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象“心”与心-脑关系的现代解析和改革探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中医学脏腑理论———“藏象学说”根源于三千多年前黄帝內经,《素问·
六节藏象论》:“脏象何如?”,后续于《五脏生成篇》,完成于《五脏别论篇》。
内容虽经历代注解与发挥,但仍围绕《内经》始创的基本理论范围。
中、西医学两种体系的发展,起始与过程都根源于实践,根据人体实际存在和实际变化不断深化认识,但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同,因而既有某些共同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既有共通性也有对立性。
面对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中医学也应迅速大量吸收现代科技发展中的成果,大力创造和改革,求得彻底更新和发展。
现代中医学也应寻找中医学的现代科学解释。
本论试图走出第一步。
1揭开中医“藏象学”的面纱—内脏器官系统论
中医脏腑理论出自《黄帝內经》,源于宏观概述的“藏象论”,它以生理功能系统内含解剖学定位,并联系病理变化表现,而冠以代表所属系统名称。
而非西医以具体解剖脏器,寻求生理功能,再发展到系统解剖与生理联系。
中医脏腑的生理和病理体系,其实包含着现代医学多个解剖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既有其物质基础,也有其形态结构,但在形态结构上是分散的,分散存在于多个子系统和多个器官之中,却以生理与病理相关,紧密联系为一体。
因此在研究脏腑时,应将脏腑作为功能单位来研究,充份体现人体的统一性和各脏腑的特殊性,以及辨证的不断变化的规律。
当前,对中医脏腑论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不要从一脏一腑的名称和西医脏器名称对照来理解,而要以系统论的观念来认识中医学的五脏“脏象”是五大系统。
内经所述之五脏,不仅仅指有形可见的五种血肉內脏之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的个体,而且是指以五种内脏为中心的五大心、肝、脾、肺、肾系统。
正如《中医藏象学》所称“是一个活体人的生理功能的五类系统的代称”。
个人认为不仅如此,它还包涵病理生理变化,联系病理症候衍变的辨证形式系统。
例如贯穿了阴阳平衡与盛衰的变化;五脏系统间及与六腑器官间生尅制化、相乘相侮、气血运行盛衰等变化规律。
即五脏大系统是以生理功能为核心,联系病理及证候演变过程系列表现,取一个有代表性的有形脏器为作为系统名称,即心系统,肝,脾,肺,肾系统。
2“心象”是心-脑脏器系统
源于内经的中医藏象《心象》,是指以心为中心的大心系统,实际上是指“心血管—内分泌-脑神经系统”。
内经《素问·
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素问·
五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主肾也。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
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宣明五气》:“心藏神”,《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灵枢·
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素问·举痛》:“思则心有所存”,《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论述。
说明《黄帝内经》的理论认为心脏是血液归属与输送中心,充养血脉,是供应全身血液的主要脏器;同时也是主宰精神、意识、思维、语言、行为、认知、情感、心理等活动的器官。
这是心血管和脑神经中枢系统功能的合称。
心象,即大心系统。
也就是将脑神经系统(包括协调内脏器官的植物神経和神经-内分泌)统一在大心系统之内。
心系统也是人体各系统的统帅“心者,君主之官……”,最高协调中心,主宰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包括主宰人的情志变化。
明·张介宾在《类经·
脏象类》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为一身之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是,故曰神明出焉”。
《灵枢·
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懈怠安卧。
”都是说心-脑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能统摄全身机能,适应内外环境千变万化。
如心-脑有病变,髓海邪气过盛,则表现为狂躁妄动,举止失常,此时动作轻巧敏捷,力大超过常人;若脑之髓海不足,则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方面的异常表现,可见头晕耳鸣,腿酸无力,目眩眼花,疲倦思睡,记忆力减弱等临床表现。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但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素问·
逆调论》云:“肾不生,则髓不能满。
”陈修园《医学从众录》云:“肾为肝之母,而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肾有阴阳,肾阳上温心阳,肾阴滋养心阴,肾阴阳充足,共济心脑,心脏搏血跳动有力,精神适时振奋。
现代研究证明肾阴肾阳皆是内分泌调节激素,所以,心主神明,是对精神-神经-内分泌-靶器官这个机体最重要的调控网络的整体概括,是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脏腑相关的重要体现。
大心系统也即是心血管—内分泌—脑神经系统的总称。
下面将分别讨论心象概括心血管系统与心脑神系统。
2.1心-血液-血管系统或心血液循行系统
如内经《素问·
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又《素问·
五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主肾也。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血者皆属于心,…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素问·
阴阴应象大论》:“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
”是说心之藏象是主宰人体的血液循行于周身,并主宰精神意识神奇变化之最高生命中枢,是维护生命的根本。
心脏内的血液经脉管循行于全身,其脉管内含红色血液充实于全身各部位,其荣华表现在面部之色气,在人体阴阳属性中相当于最阳性(最有动力),其主要联系是肾系统。
全身所有的血液都要归属经过心脏,再经过肝、脾、肾添加精华物质而输送全身器官与四肢。
心系之血液夜卧时轮回归养于肝(在肝中生化与新陈代谢),活动时由肝再充养入血脉,作为供应全身的血液的源流,循脉管流动于身体各部份;这种含有精华物质的血液充于眼而能视物,充养于足则能行走,充养于手掌则有力量握持,充养到手指才能做精细的摄取动作。
说明心是一个血泵,以接收并充满赤色血液而能搏动的心脏为主体,连同担任输送血液的脉管,推进血液循环周身,组成“心脏-血液与血管功能系统”。
2.2心脑神系统或脑脊髓神经(“筋”)功能系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灵枢·
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又《素问·
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静养。
”,《灵枢·
本神》:“心藏脉,脉含神,心气虛则悲,实则笑不休。
”,《灵枢·营卫生会》:“血者,神气也”。
《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所说“任物”是指接受外界信息于以分析反应。
以上说明心系并列的主要功能是神明,即精神、情志、智能。
是发出精神与神气,接受内外界信息,进行思维、分析、认知、判断并作出适当反应。
2.2.1中医学对脑、髓的认识
《灵枢·
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素问·
逆调论篇》云:“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清代名医程杏轩《医述》曰:“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
中医藏象“心”与心-脑关系的现代解析和
改革探求
姚谦1敖明章2
(1.湖北医药学院,湖北十堰442000;2.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作者简介:姚谦,湖北医药学院,主任医师,80岁退休作。
敖明章,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5
. All Rights Reserved.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为化生之源”。
《灵枢·
五癃津液别论》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灵枢·
决气篇》亦云:“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以上所论,是说受父母之精交合而成的精,首先生成脑及髓,然后生成骨骼、血管、营血、筋腱、肌肉、皮肤及长出毛发。
并且说明脑与髓以及肾与脑髓的直接关系,即“脑为髓海”,“肾不生,则髓不能满”。
同时又指出虽然脑髓是由先天之精结合而生成,但其髓海的补充供养,是由肾精不断输入和五谷化生的营养津液源源不断的补益而充实。
关于脑的位置和形态,《灵枢·
海论》曰:“脑为髓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说明颅骨内装满脑髓,上自头盖顶部,下至头颅骨末端的颅颈交界的风府穴。
在《道藏》收载的历代道书中,对脑的形态结构也有记述:人脑大体上分为“九瓣”或称“九宫”,即四方四隅,并中央,皆为神灵居住之所。
是说人脑由两个额瓣、两个顶瓣、两个颞瓣、两个枕瓣以及中央瓣等九个部位构成,并称之为九宮。
这与现代解剖将大脑分为额、顶、颞、枕各两叶并中央间脑共九个部份极为相似。
其对脊髓的定位如宋·邵康节《观物外篇》曰:“今视藏象,其脊骨中髓,上至于脑,下至于尾骶,其两旁附肋骨,每节两向,皆有细络,一道内连腹中,与心肺缘及五脏相通”。
将脊髓的定位在脊骨中,上至于脑,下至于尾骶,以及分支附肋,脊节两向,皆有细络,内连心肺腹中与五脏相通。
既肯定脑与脊髓相连接的关系,并粗略的认识到由脊髓中逐节分出细络,延胸肋腹部分布,并内联五脏,这与现代医学脑脊髓神经系统分布基本一致。
2.2.2关于脑髓的功能与重要性
1)脑为元神之府,真气聚集之所,出智慧与认知功能:
《灵枢·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顷视深,精神将夺矣。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脉要精微论》说:“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这是说头脑是精气神明之所在,精、气、神上聚于脑,如果精气神不足,就表现出头颅抬举无力而倾斜垂搭,两眼无神而看不清事物,进展到颠倒黒白长短的昏蒙程度,则是精神衰败;而精气神明的功能,是人能够认识外界事物,进行分析辨别的认知能力和智慧,例如识别各种物体的颜色和不同的形状等等。
如果认识发生障碍,不能辨别周围事物,就是精的衰败而神亦离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辛夷发明》云:“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
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
王肯堂《证治准绳·
真头痛》云:“盖髓海真气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可治”,因“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至清而不可犯也”。
说明脑是精气神会聚之所,为至高至清的元神(元神是统帅神魂魄意志之本神)所居,关乎人身生命之主宰,受中气和清阳之气的升托,并通利九窍(两眼、两耳与鼻、口、舌、二阴),既不能失去精华之血和真气供养以及清阳的升托,也不能受邪气的侵犯。
前者不济则头倾视深,九窍不利;后者受邪则死,不可治或难治。
足见头脑是精神、智慧、认知世界与生存本能的高级统合中枢,在人身有极重要位置。
2)脑与髓联系全身内外:
《难经·
二十八难》说:“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清代刘思敬在《彻剩八编内镜·
头面脏腑形色观》中对脑髓与脑筋的论述颇为详细:“……颈节膂髓,连脑为一……脑之皮分内外层,内柔而外坚,既以保全体气,又以肇始诸筋,筋自脑出者六偶,独一偶逾颈至胸,下垂胃口之前,余悉存顶内,导气于五官,或令之动,或令之觉。
又从膂髓出筋十三偶,各有细络旁分,无肤不及。
其以皮肤接处,稍变似肤,始缘以引气入肤,充满周身,无弗达矣。
筋之体,瓤其里,皮其表,类于脑,以脑与周身联系之要约”。
《难经》明确指出统领十二经的督脉,自下而上并脊柱内之脊髓上行至风府(枕后下方),入于脑中,并属于脑。
而至清代医学家已认识到颈髓分节,上连脑为一体,而脑的构造有皮包于脑周,皮分内外层,外坚内柔,外坚可保全脑髓之精气功能,内柔又联系诸多筋经。
自脑出于颈有六对筋经,另有单独一对穿过颈进入胸部,下垂布于胃上口之前,其余筋经都存于颅内,传导脑气到达五官,使五官能动,并能视、味、嗅、听觉;还从脊髓分出十三对筋经,再由这些筋经细分支络,分布到全身所有皮肤、肌肉、筋腱,使皮肤肌肉筋腱等里里外外都能与脑中枢相联系,认为筋经是脑与周身联系的重要通路。
关于脑与髓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脉要精微论》说:“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医述·卷十一·
杂证汇参》云:“脑为髓海……脑髓纯者灵,杂者钝,耳目皆由以禀令,故聪明焉”,程杏轩引《会心录》曰:“……盖脑为神脏,谓之泥丸宫而精髓藏焉。
人生精气实于下,则髓海满于
上,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脑藏髓,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身”。
都是说脑是清阳之气与精华血液会聚的最高中枢,进而产生元神,是神明所在之府,以统帅全身,耳目五官及全身各部皆受其指挥,因此,脑是至尊而不可侵犯之神脏,聪明智慧发出之地,不可不纯(不可受邪)。
脑与周身的联系通过脊髓与其分支筋经,布于全身内外无处不到。
由此观之,在中医学发展历程中,已逐渐对脑与脊髓的构造并脊神经与周围神经联系与分布,以及脑脊髓神经功能,有了附合实际的认识与概略的理论叙述,对脑作为高级神明智慧中枢功能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认识到,脑对全身内外环境适应性调节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有“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论断。
3)中医学独特的经络系统与脑脊髓神经的联系:
经络系统与脑脊髓神经的联系构成人体独特的大网络。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难经·
二十八难》亦说:“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说明由督脉并脊髓入附于脑,会同从头颅空窍注入的诸经脉,从上部交接于脑内,在督脉监督下,接收脑的统领,进而引导气血循行周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调节全身的功能活动。
此网络既保证了脑与全身经脉相联系,又配合脑脊髓神经系统通过另一独特的网络—经络,调节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以至肌肉皮毛的生理病理变化。
贾少微、王凡等用SPECT 和99mTc-ECD 研究了63例(189人次)正常人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针刺前、留针和电针时rCBF 和脑功能活动的变化。
SPECT 显示,针刺一侧肢体穴位时,以对侧大脑皮质、对侧丘脑、同侧基底节和双侧小脑皮质rCBF 和脑功能活动增高变化为主。
缺血性脑血管病人比正常人反应更敏感。
近年来,众多医学科研专家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大脑中的针刺效应,“多项研究表明,针刺一定腧穴在脑部可得到相应区域的响应和激活,可引起大脑特殊的活动。
针刺不同穴位所影响的脑功能区不同,腧穴与脑区之间可能存在特异性对应关系”。
以上研究均证明:脑脊髓神经系统与经络系统交会于脑,既密切联系而又各自功能独立,并共同构成人体生理、病理生理大网络体系。
这是对现代医学的重要补充。
2.3心神
﹙脑神﹚的内涵:《内经》中的“神”含义复杂,就人体而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人体适应周围环境与自然界变化的能力表现;狭义之“神”特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
关于中医学对神或神气的内含,总体与现代神经精神学、心理学对于意识、思维、认知、精神活动基本上一致,只不过具体形容稍有区别。
如内经《灵枢·
本神》:“黄帝问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至于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思、智、虑?请问其故?”。
这是以针刺治疗必须先根据病人的精神状况,作出诊疗的判断,从而论及血、脉、营、气、精、神的所在部位与本质。
它是蕴藏在五脏中的人的生命活动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其根本是神气状态。
如果人过分纵欲淫荡,不断耗伤而损失掉五脏的精气,就会使魂魄飘扬,意志混乱恍惚,失去智慧和思维分析能力,这是什么原因呢?又怎么理解精、神、魂、魄、心、意、思、智、虑这些不同的精神状态表现?“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以上是岐伯回答说:天地这个大自然,给予我们有规律的生化之机,长养之气。
长养之气不断随着生化之机而生成精(精华的物质),精之阴阳相交合变化产生精神,而精神内含可分神、魂、魄、意、心(志)、思、虑、智等八个元素成份。
接受外界亊物,承担分析反应而应变的主体在心神。
怎样理解神志与精神的各个成份呢?具体分析八个元素:阴阳(男女)两精交合而生出的是神;随神往来活动而出现的感觉机能称之魂;跟随精气一同出入而产生的精神另一活动功能叫做魄(相当于魄力);心中有记忆并产生欲念的过程叫做意;决定将欲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叫志;为了实现欲念将意志变成为现实而反复考虑的过程叫思;因思索而推演的过程叫虑;因思虑而定出巧妙解决事物方法的过程和能力叫做智。
但让人自发去了解客观事物、接受外界信息并作出的主观反应的是心神,接受外界信息产生神的应变总担当在心(脑)这个神的中心。
因此,聰明智慧的人养生方法,应当顺应四时,根据气候的寒热变化调正适应,平时既不过喜,也不过怒,顺自然而安居,根据阴阳盛衰变化进行调节,达到刚柔相济,就可以百邪不
6
. All Rights Reserved.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上接第14页)检查摄像头采用配置旋转侧视功能镜头,能够对摄像头周围的被检件表面进行观察。
同时配置的耐辐照的LED 光源在0-1m 范围内有效,满足应用需要。
1)检查摄像头的水平分辨率高达600TVL,结合模拟放大及图像增强功能,有效解决了定焦镜头相机无法进行光学变倍的缺点,同时使图像分辨率达到准高清标准。
适合表面细节检验;
2)检查摄像头直径为40.5mm,能够通过上下支撑板上直径为51mm 的流量分配孔,可以到达稳压器下封头附近的检查区域;
3)检查摄像头能够耐受1.0E6rad/h 的剂量率,能够承受总计达2.0E8rads 的累计剂量,能够满足在放射性极强的环境中,近距离观察被检表面并获得高质量视频图像;
4)检查摄像头重量约1.5kg,适合将检查摄像头从人孔装入,并从上向下施放对距人孔约9~11米的检查区域实施视频检查;
5)检查摄像头为一体化设计,设备上没有外露的螺钉等紧固件或部件,能够有效杜绝异物坠入稳压器内部;
6)检查摄像头镜头焦距为17mm,有效视距为0-500mm。
检查摄像头周围所有被检对象均在有效视距内,能够保证检查图像的有效性;
7)检查摄像头观察垂直视角为34°,能够观察到稳压器电加热元件与上、下支撑板附近的被检表面和电加热元件套管与稳压器下封头内表面堆焊层的密封焊,满足全范围周向覆盖检查的要求;
8)检查摄像头水平视角45°,能够保证单个视点被检件周向覆盖角约100°,满足全范围周向覆盖检查的要求。
2.3.4监控摄像头技术分析
监控摄像头采用CNPO 开发的CATU 水下视频检查系统,该设备通过稳压器人孔装入稳压器内部。
通过稳压器电加热元件视频检查机械装置悬挂在检查摄像头附近,对检查摄像头的工作状态,特别是穿
过上、下支撑板上的流量分配孔时进行定位监控,见图3。
3工程应用
该视频检查技术和检查设备满足在役检查使用的技术要求,已得到核电厂业主认可,且已成功应用于我国某核电厂稳压器的在役检查,检查中发现了电加热元件包壳的缺陷,核电厂根据检查结果及时对存在缺陷的稳压器电加热元件进行了更换,保证了受检设备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4结论
1)检查摄像头满足稳压器电加热元件丛林分布、层叠结构的特点,穿过流量分配孔,通过上下支撑板,可达被检部件实施全范围覆盖检查的要求;
2)监控摄像头为一体化设计,设备上没有外露的电气部件,且使用的紧固件均进行防松脱处理,有效杜绝异物坠入稳压器内部,监控摄像头具备俯仰、旋转、光学变倍、辅助照明功能,悬挂于稳压器内部,对稳压器下半部进行全方位监控和细节观察,监控摄像头采用气密封结构,能够满足稳压器内部潮湿的工作环境中;
3)通过在役检查期间的工程应用,研制的稳压器电加热元件及套管视频检验设备满足在役检查使用的技术要求,是保证稳压器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1]RSE-M 1997压水堆核岛机械部件在役检查规则[S].
[责任编辑:汤静]
侵,延年长寿。
其后,岐伯接着说:“是故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滛而不止。
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愁优者,气闭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都是以生理病理角度讲心神,若思虑过度,恐俱不已,悲哀伤痛过极,大喜大乐过激,都会损伤神气,使精神涣散不能收敛,神气闭塞而精神障碍,惶恐不已而使精气流失,甚至神志昏愦而失去常态。
这些全都是讲心﹙脑﹚的精神活动从生理失调到病理变化的密切关系,具体分辨为五志七情,符合现代医学对脑中枢神经精神活动包括心理功能的研究结果。
这里所讨论的心神就是脑神。
3对中医脏象论之心与脑出神明为精神所舍论的改革建议
1)脑是精神与意识,智慧与识知功能的发生体;脑是神明发生之主体,应为现代中医确认。
中医学《黄帝内经》中早已有对脑的基本论述,只是不够全面透彻而将脑列入奇恒之府,目的也是待以后进一步观察论述。
如《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何为精?《灵枢·
决气》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说明了脑髄和精与神的生成关系。
《素问·
脉要精微论》言:“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则精神将夺也”。
汉代张仲景《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准则》曰:“头身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
隋代·
杨上善云:“头是心神所居”。
至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曰:“头者人之元首,人神之所注”。
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头者诸阳之会,上丹产于泥丸宫,百神所聚”。
明代李梃在
《医学入门·
心》中领悟出人心有二:一是,藏于胸中,推动血行的“血肉之心”;二是,无具体形态可言的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神明之心”。
他已经否认了胸中的心有主宰生命活动的全部功能,认为这个“血肉之心”只有推动血行的作用,而另“神明之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亦提出“灵机记忆不在心而在脑”;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有“人之记性,皆在脑中”;《东医宝鉴·外形篇·
头》则指出“头为天谷以藏神”把听觉、视觉、嗅觉以及思维、记忆、言语等功能归于头脑。
明代著名医药学先师李时珍认为“脑为元神之府”。
中医学自古代以迄现代都没有否定脑是精、髓之所,神藏之地。
精神与意识,智慧与识知活动仍然是由大脑组织细胞所发生。
现代脑电生理实验,脑CT、脑核磁共振成像及脑生化代谢的ECT 成像等诸多现代科研实验,均以大量的资料验证,临床实践也以无数资料证实。
普世皆知,脑外伤、脑炎、脑出血、脑梗塞所造成的昏迷时,无意
识思维和情感表达,深度昏迷时更无任何感觉,处与外界联系中断状态,然而心脏仍然跳动,心血管进行的血液循环仍持续进行,脑血液循环除病变区减少外仍持续运行。
中医学称之为“心包受邪”,此心包非心脏局部解剖学的心包,因为这意义上的心包仍完好无损,仍保护着心脏跳动供血,而彼所谓“心包受邪”的“心包”,乃是病理上广义的“心包”,即现代已研究清楚的脑(包括大脑小脑中脑)和脑干。
通过脑干与脊髓并植物神经和内分泌联系全身各部位,以调节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这已是现代生物学和人体医学研究得十分清楚的事实。
所幸的是现代中医已确认“脑病”范畴及病因病机,1997年颁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疾病部分》明确列出“脑系病类”,如痫病、癫病、狂病、癫狂病、多寐、不寐、中风、脑瘤、脑萎、痴呆、偏头痛、脑鸣等34种,成为继承发展中医“脑主神明”论学说的里程碑。
脑是神明发生之主体,应为现代中医确认。
2)传统中医学早已认识到脑髓是人的精神思维之主要功能发生地,现代中医学即应将脑由奇恒之府改为奇恒之脏,亦或称之为“神脏”,即“脑神脏”。
《灵枢·
决气篇》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精成而后脑髓生”,《五脏生成篇》:“诸髓皆属于脑”,说明脑髓由肾精所化生,髓生脑,脑内充满脑髓。
《医述》曰:“脑为髓海……”。
现代解剖和生理科研也充分证明“脑”是功能发达的实质性脏器,肯定了脑与精神的密切渊源及重要地位。
中医学当然也应明确脑髓更属于“藏而不泻”的真正的“奇恒之脏”,或者说是“脑神脏”。
21世纪,人类对脑的研究进入了“认识脑,保护脑,开发脑”的关键时期,对结构最复杂,含有几百亿甚至千亿多种形态细胞的大脑、小脑、脑干和脑脊髄的脑脊髄神经系统,无论是现代西医、中医对它的了解都甚少,它含有远未揭开的诸多功能和秘密。
作为迈向现代化的医学,无论西医或中医,在承认已知结构和功能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心脏与脑脏之间的统一性和相关性,会发生对人脑的观念的根本性变化。
中医药学应首先实现从“心主神明”到“心-脑主神明”的理论变革,把心与脑的密切相关及“心-脑主神明”论
,列为人体最重要、最复杂的核心问题去研究,把建立“心-脑主神明”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去创建,从而推动中医“心-脑主神明”的现代化研究与发展,并以此为突破点,引导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现代化发展。
[责任编辑:
杨玉洁]
7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