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分数与整数相乘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分数与整数相乘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分数与整数相乘》是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要紧是关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与运算方法的教学。

本节课是在学生明白得整数乘法的意义,把握整数乘法的运算方法;明白得分数的意义和差不多性质,能正确运算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法(包括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解决分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分数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这部分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把运算学习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2.注重运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二、学情分析
关于本节课的内容有的学生并不生疏,有的可能差不多会运算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式。

然而,这节课的学习关于他们来说并不余外。

因为专门多学生可能凭借体会只明白如何算,不明白什么缘故如此算。

专门是关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什么缘故直截了当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而分母不变,学生不一定明确。

因此,这节课不能仅仅满足学生会算,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明白得什么缘故能够如此算。

三、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使学生了解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明白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能够用乘法运算,初步明白得并把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运算方法,学会正确的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体会探究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确立
教学重点:明白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能够用乘法运算,初步明白得并把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

五、教法、学法选择
依照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现状,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节课采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进而总结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运算方法,让学生感受由直观到抽象,由个别到一样的学习模式,学会独立摸索,积极交流,实现学习者自觉、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整个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上述摸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的整体结构如下:
1.以旧引新,唤醒认知。

2.情境设疑,探究新知。

3.分层练习,深化认知。

下面再具体说一下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以旧引新,唤醒认知
第一出示如:4/9+4/9+4/9=
2/7+2/7+2/7+2/7=
让学生先运算,然后摸索: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还能够用如何样的形式表示?
设计说明: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是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分数加法的运算等。

由于时刻关系,学生可能关于上述知识点有些遗忘。

通过复习热身,试想唤醒学生对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加法运算的认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后面的例题教学作好相应的预备。

(二)情境设疑,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学校要举行五一庆祝活动,要求大伙儿做绸花布置环境,小芳和她的好朋友小华、小青一起做绸花。

做一朵绸花用3/10米绸带,小芳做3朵如此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第一,请学生依照条件用线段图表示出3/10米。

而后依照所求问题列出算式。

估量学生可能会列出加法算式,也可能列出乘法算式。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注意用加法列式的同学,交流时,指名其先说,并运算出得数。

而后再请用乘法算式列式的同学回答。

第一追问学生如何想到用乘法运算?让学生明确相同的分数连加,也能够用乘法表示。

通过这第一次的追问,关心学生明白得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而后再请所有的学生一起摸索:3/103的得数如何求。

估量学生中一定会显现直截了当会用3/ 10的分子3与整数3相乘作分子,用10作分母的运算方法。

假如显现这种情形,教师要再一次追问,什么缘故能如此进行运算?有的学生可能借助图说明算理,有的可能依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来阐述缘故。

但不管哪一种缘故,最后教师都要归纳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角度,即3/103确实是3/10+3/10+3/10,等于3+3+3/10,确实是3*3/10。

通过这两次追问,让学生明白得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设计说明:在运算教学中,往往有专门多教师只关注教会学生如何算,对什么缘故能够如此算缺乏足够的重视。

因此,造成由于算理不清而导致的只会机械算,可不能灵活运用的状况。

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通过连续追问,让学生深入明白得算理,让学生明白分数乘整数什么缘故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作分子的道理。

如此做能够专门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知其然,知其因此然。

2.自主练习:小芳做了3朵,她的好朋友小华做了5朵如此的绸花,一共用了几分之几米绸带?
这是安排在学生初步明白得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整数的算理之后练习,一方面为了及时关心学生巩固上面学习的新知,另一方面是为了教学先约分再运算。

如此将运算方法中涉及到的几个知识点逐一分解,便于学生把握。

3.自主提问:小青可能做了几朵如此的绸花?一共用了几分之几米绸带?
让学生自己补充条件再解决问题。

那个设计,要紧是起到巩固新知,同时又因为每个学生所提问题的不同,能够积存更多的素材,以便学生总结概括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运算方法。

4.总结归纳:分数和整数相乘能够如何样运算?先同桌商量,再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在新授过程中,我分成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解决意义以及明白得算理,第二个环节是解决具体运算过程中先约分再运算的简便方法,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算理算法,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归纳运算方法。

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为他们明白得并把握重难点铺设了专门好的认知阶梯。

(三)分层练习,强化认知
为了关心学生巩固新知,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巩固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

要紧是完成练一练中的第一题和练习八中的第1题。

练一练的第1题,让学生先涂一涂,再列出算式。

练习十八的第1题,让学生看图先填一填,再说说自己的方法。

2.巩固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

通过练一练中的第2题以及练习八中的两道运算题的实际练习,强化对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和算法的明白得。

3.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
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奇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存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如此,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锤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成效。

练习八的第三、四两题,这两题是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实际应用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把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运算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以此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样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事实上确实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因此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事实上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