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资进城”:缓解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城镇二元矛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资进城”:缓解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城镇二元矛盾
作者:向珉睿
来源:《科技与企业》2016年第04期
【摘要】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加之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放宽,农民市民化进程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瓦解。

但是,农民虽然大量进入城镇,却并不能真正的融入城镇,从而出现新的城镇二元矛盾。

本文通过对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并阐述“带资进城”的必要性。

最后结合新型城镇化关于“人的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提出“带资进城”的方案设计,对具体方案实施,注意问题进行论述。

期望通过“带资进城”的市民化方式,逐步消除城镇二元矛盾,提高农民市民化的质量。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城镇二元矛盾;带资进城
1、城镇二元矛盾的问题与原因
“市民化”这一概念,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农民市民化是指农民在身份上获得作为城镇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如居留权、受教育权、选举权、劳动与社会保障权等,在中国就是获得所在城镇的户口和相关的社会权利[1]。

如今农民进入城镇的融入问题:在城镇里謀生,却不能真正融入城镇。

这就是所谓的城镇二元矛盾。

出现这一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1受限于自身素质问题,融入城镇工作难
进城农民工资收入低,仅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没有时间、精力和财力来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黄祖辉等在对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的研究中,对杭州市农民工就业状况进行调
查[2]。

其中两代农民工都认为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文化程度低是当前就业的最大障碍,占调查人数的40%以上。

工作单位往往倾向于招收工作上手快、技能熟练的员工,工作中注重使用而不注重培训和素质的提高。

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其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采取单方合同或口头合同为主,在遇到劳资矛盾问题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自身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加剧了农民与用工单位之间的矛盾。

1.2受限于市民化成本问题,融入城镇生活难
农民进入城镇生活,城镇资源和公共服务对农民来说与原有市民一样,都不是免费的。

将面临较高的个人生活成本和公共成本。

杜宇在对农民市民化成本的研究中,对我国一二三线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做了比较分析[3]。

从表中可以发现每年市民化的个人成本基本上要在5万元以上,公共成本基本上占到总成本的2/3或以上。

所以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关键。

依据《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人均月收入(不包括包吃包住)2609元。

可见大部分农民进城所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城镇生活的个人成本。

而由于进城农民数量庞大,政府财政也不足以支付公共成本。

如此出现农民进城后生活质量低下、生活环境恶劣、子女教育难、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等问题。

1.3受限于“乡土情节”,融入城镇社会难
农耕文化延续了上千年,大部分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受农村文化和血缘宗室思想的影响深,对家人亲友有着浓厚的感情。

所以当农民进入城镇生活、工作遇到诸多困难后,大多仍选择从群体内部寻求资源、获得支持与认同,而这样的选择又会让他们逐渐被边缘化。

边缘化的过程与社会排斥的过程实质上是相似的,而边缘化的状态也可以说是社会排斥的结果。

大部分农民进城后仍保持在农村的生活方式,希望通过聚居建立自己熟悉的圈子来适应城镇新的生活环境,甚至会形成我们熟悉的城中村。

这样自我隔离的方式阻碍了进城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情感交流,久而久之造成城镇居民,工作单位等对进城农民存在偏见。

2、实施“带资进城”的必要性
2.1有利于促进农民自主就业创业,缓解务工成本
促进农民更好的融入城市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让农民获得更高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梅建明对武汉市728名农民工进行调查,调查中进城农民认为,为实现“农民市民化”的首要条
件是在城市有较稳定的工作及收入来源,将近40%的进城农民认为有能足够花的钱,经济条件能够好起来,才能更好的融入城镇。

“带资进城”促进进城农民积极参加相关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增加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优化就业环境,提高工资收入。

同时进城农民还可以将“资”联合入股,自主创业,获得自身在城镇中应有的利益。

“带资进城”将农民在农村无形的资产有形化,促进进城农民更好的就业创业,有效缓解务工成本的问题。

2.2有利于推动城镇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建设,减少生活成本
相比在农村,农民进城后的公共需求大大增加,但城镇对其提供的公共服务匮乏,导致农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不到保障,大大增加农民进城的生活成本。

大量的农民由农村转移到城镇,城镇的资源不足以等质等量分配给所有人。

而农村中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带资进城”让农民和农村资源一起进入城镇,可使资源得到集中和最大化利用,减小城镇财政压力,有效促进城镇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建设,提高进城农民生活质量,减少生活成本,加速进城农民融入城镇。

2.3有利于增加农民对城镇认同感,减少心理成本
长期以来,在农村人口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种自己就是比城里人差的自卑情。

所以虽然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在加快,大量农民进城生活,但并不能完全融入城镇,一个关键因素是心理融入困难。

作为一种渐进性的政策,“带资进城”充分体现“人的城镇化”思想,为进城农民提供保障。

一方面促进进城农民自我发展与提高,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促进城镇政府推进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障进城农民利益,逐渐让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获得平等的地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进城农民弱势的心理,增强其对城市的认同感。

3、缓解城镇二元矛盾,“带资进城”方案设计
市民化成本一直是推进农民市民化的瓶颈,也是造成农民难以融入城市,出现城镇二元矛盾的主要原因。

通过“带资进城”的方式,可以逐步解决进城农民工作难,生活难,社会存在感弱等问题,有利于进城农民被纳入城镇保障体系,缓解城镇二元矛盾。

3.1“带资进城”的提出
2014年国家一号文件传达的了一个重要思想,通过将农村的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给农民金融武装、资本武装,有一定的财产权利。

这样农民“带资进城”,增强农民进城后的能力,融入城镇更容易。

提出“带资进城”是由我国现实条件决定的,现实需要一个积极的过渡性方案。

推进农民市民化进城,有必要让一部分有意愿想进城生活定居的农民率先市民化,然后再带动其他农民进城,逐步实现农民市民化。

面对市民化巨大的成本压力,进城农民很难融入城镇生活,而城镇政府也无法承受巨额的财政支出。

有必要找一种方式缓解进城农民的市民化成本压力以及城镇政府的财政压力,进而达到缓解城镇二元矛盾,促进农民市民化的目的。

3.2“带资进城”的具体方案设计
农民带资进城的实质是建立一套使得农民能够将农村的土地,宅基地等资源财产化,成为经济实体的方案。

其前提条件是给予农民相应的土地和宅基地产权,通过专业评估颁发资格认证书。

然后农民以产权和证书向当地的金融机构作抵押,换取相应的资金。

其具体设计为:
(1)首先要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保障经营权。

将土地的产权量化到农户,并给农民承包土地的面积,范围,价值确认登记,颁发认证书,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资本化。

(2)需要创新宅基地流转机制。

一方面政府征用进城农民宅基地,并成立专门的开发建设机构,该机构由政府出资,在城镇内建设专门提供进城农民居住的廉价房。

另一方面,进城农民可将宅基地连同地上建筑物流转给其他农民,流转收益归原使用者所有,政府不收取费用。

(3)进城后农民若愿意一次性放弃土地承包权,可将承包权出售给政府,获得足够的资金,促进自我就业创业,改善生活条件等。

在自愿的原则下,进城农民一次性出让土地给政府,政府不支付现金,而是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就业指导与培训、廉价住房,并可以与居住证的积分制度联系起来,让进城农民享受更多相关的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等。

(4)政府将从农民那里获得产权的土地进行划分,有些可以用作城市开发建设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其余大部分整理成规模,按市场计价,成片转让给专业大户或其他经济体。

其所获得的收入作为政府对进城农民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就业、教育质量等资金投入来源,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5)建立二级土地、宅基地流转市场,允许农民将从政府或者其他农民那里购买的产权进行自由交易。

4、结语
“带资进城”作为一种新的市民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市民化成本所带来的融入城镇工作难、融入城镇生活难和融入城镇社会难的问题,缓解城镇二元矛盾,促进进城农民融入城镇。

本文在对城镇二元矛盾问题的成因以及“带资进城”的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我国市民化的情况,提出了“带资进城”的方案,方案中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控制是极为重要的。

本方案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提出了新时期农民市民化的一个方向,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3):55-61.
[2]黄祖辉,刘雅萍.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研究—基于杭州市浙江籍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8(10):51-59.
[3]杜宇.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核算[J].中國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27(6):46-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