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伤寒论》13 《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3讲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
大家好,我们接着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
我们谈的第一个方证是《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主要是治疗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它的临床表现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这样一个证候。
由于风邪在太阳经脉,太阳经气不利,它的临床表现就以太阳病的头项强痛、头疼,项强,一直连及后背拘紧不柔和。
使用《桂枝汤》解肌袪风,调和营卫。
加葛根以后,葛根在这个方子里作用有三,
一是助《桂枝汤》解肌袪风,解表,这样就增强了《桂枝汤》的发汗力量,所以,服《桂枝加葛根汤》的时候,就不用喝热稀粥了,当然还要盖被子保温;
葛根的第二个作用是疏通经脉,驱除经脉中的邪气;
葛根的第三个作用是升津液、起阴气,来滋润经脉,因为,凡是经脉拘挛的证候,都有津液不能滋润的因素。
因此,治疗经脉拘挛,这种证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阴液。
而且必要的时候,要加滋津、润燥、解痉这样
的药物。
所以葛根在《桂枝加葛根汤》中,是一个非常主要的药物。
这张方子,我们看它的药物组成和煎服方法。
打开讲义第22页,葛根四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擘),麻黄三两。
应当说,《桂枝加葛根汤》中没有麻黄。
那么原书为什么有麻黄呢?这也许是传抄的错误。
宋臣在校勘《伤寒论》的时候,就在这条后面加了一段按语,如果要有麻黄的话,它就是《葛根汤》的药物组成,而不是《桂枝加葛根汤》的药物,这个方子是没有麻黄的。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为什么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因为,这两个药都是辛散的,它采的都是新鲜的药,辛温燥烈,容易伤阴,所以在煮麻黄、葛根的时候,要求先煮,减少它的辛温燥烈的这种特性,当然这个方子没有麻黄,所以就不存在先煮麻黄的问题了。
在今天也不用先煮葛根,葛根在药房里,不知道存放了多长的时间,辛温燥烈的特性,也没有那么严重,所以今天和其它的药一块儿煮。
“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因此上面这个量也是三次治疗量,“温服一升”,一次吃一升。
“覆取微似汗”,覆就是盖被子,盖被子来取微汗,“不需啜粥”,特别强调这个方子的发汗力量,由于加了“葛根”也比较强了,不需要借热粥来助药力了。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剩下的就像《桂枝汤》方后所要求的那样,你看,《桂枝汤》法,余如“桂枝法”,就是像《桂枝汤》方后所要求的那样。
我们上几次课,用了那么多的时间来强调《桂枝汤》方后那种护理的、服药的方法,一般具有普遍的意义。
在这里可以体现到,喝《桂枝加葛根汤》的时候,药后的护理方法,就像《桂枝汤》方后那样。
“将息”是什么意思?将者养也,将就是养的意思,息就是休息,“将息”就是养息,就是调养,像《桂枝汤》方后那样进行调养,还有禁忌,那些饮食禁忌。
因为《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毕竟也是表证,所以也要禁忌生冷的,不好消化的,对胃有刺激的这些饮食物,防止由于饮食不当而把正气调向体内。
你吃了生冷的,不好消化的,对胃有刺激的,人体的正气就趋向于体内来消化这些食物,表气就不足,降低了人体的抗邪能力。
所以在患表证期间,要对这些饮食要进行禁忌。
《桂枝加葛根汤》,是由《桂枝汤》加葛根所组成的,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它治什么病呢?首先在外感病,比方说病毒性感染,而引起了项背部的肌肉痉挛的,用这个方子疗效特别好,当然这种病临床上不太多见。
我记得可能是1984年,我带着我们82级的同学在怀柔中医院实习。
一天晚上11点多,到病房实习的同学回到宿舍里,我已经睡觉了,把我叫起来,“老师,今天下午病房新收了个病人,现在病情很重,院长希望你去看看。
”我把衣服穿好就又到病房去了,我大体了解了他的病情,这个病人从上午开始,又发冷又发烧,然后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这一侧胸锁乳突肌一抽筋,病人的头就往这边歪,把她送到医院,我们同学在门诊就给她做按摩。
这一按摩呢,这边不痉挛了,又往这边歪,然后就把院长找去了,院长是神经内科的,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家,做了神经系统的检查,怀疑她有脑血栓形成的可疑,就以“脑血栓形成的早期”打一个问号,就收住院了。
收住院以后,我们实习的同学,对病人特别关心,一看她这么歪对脖子,又给她做按摩,一做按摩又往这边歪。
反反复复歪来歪去的,后来,医院在她入院以后,给她输上《清开灵》,没想到《清开灵》输了一个多小时以后,双侧胸锁乳突肌都痉挛,项背部的肌肉也痉挛,然后,同学就按摩后脖子,按摩了半天还是不行,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就到了11点了,又发高烧,一试表到四十多度,这么痉挛着,眼睛也往上看。
院长年轻,也开始有点紧张。
他说去叫郝老师吧,我不知道下午收了这么一个人。
我到病房一看,病人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性。
这个年龄得脑血栓的不多,她的症状最明显的就是颈肩的肌肉痉挛,而且有发烧、有怕冷这些表证的现象。
颅压不高,没有呕吐,有头痛,但没有剧烈的头疼,我就觉得这不是一个太严重的病,我就给她开了《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用的是40克,桂枝用的是15克,白芍用的是30克,实际上是《桂枝加葛根汤》,把芍药的量给加重了,我主要是为了缓解肌肉痉挛,还有一些什么其它的药,当然《桂枝汤》的所有药我都用到了,其它的可能也加了什
么鸡血藤呀,可能也用到了这些药,我现在记不太清楚。
我说现在你就想办法把这药煮上,煮上就给她吃了,现在不是输的《清开灵》吗,我倒建议你把《清开灵》撤掉,因为她舌谈而不红,鼻流清涕,没有热像,《清开灵》就是《安宫牛黄丸》注射液,而逐渐通过制剂的改造而来的,它对于热证,痰热内郁的证候有效,它是《安宫牛黄丸》的一种注射液,所以,用上这个药一个多小时以后,整个颈部出现了肌肉的痉挛,我觉得用药太凉了,我就建议把它撤掉。
那院长一听,就把输液器给拔掉了。
开完方子,我就回宿舍休息去了。
第二天早上八点钟一上班,我就到病房去了,这个病人盘着腿坐在床上,穿着高领衫就在那里呆着,脖子也不转,但是不抽了。
我说你怎么样了?她看见我居然笑了,说大夫,吃了你的药,大概也就是30多分钟,40分钟左右,我那后背就像火烧的那么热,随后出了一身大汗,衬衣全湿了,背心都湿透了,脖子不抽筋了。
我说脖子不抽筋了,你怎么还这样待着呀。
她说我的脖子还疼。
我说为什么疼呀。
她把那领子一打开,这一条皮下出血,这一条皮下出血,然后我从她那后领子一看,后面整个都是皮下出血。
我说,这是怎么回事呀?她说:您的学生昨天给我按摩按的。
我们那个时候是二年级的学生,按摩手法大概也不太到家,可是治病心切,你一痉挛我就使劲捏,弄得皮下出血。
其实就这一付药,就吃了这么一次,汗出热退,痉挛缓解。
后来又在医院住了三四天院,为什么再住这三四天
你得让她皮下出血消退、吸收几天,不能一退烧就让病人走。
后来院长问我,郝老师,你看这病人出院诊断怎么诊断,不能诊断脑血栓,人家胳膊活动很好。
我就说你就写“病毒性感染性项肌痉挛”吧。
所以,它治疗“病毒性感染性项肌痉挛”,可以说是立竿见影,效如桴鼓。
实际上这种病在临床上很少见,我这么多年来,也就见到了这么典型的一例,它很难遇到。
我们常常遇到的是什么呢?颈肩肌肉紧张综合证、颈椎病,这是知识分子常见的一个证候,尤其是现在搞电脑的人,每天坐在电脑面前干这个,姿势不动,这个姿势很固定,所以颈肩肌肉紧张导致的头疼,颈椎病导致的颈肩疼痛,造成头痛,造成后头部疼痛,《桂枝加葛根汤》就是一个很好很好的方子。
我们怎么用呢?我一般是这样,葛根30克,看情况,有时候用的少一点就20克,不能低于20克,桂枝10克,白芍30克,白芍的量加大了,实际上就是《桂枝加芍药汤》,再加葛根,主要是白芍和甘草配合起来,酸甘化阴,缓解颈肩部肌肉的痉挛,用上这么几个药以后,炙甘草6-1 0克,生姜、大枣一般在治疗颈椎病、颈肩部肌肉紧张综合证时不太用,而且我们还观察到一个什么问题呢,这些人坐在那里不动,肌肉紧张,气血活动不流畅,特别容易受风、受寒,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那个电脑的房间都是开着冷气,凉风再吹着,所以,都有一种风湿的问题,活动活动就舒服了,所以,我就常常加一点袪风湿的药。
加哪两味药呢?威灵仙加上10克,秦艽加上10克,气血失和
以后,常常有津液不能滋润,血液运行有点不畅的感觉,所以我就又加上鸡血藤30克,养血疏络。
在一般情况下就用这个方子,你要是愿意的话,再加上一点大枣,或者加上一点生姜,这就是典型的《桂枝加葛根汤》,再加威灵仙、秦艽、鸡血藤这么一个方子,缓解颈肩部肌肉的紧张、痉挛,有比较好的疗效。
有很多人吃了这个方子之后呢,就出现颈项部的肌肉痉挛缓解了。
《桂枝汤》加减举例的第二个方子,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原文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这一条的断句,我的建议是“喘家”,逗点,而不是“喘家作”逗点。
“喘家作”那是喘病发作,喘病发作那不一定用《桂枝汤》。
“喘家,作《桂枝汤》”是什么意思呢?是医生给病人开的《桂枝汤》。
“作”是一个谓语,这里把主语省掉了。
在《伤寒论》里经常说“作汤,作什么什么汤”,经常有这样的话。
作《桂枝汤》是医生给病人开《桂枝汤》。
为什么要给病人开《桂枝汤》?因为病人新得了太阳中风。
新得太阳中风叫“新感”,病人原来有多年的喘这叫“宿喘”。
喘家就是平素有多年喘病的人,你看他哮喘都成专家了,这才叫做喘家,喘家就是有多年喘病史的病人。
这种病人新感中风以后,就容易引发肺气宣发肃降的失调,然后引发宿喘的发作,所以这条讲的是,新感引发宿喘。
这个时候你是治新感呢,还是治老喘?这个老喘,喘了十几、二十年了,你能够立竿见影的有效吗?所以你必须治疗新感,治新感用《桂枝汤》。
可是他毕竟有肺气不利的这种喘呀,所以要加厚朴、杏子,比不加厚朴、杏子要好,为什么加厚朴、杏子佳呀这样的一个新感引发宿喘的病人,你再给他用《桂枝汤》治疗的时候,加厚朴、杏子兼以宽胸、利气、降肺、平喘,比不加厚朴、杏子要好,是这样一个意思。
这是《加厚朴杏子汤》的第一个适应证。
接着看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太阳病应当发汗,泻下是一种错误的治疗。
泻下以后,邪气陷于胸中,肺气不利,出现了轻微的喘,这是个什么证候呢,是个新感新喘。
新感用《桂枝汤》解肌袪风、调和营卫,由于中风误下,风邪陷于胸中,使肺气不利,出现了新喘。
肺气不利,你用厚朴和杏子宽胸、降肺、利气,同时也能治这个新喘。
所以它才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所谓“主之”,就是这个病用这个方子是最恰当的,主者,当也。
主和当在古汉语音是接近的。
我们现代汉语读起来,主和当声音完全没有关系,在古音里它的音是相近的,主就是当的意思,就是应当。
这个证候,新感而导
致新喘,风邪壅肺所造成的这个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新感可以得到治愈,新的喘也可以得到治愈,所以它才说,最适当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所以才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可见两条,第18条和第43条,它的症状不一样,新感引发宿喘的,用《桂枝汤》加上厚朴杏子,比不加厚朴、杏子要好,所以说,加厚朴、杏子佳;
而第43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既可治新感,也可以治新喘,所以它说“主之”。
可见仲景在用文字上是很严谨的。
应当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今天在临床上用的不是太多。
我们学校有个体育老师,这个体育老师的孩子小的时候经常感冒咳嗽,喘。
到了儿童医院后就说是肺炎,每一次去都说是肺炎,反复发作。
儿童医院总是给清肺1号、清肺2号,那就是《麻杏石甘汤》的加减方,总是按肺热来治。
确实,用完这个方子之后,发烧退了,喘暂时缓解,过几天她又发。
那个时候任应秋老师在世,我说请任老师看看吧。
任老师一看,说你用的什么方子呢,我说用的儿童医院的清肺1号、清肺2号。
他说清肺1号、清肺2号由什么药物组成啊?我说《麻杏石甘汤》为基本方,加银花、连翘、芦根、白茅根、黛葛散组成。
他说你看这孩子脸色这么淡白,舌像这么淡白,不能再用清热的药了,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这个孩子就吃了一个星期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说来也怪,从此,她的咳喘发烧没有再犯过了。
这个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个发烧、喘的病人的时候,如果他的舌是淡的,没有更多里热的征象,我们不一定就想到了那个《麻杏石甘汤》,我们要想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好,这是第二个加减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在太阳病篇,有四个治喘的方子,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
后面我们遇到后三个的时候,一定还会回来和我们现在遇到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适应证相鉴别。
下面看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
太阳病应当发汗,或者汗不得法,药量太重了,该用《桂枝汤》的或者用了《麻黄汤》,结果造成了“遂漏不止”。
这个漏是什么意思,漏就是淋漓不止的意思,结果就造成了汗出淋漓不止。
汗生于阴而出于阳,汗是阴液所化,出汗太多,就会导致阴阳两伤。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老师,出汗不是流出的水吗,造成伤阴、伤津我能理解,它怎么能伤阳气?其实出汗可以带走许多热量,热量不就是阳气吗?出汗的时候有许多热量外泄了,那不就会伤阳吗?但是具体到每一个病人,是伤阴为主,还是伤阳为主,还是阴阳两伤,和他的身体素质是有关系的。
如果这个病人平素是阴虚的话,那可能是以伤阴为主;如果这个病人平素是阳虚的话,那么汗出太多,伤阳的症状对他来说,就可能最突出。
而我们现在讲的这一条,是汗出太多,导致了阴阳两伤。
你怎么知道是阴阳两伤?我们是根据他的临床症状表现。
“其人恶风”,一个因素是表邪未解,仍然有恶风寒,再有一个因素是因为汗出太多,阳气被伤,温煦失司。
下面一个症状:“小便难”。
什么叫难?求之不得谓之难。
想尿,有小便的意思,结果尿不出来,尿少,这一方面是阴液被伤,化源不足,另一方面是阳气被伤,气化失司,所以才导致了“小便难”。
“小便难”这个症状,提示了阴阳两伤。
下面讲“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四肢轻度的拘急,活动不太利索,这是阴伤呢还是阳伤呢?应当说,这仍然是阴阳两伤,因为阴液被伤,筋脉不能够滋润,阴液被伤,筋脉失濡,失去了濡润,所以筋脉出现了轻度的拘急痉挛。
其实,阳气被伤,经脉失温的时候也可以出现拘急痉挛。
我想我们北京在冬天是寒冷的,当你穿着很少的衣服,为了漂亮,结果在外面等车等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回到了家了,你坐的车又不是空调车,车上又是很冷,回到家里之后,家里给你来了电话,你拿起笔来啊,把电话号码记一记。
结果你拿起笔之后,手不会写字了,北京人叫“冻拘挛儿”,有这句话吧,你说那是不是寒冷邪气伤了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经脉失去了温煦而造成的拘挛啊。
所以这里的原文“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既可以是被阴液所伤,经脉失濡的表现,也可以是阳气被伤,经脉失温的特征。
因此我们分析这一条,它的基本病机是什么呢?太阳病,出汗太多,阴阳两伤,表未解。
在这种情况下,表未解我们要解表。
阴阳两伤,按照我们常规的思路,应当阴阳双补,但是,张仲景用的是《桂枝加附子汤》,他只用了补阳的药,没有用补阴的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治疗思路呢,这是固阳以摄阴的思路。
我引用后世的一句话,来阐述它的机理。
后世有一句话说“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这是针对大失血的病人,气随血脱的时候,先用大剂量的《独参汤》来益气固脱。
我用这个道理来解释仲景在
这里固阳以摄阴,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
所以仲景没有用沙参、玉竹、麦冬这些滋阴补液的药去补它的津液,而先用了附子助阳气,固阳以摄阴,先让他不出汗了,阴津和阳气不再继续丢失,这就是《桂枝加附子汤》的用意。
这种重视固护阳气的思想,这种固阳以摄阴的治疗思路和方法,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有一年修三环路的时候,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门前修和平东桥、和平西桥,那些工人为了赶进度,真的是 24小时施工啊,有一个水泥工,他的工作就是把水泥装到模具里之后,然后就拿那个电动的工具把水泥杵实,那个东西很重的,我是拿不动的,这么一个工人他感冒了,那个队里的医生就给他用发汗药,感冒发烧还在工地上工作,老吃着发汗药,出汗烧就退,然后继续拿着那个工具杵水泥。
后来,这个东西拿不动了,出了汗烧暂时退,一上班又发烧起来,再吃发汗药,出了汗烧退了,再去工作。
后来不动也出汗,那个东西拿不动了。
施工队里的人说,你看都成这个样子了,真的是没劲了,你这个棒小伙子,那学校旁边有个中医学院国医堂,你到那里看看,正好我在那儿。
小伙子说我感冒一星期了,然后就是发烧,出汗,出完汗就干活,现在别说拿那个东西,我连走路都走不动了,一会儿一身汗,一量体温还发烧,舌头淡淡的,我用的就是《桂枝加附子汤》,炮附子用了15克,让他煮的时间
长一些,桂枝用的是15克,赤、白芍各10克,剩下的是生姜用了大概10克吧。
这药吃了两回,烧就退了,汗就止了,很快体力就恢复了,所以,固阳以摄阴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外感病的病程中,汗出太多造成的这种阴阳两伤,而表邪还在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下一个方证是《桂枝去芍药汤》证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men4)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这是第21条。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这是第22条。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在读第21条的时候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men)者”,把这个满字读成(men4)。
这个满字在汉代有两个读音,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如果一个容器盛满了水,水满,这个时候读(man3),水满谓之(man3);如果这个容器不是盛水的,而是盛气的,气满你就不能读(man3)了,气满谓之满(men4),这个满字,后来写成懑,再后来,就改成了门字下面一个心,再简化就成了“闷”。
闷是胸闷的闷,但是最古的时候,不是这么写,而是写成满,所以我们在这里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men4)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
为什么读(men4)呢,因为胸为气海,所以当气机不利,出现胸闷的时候,它写这个满字我们当然读(men4)了。
在《伤寒论》里,凡是这个满字和胸相联系的,和胁相联系的,我们都读(men4)。
但是在习惯上,和腹相联系的、腹部的我们就读(man 3),腹部不是胃肠系统吗,胃肠系统是盛水谷的,盛水谷的,盛水的,盛饮食物的,我们就可以说腹胀满(man3),而不读腹胀(men4)。
太阳病,不应当泻下,泻下以后,造成了胸闷,这是表邪内陷胸中,因为表离胸是最近的,所以表邪内陷胸中,使胸中气机不畅快,出现了胸闷。
脉促就是脉快,那么这个脉快是邪陷胸中,胸中阳气抗邪的一种表现。
它为什么快?在这里还没有完全化热,因为胸阳不足,胸阳不振,奋力抗邪,它就是以这种增快心率的方式,来勉强抗邪的一种表现。
我这句话没有说得太清楚,比方说,我们一个人平常扛上30斤的大米走路,什么事都没有,心率不会加快,现在让你扛上100斤的大米,你恐怕走上一段路以后,你就开始心率加快了,你说这个心率加快是热吗?它不是热,它是一个虚性的代偿。
现在邪气陷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所以奋力抗邪,它以一种脉搏加快的方式来提高抗邪的能力,在这个证候里这种脉快、脉促,是无力的,所以我们说是胸阳不振,
邪陷胸中,也就是胸中阳气不足,治疗的方法是用《桂枝去芍药汤》,温振胸阳,袪邪达表。
《桂枝去芍药汤》这张方子,《桂枝汤》把芍药去掉了,剩下了桂枝、生姜、甘草、大枣,是纯辛温、纯辛甘的方子,纯辛甘的药物,这就符合辛甘合化为阳。
因此是补心阳、补卫阳的,再加上桂枝和生姜的发散,它就可能把陷到胸中的邪气,来袪邪达表,可能起到这种作用。
为什么不用芍药,芍药这个药,是酸敛阴柔的,在《桂枝汤》里面用它,是为了养营敛汗,现在邪陷胸中,体表的自汗出的症状,还没有呢,没有了,邪气陷于胸中了,体表没有邪气了,那种自汗出,营阴外泄的症状没有了,它就失去了治疗目标,芍药本来是敛汗的,养营的,现在没有汗出的问题,只是脉促、胸闷,没有它的治疗目的。
不仅没有它的治疗目的,芍药这个药酸敛阴柔,还不利于胸中阳气的畅达,它是收的,不利于胸中阳气的畅达。
它对桂枝、生姜、甘草、大枣这个纯辛甘的、温补心阳的这些药物,有制约的作用,所以要把芍药去掉。
36.00,张仲景用药有一个规律,凡是胸闷的,他都不用芍药,因为胸闷,胸中气机不畅,用一种酸敛的,阴柔的药物,他认为不利于胸中阳气的畅达,这是他的一个用药规律。
由此引发我们一个想法,现在许多冠心病的病人,常常有胸闷,可是我们医生一想到是冠心病,就想到是冠状动脉堵塞,是血瘀,就会想到活血化瘀,想到活血化瘀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