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健康管理师笔记整理)10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概述

1.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为理论基础。

2. 阴阳学说: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

3. 阴阳之间对立制约、胡根胡勇、消长、转化。

4. 五行学说: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5. 藏象学说:藏,是指隐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解剖形态和生理病理现象。

6. 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7. 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8. 治疗方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9. 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

10. 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精、津液。

11. 气的生成源于3个方面:①先天精气,来自父母;②水谷之气,消化吸收物质;③自然界清气,

来源于肺。

12.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的作用。

13. 人的气可非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4.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

15.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即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

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其他(外伤、寄生虫、毒邪、药邪)。

16.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17. 辩证:通过“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获取病情资料。

1) 望诊:观察神、色、形、态,以及身体局部、分泌物、排泄物的外观,其中以望面部和望

舌为重点。

2) 闻诊:包括耳闻和鼻嗅。

3) 问诊:是获取病情资料的主要途径。

4) 切诊:分为脉诊和按诊,主要指切脉。

18. 临床常用的辩证方法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

焦辩证、经络辨证。

19. 论治原则: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病求本。

1) 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益气、养血、自营、补阳、填精、补津。

2) 祛邪:发汗、清热、攻下、消导、化痰、活血、散寒、解毒、涌吐、祛湿。

第二节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1. 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2. 常用养生保健方法:体质调护、饮食养生、传统运动、经络保健、药物养生、起居调养、娱乐

养生、精神养生。

3. 体质决定了我们的健康,决定了我们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也决定了患病之后的反应形式以及

治疗效果和预后转归。

4. 共分为9种体质类型:平和质(A型)、气虚质(B型)、阳虚质(C型)、阴虚质(D型)、痰

湿质(E型)、湿热质(F型)、血瘀质(G型)、气郁质(H型)、特禀质(I型)。

5. 食物的四性或四气:寒、凉、温、热。

6. 食物的五味:辛、甘、苦、辣、咸。同味的食物有相同的作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

软。

7. 饮食养生,大要有四:①“和五味”;②有节制;③注意卫生;④因时因人而异。

8. “动则不定”是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

9. 传统养生运动的3个特点:①以祖国医学理论指导养生运动;②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协调

统一;③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

10. 国家体育总局普及推广的传统健身运动:太极拳、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

11. 经络保健包括针、灸(多用艾灸)、推拿(熨目、摩耳、摩腹、摩涌泉)、穴位贴敷。

12. 针刺疗法需要具备相应的执业资质。

13. 补气类药物:人参、山药,养血类药物:龙眼肉,滋阴类药物:枸杞子。

14. 起居调养包括:和谐自然,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15. 娱乐养生:琴棋书画。

16. 精神养生:清静养神,立志养德,修身养性,开朗乐观,调摄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