 诊断性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
4. X线胸 片 1
向远 端扩展 , 罕有逆 行累及主动脉弓。 2D i 等 提 出了更简单 () al y
当代医学
2 0 年3 0 9 月第1 卷第9 5 期总第1 4 c L“L I)I1 Me i ] .Ma .2 0 , o .j N . su u i4 6 { / ! I ̄ 5 j 【 U[ 4 O dc l ie 1 0 9 V 11 o 9 l c l .0 s \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7a5817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3.png)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险的血管疾病,它发生在主动脉内层和中层之间的裂口处,导致血液在主动脉内层和中层之间流动。
这种疾病会导致主动脉壁的继续削弱并可能最终导致主动脉瘤或主动脉破裂,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情况。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具有很高的手术风险和复杂度,因此需要精密的治疗方案和技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本文将就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传统手术治疗传统的主动脉夹层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修复,通常是开胸手术或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
这些手术治疗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修复主动脉内层的撕裂,并加固主动脉的壁强度,防止夹层扩张和主动脉破裂。
这种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比如手术创伤大、术后康复周期长、并发症风险高等问题,因此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可能不太合适。
二、介入治疗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方法成为了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重要手段。
介入治疗包括主动脉内膜修复技术和内膜覆盖技术。
主动脉内膜修复技术是通过导丝和支架等器械将假腔闭塞,使主动脉内层得到修复。
内膜覆盖技术则是通过植入覆膜支架或填塞物等器械,覆盖在主动脉内膜上,形成假腔的隔离,从而防止夹层继续扩张和演变。
这些介入治疗方法相比于传统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生物技术治疗生物技术治疗是近年来主动脉夹层治疗研究的新方向之一,包括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生物材料修复等技术。
干细胞治疗是通过植入干细胞或使用干细胞修复主动脉夹层损伤部位,促进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基因治疗则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植入特定基因来调控和修复受损的细胞和组织。
生物材料修复是利用生物相容材料和生物支架等技术,促进主动脉夹层的再生和修复。
这些生物技术治疗方法在实验室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新进展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f92650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d.png)
主动脉夹层(AAD)是主动脉的血流在高速高压的状态下从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中层或中层主动脉壁,并沿着主动脉纵轴不断扩张形成血肿,分离主动脉中膜和外膜,部分患者的外膜继续扩张膨出会形成动脉瘤,发病率为6/100000,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较为年轻化。
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可将主动脉夹层分为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时间≤14d)和慢性主动脉夹层(发病时间>14d),临床多在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行外科手术和腔内修复术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但因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急骤、病情凶险、破裂的风险极高,发病后40%的患者会立即死亡,而随着病情的发展,每小时死亡患者约为1%,病死率较高,对且主动脉低灌注同时会诱发冠状动脉、脑、肾、肠道及脊髓等脏器的不可逆性损伤,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影响远高于心肌梗死、脑梗死和恶性肿瘤,被称为灾难性心血管急症。
AAD的误诊和漏诊率高达30%[1],故大多数AAD患者因在出现主动脉破裂或其他严重并发症前未得到明确的诊断而导致死亡或残疾,而有研究指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若能及时诊断,其一年生存率>50%,故早期、快速、有效的诊断AAD是临床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该文从AAD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体征出发,探讨了早期诊断AAD的方法,报道如下。
1危险因素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危险因素有获得性因素和遗传性因素之分,前者以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为主,部分患者是以感染、举重、外伤、医源性损伤、吸食成瘾性药物或妊娠等因素引起的,有研究指出,约75%的AD患者多是由控制不佳的高血压引起的[2];后者主要是由Mar凡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为主,部分患者是由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和家族性无症状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等因素引起的。
DOI:10.16662/ki.1674-0742.2020.18.196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新进展陶莉莉,李芳,毛鹭,段永春,廖睿,许钰唯,陈安宝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内科,云南昆明650000[摘要]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大血管病变,以剧烈“撕裂样”或“刀割样”持续性难以忍受的锐痛为典型的症状,主要病变基础是中膜弹力纤维和平滑肌损伤或发育缺陷,还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主动脉缩窄和医源性损伤等因素的关系密切,且其死亡率较高。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9f3f63b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cc.png)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主动脉夹层是临床上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加,且病情复杂多变,常常需要紧急干预治疗。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壁内层和中层之间发生撕裂,使得血液通过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层形成假腔,进而导致主动脉扩张或主动脉瘤形成。
如果主动脉夹层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主动脉破裂和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研究的深入,针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研究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医生更有效地治疗患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为患者的康复带来希望。
深入研究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应用前景,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在这一背景下,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当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改进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2000字】2. 正文2.1 传统治疗方法传统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主要方式。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患者的血压,降低主动脉的压力,从而减少主动脉夹层的扩展和破裂的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ACEI和ARB等降压药物,以及α受体拮抗剂等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压,缓解主动脉的负荷情况,从而减少主动脉夹层的进展。
手术治疗则是通过手术干预的方式修复主动脉夹层,减少主动脉破裂的风险。
主动脉夹层文献
![主动脉夹层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0ab5bcf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0.png)
主动脉夹层,作为一种严重且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一直以来都备受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主动脉夹层的相关文献也日益丰富。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关于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综述,以期全面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一、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主动脉夹层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粥样斑块的破裂、溃疡形成以及内皮下基质的暴露,可激活凝血系统和炎症反应,导致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积和血管壁的损伤,进而诱发主动脉夹层的形成。
(二)遗传性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马凡综合征、Ehlers-Danlos 综合征等,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些遗传性疾病导致主动脉壁结构异常,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的代谢紊乱,使得主动脉壁薄弱,易于发生夹层破裂。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之一。
长期的高血压状态可使主动脉壁长期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主动脉壁张力增加、弹性减退,易于发生夹层形成。
高血压还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促进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主动脉夹层的发展。
(四)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主动脉峡部发育不良、妊娠、主动脉创伤、主动脉炎等也可能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有关。
二、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方法(一)临床表现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多样,但典型的症状包括突发的剧烈胸痛,可向背部、腹部、腰部等部位放射,常伴有高血压、休克等症状。
然而,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
(二)影像学检查1. 主动脉增强 CT:是目前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能清晰显示主动脉的解剖结构、夹层的范围、破口位置以及真假腔的情况,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 磁共振成像(MRI):MRI 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无创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形态、范围、真假腔以及血流情况,尤其对于主动脉根部病变的诊断具有优势。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c9d313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9.png)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需要立即进行治疗。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本文将就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主动脉夹层是指由于主动脉壁的内膜破裂,使得血液在主动脉内膜与外膜之间形成夹层,导致主动脉壁的破裂和扩张。
主动脉夹层通常是一种急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
准确诊断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近年来,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
高分辨率CT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
磁共振成像技术也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主动脉夹层影像信息。
这些先进的影像学技术为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有助于医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面,外科手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许多患者可以通过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等微创手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比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微创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期更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更低。
微创手术成为了越来越多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除了外科手术,内科治疗也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药物治疗是主动脉夹层患者长期治疗的重要手段。
通过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减轻主动脉壁的压力,有助于减少夹层的扩张和撕裂。
抗凝治疗也被广泛应用于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血栓栓塞的风险。
近年来,介入治疗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主动脉内膜修复术是一种新型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在夹层处植入支架,可以有效地将夹层处的血流恢复到正常状态,防止夹层扩张和撕裂。
这种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逐渐成为主动脉夹层治疗的新选择。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0d9c8c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0d.png)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在手术治疗方面,包括传统手术和介入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创新,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
内科保守治疗注重对患者的长期管理,以控制血压和心率,减少主动脉的应力。
介入治疗通过内窥镜技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对于无手术风险的患者具有显著优势。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控制血压和心率来缓解症状和减轻相关疼痛。
风险评估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
结论部分强调了主动脉夹层治疗的多元化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关注治疗效果的长期观察和治疗方案的个性化定制。
【关键词】。
1. 引言1.1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包括手术治疗、内科保守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和风险评估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治疗方法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深入探讨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不断提高治疗的个体化水平,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手段之一。
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防止夹层向前发展,并避免夹层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主动脉破裂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开胸手术和介入手术。
开胸手术是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胸腔开放手术直接修复夹层部位。
这种手术方法对于夹层累及范围较大、病变复杂的患者效果较好,但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
介入手术技术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为微创的治疗选择。
介入手术通过导管经血管进入夹层部位,通过支架植入等方式修复夹层,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也更短。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2435fa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f9.png)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险的血管疾病,由于主动脉壁内层的撕裂,血液可以进入主动脉壁中的缝隙,导致血管内层和外层之间形成假腔,从而增加主动脉破裂的风险。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针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本文将重点介绍主动脉夹层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1. 传统手术治疗:传统的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开胸手术和主动脉置换术。
通过开胸手术剔除主动脉夹层部分,然后用人工血管或主动脉瓣膜替代受损的主动脉,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治疗手段。
传统手术治疗风险较大,手术创伤大,而且术后康复时间长,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2. 内膜修复技术:内膜修复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手段,通过内膜修复器件修复主动脉夹层,既可以保留患者的自身主动脉,又能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
内膜修复器件可以通过导管经血管插入体内,利用膨胀器件将夹层内壁压迫,形成新的真腔,从而达到修复的效果。
内膜修复技术适用范围广泛,适合于各种类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并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成为目前治疗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手段之一。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主要采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来控制血压,减少主动脉的压力,从而减缓主动脉夹层的扩张速度,预防夹层的进一步发展。
抗凝药物和抗栓剂也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常常用于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急性期,通过经皮血管插管技术将支架或血管腔内修复器件置入主动脉内,从而实现对主动脉夹层的修复。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特别适合于高龄患者和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
5.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主动脉夹层的趋势,即将药物治疗、内膜修复技术、介入治疗和传统手术治疗相结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80a6a3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e.png)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是指主动脉内部发生撕裂,使得一层血管壁脱离了另一层血管壁形成的一种危重疾病。
主动脉夹层的病理生理变化比较严重,患者痛苦不堪,而且病死率比较高,因此其治疗一直受到医学研究者的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
其中,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主动脉夹层最常用的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1. 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是当前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防止夹层的进一步扩散。
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开胸手术、经胸肋骨间隙手术、经股动脉手术等。
开胸手术是目前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病变区域,并进行局部瘤形切除,可以避免局部出血引起的心排量下降和肾功能不全等。
目前常用的开胸手术方法有:功能性根治术、总主动脉置换手术、部分主动脉置换手术等。
对于部分主动脉夹层患者,保留可以正常供血的主动脉棘部,行部分主动脉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经胸肋骨间隙手术是指在胸骨外侧,经第3~4肋骨间隙进行手术。
其优点是可以减少手术伤口,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术后康复快。
但是,由于手术视野有限,操作比较困难,需要熟练的手术经验和先进的手术技术。
而且,临床实践中也有报道该方法操作不当,易引起心脏、肺等器官损伤,或者由于手术导管转移位置的原因导致夹层的扩散。
经股动脉手术是指在胫动脉或股动脉穿刺处,将导管插入血管内部,直接修补夹层部位。
该方法优点是无需开胸手术,术后康复快,但手术难度较大,适应症较少。
2. 内科药物治疗内科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主要选择之一。
主要针对控制高血压、降低心率和心肌缺血等症状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等。
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常用的治疗主动脉夹层的药物,它可以降低心率、降低血压和减少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46c2b3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7.png)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1. 引言1.1 概述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常见于40-60岁的中年人群,以男性居多。
该病病程急骤、危害巨大,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完善与创新。
针对不同类型的主动脉夹层,医生们针对病情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将系统地总结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探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其他新治疗方法在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推动主动脉夹层治疗的进步与创新。
1.2 研究背景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动脉疾病,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
该病病因复杂,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治疗难度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研究背景指出,过去传统的手术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手术风险高、创伤大、恢复周期长,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研究人员开始探讨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其他新的治疗方法,试图找到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以提高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本文将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促进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水平不断提升。
2. 正文2.1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是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重要环节,其选择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和生存。
目前,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其他新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首要手段,通过药物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减轻主动脉的压力,从而降低夹层继续膨出和扩展的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降低主动脉的血压,减少血管内的剪切力,有利于夹层的愈合。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开胸手术和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
开胸手术的优点是能够全面检查主动脉的情况,彻底解决夹层的问题,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长。
主动脉夹层病理病因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病理病因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5458d3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9.png)
㊃综述㊃主动脉夹层病理病因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袁千茹㊀王宝珠㊀马依彤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通信作者:马依彤,电子信箱:myt-xj@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4.01.016㊀㊀ʌ摘要ɔ㊀主动脉夹层是一种高度致死性的心血管急症㊂近年来研究表明,分子的异常表达和共存疾病可增加主动脉夹层的发病风险并加重其病情,而腔内技术改进㊁新型器械迭代研发及新夹层分期分型的提出有助于患者的精准化治疗和改善预后㊂因此,本文就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分类㊁病理机制㊁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案做一综述㊂ʌ关键词ɔ㊀主动脉夹层;㊀分类;㊀病理机制;㊀治疗基金项目: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山人才(2022TSYCLJ0001)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pathological etiology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aortic dissection㊀YuanQianru,Wang Baozhu,Ma Yitong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830054,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Ma Yitong,Email:myt-xj@ʌAbstractɔ㊀Aortic dissection is a highly fatal cardiovascular emergency.Several recently publishedstudies show that abnormal expression of molecules and coexisting diseases can increase the risk of aortic dissection and aggravate its condition.At the same time,the improvement of endovascular technology,theiterative development of new instruments,and the new proposal of stag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aortic dissec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cision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improvemen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clinical classification,pathological mechanism,risk factors,and treatment schemes for aortic dissection.ʌKey wordsɔ㊀Aortic dissection;㊀Classification;㊀Pathological mechanism;㊀TreatmentFund program: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ader-Tianshan Talent(2022TSYCLJ0001)㊀㊀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由多种病因造成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经内膜撕裂口由主动脉腔内(真腔)涌入主动脉壁中层(假腔),从而形成沿主动脉纵轴方向不同程度剥离的具有极高致死性的心血管急症㊂初次发病死亡率约为40%,前24h死亡率每小时增加1%~2%,年死亡率可高达90%[1]㊂深入研究AD的临床分类㊁病理机制㊁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案,有助于推动其研究进展,提供更准确的防治措施㊂1㊀AD的临床分类根据病程AD可分为急性(ɤ14d)㊁亚急性(15~90d)和慢性(>90d)㊂临床常根据夹层累及范围将其进行DeBakey分型和Stanford分型,前者分为三型:Ⅰ型累及整个主动脉,Ⅱ型仅累及升主动脉,Ⅲ型不累及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㊂后者分为两型:A型累及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B型仅涉及降主动脉㊂当夹层仅限于主动脉弓或由降主动脉逆撕超过主动脉弓时定义为非A非B型夹层㊂但上述分类已不能满足进入精准治疗时代后的分类要求㊂2005年孙立忠提出孙氏分型 根据主动脉根部受累情况将Stanford A 型(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细化为A1㊁A2㊁A3,根据降主动脉扩张部位将Stanford B型(TBAD)细化为B1㊁B2㊁B3,这有助于指导AD患者个性化治疗并评估预后㊂2020年Siever根据夹层类型㊁破口位置和灌注状态提出TEM分类[2]㊂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美国胸外科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STS/AATS)同年提出新的分型:根据夹层第一破口位置和近远端累及范围进行分型,破口位于Z0区为A型,破口位于Z1区或以远为B型,无明显破口且累及Z0区的AD称为Ⅰ型,同时在A/B/I右下角增加下标P(近端)㊁D(远段),分别表示夹层最近端累及范围及最远端累及范围㊂此命名将Stanford B型AD定义为Z3区域以远的夹层,并将非A非B型夹层分类为B型AD,且更关注夹层累及的最远范围,通常范围越远,破口数越多,远期假腔瘤样扩张的风险越高㊂在复杂型B型AD和非复杂型B型AD的基础上,STS/AATS新增高风险型B型AD㊂复杂型B型AD 表现为主动脉破裂或存在灌注不良综合征,高风险型B型AD的表现包括顽固性疼痛㊁顽固性高血压㊁血性胸腔积液㊁主动脉直径>40mm㊁影像学灌注不良㊁再次入院㊁破口位于小弯侧及假腔直径>22mm㊂非复杂型B型AD的特点为无主动脉破裂㊁无灌注不良和无高风险型TBAD的临床表现㊂202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提出阜外分型,将主动脉弓夹层分类分为A㊁B㊁C㊁D四型,其中C型根据夹层累及近端弓㊁全部弓和远端弓分为Cp㊁Ct㊁Cd亚型,这种分型解决了传统主动脉弓分类的局限性[3]㊂2㊀AD的病理生理学AD的病理解剖学特点与内膜损伤后血管壁中层结构异常有关,中层囊性变和平滑肌退行性变是两种主要类型,多同时存在㊂<40岁的AD以囊性变为主,年龄大的AD则以平滑肌改变为主㊂AD的形成机制涉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其病理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变化㊁血压异常㊁血管壁结构异常㊁器官功能损害和血栓形成等㊂2.1㊀血流动力学改变AD形成后,夹层处的血流量及血流速度随之改变,同时血液进入假腔会压迫真腔,加剧主动脉内腔狭窄㊂不同位置的夹层进入假腔的血流速度和流量不同,撕裂口离主动脉弓越远,血流流速越低㊂一方面,夹层下方的血流速度会显著增加,产生高剪切力,进而导致血管损伤;另一方面,夹层上方真腔狭窄,血流速度减缓,血流阻力显著增加,血液流经夹层时易形成旋涡和湍流,这增加血栓和动脉瘤形成风险并加剧真腔狭窄,进而影响血流灌注,导致周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4]㊂2.2㊀血压异常AD的血压变化是引起周围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在原发破裂口处,血流向假腔高速分流,导致真腔血流方向上出现压力下降(喷射效应),使真腔压力低于假腔压力,可致真腔受压甚至闭塞㊂真腔的流出血管也可产生低压抽吸作用导致夹层间隔向真腔移位㊂同时夹层假腔远端的继发破裂口未形成或较小时,夹层假腔受压,严重可导致由真腔供血的器官发生缺血㊂此外,夹层的位置㊁形态也会影响血压分布㊂如胸主动脉中近心端的压力增加,而腹主动脉夹层中近心端和远心端的压力均增加,在钩状夹层中假腔向下弯曲成钩状,导致近心端的压力升高,AD还可导致主动脉弹性降低和血栓形成,进而引起血压变化[5]㊂2.3㊀血管壁结构异常AD的发生发展中,血管中层结构改变导致其弹性减弱㊂此过程涉及如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自噬凋亡㊁细胞外基质降解㊁炎症等多种机制㊂同时,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局部血压不均衡导致血流对主动脉的剪切力增加,横向切应力会引起细胞功能失调,使血管壁损伤,而纵向剪切力使夹层沿血流方向不断扩张[6]㊂同时, AD动脉壁结构变化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突变基因会导致中膜受损促进AD发生㊂2.4㊀器官功能损害和血栓形成当AD破裂时,血液聚集在心包,可出现心脏压塞;同时,AD常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良,这与夹层撕脱及血栓形成以及真腔与假腔压力相对改变有关㊂当瓣环扩张或破裂,或瓣叶由假腔取代时,AD可导致主动脉瓣反流[7]㊂3㊀AD的分子机制3.1㊀细胞外基质重构细胞外基质由胶原㊁弹性纤维㊁半乳糖蛋白和粘附分子等构成,其重构是AD发病的重要分子机制㊂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分解细胞外基质的蛋白酶,其异常表达可导致AD㊂其中MMP-2和MMP-9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分解主动脉壁中的胶原和弹性纤维,导致主动脉壁弹性减弱㊂MMP-3和MMP-12可以促进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凋亡,参与AD的发生发展[8]㊂同时ADAM家族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s with thrombospondin motifs,ADAMTS)也在胞外基质的降解中起作用,其中ADAMTS-1和ADAMTS-4的增加与AD有关[9]㊂纤维蛋白(fibrillin)包括两种亚基, Fibrillin-1主要存在于动脉壁的弹性纤维中,Fibrillin-2主要存在于其他组织中㊂研究表明Fibrillin中N末端结构域与胶原纤维结合,C末端结构域则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㊁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分子结合,从而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㊁迁移与粘附等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途径[9-10]㊂纤维连接蛋白(Fibulin)-4和Fibulin-5也与弹性纤维形成相关㊂一项针对家族性胸主动脉夹层的研究发现,Fibulin-4突变导致主动脉壁的薄弱和破裂,Fibulin-5的缺失也是风险因素之一[11]㊂胶原蛋白交联酶(lysyloxidase,LOX)是一种使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交联的酶,LOX突变如p.Met292Arg㊁p.Met298Arg㊁p.Ser280Arg和p.Ser348Arg,可导致纤维蛋白过度聚集和交联,参与AD的发生[12]㊂COL3A1编码Ⅲ型胶原,高度外显性的COL3A1突变体可导致Ⅲ型胶原蛋白的不足,进一步发展成AD[13]㊂在AD早期,αvβ3整合素表达升高,通过促进内皮细胞的粘附和迁移并通过介导MMPs的表达和活性来促进AD形成㊂此外,选择素㊁粘附分子如CD44㊁CD146㊁蛋白聚糖㊁玻璃酸等均可能对AD产生影响[14]㊂3.2㊀细胞功能异常VSMC是维持主动脉正常功能的基本收缩单位,主要由特异性亚型-α肌动蛋白(α-actin2,ACTA2)和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YH11)异构体之间的ATP依赖性循环相互作用产生㊂肌球蛋白的运动由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MYLK)调控,ACTA2㊁MYH11和MYLK的突变与AD发生相关[14]㊂此外,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的基因PRKG1突变也可引起VSMC功能异常,导致AD 发生[15]㊂VSMC的异常表型转化是另一个重要特征㊂如白介素(interleukin6,IL-6)可通过激活TGF-β/Smad信号通路来诱导其向成纤维细胞的表型转化,促进AD的发生发展㊂此外,VSMC的增殖凋亡在AD发展中起重要作用㊂如IL-6还可通过激活JAK-STAT3信号通路,下调p53㊁p21等负性调控分子的表达来促进VSMC增殖,血小板衍生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B,PDGF-BB)通过激活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1/2信号通路促进VSMC增殖,导致AD发生[9]㊂而FasL则通过激活Fas信号通路,TNF-α通过激活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信号通路㊁下调Bcl-2等抗凋亡分子来促进VSMC凋亡,进而参与AD的形成㊂在受损的VSMC中,自噬和内质网应激反应被激活,增强了其死亡易感性㊂此外,非编码RNA在AD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㊂研究发现,上调miR-29可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降低miR-143和miR-145可促进VSMC表型转换㊂miRNA-17和mi-RNA181b通过TIMP-MMP途径也与基质降解有关㊂Lnc-C2orf63-4-1可直接降低STAT3的表达,减弱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的细胞凋亡㊁VSMC表型转换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阻止AD发生[16]㊂也有研究表明LncRNARP11-465L10.10作用NF-κB通路促进VSMC表型转换和MMP-9表达,促进AD发展[17]㊂Circ_ TGFBR2抑制VSMC增殖迁移,促进表型转换,体内外实验证明circ_TGFBR2充当了靶向KLF4的miR-29a的海绵等[18]㊂3.3㊀微环境改变3.3.1㊀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㊀AD的发生发展中,炎症细胞浸润是主要特征之一㊂巨噬细胞㊁T细胞㊁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会释放出IL-1β㊁TNF-α㊁IL-6㊁IL-8等炎症因子,通过激活转录因子NF-κB和AP-1等来调节包括细胞因子㊁粘附分子㊁MMPs在内的多种基因表达,诱导VSMC增殖凋亡,破坏细胞外基质[19]㊂同时氧化应激可协同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来加剧AD的发生㊂研究发现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介导的DNA损伤可激活cGAS-STING-TBK1-IRF3信号通路,促进VSMC死亡,增加主动脉壁对AngⅡ介导的AD易感性,且缺铁可通过激发线粒体氧化应激来激活内质网中的IRE1-XBP1-CHOP信号通路,加速主动脉介质中细胞凋亡,促进主动脉介质变性[20-22]㊂3.3.2㊀神经调节异常㊀研究表明,神经调节可能在AD的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㊂交感神经可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㊁肾上腺素能受体等途径参与AD的发生发展,其中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AD形成[23]㊂此外,神经递质也可直接影响主动脉细胞和基质分子的代谢分泌,如神经肽Y可通过NF-κB㊁TGF-β㊁Wnt/β-catenin等多条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增殖凋亡㊁细胞外基质降解等过程[13]㊂3.3.3㊀纤溶系统㊀AD恶化可能与纤溶系统紊乱有关[24]㊂AD早期,机体释放如组织胺㊁肾上腺素㊁血小板激活因子等物质刺激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尿激酶原激活剂,进一步激活纤溶酶原,从而清除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血液的正常循环㊂随着疾病进展,主动脉内部压力不断增加,血栓阻止纤溶酶接触到纤维蛋白,从而抑制纤溶系统㊂此外,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组织型纤溶酶抑制剂等抗纤溶因子进一步抑制纤溶系统的功能,使血栓更加稳定㊂某些情况下,使用纤溶酶原激活剂可减少AD的风险,但过度激活纤溶系统也可导致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㊂同时一些研究发现,抗纤溶药物也可减轻AD的症状并降低其病死率,因此调节纤溶系统有助于预防和治疗AD[25]㊂4㊀AD的危险因素AD多伴随其他疾病,主要包括:(1)经典危险因素:高血压㊁动脉粥样硬化㊁高脂血症㊁吸烟㊁饮酒等均与AD发生有关,但糖尿病与AD却没有明显相关,甚至呈负相关,故糖尿病在AD中的作用仍待进一步研究[26-28];(2)遗传和获得性易感性:结缔组织病,如马方综合征㊁Loeys-Ditez综合征㊁血管型Ehlers-Danlos综合征㊁Tuner综合征㊁主动脉瓣环扩张㊁家族性AD㊁多囊性肾病等[29-32];先天性主动脉异常,如主动脉瓣二叶畸形㊁主动脉缩窄等[33];主动脉炎,如大动脉炎,巨细胞性动脉炎,白塞氏病,结核和梅毒等均与AD发生有关;(3)其他:医源性AD常与创伤性㊁逆行性的导管介入术有关,此外年龄㊁性别㊁药物(如可卡因)㊁甚至气象因素及空气污染物也对AD发生有潜在影响,有研究发现A型AD 在妊娠晚期常见,而B型AD在产后更常见[34-36]㊂5㊀AD的治疗5.1㊀最佳药物治疗(best medical therapy,BMT)AD初步治疗原则是有效镇痛㊁控制心率血压,减轻主动脉剪应力,降低破裂风险㊂AD患者目标血压是维持收缩压<120mmHg或保证灌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血压,目标心率为60~80次/min㊂吗啡等止痛镇静治疗能协同控制血压㊁心率㊂所有类型AD的治疗都从药物治疗开始,介入治疗后继续进行㊂需注意,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不可单独进行血管扩张剂治疗,且溶栓剂㊁抗凝剂㊁抗血小板药禁用于AD[20]㊂5.2㊀针对TAAD外科治疗是急㊁慢性TAAD最有效的治疗,为恢复主动脉瓣功能㊁封闭假腔㊁保证冠状动脉灌注通畅,目前AD的治疗已旨在 以灌注不良和解剖学为导向 的治疗㊂对于真腔塌陷导致的主动脉弓入口和内脏动脉灌注不良的患者,单纯主动脉根部修复或置换术效果不佳㊂TEM分类基于AD解剖学及灌注状态,可协同TAAD登记(GERAADA)评分作为了解患者病情程度㊁术前状态㊁解剖结构的工具以制定最佳治疗决策㊂在孙氏手术中,A1及A2型患者大多可保留主动脉根部,A3型患者则需替换主动脉根部㊂对于复杂型A型患者,则需要进行主动脉弓部替换术㊂对未累及左右冠脉开口但累及主动脉窦部以上升主动脉且合并了主动脉瓣膜病变的患者,目前主要是行Wheat手术治疗,即切除病变的主动脉瓣瓣叶,保留窦部与冠脉开口,再行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置换㊂累及弓部的AD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经典的孙氏手术仍存在选择性脑灌注及深低温等导致的并发症㊂因此,为避免术后神经系统等组织或脏器灌注不良,通过改良孙氏手术,一种主动脉弓分支优先重建的孙氏手术技术应用于TAAD患者㊂与经典孙氏手术相比,它能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手术全程双侧脑灌注,可减少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37]㊂5.3㊀针对TBAD既往指南指出复杂型TBAD的治疗金标准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repair of thoracic aorta,TEVAR),非复杂性TBAD则是BMT同时密切随访㊂然而,随着影像技术发展㊁疾病亚群变化㊁冷冻象鼻技术应用㊁新血管内工具出现,血管内治显著增加,开放手术和BMT相应减少[38]㊂TEVAR是从外周动脉入路将覆膜支架置入主动脉,封闭夹层近端裂口,从而隔绝假腔血流㊁恢复真腔血供的治疗方法㊂可促进假腔血栓化和主动脉重构,是复杂性TBAD的标准治疗㊂但它又受限于夹层部位㊁远端破口交通等因素,故单纯TEVAR并不总能纠正脏器灌注不良㊂我国对于急性复杂型TBAD,已逐步倾向于TEVAR同期联合烟囱㊁原位开窗㊁体外开窗㊁分支支架技术等治疗方法,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㊂INSTEAD及ADSORB的研究[7]均表明对于非复杂性TBAD,早期实施TEVAR有利于主动脉重构,从而降低死亡风险,提高生存率㊂研究还表明慢性夹层主动脉重构明显劣于急性夹层㊂因此慢性期实施手术,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㊂对于具有高危特征的急性非复杂型TBAD, STS/AATS推荐延迟TEVAR治疗(超过24h~90d)可减少AD患者的早期不良事件,并改善其晚期预后[39]㊂但当病情已进展至慢性期时,也应尽可能采用腔内治疗手段,及早为患者创造最佳治疗效果[7]㊂当慢性TBAD出现动脉瘤样扩张(直径ȡ55~60mm)㊁管径进行性增加(>10mm/年)和(或)出现临床症状(疼痛㊁灌注不良)㊁再发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等症状时,即明确有开放手术或TEVAR干预的指征㊂然而,现在没有开放手术与TEVAR治疗慢性TBAD的随机对照试验,仅两项回顾性研究显示TEVAR的治疗效果(无主动脉破裂或二次干预)优于开放手术,是否预防性手术仍需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㊂近端足够的锚定区是避免内漏的关键,但TEVAR手术对封闭累及内脏区远端破口具有局限性,易出现多种不良预后,研究人员探索了各种包括PETTICOAT和stabilize技术在内的策略,以减少二次干预的需要[40]㊂此外,对于累及弓部的TBAD,复合以及全腔内手术是目前的发展方向㊂急诊抢救被误覆盖的弓上血管时可选用烟囱技术,在单根左锁骨下动脉的重建中,开窗技术和分支支架技术也日趋成熟,但对于两支及三支弓上分支的重建,则需要综合考量㊂总之,在可预见的未来,提高TBAD预后的主要方法仍着眼于TEVAR技术的改进[41]㊂6㊀特殊情况在结缔组织疾病继发的AD中,BMT后仍进展者,开放手术较TEVAR疗效更好㊂TEVAR治疗后易并发内漏㊁逆行TAAD㊁夹层破裂等,多数需二次手术㊂但紧急抢救可选择TEVAR作为后续开放性手术的过渡[2]㊂主动脉覆膜支架长度大于20cm㊁支架远端距腹腔干开口小于2cm是脊髓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而TEVAR覆盖左锁骨下动脉进行血运重建,脊髓缺血风险会降低㊂一般来说,降胸主动脉的下1/3覆盖会增加脊髓缺血风险,通过远端采用祼支架可促进假腔内血栓形成且不牺牲肋间动脉来避免损伤㊂当接受TEVAR 的患者合并高风险时,存在或不存在截瘫相关症状的TBAD 患者,对其实施CSF引流是合理的㊂但因其循证医学等级较低,临床仍需视具体情况决定[2]㊂7㊀小结综上所述,AD是由多因素㊁多机制共同作用发生的心血管急症,综合分析其分期分型㊁病理机制㊁危险因素㊁临床治疗,可为全面深入理解AD的发生发展及临床治疗相关问题提供理论支持㊂目前,一些缺乏高质量的随机临床试验支持的治疗问题,包括TEVAR对急性TBAD的最佳干预时机㊁慢性TBAD选择开放手术还是TEVAR㊁慢性TBAD手术干预的直径标准㊁急性期TEVAR在预防远期主动脉并发症中的作用㊁有脑卒中或昏迷症状的急性TBAD患者是否适合急诊外科手术等均存在争议㊂但随着诊疗技术不断发展,高质量临床研究不断开展,精准化制定患者的诊疗方案将降低AD 的发病率,改善患者的预后㊂利益冲突:无参㊀考㊀文㊀献[1]Sayed A,Munir M,Bahbah EI.Aortic Dissection:A Review ofthe Pathophysiology,Management and Prospective Advances[J].Curr Cardiol Rev,2021,17(4):e230421186875.DOI:10.2174/1573403x16666201014142930.[2]Sievers HH,Rylski B,Czerny M,et al.Aortic dissectionreconsidered:type,entry site,malperfusion classification addingclarity and enabling outcome prediction[J].Interact CardiovascThorac Surg,2020,30(3):451-457.DOI:10.1093/icvts/ivz281.[3]Qiu J,Luo X,Wu J,et al.A New Aortic Arch DissectionClassification:The Fuwai Classification[J].Front CardiovascMed,2021,8:710281.DOI:10.3389/fcvm.2021.710281.[4]Cheng Z,Riga C,Chan J,et al.Initial findings and potentialapplicability of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of the aorta in acute typeB dissection[J].J Vasc Surg,2013,57(2Suppl):35s-43s.DOI:10.1016/j.jvs.2012.07.061.[5]Franzetti G,Bonfanti M,Homer-Vanniasinkam S,et al.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the patient-specific haemodynamics ofan aortic dissection model using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J].JBiomech,2022,134:110963.DOI:10.1016/j.jbiomech.2022.110963.[6]Gao JP,Guo W.Mechanisms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progression:A review[J].Vasc Med,2022,27(1):88-96.DOI:10.1177/1358863x211021170.[7]Carrel T,Sundt TM3rd,von Kodolitsch Y,et al.Acute aorticdissection[J].Lancet,2023,401(10378):773-788.DOI:10.1016/s0140-6736(22)01970-5.[8]Maguire EM,Pearce SWA,Xiao R,et al.MatrixMetalloproteinase in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nd AorticDissection[J].Pharmaceuticals(Basel),2019,12(3):118.DOI:10.3390/ph12030118.[9]Rombouts KB,van Merrienboer TAR,Ket JCF,et al.The role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orticaneurysms and dissections[J].Eur J Clin Invest,2022,52(4):e13697.DOI:10.1111/eci.13697.[10]Muiño-Mosquera L,De Backer J.Cardiomyopathy in GeneticAortic Diseases[J].Front Pediatr,2021,9:682390.DOI:10.3389/fped.2021.682390.[11]Huawei P,Qian C,Chuan T,et al.Decreased expression offibulin-4in aortic wall of aortic dissection[J].Vascular,2014,22(1):35-41.DOI:10.1177/1708538112473976. [12]Chen W,Yang A,Jia J,et al.Lysyl Oxidase(LOX)FamilyMembers:Rationale and Their Potential as Therapeutic Targetsfor Liver Fibrosis[J].Hepatology,2020,72(2):729-741.DOI:10.1002/hep.31236.[13]Shen YH,LeMaire SA,Webb NR,et al.Aortic Aneurysms andDissections Series[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20,40(3):e37-e46.DOI:10.1161/atvbaha.120.313991. [14]Wang Z,Zhuang X,Chen B,et al.99-Case Study of SporadicAortic Dissection by Whole Exome Sequencing Indicated NovelDisease-Associated Genes and Variants in Chinese Population[J].Biomed Res Int,2020:7857043.DOI:10.1155/2020/7857043.[15]de la Fuente-Alonso A,Toral M,Alfayate A,et al.Aorticdisease in Marfan syndrome is caused by overactivation of sGC-PRKG signaling by NO[J].Nat Commun,2021,12(1):2628.DOI:10.1038/s41467-021-22933-3.[16]Ding W,Liu Y,Su Z,et al.Emerging Role of Non-CodingRNAs in Aortic Dissection[J].Biomolecules,2022,12(10):1336.DOI:10.3390/biom12101336.[17]Zhang S,Zhao S,Han X,et al.Lnc-C2orf63-4-1Confers VSMCHomeostasis and Prevents Aortic Dissection Formation via STAT3Interaction[J].Front Cell Dev Biol,2021,9:792051.DOI:10.3389/fcell.2021.792051.[18]Xu Z,Zhong K,Guo G,et al.circ_TGFBR2Inhibits VascularSmooth Muscle Cells Phenotypic Switch and Suppresses AorticDissection Progression by Sponging miR-29a[J].J InflammRes,2021,14:5877-5890.DOI:10.2147/jir.S336094. [19]Postnov A,Suslov A,Sobenin I,et al.Thoracic AorticAneurysm:Blood Pressure and Inflammation as Key Factors inthe Development of Aneurysm Dissection[J].Curr Pharm Des,2021,27(28):3122-3127.DOI:10.2174/1381612827666210210142200.[20]Oduro PK,Zheng X,Wei J,et al.The cGAS-STING signalingin cardiovascular and metabolic diseases:Future novel targetoption for pharmacotherapy[J].Acta Pharm Sin B,2022,12(1):50-75.DOI:10.1016/j.apsb.2021.05.011. [21]Asano K,Cantalupo A,Sedes L,et al.Pathophysiology andTherapeutics of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 in Marfan Syndrome[J].Biomolecules,2022,12(1):128.DOI:10.3390/biom12010128.[22]Shi F,Wang Z,Wu Q,et al.Iron deficiency promotes aorticmedia degeneration by activating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mediated IRE1signaling pathway[J].Pharmacol Res,2022,183:106366.DOI:10.1016/j.phrs.2022.106366. [23]Koo HK,Lawrence KA,Musini VM.Beta-blockers forpreventing aortic dissection in Marfan syndrome[J].CochraneDatabase Syst Rev,2017,11(11):CD011103.DOI:10.1002/14651858.CD011103.pub2.[24]Lüscher TF,Davies A,Beer JH,et al.Towards personalizedantithrombotic management with drugs and devices across thecardiovascular spectrum[J].Eur Heart J,2022,43(10):940-958.DOI:10.1093/eurheartj/ehab642.[25]Yang Y,Jiao X,Li L,et al.Increased Circulating Angiopoietin-Like Protein8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Thoracic AorticDissection and Higher Inflammatory Conditions[J].CardiovascDrugs Ther,2020,34(1):65-77.DOI:10.1007/s10557-019-06924-7.[26]Hibino M,Otaki Y,Kobeissi E,et al.Blood Pressure,Hypertension,and the Risk of Aortic Dissection Incidence andMortality:Results From the J-SCH Study,the UK BiobankStudy,and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J].Circulation,2022,145(9):633-644.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6546.[27]Liu X,Liu J,Li Y,et al.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Inflammatory Effects of Activated Macrophages in Atherosclerosisand Aortic Dissection[J].Ann Vasc Surg,2022,85:341-346.DOI:10.1016/j.avsg.2022.03.027.[28]Tong J,Xin YF,Xu X,et al.Effect of diabetes mellitus on thedissection properties of the rabbit descending thoracic aortas[J].J Biomech,2020,100:109592.DOI:10.1016/j.jbiomech.2019.109592.[29]Senser EM,Misra S,Henkin S.Thoracic Aortic Aneurysm:AClinical Review[J].Cardiol Clin,2021,39(4):505-515.DOI:10.1016/l.2021.06.003.[30]Zeigler SM,Sloan B,Jones JA.Pathophysiology andPathogenesis of Marfan Syndrome[J].Adv Exp Med Biol,2021,1348:185-206.DOI:10.1007/978-3-030-80614-9_8.[31]Deslarzes-Dubuis C,Zellweger M,Kirsch M,et al.Successfulrepair of an arch aneurysm with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in apatient with Marfan syndrome using a hybrid surgical approachand the stent-assisted balloon-induced intimal disruption andrelamination in aortic dissection repair technique[J].J VascSurg Cases Innov Tech,2021,7(3):392-395.DOI:10.1016/j.jvscit.2021.05.013.[32]Meccanici F,de Bruijn JWC,Dommisse JS,et al.Prevalenceand development of aortic dilation and dissection in women withTurner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2023,21(2):133-144.DOI:10.1080/14779072.2023.2172403.[33]Masri A,Svensson LG,Griffin BP,et al.Contemporary naturalhistory of bicuspid aortic valve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J].Heart,2017,103(17):1323-1330.DOI:10.1136/heartjnl-2016-309916.[34]Huckaby LV,Sultan I,Trimarchi S,et al.Sex-Based AorticDissection Outcom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cuteAortic Dissection[J].Ann Thorac Surg,2022,113(2):498-505.DOI:10.1016/j.athoracsur.2021.03.100. [35]Catalano MA,Mamdouhi T,Pupovac S,et al.Age,sex,andcontemporary outcomes in surgical repair of type A aorticdissection:Insights from the National Inpatient Sample[J].JTCVS Open,2022,11:23-36.DOI:10.1016/j.xjon.2022.06.013.[36]Usui R,Mutsuga M,Yoshizumi T,et al.Do meteorologicalfactors influence the occurrence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A10-year retrospective institutional study[J].Gen Thorac CardiovascSurg,2021,69(4):654-661.DOI:10.1007/s11748-020-01498-w.[37]熊健宪,陈泰华,余俊键,等.主动脉弓分支优先技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优势[J].中国医药,2022,17(2):190-194.DOI:10.3760/j.issn.1673-4777.2022.02.008.㊀Xiong JX,Chen TH,Yu JJ,et al.Advantages of aortic archbranch-first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Stanford type Aaortic dissection[J].Chin Med,2022,17(2):190-194.DOI:10.3760/j.issn.1673-4777.2022.02.008.[38]Trimarchi S,Gleason TG,Brinster DR,et al.Trends in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ARepor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ortic Dissection[J].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23:S1078-5884(23)00413-6.DOI:10.1016/j.ejvs.2023.05.015.[39]MacGillivray TE,Gleason TG,Patel HJ,et al.The Society ofThoracic Surgeons/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type B aorticdissection[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22,163(4):1231-1249.DOI:10.1016/j.jtcvs.2021.11.091. [40]Eidt JF,Vasquez J.Changing Management of Type B AorticDissections[J].Methodist Debakey Cardiovasc J,2023,19(2):59-69.DOI:10.14797/mdcvj.1171.[41]符伟国,刘轶凡,董智慧.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诊疗现状[J].中华血管外科杂志,2021,6(2):73-76.DOI:10.3760/101411-20210524-00046.㊀Fu WG,Liu YF,Dong ZH.Current treatment of Stanford type Baortic dissection involving the aortic arch[J].Chin J Vasc Surg,2021,6(2):73-76.DOI:10.3760/101411-20210524-00046.(收稿日期:2023-04-07)(本文编辑:李鹏)。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病理生理学及诊断治疗研究进展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病理生理学及诊断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c7fa61b0b4e767f5acfce45.png)
进行计算机 断层 ( C T)成像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 。
4 分 期 、分 夹层分 为急
但 可能又与肺栓塞相混淆 ,故 当 D 一二聚体升高 时应迅速
疡 破裂 时主动 脉腔 内血液流 入 中膜 以及 中膜 内的滋 养血
管破 裂均 可发生 A A D,对流人 中膜血 液 的炎 性反应 可导
致 主动脉 扩张 和破裂 。一般认 为在 主动 脉 内膜撕 裂之 前 中膜可能 即已存在退化变性或囊状 中膜坏死 … 1 。 从 内膜撕裂 口流入 的血液 在主动脉 中层形成假腔 ,固
撕 裂 口进入 主动脉 壁 内并 形成 假腔 ,假 腔 的壁不是 正常 主 动 脉壁 结构 。而 动脉 瘤 在病 理 上定 义 为动 脉 的扩 张 ,
壁仍然是正 常主动脉壁。
3 临床表现
A A D最 常见 的症 状是 突然 、剧 烈的胸 痛 ,虽然疼 痛
的性 质常描 述为撕 裂样 ,但 患者 可能更 多陈述 为时 轻时
作 者单 位 :0 5 6 0 0 1 河 北省 邯郸 市 中心 医院 心 内科
疡 以及 外伤性 主动脉透壁破 裂统称为急性 主动脉综合 征。 具 有相 同临床特 征 的 A A D、壁 间血 肿 、穿透 性主动 脉粥 样 硬化 溃 疡虽 然 在病 因 、病 理 生理 学 改变 上 不尽 相 同 ,
但 三者可 以 同时存在 或相互 转变 。主动 脉 内膜 撕裂 或溃
1 定 义
A AD是指 主动 脉 内膜发 生撕裂 ,主 动脉腔 内高速高 压 血流 经撕裂 口进 入壁 内并沿着 主动 脉壁 扩展造成 主动
主动脉夹层的诊疗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诊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f247df0941ea76e58fa04e0.png)
准确 、 速地做出诊断 , 快 尤其是能够 清楚 的看 到第 一破 口、 分 辨真假腔 、 量 裂 口和血 管腔 直 径 以及 观 察 血栓 形 成状 况 测 等。缺点是急诊病情 不稳定 时无 法顺利 完成操 作 。C T是诊 断A D的常用手段 , 具有安全 、 简单 、 准确 、 经济 的特点。 即使 在 急诊 情况下也可 以满 足术 前准备的要求 , 因此 C T在 A D的 诊 断和和术前评估 方 面都有 重要 价值 , 特别 是增 强 、 薄 的 超
宗 尸 检 报 告 提 示 发 病 率 为 0 2 一0 8 。 A 多 发 于 5 .% .% D 0岁
截瘫 , 轻瘫 或者部分神经元功 能障碍 ; 腹腔 干 、 肠系膜 上动脉
的损 伤可无消化道症状 , 严重者可 出现致命性肠 坏死 。
224 压迫 : 迫是 慢性 夹层 形 成夹 层动 脉瘤 后 的临 床表 .. 压 现 。 夹层 动 脉 瘤 压 迫 气 管 可 出 现 呼 吸 困 难 , 迫 食 管 可 出现 压
以上的人群 , 性发病平均年龄 在 6 男 9岁 , 女性 发病平 均年龄 在7 6岁 , 男性较女性发病 率高 2—3倍 。 中国 A D患者 患病 年龄有所提前。从 主动脉 夹层 累及 的 范 围来讲 累及 升 主动 脉占A D的 2 3 而限于 降主动 脉的 占 1 3 /, /。
吞 咽困难 , 压迫 喉返神 经可 出现 声音 嘶 哑 , 压迫 颈交 感 神经 可 出现 H me 综合征 , 迫上腔静脉则 出现 上腔静脉压 迫综 o r 压
A D的分型 主要 依据裂 口位 置 和夹 层 累及 范 围, e ay D B k I型夹层是指第一裂 口位 于升主动脉 , 层累及 升 主动脉 和 夹 主动脉 弓以远 ; e ayI型夹层 指第 一 裂 口位 于升 主动 脉 , D B k I 但夹层病变限于升主动脉 ; e ayI D B k I型夹层 的诊 断 .
主动脉夹层的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e9bfbe1e009581b6bd9ebed.png)
啕痛, 持续不缓解, 与急性心肌梗塞时胸痛呈进行性加重不 同_ 。A 1 ・ D的疼痛往往有迁移的特征, 提示夹层进展的途
A D患者在发病早期即获得确诊, 因此实际发病率比以往的估 径l 。 3 疼痛的位置反映了主动脉的受累部位, J 如前胸或颈部 计可能要高得多。我国A D的发病率 目前尚无统计资料, 痛往往为近端夹层, 但由 而肩胛问或背腹部痛往往为远端夹层l 。 】 ] 于几E多, l 高血压患病率高, 仅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每年新增的 病例就达百余例, 故推测全国A D患者的绝对数很大, 每年新 增的病例可能超过一万余倒。 虽然主动脉夹层的原发内膜裂E可起 自主动脉的任何一 l 处, 但绝大多数起自:1在升主动昧多位于离主动脉瓣环几 () 少见症状包括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晕厥、 瞄血管意外及猝死 等。少部分 A D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仅在影像学检查中被偶然
~
7%f 1 1 3 因此I床上必须高度重视这种特殊情况。急性心肌 6 临 收稿 日期 :0 1 8 6 2 0 —0 —1 作者简介 : 蒋雄 京( 3 男, 6岁)副主任 医师 科研方 向为: 高血 压 梗塞尤其是下壁梗塞的患者, 在进行溶栓或抗凝治疗前, 首先 及 外 周 血 管 病
的急性 A D患者首发症状为突发性剧烈“ 撕裂样 刀割样” 或“
瓣、 主动脉狭窄、 妊娠、 主动脉粥样硬化及刨伤等l 。 2 -
A D以男性 多见, 男女性别比约 3 13。根据美国 18 :l J 90
年以前的资料估计,D的年发病率约 5 0 百万【 由于 A ~1 例/ , 近 2 年来心血管影像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运用, 0 许多
主动 脉 夹层 的研 究 进 展
蒋雄 京 , 刘国仗 . 力生 刘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65cacb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b.png)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主动脉疾病,通常需要紧急治疗以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包括手术治疗、内科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多种方式。
本文将对当前主动脉夹层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手术治疗:1.外科手术治疗:传统的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
在手术中,医生会采用开放手术的方式,通过切开胸骨或背部,修复病变部位的主动脉。
这种手术风险较大,创伤较重,但是治疗效果较好,适用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
2.内膜修复手术:内膜修复手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通过直接修复主动脉夹层的内膜撕裂处,恢复主动脉血液的正常流动。
这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是需要高超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3.极化治疗:极化治疗是一种介于传统外科手术和内膜修复手术之间的新型治疗方法。
医生通过引入极化导丝,利用电力和热量对破裂内膜进行修复,从而恢复主动脉的血流通畅。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而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二、内科治疗: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通常包括降压药物、抗凝药物和镇痛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血压、减少血栓形成、减轻疼痛,但是治疗效果有限,只适用于症状较轻或不适宜手术的患者。
2.临床监护: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疾病,患者需要接受严密的临床监护,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液生化指标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三、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非手术的治疗方法,通常通过导管经血管内进入体内,利用介入设备修复主动脉夹层。
目前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手段,包括支架植入术、介入修复术等。
这种治疗方法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综上所述,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逐渐被内膜修复手术和介入治疗所取代。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会更加安全、有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
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c2a18dfa1c7aa00b52acb63.png)
依 据。
关键词 : 主 动脉 夹 层 ; 焦虑 ; 抑郁 ; 心 理 护 理
中图分类号 : 1 1 4 7 3 . 6
文献标识码 : A
森克个性问卷 、 临床 精 神 卫 生 症 状 自评 量 表 、 汉 密尔 顿抑 郁 和 焦
群体的关注 , 并 为此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的干预提供临床依据 。
1 主动脉夹层 患者焦虑、 抑 郁 的研 究 现 状
虑最表 、 焦虑 自评量 表 、 抑郁 自评量表 。
2 主 动 脉 夹 层 患者 焦 虑 、 抑 郁 的原 因 ’
险, 丽义 愿意多与家庭成员进行沟通 , 也极易产生焦虑和抑郁 情绪。再者 , 年轻医务人员经验不足和其对患者的关心偏少直
' p 、 ≯ ,
的应用[ J ] . 健康 必读杂志 , 2 0 1 l , l 0 : 1 2 7 .
1 O 张淑 贞, 杜爱琼 , 梁丽娟. 介 绍 香 港 医 院 的 三 种 护 理 记 录 模
患者 因对 监护室的环境感到陌生 , 又需要绝对 卧床休 息 , 加上
电监 护和输液泵的使用 , 让患者感 到无所适从 和焦虑。另外 , 多 数患 者因缺乏对 N D的 了解 , 担心 疾病 的预后 和手 术 的各 种风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5 —3 0
t p p 、 0
文章编号 : 1 0 0 6 — 6 4 1 1 ( 2 0 1 4 ) 1 0 — 0 0 1 7 —0 3
主动脉 夹层 ( a o  ̄ i c d i s s e c t i o n , A D) 发病 急 、 病情 进展 迅 速 、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cb72ab4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31.png)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发生在主动脉壁中的层状撕裂病变,临床上常表现为突发剧烈的剧烈胸痛,病情严重时可导致主动脉破裂,危及生命。
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多样化,目前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手术治疗、内科保守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方面。
手术治疗是主动脉夹层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是通过开胸手术或开腹手术,将夹层部分剥离并进行补片修补。
传统手术有创伤大且手术风险较高,术后恢复时间长,对患者的身体损伤较大。
近年来,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为主动脉夹层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微创手术主要包括经胸腔手术和经动脉手术两种方式。
经胸腔手术通过胸骨中线切口进入胸腔,直接修复夹层,术后创伤小,恢复快。
经动脉手术则通过血管插管,在主动脉内部进行修复,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时间更短。
这些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使得手术治疗在夹层患者中变得更加安全和有效。
内科保守治疗是主动脉夹层治疗的另一种选择。
内科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严密的监测来控制夹层的进展和减轻症状。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压控制药物、镇痛药等。
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慢心率,降低主动脉内压力,缓解胸痛症状,防止夹层进一步扩展。
血压控制药物可以降低血压,减少主动脉内部的压力,预防夹层破裂。
镇痛药可以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科保守治疗适用于一些轻度的夹层病变,或者病情不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介入治疗是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内窥镜技术在体内引入支架或者通过血管插管将导丝导管引入夹层部位进行修复。
介入治疗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可以有效控制夹层的进展。
目前,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血管内膜支架、血管内覆膜修补术以及内膜修复术等。
血管内膜支架通过引入支架来修复夹层部位,增强主动脉的支撑力,防止夹层破裂。
血管内覆膜修补术则是在夹层部位覆盖一层人工血管修补,增强主动脉的强度,防止夹层进一步扩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本研究哮喘病组
NO水平增加可能因过敏反应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 合成过多,导致炎症介质释放造成血管扩张、渗出增 加、损伤上皮细胞,引发气管炎症和狭窄,而出现相应 的临床症状。肺内感染患者SOD活性明显降低, MDA及NO明显增多,表明氧自由基参与了其病理 过程。COPD及肺心病NO水平降低其机理不清。 本研究结果提示冬季老年肺部疾病患者由于机 体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加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缺氧 和二氧化碳的潴留,体内抗氧化能力减弱,加重和诱 发呼吸道疾病。因此,在积极控制感染时,选用合适 的避免降低免疫功能的药物,同时应用抗氧化剂和自 由基清除剂,改善通气,纠正自由基与抗氧化系统的
血肿(IMH)从而引起壁内出血。上述因素的联合导
万方数据
一290一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9年lO月
第30卷
致内膜撕开并向下剥离,尤其是对身体素质差和有退 行性变的人。
AAD,而且21%一47%的人发生夹层破裂。
4
AAD的临床表现
2
AAD的易患因素及发病率 4.1临床症状 导致主动脉中层薄弱的机制可以升高主动脉内 病初最常见的症状为疼痛,大约占96%。疼痛 通常位于胸骨后、前胸及后背部。典型者疼痛突然发 生,非常严重,性质与心肌梗死不同,后者的特点是逐 渐加重。表现为突发疼痛的病人占85%,疼痛性质 类似撕裂样的占5l%,锐利的疼痛占64%,甚至更 多。AAD的疼痛可以放散到下颌、颈部、肩膀及前 臂,类似急性冠脉综合征。前胸痛一般为A型AAD, 而腹部、腰部、背部的疼痛一般为B型,但部分可有 重叠。临床怀疑AAD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疼 痛的性质、是否有放射痛、疼痛开始的强度。如这3
bAD的临床分型 可根据解剖部位划分,也可根据患病持续时间划
分。发病2周以内的定诊为AAD,2周以上的为慢
性。大部分主动脉夹层是急性的,约1/3为慢性。目
前最常用的是De Bakey和Stanford按解剖部位对主 动脉夹层的分型。A型AAD波及升主动脉,B型不 累及升主动脉。在De Bakey分型中,I型通常包括全 部主动脉,Ⅱ型仅包括升主动脉,III型仅累及降主动 脉和主动脉弓。De Bakey分型中的I和II型与Stan— ford的A型相似,因为都包括升主动脉。这种分类有 助于明确是否累及升主动脉、确定治疗方法和更好的 判断预后。1999年Svensson口。提出一套更为细腻的 分型标准,把IMH及主动脉溃疡列为分型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IMH是由于主动脉内侧壁滋养 血管的破裂所形成,它可能是发生主动脉夹层的前 兆Ho。IMH病人中10%一30%合并主动脉夹层。据
压力,引起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壁内血肿,最终 致主动脉夹层或破裂。各种遗传因素及获得性因素 使一些人成为易感人群。高血压是最重要的易患因 素,在国际上注册的主动脉夹层病人,72%有高血压 病史。其他的易患因素包括直接创伤,介入导管损伤 主动脉内膜,瓣膜、冠脉旁路或主动脉手术等。由于 可卡因导致血液儿茶酚胺浓度波动,突然增加主动脉 壁压力,故不当应用也是易患因素。发生AAD的年 轻女性病人中,有一半左右是在怀孕期间,典型的是 在妊娠期前3个月,怀孕和AAD之间的关系不清 楚¨J。遗传因素如马凡氏综合征、埃勒斯一当洛综合 征(Ehlers—Danlos syndrome)、两叶式主动脉瓣、主动 脉缩窄、特纳综合征等为年轻病人的易患因素。 AAD的发病率与患病危险因素有关。估计每百 万人每年发病约5—30例旧J。大约65%AAD起源于 升主动脉,20%起源于胸主动脉,10%在主动脉弓,其 余的起源于腹主动脉。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约为 2:1,发病高峰在60~70岁。
3
个问题都考虑到,大约91%的病人在影像检查或死
亡之前可以做出诊断。无痛性AAD通常见于昏迷、 中风及晕厥的病人。开始疼痛,随后持续几个小时甚 至几天不疼者易误诊,而反复疼痛或间歇疼痛通常都 是夹层在扩展中,而且是即将发生破裂的危险征 象‘51。 大约13%的AAD病人发生晕厥伴有疼痛或没 有疼痛【6 J,A型比B型常见。AAD病人发生晕厥的 病理学机制:夹层破裂,血液进入心包致心包填塞,引 起低血压和晕厥;夹层压迫颈动脉,脑供血减少导致 中风,发生晕厥。发生晕厥的死亡率较发:!中风或心 包填塞者高∞J。 7%的AAD病人伴严重的主动脉瓣返流,但呼吸 困难等心力衰的症状通常不重。其他表现:根据受 累分支血管不同,可以表现有神经系统症状、肢体缺 血、少尿等。主动脉破裂释放致热物质可引起发热, 但高热不常见¨J。 4.2体格检查
5
点是,两个腔(真腔、假腔)和分离的内膜显像清楚。 其他影像结果包括:主动脉真腔受压,主动脉壁增厚, 异常分支管腔,主动脉瓣返流。主动脉造影诊断 AAD的特异性94%,敏感性88%。当成像平面无内 膜瓣显影时,加上血管内血肿,假腔内血栓形成,假腔 和真腔难以区分时,导致结果为假阴性。 超声波检查。因为对远端、横断面和降主动脉的 显像不佳,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评估AAD价值有 限。肥胖、慢阻肺、机械通气和胸廓畸形者都不利于 图像的显现。TTE可发现移动的内膜片并随心动周 期有不同程度的摆动。1YrE诊断AAD的敏感性是 59%~85%,特异性63%一96%。尽管TTE评估 AAD的并发症如主动脉瓣返流,心包填塞和左室功 能是有益的,但因其很低的敏感性限制了它在诊断 AAD中的应用。 因为食管更靠近主动脉根部,经食管二维超声心 动图(TEE)克服了1TrE的很多局限,现已广泛使用, 相对安全,易于床边执行,即使是对不稳定的患者。 除了可以区分真腔、假腔和内膜瓣外,还可以显示血 流及其特点。假腔内血栓、主动脉钙化、心包填塞和 主动脉近端都可以被显像。假腔内血栓形成、移位的 内膜钙化和主动脉壁增厚都表明存在AAD。假腔内 血肿平滑均匀,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改变,壁厚7
AAD。
查的盲点,但可以用双平面和多平面的食管探头减少 盲区范围。假阴性或误诊发生原因为:当主动脉扩张 或心包填塞时未能发现内膜瓣,或近段夹层涉及到主 动脉瓣被误认为是心内膜炎赘生物或主动脉粘连。 CT检查。快速准确无创,随着螺旋CT血管造 影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主动脉及其分支技术的 不断改进,提高了CT诊断AAD的准确性。多层螺 旋CT有助于查明内膜瓣、剥离程度、分支血管受累、 主动脉尺度、假腔、心包填塞和冠状动脉等情况u
感染组比对照组SOD与GSH—PX水平明显降低(P< 0.01)。此2种酶下降水平与病情加重呈平行状态,可 能因肺部疾病,氧自由基生成增多,使SOD、GSH—PX
失衡,增加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善疾病的状态,对疾病
的治疗及愈后均会有积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9-07-14)
大量消耗及缺氧抑制SOD、GSH—PX活性,说明抗氧
仔细的查体能为判断AAD的部位提供重要线
索。70%的高血压病人发生B型夹层,大约30%的 病人发生A型夹层。低血压通常出现在早期,或发 生于心包填塞、主动脉破裂、严重的主动脉返流后。 A型夹层发生低血压(25%)比B型(4%)多。假性 低血压是因为夹层发生在肱动脉或者在头臂干动脉 导致血压测量不准确。 脉搏减弱表明两上肢的每搏血量或血压显著不 同,脉搏亦可突然消失。因而有脉搏减弱同时伴有胸 痛的病人应怀疑AAD。脉搏减弱在A型(19%一
估计IMH的病人中有28%一47%的人迟早会发生
万方数据
第5期
于东汇,等.急性主动脉夹层研究进展
.——291・-——
30%)比B型AAD(9%。20%)常见哺引。脉搏减弱 的病人易出现并发症,死亡率很高【8J。 在A型AAD中有1/3到1/2的病人可出现主动 脉瓣返流导致的舒张期杂音[10I,该杂音很柔和。虽 有严重的主动脉瓣返流,但典型的周围血管征在 AAD病人可以缺如。因为主动脉根部扩张引起主动 脉瓣功能失调,可造成急性的主动脉瓣返流。剥脱的 主动脉内膜裂片可阻塞左室流出道【l J。 因为A型AAD累及供应脑或脊髓的动脉,减少 了脑或脊髓的血液供应,所以更易引起神经系统表 现。主动脉分支血管的阻塞,可以表现为肢体或器官 (肾、肠道)的缺血。有l%~2%的AAD病例逆行撕 裂,向近心端扩展,使冠状动脉开口狭窄或闭塞(右 侧多于左侧),导致冠脉供血不足,甚至发生心肌梗 死。 如有心包摩擦音、颈静脉怒张和奇脉等累及心包 表现时,多考虑存在心包积血。夹层血肿破裂到胸 腔。引起胸腔积液,一般以左侧多见。主动脉壁的炎 症反应也可以引起胸腔积液。其他罕见的临床表现 包括:压迫左侧喉返神经造成声带麻痹,压迫食道造 成吞咽困难;破人食管和支气管时,可以引起呕血和 咯血;上腔静脉综合征;搏动性颈部肿块;Homer’s综 合征等。
等膜的结构.使生物膜的结构通透性增高,膜肿胀、融
合,造成细胞严重损伤甚至死亡,血液中相应酶活性 和生化成分发生变化。体内自由基的清除主要依靠
SOD、GSH.PX等抗氧化酶和非酶自由基清除剂。这
种高反应活性,在生物体内很难检测出来。现在I临床
较多测定过氧化产物分解代谢产物,如具有毒性的丙 二醛(MDA)。本研究中,哮喘、COPD、肺心病、肺部
化系统与自由基失衡,引起自由基与细胞膜磷脂上的
文章编号:1673-2995(2009)05-0289-06
・综述・
急性主动脉夹层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于东汇,秦玉虎(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内科,吉林吉林132013,
摘要: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较少见、潜在危险大、死亡率高的疾病,现对这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 经有较深入的研究,本文综述该心血管急症的病理生理学、分类、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现状。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 中图分类号:R543.1 文献标识码:A
1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病理生理学 典型的急性主动脉夹层(bAD)从主动脉内膜和
作者简介:于东汇(1970一),女(汉族),主治医师,本科.
中层靠内侧部开始撕开,血液流入导致主动脉夹层,
最终形成一组真腔和假腔。囊性中层坏死或者退化 是AAD形成的先决条件。高血压增加主动脉壁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