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Ⅰ文综历史试题及解析
2020年全国卷Ⅰ文综历史选择题答案初步解析
2020年全国卷Ⅰ文综历史选择题答案初步解析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A项的分析:其一,礼乐制度是强化分封制、宗法制中的等级部分,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等级、身份,题干信息与礼乐制度没有直接关系;其二,题干信息只有楚国国君熊通自立为王的一个事例,不能得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的普遍结论。
A不正确。
B项的分析:其一,题干信息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其二,王位世袭制度当时也没有消亡,不合史实。
B不正确。
C项的分析:其一,宗法制度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等,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宗法制度;其二,宗法制度“开始解体”的史实依据,可能在春秋时期,但不是题干事例。
C不正确。
D项的分析:分封制是周王把畿外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建国”。
周王授土、授民以外,还授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不等,如姬旦为公、姜尚为侯,为外爵,世袭罔替)。
人民、领土、主权是国家三要素,“三授”即授权建国。
诸侯的爵位不能擅自提升,尤其诸侯不能“自立为王”,与周王平等,说明分封制的有关规定遭到破坏。
D正确。
25.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人文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C【解析】:A项的分析:吐蕃在西南,西域在西北。
A不正确。
B项的分析:《步辇图》有皇帝、吐蕃使臣、宫女等,是宫廷题材,与市井风情(百姓生活)无关。
B 不正确。
C项的分析:《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可视为图像史料,同时又是美术作品。
2021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答案解析本次高考历史试卷相对于往年而言,难度略有增加,但整体难度较为平稳,各大题型出现情况符合历史考点和历年趋势。
下面我就整张试卷进行解析。
一、选择题部分1. 选A。
该题考查了对文化传统的理解。
“道家思想”、“根本之道”这些词语都是与道家相关的,而儒家思想则更强调教化和治理。
因此答案为A。
2. 选B。
该题考查了对甲骨文的了解。
题干的“日”字中心不规则的部分就是甲骨文的“日”字,所以答案为B。
3. 选C。
该题考查了对唐朝的了解。
王勃是唐朝初年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滕王阁序》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散文之一,所以答案为C。
4. 选D。
该题考查了对宋朝科举考试的了解。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其中进士是最高等级的考试,所以答案为D。
5. 选B。
该题考查了对北欧神话的了解。
卡尔瓦拉是北欧神话中的一个地方,同时也是《卡尔瓦拉》这部史诗的故事发生地,所以答案为B。
6. 选D。
该题考查了对英国民主制度的了解。
万国公法和英国制宪法一样,都是以民主、法治、自由、人权为基础的,所以答案为D。
7. 选C。
该题考查了对北美殖民地的了解。
新英格兰是美国的东北部地区,早期是英国殖民地,后来发展为现在的六个州,所以答案为C。
8. 选A。
该题考查了对日本战国时期的了解。
小早川元就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最初侍奉于大名龟山城,后来成为熊本藩的藩主,所以答案为A。
9. 选B。
该题考查了对20世纪国共两党合作的了解。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合作,共同对抗日军,所以答案为B。
10. 选C。
该题考查了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丝绸之路是连接东方和西方的古代贸易路线,其中的“丝绸”指的是指中国的丝绸,所以答案为C。
二、解答题部分11. (1)选B。
(2)选B。
(3)选C。
(4)选A。
(5)选D。
该题考查了对明朝的了解,需要考生对明朝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
而对于解答题的部分,同样需要考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一、试题总体评价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整体上延续了以往的风格,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强调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
试题题型稳定,内容涵盖广泛,重点突出,难度适中。
二、具体题目解析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该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涉及了农业、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
试题以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为材料,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和深入的理解能力。
2、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该题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为主题,选取了多个历史事件为背景材料,涉及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历史事件的经过,还要理解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3、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该题以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涉及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能够分析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4、世界古代文明该题以世界古代文明为主题,选取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文明为背景材料,涉及了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
试题要求学生具备对古代文明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能力。
5、世界近代史该题以世界近代史为主题,涉及了工业革命、殖民地运动、世界大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能够分析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备考建议1、夯实基础知识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学生在备考时要认真学习历史教材,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
同时,要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提高解题能力高考历史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强调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
因此,学生在备考时要注重解题能力的提高,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关注时事热点高考历史试题往往会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命题。
全国I卷高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全国I卷高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28.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原创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历史答案解析(选择题部分)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历史答案解析(选择题部分)作者:刘立坤(原创)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西周的宗法制。
本题题干是对商朝和西周王位继承信息的对比,题干透露了商朝的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在材料中虽未提及,但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因此可以确定B项正确。
自夏朝禹传启开启家天下,中国古代的王位继承方式就由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故A 项错误。
以君主寿命的长短来对比两个朝代的王位传承,明显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从商朝“兄终弟及”到西周“嫡长子继承制”,明显血缘纽带关系强化,故D项错误。
故选B。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初一直存在地方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的情况,汉武帝继位后曾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例如推恩令、酎金夺爵、附益法等,本题题干也是其削弱地方诸侯势力的一项措施。
本题两句材料的主语分别是“朝廷”和“诸侯王”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处理。
概括主要意思为:地方诸侯王须要从中央购买极其昂贵的“皮币”包裹礼物向中央献礼。
朝廷的此种做法明显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故C项正确。
题干中的“皮币”并非一种货币,故A项错误。
此措施为经济上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是其统一思想的措施,故B项错误。
此项措施是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一项措施,可以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用“实现了”太绝对,故D项错误。
【2023年高考试题】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3年高考试题】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试题(附参考答案)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C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
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
这种风尚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
这有助于A.士族阶层的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答案】D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
这一措施意在A.强调农商皆本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答案】B28.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
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答案】D29.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
”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
这反映出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答案】C30.图3图4图3、图4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
全国卷I文综历史高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讲课教案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地理:1-11 36 37 43 44历史:24-35 41 42 45 46 47政治:12-23 38 39 40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上升到%,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延误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答案】D
• 【解析】材料中“皖直交斗”的关键信息说明 了当时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正在混战,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所 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 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 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 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 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 一时局出现在( )
•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 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 有所发展。(10分)
• 不同之处: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 的学说,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 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成为正统思想。孔孟儒 学则强调“仁、礼”、“德治”、“仁政”等,不受 统治者重视。
发展: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 思辩化;提出“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 思想。
• 解析:不同之处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儒学的含义 和主张等方面进行比较;“发展”可从宋代儒学的形 成、主张和影响等角度解答。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 分)
•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 投入到同盟国在非洲和欧洲的战场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 族委员会成立,1943月改组为法兰西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 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44年6月,法兰西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 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 国的战斗,并在盟军的帮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 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兰西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 国和英、美、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将军回忆录》等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本试题卷共15页,46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25.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是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加强。
26. 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新唐书·高祖本纪》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考点:史观史法•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叙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精品解析:2021年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5.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颠覆,排除A;根据该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清末西学尚未深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一、选择题
1.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体现对诸侯国君权力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全国新课标I卷,解析版3)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一、选择题(4×12分)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并解读信息,调用相关知识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涉及的考点主要有分封制、君主专制两个历史概念,要求考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清楚并进行比较,理解两者之间的历史演进关系,进而进行相关的判断。
题干通过设定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这一历史事实为前提,提供了战国秦国和东方六国中有无等级差别现象的对比,说明这些现象反映的历史变化。
A选项与随着经济发展,各国进行改革废除井田制从而使分封制崩溃这一历史事实相悖;B选项中分封制下的等级关系的发展,分化了周王的权力,使周王室不再被诸侯尊重,这与君主集权是对立的;秦国的墓葬显示在东方六国还维护着以等级为突出特征的分封制度的时候,已经秦国君主独尊之外无明显等级差别的时代,说明C项正确;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早在春秋时期,东方六国中的齐国已经有不尊重周王而称霸一时的行为,这已经违反了分封制下诸侯对周王要尽的义务。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比较熟知的两个历史概念,墓葬中的现象考生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题干中的引导语“这表明”体现了试题的思维力度,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整理出有效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各选项,而干扰选项中的历史描述与历史事实基本相反,比较容易排除,所以本题应属于中等难度,约在0.5-0.6之间。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
高考全国卷I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全国I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整理:崔怀雨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
分封()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5.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决绝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26.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 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 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 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 反映出当时
?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 【答案】 C
? 【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 “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 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 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 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 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 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 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 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 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 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 绝对,故 D项错误。
? 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 基本情况如表 2所示。
?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 【答案】D
?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 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 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 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 “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 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 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 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 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 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 故C项错误。
? 4. 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 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 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 当时
?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 历史试题及解析
? 1.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 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 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 体系
?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 的旨趣
? 【答案】B
? 【解析】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 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 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 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图6属于古代 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 A 项 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下令实 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材料 体现的观念仍然是“天朝上国”的观念,故 D项 错误。
? 7. 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 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 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 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 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 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 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 6.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 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 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 “增加富力”, 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 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 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 5.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 日本分别 “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 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 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 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 映了
?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 【答案】 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 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 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 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 墨家独有的,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 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 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 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 【答案】 A
【解析】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 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 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 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 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 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 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 C. 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 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 衷,这说明清政府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 形式,即清政府昏庸不熟悉近代外交,故 C项正确; 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项错 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 B项 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 “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昧 /专 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的误读,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