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作业教案设计
《老王》国培教案
![《老王》国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4fe87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d.png)
《老王》国培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杨绛及其作品背景。
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体会其善良、诚信、谦卑的品质。
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道德观念。
1.2 教学内容课文《老王》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老王的人物特征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老王的人物形象分析。
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
2.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老王的品质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老王的理解和感悟。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案例,联系课文内容。
3.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课文文本、相关图片等。
网络资源:查找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视频等资料。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杨绛及其作品背景(5分钟)。
阅读课文《老王》(10分钟)。
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体会其品质(15分钟)。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10分钟)。
4.2 时间安排课时:1课时(40分钟)。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老王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课后完成)。
5.2 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等活动的积极性。
读后感质量:学生对老王的理解和感悟,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老王、作者等角色,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社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对善良、诚信等价值观的看法和经验。
6.2 教学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善良、诚信等价值观。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调查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探讨如何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
第七章:教学反思与改进7.1 教学反思7.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或教学安排,以提高教学效果。
国培计划校园足球培训教案
![国培计划校园足球培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5bbb49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7.png)
国培计划校园足球培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足球比赛的基本规则和技术要领2. 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3.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体育精神4. 提高体能水平和运动技能二、教学内容1. 足球比赛规则2. 基本运动技能3. 团队合作和配合训练4. 体能训练和技术提升三、教学过程第一节足球比赛规则(30分钟)1. 讲解足球比赛的基本规则和技术要领2. 分组进行模拟比赛,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足球比赛规则第二节基本运动技能(40分钟)1. 教授带球跑动和停球的基本动作2. 练习带球跑动和停球的技巧第三节团队合作和配合训练(40分钟)1. 分组进行配合训练,提高队员之间的默契度2. 教授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战术配合的技巧第四节体能训练和技术提升(50分钟)1. 进行跑步和体能训练,提高队员的身体素质2. 通过传球和射门的练习提高技术水平四、教学评价1. 编写足球知识及技能测试卷,进行测试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3. 回顾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五、教学反思1. 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3. 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六、教学心得通过这次国培计划校园足球培训,学生们在足球知识和技能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和体育精神。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教育和足球培训,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七、教学建议1. 通过组织更多的足球比赛和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 加强对学生体能和技术的个别指导,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3. 继续拓展校园足球培训计划,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以上就是国培计划校园足球培训的教案,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使至塞上》国培教案
![《使至塞上》国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8d866c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7.png)
《使至塞上》国培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及唐代边塞诗的背景。
分析并欣赏《使至塞上》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及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意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导入:介绍诗人王维及唐代边塞诗的背景。
文本解析:逐句讲解《使至塞上》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创作练习:仿写边塞诗,发挥创意。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掌握边塞诗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意思维。
2.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理解古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运用边塞诗的形式和手法进行创作。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人王维及唐代边塞诗的背景。
互动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创作法:仿写边塞诗,发挥创意。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使至塞上》的文本和相关图片。
纸质教材:提供相关的古诗文资料。
网络资源:介绍边塞诗的相关信息和作品。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诗人王维及唐代边塞诗的背景(5分钟)。
步骤二:解析《使至塞上》的诗意和艺术特色(15分钟)。
步骤三: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10分钟)。
步骤四:创作练习,仿写边塞诗,发挥创意(10分钟)。
步骤五:总结讲评,作业布置(5分钟)。
4.2 时间安排课时:1课时(4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作业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分组讨论的积极性和发言情况。
创作展示:学生仿写的边塞诗的质量。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和应用。
5.2 作业布置完成《使至塞上》的文本解析,记录关键点和感悟。
仿写一首边塞诗,体现个人创意和情感表达。
收集相关的边塞诗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第六章:扩展学习与资源6.1 扩展学习推荐阅读:提供一系列边塞诗人的作品,如岑参、高适等,以便学生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发展和特点。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国培作业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国培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1aae2e5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b.png)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国培作业第一章:教学目标设计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本次课程中,学生将掌握基本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将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将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提高教学设计的积极性,以提升教学质量。
第二章:教学内容设计2.1 教学主题本章将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2 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的意义、基本步骤、目标设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评价等内容。
2.3 教学资源提供相关的教材、案例、视频等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第三章:教学方法设计3.1 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
3.2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3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口头报告、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教学设计方法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教学媒体设计4.1 媒体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工具,如PPT、视频、网络资源等。
4.2 媒体制作学生将学习如何制作和编辑媒体资料,以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
4.3 媒体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将学会如何有效利用媒体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实施与反思设计5.1 教学实施学生将根据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实际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5.2 教学反馈学生将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了解教学效果。
5.3 教学反思学生将根据教学反馈,进行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改进,以提升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评价设计6.1 评价标准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应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6.2 评价工具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如测试、问卷、观察表等,以便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6.3 评价方法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童趣》国培教案
![《童趣》国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117f83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f.png)
《童趣》国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童趣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童趣场景,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2)运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情景表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珍惜。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词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理解。
2. 课文中所描述的童趣场景的体会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童趣场景的理解和体会。
2. 运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情景表演。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童趣》。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童年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
(2)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激发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检测对课文的理解。
3. 学习生词和重点句子(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词和重点句子,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生词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理解。
4. 情景表演(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运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进行反思。
6. 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完成作业,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情景表演评价:评价学生在情景表演中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评价标准:(1)课堂表现评价:积极发言、认真听讲、主动参与。
《老王》国培教案
![《老王》国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e738dc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4.png)
《老王》国培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杨绛及其作品《老王》的背景。
分析并欣赏《老王》中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色。
深入理解《老王》的主题思想,提升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作者杨绛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老王》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成就。
文本分析:主要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主题探讨:人性、道德、社会变迁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分析文本。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读后感写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文本内容、作者照片等。
相关文献资料:提供拓展阅读,丰富学生视野。
网络资源:利用在线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和作业提交。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时间课时安排:共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作者和作品背景介绍,整体感知文本。
第二课时:文本分析,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主题探讨,讨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课时:读后感写作,分享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问答中的表现。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
同行评价: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提升教学质量。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教材:《老王》文本及相关注释。
参考书目:有关杨绛及其作品的文献资料。
在线资源:网络文章、视频讲座等。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文学馆或作家故居,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
邀请作家或文学评论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的见识。
开展文学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第六章:教学设计与准备6.1 教学设计教案编制: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
课堂活动设计:安排合理的讨论、问答和写作环节。
作业布置:设计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的作业。
《童趣》国培教案
![《童趣》国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7e149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5e.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童趣》国培教案学科领域:小学语文课时安排:每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童趣》,了解和感受童年的美好时光。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3.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童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教学资源:1. 课文《童趣》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学生作文本。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童年时光,分享童年的趣事。
2. 引入课文《童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童趣》,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步骤三:词汇和句式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学生跟读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步骤四:主题和情感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步骤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准备课后复习。
二、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童趣》。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的短文,培养写作能力。
三、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互相评价。
四、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童趣主题活动,如童趣运动会、童趣绘画比赛等。
2. 邀请家长参与,共同见证学生的成长。
3. 学生互赠童趣小礼物,增进彼此的感情。
五、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童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国培作业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国培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f761a38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f.png)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国培作业第一章:教学目标设计1.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课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对科学的好奇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分析2.1 教材内容简介:分析教材的结构、章节之间的联系。
提炼每个章节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
2.2 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需求和困惑。
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
2.3 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实验设备等教学手段。
创设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通过问题、情境、故事等引发学生兴趣。
自然导入新课程,明确学习目标。
4.2 教学展开:按照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
采用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讲解、讨论、实验等。
4.3 总结与拓展: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知识点。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设计5.1 作业设计:根据所学内容,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知识。
作业应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5.2 评价设计: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的发展。
第六章:教学实践与反思6.1 教学实践: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
6.2 教学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第七章:教学评价与反馈7.1 学生评价: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国培教育教案设计模板
![国培教育教案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d35109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6.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国培教育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学生能够掌握国培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
- 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运用国培教育的方法进行教学实践。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国培教育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职业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国培教育的背景和目的。
- 国培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
- 如何运用国培教育的方法进行教学实践。
2. 教学难点:- 国培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 如何根据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国培教育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简短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国培教育的背景和目的。
2. 讲授- 讲解国培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
-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国培教育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
3. 案例分析- 分组讨论,分析典型案例,探讨如何运用国培教育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4.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针对具体教学问题,运用国培教育的方法进行讨论和交流。
5. 实践操作-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进行实践操作,验证国培教育方法的可行性。
6. 总结与反思- 学生总结实践经验,分享心得体会。
-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合作精神等。
2. 实践操作评价:- 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掌握程度、创新意识等。
3. 反馈与改进:-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 包含国培教育的背景、目的、基本内容、教学方法等。
2. 案例资料- 收集与国培教育相关的典型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
3. 实践操作指导- 提供实践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4. 教学评价表- 用于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实际操作能力。
《老王》国培教案
![《老王》国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9e85a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a.png)
《老王》国培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杨绛及其作品背景。
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及其与作者的关系。
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人文关怀和对底层人民的关注。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老王》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老王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探讨作者通过老王这个角色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老王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和交流思想。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形式。
提供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和拓展思考。
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老王类似的人物故事,增加学生的社会认知。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杨绛及其作品背景。
第二步:阅读课文《老王》,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第三步: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探讨其象征意义。
第四步:讨论作者对老王的态度和作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
第五步:总结课文,布置作业,进行拓展阅读。
3.2 教学活动活动一:观看杨绛的采访视频,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活动二: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活动三:小组讨论,分析老王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活动四: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作品给我们的启示。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分享和课后作业来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评估学生对老王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作品主题的理解深度。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填写教学反馈表,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资源5.1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杨绛的其他作品,如《我们仨》等,进行比较阅读。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物,搜集相关故事,进行课堂分享。
国培“走进民俗”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育故事
![国培“走进民俗”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44992cf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af.png)
走进民俗一、教案设计理念本教案设计以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主要的民俗文化,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知道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传统习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访问、讨论等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了解和分析民俗文化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1. 春节的起源和习俗2. 端午节的由来和活动3. 中秋节的传说和庆祝方式4. 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5. 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俗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民俗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讨论民俗文化现象。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活动,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3. 心得体会:通过学生的书面表达,了解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 期末考试:设置与民俗文化相关的题目,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春节的起源和习俗:第1-2课时2. 端午节的由来和活动:第3-4课时3. 中秋节的传说和庆祝方式:第5-6课时4. 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第7-8课时5. 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第9-10课时七、教学资源1. 教材:《走进民俗》2. 参考书籍:关于民俗文化的相关书籍3. 网络资源:民俗文化网站、博客等4. 视频资料:有关民俗文化的视频片段5. 实物资源:民俗物品、食品等八、教学步骤1. 春节的起源和习俗:a. 讲解春节的起源和历史背景b. 分析春节的主要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c.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春节的习俗2. 端午节的由来和活动:a. 讲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b. 分析端午节的主要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等c.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端午节的习俗3. 中秋节的传说和庆祝方式:a. 讲解中秋节的传说和庆祝方式b. 分析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等c.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中秋节的习俗4. 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a. 讲解我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特点b. 分析不同节日的特色食品,如年糕、粽子、月饼等c. 学生通过品尝活动体验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5. 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a. 讲解我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b. 分析不同地区的民俗事例,如东北的冰灯节、云南的火把节等c. 学生通过讨论活动,了解和比较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九、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民俗故事、传说等,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四季的色彩》的教案和反思--国培作业
![《四季的色彩》的教案和反思--国培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862cc173ad02de80d4d8408c.png)
《四季的色彩》的教案和反思--国培作业一、编辑指导思想《四季的色彩》是一节了解色彩知识为主线,认识国内外多样的表现形式为基点,让学生感受大自然魅力,欣赏艺术家非凡表现力的一节“欣赏评述”课。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有较深的认识,对不同绘画表现形式有初步的了解,同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这样写到:欣赏自然与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本课要求学生在欣赏基础上完成一篇短文,这较之过去的欣赏学生是一次飞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完成这篇短文后,一定要创造同学没互相交流的机会。
因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大大启发学生欣赏的思路,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教师同时可以了解同学们的学生、评述水平。
本课可以先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完成这四张图片下的问题卡片,再进行小组内的交流,以拓展其思路。
在名作欣赏中老师可以对四种不同绘画表现方式及四位画家的情况作简单的介绍。
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一小组从画面色彩、构图、表现方法等方面分析一幅作品。
在各组内交流后,老师应组织全体学生对四幅作品进行对比欣赏,以感受四季的变化。
二、教材版面分析在本课左右两侧,分别呈现了四季的风景图片,每幅图片下方有一个问题卡片,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首先从大自然的变化中感受四季的特点,用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填写出自己对每个季节的感受。
例如“春季是的季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填写:希望、孕育生命、淡绿色的、暖洋洋┄┄这些形容词汇要充分体现学生对不同季节的多方面的认识。
可以是色彩的形容,更可以是对季节的理解。
教师在此项活动中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并同时总结不同季节的特点。
在本课中选择四幅不同画派、不同风格、不同国籍画家的作品。
东山魁夷的日本画《早春之路》,以纯净的色彩把人带入了一个清新的世界,以极富装饰性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日本画的特点。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国培作业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国培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97744f2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e1.png)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国培作业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国培作业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能够独立完成国培作业。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培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国培作业的基本要求:介绍国培作业的格式、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2 国培作业的编写方法:讲解如何编写国培作业,包括选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方面。
2.3 国培作业的修改与完善:介绍如何对国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作业质量。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的国培作业案例,引发学生对国培作业的兴趣。
3.2 讲解与演示:讲解国培作业的基本要求和编写方法,并进行现场演示。
3.3 练习与讨论:学生进行国培作业的编写练习,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3.4 修改与完善:学生对完成的国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作业质量。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完成国培作业的情况: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国培作业的基本要求和编写方法。
4.2 学生对国培作业的兴趣和态度:观察学生对国培作业的态度和兴趣,以及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5.1 国培作业案例:提供一些实际的国培作业案例,供学生参考和分析。
5.2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用于讲解和演示国培作业的编写方法。
5.3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六、教学方法6.1 讲授法:通过讲解国培作业的基本要求和编写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6.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国培作业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6.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编写国培作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6.4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环境7.2 网络环境:确保学生能够正常使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
7.3 设备环境:准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方便进行PPT演示和案例分析。
国培计划教学设计方案典型案例分析
![国培计划教学设计方案典型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3e747110661ed9ad51f35d.png)
2011“国培计划”陕西省教育技术初级培训教学设计方案典型案例分析主持专家:李青沈旭东教学团队:侯婧张丽朱伶俐李素丽为了帮助各位老师更好地掌握模块六的内容,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
本次培训的专家组从各个班提交的作业案例中分学科挑选了五个典型案例。
这些案例或多或少存在了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过程设计三个方面对五个案例进行综合分析。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方面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学习。
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习者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又都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学习的。
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
教学设计成功与否,学习者的分析非常关键。
然而,在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学习者特征分析往往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原因要么是老师们认为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好象觉得这个阶段可有可无,要么是老师缺乏学习者分析的能力,不能准确定义。
实际上,教学设计能否与学习者的特点相适会对整个教学设计能否有效实施,或是教学能否取得预定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它是衡量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
下面,我们结合之前在论坛上发布的几位学员的典型教学案例,探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容和步骤,总结各位学员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容易忽略的要点。
在本次培训课程的阅读材料中我们提到:学习者分析一般包括一般特征、初始能力、学习风格这三个部分。
学习者能力分析三要素中的一般特征包括年龄、年级、工作或职位、以及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
初始能力指的是学习者已经具备或者缺乏的知识和技能,如:已具备的能力、目标技能和态度等。
学习风格指的是影响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和反应的一组心理特质。
在我们列举供大家讨论的五个案例中,较为完善的是24班白晓芳老师的《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中对学习者分析,“通过前面两章的学习,初三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化学知识,培养了一些对实验进行观察、探究、分析的能力。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国培作业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国培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03ad597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f.png)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国培作业第一章:教学目标设计1.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课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分析2.1 课程内容概述简要介绍课程的主题、范围和主要知识点。
强调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2.2 学生现状分析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等。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2.3 教学重难点明确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针对重难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辅导方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型、实物等辅助教学。
运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情境、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4.2 知识讲解与实践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举例、演示等方法讲解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3 课堂互动与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4 总结与布置作业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价。
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过程与方法运用、情感态度等方面。
5.2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6.1 资源的分类与整合分析可用于教学的各种资源,包括教材、网络资源、校内外设施等。
国培初语教学设计带批注教案教学设计教育故事
![国培初语教学设计带批注教案教学设计教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dac7d25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8b.png)
国培初语教学设计带批注教案教学设计教育故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写作和演讲,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教学设计基本理论(1)教学设计的定义和意义(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过程(3)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技巧2. 第二章:教学目标设计(1)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表述(2)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和策略(3)教学目标的评价和反馈3. 第三章: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和阶段(2)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和策略(3)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反馈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释,传授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
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写作和演讲:通过写作和演讲,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通过布置相关的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通过评估学生的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学生对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时间:1. 第一章:2学时2. 第二章:2学时3. 第三章:2学时总计:6学时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初语教学设计的教材,如《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等。
2. 案例素材:收集一些成功的教学设计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教学设计资源和教育故事,丰富教学内容。
《老王》国培教案
![《老王》国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bcf7a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81.png)
《老王》国培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杨绛及其作品《老王》的背景信息。
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
1.2 教学内容介绍杨绛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朗读并解析《老王》课文。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杨绛及课文《老王》的背景。
1.4.2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4.3 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1.4.4 讨论课文主题,激发学生思考。
第二章: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2.1 教学目标深入剖析老王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对老王的描写,包括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
探讨老王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利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老王人物形象的分析。
2.4 教学步骤2.4.1 回顾课文,让学生找出对老王的描写句子。
2.4.3 讨论老王的命运,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关系。
第三章:探讨课文主题3.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老王》的主题,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探讨课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课文主题。
利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课文主题的分析。
3.4 教学步骤3.4.1 回顾课文,让学生找出象征手法和寓意所在的句子。
3.4.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题。
3.4.3 讨论课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
第四章: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4.1 教学目标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2 教学内容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案国培
![教案国培](https://img.taocdn.com/s3/m/a214e10ebed5b9f3f90f1c19.png)
完成课后练习,练习一的1,2题
教学活动2
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多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教学活动3动手量ຫໍສະໝຸດ 量量老师给的线段(单位:毫米)
说说毫米这个长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活动4
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知识与技能
1.有量的技巧
2.明白误差的存在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学生分小组完成(组长负责分工,一个同学负责记录,两名同学负责测量)
对比估测的数据和测量的数据间的差异。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设计方案
武胜地区城南学校学员姓名黄金梅
课题名称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科目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教学时间
2014年9月4日
学习者分析
学生刚开学,比较兴奋,学习积极性也较高。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有毫米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StepⅠWarming-up
StepⅡ
Lead-in
StepⅢlearn new content
StepⅣPlay a game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英语也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学生能够运用我们已有的单词、句型进行对话,从同伴处了解到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信息。如:食品或货物的价格以及所需的数量。
学情分析
1.通过前两部分的学习,孩子们已经熟练掌握单词potato chips, rice, fish, biscuits, milk, cooking oil, minced meat等单词和短语a packet of, a bag of ,a tin of, a carton of ,a bottle of以及句型:How much is .....? How many do we need?但是当进入高段后,孩子们变得不太愿意踊跃表现自己,习惯做笔头练习。而本课Shopping for food正是一节语言操练课,要让孩子们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孩子们在交流中得到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They’re zero point five a kilogram.
How much is a packet of biscuit?
It’s one yuan twenty.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3.运用句型和量词短语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3.句型How much are they…?和How much is…?的问答
4.掌握量词短语:a packet of,a bag of,a bottle of,a carton of的用法
5.在语境中运用短语句型交流,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1.Greetings
2.Ask the weather。
Do you want to have a picnic?
Teach to read the title and new word:plan/planning
Going to have a picnic
What will you take?
What are these?
How much are these apples?
Teach new word: zero/point
Ask some students to read new word.
1.Ask students to guess how much are the pears?
2.Invite a student to ask
学生认知障点:1.zero point five yuan a kilogram是学生在语言交流中较难克服的语言点。2.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价格的单复数表达。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句型How much are they…?和How much is…?问答
2.掌握量词短语:a packet of,a bag of,a bottle of,a carton of的用法;
S1: These are apples.
They are ………
Learn new word: zero/point
Some students to read new word.
板书设计
Chapter 5 Part E Planning a picnic
How much are the apples?
1.Say o to teacher
Answer teacher questions
S1: Yes, I do.
Ss follow teacher to read title.
Ss follow teacher to read new word:plan/planning
Students talk about freely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基本信息
课题
(教材版本名称、章、节名称)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1.本课时是Hello English 4B Chapter 5 Shopping for food的最后一课时,是在学生熟练掌握前面A、B部分的短语:a packet of, a bag of ,a tin of, a carton of ,a bottle of和句型:How much is .....? How many do we need?后进行语言的交流。本课时能充分体现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任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