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书问对

合集下载

误解的意思是什么

误解的意思是什么

误解的意思是什么误解[wù jiě] 的意思是:1.理解得不正确。

2.不正确的理解。

指认识与对象的不一致,即行为人对民事行为的内容或其他有关情况产生认识上的错误,以至于意思表示与内心意志不一致。

近义词:歪曲曲解误会英文:[misread;misunderstand;misconstrue;misconceive]字词释义理解得不正确。

巴金《关于<父与子>》:“一百多年前的激烈争论早已平息,对作者的种种误解也已消除。

”沙汀《涓埃集·闯关》:“但是,即使余明实行了他的愿望,打声招呼,他也不可能消除那种在他自己毫无所知的左嘉的误解。

”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前些年,对现实主义有误解,对浪漫主义的误解则尤甚,已经近于歪曲。

”鲁迅《集外集拾遗·好东西歌》:“声明误解释前嫌,大家都是好东西。

”明赵汸《葬书问对》:“昔人谓误解《本草》,为生人之祸,今《葬》术岂轻於《本草》?”误解还表示误会,指误会下的不正确的理解。

误解字词造句1、面对失败和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面对误解和仇恨一笑而过,是一种坦然宽容;面对烦恼和忧愁一笑而过,是一种平和释然。

2、宽容就是忍耐。

同伴的批评、朋友的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惟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

相信这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

3、在经受了失败和挫折后,我学会了坚韧;在遭受到误解和委屈时,我学会了宽容;在经历了失落和离别后,我懂得了珍惜。

4、真诚也有被误解的时候,但为了爱,我仍把心真诚地奉献。

5、水平高的父母与子女之间造成悲惨的误解的,常因成年人要在青年身上获得只有成年人才有的反响与情操。

6、何必一定要求他人的理解呢?只要不被误解就行了。

7、灵魂会因处境而误解自己的身份,直到圣贤揭露真相,方知自己是婆罗门。

8、我想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两个字“误解”。

9、面对失败和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面对误解和仇恨一笑而过,是一种坦然宽容;面对赞扬和激励一笑而过,是一种谦虚清醒;面对烦恼和忧愁一笑而过,是一种平和释然。

历代风水大师

历代风水大师

历代风水大师表(1)中国历代风水师(2)时间人物事迹商盘庚相殷地周公刘相豳地周古公直父相岐地周周公相洛邑战国樗里子《史记》说他能预测生前生后事秦朱仙桃作《搜山记》汉青乌子作《葬经》三国管辂《三国志》说他善卜地晋郭璞作《葬书》、《锦囊经》等晋陶侃作《捉脉赋》晋韩友能图宅相冢隋萧吉作《宅经》等隋舒绰为宰相杨恭仁卜葬地隋临孝恭作《九宫五墓》唐李淳风作《阴阳正要》唐张燕公注《葬书》唐司马头陀作《水法》,为同庆寺择地唐刘白头作《海底眼》唐浮屠泓为张说卜宅唐陈亚和湖广黄州人,作《拨沙经》唐杨筠松作《疑龙经》等唐曾文遄雩都人,作《阴阳问对》等唐范越凤缙云人,作《寻龙入式歌》唐刘淼传倒杖法唐丘延翰闻喜人,传《海角经》唐廖踽宁都人,作《穴法》等唐孙世南宁都人唐卜则巍作《雪心赋》宋唐九仙会吕人宋陈抟在华山传术宋胡矮仙作《至宝经》等宋张子微作《玉髓经》宋谢子逸作《三宝经》宋蔡元定作《发微论》宋刘七碗会昌人宋丁应之宁都。

人宋丘公亮南丰人宋刘景清兴国人宋刘应宝兴国人宋刘谦上牢人,作《囊金最宝经》宋刘见道云都人,作《乘生秘宝经》宋谢和卿作《神宝经》等宋吴景鸾德兴人,作《理气心印吴公新解》宋张鬼灵在钱塘江一带相地宋冯怀古遂宁人,善辨山水宋孙伯刚宁都人宋傅伯通德兴人,相临安宋邹宽属于廖金精学派宋徐仁旺白云山人,奏请迁定陵宋孙晤善于相墓宋达僧吉安人,作《天元一气》宋胡舜申作《地理新法》宋刘子仙云都人宋萧才清云都人宋廖信甫吉州人宋厉伯韶在福建相地宋刘潜南康人,作《地理诸说》元郑谧作《地理葬书集注》元赵济作《葬书问对》元朱震亨作《风水问答》元梁绕德兴人明张宗洪武年间为朝廷相地明日讲僧在鄞县一带卜墓,创元运说明非幻和尚宝陀庵住僧,相天寿山明周仲高洪武年间相城邑庙宇明刘用寅金溪人,为自己卜墓明梁仲宁腾县人,为成祖相地明杨宗敏新昌人,隔十里便能点穴明廖均卿卜建天寿山明游朝宗婺源人,卜建天寿山明裴士杰永乐年间参与修纂《大典》,负责术数类明徐拱钦天监监正明卜梦龙为人相地不受谢明杨院使金溪人,精研相地明吴仲宽江西人,卜地如神明骆用卿余姚人,相永陵明曾明易不为权贵相地明谷宗纲精青乌家言明陈后钦天监博士明徐善继德兴人,作《人子须知》明汪朝邦给自己相墓明江仲京婺源人,与兄抱日、东白为“婺东三仙”明江立本婺源人明奚月州太平府人,乡民推为张宗道之亚明周诏上饶人,轻财好义,精通脉络明李邦祥婺源人,精通阳宅明李景溪婺源人,作《阳宅秘诀》等明洪善祖桂林人,自营吉地明徐懋荣作《堪舆汇纂》明毕宗义能相地下之物明陈复心作《p日明按索》明甘霖作《地理秘窍》等明黄复初作《穴部》等明朱权作《地理正言》等明李预亨作《青乌绪言》明萧克作《山水忠肝集摘要》明赖从谦作《石函平沙玉尺经纂》明罗明祖作《地理微绪》明李国木作《搜玄旷览》明朱彦修作《风水问答》清赵榆森作《罗盘解》清君有本作《征验图考》等清箬冠道士作《八宅明镜》清魏青江作《宅谱指要》等清吴鼐作《F日宅撮要》清姚文田作《p日宅辟谬》清张惠言作《青囊天玉通义》清陈确作《葬书》清张坛作《地理骊珠》清戴鸿作《翻卦挨星图诀考》清邵嗣宗作《葬考》清纪大奎作《地理末学》等清端木国瑚作《周易葬说》清丁芮朴作《风水祛惑》清王戴宣作《慎终录要》清寇宗作《菊逸山房山法备收》清张桂林作《堪舆谱概》清孟超然作《诚是录》清许楹作《罔极录》清范鲲作《蜀山葬书》清张朝晋作《丧葬杂说》清洪枰作《地理枝言》清徐迪惠作《地理辩证图说》民国廖平作《地学答问》等民国尚秉和作《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

误解的反义词近义词同义词字词解析

误解的反义词近义词同义词字词解析

误解的反义词近义词同义词字词解析误解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如下:近义词:误会同义词:歪曲、曲解反义词:理解误解在汉语词典的解释:1. 理解得不正确。

●明赵汸《葬书问对》:「昔人谓误解《本草》,为生人之祸,今《葬》术岂轻于《本草》?」●鲁迅《集外集拾遗·好东西歌》:「声明误解释前嫌,大家都是好东西。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三章:「好心人不怕被人误解!高增福继续宣传他的社会发展史。

」2. 不正确的理解。

●巴金《关于父与子》:「一百多年前的激烈争论早已平息,对作者的种种误解也已消除。

」●沙汀《涓埃集·闯关》:「但是,即使余明实行了他的愿望,打声招呼,他也不可能消除那种在他自己毫无所知的左嘉的误解。

」1/ 3●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前些年,对现实主义有误解,对浪漫主义的误解则尤甚,已经近于歪曲。

」用误解造句1、面对失败和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面对误解和仇恨一笑而过,是一种坦然宽容;面对烦恼和忧愁一笑而过,是一种平和释然。

2、我想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两个字“误解”。

3、宽容就是忍耐。

同伴的批评、朋友的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惟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

相信这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

4、面对误解和仇恨,一笑而过是一种坦然宽容,然后保持本色,这是一种达观。

5、在经受了失败和挫折后,我学会了坚韧;在遭受到误解和委屈时,我学会了宽容;在经历了失落和离别后,我懂得了珍惜。

6、真诚也有被误解的时候,但为了爱,我仍把心真诚地奉献。

7、水平高的父母与子女之间造成悲惨的误解的,常因成年人要在青年身上获得只有成年人才有的反响与情操。

8、我本来是一番好意,却遭到他的误解。

9、何必一定要求他人的理解呢?只要不被误解就行了。

10、灵魂会因处境而误解自己的身份,直到圣贤揭露真相,2/ 3方知自己是婆罗门。

梭罗3/ 3。

关于丧事的对联大全

关于丧事的对联大全

丧事的对联关于丧事的对联大全对联是中国的文化的瑰宝。

那么丧事对联有哪些呢?丧事对联有多少大家知道吗?这些对联有什么特点呢?下面为大家带来丧事的对联,欢迎阅读!丧事的对联1[上联]:椿萱挺而健, [下联]:芝兰清且香[上联]:传家维孝悌, [下联]:养性在忠良[上联]:承家多有德, [下联]:继代有仁风[上联]:德行感桑梓, [下联]:品节昭后人[上联]:德贯天人际, [下联]:气穿日月光[上联]:洞天引金凤, [下联]:福地兆玉麟[上联]:福田祖上种, [下联]:心地子孙耕[上联]:高风袭祖训, [下联]:正气遗荪枝[上联]:光前家声远, [下联]:裕后世泽长[上联]:厚德昭桂子, [下联]:高风饴兰英[上联]:积德培麟趾, [下联]:传善起凤毛[上联]:静时疑水近, [下联]:高处见天阔[上联]:立德齐古今, [下联]:藏书教子孙[上联]:立德齐今古, [下联]:存厚传子孙[上联]:面山如对画, [下联]:玩水爰临池[上联]:勤俭敦夙好, [下联]:耕读秀群英[上联]:松柏春常在, [下联]:芝兰德自馨[上联]:桃李成蹊径, [下联]:兰竹光画图[上联]:天和随所寄, [下联]:风气若无怀[上联]:溪声晴犹雨, [下联]:祖德远亦近[上联]:紫气盈福地, [下联]:祥云拥洞天[上联]:陇上犹留芳迹, [下联]:堂前共仰遗容[上联]:美德堪称典范, [下联]:遗训长昭泣人[上联]:道德根于孝悌, [下联]:清白传之子孙[上联]:百世昌隆赖先辈, [下联]:千秋功德垂子孙[上联]:宝水沿渡族运旺, [下联]:吉山菊香同仙栖[上联]:宝婺光沉天上宿, [下联]:莲花香观佛前身[上联]:报效先辈唯修德, [下联]:希冀儿孙当尽忠[上联]:处世有道唯勤俭, [下联]:传宗无奇但忠良[上联]:椿萱抱流觞并茂, [下联]:兰竹蒙山川独钟[上联]:慈竹临风空有影, [下联]:晚萱经雨不留芳[上联]:慈竹霜寒丹凤集, [下联]:桐花香萎白云悬[上联]:地凭祥光开泰运, [下联]:人以正气耀儿孙[上联]:蝶化竟成辞世梦, [下联]:鹤鸣犹作步虚声[上联]:福宝地家族运旺, [下联]:沿渡畔菊香四野[上联]:古石苍松标贞性, [下联]:行人流水皆天机[上联]:贵人眠于神龙畔, [下联]:运兴族旺佑万年[上联]:后环青山千古秀, [下联]:前抱绿水万代昌[上联]:花落胭脂春去早, [下联]:魂销锦帐梦来惊[上联]:花信虽逝香气在, [下联]:痴儿思妣木仍春[上联]:魂归9天悲夜月, [下联]:芳流百代忆春风[上联]:俭以持家眧后世, [下联]:勤而有道荫子孙[上联]:近智近仁近孝悌, [下联]:希贤希圣希显达[上联]:鹃啼五夜凄风冷, [下联]:鹤唳3更苦雨寒[上联]:牢记礼为孝之本, [下联]:莫忘道以德而宏[上联]:岭上梅花香五里, [下联]:墓前明月照3更[上联]:流水夕阳千古恨, [下联]:凄风苦雨百年愁[上联]:龙溪宝水族运兴, [下联]:青山福地贵人眠[上联]:木本水源历千载, [下联]:报恩追远阅万年[上联]:绮阁风凄伤鹤唳, [下联]:瑶阶月冷泣鹃啼[上联]:前人知足藉福地, [下联]:后代长乐缘洞天[上联]:且喜座中先得月, [下联]:不妨睡处亦看山[上联]:青山松柏族运贵, [下联]:绿水龙溪吉地眠[上联]:青山源远护吉地, [下联]:碧水长流霭瑞气[上联]:山川饱含千古秀, [下联]:椿萱长占四时春[上联]:山环水抱聚紫气, [下联]:虎踞龙蟠呈吉地[上联]:山水有幸酬英灵, [下联]:道德无价泽儿孙[上联]:士德千秋惠福泽, [下联]:信风万古毓清音[上联]:水色山光衬吉地, [下联]:花香鸟语颂鸿恩[上联]:四面紫气霭吉地, [下联]:八面灵龙拥洞天[上联]:松苍竹翠纳百福, [下联]:山环水抱集千祥[上联]:桃花流水杳然去, [下联]:明月清风几处游[上联]:天经地义无今古, [下联]:智山仁水有灵性[上联]:万物生辉丁财旺, [下联]:春风送喜子孙兴[上联]:西地驾已归王母, [下联]:南国辉空仰婺星[上联]:孝子贤孙歌先祖, [下联]:贵山宝地炽后昆[上联]:懿德比称典范, [下联]:遗训常昭儿孙[上联]:壹生俭朴留典范, [下联]:半世勤劳传嘉风[上联]:忆慈容宗德常驻, [下联]:浴青辉祖灵永垂[上联]:运旺族兴福宝地, [下联]:菊香4野双眠人[上联]:正气壹身昭日月, [下联]:仁德俩字传子孙[上联]:祖德宗功千载泽, [下联]:子承孙继万年春[上联]:祖德宗功征祥瑞, [下联]:子孝孙贤迎腾达[上联]:祖功宗德流芳远, [下联]:春露秋霜世泽长[上联]:祖考贻谋唯勤与俭, [下联]:孙苗长乐既翁且眈。

(完整word版)郭璞-葬经-考及白话详解

(完整word版)郭璞-葬经-考及白话详解

晋.6�1郭璞《葬书》考及白话解赣州李定信刘诗芸著葬经葬经4 / 106 内容提要本书收集了全国包括港澳台各书坊及民间收藏的诸种版本的郭璞《葬书》逐段逐句字的加以比较分析考证澄清了历史文献中的是非特别是清代《四库全书》对郭璞《葬书》的讹误。

从各个方面证实了《葬书》确系郭璞所撰纠正了历代文豪尤其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高弟子蔡元定和元代的吴澄对郭璞《葬书》的误删误释是部中国地理风水领域的古文化和古文化史考证的重要资料对中国古文化认识的拨乱反正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还附列了诸家注释作者对考证的郭璞《葬书》原著在点评《四库全书释》的基础上作出了较为正确的新的白话解重点的论述了其科学性给倡导科学文明破除玄学迷信风水术提供了科学理论根据开辟了具体可行的途径。

葬经5 / 106 序言1998年春我在赣州市进行旅游规划工作时因要探求赣州市古代城市规划特点得识李老定信先生。

先生告我他以40余年的全部精力从事风水研究。

最近已完成了《晋·郭璞〈葬书〉考》和《中国风水研究》二部专著力图以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将风水学说中的科学部分和玄学迷信部分分析清楚。

揭穿其中迷信部分的欺诈实质将其科学部分还诸社会。

使这一在中国流传已有2000多年的学术在协调人与环境关系使其认识功能、道德和美学意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半天的交谈中李老先生洋洋洒洒、宏谈阔论深受震动。

当即表示希望能早日拜读大作. 二个多月后李老在电话中邀我为其大作《晋·郭璞〈葬书>考》作序虽没见著作全文还无法对该著作做全面评价。

但从前的交谈我确信李老这一宏愿在该著作中一定能得到充分体现。

风水作为中国术数的一种至少已有五千年历史.传说黄帝时的青乌一作鸟子就通堪舆之学商朝第十代国王盘庚为迁都依卜都殷见《尚书·盘庚下》武王克商欲迁九鼎于洛邑于是“太保朝至于洛卜宅见《尚书·召诏》。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相宅看风水为业的堪舆家《史记·日者传》记汉武帝请诸术士择日事时堪舆家已侧身术士之列。

古传葬书

古传葬书

葬书 ·8·
气本无体,假土为体,因土而知有此气也。水本无母,假
气为母,因气而知有此水也。五行以天一生水,且水何从生哉
?生水者金也,生金者土也。土腹藏金,无质而有其气,乾藏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在
有之,盖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及至穴前,
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嶂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砂
水翕聚。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
△夫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气行地中,人不可见其始也,则因地之势而知其行,其次
也,又因势之止而知其聚也。
△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善葬者必原其起以观势,乘其止以扦穴,凡言止者,乃山
尾花中香味总居心,其止之谓与。或谓粘穴乘其脉之尽处为止,
然则盖倚撞安可以止云,不知古人正恐后世不识止处,故立为
四法以乘之,夫盖者止于盖,倚者止于倚也,撞粘莫不皆然,
唯观义之所在,高低正侧,何往而非止乎。
△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
平夷多土,□斗泻多石,支之行必认土脊以为脉,垅之行
或遇穴晴日朗其温和之气自若,故不以宽旷为嫌,但取横水之
有止,使气之不行也。此言支垅之取用不同有如此。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支垅二者,俱欲得水,高垅之地,或从腰落,虽无大江拦
截,亦必池塘以止内气,不则去水稍远,而随身金鱼不可无也。
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形无以载,故磅礴乎大化,贯通
乎品汇,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陶侃曰:先天地而长存,后
天地而固有。盖亦指此云耳。且夫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

郭璞-葬经-考及白话详解

郭璞-葬经-考及白话详解

晋�6�1郭璞《葬书》考及白话解赣州李定信刘诗芸著葬经葬经 4 / 106 内容提要本书收集了全国包括港澳台各书坊及民间收藏的诸种版本的郭璞《葬书》逐段逐句字的加以比较分析考证澄清了历史文献中的是非特别是清代《四库全书》对郭璞《葬书》的讹误。

从各个方面证实了《葬书》确系郭璞所撰纠正了历代文豪尤其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高弟子蔡元定和元代的吴澄对郭璞《葬书》的误删误释是部中国地理风水领域的古文化和古文化史考证的重要资料对中国古文化认识的拨乱反正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还附列了诸家注释作者对考证的郭璞《葬书》原著在点评《四库全书释》的基础上作出了较为正确的新的白话解重点的论述了其科学性给倡导科学文明破除玄学迷信风水术提供了科学理论根据开辟了具体可行的途径。

葬经 5 / 106 序言1998年春我在赣州市进行旅游规划工作时因要探求赣州市古代城市规划特点得识李老定信先生。

先生告我他以40余年的全部精力从事风水研究。

最近已完成了《晋·郭璞〈葬书〉考》和《中国风水研究》二部专著力图以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将风水学说中的科学部分和玄学迷信部分分析清楚。

揭穿其中迷信部分的欺诈实质将其科学部分还诸社会。

使这一在中国流传已有2000多年的学术在协调人与环境关系使其认识功能、道德和美学意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半天的交谈中李老先生洋洋洒洒、宏谈阔论深受震动。

当即表示希望能早日拜读大作。

二个多月后李老在电话中邀我为其大作《晋·郭璞〈葬书〉考》作序虽没见著作全文还无法对该著作做全面评价。

但从前的交谈我确信李老这一宏愿在该著作中一定能得到充分体现。

风水作为中国术数的一种至少已有五千年历史。

传说黄帝时的青乌一作鸟子就通堪舆之学商朝第十代国王盘庚为迁都依卜都殷见《尚书·盘庚下》武王克商欲迁九鼎于洛邑于是“太保朝至于洛卜宅见《尚书·召诏》。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相宅看风水为业的堪舆家《史记·日者传》记汉武帝请诸术士择日事时堪舆家已侧身术士之列。

陈益峰:《葬书》原文及其注释

陈益峰:《葬书》原文及其注释

陈益峰:《葬书》原文及其注释展开全文注释/陈益峰原文/郭璞【东晋】原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详解】所谓葬,就是藏。

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藏,是与葬互联系的,专指人的藏。

原意还是专指人死后的藏,即是指坟墓,即阴宅。

后来演化为人生前的住宅,即阳宅。

所以葬或藏包括有阴宅和阳宅两个概念。

阴宅,以汉民族来说,有殡仪馆、公墓、死者纪念塔、纪念碑亭、葬塔、皇家的皇陵、民间的坟墓等。

阳宅,以现代含义,应该包括有人生前生活方面和生产方面的阳宅。

生活方面的有民间住宅、宗祠、公馆、官家的皇宫、办公大楼、卧室等凡属生活方面的居住或休息场所。

在生产方面则有工厂、商店、车站、码头、飞机场等。

群居的村落、墟镇、城市、田庄等。

凡属人生前的活动场所都属于阳宅。

要葬的有利,藏的适宜,就要乘生气。

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

也就是《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

这种阴阳气内外的相互斗争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或受到外在的伤害而扩散就噫而成风。

相互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

在上空的生气遇到了外来的冷生气,就降而为雨。

所以风、云、雨都是生气。

总的说来,在土中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阴阳气都称为生气。

原文: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详解】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变化而产生万物。

反过来说,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当然,人也不能例外。

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气生人子的生气。

父母和人子是同类的生气,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在宇宙中是相互感应的。

也就是父母生气和人子生气之间同样会相互感应。

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所谓遗体,有两个含义,即父母本人身体死后尸体的遗体,以及父母生气遗传给人子身体的遗体。

即本身尸体的遗体和遗留人子活体的遗体。

所谓本骸得气,是说父母为生气所生,死后的骸骨亦为父母生气所生,如果得到了本骸即同类的生气感应,尸体或尸体的骸骨将受到庇荫。

陈益峰:郭璞之《葬书》白话注解(一)

陈益峰:郭璞之《葬书》白话注解(一)

陈益峰:郭璞之《葬书》白话注解(一)文/陈益峰《四库全书》中收录的葬书《葬书》亦称《葬经》,是风水鼻祖郭璞编撰的最为权威的风水经典,全书首次提出风水的概念,为历代研究风水者必读之书,被历代地理人子奉为正宗宝典。

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将其收入丛书之中,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驾齐驱的中国古代三大文化巨著之一。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注解:埋葬,就是收藏起来的意思,收纳生气,也就是阴阳之气。

夫阳阳之气,噫(ài)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注解:天地阴阳之气,吐出来为风,升到天上为云,下降下来为雨,在地中行走,为生气。

噫,本来指噫[ài],饱食或积食后,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

噫,即吐气的意思。

噫、升、降、行,都指气的变化形势。

风、云、雨则指气存在的不同形态。

风、云、雨泛指外气。

行乎地中,则指内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注解:生气在大地中行走,发出来就会长生万物。

人由父母所生,与父母骨脉相连,二者气体相同。

葬得生气,则先人之骨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注解:人体的生命,是生气聚集,凝结结于骨。

人死后,血肉很快腐烂,而骨独留。

葬是使父母先人之骨,纳生气。

而先人得安,则反来荫护其所生的后人。

所以《狐首经》说: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粟芽于室。

注解:西面的铜山崩裂,东面未央宫的铜钟突然自鸣。

春天一到,木感其气,自然枝繁叶茂。

粟虽藏于室内,但季节一到,自然发芽。

以铜钟、植物得气则相感而应,来说明葬乘生气,则子孙得福之理。

西汉时期,皇宫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天三夜不停止。

汉武帝问东方朔,东方朔说铜是山的儿子,山是铜之母,钟响就是山崩的感应。

三天后,南郡(荆州)太守上书说山崩了二十多里。

成语故事-骊黄牝牡

成语故事-骊黄牝牡

成语故事:骊黄牝牡(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睡前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哲理故事、其他故事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bedtime stories, fairy tales, fables, idioms, historical stories, philosophical stories, and other stori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成语故事:骊黄牝牡【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秦穆公让孙阳(伯乐)挑选出很多千里马。

《葬书》

《葬书》

《葬书》《葬书》明陈确陈确(1604年-1677年),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干初,浙江海宁人。

是明末思想家刘宗周的弟子。

着有《大学辨》、《葬书》、《女训》、《蕺山先生语录》、《干初道人诗集》、《辰夏杂言》。

陈确年少以孝友着称,长大以文学驰名。

并精书法,善琴、箫。

40岁时与黄宗羲、祝渊同受业于刘宗周。

明亡后,刘宗周绝食死,陈确继刘之志,隐居乡里20年,足不出户,潜心著述。

晚年得风湿症,生活极为贫困,仍写作不辍。

在民族气节上以刘宗周为榜样,在哲学思想上却坚持反对宋明理学和佛学,与老师大相径庭。

认为理学奉为经典的《大学》并非圣贤之书,提出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观点。

如批判《大学》中“知止于至善”之说,认为“道无尽,知亦无尽,“今日有今日之至善,明日有明日之至善”,根本没有绝对不变的“至善”标准。

肯定人性善恶取决于后天的实践,与理学家的先天说相对立。

主张“气”、“才”、“性”三者不能分立。

批判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的禁欲说教,认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则亦并无天理之可言矣。

”并抨击佛教,指出所谓“度尽众生”,实质上是要“灭绝众生”。

着有《大学辨》、《葬书》、《瞽言》及诗文集等。

其著述很少刊行,一部分借《南雷文集》才得以保存下来。

1962年出版有《陈确集》。

序昔孔子叹:“中庸之德,民鲜久矣”,夫中庸之德,岂人所不知不能,所不屑知能也。

夫以孔子之圣,七十子之心说诚服,而颜氏子之丧,门人欲厚葬,夫子数言之,而莫之从也,况某之戋戋者哉?吾比于诸儒语多所驳正,理极平实,而学者率望而怪之,不亦宜乎?惟论葬诸书,士或稍稍许之,要多早岁之文,繁冗未及删定。

因兹春有葬社之役,故复裒正同人,而“及时、族葬、深埋、实筑”八字尤是某言葬纲领,知乎此而推之日用,事事求实理实益,不苟徇虚名,即违道不远矣,岂惟葬然哉?葬论葬死,大事也,古人甚重之,惟恐不及时焉。

由今人言之,则若古人之甚忍于其亲,何惜虚堂寻尺之地,不使死者稍留,而务连弃之重泉以为快哉?嗟手!此人心之所以亡,而仁孝之道息也。

《葬书》原版

《葬书》原版

《葬书》原版《葬书》原版整编/陈益峰原著/郭璞【东晋】郭璞 276 —324 年),西晋末东晋初着名学者、文学家、术数学家。

字景纯,死后追赠弘农太守。

河东闻喜人。

东晋(元帝时,历任着作佐郎、尚书郎,曾与王隐共同撰写《晋史》他博学多才,好经术,擅辞赋,精通天文、曆算、卜筮、相地之术。

着有《尔雅注》、《方言注》、《穆天子传注》、《楚辞注》以及《洞林》《新林》、《卜韵》等十数种。

郭璞《葬书》,始见于《宋史.艺文志》,只一卷。

以后历代术士争相粉饰。

增至二十篇。

后被宋代蔡元定删去十二篇存八篇。

元代吴澄又加删削,遂成中篇、外篇、杂篇共三篇。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相宅相墓之属所收《葬书》,即吴氏删削本。

1、内篇葬者乘生气。

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

天无此,则气无以资。

地无此,则形无以载。

故磅礴乎大化,贯通乎品彙。

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

陶侃曰先天地而长存,后大地而固有,盖亦指此云耳。

且夫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唯循地之理以求之,然后能知其所在,葬者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则地理之能事毕矣。

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五气即五行之气,乃生气之别名也。

夫一气分而为阴阳,析前为五行。

虽运于天,实出于地。

行则万物发生,聚则山川融结。

融结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乃父母之枝,一气相荫,由本而达枝也。

故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恶也。

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

若培壅其根,而枝叶茂,理固然也。

恶则反是。

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气相感,自然默与之通。

今寻暴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渗入,则为亲骨肉,不渗则非。

气类相感,有如此者,则知枯骨得荫,生人受福。

其理显然,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或谓抱养既成,元非遗体,僧道嗣续,亦异所生,其何能荫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气。

心为气之主,情通则气亦通,义绝则荫亦绝。

故后母能荫前母子、前母亦发后母儿,其在物则篓薮螟蛉之类是也。

郭璞《葬书》原文及译文

郭璞《葬书》原文及译文

郭璞《葬书》原文及译文一、生气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译文:下葬就是掩藏,这是一种驾驭生气的方法。

世间存在着一种阴阳之气,它们相互吞吐就会成为风,这种风上升就会成为云,下降就会成为雨,并且穿行在大地之中,这样的风就叫做生气。

生气穿行在大地之中,繁育并滋生天地万物。

二、气感篇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译文:人的形体来自于父母,本体形骸继承了父母的生气,父母馈赠的身体就会得到父母生气的荫庇。

所以说世间生存着的人或物就是各种生气的聚集,凝结的生气就会成为骨骸,万物死后血肉化去,但骨骸会被单独保留下来。

所以说下葬就是回返死者的生气并汇聚到死者的骨骸之中,然后让这种生气荫庇子孙后代。

经书上说:死者与生者的生气相互感应就会让生者的命理发生改变,死者鬼魂的福运就会惠及到活着的人。

三、风水篇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

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译文:所以说铜山在西边崩溃,灵钟就会在东边响应(物理学上的共振现象)。

树木在春天开始繁华,米粟在温室中就会发芽,这就证明生气穿行在大地之中。

在大地中穿行的生气,会受到地脉的影响而形成气势,这就是生气的聚集。

处于聚集状态中的生气,又会受到其它处于聚集状态中的生气的影响并发生停止。

古人就用这条原理聚集死者的生气并让它不至于飘散,然后运行死者的生气并让它在合适的情况下达到稳定,这就是所说的风水。

四、方法篇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气之盛而流行,而其馀者犹有止。

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

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葬书 东晋郭璞

葬书 东晋郭璞

<<葬书>>东晋郭璞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

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经云:气盛而应,鬼福及人。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于地中。

其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

盖言此也。

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

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故藏于枯燥者,宜深。

故于坦夷者,宜浅。

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地势原脉,山势以原骨。

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侯也,若揽而有也。

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为万金。

经曰:行止气蓄,化生万物。

为土地也,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终。

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

势顺行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夫重冈叠阜,群陇众支,当择起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背情,所不葬也。

夫陇欲峙于地上,支欲伏于地中,支陇之止,平夷如掌。

故经云:支葬其巅,陇葬其麓,卜支如首,卜陇如脚。

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

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

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

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阖以固之。

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土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

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

葬礼上的问候语

葬礼上的问候语

葬礼上的问候语葬礼上该如何献上自己的问候语悼念逝者呢?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关于葬礼问候语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葬礼上的问候语精选1.敬扣金安。

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

敬:恭敬,尊敬;扣:以头扣地,旧时最敬重的礼节;金:比喻尊贵,贵重,这里是指对方的身体;安:平安。

意思是恭敬地向您瞌头交祝您身体平安。

2.敬请福安。

写给父母书信结尾的问安语。

请:敬词,无实在意义;福:幸福,祝福。

意思是恭敬地祝你们幸福安康。

3.谨祝康安。

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

康:健康;安:平安。

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健康平安。

4.谨祝荣寿。

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

谨:恭敬,郑重:荣:高,长。

意思是恭敬地祝愿您健康长寿。

5.恭请示安。

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

恭;恭敬,恭顺;请:敬词;示:给人去信的敬称。

意思是恭敬地写信与您并祝您平安。

6.顺扣崇祺。

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

顺:恭顺;叩:以头扣地;崇:高;祺:吉祥。

意思是恭顺地向您瞌头交祝您吉祥如意。

7.虔请崇安。

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

虔:虔诚;崇:高。

意思是虔诚地祝福您幸福平安。

8.敬请钧安。

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

钧(jūn):旧时一种敬辞,用于下级对上级,钧,是古代重量单位,这里引申为贵重。

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平安幸福。

9.恭请福安。

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

福:幸福;绥(suí):安好。

意思是恭敬地祝愿您幸福安好。

10.恭请褆安。

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

褆(tí):福。

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幸福平安。

11.恭请颐安。

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

颐(yí):保养。

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好好保养平安幸福。

12.肃叩堂安。

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

肃:拜;堂:堂上。

本指尊长居住的地方。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堂上启阿母。

”此指父母所居的正房,从而便因此指代父母。

意思是两手作拜用头扣地祝您平安幸福。

13.恭扣慈安。

写给长辈女子书信结尾的问安语。

职场常用成语解释[整理]

职场常用成语解释[整理]

杯水车薪bēi shuǐ chē xīn【解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示例】:有新债未动毫分的,除了承许夏鼎三十两外,大有~之状。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四回【近义词】:杯水救薪、无济于事【反义词】:力济九区、绰绰有余、立杆见影【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宾语、分句;表示力量微小不能解决问题事半功倍shì bàn gōng bèi【解释】: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示例】:如能善用他的特长和经验,比较地容易获得~的效果。

◎邹韬奋《经历·前途》【近义词】:一举两得、一箭双雕【反义词】:得不偿失、舍近求远【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一知半解yī zhī bàn jiě【解释】: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出自】: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示例】:我也只得~,不懂什么。

◎清·颐琐《黄绣球》第八回【近义词】:一孔之见、浮光掠影、囫囵吞枣【反义词】:真知灼见、真才实学、博古通今【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否定句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示例】:我说姊姊不过,只得~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近义词】:委曲求全【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三折肱,为良医sān zhé gōng,wéi liáng yī【解释】:几次断臂,就能知道医治断臂的方法。

《葬书》全文赏析

《葬书》全文赏析

《葬书》全文赏析風水術(堪輿學)深入中國人的生活已有數千年,幾乎與中國文明同步發展。

風水術實際結合了中國人的環境、天文等自然的認知,與人倫、風俗等文化涵養而形成。

隨著時空的遷移,風水術雖然有變遷,但百變不離其宗《葬書》便是千百年來被奉為圭臬的經典之作。

本書納入了中國風水術的聖經,採原文與白話上下對譯的方式,直接將古文譯為白話,使讀者閱讀時,不必受翻找干擾。

直譯的方式,更提供讀者直接與原書對話。

為了讓讀者對風水術有正確的概念,譯者特別為本書作了簡要的導讀,介紹中國風水術的起源與發展,並對《葬書》的思想作了簡介。

旧本题晋郭璞撰。

璞有《雅注》,已著录。

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

周官冢人、墓大夫之职称皆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之明证。

《汉书。

艺文志。

形法家》始以宫宅地形与相人、相物之书并列,则其术自汉始萌,然尚未专言葬法也。

《後汉书。

袁安传》,载安父没,访求葬地,道逢三书生,指一处,当世为上公,安从之,故累世贵盛。

是其术盛传於东汉以後。

其特以是擅名者,则璞为最著。

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

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尝著《葬书》。

《唐志》有《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阴》一卷,又不言为璞所作。

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自宋始出,其後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

蔡元定病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

吴澄又病蔡氏未尽蕴奥,择至纯者为内篇,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

新喻刘则章亲受之吴氏,为之注释。

今此本所分内篇、外篇、杂篇,盖犹吴氏之旧本。

至注之出於刘氏与否,则不可考矣。

书中词意简质,犹术士通文义者所作。

必以为出自璞手,则无可徵信。

或世见璞葬母暨阳,卒远永患,故以是书归之欤。

其中遗体受荫之说,使後世惑於祸福,或稽留而不葬,或迁徙而不恒,巳深为通儒所辟。

然如乘生气一言,其义颇精。

又所云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诸条,亦多明白简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葬书问对《葬书问对》[元] 赵汸或问葬地之说,理有是乎?对日:有之。

然则其说孰胜。

对日:葬书至矣。

问日:葬书真郭氏之言乎,抑古有其传也?对日:不可考。

周官冢人掌公墓,墓大夫掌凡邦墓,皆辨其尊卑度数而葬,以其族大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次,二日族坟墓则葬不择地,明矣。

岂有无事而著其法者哉。

汉书艺文志,叙形法家。

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而宫宅地形与相人之书并列,葬地之法其肇派于斯乎。

予尝读张平子冢赋。

见其自述上下冈陇之状,大略如今葬书寻龙捉脉之为者,岂东汉之末其说,已行于士大夫间。

至景纯最好方伎,世见其葬母暨阳,卒远水患,符其所徵,而遂以葬书传诸郭氏,然无所考矣。

【白话释意】问:葬地好坏能够主人吉凶的说法,有这样的道理吗?答:有的。

问:那本书对这个问题说得比较透彻呢?答:《葬书》说得最透彻。

问:《葬书》真是郭璞写的吗?抑或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答:这事已不可考究了。

根据《周宫》的记载,当时已专设冢人一官掌管公墓,设墓大夫一职掌凡邦墓,都是区别尊卑度数才埋葬死者。

再由其族大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次,二日族坟墓则下葬不择地方。

可见古时已讲究下葬择地的做法。

不然,岂会没有这样的事情而制定这样的法规呢?《汉书。

艺文志》曾记叙形法家根据九州的地理形势以指导政府建立城郭室舍,根据人的形状和六畜骨法的度数、器物的形状来推断其声气贵贱吉凶等情况,并将关于宫宅地形和相人的书籍并列一起,可见葬地之法是从汉代创始的。

我曾读过张平子撰写的《冢赋》一书,看见其中谈到上下冈陇的形状,和《葬书》提到的寻龙捉脉的做法相似,是不是在东汉末年《葬书》已流行于士大夫之间呢?郭景纯这个人最好方伎,人们都知道他葬母在离河边不远的地方,最后却能避免水患浸墓,这种做法符合《葬书》内容,因而就认为《葬书》是他写的。

事实究竟如何,已无法考究了。

问日:葬书世所有,然自齐梁至唐,君子不道,至宋司马温公乃欲焚其书,禁绝其术,何也。

对日:其言有大悖于理者,书固可焚,术固当绝也。

夫盛衰消长之变一定,而不可推移者,虽圣智巧力无能为。

盖天之所命,而神功之不可测者也。

后世诸子百氏,好为异端奇论者众矣,未有敢易此以为言者。

而葬书独日:神功可夺,天命可改。

嘻,其欺天罔神,谤造化而诬生民也甚矣,世俗溺于其说,以为天道一定之分,犹有术以易之,则凡人事之是非黑白,物我得失之细,固可颠倒错乱,伏藏擒制,于方寸之隐发以遂吾私而无难,而世道人心遂有不可回者,岂非葬书之有以误之,与禁而绝之固善。

【白话释意】问:《葬书》虽然很早就流传了,但自齐朝梁朝以至唐代的君子都没有提到它,到了宋代,司马光还建议焚烧这本书,禁绝它的方法,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答:如果一本书所说的东西大悖于常理,这本书固然应当被焚毁,这种方术固然应当被禁绝。

世道的盛衰消长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而不可随意推移,虽有圣智巧力也无能为。

因为这是天命,主宰它的神功不是人力所可测度的。

后世的诸子百家中,很多人喜欢发表异端奇论,但也没有人敢对天命神功说三道四。

只有《葬书》敢说:神功可夺,天命可改。

嘻,这本书敢于这样欺天罔神,诽谤造化而诬蔑生民,问题也够严重了。

世俗小民被这些说法所迷惑,以为天道注定了东西,还有方术可以改易,则人事的是非黑白,物我的得失这样的细事,就更加可以颠倒错乱,伏藏擒制,从内心这个方寸之地隐发出来以满足私愿而不会有什么困难,从而使得世道人心沉沦而不可挽回。

这难道不是《葬书》误导了人心吗?所以遭到禁绝就是很自然了。

问者日:夫其谬戾固已如此,而又以为葬地之理在焉,何也。

对日:术数之书,其言不纯往往类此。

夫创物之智,难以言传,固不可以为言者之失而蔽其善也。

【白话释意】问:《葬书》的理论固然如此谬戾,为什么又说它关于葬地的学说是有道理的呢?答:有关术数的书,里面的说理往往不能是对则全对,错则全错那样纯粹,《葬书》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即既有错谬之处,也有不少正确的地方。

这是由于创物之智微妙,难以言传,我们不能因为阐述人的失误就抹煞其中有用的东西。

日:敢问其言之善者何谓也。

对日:所谓乘生气者是也。

班孟坚日:形与气相首尾,此精微之独异,而数之自然,最为得形法之要,盖与葬书之言相表里。

夫山川之起止合散其神交气感,备百物之情,故地形之书与观宫宅人物者,同出一原,而后世杨廖之徒,遂精其能而极其变,然后坤灵生息之机,得乘以葬而后无失焉。

盖非殊资异识,足以尽山川百物之情逆来顺往,旁见侧出,皆得其自然之数者,不足以语此。

则事虽鄙而理亦微矣。

故其书愈多,其法愈密,而此三言者,.足以尽蔽其义。

盖古先遗语之尚见于其书者乎。

【白话释意】问:你认为《葬书》的学说那些是有用的? 答:《葬书》所强调的乘生气的学说就是很有用的。

班孟坚说过:形与气相首尾,此精徽之独异,而数之自然,最为得形法之要。

就与《葬书》的乘生气学说相为表里。

因为山川地形的起止合散,所引起的神交气感,能够具备世间各种物类的情态。

所以描述地理风水的书籍与相看宫宅人物的书籍,同出一原,而后世的杨筠松,廖禹等人,遂精其能而极其变,使得坤灵生息的气机,得因为安葬得法而没有泄失。

如果不是有象杨廖等人那样的殊资异识,能够完全了解山川百物情状的逆来顺往,即使旁见侧出,也都能得其自然之数的人,是不能轻易谈论其中妙理的。

可见,地理风水虽然涉及的只是粗鄙的事情,但其中道理还是很微妙的。

现在关于葬法的书愈出愈多,规定的法规也愈来愈细密,其实只要用上面这三句话来概括,就足以说尽其中的意义了。

更何况古代先贤的哲语还在书中被引用呢?又问日:星天象也,术家以名山,岂葬书之旨耶?对日:五行阴阳,天地之化育,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声色貌象各以其类,盖无物不然,无微不著。

而况山阜有形之最大者哉,苟至理所存,不必其说之,皆出于古也。

【白话释意】又问:星辰本来是属于天象,可是地理家却用它们来作山名,这难道也是《葬书》的宗旨吗?答:天地化育的五行阴阳,在天成为星象在地成为形状,表现为声色貌象等不同种类,没有什么物品能脱出其范围,更何况山阜是地上有形物体中最大的呢!日:直者吾知其为木,锐者吾知其为火,转动者吾知其为水,而圆之为金,方之为土,何也?对日:易象乾,为天为金为圆,因其从革,以观其在熔则知之矣。

四方形而土居其中,盖体坤而得地之象也。

【白话释意】问:我知道木的特点为直,火的特点为锐,水的特点为动,但为什么金的特点为圆,土的特点为方呢?答:易象以乾象征为天为佥为圆&#8216;,是因为金具有容易改变形状的特性,你只要看到它能够熔解就明白了。

在五行与方位的配合中,土是居于中间的,由坤卦来表示并象征着大地。

问者日l:然则或谓人间万事皆顺,惟金丹与地理为逆者何也。

对日:人有五脏外应天地,流精布气以养形也。

阳施阴受,以传代也。

非逆不足以握神机而成变化。

天有五气,行乎地中,流润滋生,草木荣也。

氤氲上腾,发光,景也。

非逆不足以配灵爽而贯幽明。

知金丹之为逆者则生气得所乘之机矣。

夫岂一物对待之名哉。

【白话释意】问:为什么有人说人间万-事都为顺,而只有金丹和地理为逆呢?答:人体有五脏&#8217;,在外部应合天地,通过流精布气以滋养形体,又通过阳施阴受而传代。

因此,不是逆行就不足以掌握神机而促成变化。

天上有五气,游行在地中,通过流润滋生使得草木繁荣。

又氤氲上腾发光而形成各种景致,这时,非逆则不足配灵爽而贯幽明。

由此可知当金丹为逆时,则人的生气已得所乘之机了,岂是仅只一物对待的名字呢? 又闻曰:今闽巫方位之说,亦得葬书之旨乎?对日:论五行衰旺生克,此是阴阳家事,非所以求形法。

葬书言方在势与形之次,而近世临JlI吴公刊定其书,置是语于杂篇之首,盖尝与人言方位时日无关于地理,可谓得其本矣。

譬诸方伎家起死回生,必精乎色脉之度数,长生久视不出乎内外之法象。

盖形气之冶,神机合变,不系于方,其本如此。

【白话释意】问:现在闽派巫师信奉的方位学说,也是《葬书》的宗旨吗?答:谈论五行的衰旺生克,这是阴阳家的事情,不能依靠它来探讨形法学说。

《葬书》也谈论方位,但放在势与形的后面,只是近世吴公在刊定其书时,才将这些内容置于杂篇之首。

又曾与人谈论方位时日等问题和地理风水无关,可以说得上是懂得《葬书》的根本了。

这就象方伎家能够起死回生,但必须精通气脉的度数,长生久视而不出乎内外的法象才行。

因为人的形气合于神机变化,却不在于方位,这就是问题的根本。

问者日:然则欲知葬地之理者,将即形法而求之。

备乎,抑合阴阳家而论之也。

对日:是固当辩。

譬之人事,形法其言相也,阴阳其推命也,有不相待者矣。

然言相者因百物之异形。

而各极其情状,&#8217;以察造化之微而知吉凶,必不以相人者相六畜也。

推命者以生年月日时论祸福吉凶,犹或失之者,由其为术之本不足以范围大化也。

移之以推六畜辄大谬者,六畜之生不同于人也。

夫方位之说,本非所以求地理,况乎随意所择,不得形法之真,而概以其说加之,则亦何异以虚中子平之术而推六畜,以论牛马者而论人耶。

【白话释意】问:要想知道葬地为何会主吉凶的道理,能不能只探讨有关形法的问题就够了,或是要结命阴阳家的学说来一起讨论呢?答:应当结合.阴阳家的学说来探讨葬地的吉凶。

比喻我们谈人事,形法家只谈人的相貌,而阴阳家则推断其命运,其间似有不尽相同之处。

但是谈相的人通过观察世间百物的不同形状,以了解造化的微妙,并从中看出人的吉凶,而我们必定不能将相人的道理用来相六畜。

推命的阴阳家则通过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来讨论人命的祸福吉凶,其中虽然还会有失误,这不过是由于这门方术本来还不足以范围大化的原故。

但如将这些方术移来推算六畜的命运辄大荒谬了,因为六畜的生命不同于人。

关于方位的学说,本来不是用来探讨地理闻题的,何况一般地师只是随意选择方位,并未得到形法的真髓,就一概加在形法学说上,这就象将虚中子平的相面术用来相六畜,以论述牛马的道理来谈论人命一样荒谬。

又问日:然则其说何自而始,术家多谈之者又何耶。

对日:不知其所自起也;颧人相传,以为闽士有求葬法于江西者,不遇其人,遂泛观诸郡名迹,以罗镜测之,各识其方以相参合,而传会其说,如此盖瞽者扣盘扪烛以求日之比。

而后出之书益加巧密,故遂行于闽中。

理或然也。

夫势与形理显而事难,以管窥豹者,每见一斑。

接图索骥者;多失于骊黄牝牡。

苟非其人神定识超,未必能造其微也。

方位者,理晦而事易,画师喜模鬼神,惮作狗马,况羁旅求合之巫,恶肯改其所难以艰其衣食之途哉。

此可为智者道尔。

【白话释意】问:那么以方位学说加于风水理论的做法是从何时开始的呢?为什么又有那么多方术家谈论它呢?答:我也不知这种做法开始于什么时候。

江西人相传,有个福建人想到江西求师学习葬法,但一直找不到老师,这个人就广泛地观察江西诸郡的名胜古迹,并用罗镜加以测量,记下它们的方位,以参相合,再附会到地理风水学说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