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通用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通用3篇)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史实。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知识梳理】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侵略的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②西方________的影响。
③受维新派、革命派主张的影响。
(2)表现:①衣:“洋布”“洋装”渐入中国百姓生活;中西合璧式服装________、旗袍、学生装等。
②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_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西方建筑式样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风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________”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________。
⑤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①人民当家作主②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③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改革开放以后:①衣:服装颜色变为五彩缤纷,款式走向________。
②食: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________问题;政府还提倡“________工程。
③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工程”。
④风俗: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基础练习】
1.“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近代以来,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城市是()
a.北京
b.上海
c.济南
d.武昌
3.最早促使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是( )
a.西方列强的入侵
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
c.西方民主革命思想
d.康有为、孙中山的个人作用
4.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盛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5.1934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用品。
连日常的食品,为了求精洁卫生的绝大理由,也积极的洋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互动探究】
问题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问题2: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表
现
城
市衣
食
住
习俗
农村
特点
问题3: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改革开放前)
原因
表现衣
食
住
社会风尚
特点
问题4:改革开放以来
原因
表现衣
食
住
社会风尚
特点
问题5:合作探究: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效果检测】
1.《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2.19xx年6月26日《大公报》所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引述如下:“近有南国志士某君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晓中西学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则征婚广告是迄今为止见诸报端的第一则未公开姓名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此时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
下列对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①中国近代化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③近代中国政治运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的解放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在中国近代生活变迁中,“断发”较“放足”后起而先成,其原因有()
①受近代工业的影响②受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③“断发”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④男子的活动社会性更强⑤妇女所受的封建束缚更重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能够说明()
时期所送嫁妆
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20世纪90年代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关于近代中国的剪辫子潮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剪辫子的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推动的结果
b.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社会风尚的剧烈震动
c.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剪辫子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
6.《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其中1900~19xx年为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1910~1919年为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1920~1929年为有身段的女人。
导致这种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化传入
b.社会政治的变革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7.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a
2.b
3.a
4.c
5.c
【效果检测】
1.b
2.b
3.a
4.a
5.c
6.b
7.b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篇2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和习俗领域的变化
难点: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方法点拨】
1.运用归纳法,从衣食住社会风俗方面归纳近现代中国人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并形成阶段性特征的认识。
如,概括近现代中国百姓婚俗的变化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社会现象,要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通过对本科内容的学习,要能够认识到饮食结构的变化对人们交往方式的影响。
3.注意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
4. 学习本课可结合初中教材中有关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知识理解本课的相关内容。
认识到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知识结构】
衣:中山装、西装、旗袍、学生装、裙子与粗布大衫并行
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住: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出现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婚丧仪式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社交礼仪逐渐平等化
“食”:建国初对粮食等实行统购统销,凭票计划供应,后实行“菜篮子工程”
“衣”:从灰蓝色调为主导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
“住”:从住房紧张到推行“安居工程”、城乡住房质量提高
①20世纪50---70年代崇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②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知识梳理】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多①。
⑵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②建厂、开店、办银行,西方文化逐步③到国民生活中。
〖解读〗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首先,是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
其次,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而封建统治较为薄弱。
第三,这些地方成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的地区。
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2.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
⑴衣着:“洋布”“洋装”逐渐进入④的生活中。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⑤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⑥,西服、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同时盛行于大城市中。
〖解读〗
a.服饰是思想、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
服饰的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的变化。
b.中山装: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上衣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因其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队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填空答案】①沿袭传统;②通商口岸;③渗透;④中国城市百姓;⑤中山;⑥五花八门。
⑵饮食:一些大城市出现①等。
②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⑶居住: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③或④的豪宅。
⑷风俗习惯: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⑤“”⑥“”,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⑦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⑧。
〖解读〗如何理解剪辫子、不缠足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由于清政府入关后强迫汉人改变发型,带有严重的民族压迫色彩;妇女缠足也是在封建男权社会形成的畸形的审美标准,因此剪辫子、不缠足本身就是反封建斗争,就是进步是历史现象。
3.农村社会生活状况:广大农村仍然处于⑨、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
⑩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解读〗农村各种习俗变化很小的原因:a. 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
b. 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填空答案】①西餐馆;②吃西餐;③欧式洋房;④中西合璧;
⑤断发易服;⑥废止缠足;⑦反清革命;⑧简约文明;⑨落后、封闭;⑩传统的风俗习惯。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⑵20世纪50----70年代,①、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③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以来
⑴物质生活:1987年,中国人民已经基本上解决了④。
为了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政府倡导⑤“”工程。
中国人的着装也从单一的款式走向⑥化。
为改善人民的住房状况,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⑦“”工程。
〖解读〗菜篮子工程:是指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列入“菜篮子工程” 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⑵风俗习惯:实行双休日后,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⑨、、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填空答案】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②比较拥挤;③凭票证;
④温饱问题;⑤菜篮子;⑥多样化;⑦安居工程;⑧休闲娱乐;⑨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重难解析】
1.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原因、特点。
⑴演变
物质生活方面:
①环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生变化;
②服饰——断发易服;
男子:长袍马褂—西服礼服—中山装—列宁装(干部装)—休闲服
女子:旗装—旗袍—连衣裙
③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
④居住——西式住宅不断增加
社会风俗方面:
①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
②婚丧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③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
④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⑵原因: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②历届政府的影响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⑶特点: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
②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强;③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④中国社会生活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2.概述中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
分析其原因。
⑴演变
物质生活:
①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
②改革开放以来:
“吃”——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
“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
“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实施
社会习俗方面:
①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
②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③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
④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⑵原因: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②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③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
(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④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⑤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
【易混知识】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3.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能力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前期大城市里逐渐取消“大人”、“老爷”称呼,代之以“先生”、“同志”;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用握手、鞠躬取代了跪拜礼。
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清政府的大力提倡②中共的大力宣传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④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⑤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习
题要注意透过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首先①、④两项说法错误,因为清政府是封建专制统治势力的代表,绝不会大力提倡民主平等思想;而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现象;“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是人们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的体现。
再者就是②项表述错误,题干中的现象虽然中共也提倡,但它们的的发生应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关系更为紧密。
2.下列哪一生活现象不能反映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a.中山装和旗袍出现
b.照相馆的出现
c.中西大菜
d.长拜作揖礼仪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结合教材可知,d项说法出现在封建社会,不具有中西文化碰撞的色彩。
3.上海是近代人们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上海()
a.经济发达
b.交通便利
c.开放早,受外国影响大
d.人才集中
答案:c
解析:上海是近代以来最早开放的地区,也是各种经济成分、思想潮流和政治势力集中的地区,因此生活习俗变化最大。
4.以下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出现这样婚礼的原因不包括()
a.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c.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段材料介绍的是近代社会的婚姻风俗的变化。
a、b、d 三项都是变化的原因,而封建制度的结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因此不是原因。
5.读下列广告:“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
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
------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
”对此材料评论正确的有()
①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②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
③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④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以广告形式体现中国近代城市婚姻习俗的变迁。
通过结合教材和材料内容中关键信息可知,这种现象发生在辛亥革命后,且此女子在美习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回国后又在京师工作,因此,上述四选项均正确。
6.“肥料袋做裤,省钱又省布,前面印‘日本’,后面是‘尿素’”。
这首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民谣揭示了当时部分中国人的服饰形象。
浸透汗水、打着补丁的咔叽布工装,斜纹布军装,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共同引领着七十年代朴素、单调的服装潮流。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人们的服饰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但更重要的是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从这个角度出发,①②选项符合题意,③选项违背了正常的心理,④对当时服饰的影响并不大因此答案为c项。
7.(xx年江苏高考试题)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思想变化,属于较难题。
几千年的旧习惯,妇女生孩子是女性医生接生的,而材料里“外国生产皆男医接生,”在中国是不太合适的。
“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应该男医生为男病人看病,女医生为女病人看病,即“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可以判断出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还比较保守的。
正确答案a 项。
8.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改变婚姻依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习,提倡“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厢情愿”,他们还主张废除缠足。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禁止缠足。
这些在当时的主要意义是 ( )
①有利于铲除社会陋习,树立社会新风②促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
③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实现了男女平等④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以及南京临时政府关于生活习俗的规定具有的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可知,陈旧的风俗习惯的去除对改变社会风气、人们的精神面貌、人们的社会地位都有重要意义。
而只有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才能起到④项的作用,如陈独秀等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等。
9.民国初年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
了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答案:b
解析: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时间:民国初年。
通过结合教材可知,改变传统的婚姻制度是在近代以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的。
因此,这种现象不会很普遍。
10.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子服饰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
a.民主运动的推动
b.工业化使大量妇女参加工作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答案:b
解析:19世纪中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结束的时间,工业化生产要求妇女着装简化。
11.19xx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
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a.自由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
d.互助的观念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内容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对人的称呼发生了重大变化:大人、老爷---先生、君。
可见人际关系由不平等变得更加平等。
这是社会的重大进步。
12.从旧式婚礼与新式文明婚照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
①服饰的变化②发式的变化③礼仪的变化④是否缠足的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与近代婚姻风俗的不同。
通过看图可发现,
近代婚姻在服饰、发式、礼仪、缠足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⑴判断图a、图b反映的时代。
⑵图a、图b服饰.称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解释其原因。
⑶观察图c,该种服装流行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
⑷相对于图c,图d图e中的服饰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此种变化?
答案:
⑴清朝(回答清末或清朝时间段内均可);民国。
⑵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国人模仿、崇尚西方的生活习惯与服饰样式;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改变了清朝尊卑有别的称呼陋习。
⑶穿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建国初中国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服饰比较单调;由于建国初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亲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深刻影响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服饰打扮.礼仪习惯在内的一切都向苏联学习。
⑷服饰开始多样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14.阅读下列材料
主食肉食蔬菜水果饮料
改革开放前定量供应的米、面食为主,配以杂粮家畜、家禽比重小,逢年过节才能改善平日蔬菜、冬日咸菜,配以少量豆制品数量少、品种少茶、少量啤酒和汽水
改革开放后精制米、面比例下降,副食品明显增加品种多样,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