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系统信贷管理的实现方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P系统信贷管理的实现方法研究
【摘要】为了降低企业在实际业务中的信贷风险,SAP系统提供了一个复杂的信贷管理解决方案,当客户超过它的信贷许可范围时,系统能够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
实现此功能需要先在SAP系统中进行销售管理模块和财务管理模块的一些配置,这些配置共同作用,决定了企业可以使用多少信贷控制策略。
【关键词】SAP;信贷管理;风险
0 引言
SAP软件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集成了生产管理、物资管理、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系统化管理思想,为企业管理提供了决策运行平台。
使用SAP 系统,企业可以拥有丰富的信贷控制策略,针对不同信贷控制范围、不同风险类别、不同信贷组的组合进行详细的信贷控制设置,从而降低实际业务中的信贷风险,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1 信贷管理需要的配置
同一个企业所有客户的信贷管理信息是以信用主数据的方式维护到系统中的,完全实现了客户信贷管理信息的共享。
而且每一个客户的信贷管理信息随着对其销售业务的开展,系统能够实现及时动态更新。
SAP系统对客户信贷管理信息的及时动态更新,以及信贷控制策略的实现是通过SAP系统的后台配置完成的。
1.1 财务模块配置
在SAP系统中,信贷管理是财务模块与销售模块集成的一个重要连接渠道。
实现它需要的相关财务配置如下:
1.1.1 定义信贷控制范围
信贷控制范围是SAP销售模块中用于控制信用风险的组织机构。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一般在“信贷控制范围明细项”里面维护客户信用主数据的默认值,实现在创建客户主数据时自动创建该客户的信用主数据。
1.1.2 给公司代码分配信贷控制范围
在SAP系统中,根据不同的产品、不同的销售方式、一个公司代码可以有多个信贷控制范围,同时一个信贷控制范围也可以分配给多个公司代码。
比如,集团公司的一个客户可以有一个总的信用限额,而在各个信贷控制范围内又可以设定该信贷控制范围内的信用限额。
1.1.3 定义风险类别
风险类别可以理解为风险等级,首先对客户区分不同的风险类别,然后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可以执行不同的信贷政策。
1.2 销售模块配置
实现信贷管理还需要销售模块进行一些必要的配置:
1.2.1 给销售范围分配信贷控制范围
销售组织、分销渠道和产品组三者之间的有机组合构成一个销售范围。
销售范围反应了一个企业不同的产品以及不同的销售方式的组合,一个信贷控制范围可以分配多个销售范围,一个销售范围只能分配给一个信贷控制范围,信贷控制范围和销售范围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1.2.2 定义信贷组
信贷组可以理解为对信贷控制区分不同的控制环节,信贷控制一般可以在三
个业务环节进行:销售订单、交货和发货过账。
1.2.3 定义进行信贷控制的定价过程
这一项主要是对包含哪些价格条件类型的值进行信贷控制。
关键是需要对进行信贷控制的价格条件类型设置相应的标志,将需要控制的价格转到贷方价格。
1.2.4 给销售凭证和交货凭证分配信贷组和信贷控制方式
通过这一配置,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的销售订单和交货单与信贷组及系统信用控制的结合。
2 信贷管理的作用
SAP中的信用控制可以实现分公司代码、分销售范围、分不同风险类别的客户、分单据类型的控制。
信贷控制范围的确定一般有四个层次:公司代码、销售范围、客户主数据以及用户出口,四者的优先级依次升高。
SAP系统的信用管理功能非常强大,而在销售管理过程中,信用管理也是主要的内部控制点。
在实际实施中,企业可以考虑将风险类别按低、中、高划分成三个等级,根据客户的信用状况,将客户划分成低风险客户、中风险客户、高风险客户,对客户实行分级管理。
不同风险级别的客户在操作中也会有不同的对待:对于低风险客户,当超信贷限额时,建立新的销售订单时,系统只是警告一下,不影响业务操作;对于中风险客户,建立新的销售订单时,系统检查到订单额度超过信贷限额时,此订单将会被冻结,后续的业务无法继续进行,必须经过相应的审批,才能进行后续操作;而对于高风险客户,在同样的情况下,订单根本不能保存。
根据这样的信息,在具体实现策略上,一般都将内部单位(如:子公司)维护成低风险客户,将外部客户维护成中风险或高风险客户。
对需要授信的外部客户,可以由企业的领导根据客户信用状况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从而实现SAP 系统对内控的有效支撑。
3 结论
SAP系统实现信贷管理需要几个模块共同配合,本文先讲述了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两个模块需要进行的相关配置,然后说明了信贷管理的功能和作用。
希望本文可以给大家学习和理解SAP系统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田也壮.企业信息化与先进管理模式[M].科学出版社,2005:546-587.
[2]Peter Jones,John Burger. SAP ERP财务与控制模块配置[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08-120.
[3]陈启申.ERP:从内部集成起步[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41-167.
[4]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2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