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合集下载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
通信
照明

<10
kV
高压铁塔
基础边
B
A
B
A

35kV
>
35kV
1
建筑(构)物
2
给水管
d≤200mm
d>200mm
3
污水雨水管线
4
再生水管线
5
燃气管
线
低压
P≤
DN≤300mm
DN>300mm
中压
<p≤MPa
<p≤
高压
<p≤MPa
<p≤MPa
6
直埋热力管线
>330KV>
7
电力电缆
直埋
<35kV
≥35kV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
序号
管线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建筑
(构)物
给水管线
污水雨水管线
再生水管线
燃气管
直埋热力管线
电力
电缆
电信
电缆
管沟




地上杆柱
道路侧石边缘
有轨电车钢轨
铁路钢轨(或坡脚)
d≤200
mm
d>
200
mm
低压
中压
高压
直埋
缆沟
直埋
管道
保护管
8
通信电缆
直埋
<35kV
≥35kV
管道、通道
9
管沟
10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管线水平净距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管线水平净距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序号管线名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314 15建筑(构)物给水管线污水雨水管线再生水管线燃气管直埋热力管线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管沟乔木灌木地上杆柱道路侧石边缘有轨电车钢轨铁路钢轨(或坡脚)d≤200mmd>200mm低压中压高压直埋缆沟直埋管道通信照明及<10kV高压铁塔基础边B A B A ≤35 kV>35 kV1 建筑(构)物1.03.0 2.5 1.0 0.71.0 1.5 5.013.5 3.00.61.0 1.50.5 3.01.52 给水管d≤200mm1.01.00.5 0.51.01.5 1.50.5 1.0 1.5 1.5 1.0 0.53.01.5 2.0 5.0 d>200mm 3.01.53 污水雨水管线 2.51.01.50.5 1.01.21.52.01.50.51.00.5 1.5 1.0 0.51.51.5 2.0 5.04 再生水管线 1.0 1.0 0.5 0.5 1.0 1.5 1.0 0.5 1.0 1.5 1.0 0.5 3.0 1.5 2.0 5.05 燃气管线低压P≤0.050.70.51.00.5DN≤300mm 0.4DN>300mm 0.51.00.5 1.0 0.5 1.01.00.751.01.02.01.52.0 5.0中压0.005MPa<p≤0.2MPa1.01.21.0 1.50.2MPa<p≤0.4MPa1.5高压0.4MPa<p≤0.8MPa5.01.01.5 1.0 1.51.0 1.0 1.0 1.0 2.01.2 5.02.50.8MPa<p≤1.6MPa13.51.52.0 1.5 2.01.5 1.5 1.5 1.5 4.06 直埋热力管线 3.01.51.5 1.0 1.01.01.52.02.01.0 1.5 1.5 1.5 1.03.0>330KV>5.01.5 2.0 5.07 电力电缆直埋0.60.50.50.5 0.50.51.01.52.00.25 0.1 <35kV 0.5≥35kV 2.01.01.0 1.02.0 2.0 1.5 5.0 5.0 保护管0.5 0.5 0.5 1.0 1.0 0.1 0.1 1.08 通信电缆直埋1.01.01.01.0 0.51.0 1.5 1.0<35kV 0.5≥35kV 2.00.51.51.00.50.62.51.5 2.0 5.0 管道、通道 1.5 1.0 1.01.59 管沟0.5 1.5 1.5 1.5 1.0 1.5 2.0 4.0 1.5 1.0 1.0 1.5 1.0 1.0 3.0 1.5 2.0 5.010 乔木3.01.51.51.0 1.21.51.01.51.5 1.51.50.511 灌木1.5 1.0 1.0 1.0 1.0 1.012地上杆柱通信照明及< 10kV0.50.50.5 1.01.0 1.00.5 1.0 1.50.5高压铁塔基础边≤35 kV3.01.5 1.51.0 3.0>330KV>5.02.0 0.63.0>35 kV 2.0 5.013道路侧石边缘1.51.5 1.5 1.52.51.51.51.5 1.5 0.750.50.50.514 有轨电车钢轨 2.0 2.0 2.0 2.0 2.0 2.0 2.0 2.015铁路钢轨(或坡脚) 5.0 5.0 5.0 5.0 3.03.02.0 3.0注:序号管线名称给水管线污、雨水排水管线热力管线燃气管线电信管线电力管线再生水管线直埋保护管及通道直埋保护管1 给水管线0.152 污、雨水排水管线0.40 0.153 热力管线0.15 0.15 0.154 燃气管线0.15 0.15 0.15 0.155 电信管线直埋0.50 0.50 0.25 0.15 0.25 0.25保护管及通道0.15 0.15 0.25 0.15 0.25 0.256 电力管线直埋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保护管0.25 0.25 0.25 0.15 0.25 0.25 0.25 0.257 再生水管线0.50 0.40 0.15 0.15 0.15 0.15 0.50 0.50 0.158 管沟0.15 0.15 0.15 0.15 0.25 0.25 0.50 0.25 0.159 涵洞(基底)0.15 0.15 0.15 0.15 0.25 0.25 0.50 0.25 0.1510 电车(轨底)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11 铁路(轨底) 1.00 1.20 1.20 1.20 1.50 1.50 1.00 1.00 1.00。

市政工程管网综合知识.

市政工程管网综合知识.
市政学习汇报
Chapter 1
1
市政工程综述
Chapter 2
一、市政工程
市政工程(municipal engineering)是指市政设施建设 工程。市政设施是指在城市区、镇(乡)规划建设范围 内设置、基于政府责任和义务为居民提供有偿或无偿公 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市政工 程一般是属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是指城市建设中的各种 公共交通设施、给水、排水、燃气、城市防洪、环境卫 生及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 物质基础。
Chapter 7
1.1.2、各类管线间的间距
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的规定。当受 道路宽度、断面以及现状工程管线位置等因素限制难以满足要求时,可根据实 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后减少其最小水平净距。
Chapter 7
综合管线示意图
Chapter 7
1.1.3工程管线交叉时,遵循原则:
水力半径:指某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与输水断面和水体接触的边长(湿周) 之比,与断面形状有关,常用于计算渠道隧道的输水能力。
水力坡度:又称比降(WATER SURFACE SLOPE OR GRADIENT):河流水面
单位距离的落差,常用百分比、千分比、万分比表示。如河道上A、B两点的 距离为100公里,B点的水位比A点高20米,则水力坡度为万分之二(20米除以 100公里,即20米除以100,000米。) 径流系数:(runoff coefficient)是一定汇水面积内地表径流量(毫米)与降水量 (毫米)的比值,是任意时段内的径流深度y(或径流总量W)与同时段内的 降水深度x(或降水总量)的比值。径流系数说明在降水量中有多少水变成了
1.3、检修室高度在管道埋深许可时一般为1.8m。

市政管线综合规范

市政管线综合规范

市政管线综合规范篇一:市政工程管线布置规范集,很有用!市政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集第一章总则1.0.1 为合理利用城市用地,统筹安排工程管线在城市的地上和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城市工程管线与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关系,并为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详细规划阶段的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1.0.3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排列顺序和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最小覆土深度;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架空敷设时管线及杆线的平面位置及周围建(构)筑物、道路、相邻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

1.0.4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重视近期建设规划,并应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

1.0.5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发展合理布置,充分利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

1.0.6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与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居住区、城市环境、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热力工程、电力工程、燃气工程、电信工程、防洪工程、人防工程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1.0.7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地下敷设2.1 一般规定2.1.1 城市工程管线宜地下敷设。

2.1.2 工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竖向位置均应采用城市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2.1.3 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要符合下列规定:2.1.3.1 应结合城市道路网规划,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用土地的情况下,使线路短捷。

2.1.3.2 应充分利用现状工程管线。

当现状工程管线不能满足需要时,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可废弃或抽换。

2.1.3.3 平原城市宜避开土质松软地区、地震断裂带、沉陷区以及地下水位较高的不利地带;起伏较大的山区城市,应结合城市地形的特点合理布置工程管线位置,并应避开滑坡危险地带和洪峰口。

管道与建筑物距离规范

管道与建筑物距离规范

给排水管道、燃气管道、电力电缆、化粪池、智能化与建筑物及各管道安全距离规范要求1、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规定:建筑物与污水管最小水平净距=2.5米。

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第3.8.1条:化粪池距离地下取水构筑物不得小于30m。

离建筑物净距不宜小于5m。

3、GB50013-200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的符表A.0.1 里,有给水管与其他管线及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阀门井应该是随管线走的。

其中:给水管D≤200mm时,与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1米;给水管D>200mm时,与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3米。

4、对给水管与建筑物之间最小水平距离的规定在《室外给水设计规范》中有明文规定,即DN≤200mm时为1.0米,DN>200mm时为3.0米。

只要管井不影响建筑基础就可以。

5、GB50028-200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规定: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基础的水平净距为:(1)低压燃管道(P<0.01MPa)为0.7m;(2)中压燃气管道B级(P<0.2MPa)为1.0m;(3)中压燃气管道A级(P<0.4MPa)为1.5m。

GB50028-200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规定:燃气管道与建筑物外墙面(出地面处)的净距为:(1)次高压燃气管道B级(P<0.8MPa)为5.0m;(2)次高压燃气管道A级(P<1.6MPa)为13.5m。

6、根据国标GB50293和GB50168,地下埋设电缆离建筑物外缘平行距离不小于0.5米为安全距离,电缆埋地深度应不小于0.7米。

7、强弱电距离规范要求是不能共管共槽,距离要在50CM左右。

管线之间的距离

管线之间的距离
名称
建筑物
(凸出部分)
道路
(路缘石)
铁路
(轨道中心)
热力管线
电力
10KV边导线
2.0
0.5
杆高加3.0
2.0
35KV边导线
3.0
0.5
杆高加3.0
4.0
110KV边导线
4.0
0.5
杆高加3.0
4.0
电信杆线
2.0
0.5
4/3杆高
1.5
热力管线
1.0
1.5
3.0

4、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详见GB 50289-98中表2.2.1:
0.15
0.15
0.15
0.15
0.20
0.25
0.50
0.50
9
电车(轨底)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
铁路(轨Hale Waihona Puke )1.001.20
1.20
1.20
1.00
1.00
1.00
1.00
注:大于35KV直埋电力电缆与热力管线最小垂直净距应为1.00m。
3、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垂直净距(m),详见GB 50289-98中表3.0.8:
m


线









线





1
2
3
4
5
6
给水管线
污、雨水排水管线
热力管线
燃气管线

市政道路电力管道工程设计要点及优化措施

市政道路电力管道工程设计要点及优化措施

市政道路电力管道工程设计要点及优化措施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城市建设速度日益加快,大量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新建了大量的城市道路。

市政道路中电力管道工程建设对优化市政基础设施服务,提高城市运作效率和改善宜居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城市发展一项必要的重要工程。

由于城市对景观要求越来越高,市政道路电力管线一般要求入地敷设,在工程设计中电力管道如何设计,才能达到经济合理又安全美观的效果。

本文结合市政道路工程设计实际,探讨电力工程的设计常见问题并提出设计优化要点,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管线;市政道路;电力管道;工程设计引言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市政配套管线如电力、通信、给水、燃气、雨水、污水等管线是不可缺少,这些管线需按城市工程管线规划进行布置。

电力管线作为市政工程配套管线必不可少的子项,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电力管道怎样与道路建设结合布设,不影响建成后的维护使用,又不影响道路的美观,这对电力管道工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通过对市政道路电力管道工程设计进行探讨分析,提出相应设计要点及优化措施,使工程设计更为合理和经济。

一、电力管道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确定电力管线设计规模在市政道路电力管道工程设计中,首先设计要根据道路所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资料,充分了解道路的电力规划情况,再结合片区的用电负荷以及负荷分布状况和周围地块开发环境,兼顾近期及远期,确定电力管道设计规模。

另供电部门对区域电网现状分布及区域后期电力负荷增长是最为了解的,在必要情况下,还应征求供电部门建设意见,以便更准确的确定设计规模,做到经济合理。

2、确定电力管道敷设方式在市政道路中电力管道一般采用电缆沟或电力排管方式敷设,采用哪种方式敷设需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确定,采用排管占用空间较小,电缆沟则更便于维护管理。

电力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后期运行维护当中都受到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对于施工影响主要是施工进度、损坏施工材料等方面,对于后期运行维护的影响包括雨水的侵蚀甚至一些酸雨等对于电力管道工程设备造成损害。

GB 50289 2016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 50289 2016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2
给水管线dd>�220000mmmm
1. 0 3.0
1.0 1.5
o. 5
o. 5
1.0 1. 5 1. 5 o. 5
1. 0 1.5 1.5 1. 0 o. 5 3.0 ]. 5 2.0 5.0
3 污水 、 雨水管线 2.5 1. 0 1. 5
o. 5 1. 0 1. 2 1. 5 2.0 1. 5 o. 5
。、
表4. 1. 9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Cm)
1
2
3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给水管线
燃气管线
电力管线 通信管线
地上杆柱
序 号
管线及建(构) 筑物名称
主甚
(构)d《d> 筑 200 200 物 mm πun
雨管水污线 水、 水再线生管 低压
筑 200 物 口1π1
200
π3口1
污 水、 雨水 管线
再生 水管
线
低压
中压 BA
次向压 直埋
高压铁培
铁路
通信 基础边 道路 有轨 钢轨
B
A
热力 管线
直埋
保护 管
管 立埋 道、
通道
管沟
乔木
灌木
照明 及<
10
《 35
侧石 电车 (或
> 边缘 钢轨 坡
35
脚}
kV kV kV
通信照明及 <IOkV
o. 5 o. 5 o. 5
4
再生水管线
1. 0 o. 5 o. 5
o. 5
1.0 1. 5 1. 0 o. 5

(完整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设计规范

(完整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设计规范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1总则1.0.1为合理利用城市用地,统筹安排工程管线在城市的地上和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城市工程管线与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联系,并为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详细规划阶段的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1.0.3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排列顺序和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最小覆土深度;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架空敷设时管线及杆线的平面位置及周围建(构)筑物、道路、相邻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

1.0.4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重视近期建设规划,并应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

1.0.5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发展合理布置,充分利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

1.0.6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与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居住区、城市环境、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热力工程、电力工程、燃气工程、电信工程、防洪工程、人防工程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1.0.7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地下敷设2.1一般规定2.1.1城市工程管线宜地下敷设。

2.1.2工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竖向位置均应采用城市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2.1.3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要符合下列规定:2.1.3.1应结合城市道路网规划,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用土地的情况下,使线路短捷。

2.1.3.2应充分利用现状工程管线。

当现状工程管线不能满足需要时,经综合经济、技术比较后,可废弃或抽换。

2.1.3.3平原城市应避开土质松软地区、地震断裂带、沉陷区以及地下水位较高的不利地带;起伏较大的山区城市,应结合城市地形的特点合理布置工程管线位置,并应避开滑坡危险地带和洪峰口。

2.1.3.4工程管线的布置应与城市现状及规划的地下铁道、地下通道、人防工程等地下隐蔽性工程协调配合。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Code of Urban Engineering Pipeline Comprehensive PlanningGB 50289-98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实施日期:1999年5月1日1 总则1.0.1为合理利用城市用地,统筹安排工程管线在城市的地上和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城市工程管线与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联系,并为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详细规划阶段的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1.0.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排列顺序和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最小覆土深度;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架空敷设时管线及杆线的平面位置及周围建(构)筑物、道路、相邻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

1.0.4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重视近期建设规划,并应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

1.0.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发展合理布置,充分利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

1.0.6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与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居住区、城市环境、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热力工程、电力工程、燃气工程、电信工程、防洪工程、人防工程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1.0.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地下敷设2.1 一般规定2.1.1 城市工程管线宜地下敷设。

2.1.2 工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竖向位置均应采用城市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2.1.3 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要符合下列规定:2.1.3.1 应结合城市道路网规划,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用土地的情况下,使线路短捷。

2.1.3.2 应充分利用现状工程管线。

当现状工程管线不能满足需要时,经综合经济、技术比较后,可废弃或抽换。

2.1.3.3 平原城市应避开土质松软地区、地震断裂带、沉陷区以及地下水位较高的不利地带;起伏较大的山区城市,应结合城市地形的特点合理布置工程管线位置,并应避开滑坡危险地带和洪峰口。

3 管线综合规划强制性条文

3 管线综合规划强制性条文

3 管线综合规划强制性条文《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2.1.2工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竖向位置均应采用城市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2.1.3.3平原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结合城市地形的特点合理布置工程管线位置,并应避开滑坡危险地带和洪峰口。

2.2.1严寒或寒冷地区给水、排水、燃气等工程管线应根据土壤冰冻深度确定管线覆土深度;热力、电信、电力电缆等工程管线以及严寒或寒冷地区以外的地区的工程管线应根据土壤性质和地表承受荷载的大小确定管线的覆土深度。

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注:10kV以上直埋电力电缆管线的覆土深度不应小于1. 0m。

2.2.8河底敷设的工程管线应选择在稳定河段,埋设深度应按不妨碍河道的整治和管线安全的原则确定。

当在河道下面敷设工程管线时应符合下列规定:2.2.8.1在一至五级航道下面敷设,应在航道底设计高程2m以下;2.2.8.2在其他河道下面敷设,应在河底设计高程1m以下;2.2.8.3当在灌溉渠道下面敷设,应在渠底设计高程0. 5m以下。

2.2.9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2.2.9的规定。

注:*见表3.0.9。

2.2.10对于埋深大于建(构)筑物基础的工程管线,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应按下式计算,并折算成水平净距后与表2.2.9的数值比较,采用其较大值。

式中 L――管线中心至建(构)筑物基础边水平距离(m);H――管线敷设深度(m);h――建(构)筑物基础底砌置深度(m)a――开挖管沟宽度(m)――土壤内摩擦角(°)。

2.2.12工程管线在交叉点的高程应根据排水管线的高程确定。

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表2.2.12的规定。

注:大于35kV直埋电力电缆与热力管线最小垂直净距应为1. 00m。

3.0.6架空热力管线不应与架空输电线、电气化铁路的馈电线交叉敷设。

当必须交叉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管线水平净距表-2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管线水平净距表-2

9 电车(轨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 铁路(轨 1.00 1.20 1.20 1.20 1.00 1.00 1.00 1.00
注:大于35kV直埋电力电缆与热力管线最小垂直净距应为1.00m。
5.0
电信线
1.5
4.5
7.0
0.6
0.6
热力管线
0.6
4.5
6.0
1.0
1.0
注:横跨道路或与无轨电车馈电线平行的架空电力线距地面应大于9m。
热力管线
2.0 3.0 1.0 0.25
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m)
表2.2.1
序号
1
2
3
4567
管线名称
电力管线 直埋 管沟
电信管线 直埋 管沟
热力管线 直埋 管沟
4.0
0.5
4/3杆高
1.5
1.5
3.0

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m) 表3.0.9
名称
建筑物(顶 道路 (地
端)
面)
铁路 (轨
电信线
顶)
电力线有 防 电力线无防
雷装置
雷装置
电力 10kV及以下
3.0
7.0
7.5
2.0
4.0
管线 35~110kV
4.0
7.0
7.5
3.0
燃气 管线
给水 管线
雨水 排水 管线
污水 排水 管线
最小覆土
人行 道下
0.5
0.4
0.7
0.4
0.5
0.2
0.6
0.6

表4.8.11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表4.8.11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1.5
0.75
1.2
1.5
1.0
1.0
1.5
1.5
0.5
9
灌木
1.5
1.0
10

*
0.5
0.5
1.0
1.0
0.6
0.5
1.5
0.5
高压铁塔基础边
≤35kv
3.0
1.5
1.0
2.0
0.6
2.0
5.0
>35kv
11
道路侧石边缘
1.5
1.5
1.5
2.5
1.5
1.5
1.5
0.5
0.5
1.0
1.5
A
0.2MPa<P≤0.4MPa
1.5
次高压
B
0.4MPa<P≤0.8MPa
5.0
1.0
1.5
1.5
2.0
1.0
1.0
1.2
5.0
2.5
A
0.8MPa<P≤1.6MPa
13.5
1.5
2.0
2.0
4.0
1.5
1.5
5
热力管
直埋
2.5
1.5
1.5
1.0
1.0
1.5
2.0
2.0
1.0
1.5
1.0
2.0
3.0
1.5
1.0
地沟
0.5
1.5
2.0
4.0
6
电力电缆
直埋
0.5
0.5
0.5
0.5
0.5
1.0
1.5
2.0
0.5
1.0
0.6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1. 什么是最小水平净距?说到最小水平净距,首先要明白,这个听起来有点生涩的词儿,实际上就跟我们生活中保持一定距离的道理差不多。

想象一下,跟朋友一起去餐厅吃饭,大家都希望桌子上的菜肴能有足够的空间,不然一桌子食物挤在一起,那画面,真是让人心累。

工程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就是为了避免“拥挤”的情况发生,确保管线能够顺畅工作,避免因空间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可以说,保持距离,有时候也是一种智慧呢!1.1 为什么需要保持这个净距?这就要说到工程的复杂性了,管线就像城市里的交通,错综复杂,稍微一个失误,问题就来了。

管道如果离得太近,就容易发生摩擦,甚至可能因为某个小故障导致大事故。

这就像两辆车在狭窄的街道上擦肩而过,万一碰撞,后果可就严重了!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意外事故”,规定的最小水平净距是非常重要的。

1.2 如何测量和保持这个距离?保持净距可不是光说不练的事情,得有实实在在的标准和方法。

一般来说,工程师们会根据管线的种类、直径以及所承受的压力来决定最小水平净距。

拿水管和电缆来说,它们就需要留出不同的距离。

就像不同的水果,苹果和香蕉自然不能放在一起,否则谁也没办法吃得爽。

测量时,最好用专业的工具,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不被忽视。

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哪根管线跟另一根亲密接触了。

2. 影响最小水平净距的因素当然,最小水平净距的制定可不是随便来的,背后可有一套复杂的考虑。

2.1 管线的种类首先,管线的种类对净距有很大影响。

比如,供水管和排水管的要求就不一样。

供水管需要保持干净流畅,而排水管则要避免堵塞。

所以,它们的净距自然得分开考虑。

想想看,就像你跟朋友出去,某些话题你们可以随意聊,而有些则得小心翼翼,别踩到对方的雷区。

2.2 环境因素其次,环境也是个大问题。

比如说,如果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管线的热胀冷缩就得考虑得更加周到,净距也可能需要适当调整。

就好比一群人参加派对,外面的天气不好,大家不管怎么挤,最终都得想办法找到个舒适的地方,别让自己淋湿了。

市政管线综合规范

市政管线综合规范

市政管线综合规范篇一:市政工程管线布置规范集,很有用!市政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集第一章总则1(0(1 为合理利用城市用地,统筹安排工程管线在城市的地上和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城市工程管线与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关系,并为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详细规划阶段的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1(0(3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排列顺序和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最小覆土深度;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架空敷设时管线及杆线的平面位置及周围建(构)筑物、道路、相邻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

1(0(4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重视近期建设规划,并应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

1(0(5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发展合理布1置,充分利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

1(0(6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与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居住区、城市环境、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热力工程、电力工程、燃气工程、电信工程、防洪工程、人防工程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1(0(7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地下敷设2.1 一般规定2(1(1 城市工程管线宜地下敷设。

2(1(2 工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竖向位置均应采用城市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2(1(3 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要符合下列规定:2(1(3(1 应结合城市道路网规划,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用土地的情况下,使线路短捷。

2(1(3(2 应充分利用现状工程管线。

当现状工程管线不能满足需要时,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可废弃或抽换。

2(1(3(3 平原城市宜避开土质松软地区、地震断裂带、沉陷区以及地下水位较高的不利地带;起伏较大的山区城市,应结合城市地形的特点合理布置工程管线位置,并应避开滑坡危险地带和洪峰口。

管与管及与建筑构件之间的最小净距

管与管及与建筑构件之间的最小净距

管与管及与建筑构件之间的最小净距建筑设计中,管道和建筑构件之间的最小净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要求。

这个要求对于整个建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管与管及与建筑构件之间的最小净距进行探讨。

管与管之间的最小净距在管道系统中,管与管之间的最小净距是关键。

管与管在安装时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可以保证管道能够正常运行,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管道系统的损坏和修理次数。

在设计管道系统时,应该首先考虑管道的直径和流量。

根据这些参数,可以计算出管道的最小净距。

通常情况下,管道的最小净距应该是两个管道直径的距离,这可以有效地避免管道之间的干扰和冲击。

另外,应该特别注意管道的支撑和固定,这将有助于保持管道的稳定性,并防止产生振动或震动。

管道的支撑和固定方法应该根据管道的直径和材料来进行选择。

管与建筑构件之间的最小净距在建筑设计中,管道和建筑构件之间的最小净距同样非常重要。

这可以确保管道和建筑构件之间的安全距离,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物的损坏和维护成本。

根据国际建筑规范,管道和建筑构件之间的最小净距应该根据以下参数来确定:•建筑物的类型和高度•管道的直径和流量•管道材质和压力根据这些参数,可以计算出管道和建筑构件之间的最小净距。

通常情况下,其值应该大于500mm,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进行调整。

另外,还应该特别注意管道的维护。

管道的维护应该在管道系统正常运行期间进行,并定期检查管道和管道周围的情况,以确保管道的安全和可靠性。

管与管及与建筑构件之间的最小净距对于建筑系统的运行和安全至关重要。

在管道系统和建筑设计中,应该注重并仔细处理这一问题,并根据具体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地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地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2.2 直埋敷设2.2.1 严寒或寒冷地区给水、排水、燃气等工程管线应根据土壤冰冻深度确定管线覆土深度;热力、电信、电力电缆等工程管线以及严寒或寒冷地区以外的地区的工程管线应根据土壤性质和地面承受荷载的大小确定管线的覆土深度。

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m) 表2.2.1注:10kv以上直埋电力电缆管线的覆土深度不应小于1.0m。

2.2.2 工程管线在道路下面的规划位置,应布置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面。

电信电缆、给水输水、燃气输气、污雨水排水等工程管线可布置在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下面。

2.2.3 工程管线在道路下面的规划位置宜相对固定。

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应根据工程管线的性质、埋设深度等确定。

分支线少、埋设深、检修周期短和可燃、易燃和损坏时对建筑物基础安全有影响的工程管线应远离建筑物。

布置次序宜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干线、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排水、污水排水。

2.2.4 工程管线在庭院内建筑线向外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应根据工程管线的性质和埋设深度确定,其布置次序宜为:电力、电信、污水排水、燃气、给水、热力。

当燃气管线可在建筑物两侧中任一侧引入均满足要求时,燃气管线应布置在管线较少的一侧。

2.2.5 沿城市道路规划的工程管线应与道路中心线平行,其主干线应靠近分支管线多的一侧,工程管线不易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

道路红线宽度超过30m的城市干道宜两侧布置给水配水管线和燃气配气管线;道路红线宽度超过50m的城市干道应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线。

2.2.6 各种工程管线不应在垂直方向上重叠直埋敷设。

2.2.7 沿铁路、公路敷设的工程管线应与铁路、公路线路平行。

当工程管线与铁路、公路交叉时宜采用垂直交叉方式布置;受条件限制,可倾斜交叉布置,其最小交叉交易大于30度。

2.2.8 河底敷设的工程管线应选择在稳定河段,埋设深度应按不妨碍河道的整治和管线安全的原则确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