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江苏省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命题主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主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6·高考江苏卷)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2题。

1.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 .山地针叶林带
B .高山草甸带
C .高山苔原带
D .冰川带
2.阿尔泰山南坡( )
A .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 .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 .此时季节为冬季
D .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解析:第1题,阿尔泰山的垂直带谱从下到上依次为荒漠带、草原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和冰川带。

教授“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这说明他位于高山草甸带。

第2题,阿尔泰山处于大陆的内部,东面与太平洋之间有重重山脉阻挡,水汽难以到达;西面地形比较平坦,再加上阿拉山口有大西洋的水汽到达,所以南坡降水较多。

答案:1.B 2.D
(高考江苏卷)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

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
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

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4.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解析:第3题,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宜森林生长,林线就高。

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相比,甲地受暖湿西南季风的影响,水热条件好,因此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

故选D。

第4题,乙地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严寒漫长。

地势低洼的地区冻土发育,排水不畅,冬季地温过低,夏季土壤水分过多,均不利于树木存活,而地势较高地区就避免了上述问题,因此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

故选C。

答案:3.D 4.C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题目的思维流程
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大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
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因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

“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推理“因”。

例如,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大陆西海岸地区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

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特别提醒]
1.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生存空间: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的空间大;
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2)气候: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环境: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小。

(4)天敌:①缺少××,天敌少;②受到××天敌威胁。

(5)人类活动: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

2.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生存空间:①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

(2)气候: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②纬度高,水温低,生长速度慢;③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④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3)水文: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②纬度(海拔)高,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④水质好。

(4)食物: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处,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②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

(5)天敌: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6)人类活动:水质下降,污染加重;过度捕捞。

(2019·南京质检)白桦是一种落叶乔木,喜光、不耐阴,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在大火烧毁森林后,首先生长出来的经常是白桦,常形成大片的白桦林,称为次生林的先锋树种。

我国某低山区林场在1987年发生过森林火灾,下图为该林场不同火灾等级区目前主要树种所占面积比重的统计图。

据此回答1~2题。

1.该林场可能位于我国的()
A.秦岭B.武夷山
C.大兴安岭D.天山
2.该林场目前以白桦为主要树种的原因可能是()
A.热量充足B.土壤肥沃
C.水源充足D.光照充足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判断该低山区林场植被以落叶林、针叶林为主。

秦岭位于温带
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过渡带,A选项错误;武夷山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选项错误;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C选项正确;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高大山脉,D选项错误。

第2题,大兴安岭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A选项错误;白桦喜光、不耐阴,对土壤适应性强,土壤肥沃不是白桦树分布多的主要原因,B选项错误;与其他树种相比,白桦对水源条件没有更高的要求,C选项错误;据图判断该林场火灾过后以白桦林为主,白桦属于落叶乔木,且喜光、不耐阴,火灾过后植被稀疏,光照充足,D选项正确。

答案:1.C 2.D
花色素是使秋季枫叶变红的主要因素,其含量越高,枫叶颜色越浓艳。

糖分含量与花色素含量呈正相关。

日温差较大时,枫叶光合作用合成的糖分的消耗量减小,合成的花色素含量增加。

入秋降水过少时,枫叶颜色较淡,叶红持续时间短且干瘪、落叶早。

据此回答3~4题。

3.入秋后,与枫叶浓艳程度呈正相关的是()
A.风力B.光照
C.地形D.日均温
4.一般情况下,辽宁东部山区的枫叶变红现象可能是()
A.西北坡变红较早,持续时间较长
B.东北坡颜色更加鲜艳
C.东南坡颜色鲜艳,持续时间较长
D.西南坡枫叶最晚干瘪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分析,入秋后,天气晴朗,光照条件好,加上日温差较大,枫叶光合作用合成的糖分的消耗量减少,合成的花色素含量增加,枫叶更浓艳,即光合作用强度和日温差都与枫叶浓艳程度呈正相关,B对。

风力越大,枫叶蒸腾量越大,加速枫叶枯萎干瘪,A错。

不同的地形对枫叶浓艳程度的影响不同,C错。

日均温过高,枫树生长旺盛,枫叶不会变红,日均温过低会导致枫叶枯萎,D错。

第4题,辽宁东部山区西北坡和东北坡皆为阴坡,光照条件差,枫叶变红晚,加上气温较低,枫叶枯萎较早,枫叶变红现象持续时间较短,A、B错。

东南坡和西南坡皆为阳坡,光照条件好,积累的糖分多,合成的花色素含量高,枫叶变红早,持续时间较长,C对。

东南坡受海洋气流影响较西南坡大,气候更湿
润,东南坡枫叶最晚干瘪,D错。

答案:3.B 4.C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18·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

据该山地海拔2 500~3 400 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 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

据此回答1~2题。

1.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A.地表蒸发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D.转化为固态水
2.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解析:第1题,根据文字信息可知,该小流域不产生地表径流,水量支出中下渗只占2%,蒸发量占28%,另有70%应该是通过植物截留和蒸腾作用消耗的。

这是因为小流域海拔2 500~3 400 m,山地针叶林分布广,森林生长过程中消耗的水分较多,B对,A、C错;小流域海拔2 500~3 400 m 不属于冰雪带,降水不会大量转化为固态水,D错。

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甲地海拔较高,位于1 700~2 400 m,年平均降水量为230~330 mm,故不可能形成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和山地常绿阔叶林带,A、C错;北坡海拔2 400~3 400 m范围内降水较多,形成山地针叶林带。

甲位于山地针叶林带下方,
年平均降水量230~330 mm,应为山地草原带,B对;荒漠带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200 mm 以下,甲地降水量较多,不可能形成荒漠带,D错。

答案:1.B 2.B
(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

读图回答3~4题。

3.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4.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
A.安全防御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D.就地取材
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经过了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南丘陵和雷州半岛,那么依次经过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因此,依次对应的自然景观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故选C。

第4题,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方式。

在当时战乱不断的状况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这种建筑方式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乱,故选A。

答案:3.C 4.A
5.(2017·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国家公园免费开放一年。

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材料二下图为加拿大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1)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次过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景观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分异规律。

(2)游客感觉到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气温不同。

试比较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3)游客自莱斯布里奇西行,攀登落基山,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有____________。

(4)游客继续西行至“加拿大雨都”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落基山以东的气候不同。

温哥华属________气候,这里降水较多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沿海向内陆,植被从森林依次过渡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属于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

(2)气候特征的差异主要从气温、降水等方面分析,从气候资料图中可以看出,与温尼伯相比,莱斯布里奇年降水量较少,冬季气温较高,气温年较差较小,因为该城市位于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

(3)该地纬度约为50°N,由上题解析可知莱斯布里奇附近植被为荒漠草原,山麓地带为荒漠草原带,山上的垂直自然带可能有山地针叶林带、草甸带、冰雪带等。

(4)根据温哥华纬度位置可知该地盛行西风,处于山地迎风坡,且沿岸有暖流经过,起增温增湿作用,再从气温曲线可以看出该地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上,故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1)森林草原、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干湿度(经度,从沿海到内陆)
(2)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温尼伯冬季气
温低;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年降水量较多)。

落基山东麓地区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风效应)。

(3)山地针叶林带;灌丛草甸(草甸)带;冰雪带
(4)温带海洋性常年盛行西风;暖流增湿;地形抬升
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特别提醒]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1)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2)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3)看自然带变化: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4)看主导因素:热量。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特别提醒]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1)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2)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3)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4)看主导因素:水分。

掌握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断阴坡、阳坡
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较高的坡为阳坡,分布海拔较低的坡为阴坡,图中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

(2)判断南、北半球
若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可判断该山位于北半球;若南坡为阴坡、北坡为阳坡,可判断该山位于南半球。

如上图位于北半球。

(3)判断山地位置(或热量带)
根据基带类型确定山地位置,如上图山地位于热带地区,可能位于非洲。

(4)判断迎风坡、背风坡
①迎风坡:雪线较低,自然带数量较多。

②背风坡:雪线较高,自然带数量较少。

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北坡为背风坡。

影响山地林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2019·扬州高考适应性考试)右图示意自然带与气温、降水量的关
系,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带为苔原带、荒漠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
林带、热带雨林带。

据此回答1~2 题。

1.①代表的自然带类型是()
A.热带雨林带B.荒漠带
C.针叶林带D.苔原带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远离海洋,大陆性较强
B.③受下沉气流控制时间长
C.④在大陆东西两岸均有分布
D.③—④—⑤体现了经度地带性
解析:第1题,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五个自然带中,①自然带气温低,降水少,应为苔原带,故D选项正确。

②自然带气温高,降水少,应为荒漠带,③自然带气温低,降水多,为针叶林带,④自然带气温较高,降水较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自然带气温高,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

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结论,②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其形成的原因是常年被副高控制,降水少,故A选项错误;③自然带降水多,说明受下沉气流控制时间短,故B选项错误;④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在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和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均有分布,故C选项正确;③—④—⑤自然带变化主要是热量变化导致的,体现了纬度地带性,故D选项错误。

答案:1.D 2.C
林线是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

有位诗人用“也许是过于执拗了(身躯矮小扭曲)/所以怎么也不能长得高大;但,却默默地结成一带长城/逶迤数百里,绵延天涯……”来赞扬长白山的岳桦树。

下图是长白山垂直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3~5题。

3.岳桦树位于()
A.甲自然带B.乙自然带
C.丙自然带D.丁自然带
4.岳桦树的生长环境为()
A.温暖、湿润B.冷湿、大风
C.微风、寒冷D.干燥、大风
5.丙自然带上界阳坡远高于阴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B.人类活动
C.风力D.地形坡度
解析:第3题,结合我国长白山所处的纬度位置,甲、乙、丙自然带分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丁自然带海拔较高,温度较低,风力较大,环境恶劣,所以形成了独特的矮小扭曲的高山岳桦林,D对。

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岳桦树分布地区海拔较高,环境冷湿;从植株矮小、扭曲分析可知,该地风力较大,B对。

第5题,因为阳坡太阳辐射较为充足,热量条件较阴坡好,湿度较阴坡同海拔地区高,所以同一种植被在阳坡分布的海拔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A对。

答案:3.D 4.B 5.A
读沿某半岛甲、乙两地连线所作的自然环境剖面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为()
A.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雨林
B.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
C.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D.热带草原热带草原热带草原
2.图中②植被带形成的原因是()
A.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较多
B.位于山脉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C.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少
D.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
3.①植被带所体现的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域分异规律
B.经度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
解析:第1题,①位于低纬地带、距海近且位于山脉西侧,这里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热带雨林;②主要位于山脉东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这里降水较少,
形成热带草原;③为印度半岛的典型植被热带季雨林。

故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

选B。

第2题,②植被带位于山脉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这里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

选B。

第3题,图中①植被带是非地带性的表现,是由地势起伏引起的,如果没有山脉,则不会形成热带雨林,也不会形成热带草原。

选D。

答案:1.B 2.B 3.D
小明在我国某地旅游时拍摄了以下美景(见下图):山路的一边是暖黄色的水杉林,另一边是墨绿色的柳杉林。

水杉属落叶乔木,喜温暖湿润,适生土壤为酸性山地土壤或冲积土,多生长于山谷或山麓附近地势平缓、土层深厚、湿润或稍有积水的地方。

柳杉是常绿乔木,喜欢温暖湿润、云雾弥漫、夏季较凉爽的山区气候,喜深厚肥沃的沙质土壤,忌积水。

据此回答4~6题。

4.导致该山路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光照B.气温
C.降水D.土壤
5.图示季节()
A.罗马街头春意盎然
B.墨累—达令盆地的农民在收割小麦
C.适宜前往北极旅游
D.开普敦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小
6.该美景最可能出现在()
A.天山山麓
B.长江三角洲
C.太行山山麓
D.四川盆地东部山地
解析:第4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水杉属于落叶乔木,适生土壤为酸性山地土壤或冲积土,而柳杉是常绿乔木,喜深厚肥沃的沙质土壤,所以导致该山路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土壤,D对。

该山路两侧相距不远,光照、气温、降水没有明显差异。

第5题,根
据题干信息“山路的一边是暖黄色的水杉林”分析,此时应该为北半球秋季。

罗马位于北半球,该地街头春意盎然应为春季,A错;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收割时间是10-12月,B 对;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且极夜范围持续增大,不适宜前往北极旅游,C错;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开普敦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D错。

第6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区域气候温暖湿润,有酸性土壤和常绿林分布,所以该美景应出现在南方亚热带地区,A、C不符合;由“山路”推测该美景出现在多山的地区,排除B;四川盆地东部山地地处亚热带地区,有可能出现该美景,D对。

答案:4.D 5.B 6.D
(2019·盐城调研测试)伊勒呼里山(如下图)以北林区的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灌木(根深)、草本(根浅)和苔藓(无根)四个层次,土壤呈酸性。

该林区曾多次发生火灾。

据此回答7~9题。

7.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典型的自然植被是()
A.常绿硬叶林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8.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发生火灾后,短期内林下植被生长条件受到的影响是() A.光照条件改善B.养分短时骤减
C.土壤酸性增强D.地表夏温降低
9.推测高度强度火灾后能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的是()
A.乔木B.灌木
C.草本D.苔藓
解析:第7题,根据经纬度可知,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位于我国大兴安岭北端,处于寒温带,气温低,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D对;常绿硬叶林属于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A 错;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的典型植被,B错;落叶阔叶林是温
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典型植被,C错。

第8题,林区发生火灾后,林木枝叶多被火烧毁,遮挡光照的枝叶减少,短期内林下植被生长的光照条件改善,地表夏温相应升高,A对,D错;草木燃烧产生的灰烬堆积在地表,养分短时会上升,B错;草木灰烬多呈碱性,因而土壤酸性会减弱,C错。

第9题,灌木由于根深,高强度火灾后根部仍能保存,加上遮挡光照的枝叶减少,所以能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B对。

高强度火灾后,乔木受火灾影响大,短期内难以恢复,A错;根浅草木和无根苔藓几乎燃烧殆尽,短期内也很难恢复,C、D错。

答案:7.D8.A9.B
一、单项选择题
(2019·盐城调研)杞麓湖位于滇中高原,为封闭型断层陷落湖,无明显地表径流出口。

沿湖平原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下图为杞麓湖某采样点部分时段沉积物中值粒径、有机碳及碳酸盐含量的变化曲线图。

该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大体上与湖泊水位呈负相关。

据此回答1~3 题。

1.杞麓湖为淡水湖,其原因最可能是该湖区()
A.气温低,蒸发弱B.降水量多于蒸发量
C.有泄水暗河D.多冰雪融水
2.Ⅰ时期,湖区气候相对()
A.冷湿B.冷干
C.湿热D.干热
3.研究发现,Ⅲ时期降水丰富,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却波动上升,原因最可能是() A.气温显著下降B.入湖泥沙减少
C.农业引湖水灌溉D.径流汇入增加
解析:第1题,杞麓湖虽然“无明显地表径流出口”,但位于滇中高原,有喀斯特地貌发育,地下多暗河供湖泊泄水,C对。

滇中高原纬度较低,气温较高,A错;杞麓湖是否为淡水湖,与其所在流域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密切相关,与杞麓湖湖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关系较小,B错;滇中高原缺少高山,杞麓湖不可能多冰雪融水汇入,D错。

第2题,Ⅰ时期杞麓湖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是三个阶段中最低的,结合“该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大体上与湖泊水位呈负相关”可知,Ⅰ时期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所在流域内降水偏多,气候比较湿润,B、D错;Ⅰ时期杞麓湖有机碳含量总体偏低,说明有机碳生产力低,说明当时气温较低,A对、C错。

第3题,Ⅲ时期,降水丰富,湖泊水位应该上升,根据“该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大体上与湖泊水位呈负相关”分析,碳酸盐含量应该减少,但受农业引湖水灌溉的影响,湖泊水位下降,碳酸盐含量波动上升,C对。

Ⅲ时期杞麓湖有机碳含量较高,说明有机碳生产力高,气候较暖,A错;入湖泥沙减少和径流汇入增加不会引起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波动上升,B、D错。

答案:1.C 2.A 3.C
(2019·无锡一诊)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东缘过渡的地带,山体南北延伸,山前平原海拔551 m,山顶海拔3 099 m。

下图示意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在峨眉山5个垂直植被带内的物种数量和所占比例。

据此回答4~6 题。

4.下列海拔植被带内,草本植物物种所占比最大的是()
A.600~1 099 m B.1 100~1 899 m
C.1 900~2 800 m D.>2 800 m
5.海拔<600 m植被带内的植被物种数量偏少,原因最可能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