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社会民主党的阶级合作政治_焦玉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瑞典社会民主党的阶级合作政治
焦玉莉
提要瑞典社会民主党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在多党竞争的政治环境中,实行阶级合作、劳资合作和福利国家制度的方针政策,得到不少选民的支持和拥护,巩固了长期执政的地位。
这种妥协政治具有鲜明的瑞典特色。
关键词瑞典社民党阶级合作劳资合作福利国家
中图分类号D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47(2007)12-0055-02
瑞典社会民主党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执政以来,在多党竞争的政治环境中,取得了较为显赫的执政业绩。
该党根据瑞典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以妥协政治为特点,以劳资合作为主要内容的阶级合作政策,赢得并巩固了自己的执政基础。
一、阶级合作是瑞典社民党一贯的
政治主张
瑞典社民党的阶级合作主张建立在其价值理念和经济理念基础之上。
从价值理念来讲,他们从/人性善0论入手,通过培育民众的共同价值观,为阶级合作奠定思想基础。
社民党领袖汉森将国家比喻为家庭,号召把国家建设成像一个好的家庭那样,没有特权或者压迫者,只有平等、关怀、合作与互助。
从经济理念来讲,他们坚持以阶级合作方式使国家经济蛋糕越做越大的思想,认为:社会民主党必须促进生产的发展,发展生产是满足居民需要、进一步提高全体人民福利的物质基础。
如果社会上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激烈争夺,经济蛋糕就会在争夺中被弄得粉碎或者彻底毁掉,这就必须求各种集团经济利益之大同,存相互冲突的小异。
这种以妥协政治为特征的阶级合作政策,贯穿于瑞典社民党执政的全部过程。
社民党的第一任主席布兰亭提出该党的三大策略手段是:议会民主、阶级合作、政治妥协。
第二任主席汉森提出了/人民之家0的思想,认为平等、福利与合作是/人民之家0的基本要素,应该把它置于社会化长远目标之前。
1932年,汉森上台执政后提出行动纲领的指导思想就是:按照团结、合作的原则改变社会,奠定富裕的基础,为全体人民带来好处,特别强调关心近期目标,要用阶级合作、消除分歧、互相妥协的方式来实现/福利社会主义0的目标。
1944年,社民党提出要/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公民合作的社会形态代替以阶级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秩序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民党第三任主席埃兰德进一步使妥协政治制度化。
1949年,/星期四俱乐部0由社民党倡导成立,它是政府与企业界人士就重大经济政策问题定期会晤的非正式协商机构。
从1955年起,埃兰德又定期邀请企业界与工会及各大利益集团领导人到他的乡间别墅/哈普森0,在政府的非正式主持下共商国事,/哈普森民主0由此得名。
此后,社民党帕尔梅、卡尔松等继任领袖莫不把阶级合作奉为/传家宝0。
社民党在制定、实施某项政策时,充分地与其他政党、利益集团、社会团体进行协商与对话。
正因为如此,社民党总能在各个阶层和各个政党中左右逢源。
二、劳资合作是阶级合作的主要内容
社民党与工会的关系密切,选民基础稳固。
工会联盟是瑞典最重要的劳动组织,是社民党社会力量的主要源泉。
瑞典工会联盟及其下属专业工会,每年都拨出大量经费用于社民党的报刊宣传和竞选活动,并且在大选期间广泛出动,为社民党摇旗呐喊。
社民党同工会联盟有着密切的组织联系,工会联盟会员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是社民党的集体会员,工会联盟的领导人在党的领导机构里担任要职。
工会联盟视社民党为自己在多元议会体制里的政策代言人;同样,社民党也视工会联盟为自己的选民基
#
55
#
瑞典社会民主党的阶级合作政治
础。
1932年,瑞典社民党单独执政,工人与政府的关系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劳资关系也出现了重大转折,合作的局面开始形成。
1938年,在社民党的努力下,工会联合会与雇主联合会签订了/萨尔茨耶巴登0协议。
这个协议,规定了解决劳资纠纷的程序、机构,并对企业主的管理特权有所限制,工人能够对生产的分配产生影响,企业主则享有投资和扩大生产的有利条件,它对瑞典社会关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战后,瑞典成立了全国劳动力市场委员会。
它是政府、工会和资本家共同管理劳动力的机构,也是瑞典影响最大的经济机构。
其领导机构由董事长(一名)、副董事长(一名)、雇主联合会代表(三名)、工会联合会代表(三名)、职员中央组织代表(二名)、职业协会联合代表(一名)组成。
还有两位成员代表妇女和农民的利益,并在全国各省设立分支机构。
包括劳动力计划、职业培训计划、就业服务、失业救济、长期经济计划等,都与全国劳动力市场委员会直接相关,它实际上已经成为瑞典经济运行的核心,成为政府借助于劳资双方的配合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
战后初期,劳资双方还建立了企业内部共同决定生产条件、劳动条件的合作制度。
1976年,社民党执政的瑞典议会通过了5劳动生活共决法6。
其要点是:第一,企业主在对企业经营作出重大改变和决定雇员劳动条件以前,须同工会进行谈判,工会可以要求对任何其他问题举行地方一级或中央一级的谈判;第二,要求企业主将企业经济技术情报以及从事政策的指导原则经常向工会通报;第三,工会有权查询账目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文件。
帕尔梅认为,法令的通过使瑞典进入了经济民主化阶段,因为它给予工会就企业的劳动组织和管理的一切问题进行谈判的权力,以及了解企业内发生的一切事情的权力。
1983年,瑞典议会通过/雇员投资基金0法案,使工人开始拥有集体掌握资本的权利,大大改变了工会在社会生活、经济活动中的地位。
三、阶级合作的条件与保障
社民党的阶级合作政策之所以取得成功,与其国家、民族状况和历史传统等条件是密切相关的。
也就是说,它符合瑞典实际情况而获得选民拥护。
瑞典人口只有900多万,民族构成单一,几乎全体居民都讲同样的语言,占总人口95%的居民同属路德教派,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不存在某些西方国家那样的矛盾,也不存在任何尖锐的地区性对立。
瑞典执行/平时不结盟、战时守中立0的和平中立外交政策,自1814年以来既无内战又无外战,长期的和平环境为妥协政治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瑞典具有较悠久的民主传统。
1617年,议会确立了/四等级0(即贵族、教士、市民、农民)制度,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过程同许多西欧国家不同,没有出现暴力革命和资产阶级与贵族的公开冲突,资产阶级与贵族双方都愿意走互相让步的道路。
阶级合作政治有其思想保障。
瑞典社民党认为,社会的不平等首先在于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他们从/人性善0论入手,通过教育(社会教育、国民教育)民众来优化社会环境。
其教育的目的很明确,即帮助人们来帮助自己。
阶级合作政治有其经济制度保障。
社民党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的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以分配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政策,是瑞典社民党执政的主要政策,它追求社会公平,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自执政以来,这个政策一直是社民党在历次大选中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志。
在社民党看来,人绝不仅仅是市场上的挣钱者,人毕竟还要生活在社会中,这就必须实行福利国家制度。
阶级合作政治有其组织保障。
绝大多数的蓝领工人都参加了工会,工会联合会内部没有种族、宗教的冲突,纪律严明。
白领工会(中央组织委员会)也有70万左右会员。
社民党青年联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成为群众性组织。
社民党还有一个广泛的组织系统,包括劳工和人民运动,全国房客协会、全国领取养老金组织、工人运动协会、人民公园和/人民之家0以及规模巨大的工人教育协会。
丰富的社会团体组织资源使各阶级之间的合作较为便利。
主客观的条件使得瑞典社民党的阶级合作政治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
也就是说,它是符合国情的,并且社民党制定政策前经过各利益团体充分协商,得到了不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社民党在多党竞争和选举政治环境中能巩固长期执政的地位。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
#
56
#
5理论视野6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