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七下《湖心亭看雪》word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长春版七下)
![《湖心亭看雪》教案(长春版七下)](https://img.taocdn.com/s3/m/9d891938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3.png)
《湖心亭看雪》教案(长春版七下)(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
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从时代上看,有六朝1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
本文是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游记。
3、读准注音: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4、解释实词: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一芥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三、走进课文1、老师范读2、同学读课文,以组为单位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3、疏通文意。
四、赏析课文1、初探叙事内容(1)归纳记叙要素A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B地点:西湖湖心亭谁来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湖心亭正如同学们所介绍,湖心亭四面环水,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5ca76adaef5ef7bb0d3cac.png)
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难点。
作者游湖的雅趣。
2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教法学法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X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作者简介: X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某某某某)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某某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1.教师播放示X朗读磁带或教师X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一芥(jiè)喃喃(nán)长堤(dī毡(zhān)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3)齐读课文(4)请同学试译课文(对译课文)四.课堂小测:重要句子的翻译.五课堂小结六.作业:背诵并默写本文.第二课时一.课前提问;上节课的重点实词.二.新课:问题探究: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
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精品】长春出版社七下语文第19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精品】长春出版社七下语文第19课《湖心亭看雪》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2e5068767f5acfa1c7cd5a.png)
《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设计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
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2.作者作品简介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二、解题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明确朗读节奏。
更定(gēng)拏(ná)毳衣(cuì)雾凇沆砀(hàng dàng)一芥(jiè)铺毡(zhān)更有此人(gèng)喃喃(nán)2.重点字词释义: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是,这。
湖心亭看雪教案(精选多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32bb58b4daa58da0114a8c.png)
湖心亭看雪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湖心亭看雪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品词赏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作者复杂而特殊的感情。
教学过程:作者看雪的行为,在舟子看来是一种“痴”,文中从哪些地方看出张岱的“痴”1.找“痴行”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从听觉上写雪后景色,写出了雪后冰天雪地,万籁无声,森然的寒意。
“独” 独自一人,不随流俗,内心孤独2.品“痴景”“天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出了万物融为一体,苍茫的氛围。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在浩渺的宇宙中,人﹑物显得很渺小。
作者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寄情与山水,痴迷于山水。
3.议“奇遇”相遇之后的心情如何?大喜。
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试分析?找痴行不入俗流内心孤独品痴景寄情山水痴迷自然议奇遇超然世外,思恋故国第二篇:《湖心亭看雪》教案《湖心亭看雪》教案6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2、学习文中白描的写作手法3、体会作者构思布局的妙处。
过程和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译读、品读、背读、联读依次贯穿整个课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悟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学习白描手法,解读作者痴心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悠远脱俗的情怀。
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预习课文2、课前播放有关西湖十景的短片教学过程:一、导入:刚才大家欣赏了美丽的西湖十景,你知道哪些有关西湖的诗句呢?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有关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5篇
![有关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70f92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c.png)
有关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5篇有关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给大家分享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欢迎阅读!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与课堂检测,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课文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3、反复朗读以至成诵,体味美丽的西湖雪景,了解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课文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一、文学常识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引导学生从注释中简单了解其生平,从文章分析中明白其孤傲脱俗的文人情趣。
二、教学思路作为文言文教学,朗读背诵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重点。
本课以读导学,通过五读环节,达成教学目标。
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预习检测部分。
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
避免教学的枯燥乏味。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勾画出融为一体的苍茫天地间堤、亭、舟、人的渺小和朦胧的美丽画面,引导学生体会和赏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课文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基础上,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思想感情,体悟作者的遗世独立、孤芳自赏。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1.搜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过渡语: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学过或看见过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018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小品二则湖心亭看雪wo
![2018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小品二则湖心亭看雪wo](https://img.taocdn.com/s3/m/5f208ecd6edb6f1aff001ff4.png)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熟读、美读课文,了解作者和时期背景。
二、反复朗诵,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方才从小学升入初中,正处于行为规范阶段,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但仍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3重点难点重点:在深切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4教学进程活动1【导入】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同窗们,咱们方才送走了银装素裹的冬季,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咱们,感化着咱们,这世间最洁白的精灵让咱们享受烈火、静穆、自由。
徐志摩就曾用这首《雪花的快乐》来吟咏他心中的雪。
古往今来,还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今天让咱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西湖的魅力雪景。
活动2【教学】湖心亭简介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当中,听说是宋朝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光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活动3【教学】知人论世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
清兵南下衰亡了明代,张岱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不时流露出明亡以后念旧的伤情感绪。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忧愁,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活动4【活动】朗诵课文朗诵指导:第一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拍合理;第二要抑扬抑扬,读出作者的情感。
(1)读准字音(2)聆听配乐朗诵录音(3)学生自主试读,齐读。
(4)译文,积累实词。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那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9湖心亭看雪》word教案 (4)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9湖心亭看雪》word教案 (4)](https://img.taocdn.com/s3/m/dd812755eefdc8d377ee3201.png)
《湖心亭看雪》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独、强、更、痴”等字。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过程与方法:品读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一直以她的秀丽风光吸引着人们,文人墨客为他梦萦魂牵,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这些分别是描写西湖的春夏之景,西湖的雪景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领略西湖雪景感受作者情怀。
二、检查预习:1、走进作者2、准确读出生字3、疏通课文意思三、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作者晚上游览西湖看雪景)四、再读课文,理解并探究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游览西湖的?从课文的语句中找一找?学生思考,明确:A 严寒的天气(十二月);寂寥的时段(是日更定)B 行走不便、人烟稀少(大雪三日)C 只身一人(独往)2、作者在这样的氛围与背景下游览西湖,你感悟到什么?学生思考、交流、回答答案示例之一:作者内心有些忧伤、悲戚,想通过赏景排遣内心的郁闷之情答案示例之二:孤傲、清高的情绪的流露3、作者置身在湖心亭看到了那些景色?学生思考,找出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读一读。
作者写的景色优美吗?评议一下。
学生思考与评议。
(答案示例一:空旷的天底下只有一些微小的事物存在,突出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
示例二:描写雪后西湖全景和近景。
示例三:写作的顺序是由远及近。
示例三:“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
示例四: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作者内心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学生思考。
(答案示例:宁静、愉悦)4、重点解析:写景方法——白描多媒体投影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 19《湖心亭看雪》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9《湖心亭看雪》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e704a53b3567ec112d8aa2.png)
《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4.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5.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屏示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某某作汴州。
”这些诗句写的是同一个地方——某某西湖。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X岱:X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某某某某)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某某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
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某某某某)。
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某某。
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补充:明亡后,X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某某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bcee1c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b.png)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湖心亭看雪》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15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3e1333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8.png)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15篇)《湖心亭看雪》教案1[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1、深化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文字较粗浅,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根底上老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生:背诗句。
预设: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环节可以出示相关图片提示学生吟诵相关诗句。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顺缠绵。
〔学生回应〕可是?假如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课文朗读演示课件:配乐朗读课文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9湖心亭看雪》word教案 (1)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9湖心亭看雪》word教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3ab3336e7cd184254a353501.png)
《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并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
3、细心品悟,感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课前预习1、首先,小声朗读课文,将文中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读完课文后,查工具弄清楚这些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并将它们记在课本上。
2、然后,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并将全文读通顺。
3、最后,大声朗读课文,自查下面字词你掌握没有。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 )沆.( )砀.()一芥.()铺毡.()强.()饮(2)解释加粗的字余住西湖:人鸟声俱绝:是日: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余强饮三大白: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及下船:课堂学习1、导入课文。
2、检查预习。
3、从课文标题看,你可以得到哪些提示?4、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5、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说一说湖心亭的雪有什么特点?6、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认为相公“痴”吗?为什么?7、《湖心亭看雪》中你体味到作者怎样的情趣?四、课时作业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课前预习3、(1)gēng cuì zhēn sōng hàng dàng jièzhān qiáng(2)余,我。
俱,全部;绝,消失。
是,这。
一,全部。
惟,只有。
强,尽力;白,指酒杯。
其,他们。
是,表判断。
及,等到。
课堂学习5、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湖心亭看雪》教案(15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3fd4f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4.png)
《湖心亭看雪》教案《湖心亭看雪》教案(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教案1【教学目标】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二、诵读疏通文字。
1、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2、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
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
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3、再读: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⑴ 妙在扣景之特征。
⑵ 妙在用朴素之语。
(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⑶ 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
诗如下:“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12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d9ebf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f.png)
《湖心亭看雪》教案《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型:赏读课教学方法: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多媒体显示雪景。
2、导入语:这是一幅什么图?能不能用几个词描述一下这图?同时它让我们想起哪首古诗?唐朝柳宗元的《江雪》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
明未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也写了一篇冰清玉洁的雪的文章。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一起到《湖心亭看雪》!(多媒体出示文章题目)二、多媒体展示本文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三、介绍作者与湖心亭多媒体显示:1、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2、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长春版七下小品二则《湖心亭看雪》教案
![长春版七下小品二则《湖心亭看雪》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3b8e2579563c1ec5da71aa.png)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专注下一代成长长春版七下小品二则《湖心亭看雪》教案
19湖心亭看雪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 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案(通用5篇)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e7f70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46.png)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案〔通用5篇〕《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案〔通用5篇〕《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案1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白描的手法。
2.才能目的: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3.情感目的: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化理解写景特点的根底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播放西湖风光画面)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等等。
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
是啊诗人心中假设有一个春天,那么他的笔下就春意盎然:假如诗人心中寒冰一片,那么他笔下的西湖又会是怎样?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二、出示学习目的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2、体会本文写景的手法——白描手法,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艺术境界。
三、学生诵读课文诵读指导:1、准确2、有感情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四、介绍作者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兴趣昂然。
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五、自主学习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①词语: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完毕。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湖心亭看雪的教案.docx
![湖心亭看雪的教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64b88f07f8c75fbfc67db28b.png)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口标: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口描手法。
二、教学重点:赏析雪麻奇景,体味片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体味白描手法,练习白描的写法。
四、课前准备1、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全班分成八个小组。
2、由班长记录木堂课每一小组的得分情况,冋答正确一个问题的小组记上一颗五角星,最后累计出哪-个小组五角星最多,将诞牛本堂课的冠军组,我们将给予最高的奖励。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
杨力•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II荷花别样红”这是妖娣明媚、清丽动人的盛夏西湖。
寒冬大雪后的西湖乂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先请大家白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人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霹衣雾淞沆砺一芥铺毡强饮(幻灯片展示课文)2、听录咅范读(听清楚字的读咅,注意文章节奏)3、请同学们借助工貝书和课下的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大意,疏通文意。
(同桌之间可以交流)4、抢答环节,小纟H之间展开竞争看谁冋答的最准确、最快速。
(多媒体展示八个字词理解空缺和四个文中句子需要理解)5、(1广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2)怎么写湖心夜景的?(3)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我的态度呢?(4)舟了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白由发言)(四)咬文嚼字找痴行1、读懂、(现在我们來默读课文)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九课、湖心亭看雪
教材分析:
这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是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从中窥知一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作者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指2-3名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交流有关张岱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
作者的感情。
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试着理解课文。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学生分组学习。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2、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
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
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
他很在乎雪景吗?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
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
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提示: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人物云天、高低远近、
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
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F、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②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
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
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a.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b.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c.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五、拓展延伸。
把《酒泉子》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六、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预习下一课30课。
八、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赏雪经过
亭中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