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反转事件中的健康传播
网络舆情与医疗健康如何应对医患争议的网络声音

网络舆情与医疗健康如何应对医患争议的网络声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逐渐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快速获取各种信息,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声音。
然而,网络舆情的出现也给医疗健康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
尤其是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网络上的各种声音和争议更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网络舆情与医疗健康领域如何应对医患争议的网络声音。
一、舆情的定义和影响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网络舆情。
舆情是指在社会公众中产生的对某个事件、个体或组织的观点、情绪等一系列言论、评论等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指以网络为媒介传播的舆情,它具有实时性、广泛性和影响力大等特点。
在医疗健康领域,网络舆情可以产生重大的影响,既可以激发舆情的情绪,也可能引发医患之间的争议。
网络舆情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网络舆情可能加剧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加深矛盾;二是网络舆情可能改变公众的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认知和评价,影响医生的形象和声誉。
因此,对于医疗健康领域而言,如何应对医患争议的网络声音,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针对医患争议的网络声音,医疗健康领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进行应对。
1. 加强沟通与协调针对网络上出现的医患争议,医疗机构可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协调。
及时回应患者的疑虑和不满,解答他们的疑问,为患者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同时,医疗机构也可以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决策,增加医患之间的互信,减少矛盾的产生。
2. 加强信息公开与透明度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医疗机构应该加强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度。
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说明事实真相,避免谣言的传播和炒作。
通过提供真实信息和数据,能够有效地回应公众的疑虑和质疑,增加公众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信任感。
3. 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患者的投诉和疑问。
对于网络上出现的医患争议,医疗机构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尽快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论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反转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第10卷第8期 2019年04月Vol.10 No.8 April 2019129论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反转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屈冠群(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广东分中心,广东广州 510665)摘 要: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新闻信息与日俱增,网络舆情反转现象频繁发生,且呈现出逐渐升温的态势,使得网络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网络舆情反转现象的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为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助力。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反转;应对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8-0129-02一、造成网络舆情反转现象的主要因素分析(一)新媒体时代下媒介话语权转移新媒体时代下,技术不断发展,使得网民群众不再仅仅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还是新闻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可以说,借助网络平台,网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身意愿的自由表达。
尤其是自媒体技术不断发展,让普通网民也可以摇身一变,化身信息生产者,通过社交平台、个人网站、公众号等实现新闻信息的生产、传递以及接收。
由此,媒介由被动接受逐渐发展为主动传播。
借助网络平台,网民群众拥有了话语权,也拥有了传播、质疑、验证所接收的新闻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信息传播主体处于平等地位,从而衍生出“新闻对话”。
而在以往传统的传播模式下,群众只能借助传统媒体来实现自身意愿的表达,并且由于传统传播模式的局限性,群众意愿难以得到充分表达。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让群众媒介话语权逐渐转移,传统媒体话语权不断被削弱,导致信息公信力和权威性都受到极大的挑战。
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下媒介话语权的转移是造成网络舆情反转的重要原因。
(二)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管乏力新媒体时代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移动的时代”,新闻信息的发布和获取都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你拿出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在这样的背景下,碎片化、标签化的信息获得了巨大的张力,每一次的信息传递都有可能让其在舆论的场域中发酵,进而形成舆论热点。
舆情反转,媒介生态的一把“双刃剑”——以小凤雅事件网络传播为例

的
态
势
,
矛头
直指
小风雅
父母
带
,
着愤
怒情绪
口
诛笔伐
。
由 于 这 起 舆 情 事 件 混 杂 着 “ 慈 善 诈 捐 ” “ 重 男 轻 女 ” “ 间
接 害 女 等 ” 关 键 字 眼 能 够 迅 速 引 爆 公 众 潜 在 的 某 种 共 同 情 ,
绪 。 众 多 网 友 在 这 种 情 绪 的 裹 挟 下 宁 可 简 单 相 信 自 媒 体 报 ,
,
,
,
被带偏
扰乱
,
了
正常 的
舆论秩序 ;
另
一方 面
在“反
,
转 ”过 程
中
能 够对 舆论走向
实施及
时纠
偏
澄
,
清虚假信息
、 臆 断 偏 见 甚 至
是谣言
不 断 呈 现事 件真相
,
让 舆论
,
回
归
真
实客观
理性
的轨
道 ,
有利
于
修复
被污 染
的
网 络环境
,
构 建健康理性的
舆论
生
态 。
从构建
良好 舆 论 生态 的 角
/ 学 术 百 家 厂
舆情 反转 媒 介 生态 的 一 把 “双 刃 剑 ” ,
— 以 小 凤 雅 事 件 网 络 传 播 为 例
◎ 季 婧 文
摘 要 网 络 时代 的舆 情 反 转 现 象 是 一 把 双 刃 剑 。
[
]
一 方 面 在 舆 情 发 酵 阶 段 真 假 信 息 混 杂 公 众 注 意 力 被 调 戏 舆 论 导 向
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

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1. 引言1.1 定义后真相时代后真相时代是指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样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信息真假难辨、虚假信息泛滥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们往往只看到信息的表面,而很少深究其背后的真相。
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和新闻媒体,大量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被传播和扩散,导致舆论的波动和情绪的波动。
后真相时代下,人们往往容易被虚假信息和谣言所误导,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受到了挑战,使得舆情反转和信息碎片化成为常态。
在这个时代中,人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需要批判性地思考和辨别信息的真伪。
传媒在后真相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筛选者和引导者。
传媒在后真相时代中应该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倡导真实客观的报道,引导公众正确看待信息,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传媒也应该加强自身的自律和监管,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和专业水平,更好地适应后真相时代的挑战和变革。
1.2 传媒在后真相时代的作用传媒在后真相时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传媒的影响力也愈发凸显。
传媒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舆论引导者和社会监督者。
在后真相时代,传媒对于揭露真相、监督权力、引导舆论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传媒在后真相时代起到了揭露真相的作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假新闻、谣言、误导性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给人们的判断和决策带来了困扰。
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承担着筛选真伪信息、传播真相的责任。
通过深度调查报道、事实核实和权威解读,传媒可以帮助公众辨别信息的真伪,提高舆论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传媒在后真相时代还具有监督权力的作用。
随着信息透明度的增加,人们对于政府、企业等各类权力机构的行为更加关注。
传媒作为第四权力的代表,承担着监督权力的责任。
通过报道问题、揭露弊端、追踪事件,传媒可以促使权力机构尊重公众利益、规范自身行为,确保社会的公正和平衡。
总的来说,传媒在后真相时代扮演着扬善扬恶、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
网络舆情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网络舆情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网络舆情指的是通过网络渠道传播的舆论和言论,它以高速度和广泛传播的特点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然而,网络舆情的泛滥也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网络舆情对人们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1.1 信息过载网络上的信息量庞大且多样化,人们往往难以辨别真伪,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打击了他们对事实的判断能力。
这种信息过载给人们带来焦虑和困惑,对心理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1.2 良好自尊心受损网络舆情中常常存在攻击性言论和恶意揭露,这些负面言论可能直接针对个人,导致被攻击者的自尊心受到损害。
面对网络暴力,个体的心理健康很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
1.3 心理压力增加网络舆情所包含的负面言论和批评声音,会给人们增加很大的心理压力。
特别是对于一些公众人物或中国娱乐圈的明星,他们经常会在网络上成为众矢之的,面对种种指责和压力,心理健康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二、网络舆情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2.1 匿名性导致攻击性言论泛滥在网络舆情中,由于匿名性或虚假身份的存在,一些人不负责任地发布攻击性言论,滥用言论自由。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2.2 社交媒体算法的推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算法推送具有争议性和极端化倾向的内容,以吸引用户的关注和互动。
然而,这样的推送机制容易助长网络暴力言论的蔓延,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三、网络舆情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3.1 培养正确的网络素养提高个体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网络素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
应重视教育,引导个体正确使用网络,主动过滤有害信息。
3.2 建立积极的网络氛围个体在网络上应积极回应攻击性言论,传播和提倡积极向上的信息。
通过倡导社交媒体平台提供更安全、友善的交流环境,共同营造积极的网络氛围。
《新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反转现象分析》范文

《新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反转现象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全面来临。
新媒体以其快速、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迅速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信息传播方式。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下,舆论场域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舆论反转。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新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反转现象,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新媒体时代舆论反转现象的概述舆论反转,指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公众认知的偏差以及媒体报道的片面性等因素,导致公众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在短时间内发生180度大转弯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新媒体时代尤为突出,给社会舆论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舆论反转现象的产生原因1. 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虽然加快,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却难以得到保障。
一些片面的、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导致公众对事件的认知产生偏差。
2. 公众认知的偏差:由于个体差异、教育背景、生活经验等因素,公众对同一事件的认知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在舆论传播过程中被放大,从而导致舆论的反转。
3. 媒体报道的片面性: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收视率或流量,对事件进行片面的报道,忽视了事件的背景和真相,进一步加剧了舆论的反转。
四、舆论反转现象的影响1. 信任危机:舆论反转现象会导致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下降,甚至对社会的整体诚信体系产生怀疑。
2. 社会秩序受影响:舆论的反转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影响社会的稳定。
3. 司法公正受质疑:在某些涉及司法案件的舆论反转中,可能对司法公正产生质疑,影响司法独立和权威。
五、应对策略1. 加强信息监管:政府应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
2. 提高媒体素养:媒体应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坚持客观、公正、全面的报道原则,避免片面追求流量和点击率。
3. 引导公众理性思考: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颡力;同时引导公众在接受信息时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相信传闻和谣言。
网络舆情对健康与医疗行业的挑战

网络舆情对健康与医疗行业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媒体传播、发布、评论和讨论的信息,它对社会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对健康与医疗行业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健康信息的扭曲与误导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速度和广泛传播途径使得各类健康信息无处不在。
然而,不少健康信息的来源不明确,科学性难以保证,甚至存在扭曲和误导。
这给公众带来了很大困扰,也对医疗行业的形象和服务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应对这一挑战,首先需要加强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士的相关知识普及,提高医疗从业人员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建立健全的信息筛选机制,加强对网络健康信息的审查与监管,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
最后,积极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信息获取观念,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二、个人隐私泄露与信息安全问题在网络时代,个人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问题愈发严峻,尤其在健康与医疗领域更是如此。
对于一些患者来说,个人病情信息的泄露不仅损害了个人隐私权益,还可能导致个人声誉受损甚至身心健康受到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其次,医疗机构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增强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另外,网络平台和应用开发者也应考虑用户隐私保护的需求,加强技术手段,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
三、网络谣言对医疗行业的冲击网络舆情中的谣言传播在健康与医疗行业中也是一大挑战。
一些未经证实的传言往往会引起公众恐慌和误解,对医疗机构及其人员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信任危机。
为应对这一挑战,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健康意识至关重要。
医疗从业人员应积极与公众沟通,及时消除谣言,提供准确的健康信息。
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查处和处罚力度,维护医疗行业的声誉和秩序。
四、建立健康网络舆情管理机制针对网络舆情对健康与医疗行业的挑战,我们应积极推动建立健康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互联网环境下健康传播谣言频出的原因及对策

20201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崛起,公众逐渐实现自我赋权,造成传播资源的泛社会化和传播权力的全民化,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大众足够信任的新的行为主体即意见领袖,成为新的权力中心。
社会公众委托意见领袖,对信息进行筛选,对已有的共同的意见进行放大扩张,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
随着互联网舆论的形成与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网络谣言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美国谣言控制学说代表人物罗伯特·纳普对谣言的定义为:要掩饰一个参照当前时事、旨在使人相信的命题,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
从古至今,几乎在任何一个重大社会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谣言都不会缺位,特别是与大多数人生存状态相关的信息,比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医疗信息、健康保健等主题。
美国学者罗杰斯(Rogers ,Everett M)认为: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传播行为。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如电视、杂志、广播等一直是健康传播主要的渠道,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
以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为载体进行健康传播的个体及组织逐渐进入当今网民的视野,不可否认,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健康传播更为广泛和深入,但其良莠不齐的信息及不专业的编辑主体也造成了大量健康类谣言的传播。
在特征方面,健康传播类谣言标题典型夸张,口语化严重,同时走虚构故事煽情路线,引发“共鸣”。
健康养生、疾病类主题谣言中,感叹式、命令式标题常见:如《致癌物名单,转载一次,造福一次,自救一次!!!》、《注意!禽流感又来了!千万别再吃这些!》等。
这些感叹式和命令式标题抓住读者眼球,写作口语化,使得科学性、严谨性大打折扣。
网络舆情与医疗健康社交媒体在健康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如何

网络舆情与医疗健康社交媒体在健康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如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对于健康信息的获取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网络舆情和医疗健康社交媒体成为了当今社会中重要的健康信息来源,对于健康信息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和医疗健康社交媒体在健康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其对个人健康管理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在健康信息传播中的作用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上的舆论和信息,对社会事件、企业产品、个人形象等产生的影响和反应。
在健康信息传播中,网络舆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网络舆情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健康信息能够迅速传递到大众中。
任何一个与健康有关的事件或话题,都能够在网络上迅速引起广泛关注。
通过互联网,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报道,而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健康信息、分享个人经验,这使得健康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其次,网络舆情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健康信息平台。
以往,健康信息主要通过专业医疗机构和传统媒体进行传播,信息的来源相对有限。
然而,在网络舆情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健康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
无论是医生、病患还是普通网民,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与健康相关的信息。
这种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为人们获取更全面、更多样化的健康信息提供了便利。
最后,网络舆情还能够引导社会公众的健康行为。
在网络舆情的影响下,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发生了改变。
例如,通过网络舆情,人们更加关注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开始倾向于采取线上问诊、购买药品等健康行为。
网络舆情的作用使得人们能够从各种渠道中获取并选择更适合自身条件的健康服务。
二、医疗健康社交媒体在健康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医疗健康社交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在医疗和健康领域进行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它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健康信息传播渠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首先,医疗健康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咨询的平台。
人们可以在这里与医生、健康专家、病友进行在线交流和分享。
网络舆情与公共卫生如何有效传播健康知识

网络舆情与公共卫生如何有效传播健康知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公共卫生领域,网络舆情的传播对于宣传和促进健康知识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与公共卫生如何有效传播健康知识,并提出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网络舆情在传播健康知识中的作用网络舆情是指网络上涌现出的一系列舆论和声音,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微博、论坛等渠道进行传播。
对于公共卫生领域来说,网络舆情可以快速传播健康知识和信息,扩大公众的接触面,使得健康知识得以快速传达。
1. 提高公众关注度网络舆情可以将公共卫生事件和健康知识推送给更广泛的人群,提高公众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度。
通过吸引公众的眼球,有效地宣传和传播健康知识,从而形成共识和行动。
2. 加强信息传播速度相比传统媒体,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更快,可以迅速将健康知识从源头传递给公众。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中,网络舆情可以及时发布消息、宣传预防措施,提高公众的应急响应能力。
3. 拓宽传播渠道传统的健康知识宣传通常局限于医疗机构、学校及一些宣传媒体中,而网络舆情能够拓宽传播渠道。
公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健康知识、讨论健康问题,形成互动交流,进一步推广健康知识的传播。
二、有效传播健康知识的策略和方法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舆情传播健康知识,有必要采取一些策略和方法来提高信息传达的效果。
1. 定制内容策略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内容策略。
对于年轻人群体,可以采用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对于中老年人群体,可选择更直观易懂的文字和图表。
要根据受众特点,定制内容,以增加信息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2. 增强信息可信度网络舆情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虚假、夸大的内容。
为了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公共卫生部门可以通过发布权威的健康知识宣传资料、邀请专家发表意见等方式,增加信息的可信度,使公众更愿意接受并相信这些健康知识。
3. 增强互动和参与性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之一是互动性强。
网络舆情与年轻一代引导健康网络习惯与行为

网络舆情与年轻一代引导健康网络习惯与行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特别是年轻一代作为网络的主要受众和参与者,对于引导健康的网络习惯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入手,分析其对年轻人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引导年轻人养成健康网络习惯与行为的方法。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点网络舆情,顾名思义,指的是网络上的舆论情绪。
它是广大群众对于特定事件、话题或个体的评判、态度和情绪的综合体现。
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时性:网络舆情在互联网上传播迅速,信息的传递几乎是实时的。
这种特性使得网络舆情对于年轻人来说,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2.广泛性:网络舆情既可以涉及到全国范围的热点事件,也可以是关于个人的私人感受。
它的广泛性使得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各种舆情信息。
3.情绪性:网络舆情往往是情绪化的,人们在网络上很容易受到情绪化言论的影响,进而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二、网络舆情对年轻人的影响网络舆情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价值观:网络舆情中包含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这些不同的观点容易对年轻人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如果年轻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就很容易被网络舆情带偏。
2.引发焦虑:网络舆情往往涉及到一些负面的事件和信息,这些信息容易引发年轻人的焦虑和不安。
长期暴露在这种负面情绪中,对于年轻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导致盲目追随:有些时候,网络舆情中出现的一些言论和行为往往是盲目的,年轻人容易因为跟风而盲目追随,从而导致一些不理性的行为。
三、引导年轻人养成健康网络习惯与行为的方法面对网络舆情对年轻人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行动,引导年轻人养成健康的网络习惯与行为。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1.培养批判思维:引导年轻人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让他们在接收网络舆情时能够理性对待,不盲目相信和追随。
2.传递正能量: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到网络舆情中,并传递正能量。
构建健康网络舆论环境的策略与实践

构建健康网络舆论环境的策略与实践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网络上,信息传播迅速,舆论影响力巨大,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构建健康网络舆论环境的策略与实践。
一、加强网络舆论监管网络舆论监管是构建健康网络舆论环境的重要保障。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
同时,加强对网络舆论平台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核上网信息内容,杜绝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的传播。
只有加强网络舆论监管,才能有效净化网络舆论环境,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
二、提升网络素养提升公众的网络素养是构建健康网络舆论环境的关键。
公众应增强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盲目相信网络信息,理性对待网络舆论。
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轻信网络陌生人的信息。
只有提升网络素养,才能有效防范网络谣言和不良信息的传播,维护网络舆论环境的健康。
三、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是构建健康网络舆论环境的重要手段。
各界应共同努力,引导网络舆论关注社会正能量,传播正面信息,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政府部门、媒体机构、网络平台等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引导公众理性表达意见,共同维护网络舆论环境的和谐稳定。
四、加强网络舆论互动加强网络舆论互动是构建健康网络舆论环境的有效途径。
各界应积极参与网络舆论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网络舆论的多元化和平衡发展。
同时,网络舆论平台应加强互动功能建设,提升用户体验,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
只有加强网络舆论互动,才能促进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五、推动网络舆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网络舆论治理体系建设是构建健康网络舆论环境的长久之计。
政府部门应加强网络舆论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网络舆论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网络舆论治理能力。
同时,各界应加强合作,形成网络舆论治理合力,共同推动网络舆论治理体系的健康发展。
网络舆情下的卫生健康传播策略研究

网络舆情下的卫生健康传播策略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话题的重要渠道。
然而,网络传播也同样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等,特别是在卫生健康领域,错误的信息会对公众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对医疗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卫生健康传播需要制订合理策略,规范网络传播,防止错误信息传播,以保证公众健康。
一、网络舆情下的卫生健康传播形势网络舆情发酵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它能够同时影响全国多个城市,形成地方传主与全国传统繁荣现象。
比如,在某次疫情事件中,错误的谣言在网络上疯传,甚至一度成为了主流观点,导致公众恐慌,对医生的声誉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此时,卫生健康传播策略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卫生健康传播策略1.加强信息监管卫生健康传播中,信息监管是重中之重。
相关部门需要设置专门的信息监管小组,对网络信息进行全面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虚假信息,提高公众网络信息的可信度。
同时,网络公司也需要加强自主管理,对虚假信息采取强有力的打击措施,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2.建立专家顾问团队建立权威、可信的专家顾问团队,为公众解答疑惑、提供科学指导。
专家顾问团队需要由医学领域专家、传媒从业者等人士组成,确保其信息全面、权威、及时。
同时,需要加强同政府宣传部门和媒体之间的合作,共同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相关信息。
3.加强公众教育公众教育是卫生健康传播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部门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邀请公众参与,讲述自己的防疫故事,引导公众正确的生成消费。
同时,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4.加强危机应急处置能力卫生健康事件的传播速度快,情势复杂,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危机应急处置能力。
部门间要保持信息畅通,加强跨部门协作,合理安排资源,及时有效处理疫情,防止疫情蔓延。
5.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保护医疗工作者是抗疫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身心健康需要得到保护。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医疗工作者的宣传,增强社会尊重医疗工作者的意识,提高医疗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同时为医疗工作者提供安全保障、食宿和心理健康等服务,让医疗工作者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救护工作中。
网络舆情对公众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网络舆情对公众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影响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已成为引导公众意识和行为的重要力量。
在健康领域,网络舆情对公众的态度、知识水平、行为选择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如何影响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保护其权益。
首先,网络舆情对公众健康意识的影响不可忽视。
通过社交媒体,公众可以接触到大量关于健康的信息,包括疾病预防、健康饮食、健身锻炼等方面的知识。
然而,网络舆情的虚假信息和不准确报道也常常使公众产生错误的健康观念,甚至追求不正确的健康方法。
例如,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减肥方法、疗法等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导致公众的健康观念产生偏差。
其次,网络舆情对公众健康行为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根据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影响,公众可能选择不同的健康行为和治疗方法。
一方面,一些热门话题和热门产品的宣传通过网络舆情得到广泛传播,公众可能受其影响,盲目跟风购买某种产品。
而这些产品可能没有经过充分的科学验证,对健康没有实际的益处。
另一方面,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不准确报道也会使公众对某些疾病的风险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对治疗和防护措施产生误解或怀疑。
然而,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是一种有害的力量。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可以有效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行为。
首先,医疗机构和专家可以通过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及时发布准确的健康信息,用科学、权威的声音来纠正不准确的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的健康观念。
其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打击虚假信息和不准确报道,保护公众的健康权益。
此外,公众也应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学会从多个来源获取信息,判断信息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关键在于健康教育的推广。
除了网络舆情对公众的影响外,传统的健康教育依然是提高公众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渠道向公众传递科学的健康知识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帮助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
新闻舆论对公众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什么

新闻舆论对公众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什么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新闻舆论如同无处不在的空气,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传递着世界各地的消息,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公众的心理健康。
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为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也可能是消极的,给人们的心灵蒙上阴影。
新闻舆论对公众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上。
如今,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新闻能够在瞬间传遍全球。
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等,相关的新闻报道会迅速引起公众的关注。
如果这些报道是准确、客观、全面的,能够让公众及时了解情况,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从而减轻焦虑和恐慌。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及时、透明的疫情通报和防控知识普及,有助于公众做好防护,稳定情绪,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
然而,如果新闻报道不准确、不客观,甚至存在虚假内容,就可能引发公众的恐慌和混乱。
比如,一些未经证实的谣言,声称某种药物可以预防或治疗疾病,导致人们盲目抢购,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增加了不必要的焦虑。
新闻舆论的内容和基调也对公众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积极向上的新闻,如见义勇为、爱心救助等,能够激发人们的正能量,让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美好,从而提升心理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相反,过多的负面新闻,如犯罪、暴力、灾难等,可能会让公众产生“世界充满危险和不公”的错觉,导致心理压力增大,甚至出现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
而且,新闻舆论中的舆论导向和评论也会左右公众的心理认知。
一些带有偏见、极端或煽动性的言论,可能引发公众的情绪波动,导致社会对立和冲突。
比如,在一些涉及社会敏感问题的报道中,部分偏激的观点可能会误导公众,使其对某些群体产生误解和偏见,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新闻舆论的持续关注和过度曝光也可能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在一些热点事件中,当事人可能会因为媒体的围追堵截和公众的过度关注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比如,一些网络暴力事件中,受害者往往因为不堪舆论的压力而出现心理问题。
引导健康网络舆情的策略

引导健康网络舆情的策略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情对于个人、企业甚至国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因此,引导健康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引导健康网络舆情的策略,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1. 加强正面信息宣传引导健康网络舆情的第一步是加强正面信息宣传。
这包括但不限于通过适当的渠道发布积极的新闻、事迹、成就等内容,将正能量传播到互联网上。
此举不仅可以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也能有效抵制负面舆情的影响。
2. 建立舆情监控和应对机制其次,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控和应对机制是引导健康网络舆情的重要策略。
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了解网络上关于自身或企业的舆情动态,及时作出回应和处理。
这样可以有效防范潜在的负面舆情风险,保护个人和企业的声誉。
3. 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也是引导健康网络舆情的重要策略之一。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都应该做到公开、及时、真实,让公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到最真实、全面的信息,避免因信息不透明而导致的负面舆情。
4. 善用网络工具和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善用各种网络工具和平台也是引导健康网络舆情的策略之一。
利用社交媒体、自媒体等平台,积极进行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主动塑造良好形象,增加正面曝光率,提升自身在网络上的美誉度。
5. 建立良好危机公关机制最后,建立良好的危机公关机制对于引导健康网络舆情至关重要。
在面对突发事件或负面舆情时,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进行危机公关处理,并及时向公众释疑解惑,是维护个人和企业声誉的关键所在。
总结而言,引导健康网络舆情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而这些策略只是其中之一。
希望本文所述对于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有所帮助,并期待更多有关引导健康网络舆情的深入探讨与研究。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与网络健康的教育与引导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与网络健康的教育与引导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网络舆情的发酵和传播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的信息传递构成了严峻挑战。
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舆情,提升网络健康的教育与引导至关重要。
一、认识网络舆情与网络健康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媒体传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且对社会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的舆论现象。
网络健康则是指网络环境的良好与健康,保障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让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开展交流和进行创新的良好平台。
二、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性1. 社会稳定与和谐网络舆情的发酵和传播往往涉及到敏感和热点问题,不加以治理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的局面。
通过综合治理网络舆情,可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 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极快,但其中的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
综合治理可以提升网络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避免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扩散。
3. 公众利益的维护综合治理网络舆情可以保护公众利益,避免各种谣言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让真正的信息得到传递和宣传。
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策略1. 加强监管与管理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管和管理机制,通过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促使网络舆论的合法、合规传播,同时坚决打击不法信息传播行为,确保网络空间的良好秩序。
2. 提升公众技能与素养通过加强网络素养的教育与引导,增强公众对于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让他们能够有分辨真伪、客观理性地面对舆情事件的能力。
3. 加强舆情监测与预警建立起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及时监测社会上的重点舆情事件,提前预警和处置,减少对社会秩序的干扰。
4. 推动媒体与网络企业责任媒体与网络企业应该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积极传播正能量,严格把关信息质量,履行社会监督的角色,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网络健康的教育与引导1. 引导正确使用互联网对于青少年和公众,应该进行正确的网络使用宣传教育,教导他们如何正确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和进行交流,增加网络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

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舆论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舆情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
在这样的环境下,传媒自律显得尤为重要。
在信息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因此舆情反转也更加容易出现。
随着信息的不断公开和传媒的自律和规范,舆情的反转将会逐渐受到制约,使得舆情的发展更加客观、真实和公正。
在信息时代下,舆情反转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
由于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一些信息的错误传播往往会导致舆情的扭曲和反转。
某些负面新闻在互联网上传播后,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广泛的讨论和谴责;但随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信息披露出来,证实原来的报道并不属实,导致舆情发生立即的反转。
由于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这种舆情反转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同时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必须加强传媒的自律和规范,以减少舆情反转对社会的影响。
传媒自律是指媒体机构在发布新闻报道时要遵守公共利益、保持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准则。
在信息时代,传媒的自律显得尤为重要。
传媒自律的核心是要求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要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
事实证明,一些负面新闻的传播往往是因为媒体的不负责任和不准备,导致了舆情的扭曲和反转。
传媒的自律和规范对于舆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传媒的自律可以减少误导性信息的传播。
在信息时代,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可能会散布一些负面信息,导致舆情的扭曲和反转。
如果传媒在报道新闻时要求保持真实性和客观性,能够减少错误信息的传播,避免舆情出现扭曲和反转。
传媒的自律可以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在信息时代,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越来越低,这与媒体报道新闻的不客观和不真实有关。
如果传媒遵守自律准则,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增加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
传媒的自律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舆情的发展受到传媒的影响,如果传媒在报道新闻时保持真实性和客观性,能够减少负面舆情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媒体时代健康传播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分析

新媒体时代健康传播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分析作者:李珈瑶庄囡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9年第08期[摘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健康传播领域进入时代。
一方面,是由于健康传播研究在国内的发展与研究不成系统,另一方面是由于公众健康素养与健康需求之间不匹配,从而导致健康传播时常面临真理跑不过谣言的窘境。
研究新媒体时代健康传播网络舆情应对策略,需要厘清健康传播概念,分析新媒体时代健康传播的特点,制订相应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健康传播的传播效果,体现在舆情。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影响着舆情。
基于建立“关系”而存在的新媒体传播,传播内容主流是用户制作内容(UGC),传播模式复合多变,极大拓展了传播的外延。
因此,在面对网络舆情时,策略制定应从传播特点出发,重视舆情收集,预防与控制并重;提高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关键词] 新媒体;健康传播;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 G206;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9)03(b)-0185-052018年5月,Mary Meeker发布了2018年《互联网趋势》报告,数据显示,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6亿,已经达到世界人口的一半[1]。
2018年8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截止2018年6月)表明,中国互联网用户数目高达为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
中国手机互联网用户数目约为7.88亿,占用户总量的90%以上;手机已经成为中国网民最主要的联网方式[2]。
移动互联网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更,网络舆情也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研究表明,新媒体传播方式对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学生等人群的健康素养有着显著影响[3]。
在健康传播领域,目前我国的研究停留在经验总结归纳的摸索阶段,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健康传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6学术探讨网络舆论反转事件中的健康传播王毓娟 李 敏(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摘 要:健康传播在网络舆论反转事件中呈现出新的特征,部分媒体的错位、健康领袖缺乏发声平台以及受众的健康恐慌,共同促使涉及健康知识的网络事件一波三折,“反转式”发展让健康知识空前发酵。
只有媒体、健康领袖和公民联动发挥优势作用,才能将健康恐慌控制在稳定状态,才能减少网络舆论反转事件的发生,同时尽可能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
关键词:舆论反转;健康传播;健康恐慌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1-0086-02关于健康传播,目前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是罗杰斯曾为其下的一个定义:健康传播泛指在人类社会中一切跟健康知识相关的传播行为。
当前学界对健康传播已进行了诸多研究,主要围绕健康传播运动的发展、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突发事件中的健康传播以及大众传媒与健康传播的关系等。
[1]笔者发现目前针对网络舆论反转事件中的健康传播及健康恐慌类的研究较少。
网络舆论反转事件中健康知识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
实际上是媒体、健康领袖以及公众的行为发生改变促使舆论反转事件的发生。
舆论反转是指网友随着对某一事件的深入了解,立场发生根本性逆转。
例如,在“榆林产妇跳楼事件”中,人们认为的“真相”发生巨大反转,前期舆论骂家属,后期舆论发生反转斥责医院。
并不是所有的网络舆论反转事件中都涉及健康知识,并且网络舆论反转事件从2008年的“范跑跑事件”开始才真正进入公众视野,所以本文只将2008年以来涉及健康知识的网络舆论反转事件列为研究对象。
本文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5个案例,分别是2018年的“王凤雅事件”、2017年的“榆林产妇跳楼事件”、2016年的“右肾消失事件”“山东潍坊纱布门事件”以及2014年的“湘潭产妇死亡事件”。
一、部分媒体错位网络舆论反转事件之所以会发生反转,是因为开始传播时即出错,才有后来的“打假”,继而出现舆论反转。
纵观这5个案例,传播源头分别是微信公众号“有槽”、新闻App“二三里”、《新安晚报》、山东电视台《生活帮》以及华声在线。
不难发现,网络舆论反转事件的传播源头均是媒体,“把关”严重缺失导致虚假信息泛滥。
在这些涉及健康知识的网络舆论反转事件中,部分媒体缺乏相关医疗知识,忽视客观真相,甚至刻意扭曲编造事实、滥用医学术语以及对事件过度煽情化等。
在这些事件中,媒体只注重事件的影响力,进行的议程设置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
这种做法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公众被情绪操纵,沉浸于谴责某个群体中,却忽视事件本身涉及的健康知识及其背后的真相。
在2016年的“右肾消失事件”中,《新安晚报》在报道中采用“出院第二天”“肾失踪”等词造成公众对事件的误判,事实上当事人在做完手术两个月后去医院检查时才发现右肾“不见了”。
部分媒体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更是大肆采用“瞬间萎缩”“偷肾”等词语,不实信息的错误引导致使公众情绪爆发。
在“山东潍坊纱布门事件”中,山东电视台《生活帮》栏目盲目相信患者家属一方言辞,在获悉患者手术过后纱布有遗留的情况后就认定这是一起重大医疗事故。
在此过程中,栏目组缺乏专业的医疗知识,对医生用纱布填塞止血的保守治疗方法进行歪曲解释。
为了追求节目效果,栏目组通过剪辑刻意忽略关键信息,“坐实”医院失误。
其后发表的致歉声明中“不存在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基本事实报道基本准确”的说辞更是被人诟病。
二、健康领袖缓速还原“事实”在网络舆论事件中,“意见领袖”的身份日渐趋于多样化,有“草根领袖”“公知领袖”“媒体人领袖”“明星领袖”等。
在健康传播事件中,有两类“意见领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别是具备医疗背景的医学专家和第三方权威医疗鉴定机构,他们是此类事件中的健康领袖,他们至关重要,但往往参与不及时。
医学专家的发声是健康传播舆论反转事件中的重要一环,他们有拨乱反正的“重任”,是此类事件中的健康领袖。
医学专家与媒体同样是高可信度信源,相比低可信度信源来说,两者能更快地获取普通群众的信任,但是医学专家在事件开始缺乏发声平台,发声平台完全被媒体把控。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本身成为获取公众信任的关键,专业的医学知识压倒媒体错漏百出的报道,引导舆论激浊扬清。
例如,在2016年的“右肾消失事件”中,出现众多健康领袖的声音支持医院,从现实角度为公众破除了“右肾被摘”的谣言。
医学专家在为大家普及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拨开层层迷雾,还原了真相。
第三方权威鉴定部门则负责调查事件的真相。
一般在事件发生后期,双方各执一词,激起舆论海啸的情况下,第三方部门才介入处理,给事件定性。
在2017年“榆林产妇跳楼事件”中,在榆林医院与家属互相指责的情况下,榆林市卫计局介入调查,认为医院的诊断、产前告知手续、抢救措施等符合规范,不存在故意不实施剖宫产的情况,但在关怀产妇、监管力度、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还有不足。
在2018年的“王凤雅事件”中,太康县公安局查明,王凤雅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善款并未遭挪用,其弟所做的唇腭裂手术费用由北京嫣然天使基金承担。
三、公众心存健康恐慌社交媒体时代,单向传播模式发生改变,尤其是在舆论反转事件中。
普通公众会运用社交媒体主动获取健康信息,来靠近他们认为的“真相”,与“意见领袖”进行“对话”。
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健康知识第10卷第1期 2019年01月Vol.10 No.1 January 201987不断丰富。
当事件双方各执一词时,公众便积极呼吁权威部门介入处理。
涉及健康知识的网络舆论事件发生反转,根本上是由于公众对健康的恐慌,一遇到与健康相关的事件,公众就容易失去理智,盲目跟从网上的偏激声音。
[2]生活中处处充斥着各种“疾病”,这直接导致了公众对涉及健康知识事件的敏感。
当“剖腹产”“偷肾”“纱布残留”等字眼进入舆论场后,人们发表各种言论不是因为对事件中的当事人多么关心,而是源于自己内心的恐惧,他们往往把自己代入事件中,把自己假想成当事人,导致了舆论的非理性爆发。
在2017年的“榆林产妇跳楼事件”中,前期由于医院公布产妇下跪视频,顺产及剖宫产流程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受关注程度可见一斑,“术前家属签字”“推行无痛分娩”等一度成为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后期舆论完全逆转,公众痛斥医院没有履行监管责任,没有给予适当的人文关怀,公众对于产妇心理健康、围产期抑郁症空前关注。
发生在2014年的“湘潭产妇死亡事件”,反转前公众对湘潭县妇幼保健院全体医护人员失踪感到震惊,一时之间矛头直指医院和医生不负责任、罔顾人命。
随后事发当晚患者家属打砸医院的视频曝光,众多医生详述羊水栓塞的高死亡率,“羊水栓塞”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快速普及。
四、结语健康传播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涉及健康知识的网络舆论事件极易发生反转,媒体不经审核发布虚假消息、健康领袖普及健康知识还原事实以及公众迫切想要掌握健康信息共同促使整个事件发生舆论反转。
在普及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控制健康恐慌,需要媒体、健康领袖以及公民发挥多重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1]刘瑛.美国之健康传播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25):99-106.[2]汤先萍,杨露露.生活医学化与健康恐慌的关系及其反思[J].医学与哲学,2014(35):4-22.作者简介:王毓娟(1992—),女,山东青岛人,研究方向:新闻学。
(上接第36页)课堂教学的基本,也是学生了解知识最重要的部分。
所以,相关的教材必须注重导向意识。
对新闻传播学来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教材才能立足于本土与实际,通过正确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学生立足于本国国情,学习和思考新闻传播学的相关内容。
新闻传播学的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注重教材的本土化2016年,教育部就指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对相应的重点教材要尽快编写,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教材、教学活动中的传播。
其中,理论知识是教学思想的基础,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可如何把已有的理论中国化,并使用理论解决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困扰教材编订者以及众多学者的问题,教材必须贴近中国的实际才能真正实现物尽其用。
(二)突出案例教材的示范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丰富多样,而且有的理论较为抽象,所以,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不仅要做好基本的理论讲解,也需要生动的案例作为参照,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了解相关的内容。
所以,在编写相关教材时要注意引用经典案例。
(三)对教材进行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材建设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当前新媒体的发展较为迅速,可以将相关的技术引入教材的编写中,改变传统教材的模式,丰富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更容易让学生学习教材的内容。
四、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人才当前,媒体竞争的关键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面对新闻传播学行业的发展情况,建立一支能力较强、素质较高、让党与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者队伍非常必要,而高校是相关人才培养的基地。
高校对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学新闻人才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立足于全球的国际化人才信息的全球化、国际化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承担着向国际报道中国,站在中国的立场报道国际事件的重任,他们是中国观点的传递者、中国立场的解释者、中国利益的维护者。
所以,要站在中国的角度培养国际化的新闻传播人才队伍。
(二)培养适应融合发展的多媒体人才如今新媒体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形势。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结合新媒体、新意识形态等内容培养相应的人才,立足于新媒体实践,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传播技术、具有丰富的传播思维,让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传承者与发展者。
(三)培养面向未来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传播行业的改变日新月异,传播行业的竞争已经不是传统的信息传播与采集,既要具备传统传播学行业的基本要求也要会相关的技术,懂得媒体的运作以及市场的人才是传播学行业未来所需要的。
目前这种人才是非常稀缺的。
所以,要培养面向未来传播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五、结语时代的发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的内容,新闻院校必须结合目前的国情以及新闻传播行业的情况,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培养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闻传播学人才,这样才有利于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1]高晓虹,赵希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时期新闻传播高等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6(12):11-14.[2]杨晶.关于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6(7):216-220.作者简介:李舒楠(1989—),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与戏剧影视。