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关于文化自信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我国关于文化自信研究综述*
杨彦京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摘要: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焦点。
我国学术界围绕文化自信的基础理论、文化自信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文化自信的路径和对策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但是,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
因此,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并简要评述,不仅有助于了解其最新的研究动态,而且可以为今后文化自信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文化自信评述研究动态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8.01.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近年来,国内文化自信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有必要对此进行详细梳理,从而了解其最新的研究动态。
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文化自信的基础理论、文化自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文化自信的路径和对策等方面。
一、关于文化自信的基础理论研究
关于文化自信的基础理论,总体上包括:第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和特征;第二,文化自信的来源、基础和核心;第三,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功能。
1.文化自信的内涵和特征。
对文化自信的内涵,学者们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陈一收认为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来进一步认识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意义。
[1]祝东力则将文化自信理解为两种以上文化在交流和竞争中,“面对其他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意识状态”。
[2](P247)同时,祝东力认为文化自信还包括对自身文化具有优越性的意识。
梁秀文和夏从亚则将文化自信的内涵主要阐释为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文化内容的自信、文化的现实解释力以及文化表达和文化传播。
[3]有学者基于心理学视角,将文化自信认为是一种相信和认同自身文化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4]而大多数学者对文化自信的内涵,主要是基于狭义文化方面来进行认识的,即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耿超将文化自信界定为“一定的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总体认可和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坚定信念”。
[5](P22)耿超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特征,即民族性、时代性、辩证性和可塑性。
刘林涛则指出了文化自信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主体性、指向性、象征性和包容性。
[6]李月明则从文化自信的理性、包容和发展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表征,进行了相关阐述。
2.文化自信的来源、基础和核心。
关于文化自信的来源,刘建军认为,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来源,其主要包括“中华文明的历史辉煌、当代中国的蓬勃发展、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汉语学术的崛起趋势”。
[7]陈曙光认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新的价值观念的崛起、中华文化的滋养、对人类文明的吸收借鉴和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
[8]李月明则认为文化自信来源于高度的文化认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9]
①*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研究”(项目编号:ZD201424)、河北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唯物史观视野下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XZZ⁃
BS2017073)阶段性研究成果
104
关于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根基研究,学者们也进行了相关探讨。
潘新喆和刘爱娣指出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0]王静则从四个维度论述了文化自信的根基,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其历史根基、国家的强盛提供了其国力根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其理论根基以及党的领导提供了其领导根基。
[11]关于文化自信核心的研究,肖群忠和杨建强认为价值观与伦理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
[12]梁秀文和夏从亚则认为文化自信的本质与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文化之间的关系。
[3]
3.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功能。
关于文化自信的生成,王蜜从构建集体记忆的视角,指出集体记忆是传统文化向文化自信转换的中介和桥梁。
[13]王蜜还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记忆的两次遮蔽,并通过重构集体记忆来实现传统文化滋养文化自信。
孙代尧和李健从历史和逻辑的视角,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
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西学合理成分。
[14]关于文化自信的功能,也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
张立文在论述礼乐文明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中,进一步指出礼乐文明的社会功能。
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经国序民,伦辈定位;克己复礼,教化正俗;和合心性,培养人格;礼乐善心,感天通神。
[2](PP147~151)刘林涛认为文化自信的社会功能主要具有四方面,包括教化和激励当代中国社会成员、凝聚当代中国社会共识、调控当代中国社会冲突以及整合当代中国社会资源。
[15]马静指出了红色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主要表现为社会导向、教化、创新和推动功能这四个方面。
[16]
综上所述,对于文化自信的内涵、特征、来源、核心、生成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文化自信的基础理论,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关于文化自信的来源、基础和生成等方面研究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复性,缺少相应的区分研究。
总体上来看,文化自信的基础理论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梳理和深化研究。
在其研究视角上,不同视角下研究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关于文化自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
近年来关于文化自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不同视角。
1.从整体视角分析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原因。
关于文化自信的现状分析,有学者基于实证分析视角进行了研究。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通过2016年度“中国公众文化自信指数”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为当代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水平总体较高,并积极理性热爱自身文化,但国际文化发展意识仍有待提升。
[17]也有学者从理论和现实视角,分析了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
耿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面临着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的挑战和机遇。
[5](P77)白洋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产业相对落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待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增加文化自信的阻碍因素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
[18]
关于文化不自信的原因,亓静认为近代以来的历史事实对原有文化自信的冲击是其直接原因;生产力不够发达和物质基础不够坚实是其根本原因;当前我国不理想的文化发展是其现实原因;外来强势文化的市场冲击是其外部原因。
[4]也有学者分析文化自信失落的原因与社会转型以及传统文化的缺陷等方面有关。
2.从具体社会现实生活领域探讨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陈晓莉认为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着假日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的现实困境,并冲击着文化自信。
[19]张春和张学昌认为文化自信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淡化与理解偏差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淡漠与态度偏误。
[20]汪振军认为,当下中国汉字面临着一些危机,主要包括国际文化竞争日益加剧、国人对于汉字的重视程度不容乐观、媒介转型加速了人们对汉字的遗忘和大众文化对于汉字的冲击。
[21]
李宝贵和李辉认为现实生活中“洋名”现象,这对于城市的个性、文化的传承、城市的语言生活以及市民的交通生活具有消极的影响。
其城市洋地名泛滥的原因,具体为国民在文化上缺乏自觉和自信;西方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侵蚀;政府对地名文化建设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在法律监管力度上不强。
[22]冯静和张锐则从价值认同方面,分析文化自信存在问题的原因。
具体包括经济分析方面,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对文化自信的冲击;政治分析方面,政治生态的破坏对价值认同的消极影响;思想根源分析方面,价值虚无主义对文化
105
自信的影响。
[23]
3.从伦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不同视角对文化自信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探讨。
基于伦理学视角对文化自信的探讨,主要表现为对信用问题的研究。
袁祖社从伦理视角来探讨文化建设,并认为优良的伦理精神是文化自信的要素。
他认为社会信用危机的出现,是当代文化深层危机的显性表征和出现的诱致性因素。
[24]樊浩基于伦理型文化背景,分析了信任危机的病理图谱和问题轨迹,并揭示出危机生成的特殊规律,探讨出重建伦理信任的破冰之旅。
樊浩在分析信任危机的病理图谱时,将其认为是道德信用危机到伦理信任危机,最后到文化信心的危机。
[25]
从教育心理学视角来研究文化自信,主要集中在对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
郑玲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先进文化自信和对外来文化态度的现状。
在认识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基础上,从知、情、意、行四要素视角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包括:认知低,情感消极,文化认知出现多样性、功利性的倾向;认知高,情感消极,情感认同偏低;认知高,意志不坚定,文化选择摇摆;认知高,行为低,文化知行脱节;认知低,行为高,盲目自信突出这五个方面。
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问题的原因上,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大众传媒和大学生文化心理素质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26]黄秋生、陈元和薛玉成运用分层整群的抽样方法,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法结合起来,由此来研究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对西方外来文化认同盲目和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关注不够。
[27](P63)在分析原因时,则从社会、校园、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27](P69)
综上所述,从宏观的整体视角、微观具体社会现实生活领域、以及伦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不同视角来看待文化自信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文化自信的现状。
但是,在对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分析时,不能较好地对其进行归类和整理,由此未能探究其相关具体原因和路径。
三、关于文化自信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在了解其具体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原因后,应进一步探索其培育的路径和对策。
近年来关于文化自信的路径和对策研究,主要从整体视角、具体社会现实生活领域以及伦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不同视角进行分析。
1.从整体视角探讨文化自信的路径。
从宏观整体上来看,学者们对文化自信提升路径的研究各有所侧重。
郑治认为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提升文化自信,具体包括破除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以及捍卫国家文化安全。
[28]也有学者从文化凝聚力、文化同化力和文化引领这三个方面,来塑造和提升文化自信。
其中,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是加强文化凝聚力;文化自信的实现途径通过传统文化现代化、外来文化中国化和中国文化国际化来增强文化同化力;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文化引领力。
[29]白洋认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路径,主要从注重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以及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入手。
[18]
梁秀文和夏从亚认为要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探讨引领文化自信的路径。
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一步实现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应对文化面临的现实挑战、促进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引领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凸显文化的现实解释力。
[3]范晓峰和郭凤志认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具体为辩证地认知历史加强文化自我认同、把握时代潮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创造性地转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30]石文卓认为,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为以下五个方面,即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创新中提升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创新中提升文化自信;落实开放发展新理念,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提升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体制创新中提升文化自信。
[31]
2.从具体社会现实生活领域探讨文化自信的对策和路径。
陈晓莉指出传统节日文化弘扬的对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具体为激活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形式和加强政府节日文化引导这三个方面。
[19]汪振军从语言文字学视角,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国家要在战略层面上高度重视、教育传承、汉字的规范使用、汉字形码软件的开发和推广、汉字文化传播以及对外文化传播。
[21]李宝贵和李辉针对“洋名”泛滥的具体建议:首先,应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突出民族特色;其
106
次,应遵循地名命名中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审美性原则,并确保其科学规范;再次,加强地名规划意识,依规依法命名;最后,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引导大众参与,并实施柔性管理。
[22]
也有一些学者们对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体的文化自信路径进行了相关研究。
肖珩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方面,来探讨领导干部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
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上,一方面运用历史思维认识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在弘扬革命文化通过提高对革命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创新革命文化传承方式方法,来巩固文化自信。
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通过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和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来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
[32]关于农民群体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梁洋生从加强农民理想信念教育、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辩证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33]
3.从伦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不同视角对文化自信的路径和对策进行探讨。
关于文化自信提升的路径研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
袁祖社将信用伦理精神的重建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合理形态的价值根基,不仅应立足于中华文化丰厚的思想资源,而且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
[24]樊浩则分析了走出关于伦理信任的理论误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应走出“市民社会陷井”,避免经济与伦理两极分化;第二,走出“伦理半径”,不断扩展信任的伦理半径;第三,在对待信任风险上,以彻底的人文精神和伦理精神对待他人和社会。
[25]也有学者提出的对策,主要从对传统文化保持敬仰和开放的心态,来增强传统文化自信的科学性基础和现代性视角转换。
[34]
学者们也探讨了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郑玲从教育心理学视角来探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具体包括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激发大学生文化认知主动性;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文化情感和坚定的文化意志;营造家庭文化环境,发挥家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大众传媒的管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功能;培养坚定的文化意志,践行文化自信行为。
[26]张天勇从文化生态学视角来探讨文化自信的路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推进文化创新是强化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正确面对多
元文化中的文化矛盾和文化纠结,促进“中”“西”“马”不同文化形态的内在融合和融通;正确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应然”和“实然”矛盾;坚持过程思维。
[35]
综上所述,从宏观的整体、具体社会现实生活领域以及伦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不同视角来提出文化自信的具体路径和对策,有利于应对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促使其路径更细化。
但是,基于不同的视角和学科背景,也应注重其路径和对策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而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
四、关于文化自信研究的建议
通过对近年来文化自信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文化自信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并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文化自信研究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
1.深化文化自信的基础理论研究。
从文化自信的相关基本概念梳理入手,将一些基础理论搞清楚,分析出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之间的联系,进而形成逻辑严密和较为统一的文化自信概念体系。
系统梳理和整体分析文化自信的基础理论时,要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理论价值及方法论意义,为文化自信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2.加强对文化自信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
从社会现实出发,进一步深化对文化自信现状的了解,对其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类和整理,并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对于文化自信的缺失与文化自信的问题之间的区分、文化自信的挑战和问题之间的区分等,进一步深化其相关理论研究。
3.推进文化自信路径和对策创新的研究。
探究文化自信路径和对策的创新,既要重视理论层面,也要注重现实生活层面。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文化建设上的问题为导向,探究提升文化自信的可操作性路径和对策。
比如,从健全文化自信建设的相关制度着手,通过汉语汉字的规范使用制度、节日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制度以及用制度规范治理消极的社会习俗等方面,从而培育坚定文化自信的制度保
107
障。
4.注重文化自信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创新。
研究文化自信,既要有中国视角,也要有世界视角,并通过加以比较研究,来学习和借鉴国外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同时,注重梳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的文化自信,并加以总结和归纳。
在其研究方法上,还应注重案例分析法、多学科交叉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从而进一步深化对文化自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一收.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J].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16(04).
[2]孔学天堂书局编.中国人的文化自信[M].贵阳:孔学堂书局有限公司,2014.
[3]梁秀文,夏从亚.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州学刊,2016(11).
[4]亓静.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之路[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5]耿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
[7]刘建军.论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来源[J].文化软实力,2016(01).
[8]陈曙光.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9-22.
[9]李月明.文化自信的意义、来源及表征[J].实事求是,2015(05).
[10]潘新喆,刘爱娣.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要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1).
[11]王静.试论文化自信的四维根基[J].天府新论,2012(03).
[12]肖群忠,杨建强.价值观与伦理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1).
[13]王蜜.集体记忆的重建与文化自信的生成[J].阅江学刊,2017(01).
[14]孙代尧,李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J].前线,2017(03).
[15]刘林涛.文化自信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机制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02).
[16]马静.论红色文化社会治理功能及其实现机理[J].广西社会科学,2016(08).
[17]陈琳,贾晓芬.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指数调查报告(2016)[J].人民论坛,2016(36).
[18]白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路径[D].四川师范大学,2014.
[19]陈晓莉.“文化自信”语境下的传统节日文化弘扬研究[J].学习论坛,2015(09).
[20]张春,张学昌.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理路分析——兼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J].理论与改革,2016(06).
[21]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22]李宝贵,李辉.文化自信视阈下的地名“洋化”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 [23]冯静,张锐.理解文化自信的三重维度[J].理论导刊,2017(04).
[24]袁祖社.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之合理形态的价值根基[J].中原文化研究,2017(01).
[25]攀浩.试析伦理型文化背景下的大众信任危机[J].哲学研究,2017(03).
[26]郑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27]黄秋生,陈元,薛玉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养研究[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
[28]郑治.自省、自觉、自信: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之策略[J].学术交流,2015(03).
[29]李江波,姚亚平,黎滢.文化自信:理论维度与实践维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6(09).
[30]范晓峰,郭凤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7).
[31]石文卓.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05).
[32]肖珩.领导干部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和路径选择[J].世纪桥,2016(12).
[33]梁洋生.农民群众文化自觉自信培育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16(01).
[34]王晓路,柴艳萍.伦理学与当代社会价值——2016中国伦理学大会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7(02).
[35]张天勇.文化自信的文化生态学审视[J].阅江学刊,2017(01).
责任编辑:李月明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