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合集下载

孔子名言欣赏(带解释)

孔子名言欣赏(带解释)

孔子名言欣赏(带解释)1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他的聪明能够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能够成为君子。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能够当我的老师。

理应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4、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

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

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1 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 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

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 而无可救药。

亦作“朽木难雕” . 亦作“朽木不雕”.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

研究如何提升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 有章可循。

三、忠学,是修养学。

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 事。

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 ; 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解释:默默地记住 (所学的知识 )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 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 1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意思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意思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意思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出自战国·宋玉《九辩》,意思是:他懂得道理是可以学习的,而愚昧是没有办法能够学到的。

在这里,其可及可指道理可以学习到,也可指愚昧没有办法学到。

所以它整体上表示可以学习的道理或知识是可以学习到的,而愚昧则是学习不到的。

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可及”与古代汉语的意义有所不同,并不等于“可学习”。

《九辩》原是《楚辞》的一个篇章,战国时期楚国宋玉作。

屈原,名平,字原。

宋玉是他的学生,但并非师徒关系,《九辩》为其学生所作,是托言屈原之词。

《九辩》分上下两篇,大致是“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上篇主要写湘君、湘夫人对屈原的无限思念,从而导致灵魂升天,并陈述“帝高阳之苗裔兮”的神话传说;下篇则借与神游,述及当时政治腐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和与世俗之人格格不入的孤傲情怀。

全文借景抒情,感情深沉真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句话是从否定角度来说的,“其知”指屈原的认识,“其愚”指屈原的愚昧。

我不相信我是愚蠢的。

但我确实因读了书,明白了道理,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事的方法。

如今读书已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每当我阅读书籍时,眼前总会浮现出书中那生动的画面:鸿门宴上,刘邦依仗自己地位显赫,趾高气扬地对项羽发号施令,而项羽却只能卑躬屈膝地忍受着,而张良则只顾低头玩弄着一卷竹简;他懂得那些道理,却还是被愚笨的张良欺骗,掉进了张良挖好的陷阱;司马懿虽然老奸巨猾,仍然在街亭中被诸葛亮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想到这儿,我便又翻开书本,继续品味着先贤们的智慧结晶,读着,读着,我的心随着作者的笔触一起涌动。

他懂得那些道理,却还是被愚笨的张良欺骗,掉进了张良挖好的陷阱;司马懿虽然老奸巨猾,仍然在街亭中被诸葛亮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想到这儿,我便又翻开书本,继续品味着先贤们的智慧结晶,读着,读着,我的心随着作者的笔触一起涌动。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翻译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翻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孔子常被理解错的10句话

孔子常被理解错的10句话

涨姿势!原来孔子的这10句话,你都理解错了一直以来,孔子的很多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小史表示,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2以德报怨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孔子的经典名言及翻译释义

孔子的经典名言及翻译释义

孔子的经典名言及翻译释义孔子的名言名句有很多是经典的,那你知道这些名言的意思吗?下面分享了孔子的经典名言及释义,供你参考。

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译文】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

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

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

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

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

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公冶长》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公冶长》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公冶长》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展开全文[五·一] 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

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③妻之。

[五·二] 子谓南容④,“邦有道,不废⑤;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五·三] 子谓子贱⑥,“君子哉若人⑦,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⑧”。

[五·四]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⑨。

”曰:“何器也?”曰:“瑚琏⑩也。

”[五·五]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⑪。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⑫,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五·六] 子使漆雕开仕⑬,对曰:“吾斯之未能信⑭。

”子说⑮。

[五·七]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⑯,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⑰。

”[五·八] 孟武伯问⑱:“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⑲也,不知其仁也。

”“求⑳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㉑,百乘之家㉒,可使为之宰也㉓,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㉔?”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五·九]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㉕?”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㉖女弗如也。

”[五·十] 宰予昼寝㉗,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㉘也,于予与何诛㉙!”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五·十一]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㉚。

”子曰:“枨也欲㉛,焉得刚?”[五·十二]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㉜,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五·十三]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㉝,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㉞,不可得而闻也。

”[五·十四]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㉟闻。

名言警句及翻译

名言警句及翻译

名言警句及翻译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2、以其行理也,行理生于染当。

(译文)是因为他们行事合理,行事合理来自于受到的熏染得当。

3、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

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4、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译文)做官虽然讲究才学,但还是以品行为本。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6、曾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自己身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自身不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9、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

(译文)所以从前的贤君按照农事来生财,巩固根本并节约用度,财务自然就丰足了。

10、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谈也好,言谈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

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11、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

(译文)因此可以知道,(next88)天是希望人们互相关爱。

互相帮助,而不希望人们互相憎恶。

互相残害的。

12、因其国家,去其无用,足以倍之。

(译文)而是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去掉那些无益于实用的东西,这就足够使国家的财利增加一倍了。

13、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

邦无道则愚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邦无道则愚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邦无道则愚【原文】子曰:“宁武子(1),邦有道,则知(2);邦无道,则愚(3)。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论语·公冶长第五》)【注释】(1)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

宁,音“宁”。

(2)知:通“智”,显露品德才能而为人所知所用。

(3)愚:显得好像愚昧无知(也不在意人家笑他傻)。

【翻译】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修明伦理道德时,会显露品德才能,为人所知所用,不再深藏不露;而在国家伦理道德坏乱不修时,他就不再显露品德才能,不再为人所知所用,所以就显得好像愚昧无知。

他的显露才能而为人所知,是许多人能做得到的;他的深藏不露而显得好像愚昧无知,是一般人难以理解也做不到的。

”【评析】为何宁武子在邦无道时要深藏不露而显得好像愚昧无知?又为何这是一般人难以理解也做不到的呢?想想邦无道之时,昏君当权,小人得势,朝廷官府充斥一些求名求利、争权夺势之徒,也许在这种社会环境大潮流、大染缸之中长大的人,已经无法觉察到道德的败坏程度,就这样跟着世风日下而随波逐流,根本无法理解追求名利双收、光宗耀祖有什么不对!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有能超脱世俗,心在方外的有识之士,才能在浊世中依然洁身自爱,屹立不摇,出污泥而不染,始终如一。

有名有能者在邦无道之时,如果不愿同流合污,往往很难再有作为,还容易受盛名所累,遭小人嫉妒,被卷入权力漩涡,穷于应付纷乱的政争和党派倾轧。

宁武子能顺应天时、世局而动静皆宜,而且有为有守,大概是因为他能坚守正道,始终如一。

这道理有几人能明白?有几人能做到呢?【延展】1、追求美名光环、金钱私利、喜好欲望的满足,是人之常情,至于伦理道德的规范,现代人往往只是视为表面可有可无的规范。

许多人越是无止境的追求个人满足,就越想打破令人生厌的道德规范。

对于他们而言,良心道德、真诚善良、克己复礼,已经太过虚无飘缈、太不切实际而令人难以理解,如果社会上这样的人很多,他们会很看重物质生活,远离精神文明,整个社会会认为无止境的追求个人满足有什么不对?亏损道德良知,不择手段达到目的有什么不对?这像不像邦无道?整个社会价值标准、体系是不是颠倒了?坚守正道、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人是不是就成了社会大众眼中最愚昧无知的人了?这样的人是不是压力很大?是不是社会未来瓦解后重建的希望?像不像亭亭玉立的浊世清莲?这样的人是不是很难得?你能举出社会中哪些人是这样的吗?2、邦有道之时,贡献才能,为社会人民谋福利;邦无道之时,收藏才能,坚守道义远离名利的诱惑。

孔子宽容的名言警句

孔子宽容的名言警句

孔子宽容的名言警句宽容就是以一种谅解和包容的心态和行为去对待与我们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孔子的名言来感悟。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孔子宽容的哲理名言警句,欢迎大家阅读。

1.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2.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名句3.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4.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6.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7.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名句8.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9.赤之?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10.犁牛之子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孔子宽容的名言警句【精选篇】1.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2.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孔子名言3.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4.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5. 不有祝?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6.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7.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名句8.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9.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10. 先劳苦而後得功,此所以为仁11. 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12. 逝,往也。

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 孔子名句13. 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4. 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15.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16. 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7.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名言18.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19.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20. 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21.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22. 听其言而观其行。

愚溪诗序原文及译文

愚溪诗序原文及译文

愚溪诗序原文及译文愚溪诗序原文及译文《愚溪诗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是借述愚溪而对自我的写照,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郁结。

全文用一“愚”字钩引贯穿,点次成章。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愚溪诗序原文及译文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愚溪诗序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词句注释灌水:湘江支流,在今广西东北部,今称灌江。

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潇水:在今湖南省道县北,因源出潇山,故称潇水。

能:胜任的,能做到的。

以愚触罪:唐宪宗时,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革新政治失败,被贬永州。

愚,指此事。

尤绝:更好的,指风景极佳美的。

家:居住。

愚公谷: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北。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放言五首其一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1.放言:意即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2.元九:即元稹,“九”是其排行。

他在元和五年(810 年)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其间曾作《放言五首》,见《元氏长庆集》卷十八。

3.长句诗:指七言诗,相对五言诗而言;五言为短句。

4.李颀: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725 年)进士,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此举其两句诗见于他的《杂兴》诗。

济水:源出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其故道过黄河而南,东流入今山东省境内。

《元和郡县志》:“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菏泽。

汶水合流,亦曰济河。

”河:黄河。

白居易《效陶潜体十六首》有云:“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

”与李颀此诗上句之意相近。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陷害,制造流言,诬蔑周公要篡位。

周公于是避居于东,不问政事。

后成王悔悟,迎回周公,三叔惧而叛变,成王命周公征之,遂定东南。

接舆(Y)狂:接舆,传说是春秋时楚国的一个隐士,他以佯狂避世,故此说“接舆狂”。

其真实姓名不可考,因他曾迎着孔子的车而歌,故称接舆(见《论语微子》、《庄子逍遥游》)。

舆,本指车厢,亦泛指车。

5.予:我。

出佐浔阳:被贬出京,到江州去做司马,辅助治事。

浔(XN )阳:指江州。

隋设九江郡,唐代叫江州或浔阳郡。

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6.未届所任:还未到达任所。

届:到。

7.暇(XI ):空闲时间。

8.缀(ZHU ):撰写。

续其意:谓读元稹《放言》之意。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

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这是孔子评论宁武子这个人,当然评论他是举出他的这些贤良的方面让我们学习。

《雪公讲要》里面说,「宁武子,马融注,『卫大夫宁俞。

武,谥也』」。

汉朝大儒马融批注当中说,宁武子是卫国的大夫,也是孔子时代的人,他叫宁俞,姓宁名俞。

武是他的谥号,死了以后君王封给他的一个号,所以称为宁武子。

宁武子他有本事,是『邦有道,则知。

邦无道,则愚。

』就是国家要是有道的话,他就有智慧了;如果国家没有道的话,他就变得好像一个愚人,默默无闻。

我们看「孔安国注:『佯愚似实,故曰不可及也』」。

愚,是假的愚,叫大智若愚。

而且他这个佯是假装,装得很像,似实,好像看起来真的像他是个愚蠢的人。

所以说是『不可及也』,装得这么像,很难做到。

因为他自己本身有大智慧,装出来那么愚蠢,人家都看不出来。

这是什么?「卫大夫宁武子,邦有道,则施其能,是谓智也。

」这个国家如果有讲道德,确实是国家大治的时候,宁武子能够出来施展他的才能,为国家效力,这是他的智、智慧,他的智慧也高于别人,所以他才能得到国家领导的任用。

可是「邦无道,则韬其光,是谓愚也。

」如果是乱世的时候,一看这国家领导人没有智慧、昏庸无能,人民百姓也民不聊生,你想救没办法救,这时候怎么办?宁武子就能够韬光养晦,把自己的才华隐没起来,不露才华,人家也不知道他是有才华的人,所以也不会找他出来。

因为他不想出来,不想在这个国家同流合污。

而且即使是有这个能力,也没办法真正得到重用。

因为他有道,人家无道,人家一定排挤他,所以他也没办法真正施展他的才能,没办法得到国君的信任。

国君是无道昏君,往往爱听小人言,爱听谗言,他即使是很有才华、很有忠义,人家讲两句话,可能就把你拉出去杀头去了,那不如就韬光养晦好了。

这是什么?装愚痴。

「此愚即是智」,这个愚不是真正的愚,就是智慧。

「否则邦有道时,何能变为智者」,如果他这个愚不是智,就不会说当这个国家有道的时候他就出来做智者,他懂得识时务,看清楚因缘时节,该不该出来。

宁武子的智与愚

宁武子的智与愚

宁武子的智与愚孔子曾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对此的通常解释是,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政治开明的时候,他就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

当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便装傻犯糊涂。

宁武子的聪明别人是可以做的,可他那种“愚”(装糊涂)却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

若单从文字上讲,这种解释是通的,它也符合中国人“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

可是,历史上真实的宁武子是这样的吗?我翻阅《左传》,发现问题并非如此。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名俞,武是他的谥号。

他生长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卫懿公好鹤误国,北狄攻占了卫国的朝歌城,宁武子及家人随逃难的人群一路东奔。

后来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宁武子遂出仕,并得到了卫文公重用。

其后,宁武子经历卫文公和卫成公两朝,成为春秋时期有名的贤大夫。

卫文公是开明国君,当上国君之后,他仍然穿粗布衣服,戴粗帛帽子。

经济上,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工商和手工业。

文化上,他重视教化,奖励求学,向臣下传授为官之道,任贤使能,与百姓同甘共苦。

经过二十多年的治理,卫国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卫国国力逐渐强大。

作为卫文公执政团队中的一员,宁武子在其中发挥出了他的聪明才智,这是说得通的。

可有意思的是,在卫文公这个明君当政期间,《左传》中并无宁武子如何展现聪明智慧的记载。

反倒是在卫成公这个不太靠谱的国君当政期间,《左传》中记载了宁武子的作为,而这些作为,显然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装傻以自保的“愚”,而是另一种“愚”——敢于担当,“知其不可而为之”。

卫成公是卫文公之子,他能从老爸那里继承国君之位,却没能继承老爸的政治智慧。

他即位时恰是晋楚争霸之际。

公元前634年,楚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想向卫国借道救宋国,卫成公不答应。

当时,卫国大夫元咺认为卫国应该借道给晋国,以联合晋国抵制楚国,但卫成公没有采纳元咺的建议。

于是,晋国只好改道救宋。

后来,晋楚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大战之前,晋国想让卫国与自己结盟,卫成公又没答应,反而让自己的军队加入了楚国军事集团。

孔子的名言及翻译

孔子的名言及翻译

孔子的名言及翻译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意思是: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朽木不可雕也。

摘孔子《论语》意思是: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

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

亦作“朽木难雕”。

亦作“朽木不雕”。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摘孔子《论语》意思是: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

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

三忠学,是修养学。

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意思是: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

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

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摘孔子《论语》意:同臆,猜想猜疑。

必:必定固:固执己见。

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意思是: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摘孔子《论语》意思是:“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其愚不可及也的意思

其愚不可及也的意思

其愚不可及也的意思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

其愚不可及也的意思 1?
愚:这里是装傻的意思。

及:赶得上。

知道什么是可能的,就意味着愚蠢:他的聪明别人可以做到,他的愚蠢别人做不到。

【原文】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翻译】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

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赏析】
孔子在提出这个话题时,是讲“知愚”在不同环境中的应用,也是与其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理念一致的。

那么这里的“愚”就值得玩味与思考了,毕竟与我们平日所理解的大相径庭。

愚不可及的意思及造句

愚不可及的意思及造句

愚不可及的意思及造句
愚不可及的意思及造句
1)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提问——“往哪里去?!”
2) 知其不可而为之,愚不可及也。

3) 时间是有眼无珠,人是愚不可及。

4) 这些人真是愚不可及,受骗后还把骗子当恩人。

5) 你竟然相信一个算命老头的话,而被他骗去金戒指,真是愚不可及。

6) 李明所干的事简直是愚不可及。

愚不可及[yú bù kě jí]
【解释】:愚:傻,笨,及:比得上。

愚蠢得别人比不上。

形容极其愚笨。

【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被误解的历史典故

被误解的历史典故

被误解的历史典故一、铁骨铮铮指的是一般人铁骨铮铮现在常用来形容一刚强不屈,被人用作赞赏之词,但它最初并非如此。

原文释义:比一般铁器响一点,比一般废柴强一些。

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刘盆子传》,系汉光武帝刘秀接受赤眉军投降时,认为赤眉军将领徐宣回答得体,所给的当面评价,全文是铁中铮铮,庸中佼佼,意思是比一般铁器响一点,比一般废柴强一些,徐宣投降后被待以不死,赏赐了一些田宅,稀里糊涂过完下辈子。

很显然,刘秀对此人的才能评价也不过如此二、言必信,行必果不是夸人的言必信,行必果常常被用来夸奖一说话算数,办事果断。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根本不是夸人的!原文释义:指这个人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算稍差一等的人才。

诗句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回答时将士分为三个等级,而在回答第三流的士时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从以上言行可以看出,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的评价并不是很高。

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是一种固执的小人行为。

此处的小人指的是地位低的人、普通人,或者说是指那些境界不高的人。

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是歌颂爱情的许多人常常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来表达自己真挚的爱情,其实这句话根本不是用来表达爱情的。

原文释义是歌颂战友之情,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

原文出自《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全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契阔的本意是勤苦,整段话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

在《诗经》保留至今最早的注解毛诗和郑笺中,这段话是歌颂战友之情的,后来被人误用为山盟海誓说,并广为流传,误传下去。

四、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不是劝读书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这句话不知激励了多少代读书人寒窗苦读,现在我们还经常可以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到这句话。

但它的原意不是劝人读书,而是鼓励人们抓紧时间玩乐,不要没事就埋头学习。

此语出自庄子之口,意思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却是无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作者:陈玉剑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年第01期
孔子曾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意思是“宁武子在国家太平时节,便聪明;在国家昏暗时节,便装傻。

他那聪明,别人赶得上;那装傻,别人就赶不上了。

”春秋时期的那个宁武子不是真愚,而是装傻,是在政治黑暗时期韬光养晦、明哲保身以待合适时机再施展抱负的大智慧,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愚”是特别赞许的。

曹刿、邹忌、愚公等人的“愚”是另一种“愚”,这种“愚”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现把曹刿等六人按照中国古代等级秩序分大夫、士和平民三类人来解读其“愚不可及”。

一、欲为圣朝除弊事,不顾安危进忠言——大夫邹忌、孔明愚不可及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刻刻要当心。

《周易·履》专门讲伴君如虎的伺候君主之道:“履虎尾,愬愬。

”大概意思是“跟在老虎后面,朝兢夕惕戒备着”。

小心陪伴君王尚且不易,忠言逆耳进谏更难,历史上像比干、伍子胥等因进谏而失去生命的例子举不胜举,可是,身居相位的邹忌、孔明却不汲取历史的教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顾安危,进谏除弊,为国尽忠,真是“愚不可及”!
邹忌,战国时齐人。

他仪表非凡,“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他聪颖精明,明白“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他官高位尊,时任齐国之相,富贵难言。

这样的他却不懂安富尊荣而冒犯龙鳞,以自己受蒙蔽的事现身说法,讽谏齐王,希望齐王能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修明政治。

虽然他言辞便给、规劝委婉,卓有成效——“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但他实在是以身犯险,“愚蠢”至极。

齐威王执政时间不短,朝政积弊不少,只要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就可以知晓。

如果邹忌进谏的方式稍有不当,如果进谏时适逢威王心情不佳,如果进谏时有小人挑拨,那结果轻则遭贬斥(如屈原谏楚怀王被放逐),重则性命难存(如关龙逄谏夏桀被杀),这样的邹忌是不是“愚不可及”?
诸葛亮被司马徽比着是“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他未出茅庐,隆中决策,已知三分天下;他初出茅庐,舌战群儒,东风赤壁功成;他临危受命,夙兴夜寐,蜀国傲视群雄;他才智卓越,孤城一座,吓退司马雄兵。

他雄才大略独步三国,刘备在临终之际也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可诸葛孔明誓“报先帝,忠陛下”,为蜀国出生入死。

他兴兵北上之际,还言辞恳切劝说那天生暗弱、平庸无能、扶不起的小阿斗,希望他能“开张圣听、赏罚公平、亲贤远佞”,免除自己北伐中原的后顾之忧,完成“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大业;希望他能“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虽然孔明的谏言既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口吻;既不用训斥的话语,又不用卑下的语气,语言是那么的率直质朴,感情是那么的恳切忠贞[1],这样披肝沥胆的谏言即便石头也会动心,但刘禅不会;即便孔明“临表涕零”,刘禅也只是淡淡说一句“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欲北征,恐劳神思”[2]。

据《三国志》记载,孔明
临终之际还不忘统一大业,上表进谏刘禅,说:“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

”最终,刘禅还是辜负了包括孔明在内的所有人的期望,做了一个“乐不思蜀”的安乐公。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孔明就是这样的一个智、忠、义兼备的“愚不可及”的君子呵。

二、舍生取义平常事,茅屋独破自甘心——士人孟子、子美愚不可及
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儒家的大学者,曾拜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为师。

他学成以后,与孔子一样“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要是三个月没有君主任用就非常着急,会离开这个国家,带着礼物与别的国君相见。

但当公孙丑问他:“假如您做了齐国的卿相,能够实现自己的主张,从此小则可以成就霸业,大则可以成王业。

遇到这种情况,是不是动心呢?”孟子却说“四十不动心”,因为他内心的浩然之气[3],会让他选择能行仁政的君主,而不会只想着自己是否得到荣华富贵。

不过,这种浩然之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才能真正做到“士穷不失义”。

孟子所说的“义”即人人应有的“羞恶之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

虽然是一种虚无,孟子却认为这种“义”是人人内心都存在的,“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也。

[4]”它不仅存在,而且很宝贵,有时比生命还宝贵,关键的时候甚至可以“舍生而取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行道之人和乞人之所以“弗受”“不屑”,是因为他们有“羞恶之心”,这种有侮辱性的施舍是宁可饿死也不愿意接受的,这种“羞恶之心”就是“义”。

因为“义”,齐景公田猎,用有羽毛装饰的旌旗来召唤猎场管理员,管理员因为齐景公是用召唤大夫的信物而不是用召唤管理员的信物——皮冠召唤自己,召唤之礼不对,所以不去,景公准备杀他,他也不屈服[5];因为“义”,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

因为“义”,可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因为“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为了一个“义”,孟子他们可以舍弃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真是“愚不可及”!
唐代的杜甫也是这样的一个“愚不可及”的人。

他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本人才华横溢,但因适逢乱世,所以仕途不顺,生活潦倒。

44岁时为了生计才做了一个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的小官,可是等到他回到奉先老家时,“幼子饥已卒”。

在安史之乱中他更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靠亲友的帮助,才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

结果第二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好不容易盖成的住了不久的茅屋上的茅草就被狂风刮走了、被村里的孩子拾走了。

正当他“倚仗叹息”之际,“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外面居然下起了大雨,家里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面对这样困窘的生活,他却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不关心自己反而关心起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他希望所有的寒士能居有定所,不再受风雨之苦。

他还说“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的杜甫是不是痴人一个,书呆子一枚,愚不可及?
三、不在其位谋其政,异想天开移大山——平民曹刿、愚公愚不可及
如果说邹忌、孔明进谏希望君主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算是臣子为国尽忠;孟子愿意“舍生取义”、子美愿意为天下寒士茅庐独破是“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那么平民曹刿、愚公的所作所为简直是匪夷所思、不可理喻,真正是“愚不可及”!
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在齐桓公进攻鲁国之前,曹刿没有在鲁国担任职务,这可以从他的同乡劝阻他的“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句话看得出来。

如果鲁国战败,受到威胁的是鲁庄公,曹刿依旧可以过自己安稳的生活。

可是当齐国大军压境之际,曹刿没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是积极要求拜见鲁庄公。

曹刿这种不在其位也谋其政的做法是有极大风险的:兵凶战危,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赢得战争,万一战败的话,他的结局不堪设想。

可是,曹刿他却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参与到长勺之战中去,这种不计后果、不计个人得失的做法难道不是“愚不可及”吗?更何况他与君主对话时极不注意分寸,不懂得委婉,而是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果断否决庄公的所作所为;在战场上,他不容庄公置喙:“公将鼓之”,他说“未可”;“公将驰之”,他说“未可”。

这样一个舍生忘死的曹刿真是“愚不可及”啊!
愚公这个连正式名字都没有的老人,他的想法和做派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他“年且九十”,只是因为交通不便,出入要绕远道,就打算带领儿孙去铲平太行、王屋这两座“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大山,这个想法够异想天开的了。

可是等我们了解到其中重重困难时,才知道愚公果然很“愚”:移山只有5个人,包括一名近90岁的老人和一名七八岁的孩子;移山工具及其简陋,运土石的只有箕畚;倒土地点遥远,在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一年只能往返一次。

总之,他们的移山看起来就是一个笑话,难怪智叟会说“甚矣,汝之不惠。

”只是当愚公说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我们才知这样的愚公是“不可及”的,《愚公移山》课文不能删(新修订的苏教版教材将删除此篇,甚为遗憾)。

回望这初中阶段最后一个古诗文单元,编者别具匠心地将一组“愚人”呈现在我们面前:为臣的为国尽忠;为士的为理想献身、为寒士尽心;为民的为国操劳、为子孙尽力。

这样的“愚人”为国、为民、为理想、为子孙耗尽心力,他们“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也”!他们其实是大智若愚,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注释:
[1]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31.
[2]罗贯中.三国演义(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755.
[3][4][5][6]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46、200、103、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