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水平的探析
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
![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https://img.taocdn.com/s3/m/fc04daeded630b1c58eeb5b5.png)
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试论新形势下的职业道德江山市峡口水库管理局徐彦胜内容摘要:职业道德就是适应各种职业的要求而必然产生的道德规范,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在形势下,它具有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治本之策及促进全社会道德风貌的好转。
加强职业道德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健全社会道德舆论监督机制和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教育。
是建设职业道德的必要途径。
在新时期,整个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一方面感受到并受惠于改革带来的巨大的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经受着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和困扰。
其具体表现为趋利性和金性。
1)趋利性。
市场经济求利原则使其具有强烈的趋利性,它诱使一部分为攫取私利而走向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
如有的不法厂商为了谋求私利,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2)拜金性。
在市场经济中,很多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人的自身价值以拥有金钱多少来衡量。
一些人存在“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思想,如社会上出现的见利忘议,损人利已、以假充次的丑恶现象。
由此可见,各行业要生存,要发展,不深化改革不行。
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是对各行业的严峻挑战,这就要求各行业人员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观,因为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
职业道德的含义和内容职业在社会生活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职责,即每一种职业都包含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承担一定的社会职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是职业权利,即每一种职业都有一定的职业业务权利。
三是职业利益,即从事每一种职业的人员都能从职业工作中取得工资福利和荣誉等利益。
因此,每一种职业都是职责、权利和利益和统一体。
浅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道德问题
![浅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道德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4b02c8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1.png)
文化视野浅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道德问题谷多多 中共平舆县委党校摘要:当前形势下,我国社会发展稳定,社会繁荣,人民生活已经跨越温饱,在向小康迈进。
但是在经济发达的物质繁荣的情况下,却出现了诚信缺失和官德失范的情况,这也导致了道德危机出现。
探寻道德缺失的现象及其原因,提出重建道德的手段,对于解决现存的道德建设问题意义重大。
关键词:经济发展道德失范道德建设中图分类号:D648.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9-000381-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构建,这也在整体上提高了我国民众的道德水平,但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相比,道德建设却比较滞后。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道德失范的现象(一)社会诚信缺失个人诚信缺失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假文凭、假学历、假证件,以及各种碰瓷讹诈;企业的诚信缺失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例如与群众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食品企业,从毒奶粉事件到瘦肉精以及台湾塑化剂事件,食品企业频频出现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企业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社会诚信缺失不仅使许多诚实守信的一方利益受到损害,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道德水平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经济秩序,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官员道德失范“在一些地方,清廉和正直开始成为被嘲弄的对象,而腐败却开始被人们所接受” [1],不少官员都这样想:“州官能放火,为什么我不能点灯……于是反对大官用大权腐败的小官,会心安理得地小权腐败……”[2]。
在这样的环境下,部分官员逐渐丧失了理想信念,最终导致政治上的变质,经济上的贪婪,道德上的堕落,生活上的腐化。
胡长清在悔过书承认自己“产生了思想的大崩溃,犹如脱僵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动摇了理想、丧失了信念”。
从近两年暴露的案件来看,官员的形象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政府官员是全社会的表率,官员的道德是社会的主体性的道德,是全社会道德的风向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d474a05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e.png)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观念、政府、企业、个人和法律法规对道德建设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道德观念不仅是人们行为准则的指导,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政府在道德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引导和规范行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
企业也应当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维护商业道德的尊严。
个人的自觉性和道德修养同样至关重要,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地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规范。
文章总结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的道德建设发展方向,以及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道德观念、政府、企业、个人、法律法规、重要性、发展方向、影响。
1. 引言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加强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和规范引导,促进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实现全社会的道德进步和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旨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在于资源的多元化配置和效益导向,这为人们的自我利益诉求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给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带来了挑战和考验。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道德问题和伦理风险愈发突出,不良行为和失信现象频发,道德观念的淡化和侵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不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稳定有序的经济秩序,更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
2. 正文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观念的建设至关重要。
市场经济社会道德规范探析
![市场经济社会道德规范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9c57860b1c59eef9c7b492.png)
市场经济社会道德规范探析作者:崔永军概要:市场经济和道德,一为他律,一为自律,二者必然表现为互斥甚至冲突的关系。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建立一种市场经济与道德相互统一的全新体系。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对人的主体性存在方式具有肯定作用。
这种道德的肯定作用,并不是当下实现的,只有经过长期的人文精神升华才能够变成现实。
我国学术界对社会上关于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影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此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
这些认识尽管不尽相同,但对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下的道德认识是深刻的,对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下的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是切中时弊的。
在中国,远者有三鹿奶粉中掺入三聚氰胺、注水猪肉、餐馆使用地沟油等等这类事件层出不穷,近期亦有众多的污染事件,这就给人一种疑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是否进入了一个道德缺失的时代?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反思。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社会中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出现了重大变化,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这种冲击多以负面和消极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具体有以下表现:第一,经济领域不正当竞争增加。
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往往从个人所处的利益关系出发,背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自愿诚信的基本道德原则,常以侵犯他人的经济利益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经济利益;进行虚假广告宣传,以此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行为,以从中获取不法利润。
这些不道德的经济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价值规律和基本道德原则,也损害了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利益,更为严重的是受害者产生的不满情绪最终有转向对社会的不满,为社会稳定制造不安定因素可能。
第二,政治行政领域的腐败现象尤为突出。
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问题探析
![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问题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fedbe6551810a6f52486f8.png)
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问题探析摘要: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道德问题。
本文分析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问题的诱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问题;对策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道德问题改革开放30余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节节攀升,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日渐实现。
但是反映到思想道德领域,却出现了许多负面问题。
1.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
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体物质利益也取得了合理性认可。
个人物质利益人皆有之,它是个人行为的动因之一,是人的其它一切需要的基础。
但是随着个体谋取利益的原有社会禁锢和道德禁忌的解除,不只是单纯获取个体物质利益的冲动成了经济行为的动机和诱因,而且这种对个体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在不少个体那里达到了放肆无度的地步。
2.权利问题。
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是尊重和保护经济主体的合法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对经济行为形成有效激励和合理约束。
然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侵权”现象。
比如,公有财产被一些人以各种名义和方式进行转移、占有、分割和掠夺;民营经济受到种种超经济强制的干扰和来自政治偏见的不公平歧视;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不对等交易和强制性契约关系。
如此便阻碍了市场体系的正常发育和有效运行。
3.诚信问题。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
然而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中最缺乏的是契约精神,权大于法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某些人可以不履行契约、撕毁合同、不守承诺、借债不还,中国的违约率之高堪称全球之冠。
至于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这似乎已成了全国性的顽症。
4.官德问题。
受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官”在中国政治生活中依然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当前,贪污腐化、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现象中的三大毒瘤。
然而官德的败坏不止于此,更令人忧虑的是在许多为官者的头脑里,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平等意识极其淡薄,社会责任感严重匮乏,并且少数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包括社会团体以及国企干部不是把手中的权力看作是受之于公众、服务于公众的公共权力,而是看作一种谋取个人私利的私权、特权。
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追求
![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追求](https://img.taocdn.com/s3/m/cecfeec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8.png)
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追求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追求二、市场规则限制下的自由与义务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自由竞争。
这意味着在市场规则下占据有利地位的个人或企业享有更大的自由权利,但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追求不仅是道德的追求,也是市场准则的追求。
三、市场规则下的公平与良心在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是最基本的准则。
此时,市场规则的执行不仅是标准,也承载了社会的良心。
公平竞争的道德基础是诚信和信任,也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
四、市场角色中的道德追求市场经济中的各个角色会影响市场经济的道德水平。
企业家的契约精神、消费者的消费道德、政府的规制义务、经济学家的诚实批判等,都是市场经济中的道德追求。
五、市场文明下的人性追求市场经济是一种文明方式,也意味着人性追求的深度和宽度会得到提高。
市场文明下的人性追求是一种高度的人本主义,反映了经济活动对人类幸福的责任与担当。
案例一:金融市场的非法操纵在金融市场中非法操纵和不道德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对市场道德和法律准则的无视和忽视。
作为市场角色的投资者,既享受了市场自由和利润,也承担着道德追求和法律责任。
案例二:经济学家的伦理底线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现象,也是根据市场规则和道德准则。
但是,当经济学家的研究受到一些非正义因素的干扰时,他们的道德底线也常常被挑战。
这种挑战来源于自身追求的权力、金钱或地位等等。
案例三:消费者的诉求与道德责任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贡献了最大,承担的风险也相当大。
但是,当出现产品问题和欺诈行为时,消费者通常会变得无助和愤怒。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诉求和道德责任成为维护市场秩序不可或缺的力量。
案例四:政府的规监利益平衡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除了规制市场外,还需要平衡利益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道德行为和决策会影响市场经济的道德水平。
案例五:企业家的契约精神和诚信承诺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契约精神和诚信承诺。
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追求(一)
![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追求(一)](https://img.taocdn.com/s3/m/ecb8b02e79563c1ec5da7122.png)
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追求(一)摘要:该文通过论述了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以及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来解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水平。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建设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具有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意识和传统,以指导或控制自己的行为。
它能够规范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认识社会现实,一句话,作为社会经济关系产物的道德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能动的反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本文仅就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做一简单论述,以抛砖引玉。
1.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积极影响市场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角度给道德建设的发展提供各种条件,将全面促进道德的改进与提高,从而为道德建设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契机。
1.1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说:一个人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才能懂礼貌,知道德。
孟子也说“民无恒产,斯无恒心,既无恒心,放僻邪侈,救死不赡,奚暇礼义”,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个人修养需要建立在物质财富的基础上。
这些观点在西方也得到了相应的认同,从马克思的“物质决定意识”论和马洛斯的“人的五个层次需求”论出发都能推出与之吻合的结论。
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封闭保守的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和荡涤,促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讲求实际的求实态度等都将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得到生长和传播。
这些思想方式、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于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具有巨大而深刻的社会进步意义。
1.2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土壤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人们观念不断发生改变,道德建设将不再是艰难而收效甚微的工作,会变得事半功倍、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9360d17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c.png)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从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道德困境与挑战、加强道德建设的对策以及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等方面进行探讨。
加强道德建设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至关重要,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更加重视道德建设,促进道德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通过建设道德高地,可以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双赢局面。
道德建设应当贯穿于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困境、道德挑战、良性循环、对策、发展方向、重要性、实现目标、未来方向1. 引言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道德建设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道德建设承载着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责任,因此不能忽视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
道德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各种诱惑和挑战令人不得不考虑如何在道德观念的指导下行事,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只有通过良好的道德建设,才能减少权力寻租、欺诈行为等不道德现象的发生,从而构建一个公平、诚信的市场秩序。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道德建设更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
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信、友善等理念,为市民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准则和方向。
通过弘扬这些价值观,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维护社会公平和秩序上,也体现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中。
只有通过道德的引导,才能促进互信、合作,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现状、成因和对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现状、成因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edbf515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c.png)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现状、成因和对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现状、成因和对策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不仅使经济生活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而且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
人们的观念意识也相应地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
而观念的变革反过来又影响着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进程。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实行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道德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个体观念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时间观念、创造观念、人才观念、价值观念、平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
这与以前的平均主义、知足常乐等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这些新观念的出现与市场经济的需要相一致。
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就是为了获取最大的效益,而为了获取最大的效益,他就必然不能靠神或上帝的恩赐,而是靠自己的个人努力奋斗,争时间、抢速度,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效益是商品生产者最关心的事情,因而市场经济逐步激发了人们对个人利益的兴趣、关注和追求。
这种变化表现为个人为摆脱精神上和实际中的束缚,去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独立、自主、自尊的新的个人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虽已取得了一系列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观念混乱,价值观念趋于复杂化。
从唯物史观的辩证理性视角看,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归根到底是由既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决定的。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来了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层次变革,与此相适应,人们的道德观念亦趋于多元化。
在当前的道德生活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多种道德因素在不同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道德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人们道德观念上的混乱、失范甚至冲突,使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变得相对模糊,使人们在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上无所适从,进而使社会成员感到焦虑和困惑。
浅谈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影响
![浅谈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18c090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97.png)
浅谈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影响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运行方式,它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通过竞争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道德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人的自私自利心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的动机日益增强,人们容易变得功利主义,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态容易导致人陷入道德沦丧的困境,忽视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导致社会道德观念的淡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削弱了社会的公共利益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更加注重个体经济利益的追求,而忽视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
这种现象不仅在经济上体现,也在社会道德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了社会公德观念的淡化和虚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贫富分化,导致社会道德观念的扭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这导致了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失望和不信任,使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产生了质的变化,从而对社会主义道德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道德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使社会主义道德观念面临新的考验和困境。
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陷入困境,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淡化和虚化。
尽管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形成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完全冲突。
相反,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辅相成,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激发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积极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个体更加注重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这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更好的普及和传承,促使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更好地在社会中实践和发展。
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影响
![浅谈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4abc50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6.png)
浅谈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影响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它在资源配置、价格形成、利润分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市场经济的兴起对社会主义道德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社会风气等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影响进行浅谈。
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影响体现在经济行为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的经济行为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竞争导向,这与社会主义主张的集体主义和共同利益原则有所背离。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和自利成为主导,这容易导致一些不道德的经济行为,例如偷税漏税、假冒伪劣、不当竞争等,这些行为对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道德形成产生了挑战和冲击。
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产生影响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市场经济追求效率和利润最大化,而社会主义注重公平和共享。
市场经济中,个人财富的迅速积累和消费观念的崛起,往往会导致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和追求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
这使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有所减弱,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影响还表现在社会风气和社会信任方面。
市场经济的发展,通常伴随着社会分化和利益冲突的加剧,社会信任度下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互助意识减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更多地追求自己的利益,社会中出现了以利益为中心的社会风气。
这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市场经济的崛起使得社会主义道德形成面临了一些挑战和趋势。
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影响也并非一味消极,相反,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实现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初探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1767d25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05.png)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初探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的重要性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中至关重要,它既是一种软约束力,重要的是保存了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互信关系,这将使市场更加稳定和永续。
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政府,都要以道德规范作为指引,行使人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市场的发展和行为。
二、市场竞争与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竞争是一个基本的规律。
市场经济在理论上的基础是竞争的自由,并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竞争。
市场竞争是一个有效的机制,可以实现经济效率,然而市场竞争过度也会破坏社会公平与公正,此时必须依托于强大的道德规范,调整和稳定市场环境。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的实现道德规范是一种异于政法规范的限制型约束力,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要得到完全实现,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良好的商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市场参与者对经济道德的自觉性。
二是强制性法律法规的制定,以此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廉洁的重要性廉洁是道德规范组成的重要部分,廉洁是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道德建设,它能够使市场经济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廉洁的实现要靠市场主体和政府双方合力,一方面是市场主体要培养廉洁公正的企业文化和商业道德,另一方面是政府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和监管机制。
五、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的实现机制实现市场经济中的道德规范离不开道德监管机制的建立。
道德监管机制主要由市场主体和政府两方面负责,市场主体要建立自律机制、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政府需要建立监管制度,推动市场化法治进程,保障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
案例一:2018年,有台湾媒体曝光了台湾某地产商恶行。
该地产商和合作伙伴欺骗居民签署信托合约,试图占据居民土地。
在社会各界的监督下,该地产商不得不撤回计划。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当市场主体违背道德规范时,社会应有监督机制,调整市场环境。
案例二:中国保险市场的“刘庆峰”事件。
该事件震动了整个行业,揭示出保险市场在业务开展中存在缺乏道德、欺诈等问题。
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建设研究
![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建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17450db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9.png)
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建设研究新时代是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
在这个背景下,要加强道德建设,才能够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道德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它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内在的道德信仰和自我约束意识,还能够促进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繁荣。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的影响是尤为重要的。
如果市场经济体制下缺乏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就会引发各种问题,如商业欺诈、贪污腐败、违法行为等等。
因此,道德建设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道德建设的特殊性。
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建设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所依赖的是本质上自私的人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建设作用不大。
相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建设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道德建设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主体的特点,强调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实效性,注重市场主体的思想教育和引导。
最后,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加强道德建设的具体方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完善道德法规。
应制定更完善、更实际、更有针对性的法规来建立健全的市场道德规范体系,引导企业诚信、守法经营。
2. 强化企业道德。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应该加强其道德建设。
可以采取诸多措施,例如,企业职工要进行道德教育,增强职工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企业要推行诚信经营等。
3. 全民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广泛开展全民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加强道德建设。
总之,道德建设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道德建设,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推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初探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37fae2e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a.png)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初探前言道德规范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存在的社会规范,是指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在一个市场经济体系下,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本文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探讨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和重要性。
市场经济与道德规范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调节机制、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趋同的竞争关系和信息不对称等制约因素,个体和组织的利益往往与社会群体和公共利益产生矛盾,这就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来弥合不同利益的矛盾。
市场经济中的道德规范同样影响着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各个领域。
在生产领域中,生产者的道德行为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真实性,会影响企业声誉和消费者的信任度;在交换领域中,商业伦理和诚信问题直接关系到合同的履行和市场信任度;在消费者领域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同样会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和产业结构。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与外化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通过正确引导社会道德规范,可以引导个人在进行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注意各方利益、提升信任度、规范行为模式,逐渐形成内在的道德约束力。
同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社会信用体系,可以通过外在的法律约束来强制规范个体和组织的行为,从而促进社会道德规范的全面发展。
其次,市场竞争对道德规范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符合道德规范、信用良好的企业和个人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成功,这也就激励着经营者不断提高道德素质,从而推进道德规范的发展。
第三,道德规范的发展还与社会文明进步和法治建设密不可分。
在社会文明进步和法治建设的基础上,道德规范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约束和推广。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规范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保障市场和社会的发展,也是建立健康、稳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探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c1a8ad24d5bbfd0a78567350.png)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探讨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道德建设。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市场经济推动道德建设,而道德建设又必须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道德建设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人们利己主义等思想以及政府职能缺失等问题,因此本文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进行的分析研究,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分析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从而充分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并且这种经济体制还能够使市场在我国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但是市场中也会存有一定的问题,比如利益冲突、市场失灵等等,这时就需要道德对市场规定加以约束,以此来不断完善市场的秩序,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现状1、利己主义在市场经济的理论当中,既有对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也有对道德经纪人的假设。
其中理性经济人假设为每个厂商都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并且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利己主义”,将工厂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主要生产目标,以此来开展一系列销售活动。
经济学创立者亚当•斯密曾经说过:“经济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具有一定经济理性的,并且这种行为都是利己、自利的,从客观上来讲,也许其中存在些许的利他行为,但是主观来讲依然是利己行为占有较大的比重。
2、金钱至上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恩格斯曾说过:人们总是不自觉的从自己所在的阶级地位出发,然后在进行交换以及生产的过程当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无论是哪种道德都与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种金钱道德观。
在现代社会中,金钱的力量越来越大,因此人们对于金钱的执念也近乎偏执,于是金钱就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工具,并且很多人遵循金钱至上的原则,成为了金钱的“奴隶”[1]。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探析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d28c56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71.png)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探析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本文试图从不断变化着的经济现实入手,通过考察市场经济与道德的结合点——人的主体特征的拓展,力求找出市场经济·人·道德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为制定适合时代进步需要的道德规范提供必要的依据。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本文试图从不断变化着的经济现实入手,通过考察市场经济与道德的结合点——人的主体特征的拓展,力求找出市场经济·人·道德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为制定适合时代进步需要的道德规范提供必要的依据。
(一)考察市场经济与道德的相互关系,关键在于找出二者的现实结合点。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一切活动和一切关系的承担者、表现者和实现者。
人既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又是道德活动的主体,以人为中介,“市场经济·人·道德”构成有效的双向传动系统。
一方面,市场经济拓展了人的主体特征,促进了人的主体特征的发展,而人的主体特征的合理拓展和发展又呼唤着新的道德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新的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则通过对人性主体特征的根本润泽,进而促进市场经济更加有效、合理、协调地运作。
因此,市场经济与道德二者的现实结合点,就是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处在复杂社会关系之中的人。
市场经济对人的主体特征的拓展是全面而深刻的。
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三方面基本特征。
从自然属性方面来看,人是自然存在,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来掇取生活资料。
因此,人在客体世界面前成为主体首先靠的不是他的理性和意志,而是向客体世界索取需要。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满足需要是主体构成的最原初的根本,追求功利和欲望的满足则是人从事各种活动最深层的驱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浅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
![浅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39db21bff00bed5b9f31d42.png)
浅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颇多议论。
从学术界的讨论到街谈巷议,几乎无不涉及这方面的间题。
当前,社会上关于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影响问题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
个人认为这三个观点都具有片面性。
本文主要介绍了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同时提出本人关于市场经济下义利观的想法。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建设义利观引言:近期以来,美国巨型企业接二连三地爆出“冷门”:“安然”、“环球电讯”、“世界通信”、“施乐”、“默克”等公司因财务丑闻纷纷落马;美国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就有三个出了问题:安达信、毕马威和德勤因审计记录有严重问题而成为被告。
在中国,三鹿奶粉中掺入三聚氰胺、注水猪肉、餐馆使用地沟油等等这类事件层出不穷,我们不禁发问: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我们是否进入了一个道德缺失的时代?一、市场经济与道德的辨证关系1、相互对立马克思曾说:“以交换价值和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是“以生产者的私人利益完全隔离和社会分工为前提”的。
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在本质上是一种他律性的行为。
商人总是把自己的商业活动当作实现其功利目标的手段。
所以,他律性和功利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
马克思同样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道德动机必须是超越狭隘功利的。
也可以说,正是由于超功利性,道德方能达到自律。
我们在论述道德时强调“慎独”这一境界,只有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能做到自我约束,才是真正的有道德之人。
以功利为目的的行为,只能是一种他律性的非道德行为。
只有那种不计荣辱、不计得失,只为行善而行善的行为,才具有自律的意义,从而属于道德行为。
市场经济和道德,一为他律,一为自律,二者必然表现为互斥甚至冲突,从而构成二律背反关系。
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5c2d75e4f12d2af90342e6bb.png)
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是一种“双向需求〞的关系。
由于目前我国在市场经济过程中道德失范等现象的出现影响到经济持续健康开展,因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道德建设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应当同国情相结合,实现“道德人〞与“经济人〞的统一,完成德治与法治的整合,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开展。
【关键词】道德建设市场经济应然选择市场经济是一种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模式,能够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市场也是有缺陷的,市场失灵、利益冲突是市场经济无法防止的,因而需要一定的社会标准加以约束。
道德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标准,能够完善市场经营秩序和竞争秩序,对市场经济起到标准化、秩序化的作用,是市场经济开展的内在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模式。
我国在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传统道德面临着极大挑战。
我国要及时构建适应并效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问题的实然表现道德失范问题的出现。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引发了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道德观念多元化,传统道德与社会生活的矛盾、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逐渐出现。
同时,市场经济具有利益驱动性,能够激发人们对利益的追求,这其中既包括合理的利益,也包括不合理甚至非法的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够完备,市场标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缺失,道德约束力弱化,经济行为过度凸显自利而无视道德规那么造成道德缺位或错位,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这些问题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亟待加强。
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急需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及其开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开展。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双向需求〞。
现实中,市场经济开展与道德建设是一种“双向需求〞、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同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相适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水平提高与降低的简单分析
【摘要】
本文叙述了道德标准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与道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简述了功利是时代产物的原因,以及简单的分析。
本文意在使读者受到启发,对功利和道德水平的关系有新的认识。
【关键字】
道德水平,功利性,市场经济下
【引言】
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的同时,道德水平却在降低,道德的底线一次次的被突破。
究竟现实是这样的吗?
【正文】
一.道德的认识
何谓道德?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我们的先贤老子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万物皆有道,人需要有良好的品德去适应自然的法则。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其中的“道德”,指的是人的品德。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
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现在普遍认为,道德指的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二.市场经济下的道德
在我看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道德水平没有降低。
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生活的方式彻底改变了,行为的准则也应有所变化。
在计划经济的时候,中国纺织业的生产力不足、生产技术也不高,使得人们的服装几乎只有单一的颜色。
当时最流行的就是中山装,中山装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凸显出精练、简便、大方的特点。
毛泽东主席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
它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在民国十八年(1929
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为什么中山装如何深入人心呢?因为它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相适应——崇尚节俭、朴素。
因此,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做人就应该低调、朴素,不能花哨、炫耀。
哪怕自己有所成就,也不愿让别人表扬,赞颂。
十分内敛。
就像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古话:酒香不怕巷子深。
传统观念中,人们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因为人们相信“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
”
而现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服装的款式、样式应有尽有。
人们可以愿意用服装张扬个性,表现自己。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价值观自然有所改变。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展示给别人。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社交网站(如人人网)火爆的原因。
人们的想法已经不再是:我的闪光点等待你去发现,而是我要推销自己让别人知道我的强大。
这就是不同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人们对行为标准的变化。
在价值观上的重大变化就是功利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功利价值观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念。
面对人们价值观念的这种变化,有人认为社会的道德水平在下降,社会风气日下,到处是追功求利,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在处理功利与道德的关系时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认为道德具有超功利性的特点,要道德,就不能谈功利,而一谈到功利就是不道德的。
而我认为,功利性的增强是一种正常的价值观的变化,不是道德的降低。
首先,道德传统的重“义”轻“利”。
在中国,一向有着把私欲看成是罪恶的传统观念。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功利”向来持贬抑态度。
这一观念在宋明道学家那里被鼓吹到极致,最为极端的表现便是董仲舒那句名言:“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正所谓“存天理,灭人欲”。
这种观念我认为事封建阶级统治下的产物,人们不可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不仅人做不到,就连组成人体的细胞也做不到。
生物天生就有趋利避害的能力。
遇到危及自己的东西人,生物的本能反应就是躲避危险。
因此,人的“自私”可以说有天生的成分。
在计划经济期间,个人利益实质上是不被承认的。
私利追求是自然的、正确的,私欲行为虽不是善,也不是恶。
从人本身说,人首先是一个体的存在,作为个体,维护、追求和实现自身的利益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的行为倾向。
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抽象的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最终也要落实为个人利益的丰富和发展。
而市场经济则是不同于计划经济模式的一种经济体制。
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一种容纳和促使市场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平竞争的经济运行机制。
在这种经济运行机制下,市场主体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竞争的源动力,而市场竞争则在多方面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
这样,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为功利价值观的宣扬提供了社会现实基础。
也就是说,功利原则之所以存在,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上讲,有存在的可能性。
功利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一个产物。
不能以此说明道德水平降低了。
对于一些过分追求自身利益的(功利)行为的问题。
我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损害他人的利益的行为就是道德败坏,如三鹿奶粉事件等。
但这些事件还是少数,不能作为评判道德水平下降的依据。
【结语】
在这里我想说明的就是,道德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而被人们认为是道德水平下降的显著特征——功利性,本身不是道德败坏,而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
在现实生活中,
坚持什么样的利益观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一经形成便会通过主体行为的各个方面和行为所涉及的诸领域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道德危机郑世刚(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系/ 湖北武汉)
2.市场经济中道德实现机制的理性思考王革慧咸阳师范学院
3.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问题的探析及解决策略辛永赟辽宁师范大学 116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