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子学课件3

合集下载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课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课件

54 氙 Xe 2 8 18 18 8
86 氡 Rn 2 8 18 32 18 8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___2_n_2__个电子(n为电子层 数)。 (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___8__个(当K层为最外层时 不超过___2 _个)。 (3)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__1_8__个。 (4) 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____最_低__的电子层里, 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______升_的高电 子层。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 分层排布:一分、别原用子n 核= 1外、电2、子3、的4、排5布、6、7来表示从
内到外的电子层,并分别用符号K、L、M、N、O、P、Q来表 示); ② 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 区域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原子核外的电子总是尽可能地
小结: (1)比较微粒半径大小: 三看
一看电子层数
二看核电荷数
三看核外电子数或 最外层电子数
(2)对于同种元素:①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②阴离子半径 > 原子半径 (3)对于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核电荷数越大,则离子半径越小。 如 O2- > F-> Na+ > Mg2+>Al3+; S2- > Cl- > K+ >Ca2+
0.186 0.160 0.143 0.117 0.110 0.102 0.099 ----
原子序数
原子半径的变化
3~9
逐渐减小
11~17
逐渐减小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 子半径呈现 周期性 变化。
如何比较简单微粒 半径大小?

03初中化学课件:核外电子排布

03初中化学课件: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金铺初中化学组
温故知新


1·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电的 和 核外带 电的 构成的 。 2·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 (即核内质子数)和核外 电子所带 ,电量相等,但电性 ,因而整个原子 呈中性。可概括为: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数= 数

学习目标


了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记住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 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初步了解氯化钠的等化合物的形成 过程。
Li:
部分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C: P:
S:
Cl:
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目的特点
元素种类
原子的最外层 电子数特征 元素(化学) 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金属元素
8个(He为2个) 稳定(不得失) <4个 在化学反应中 易失去电子
非金属元素
≥4个 在化学反应中 易得到电子
总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跟它的原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4页的内容,结合图3-10,图311,思考下面问题: (1)你发现了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规律? (2)原子结构示意图各有什么意义? (6分钟后指名提问并完成当堂检测)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又叫分层运动)
电子层序数(n)
1 2
3
4Leabharlann 567远 高
电子离核的距离 近 电子具有的能量 低
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关系密切。
思考

通过观察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 布分别找出同一横行和同一竖行原子在 核外电子排布上的特点
练习:
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7N 12Mg 17Cl

核外电子排布_课件完美版PPT

核外电子排布_课件完美版PPT

得2个电子
S2-
8
化学反应 得、失 电子〔内离外子不

内多外少带正电—阳离子 内少外多带负电—阴离子
原子
化学反应 得、失 电子

离子 内多外少带正电—阳离子
内少外多带负电—阴离子
〔内外相等
〔内外不
不显电性〕

离子表示法——离子符号 显电性〕
阳离子:H+、Na+、Mg2+、Al3+ 阴离子:Cl -、S2 -、O2 -
核外电子排布_课件
原子的结构
原子 原子核 +
核外电子 —
质子:一个质
子带一个单位的 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相对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原子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 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 个原子不显电性。
当x= 时,表示阴离子。
局3、元部元金素素属的元分化素学类的性原质子是结由构原示金子意的图属最外元层素电子数 决定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最由同于学外原 们子有层核没电所有带想子电过量电数和子核是最外怎电样外子围的绕层电原电量子相核子等做,高1-但速电运3性动个相的反呢,? 所以最整个外原子层不电显电子性。4--7个
食盐〔NaCI〕 晶体
学完本课题我们知道了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
4、构成物质的粒子有三种:分子 、原子 、离子 。
1、以下所示微粒中,属于原子的是( 〕,属 于 阴 离子的是〔 〕,属于阳离子的是〔 〕,属于同一 种元素的是〔 〕,属于金属原子的是〔 〕属于 非金属原子的是〔 〕

核电子学第3课探测器及其输出信号PPT课件

核电子学第3课探测器及其输出信号PPT课件
当射线入射到闪烁晶体时,先使闪烁体中的分子或原子激 发,然后退激时发出荧光,此光脉冲射到光电倍增管的光 阴极上转换成光电子,通过管内逐级倍增,最后在阳、光阴极的灵 敏度及光电倍增管的倍 增系数有关。
一、核辐射探测器及其输出信号
1.2核辐射探测器的主要类别和输出信号
线性响应
在一定范围内探测器所给出的信息,与入射粒子相应的 物理量是否成线性的标志。
稳定性
通常,温度和电源的变化会引起探测器性能的不稳定; 因此,探测器对工作环境温度和高压电源供电电压的 稳定性有一定要求。
另外,衡量探测器性能还有抗辐射损伤,粒子鉴别能力 等。
一、核辐射探测器及其输出信号
1.4核辐射探测器的输出电路
一、核辐射探测器及其输出信号
1.4核辐射探测器的输出电路
脉冲电离室
一、核辐射探测器及其输出信号
1.4核辐射探测器的输出电路
脉冲电离室
脉 冲 电 离 室 输 出 波 形
一、核辐射探测器及其输出信号
1.4核辐射探测器的输出电路
半导体探测器
一、核辐射探测器及其输出信号
1.4核辐射探测器的输出电路
1.5核辐射探测器输出信号的数学模拟
各类核辐射探测器通过后接输出电路,将被测量 的核辐射信息转换成具有一定特性形状的波形。 当信号延迟时间与输出电路时间常数相比小得多 时,可以认为核辐射探测器信号主要以脉冲形式 出现,探测到的单个或一群粒子转化成单个或一 系列电脉冲,而且,当电荷收集时间较短时,可 以认为是一种持续时间极短的电流冲击脉冲。
核辐射探测器可以看成为一个电流信号源 i(t),在 作时间测量时,由于要求保持时间信息,可以直 接利用这种电流源的时间特性。在作能谱分析时, 因为与能量成正比的量是探测器收集的电荷或电 荷在电容上的积分电压,所以要求探测器输出电 荷或电压信号。如果既要作时间测量,又要作能 量测量,则应要求探测器既输出电流信号又输出 电荷信号。

大学物理原子中的电子(老师课件)

大学物理原子中的电子(老师课件)
1 d 2 dR 2m e2 λ (r ) [ 2 (E ) 2 ]R 0 2 r dr dr 4 π ε0 r r
式中ml 、是引入的常数。 解三个方程,求出满足波函数标准条件的 (r,, )
2. 能量量子化和主量子数 解得原子的能量为
1 E n 2 E1 n =1, 2, 3, …, n
•主量子数 n =1, 2, 3, …, 决定能量
E1 En 2 n
•角量子数(轨道量子数)(副量子数)
l = 0, 1, 2 …(n-1),决定角动量
L 的大小
•磁量子数 ml =0,
L l (l 1)
1 ,2 , l
决定 L 的空间取
Lz ml
讨论
1)电子的状态用量子数 n , l , ml 描述 相当于3个自由度对应的3个独立坐标


l 0,1,2, ( n 1)
称为角量子数 角动量是量子化的
l的取值依赖于n 对同一个 n, 角动量有n个 不同的值
这改动虽不大,但却是原则 性的改动。 •经典力学中,角动量不能 为零,否则意 味着电子将通 过原子核所在位置。 •量子力学中,角动量小意 味着电子近核的概率大。
4. 角动量的空间量子化和磁量子数
7
1
进一步总结光谱规律得到广义巴耳末公式
1 1 1 ~ R 2 2 ( m 1,2,; n m 1, m 2, ) n m
m 1, n 2
赖曼系
m 2 , n 3 巴耳末系
m 3, n 4
帕邢系 布喇开系 普芳德系
2)氢原子光谱线的波数公式
当原子从较高能态 En向较低能态 Em 跃迁时, 发射一个光子,其频率满足: h E n E m 相应的波数(波长的倒数) En Em 1 1 ~ nm R( 2 2 ) hc m n 将氢原子能级公式代入,首次算出里德伯常数 me e 4 7 1 R 2 3 1.0973731534 10 m 8 0 h c

《核电子学》课件——数据获取和处理

《核电子学》课件——数据获取和处理

对数率表(三)
多个二极管泵电路并联来实现对数刻度 由同一个单稳态触发器带有不同RCi的几个泵电路
数字式计数率计
保留了计数率计连续指示的优点,多采用模 拟泵电路的方法。
用计数电路存储计数来代替用电容器C存储 电荷:
输入n
用输入脉冲数来代替定量电容给出的电荷数。
使用一套逻辑电路产生一个正比于计数电路中 已有计数N的计数N/P(P>1),由时钟脉冲每隔一 定 R的时作间用T0。从计数电路中减去N/P代替给C放电的
时钟
显示
N
可逆计数电路
N
逻辑电路 N PT 0
可逆计数电路中
dN
N
n
dt
PT0
t
N nPT0 (1 e ) PT0
这种数字式计数率计精度高, 显示位数多,但线路复杂, 成本高,实际产品还是模拟 式的居多。但随着大规模集 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 发展,使复杂的数字式计数
在突然接入计数率为n的信号时,计数电路 中的计数N按上面公式增长,读数建立时间 为(3-5)PT0。稳定后,应有N=nPT0。
若干个十进制计数器组成
定标器的种类
两路、三路定标器:能方便地用于符合和反符 合实验中。
可逆定标器:可以进行加法或减法计数。 等等。
定标器的种类
• 由于集成电路的发展,现在常在一个NIM插件 中包括多个定标器,共用一个显示器。在一个 CAMAC或VME插件中,还可以包括4路、8路、 16路定标器,但不带显示器,测量结果送到计 算机进行处理和显示。
双参数脉冲幅度分析谱
列表方式
输入信号幅度由ADC变换为 数码;
这个数码作为存储内容顺 序地存储在各道中;
每输入一个脉冲,道址码 加1。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课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课件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自主解答】(1)L层有8个电子,则M层有4个电子,故A 为硅(Si)。(2)当次外层为K层时,最外层电子数为3,是
硼(B)
; 当次外层为L层时,最外层电子数
为1.5×8=12,违背了排布规律,故不可能。
(3)C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0+1=11,故为钠,故+1价离子是 Na+。(4) -2价离子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 1 ,当
4
次外层为K层时,其核外电子排布为2、8,与Ne
电子层排布相同,则其原子的质子数为10-2 = 8,为氧元 素,写出O2-结构示意图即可;当次外层为L层时,最外层 则有32个电子,故不可能。
【典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比第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 B.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由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变化所决定的 C.同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 增强 D.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 【易错选项】C
【易错剖析】 (1)易错选项分析 本题易错选C的原因在于对知识掌握不准确,将“最高价氧 化物的水化物”错误地认为是“氧化物的水化物”,正确 说法是“同周期非金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 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2)其他错误选项分析 【标准答案】B
1.(2011·漳州高一检测)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 本原因是( ) A.元素相对原子质量递增 B.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C.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解析】选C。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外 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其他周期性变化都是由它引起的。

《高等核电子学》课件

《高等核电子学》课件

04
核电子学应用领域
核能科学与工程
01 核能发电
核能科学与工程领域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产 生的能量进行发电,解决能源需求问题。
02 核燃料循环
核燃料循环涉及核燃料的提取、加工、再处理以 及废物处理等环节,旨在实现核燃料的可持续利 用。
03 核反应堆技术
核反应堆是实现可控核裂变反应的装置,涉及到 反应堆设计、运行与维护等方面的技术。
高等核电子学
目录
• 核电子学概述 • 核电子学基础知识 • 核电子学实验技术 • 核电子学应用领域 • 核电子学发展前景与挑战
01
核电子学概述
核电子学的定义与特点
核电子学是一门研究核辐射探测、测量和处理的科学,主要涉及核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探 测器的设计制作以及信号处理等方面。
核电子学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可靠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核物理实验、核医学成像、 放射性计量等领域。
03
核电子学实验技术
核电子学实验设备与仪器
放射性探测器
用于检测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如闪烁 计数器、半导体探测器等。
信号处理电路
用于对探测器输出的信号进行预处理,如 滤波、放大等。
电子倍增器
用于放大微弱信号,提高信号的信噪比。
数据采集系统
用于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如多通道数据 采集卡、数字化仪等。
核医学与放射生物学
放射性药物
核医学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疾病 诊断和治疗,放射生物学则研究 放射性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和作
用机制。
医学影像技术
核医学影像技术如PET、SPECT等 ,能够提供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 医学影像,有助于疾病诊断。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消除肿瘤细 胞的方法,核医学与放射生物学在 放射治疗药物的研发和治疗效果评 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核电子学》课件——堆积判弃电路

《核电子学》课件——堆积判弃电路

允许最高计数率
• 逻辑展宽电路对每一个信号都要给出持续时间为一个 监察周期的信号输出,当在监察周期Tip内又出现的信 号可以再维持一个监察信号的宽度。输入信号的计数 率增高到1/Tip 时,监察周期的持续时间可以一直持续 下去,即死时间也一直持续下去,使可以记录到的信 号趋近于0。
• 堆积判弃电路能够改善较高计数率下的能谱,但输入 的计数率不能过高,否则输出计数率反而变小,所需 要的测量时间增长。
其他类型的基线恢复器
CDI有源基线恢复器
vc

v1
改善跟踪基线变化速度
AD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S
1
v2
vs
I
只要输入信号基线电平上升速度小于电容的跟踪速度(此时, 由电容和恒流源电流决定I/C), 此电路可以比较迅速地跟踪 信号基线。但如果要使信号通过期间避免幅度损失,需要开 关控制电路使S打开,线路复杂。
无源对称CDD基线恢复器: 双极性脉冲的基线恢复
开门:线性门开放,脉冲信号以最小畸变通过线性门,传 输系数为一常数,通常取1;
关门:线性门关闭,脉冲信号无法通过线性门,即它的传 输系数为0。
vi(t)
vo(t) 线性门
vi(t)
vs(t)
(a)
vs(t)
vi(t)
vo(t)
vo(t)
vs(t)
(b)
vo(t)
t 关
t (c)
t (d漏)信号 漏信号
堆积后的输出波形
iD 0
vo
TW
vo
TW
t
Tw为信号峰部的宽度,TM为达峰时间
(峰)堆积判弃原则
后信号峰值
有堆积
前信号峰值

《核电子学》课件——脉冲幅度分析

《核电子学》课件——脉冲幅度分析

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的组成
包括模数转换和寻址存储两个主要部分
L总道数
7
8
6
7
5
6
4
5
3
4
2
3
1
2
0
1
011 101 100 100 111
H 道宽 量化电平
模数转换
m 地址寄存器(道数)
寻址存储 n 计

01 2 3 4 56 7 存储地址
脉冲幅度谱
m
模数转换原理
线性放电法 比较法
一次直接比较法 逐次二进制比较法
幅度甄别器总结(重点)
甄别器的特点 积分甄别器的特点及原理框图 微分甄别器的特点及原理框图
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
将输入信号按其幅度大小进行分类,然后按其类别作统计而 获得计数按幅度大小分布的关系。我们把这种分布图称为直方 图,从分布关系中可以得到脉冲幅度谱。
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在结构上分成两部分: 模数转换器(ADC)和数据获取和处理系统。
对于上面例子,第2047道的上边界2048mV决定于最高位参 考电压VR11,而下边界2047mV决定于除最高位外所有各位 参考电压之和VR0+ VR1+…+ VR10。第2047道的道宽
10
h2047 VR11 VRi i0
脉冲幅度甄别器的主要用途
将幅度落入在电路设定的电平范围内的输入脉 冲转换成幅度和宽度符合一定标准的脉冲输出, 剔除此电平范围之外的任何输入信号。
• 剔除噪声的干扰 • 进行幅度选择 • 脉冲幅度精密测量 • 能谱测量(单道分析器) • 定时(前沿定时)
脉冲幅度甄别器的分类
按速度分类:普通甄别器;快甄别器。 普通甄别器多为集成电路作成,能够甄别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分辨率
• 分辨率主要有能量分辨、时间分辨和空间分辨等,指探测器 在识别两个相邻的能量、时间、位置等量之间的最小差值的 能力。对这些量的测量,由于探测器的探测过程,即电离、 激发退激发、光电转换以及光电倍增管的倍增过程都是随机 的,在后续的电子学处理过程中噪声的贡献,使得被测量测 量值N围绕其平均值有统计涨落,其几率分布呈高斯:
7
第二节 探测器的输出信号
2.2.1 探测器简化等效电路 • 上节所述所有探测器的输出信号,可以用图2.2-1所 示的简化等效电路来表示。其中iD(t)为粒子在探测 器中产生的电流信号,RD和CD分别为探测器输出电 阻和输出电容,RD(t)一般从几百k 至几百M , CD(t)一般从几个PF到几十PF。如果用一个负载电 容C对电流进行积分形成电荷Q, 我们有 • (2-2-1) Q = ∫ i (t)dt • 此为一个粒子产生的电荷量,正比于该粒子在探测 器中沉积的能量E。
• 2.1.1 气体探测器 气体探测器有电离室、正比计数器、多丝正比 室、漂移室、时间投影室、时间扩展室等。这些探 测器的特点室是工作介质均为单一气体或混合气体, 当被测粒子通过探测器的工作介质时,通过库仑散 射使得工作介质原子中的电子产生电离直接形成电 荷。其中电离室对电离电子没有放大而直接收集, 因而信号非常小,对电子学的要求比较高。正比计 数器和多丝正比室由于有了气体放大过程因而信号 比较大,而且多丝正比室还提供了位置信息。漂移 室、时间投影室和时间扩展室通过控制电离电子的 漂移速度恒定,使得信号的产生时间表征粒子通过 的位置,达到精确位置测量的目的。
• 入射粒子在电离室中产 生离子对后,电子和正 离子在电离室的电场作 用下逐渐远离,电子漂 向正极板,离子漂向负 极板。正负级板上的感 应电荷随之发生变化, 在外电路中分别产生电 流和。当电子和离子都 到达极板后(电子,离 子),电子感应电荷流 动形成的电子电流就中 止了。
10
电离室输出电流波形
电离室的输出电流信号 包含有快成分(电子电 流)和慢成分(离子电 流)。在总输出电荷Q 为一定时这两部分电流 所占的比例与粒子入射 位置有关,使得电流波 形发生变化,因此能量 信息和时间信息的提取 比较复杂而且不易准确。
2
第一节 探测器简介
粒子探测器的种类很多,但象气泡室、 乳胶室等没有电信号输出的探测器不是本书 研究的范围。核电子学处理的是探测器输出 的电信号。探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基于基本 粒子和核碎片等被测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有
• 气体探测器、 • 固体探测器、 • 液体探测器
三种类型。
3
第一节 探测器简介
11
2.2.2.2 正比计数管
• 正比计数管为圆筒形(半径为 b),中间为信号丝(半径为 a),丝极相对于圆筒为正电位, 由于信号丝很细因而其附近的 电场强度很大。粒子电离后产 生的离子对中的电子向信号丝 漂移。当电子漂移至丝附近时, 在强电场中获得能量与气体碰 撞引起电离,产生出A倍的离 子对群。这一过程只在信号丝 附近的0.1mm的强场区范围内 发生,因而离子对群中的电子 瞬间就漂移到信号丝,对输出 电荷贡献不大。离子则从中心 漂向阴极圆筒,产生输出的离 子电流。
η(N ) = e
N −N ) −( 2σ N 2
PIN半导体探测器的电流
• PIN半导体探测器的本 −7 Tn = x0 / υ n ≈ 0 ~ 10 s 征厚度d一般在10mm左 右,因而弟子和空穴的 T p = x0 / υ p ≈ 0 ~ 10 −7 s 收集时间一般在10-7s量 Ne in = υ n , (0 < t < Tn ) 级,即在10-7s时间内全 d 部收集电子电流和空穴 Ne 电流的电荷,因而既能 υ p , (0 < t < T p ) ip = d 保持比较好的固有能量 i D = in + i p 分辨率,又可以工作在 比较高的计数率下。
17
2.2.2.4 PIN半导体探测器
• 平面PIN探测器是正负电极 连于两边的N型区和P型区, 中间是本征层I,厚度为d。 入射粒子在本征层产生电子 -空穴对。电子和空穴的收 集过程和平行板电离室一样, 但电子和空穴的迁移率µn和 µp的差别很小,在常温时 µn≈2µp。 当电场强度达到 102V/cm以上时,µn和µp趋 于饱和,饱和漂移速度 约为 107cm/s。 18
∞ D 0
8
2.2.2 输出信号的时间特性
• 各种探测器的输出电流随时间的变化与 探测器的类型和结构是密切相关的。下 面给出几种探测器输出电流波形,帮助 我们了解探测器输出的一般特征,指导 我们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作为选择探测器 及设计和选择电子学时的依据。
9
2.2.2.1平板电离室
Tn = x0 / υ n ≈ 0 ~ 10 −6 s T p = x0 / υ p ≈ 0 ~ 10 −3 s Ne in = υ n , (0 < t < Tn ) d Ne υ p , (0 < t < T p ) ip = d i D = in + i p
t max = 400ns
14
MDC信号丝单电离电子输出波形
• 单个电离电子漂移到阳极丝附近时在强电场 的作用下由于雪崩过程而在阳极丝上产生1/t 电流波形,可表示为: • 1
i(t) = k × t +1 t0
• 式中,k是常数,由漂移室的工作参数决定;t0是室 的特征时间常数,根据BESIII MDC的设计,t0 ≈1.5ns。i(t)的波形形状如图所示, 其后沿的缓慢下 降是由于雪崩形成的正离子团向阴极丝的缓慢运动 所造成。由上式可知,该电流下降到峰值的1%以下 15 所需时间约250ns。
24
• 表中给出了1MeV能量的粒子的能量全部沉积在探 测器中时,产生的平均电荷对数及相应的输出电 压幅度。可以看出除了闪烁体探测器和正比计数 器以外,放大器是必须的。
25
2.2.4 探测器的其它特性
• 探测效率 探测效率定义为探测器测量到的粒 子数目与实际入射到探测器中的粒子总 数的比值,在粒子物理实验中也称为几 何接收度。它是与探测器的尺寸,几何 形状,特别是对入射粒子的灵敏度、能 区有关
• 对于闪烁体探测器,假设粒子在闪烁体中沉 积单位能量产生并到达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 的平均光子个数为,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灵 敏度为,平均倍增系数为,后则有
n = n1 • ε • M
• 若给定收集极输出电容C为10pF,则由
V = N ⋅e A⋅ E ⋅e = C w⋅C
• 可以估算出输出电压幅度。其中e=1.6×1019库仑。
4
第一节 探测器简介
2.1.2 固体探测器 • 固体探测器有:
– 闪烁体探测器 包括BGO,CsI,NaI等。当被测粒子通过探测器的工作 介质时,通过库仑散射使得工作介质原则原子中的电子产 生激发,退激发产生荧光。 闪烁体探测器的输出为光信 号,必须通过光电倍增管PMT或光二极管PD转换成电信 号。 – 半导体探测器 包括硅面探测器,硅条探测器,硅微条探测器和硅象 素探测器等。当被测粒子通过半导体的耗尽层时产生电子 空穴对,外接偏置电路对电子进行收集形成电信号输出。
12
正比计数管的电流
T p = (T p ) max = iD = i p = P ln(b / a ) 2 (b − a 2 ) = 0.1 ~ 1ms 2 µ p V0 ANeµ pV0 P(ln(b / a ) 2 [a 2 + (b 2 − a 2 )t / T p ]
• 由于碰撞电离只在信号丝附近发生,因而与初始 电离的位置无关。正比计数管的输出电流在达到 10-3时就下降到t=0时的百分之一,因电流波形 与初始电离位置无关,此时的电荷仍然与粒子损 失能量成正比,收集时间就缩短到了微秒量级。
t w = t d _ max − t d _ min + 250 ns
• 式中,是径迹中距离阳极丝最远的电离电子的漂移 时间,是距阳极丝最近的电离电子的漂移时间。 • 显然,当径迹穿过一个探测单元的对角线时,如图 所示,这时输出信号有最大宽度:
t w max = 400 - 0 + 250 = 650ns
22
2.2.3 输出信号的幅度
• 假定在探测介质中产生一对电子/离子对或 电子/空穴对需要的平均能量为(称之为平均 电离能),A为探测器内部或光电倍增管的倍 增系数,入射粒子在探测介质中产生的平均 电荷对数为 E
N= W A
• 定义单位能量(1MeV)产生的平均电荷数为
N A n= = E W
23
19
2.2.2.5 闪烁体探测器
• 闪烁体探测器的输出 电流波形比较复杂, 因为从闪烁体发光到 光电倍增管输出电流, 经过多种物理过程。 原子或分子受到射线 激发后,在退激发时 发出荧光,光强是指 数衰减的,而且一般 同时有几个时间常数。
20
闪烁体探测器输出波形
• 光子在光电倍增管的阴极上打 出光电子。一个光电子经过多 次倍增后在阳极上得到个电子, 这里是光电倍增管的平均倍增 系数。个电子到达阳极的时间, 相对于光电子的产生时间有一 定的延迟(渡越时间)。光子 脉冲在光阴极上产生的光电子 脉冲为,其中为光阴极发射的 总光子数。
MDC 输出电流波形
• 信号丝的实际输出波 形,就是由若干这样 的单个电离电子所形 成的1/t波形的迭加。 用garfield程序对 BESIII MDC的输出波 形进行了仿真,一个 典型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若干电流尖峰正 是这种1/t波形相迭加 的结果。
16
MDC 输出电流波形宽度
• 实际输出波形的宽度与粒子的入射位置有关,观测 显示,这一宽度大体上符合下面的关系: •
21
nK = ial =
NK0
τ0
e −t / τ 0
( t −Tt ) 2 − 2σ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